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总黄酮通过ERK/NF-κB信号通路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影响
1
作者 汤华 陈少军 +3 位作者 韩晶 夏开来 姜莱 郑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8-1422,共5页
目的 探究银杏总黄酮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ERK)/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总黄酮(156 mg/kg)组、3,4,5,4′-四甲氧基二苯乙烯(DMU-212,ERK激活剂,... 目的 探究银杏总黄酮通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ERK)/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 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总黄酮(156 mg/kg)组、3,4,5,4′-四甲氧基二苯乙烯(DMU-212,ERK激活剂,18 mg/kg)组、银杏总黄酮(156 mg/kg)+DMU-212(18 mg/kg)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用药组兔建立SAH模型。分组处理后,检测各组神经功能并进行评分;尼氏染色检测各组大脑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大脑基底动脉痉挛情况,比较各组管壁厚度及管腔横截面积;测定各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脑组织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ERK/NF-κB通路相关蛋白p-ERK/ERK、核内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脑海马神经元出现明显损伤,基底动脉表现出严重的痉挛现象,管壁厚度、神经功能评分、血流速度、MDA水平、p-ERK/ERK、核内NF-κB p65表达明显升高,管腔横截面积、SOD和GSH-Px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银杏总黄酮+DMU-212组相比,银杏总黄酮组大脑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基底动脉痉挛明显减轻,管壁厚度、神经功能评分、血流速度、MDA水平、p-ERK/ERK、核内NF-κB p65表达明显降低,管腔横截面积、SOD和GSH-Px水平明显升高(P<0.05);DMU-212组大脑海马神经元损伤和基底动脉痉挛明显加重,管壁厚度、神经功能评分、血流速度、MDA水平、p-ERK/ERK、核内NF-κB p65表达明显升高,管腔横截面积、SOD和GSH-Px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银杏总黄酮通过抑制ERK/NF-κB信号通路激活,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进而改善兔SAH后血管痉挛症状,保护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总黄酮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ERK)/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下载PDF
百香果果皮总黄酮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海马的影响
2
作者 黄彦峰 张丽凤 +1 位作者 黄永毅 庞文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5-948,共4页
目的探讨百香果果皮总黄酮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海马的影响。方法SPF级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100 mg/kg维生素C)、百香果果皮总黄酮高(1.00 g/kg)、中(0.50 g/kg)、低(0.25 g/kg)组。空白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目的探讨百香果果皮总黄酮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海马的影响。方法SPF级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100 mg/kg维生素C)、百香果果皮总黄酮高(1.00 g/kg)、中(0.50 g/kg)、低(0.25 g/kg)组。空白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小鼠每日腹腔注射D-半乳糖(500 mg/kg),同时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灌胃同体积蒸馏水,其余各组小鼠均灌胃同体积相应剂量药液,小鼠均按0.1 ml/10 g的剂量给药。给药6 w后,行避暗实验检测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测定小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乙酰胆碱(ACh)及单胺氧化酶(MAO)的含量,对小鼠海马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海马区病理状态及小鼠海马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百香果果皮总黄酮高、中、低组均明显改善衰老小鼠学习和记忆的能力(P<0.05,P<0.01),显著提高小鼠脑组织中SOD、ACH活性,显著降低MDA、MAO含量(P<0.05,P<0.01);改善海马区的病理状态,显著增加Bcl-2表达,显著减弱Bax、Caspase-3的表达(P<0.05,P<0.01)。结论百香果果皮总黄酮可拮抗D-gal所致衰老小鼠海马损伤并延缓海马衰老,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上调Bcl-2、下调Bax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果皮总黄酮 衰老 海马
下载PDF
银杏叶总黄酮绿色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3
作者 付佳乐 耿直 +1 位作者 郭亚敏 阳京津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低共熔溶剂种类、液料比、提取温度、n(氯化胆碱)∶n(尿素)、低共熔溶剂含水量、提取时间对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了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银杏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ABTS... 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低共熔溶剂种类、液料比、提取温度、n(氯化胆碱)∶n(尿素)、低共熔溶剂含水量、提取时间对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了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银杏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OH、·O_(2)^(-)的清除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及总还原能力综合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液料比30∶1(mL∶g)、提取温度57℃、n(氯化胆碱)∶n(尿素)为1∶1.6、低共熔溶剂含水量40%、提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银杏叶总黄酮提取率为1.062%,且其抗氧化活性显著优于传统乙醇提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总黄酮 低共熔溶剂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优化紫苏叶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
作者 尹丽 孟学林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3,共5页
试验以紫苏叶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紫苏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探讨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以紫苏叶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对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紫苏叶总黄酮得率... 试验以紫苏叶为研究对象,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紫苏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探讨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以紫苏叶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对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紫苏叶总黄酮得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紫苏叶总黄酮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50%、液料比20 mL/g、提取温度70℃和提取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紫苏叶总黄酮得率为4.05%。紫苏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与羟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160 mg/L和196 mg/L。研究表明,紫苏叶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抗氧化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总黄酮 正交试验 抗氧化活性 超声辅助提取
原文传递
大孔树脂吸附法纯化酸枣仁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5
作者 杜国军 洪婉婷 +1 位作者 李占锋 刘禹萱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利用7种大孔树脂对酸枣仁的总黄酮进行纯化,依据其吸附能力及解吸能力,选出最佳的大孔树脂型号,研究了上样液浓度、上样速度、上样液体积对大孔树脂吸附率的影响以及洗脱剂类型、洗脱剂浓度、洗脱速度、洗脱剂体积对大孔树脂解吸率的影... 利用7种大孔树脂对酸枣仁的总黄酮进行纯化,依据其吸附能力及解吸能力,选出最佳的大孔树脂型号,研究了上样液浓度、上样速度、上样液体积对大孔树脂吸附率的影响以及洗脱剂类型、洗脱剂浓度、洗脱速度、洗脱剂体积对大孔树脂解吸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酸枣仁总黄酮的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DM301大孔树脂纯化酸枣仁总黄酮效果最佳,在上样液浓度为0.1 mg/mL、上样速度为1 BV/h、上样液体积为30 mL、洗脱剂为丙酮、洗脱剂浓度为100%、洗脱速度为2 BV/h、洗脱剂体积为55 mL的条件下,获得的酸枣仁总黄酮纯度最高,相较于纯化前提高了约1.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总黄酮 大孔树脂 正交试验 纯化
下载PDF
苦参总黄酮对D-半乳糖致神经细胞衰老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
6
作者 马亚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讨苦参总黄酮对D-半乳糖致神经细胞衰老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D-半乳糖处理PC12神经元细胞建立细胞衰老模型,分为模型组,10、20、40μg/ml苦参总黄酮组,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衰老细胞情况、凋亡率、细... 目的探讨苦参总黄酮对D-半乳糖致神经细胞衰老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D-半乳糖处理PC12神经元细胞建立细胞衰老模型,分为模型组,10、20、40μg/ml苦参总黄酮组,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衰老细胞情况、凋亡率、细胞周期分布情况;测定细胞中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脱氢酶浓度;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yt)-C、Bcl-2、人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苦参总黄酮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且随着苦参总黄酮给药浓度的增加变化逐渐明显(P<0.05)。各组G0/G1期、S期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苦参总黄酮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模型组,S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丙二醛、乳酸脱氢酶浓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苦参总黄酮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明显高于模型组,丙二醛、乳酸脱氢酶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且随着苦参总黄酮给药浓度的增加变化逐渐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Cyt-C、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苦参总黄酮组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Cyt-C、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且随着苦参总黄酮给药浓度的增加变化逐渐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rf2、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苦参总黄酮组Nrf2、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且随着苦参总黄酮给药浓度的增加变化逐渐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总黄酮可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神经细胞衰老,且呈剂量依赖性,可能与激活Nrf2抗氧化信号途径、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总黄酮 PC12神经元细胞 D-半乳糖 衰老 氧化应激损伤 凋亡相关蛋白
下载PDF
纤维素酶辅助提取马齿苋总黄酮工艺优化及抑菌分析研究
7
作者 李清筱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4期131-139,共9页
用纤维素酶处理马齿苋,利用响应面设计,从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值四个因素优化纤维素酶处理后的黄酮提取率。对马齿苋提取物粗粉中的总黄酮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脱脂后的马齿苋经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5.32%... 用纤维素酶处理马齿苋,利用响应面设计,从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值四个因素优化纤维素酶处理后的黄酮提取率。对马齿苋提取物粗粉中的总黄酮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脱脂后的马齿苋经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5.32%。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的添加量0.6%,酶解时间1.8 h,酶解的pH值4.5,所得黄酮提取率6.09%,与未经酶处理相比,提取率提高1.14倍。对验证试验的黄酮粗粉进行抑菌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马齿苋经过纤维素酶酶解后,黄酮分子从细胞内溶出,提高马齿苋黄酮的提取率,提取的黄酮粗粉有抑菌活性,本研究为马齿苋黄酮的分离纯化、功能性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总黄酮 纤维素酶 响应面法 提取率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淫羊藿总黄酮对去势大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的影响及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8
作者 李晶 施彦龙 +2 位作者 李红专 宋敏 李彦强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705-708,共4页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FE)对去势大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10月龄雌性SD大鼠去卵巢法建立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模型对照组(O)、TFE低(T_(L))、中(T_(M))、高(T_(H))剂量组,β-雌...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TFE)对去势大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10月龄雌性SD大鼠去卵巢法建立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模型对照组(O)、TFE低(T_(L))、中(T_(M))、高(T_(H))剂量组,β-雌二醇(E)组各10只,灌胃干预90d。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试剂盒测定TRACP-5b含量,用小动物分析软件测定活体全身骨密度。结果:(1)TRACP-5b水平O组明显高于N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T_(L)、T_(M)、T_(H)和E组TRACP-5b水平明显低于O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与N组比较,O、T_(L)、T_(M)、T_(H)和E组腰椎骨密度均下降,唯有O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与O组比较,T_(M)、T_(H)组腰椎骨密度升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E组腰椎骨密度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与N组比较,O、T_(L)、T_(M)、T_(H)和E组全身骨密度均下降,唯有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组比较,T_(L)、T_(M)、T_(H)和E组全身骨密度均升高,唯有E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FE可以降低去势大鼠血清中TRACP-5b的含量,并与去势大鼠腰椎骨密度、全身骨密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总黄酮 去势大鼠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骨密度
下载PDF
基于谱-效关系筛选菊茎叶总黄酮抗氧化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探讨
9
作者 巫梦莹 陈慧芳 +5 位作者 程冉冉 丁杨飞 熊俊伟 夏成凯 吴德玲 张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4-477,共14页
为探讨菊茎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stems and leaves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TFCSL)抗氧化应激的活性成分,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采用HPLC建立不同批次TFCSL指纹图谱;以高浓度葡萄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 为探讨菊茎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stems and leaves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TFCSL)抗氧化应激的活性成分,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采用HPLC建立不同批次TFCSL指纹图谱;以高浓度葡萄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将丙二醛含量、乳酸脱氢酶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作为药效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其谱-效关系确定抗氧化药效物质基础;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探究核心靶点及作用通路。从12批次TFCSL指纹图谱中确定12个共有峰,指认其中9个化学成分;各批次总黄酮样品均可减少细胞凋亡、降低丙二醛及乳酸脱氢酶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综合2种数学模型确定峰5(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峰6(异绿原酸C)、峰7(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为抗氧化物质基础;筛选出的3个活性成分作用于抗氧化应激的33个靶点;关键靶点为TNF、CASP3、EDNRA、XDH、PTGS2、MMP2,主要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TNF通路、MPKA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均有较好的结合力。表明TFCSL抗氧化应激的物质基础可能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异绿原酸C、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推测通过TNF、CASP3等靶点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体现菊茎叶多成分、多靶点抗氧化的作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茎叶 总黄酮 氧化应激 谱效关系
下载PDF
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总黄酮分析及其抗炎、抗氧化能力比较
10
作者 汪传宝 陈静文 +3 位作者 王可 仇凤梅 黄真 钟晓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1-329,共9页
目的:比较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抗炎能力差异。方法:采用醇提工艺对仿野生种植三叶青茎叶、块根、根须进行提取,比较不同部位间总黄酮含量差异;通过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 目的:比较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抗炎能力差异。方法:采用醇提工艺对仿野生种植三叶青茎叶、块根、根须进行提取,比较不同部位间总黄酮含量差异;通过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铁离子还原力测定,比较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间抗氧化能力的强弱;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作为炎症模型,通过细胞NO的释放量比较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间的抗炎能力差异。结果: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测得仿野生种植三叶青茎叶、块根、根须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1.86±0.23、8.48±0.10、7.52±0.02 mg·g^(-1);建立三叶青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出6号峰为芦丁、8号峰为槲皮素、9号峰为山奈酚,并对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块根中三种指标成分含量均最高,其次根须,茎叶最低。检测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以及羟自由基的IC_(50)值,茎叶分别为0.2107、0.2315、0.7625 mg/mL;块根分别为0.3134、0.3758、0.8967 mg/mL;根须分别为0.2058、0.2587、0.7856 mg/mL。三叶青茎叶、块根、根须对铁离子还原能力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172、0.153、0.184。当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三部位的质量浓度在25~200μg/mL之间时,它们不会对RAW264.7细胞造成毒性,能够有效地抑制LPS诱导的NO释放,从而达到良好的抗炎效果。结论:本研究结果为仿野生种植三叶青不同部位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对仿野生种植三叶青非药用部位废物再利用及后续全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野生种植三叶青 不同部位 总黄酮含量 指纹图谱 抗氧化能力 抗炎能力 质量评价
下载PDF
蔷薇红景天总黄酮提取物对Aβ_(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活性部位筛选
11
作者 刘忠毅 王启文 +3 位作者 阿孜古丽·阿里木 王晓梅 胡君萍 王新玲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2期409-415,共7页
目的考察蔷薇红景天总黄酮提取物(TFE)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_(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活性部位筛选。方法采用20μmol·L^(-1)Aβ_(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经AB-8大孔吸附树脂色谱法分离蔷薇红景天TFE,得水及... 目的考察蔷薇红景天总黄酮提取物(TFE)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_(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活性部位筛选。方法采用20μmol·L^(-1)Aβ_(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经AB-8大孔吸附树脂色谱法分离蔷薇红景天TFE,得水及20%、40%、60%、80%、95%乙醇洗脱物(即TFE-0%、TFE-20%、TFE-40%、TFE-60%、TFE-80%和TFE-95%)。计算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物浸膏得率(赋予0.3权重),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物总黄酮含量(赋予0.7权重),综合评价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物。MTT法检测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物对损伤后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2,4-二硝基苯肼显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酶联免疫测定(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合酶-2(COX-2)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分泌水平。结果TFE-40%总黄酮浓度和浸膏得率的综合得分高于其他不同体积分数乙醇洗脱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间隙变大,数目减少,出现细胞碎片,突触明显减少,存活率和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LDH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TFE-40%、TFE-60%洗脱物和盐酸多奈哌齐组细胞形态均有一定程度改善,数目增多,突触增加,细胞形态较完整;TFE-40%、TFE-60%、TFE-80%及TFE-95%组的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COX-2和IL-1β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蔷薇红景天TFE-40%洗脱物对Aβ_(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较好保护作用,为最佳活性部位,其机制可能与拮抗Aβ_(25-35)的神经毒性和抑制细胞炎症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蔷薇红景天 总黄酮 PC12细胞 保护作用 活性部位
原文传递
金荞麦总黄酮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12
作者 郝洁 林红英 +2 位作者 彭金菊 谢为天 陈志宝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25,共11页
该研究旨在探讨金荞麦总黄酮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应用金荞麦根以乙醇为提取溶剂获得金荞麦总黄酮,采用昆明小鼠连续12 d灌胃金荞麦总黄酮(25、50、100 mg/kg),1 mg/kg LPS滴鼻12 h诱导小鼠急性... 该研究旨在探讨金荞麦总黄酮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应用金荞麦根以乙醇为提取溶剂获得金荞麦总黄酮,采用昆明小鼠连续12 d灌胃金荞麦总黄酮(25、50、100 mg/kg),1 mg/kg LPS滴鼻12 h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通过20μg/mL LPS和RAW 264.7细胞共孵育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应用10、20、30μg/mL金荞麦总黄酮处理RAW 264.7细胞。采用CCK-8法和乳酸脱氢酶(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对LPS和金荞麦总黄酮进行RAW 264.7细胞毒性评价;采用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氧化生物标志物[活性氧(reactive oxygen,ROS)、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H_(2)O_(2)]水平;Hoechst 33342/PI双染色检测RAW 264.7细胞凋亡水平。结果表明,金荞麦总黄酮可减轻小鼠肺病理损伤及肺组织水肿程度,显著降低LPS染毒小鼠的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分泌和氧化应激产物的水平,并增强CAT活力;金荞麦总黄酮能抑制RAW 264.7细胞向M1极化进而减少促炎介质分泌;降低LDH的释放量,清除积累的ROS和MDA,升高SOD及CAT活性,提高GSH的含量,并抵御LPS诱导细胞凋亡,且呈现浓度依赖性。金荞麦总黄酮能有效抑制促炎介质的产生,逆转氧化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抵御细胞凋亡,抑制巨噬细胞向M1极化,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总黄酮 急性肺损伤 RAW 264.7 脂多糖 炎症
下载PDF
荔枝核总黄酮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轻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
13
作者 李叔惠 崔官炜 +4 位作者 黄盼玲 李泊村 梁健钦 罗伟生 夏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 探讨荔枝核总黄酮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抑制NOD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3,NLRP3)炎症小体活化相关的机制。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MCC950组,荔枝核总黄酮高、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 目的 探讨荔枝核总黄酮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抑制NOD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3,NLRP3)炎症小体活化相关的机制。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MCC950组,荔枝核总黄酮高、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以腹腔注射0.2%CCl4-花生油溶液诱发小鼠急性肝损伤,观察各组小鼠肝功能,肝脏组织形态,肝组织活性氧族(ROS)水平,并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含量,肝组织中RO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中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TXNIP)、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前体(pro-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前体(pro-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肝脏组织损伤程度严重;与模型组相比,荔枝核总黄酮剂量组显著降低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的小鼠血清中ALT、AST、TBA水平(P<0.05),降低肝组织中ROS水平(P<0.05),并减轻肝组织结构损伤,降低HE染色的形态学评分(P<0.05)。荔枝核总黄酮高剂量与MCC950组均显著下调了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TXNIP、NLRP3、pro-caspase-1、pro-IL-1β、IL-1β表达(P<0.05)。结论 荔枝核总黄酮减轻了CCl4引发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参与的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总黄酮 急性肝损伤 四氯化碳 NLRP3
原文传递
桑黄总黄酮的提取、组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
14
作者 付婷伟 周紫微 +4 位作者 邵颖 张朋 宁晓雅 杨洋 陈安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1-200,共10页
为系统研究桑黄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明晰总黄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探讨桑黄总黄酮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桑黄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桑黄总黄酮的组成,并检测其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以桑黄总... 为系统研究桑黄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明晰总黄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探讨桑黄总黄酮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桑黄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桑黄总黄酮的组成,并检测其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以桑黄总黄酮得率为指标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73℃、固液比1:50 g/mL、提取时间3 h,在此提取条件下桑黄总黄酮的得率达到了2.6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桑黄总黄酮中的黄酮种类及其含量,发现桑黄总黄酮中主要含有花旗松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其中花旗松素含量最高达到3727.31 mg/kg;桑黄总黄酮生物活性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降脂、降糖活性,在其浓度为14μ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58.63%±0.45%,浓度为0.08 mg/mL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52.51%±1.49%;桑黄总黄酮的降脂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桑黄总黄酮在浓度为6 mg/mL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率达到10.56%±0.06%,在浓度为4 mg/mL时对胆固醇胶束溶解度的抑制率达到了32.59%±0.78%;桑黄总黄酮具有明显的降糖活性,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IC_(50)分别为71.42 mg/mL和97.28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黄酮 提取 组分分析 生物活性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调控H型血管影响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的骨重建
15
作者 曾志奎 熊伟 +8 位作者 梁卫东 钱国文 梁超轶 潘斌 郭灵 魏文强 邱勋祥 邓文芳 袁灵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5130-5135,共6页
背景:多项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诱导膜中血管新生、改善诱导膜生物性能、加速诱导膜技术骨重建,但相关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通过调控H型血管对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 背景:多项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诱导膜中血管新生、改善诱导膜生物性能、加速诱导膜技术骨重建,但相关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通过调控H型血管对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3组均建立4 mm右后肢股骨骨缺损模型,模型组与中药组骨缺损处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造模后6周,空白组骨缺损处填充大鼠自体尾骨,模型组与中药组取出诱导膜内的骨水泥后植入大鼠自体尾骨。植骨第3天开始,中药组灌胃给予骨碎补总黄酮157.5 mg/(kg·d),其余两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至植骨后8周。植骨后8周取材进行相关检测。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显示,空白组缺损区骨折线清晰,仅有少量骨痂形成;模型组缺损区可见不连续皮质骨,骨缺损区仍存在;中药组缺损区充满新生骨组织,骨髓腔与部分皮质骨形成,骨折线消失。②Micro-CT扫描显示,空白组缺损区新生骨量较少,模型组缺损区骨小梁数量明显增多,中药组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于骨缺损区。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空白组缺损区仅见少量新骨形成,成骨质量较差;模型组缺损区有较多的新骨形成,但骨组织内夹杂有部分纤维结缔组织;中药组缺损区可见大量新骨形成,成骨质量最佳。④CD31/Emc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空白组骨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内H型血管数量稀少、分布稀疏;相比空白组,模型组骨缺损区骨组织内含更多H型血管,血管呈相对规则的条状分布;中药组骨缺损区H型血管数量最多,并且血管分布密集。⑤结果表明,骨碎补总黄酮可通过上调H型血管表达增强成血管-成骨作用,提高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成骨效能、促进骨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骨碎补总黄酮 H型血管 诱导膜 骨缺损 骨重建
下载PDF
绉面草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美白活性研究
16
作者 陈静文 汪传宝 +4 位作者 奚香渝 黄真 仇凤梅 王可 钟晓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4期22-30,共9页
目的:优化绉面草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并考察其美白活性。方法:以绉面草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绉面草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绉面草总黄酮对DPPH、ABTS、·OH的清除能力以及总还原能力评价抗氧化活性,通... 目的:优化绉面草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并考察其美白活性。方法:以绉面草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绉面草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绉面草总黄酮对DPPH、ABTS、·OH的清除能力以及总还原能力评价抗氧化活性,通过考察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分析绉面草总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机理和抑制类型,评价其美白活性。结果:绉面草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5%,液料比18 mL/g,提取温度75℃,超声时间45 min,总黄酮得率高达107.36 mg/g;绉面草总黄酮对DPPH、ABTS以及·OH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并且总还原能力较好;同时,对单酚酶、二酚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过程为不可逆的竞争与非竞争混合型抑制类型。结论:绉面草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稳定可靠,且绉面草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绉面草在天然抗氧化剂以及祛斑美白类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绉面草 总黄酮 响应面法 抗氧化 酪氨酸酶 动力学
下载PDF
淫羊藿总黄酮联合黄芪多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17
作者 高远航 柴仪 +3 位作者 刘烁炜 常伯伦 暴凯 李倩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5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联合黄芪多糖对骨质疏松骨折模型大鼠骨折愈合、骨痂形成及塑形情况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全处理组(A组)、后处理组(B组)、对照组(C组),各20只。其中,A组和B组分别灌胃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与黄芪多糖混悬... 目的探讨淫羊藿总黄酮联合黄芪多糖对骨质疏松骨折模型大鼠骨折愈合、骨痂形成及塑形情况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全处理组(A组)、后处理组(B组)、对照组(C组),各20只。其中,A组和B组分别灌胃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与黄芪多糖混悬液(1∶1,m/m)690 g/(kg·d)和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复制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模型,继续灌胃6周;C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造模,连续灌胃等量生理盐水6周。于造模后第10,17,24,30天拍摄患肢股骨正侧位X线摄片,计算矿化骨组织体积(BV)、骨痂总体积(TV)、骨体积分数(BV/TV)、骨矿密度(BMD)。灌胃6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每组随机选取10只进行患肢Micro-CT扫描;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Ⅰ型胶原N端前肽(PⅠNP)、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BGP)水平。结果与本组造模后第10天比较,3组大鼠造模后第17,24,30天的正侧位X线摄片Lane-Sandhu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C组比较,A组大鼠造模后第10,30天的正侧位X线摄片Lane-Sandhu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C组比较,A组大鼠的AKP,BGP,PⅠNP,BV,BV/TV,BMD均显著升高(P<0.05),B组大鼠的AKP和BGP均显著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大鼠的BGP,PⅠNP,BV/TV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淫羊藿总黄酮联合黄芪多糖可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大鼠的骨折愈合情况,促进骨痂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总黄酮 芪多糖 骨质疏松性骨折 大鼠 骨折愈合
下载PDF
不同产地桑叶总黄酮总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18
作者 邓巧玲 刘梦文 +4 位作者 沈静 吐尔逊阿依·达吾提 陈宣世 徐维盛 肖辉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3期130-137,共8页
通过超声提取8个产地的桑叶(新疆吐鲁番、新疆喀什白桑、喀什药桑、四川宜宾、安徽亳州、安徽太和、广东化州、陕西商洛)及中检院标准品桑叶中的总黄酮、总多酚,对9种桑叶提取的总黄酮、总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其抗氧化活性。采用单... 通过超声提取8个产地的桑叶(新疆吐鲁番、新疆喀什白桑、喀什药桑、四川宜宾、安徽亳州、安徽太和、广东化州、陕西商洛)及中检院标准品桑叶中的总黄酮、总多酚,对9种桑叶提取的总黄酮、总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其抗氧化活性。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料液比、提取溶剂浓度、超声功率、提取时间等影响因素对桑叶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料液比1∶60 g/mL,乙醇浓度60%,超声功率200 W,提取时间30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宜宾、吐鲁番桑叶的总黄酮、总多酚含量较高;宜宾、吐鲁番、亳州桑叶抗氧化能力较强。各产地桑叶总黄酮及总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存在正相关。本研究可为不同产地的桑叶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总黄酮 多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肉桂子化学成分鉴定、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9
作者 黄梦 刘宏炳 +1 位作者 杨珍 燕雪花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鉴定肉桂子化学成分;基于单因素实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肉桂子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通过DPPH法、铁离子还原能力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肉桂子鉴定出135种化学成分;总黄酮最...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鉴定肉桂子化学成分;基于单因素实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肉桂子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通过DPPH法、铁离子还原能力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肉桂子鉴定出135种化学成分;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42%、料液比1∶36(g/mL)、功率350 W、超声时长43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含量为377.90 mg/g;S4总黄酮含量最高,S18总黄酮含量最低;总黄酮对DPPH·和Fe^(3+)·均表现出较好的清除能力。综上,肉桂子含有黄酮类、萜类、酚类、生物碱等多种成分,该总黄酮提取工艺合理,不同批次肉桂子总黄酮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子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响应面 总黄酮 抗氧化
下载PDF
香青兰总黄酮通过调控TGF-β/BMP信号通路对肺动脉高压大鼠的保护作用
20
作者 张钰朋 杨涛 +3 位作者 方磊 伊力亚尔·尼加提 达力娅·沙那哈提 艾尼娃尔·艾克木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834-842,共9页
目的 通过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H)大鼠模型,探讨香青兰总黄酮(DMTF)对PH大鼠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野百合碱诱导的PH大鼠模型,采用超声法检测大鼠心脏功能,观察肺的病理变化并评估PH的发展状态以及肺血管重构程度。使用... 目的 通过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H)大鼠模型,探讨香青兰总黄酮(DMTF)对PH大鼠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野百合碱诱导的PH大鼠模型,采用超声法检测大鼠心脏功能,观察肺的病理变化并评估PH的发展状态以及肺血管重构程度。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相关指标,评价DMTF抗炎、抗氧化应激能力;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MPR2、TGF-β1、Smad1/5/8、p-Smad1/5/8、Smad2/3和p-Smad2/3的蛋白表达。通过低氧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增殖模型,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MPR2、TGF-β1、Smad1/5/8、p-Smad1/5/8、Smad2/3和p-Smad2/3的蛋白表达。结果 心脏超声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PH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显著升高,血管壁增厚,α-SMA表达增加,血清中ET-1、IL-1β、IL-6、TNF-α和MDA含量升高,SOD、GSH-Px和NO含量降低(P <0.05)。DMTF药物干预后降低mPAP,并减轻或延缓肺动脉血管重构;升高血清SOD、GSH-Px和NO含量,降低ET-1、IL-1β、IL-6、TNF-α和MDA含量;下调PH大鼠肺组织中TGF-β1、p-Smad2/3蛋白的表达,并上调BMPR2、p-Smad1/5/8蛋白的表达(P <0.05)。CCK-8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DMTF抑制了低氧诱导的PASMCs过度增殖,并下调TGF-β1、p-Smad2/3蛋白的表达,上调BMPR2、p-Smad1/5/8蛋白的表达(P <0.05)。结论 DMTF可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肺血管重构,对PH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调节TGF-β/BMP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青兰总黄酮 肺动脉高压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 转化生长因子-Β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