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8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34^(+)细胞数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影响
1
作者 彭英楠 边志磊 +3 位作者 张素平 李丽 曹伟杰 万鼎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背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较高的植入功能不良相关,因此经常要求更高的CD34^(+)细胞数量,但现有研究关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D34+细胞剂量和研究终点关系的结论是有争议的。目的:探究CD34^(+)细胞数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 背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较高的植入功能不良相关,因此经常要求更高的CD34^(+)细胞数量,但现有研究关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D34+细胞剂量和研究终点关系的结论是有争议的。目的:探究CD34^(+)细胞数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总计135例。结合既往研究结果及移植中心经验,以CD34+细胞数5.0×10^(6)/kg为截止点,将队列分为2组。评估两组的移植物植入情况、复发率及非复发死亡率、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结论:①CD34+细胞剂量与血小板的植入相关,高剂量组血小板的植入时间早于低剂量组(14 d vs.16 d,P=0.013)。②两组患者3年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67.5%vs.53.8%,P=0.257);两组间的无进展生存期也无显著性差异(65.6%vs.44.2%,P=0.106),但根据疾病风险指数(DRI)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低危患者高剂量组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较低剂量组升高(72.0%vs.49.3%,P=0.036)。③高剂量组3年累积复发率小于低剂量组(16.0%vs.33.5%,P=0.05)。④两组100 d内非复发死亡率高剂量组大于低剂量组,但无显著差异(17.3%vs.6.7%,P=0.070);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高危患者中高剂量组100 d内非复发死亡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20.0%vs.3.3%,P=0.046)。⑤综上所述,输注>5.0×10^(6)/kg的CD34^(+)细胞可促进血小板早期植入,可改善移植中低危风险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并且降低移植后累积复发率;但在高危患者中,高剂量CD34+细胞导致移植后100 d内的非复发死亡率增高,考虑可能与移植后早期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增多相关,因此考虑对回输高剂量CD34+细胞的患者应加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细胞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总生存 无进展生存 复发 非复发死亡
下载PDF
基于《内经》理论对“阴虚内热”型恶性血液病症状群的中医护理及探讨
2
作者 陈颖颖 张飞彦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4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 观察基于《内经》“阴虚内热”理论的中医辨证施护对该型恶性血液病患者症状群管理的效果,并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症状群管理研究的启示。方法 将80例阴虚内热型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 观察基于《内经》“阴虚内热”理论的中医辨证施护对该型恶性血液病患者症状群管理的效果,并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症状群管理研究的启示。方法 将80例阴虚内热型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施护。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进行症状群计分,计算两组患者症状群的缓解率及平均缓解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症状群均分为(36.33±11.99)分,观察组患者症状群均分为(35.79±11.87)(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群的平均缓解率(程度)为(12.65%±3.2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12%±2.76%)(P<0.001)。结论 中医辨证施护对阴虚内热型恶性血液病的症状群管理具有明显优势,在症状群管理研究亟待深入的现状下,中医辨证施护或能在症状群的机制研究、症状群干预研究、干预手段与方法研究、症状群辨识度研究等方面,为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群管理 中医辨证施护 阴虚内热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基于Donabedian三维质量理论构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3
作者 袁玖莲 钱韦韦 +3 位作者 胡亭钰 冯媛媛 赵娇 桑威 《护理管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55-60,共6页
目的构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系统且科学地管理护理工作及评价其护理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Donabedian三维质量理论模式为框架,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及专家论证法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初稿,采... 目的构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系统且科学地管理护理工作及评价其护理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Donabedian三维质量理论模式为框架,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及专家论证法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初稿,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及权重。结果两轮Delphi专家函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15%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2和0.901,Kendall's和谐系数为0.345和0.201。最终确立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及54个三级指标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基于多种研究方法构建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及可靠性,能较为全面地衡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恶性血液病护理质量,为评价、改善其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恶性血液病 护理质量 Donabedian三维质量 DELPHI 专家函询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发生脓毒症休克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高陆 彭志元 +4 位作者 任娜娜 杨春秀 赵凌苇 任明强 冯永怀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54-261,共8页
目的 分析我院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BSI)病原菌分布及发生脓毒症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纳入研究的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治疗的223例恶性血病患者BSI病例资料,根据血流感染后是否并发脓毒症休克,... 目的 分析我院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BSI)病原菌分布及发生脓毒症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纳入研究的2016年1月至2023年8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治疗的223例恶性血病患者BSI病例资料,根据血流感染后是否并发脓毒症休克,分为脓毒症休克和非脓毒症休克组。收集病例的原发病类型,临床表现,病原菌及药敏结果、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是否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否为多重耐药、是否有使用广谱抗生素史等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恶性血液病患者BSI并发脓毒症休克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23例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出23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42株(59.7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5株、大肠埃希菌75株;革兰阳性菌93株(39%),其中人葡萄球菌28株、表皮葡萄球菌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真菌3株(1.30%),其中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各1株。223例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病例中,发生脓毒症休克25例,死亡16例(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休克和非脓毒症休克组在粒细胞缺乏期(P<0.001)、合理使用抗生素(P=0.007)、多重耐药(P=0.017)、合并心功能不全(P=0.018)、肾功能不全(P<0.001)中存在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粒细胞缺乏时间≥7 d(OR=3.306,P=0.008)、不合理使用抗生素(OR=2.612,P=0.004)、心功能不全(OR=6.291,P=0.008)、急性肾功能不全(OR=8.419,P=0.002)是恶性血液病BSI发生感染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BSI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降低恶性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发生脓毒症休克的措施,包括缩短粒缺期、尽早合理使用抗菌药、纠正心脏及肾功能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血流感染 原菌分布 脓毒症休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骨髓染色体联合FISH技术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李付广 张晓静 +4 位作者 谢小雷 汤素环 唐江 吴爱娟 尹卫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3期292-297,共6页
目的探究联合改良骨髓染色体制备方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其在恶性血液病特别是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来清远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抽取16... 目的探究联合改良骨髓染色体制备方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其在恶性血液病特别是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来清远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抽取16例患者的骨髓细胞对骨髓染色体制备的接种浓度、秋水仙碱浓度、时间和低渗等进行改良,优化后对培养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按照不同培育时间(16 h、20 h、24 h和28 h)将每例平均分成A、B、C和D 4组;最后用改良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利用FISH技术对CML患者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并对异常染色体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4组染色体分裂相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20 h)显著高于D组(P<0.05);B组的培养成功率同样显著高于D组(P<0.05)。3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均一性培养成功率为96.6%(343/355),异常染色体检出率为40.3%(143/355)。CML患者骨髓染色体和FISH阳性检出率一致,在加速期和急变期检出额外异常染色体。结论改良后的骨髓染色体短期培养法成功率高、稳定性好、异常染色体检出率高,培养在16~24 h之间为宜,20 h最为理想,不宜超过28 h;Ph染色体和额外异常染色体与CML病程密切相关,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检出为临床对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后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 异常染色体核型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的护理
6
作者 钟双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201-0204,共4页
评价层流床应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84例,采取随机分组法分组。对照组中42例在骨髓抑制期以住普通病房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中42例在骨髓抑制... 评价层流床应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84例,采取随机分组法分组。对照组中42例在骨髓抑制期以住普通病房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中42例在骨髓抑制期以住层流床方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相关指标。结果 感染事件发生率、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并且在体温复常时间、住院总时间方面,明显观察组更短P<0.05;两组进行了心理状态量表评分,结果显示出观察组护理后的评分结果更优P<0.05。结论 层流床应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在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明显,值得关注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化疗 骨髓抑制 层流床 护理
下载PDF
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中变化及意义
7
作者 李亚琦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纤溶、抗凝、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7月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血液病类型不同分为对照组(急性...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纤溶、抗凝、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7月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血液病类型不同分为对照组(急性髓系白血病)与观察组(急性淋巴白血病),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化疗,4周为1疗程,共采取2个化疗疗程。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化疗前凝血指标;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化疗后的出血发生情况。另根据60例患者出血发生情况分为未出血组(36例)和出血组(24例),比较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化疗前的凝血指标。结果化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均更低,凝血酶原时间更长;与化疗前比,化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均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与未出血组比,出血组患者化疗前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更高;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更长(均P<0.05);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经比较,以及对照组与观察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较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更长,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均更低,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会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体内内环境的平衡状态,定期监测可对患者是否发生化疗后不良事件进行判断,从而及时干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指标 抗凝及纤溶指标 恶性血液病 化疗 出血
下载PDF
Morse跌倒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恶性血液病住院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余娟 陈敏 刘璐 《淮海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416-419,共4页
目的:探讨莫尔斯(Morse)跌倒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血液科住院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某院血液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住院放化疗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莫尔斯(Morse)跌倒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血液科住院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某院血液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住院放化疗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Morse跌倒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2组均干预2周。比较2组患者Morse跌倒评分、跌倒相关知识评分、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2组Morse跌倒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为(21.45±1.32)分,低于对照组的(23.54±1.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跌倒相关知识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为(82.69±2.78)分,高于对照组的(77.85±2.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跌倒、坠床意外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住院放化疗患者采用Morse跌倒评分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跌倒风险,提高跌倒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放化疗 Morse跌倒评分 预见性护理 跌倒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9
作者 李丽 边志磊 +3 位作者 曹伟杰 张素平 秦洋 万鼎铭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7期3073-3077,共5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5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分为好转组(n=26)和进展组(n=25),分析其...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5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分为好转组(n=26)和进展组(n=25),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1例患者中,发热44例(86.27%),胸痛38例(74.51%),咳嗽或咳痰33例(64.71%)。19例患者行痰免疫荧光染色,11例(57.89%)检测到毛霉菌。41例患者共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43次,标本包括痰液、血液、肺泡灌洗液,36例患者检测到毛霉菌,5例为阴性,阳性率87.80%。好转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7.5 d,优于进展组(12 d)。原发病未缓解、毛霉菌病诊断时粒细胞缺乏及粒细胞缺乏超过5 d的患者预后更差,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更好(P<0.05)。抗毛霉菌治疗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未缓解是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荧光染色技术和mNGS技术有助于毛霉菌病早期诊断。毛霉菌病好转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进展组,原发病未缓解、粒细胞缺乏超过5 d的患者预后较差。药物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可改善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的预后。原发病未缓解是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毛霉菌 二代测序 预后 手术治疗
下载PDF
肛周碘伏湿热敷贴对恶性血液病化疗病人肛周感染的防控疗效观察
10
作者 刘玉萍 苗若楠 《循证护理》 2023年第3期552-555,共4页
目的:观察肛周碘伏湿热敷贴防治恶性血液病化疗病人骨髓抑制期肛周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0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恶性血液病化疗病人为研究对象,按化疗时间先后排序分为两组,每组50例,研究组... 目的:观察肛周碘伏湿热敷贴防治恶性血液病化疗病人骨髓抑制期肛周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0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恶性血液病化疗病人为研究对象,按化疗时间先后排序分为两组,每组50例,研究组应用肛周碘伏湿热敷贴剂方案,对照组应用1∶5000的高锰酸钾稀释液肛周坐浴治疗方案。对恶性血液病化疗病人骨髓抑制期肛周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统计肛周感染及肛周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病人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肛周感染发生率为6%,肛周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肛周感染发生率为20%,肛周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操作简便,跌倒、受凉感冒、烫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病人满意度为98%;对照组跌倒、受凉感冒、烫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病人满意度为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周碘伏湿热敷贴剂有效降低了恶性血液病化疗病人骨髓抑制期肛周感染发生率,并能减少跌倒、受凉感冒、烫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病人易于接受,增加了病人的舒适度和配合度,提高了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碘伏湿热敷贴 骨髓抑制期 肛周感染 不良反应 护理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及展望
11
作者 任汉云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11期1105-1109,共5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根治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近20年allo-HSCT蓬勃发展,移植数量逐年增加,移植方案不断优化,移植疗效和安全性不断提高。该文介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并对未来可能的...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根治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近20年allo-HSCT蓬勃发展,移植数量逐年增加,移植方案不断优化,移植疗效和安全性不断提高。该文介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 预处理 移植物抗宿主
下载PDF
SDF-1及其受体CXCR4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2
作者 赵晗 赵玉龙 +2 位作者 董丽刚 邓烨 赵文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7期0094-0097,共4页
作为一种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SDF-1和CXCR4在多种恶性血液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的分期、黏附、侵袭、转移、复发、浸润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呈正相关,SDF-1及其受体CXCR4对急性白血病的早期诊断、预防... 作为一种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SDF-1和CXCR4在多种恶性血液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的分期、黏附、侵袭、转移、复发、浸润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呈正相关,SDF-1及其受体CXCR4对急性白血病的早期诊断、预防、分期、治疗和预后判定、用药筛选和靶向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F-1 CXCR4 恶性血液病 肿瘤标志物 表达
原文传递
层流床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经济价值
13
作者 荆雷 李玉竹 史继欣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3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层流床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经济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8月该院收治的82例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化疗方案,对照组入住普通单... 目的:探讨层流床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经济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8月该院收治的82例恶性血液病化疗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化疗方案,对照组入住普通单人病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骨髓抑制期入住层流床。比较两组骨髓抑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发生感染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化疗后感染发生率及发生次数,以及住院相关费用。结果:化疗后,观察组各部位感染总发生率及1次、2次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感染者发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感染药物费用、住院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层流床用于恶性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中,可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感染患者发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骨髓抑制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抗感染药物费用及住院总费用,经济价值高于普通病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东地区 层流床 恶性血液病 化疗 骨髓抑制 经济价值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病原学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丽 王硕 +4 位作者 刘焱超 栗冲 谷翠红 王丽红 张志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91-96,共6页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耐药情况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合并血流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菌种分布、耐药情况等临床资料,以30 d病死率为主要终点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62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血...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耐药情况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合并血流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菌种分布、耐药情况等临床资料,以30 d病死率为主要终点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62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62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112株(69.1%)、革兰阳性菌42株(25.9%)、真菌8株(4.9%)。在革兰阴性菌中排名前4位的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共发现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8例次,其中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杆菌占比最高。总30 d病死率为2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疾病状态、粒缺持续时间、Pitt菌血症评分。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较多,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应根据本地区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多发性骨髓瘤 原学 血流感染 耐药性 预后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全方位维护模式在一针式皮下隧道法置入PICC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间歇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秀玲 李玉芹 孙世昌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第15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全方位维护模式在一针式皮下隧道法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间歇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30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162例患... 目的:探讨全方位维护模式在一针式皮下隧道法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间歇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30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1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维护模式;将2021年7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全方位维护模式。比较两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导管维护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导管维护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方位维护模式可以降低一针式皮下隧道法置入PICC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间歇期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且能提供安全、便捷的一体化服务,满足患者化疗间歇期的维护需求,确保导管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隧道法 恶性血液病 全方位维护模式 并发症
下载PDF
卡泊芬净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爱英 马力 迟晓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9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采用卡泊芬净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采用卡泊芬净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基础疾病治疗方式、是否首选、感染部位、可疑感染部位病原菌(曲霉属)]、治疗效果、卡泊芬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表现。结果60例患者中保守治疗10例,化疗及其他治疗50例;首选35例,其他药物治疗后换用25例;肺部感染32例,其他部位感染28例;感染部位病原菌(曲霉属)阳性38例,阴性22例。60例患者治疗显效50例,显效率为83.33%。60例患者中29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33%(29/60),其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6例,代谢和营养异常7例,泌尿系统不良反应6例,输液反应5例,皮肤不良反应5例。患者不良反应程度比较轻,经有效治疗后,均有好转。结论采用卡泊芬净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进行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高,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芬净 抗真菌药物 恶性血液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宗慧君 张齐 +3 位作者 杨阳 尚学义 王鑫 李艳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50-754,共5页
背景 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极易并发呼吸道病毒感染,而临床医师容易忽视此类感染。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442例呼吸道感染患... 背景 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极易并发呼吸道病毒感染,而临床医师容易忽视此类感染。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442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咽拭子标本,并记录临床资料。其中229例为恶性血液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213例为单纯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所收集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包括8种病毒: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F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偏肺病毒(metapneumovirus,MPV)、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腺病毒(adenovirus,ADV)、人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HCoV)和鼻病毒(rhinovirus,HRV)。结果 恶性血液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毒阳性率(48.03%vs 34.27%,P=0.003)和病毒载量(29.65±4.07 vs 31.51±3.58,P<0.001)显著高于单纯呼吸道感染患者。恶性血液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毒阳性率依次为IFV(14.85%)、RSV(12.66%)、HRV(5.68%)、HCoV(3.49%)、MPV(3.06%)、PIV(2.18%)、ADV(0.87%)和HBoV(0)。不同恶性血液病病毒阳性患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与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M)均有所下降,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患者LYM下降更为显著[Md(IQR):0.77(0.36~1.23)×10~9/L vs 1.08(0.63~1.60)×10~9/L,P=0.037]。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毒易感性显著高于单纯呼吸道感染患者,以IFV、RSV和HRV感染为主;AML患者中,呼吸道病毒阳性者LYM较阴性者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呼吸道感染 原学 流感
下载PDF
医学应对方式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希望水平与恐惧疾病进展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18
作者 杜思怡 蒙艳 +4 位作者 魏玉萍 李海霞 白艳娟 姚辉 刘瑜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医学应对方式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希望水平与恐惧疾病进展间的中介效应。方法抽取1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希望水平量表(HHI)、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和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进行调查。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HH... 目的探讨医学应对方式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希望水平与恐惧疾病进展间的中介效应。方法抽取15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希望水平量表(HHI)、医学应对方式量表(MCMQ)和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进行调查。结果恶性血液病患者HHI总分(35.12±7.79)分、面对得分(16.63±4.96)分、回避得分(16.74±4.95)分、屈服得分(12.82±2.50)分、FoP-Q-SF总分(38.55±5.83)分。HHI总分与FoP-Q-SF总分呈负相关(r=-0.833,P<0.05);面对得分与HHI总分呈正相关(r=0.258,P<0.05),与FoP-Q-SF总分呈负相关(r=-0.360,P<0.05);回避、屈服与HHI总分呈负相关(r=-0.756、-0.636,P<0.05),与FoP-Q-SF总分呈正相关(r=0.765、0.728,P<0.05);应对方式是希望水平与恐惧疾病进展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38%。结论应对方式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希望水平与恐惧疾病进展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医务人员应高度关注患者应对疾病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动态评估及监测,给予有效干预,以降低其恐惧疾病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希望水平 应对方式 恐惧疾进展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19
作者 张同同 赵宛露 +1 位作者 赵雯雯 李秋环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3年第10期67-73,91,共8页
目的构建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管理模式。方法开展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构建PICC相关性血栓精准风险预测体系,制订“3+N”防栓策略,建立基于血液病患者人工智能随访系统的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 目的构建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管理模式。方法开展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构建PICC相关性血栓精准风险预测体系,制订“3+N”防栓策略,建立基于血液病患者人工智能随访系统的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管理模式。结果构建了恶性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管理模式,护士与患者PICC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均得以提高,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降低到1.6%,患者随访满意度提高到100%。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管理模式具有一定实用性,可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课题研究型品管圈 恶性血液病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血栓 风险管理
下载PDF
外周血CD64指数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对恶性血液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方悦之 孙幸 倪军 《安徽医学》 2023年第6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CD64指数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恶性血液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苏北人民医院收入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的46例恶性血液病无细菌感染者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外周血CD64指数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恶性血液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苏北人民医院收入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的46例恶性血液病无细菌感染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D64指数和CRP水平;以细菌培养诊断细菌感染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CD64指数、CRP及两者联合检测诊断恶性血液病合并细菌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CD64指数及CR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4指数联合CRP水平检测诊断恶性血液病合并细菌感染的灵敏度(88.00%)及阴性预测值(86.96%)均高于传统的CRP检测(72.00%、7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诊断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低于CD64指数,而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均高于CD64指数,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D64指数联合CRP检测对恶性血液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其优于传统的CRP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CD64指数 C反应蛋白 恶性血液病 细菌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