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诊断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例
1
作者 柳伟坤 柏瑞 李小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320-320,共1页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CT诊断 腹膜后 进行性消瘦 全身乏力 免疫组化 中上腹 AFP
下载PDF
原发椎管内恶性周围神经鞘瘤6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马骏 王贵怀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椎管内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近10年来6例原发椎管内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手术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椎管内MPNST可累及脊髓任何节段,病变多发或呈丛状生长。6例患... 目的探讨原发椎管内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近10年来6例原发椎管内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手术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椎管内MPNST可累及脊髓任何节段,病变多发或呈丛状生长。6例患者行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术中肿瘤表现各异,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部分患者术后进一步行辅助放疗。远期临床症状缓解明显,但肿瘤易复发。结论原发于椎管内的恶性周围神经鞘瘤较为罕见,表现出恶性生物学行为,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完全切除+术后辅助放疗治疗可能延缓疾病进展,但手术完全切除难度大,术后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远期复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 原发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下载PDF
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伴脂肪肉瘤1例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诗琳 陈镜沛 崔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5期1728-1728,共1页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脂肪肉 腹膜后 下腹部
下载PDF
子宫颈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林珍 马孟杰 黄家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24-1424,共1页
患者女,41岁,“阴道异常分泌物1个月”;无性病史及神经纤维瘤病家族史。查体:宫颈触及巨块型肿物,最长约9 cm,向阴道后穹窿凸出,接触后少量出血。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6120 ng/ml,人乳头瘤病毒E6/E7(-),CA-12514.3 U/ml,HE442.8 pmol/l... 患者女,41岁,“阴道异常分泌物1个月”;无性病史及神经纤维瘤病家族史。查体:宫颈触及巨块型肿物,最长约9 cm,向阴道后穹窿凸出,接触后少量出血。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6120 ng/ml,人乳头瘤病毒E6/E7(-),CA-12514.3 U/ml,HE442.8 pmol/l。二维经阴道超声:宫颈管增粗,形态不规则,见多个不均匀低回声团块,最大5.8 cm×5.9 cm×7.8 cm,部分凸入阴道上端,宫颈后壁浆膜层连续欠清,CDFI见树枝状血流信号;提示宫颈占位性病变。MRI:宫颈后唇黏膜下见约9.0 cm×6.9 cm×5.5 cm不规则肿块,边界不清,T1WI呈等信号,内见斑片状稍高信号(图1A),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内见囊性改变及多个液-液平面(图1B),凸入阴道后穹窿(图1C),宫颈间质外围低信号环不完整,宫颈黏膜线完整,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明显持续性强化;病灶周围见多个子灶,右侧髂血管旁见肿大淋巴结,盆腔可见液体信号;诊断:子宫颈后唇黏膜下占位性病变,考虑间叶来源恶性肿瘤?行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灰白色肿块向宫颈后凸出,左侧宫旁浸润,右侧盆腔淋巴结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子宫肿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人多效蛋白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转移的机制研究
5
作者 崔锡炜 钟民衎 +2 位作者 热汗姑丽·艾买尔 王智超 李青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25-1238,共14页
目的·探究人多效蛋白(pleiotrophin,PTN)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检测和分析PTN在MPNST组织中的表达。通过... 目的·探究人多效蛋白(pleiotrophin,PTN)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检测和分析PTN在MPNST组织中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分别构建过表达PTN与敲低PTN的MPNST细胞株,分别对过表达与敲低PTN的MPNST细胞进行细胞划痕实验与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以检测PTN对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借助CCK8细胞增殖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与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TN对细胞增殖与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PTN对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借助鼠尾静脉肿瘤细胞注射技术,分别注射敲减PTN的MPNST细胞株(实验组)和未敲减细胞株(对照组)构建MPNST裸鼠肺转移模型,探究PTN在体内环境下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对49例MPNST患者的肿瘤组织与3例非MPNST患者的正常神经组织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表明,PTN蛋白在MPNST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划痕实验与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显示,敲减PTN可促进MPNST细胞迁移与侵袭,过表达PTN可抑制MPNST细胞迁移与侵袭。CCK8细胞增殖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与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过表达PTN可抑制细胞增殖,但对集落形成能力无显著影响;敲减PTN对增殖与集落形成均无显著影响。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过表达PTN可激活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通路,而敲减PTN对MAPK通路无显著影响。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过表达PTN可调节MPNST细胞中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相关基因。体内实验表明,相较于对照组小鼠,实验组小鼠的成瘤率无显著改变,但生成肺转移灶的数量与体积显著上升,且出现严重的肺间质病变,实验组小鼠的体质量增长速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PTN在MPNST组织中低表达;过表达PTN可在体外抑制MPNST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敲减PTN的MPNST细胞对小鼠肺部的转移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多效蛋白 转移 Ⅰ型神经纤维 丛状神经纤维
下载PDF
基于基因芯片筛选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核心基因和通路 被引量:2
6
作者 孙伟 孙珺 +5 位作者 薛骋 唐先业 辛兵 袁峰 冯虎 单鸿剑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836-842,共7页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筛选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s)发生发展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疗MPNSTs提供新的粑点和方向。方法在GE0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数据集GSE66743,通过分析良性神经纤...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筛选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s)发生发展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疗MPNSTs提供新的粑点和方向。方法在GE0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数据集GSE66743,通过分析良性神经纤维瘤和MPNSTs的基因表达,获得DEGs。随后,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蛋白质相互作用(PPI)数据库对DEGs进行PPI网络的构建,并应用Cytoscape软件从P P I网络中识别核心基因。最后使用Cytoscope软件对PPI网络进行核心模块的筛选并对模块设计DEGs进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上调基因493个,下调基因362个。GO分析表明DEGs主要参与细胞周期、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细胞周期过程、分子功能调节和酶调节活性等;KEGG主要富集在补体和凝血级联、癌症中的蛋白多糖、酪氨酸代谢、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蛋白质消化吸收、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和范科尼贫血途径;PPI网络筛选得到了10个核心基因,对前3个核心模块所涉及基因的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与细胞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补体和凝血级联相关。结论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揭示了MPNSTs潜在的发病机制,筛选得到的核心基因和通路为MPNSTs提供了潜在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硕遥 高雅 +5 位作者 朱香熹 赵洋 赵玉龙 李光明 杨吉龙 朱泽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11-216,共6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gefitinib)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选择STS26T细胞、ST88-14细胞,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10μmol/L),其中药物IC50实验、蛋白印迹实验给药组浓度分为5、10...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gefitinib)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选择STS26T细胞、ST88-14细胞,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10μmol/L),其中药物IC50实验、蛋白印迹实验给药组浓度分为5、10、15μmol/L。CCK-8法检测吉非替尼对STS26T、ST88-14的半数抑制浓度并绘制药物IC50曲线;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吉非替尼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吉非替尼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加药后各组细胞Kras、SUZ12、EED、EZH2 mRNA的表达情况;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加药后Kras、组蛋白H3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蛋白(H3K27me3)的表达。结果:STS26T、ST88-14细胞的药物IC50曲线显示半数抑制浓度均为10μmol/L(t=11.42、16.51,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吉非替尼给药组(10μmol/L)STS26T、ST88-14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t=5.48,P<0.05;t=4.89,P<0.01)、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t=4.94,P<0.01;t=4.75,P<0.01);与对照组比较,吉非替尼给药组(10μmol/L)STS26T细胞中Kras mRNA表达显著降低(t=4.87,P<0.01),SUZ12、EED、EZH2表达显著升高(t=11.36、15.54、13.19,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吉非替尼给药组(10μmol/L)ST88-14细胞中Kras mRNA表达显著降低(t=13.75,P<0.05),SUZ12、EED、EZH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12.56、7.48,16.33,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吉非替尼给药组(5、10、15μmol/L)STS26T、ST88-14细胞Kras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13.70、15.21,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吉非替尼给药组(5、10、15μmol/L)STS26T、ST88-14细胞H3K27me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t=14.31、12.40,均P<0.05)。结论: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通过促进MPNST中PRC2的表达,提高表观遗传学标志物H3K27me3的表达,降低MPNST细胞株增殖、迁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H3K27me3 KRAS EGFR 吉非替尼
下载PDF
腹壁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例
8
作者 王家兴 李捷 林龙英 《四川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1278-1278,共1页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腹壁 家族遗传病史 粘液脓血便 右下腹压痛 下腹隐痛 大便习惯 反跳痛
下载PDF
LATS2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探讨
9
作者 赵洋 孙亚敏 +2 位作者 朱香熹 陈毓锴 朱泽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20-125,160,共7页
目的:探讨大肿瘤抑制激酶2(LATS2)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LATS2过表达慢病毒感染ST88-14、STS26T细胞,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及LATS2过表达组,利用CCK-8、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LATS2对细胞增殖、迁... 目的:探讨大肿瘤抑制激酶2(LATS2)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LATS2过表达慢病毒感染ST88-14、STS26T细胞,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及LATS2过表达组,利用CCK-8、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LATS2对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中LATS2、多梳抑制复合物2(PRC2)核心组分、Yes相关蛋白(YAP)、含有PDZ结合位点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上的三甲基化(H3K27me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ATS2过表达抑制ST88-14、STS26T细胞增殖(t=4.219、14.66、11.5,均P<0.05;t=5.674、7.118、10.77,均P<0.01)、迁移(t=4.838、4.736,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LATS2过表达不影响ST88-14、STS26T细胞中YAP/TAZ的mRNA和总蛋白水平,但升高其蛋白磷酸化水平(t=6.233、3.759,均P<0.01;t=3.44、2.947,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LATS2过表达不影响ST88-14、STS26T细胞中PRC2核心组分SUZ12、EZH2、EED的mRNA和蛋白水平,但H3K27me3水平明显升高(t=6.569、16.68,均P<0.01)。结论:LATS2在MPNST细胞系中表达下降,过表达LATS2升高H3K27me3表达水平,同时促进YAP/TAZ的磷酸化,从而抑制MPNST细胞的增殖、迁移,在MPNST中发挥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S2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YAP/TAZ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司美替尼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10
作者 高雅 赵洋 +5 位作者 朱香熹 赵玉龙 李光明 杨吉龙 叶帅 朱泽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探讨MEK1/2抑制剂司美替尼(selumetinib)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司美替尼处理细胞株ST88-14和STS26T,通过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细胞划痕、流式细胞术检测司美替尼对细... 目的:探讨MEK1/2抑制剂司美替尼(selumetinib)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司美替尼处理细胞株ST88-14和STS26T,通过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细胞划痕、流式细胞术检测司美替尼对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梳抑制复合物2(PRC2)核心组分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试验检测组蛋白3上的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27me3)的表达。结果:司美替尼抑制ST88-14、STS26T细胞增殖(t=16.44,P<0.05;t=16.21,P<0.05)、侵袭(t=10.51,P<0.05;t=8.44,P<0.05)、迁移(t=4.02,P<0.05;t=2.21,P<0.05);与对照组相比,10μmol/L和20μmol/L司美替尼可使ST88-14、STS26T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t=14.64、10.10,均P<0.05;t=3.06、13.10,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司美替尼作用于ST88-14、STS26T细胞48 h,PRC2核心组分SUZ12和EZH2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t=13.39、16.84,均P<0.05;t=6.10、12.93,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20μmol/L司美替尼可显著增加ST88-14,STS26T细胞H3K27me3的表达(t=12.82,P<0.05;t=18.78,P<0.05)。结论:司美替尼通过促进H3K27me3表达抑制MPNST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美替尼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H3K27me3 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起源于结肠的新生儿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11
作者 Lee Y.-J. Moon H. +2 位作者 Park S.-T. E.-J.Jung 朱新菊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6年第8期45-46,共2页
A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is a rare neoplasm arising f rom peripheral nerve sheath.Here,we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MPNST arising in the colon and also the youngest case of MPNST in the gastroint... A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is a rare neoplasm arising f rom peripheral nerve sheath.Here,we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MPNST arising in the colon and also the youngest case of MPNST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The patient was a 2-day-old neonate with symptoms and signs of intestinal obstruc tion.The patient had no family history or stigmata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A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 revealed a 5-cm-sized mass in ascending colon cau sing intestinal obstruction,and emergent right hemicolectomy was performed.The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showed atypical spindle cells with hyperchromatic nucle i and high mitotic activity.The result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which showed positivity for S-100 and vimentin as well as negativity for smooth muscl e actin,CD34,and c-Kit,supported the final diagnosis of MPNST.Genetic analy sis of the patient revealed no abnormalities.After surgery,the patient recover ed uneventfully and has been free of the disease for 17 mon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结肠部分切除术 病例报道 新生儿 文献回顾 平滑肌肌动蛋白 MPNST 肠梗阻症状 神经纤维 有丝分裂活性
下载PDF
儿童眶内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伴急性突眼一例
12
作者 陆方 DanielBriscoe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 2003年第1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儿童 眶内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急性突眼 并发症
下载PDF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3
作者 刘源欣 付来华 +5 位作者 刘昊天 张耕溥 肖婉祎 高梓唯 张洪亮 杨吉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0-1228,共9页
目的基于临床组织样本分析,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ell-cycle dependent kinase 1,CDK1)及其上下游分子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 目的基于临床组织样本分析,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ell-cycle dependent kinase 1,CDK1)及其上下游分子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20年3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并经组织学、病理学证实的56例MPNST患者肿瘤样本(“Tianjin”数据集)以及17例正常组织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生存分析的方法,对MPNST相关枢纽基因进行筛选,并基于枢纽基因的表达水平及预后关联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PNST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更多地富集在细胞周期相关通路中,而CDK1在所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居于枢纽地位。进一步差异分析结果表明,CDK1 mRNA的表达水平在肉瘤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基于检索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P<0.05];而在MPNST组织中CDK1 mRNA的表达水平不但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基于Tianjin、GSE141438数据集,P<0.05),且显著高于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NF)和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s,PNF)(基于GSE66743和GSE145064数据集,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CDK1蛋白在MPNST组织中表达率为40.3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K1表达与患者较差的预后相关,MPNST患者中CDK1 mRNA高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CDK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整体生存趋势较CDK1阴性表达患者差。此外,对CDK家族基因(CDK1~8)的差异分析发现,只有CDK1在MPNST、NF、PNF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结论CDK1表达增高与MPNST患者较差的预后相关。相比其他CDK家族成员,CDK1表现出独特表达模式,提示其作为MPNST潜在治疗靶点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1 转录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分析 预后
原文传递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史伯翀 郑皓予 +2 位作者 吴华健 胡湘麟 严望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93-1201,共9页
目的探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96例MPNST患者资料。男46例,女50例;年龄15~87岁,平均48.2岁。肿... 目的探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96例MPNST患者资料。男46例,女50例;年龄15~87岁,平均48.2岁。肿瘤位于躯干50例,四肢39例,头颈部7例。肿瘤最大径<5 cm 49例,≥5 cm 32例,缺失15例。肿瘤深度:深部77例,表浅19例。法国国家癌症中心联盟(FNCLCC)组织学分级:G19例,G212例,G334例,缺失41例。37例为复发型MPNST,32例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26例为Ⅳ期MPNST。25例接受术后辅助放疗,45例接受围术期化疗,30例接受安罗替尼靶向治疗,73例行R0切除。以是否合并NF1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分别绘制每个因素(年龄、性别、是否合并NF1、是否复发型MPNST、是否Ⅳ期MPNST、FNCLCC分级、是否R0切除、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深度、是否围术期化疗、是否术后辅助放疗、是否安罗替尼靶向治疗)下各分组人群的1年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3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不同生存曲线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MPNST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合并NF1组较未合并NF1组患者肿瘤更多位于表浅、FNCLCC分级较低者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示,是否复发型MPNST、是否Ⅳ期MPNST、FNCLCC分级、是否R0切除、是否围术期化疗以及是否安罗替尼靶向治疗是1年DFS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Ⅳ期MPNST、FNCLCC分级以及是否围术期化疗是3年OS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示,对于1年DFS,复发型MPNST和高级别FNCLCC分级(G3)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对于3年OS,Ⅳ期MPNST、肿瘤表浅、>60岁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放疗和接受安罗替尼靶向治疗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合并NF1的MPNST患者肿瘤部位更表浅,FNCLCC分级更低;FNCLCC分级高低、是否R0切除以及是否放化疗与MPNST预后密切相关。建议临床治疗中应优先考虑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并结合辅助治疗(如放疗和安罗替尼靶向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Ⅰ型神经纤维 局部复发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原文传递
18号染色体多体在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徐婉妮 刘一雄 范林妮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813-819,共7页
目的探讨18号染色体多体在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PNST)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2010—2024年西京医院病理科诊断的37例MPNST,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检测,并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37... 目的探讨18号染色体多体在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MPNST)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2010—2024年西京医院病理科诊断的37例MPNST,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检测,并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37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4~78(平均37)岁。肿瘤平均大小为10.8 cm。MPNST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躯干(22/37)。FISH结果示37例患者中10例(27.0%)存在18号染色体多体。统计学结果示18号染色体多体与高核分裂象(P=0.013)和肿瘤分级(P=0.005)呈正相关,且多见于头颈部(P=0.003)。结论在本研究中,FISH显示MPNST中存在18号染色体多体,这可能与肿瘤组织学形态更具侵袭性和分级更高有关,并为其与其他梭形细胞肉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 18号染色体多体 荧光原位杂交 基因重排
下载PDF
小脑脑桥角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晶 杨智君 +6 位作者 张顺 陈震 赵赤 吴涛 王博 刘丕楠 赵赋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8-453,共6页
目的探讨小脑脑桥角区(CPA)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CPA区MPNST患者,共8例(占同期CPA病变的0.2%,3/3 50... 目的探讨小脑脑桥角区(CPA)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CPA区MPNST患者,共8例(占同期CPA病变的0.2%,3/3 500);另外纳入38例散发神经鞘瘤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结果8例MPNST患者中,男1例,女7例;诊断年龄为26~60(42.1 ± 13.4)岁;病程为1~18个月(中位数为6个月),与对照组的3~120个月(中位数为24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与对照组比较,MPNST组患者术前更容易出现颅高压症状[分别为4/8、4/38(10.5%),P=0.022]、听力丧失[分别为8/8、14 /38(36.8%),P=0.001]及面神经功能丧失[分别为3/8、1/38(2.6%),P=0.013];肿瘤全切除比例[分别为4/8、37/38(97.4%),P=0.002]及术后面神经保留比例[分别为4/8、38/38(100.0%),P<0.001]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肿瘤体积、囊变等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比较,MPNST组有坏死区域(分别为2/8、0/38,P=0.027),核分裂象[分别为(38.0±4.2)个/10 HPF、(1.9±1.0)个/10 HPF]、Ki-67[分别为(14.2± 8.7)%、(1.9 ± 1.0)%]和p53阳性表达(分别为4/8、0/3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S100、Vimentin表达均为阳性。在3例MPNST样本中,均未检测到NF2基因突变;而30例神经鞘瘤样本中共检测出18例(60.0%)存在NF2基因突变。8例MPNST患者随访时间为12~41个月,平均(22.4±7.4)个月。复发4例,平均复发时间为(11.8 ±3.7)个月;2例死亡。结论CPA区的MPNST极为罕见,影像学很难与神经鞘瘤区别,该肿瘤具有高度恶性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组织病理学为主要的确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脑桥角 病理学 疾病特征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原文传递
肱三头肌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向俊 王卓颖 吴毅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80-780,共1页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肱三头肌
原文传递
头颈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22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红健 王可敬 刘爱华 《浙江肿瘤》 1998年第3期170-171,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周围神经路瘤的诊治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头颈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共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头颈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预后较差,总的5年生存率为26.3%。肿瘤>5cm者及伴有神经纤...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周围神经路瘤的诊治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头颈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共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头颈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预后较差,总的5年生存率为26.3%。肿瘤>5cm者及伴有神经纤维瘤病Ⅰ型者预后较差。扩大手术范围能改善预后。[结论]头颈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是一种较少见治疗较困难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包括对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密切随访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病Ⅰ型 预后
原文传递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19
作者 宁静 李灿 +2 位作者 关志伟 黄玺瑞 徐白萱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82-682,共1页
患者女,28岁,因“左下腹疼痛2个月余”入院。体格检查示全身多发散在“牛奶咖啡斑”样改变及皮下结节,直径1~9 mm不等,边界清楚,无压痛。左上腹部可触及质硬包块,大小约6 cm×5cm,固定、活动度差。其父可见多处“牛奶咖啡斑”。
关键词 皮下结节 左上腹部 牛奶咖啡斑 Ⅰ型神经纤维 PET/CT显像 腹膜后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体格检查
原文传递
26例中枢神经系统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孟庆 赵锦程 +3 位作者 任晓辉 赵萌 王军梅 姜中利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至2011年收治的2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和椎管内MPNST,应用Log-rank法和Cox回归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至2011年收治的2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和椎管内MPNST,应用Log-rank法和Cox回归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6例中男16例,女10例。肿瘤位于颅内17例,椎管内9例。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神经受累症状等。全切除14例,部分切除12例。共随访到21例,术后随访1.5~102.0个月,其中5例因肿瘤复发而死亡,7例肿瘤复发,9例无明显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肿瘤全切、原发病变与较好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全切除为预后好的独立因素(P=0.006)。结论中枢神经系统MPNST临床罕见,全切除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的手段,对于未全切除的病例,术后放疗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 综合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