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敦煌《悉昙章》歌辞源流考略
被引量:9
- 1
-
-
作者
周广荣
-
机构
北京大学东语系
-
出处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
文摘
敦煌文献中有多种题名“悉昙章”的歌辞,性质为佛教布道时唱育的曲辞,对其涉及的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已作过不少讨论。本文主要从《悉昙章》传播的角度对这些歌辞的源流、内容、性质及形式作进一步考察,提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
关键词
敦煌
悉昙章
歌词
和声
-
Keywords
Xi-tan-zhang, Dunhuang manuscripts, Buddhism
-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华严诸祖传习《悉昙章》考略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周广荣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
-
出处
《五台山研究》
2004年第1期22-28,共7页
-
文摘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传入中土,并进而演为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崛起于唐代的佛教宗派中,各宗僧徒都对《悉昙章》有过不同程度的传习。在此主要讨论华严诸祖对《悉昙章》的传习情形与特点,从二祖智俨开始,华严诸祖及其弟子即兼具了义理与章句并重,证悟与积学双修的学风,在推衍发展本宗学说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梵语,尤其是《悉昙章》的学习与探究。
-
关键词
梵字
悉昙章
华严宗
传习
-
分类号
B942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梵语《悉昙章》与等韵学的形成
- 3
-
-
作者
周广荣
-
机构
北京大学东语系
-
出处
《泰安师专学报》
2001年第5期40-44,共5页
-
文摘
通过对等韵图中相关概念的起源、《悉昙章》传本的流变两个方面的讨论 ,指出等韵图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及等韵图的形成都是直接或间接受了《悉昙章》的影响而产生的 。
-
关键词
汉语音韵学
梵语版本
《悉昙章》等
韵图
等韵学
形成时期
-
分类号
H1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唐代《悉昙章》传本辑述
- 4
-
-
作者
周广荣
-
机构
北京大学东语系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文献》
2000年第4期90-100,共11页
-
文摘
《悉昙章》是古代印度人学习拼写梵语的一种初级教程,中古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僧俗间受到普遍重视,并对中国的语言、文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如汉语音韵学中的等韵学、文学中的诗文声律理论、敦煌发现的《悉昙章》歌辞等都是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
关键词
悉昙章
《悉昙字记》
智广
阿阁
日本国
密教部
传本
-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等韵发音部位认知探源
被引量:5
- 5
-
-
作者
储泰松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
基金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3YJA740007)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等韵学上的发音部位一般是指唇舌牙齿喉五个,通过考察唐末以前的汉文文献,可知汉人对发音部位的认知过程颇为曲折复杂。它是在梵文悉昙章的启发下发展成熟的。魏晋以前,汉语还没有完整的五音概念,随着悉昙学的兴起与繁荣,人们对汉语发音部位的认识逐渐清晰,并借用了悉昙章的五音分布模式,建立起汉语五音的分析体系,有了等韵图的雏形。同时,等韵在吸收悉昙章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做了较大的创新。
-
关键词
等韵
五音
发音部位
悉昙章
中古音
-
Keywords
Dengyun
Wuyin
place of articulation
Siddham Chapter
Middle Chinese Phonology
-
分类号
H113.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文献中的“胡本”与“梵本”考辨
被引量:1
- 6
-
-
作者
谭世宝
-
机构
澳门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哈尔滨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57-60,74,共5页
-
文摘
汉文献中的“胡本”与“梵本”考辨[澳门]谭世宝在中国翻译史上,很少有一对名词会象“胡本”与“梵本”的关系那样错综复杂,翻来覆去,纠缠不清。这对于我们研究有关佛典的翻译史以及敦煌文书学,都是一大障碍。笔者不揣浅陋,试对这两个概念的源流衍变作一探讨。以厘...
-
关键词
汉文献
语言文字
敦煌文书
悉昙章
梵语
梵文字母
印度
胡本
西域
摩尼教
-
分类号
G256.1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
-
题名唐代南岳的禅门音乐
- 7
-
-
作者
代宏
-
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
-
出处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8,共8页
-
文摘
结合南岳禅门音乐的主要形式寰中的《悉昙章》与"啰啰哩"的传唱研究,对隋唐时期湖南南岳的禅门音乐进行探讨。从中反映出南岳禅门音乐与人、与自然、与悟道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歌乐鼓舞,贴近民众的弘法传统,显示了它的特殊生命力。
-
关键词
隋唐南岳
禅门佛曲
《悉昙章》
“啰啰哩”
-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
-
题名《普庵咒》研究
被引量:16
- 8
-
-
作者
杨春薇
-
机构
在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
-
出处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3-95,共13页
-
文摘
《普庵咒》是一首佛教咒语 ,原名《普庵大德禅师释谈章神咒》 ,为南宋禅师普庵所作。世人称之为《释谈章》或《普庵咒》。明代古琴谱《三教同声》 (明万历二十年 ,公元 15 92年 ,张德新编撰 )采用了当时寺院中流行的诵讽曲调 ,首次使《普庵咒》以器乐曲的面貌示人 ,其后 ,历代众多琴谱都对其进行了记载。同时 ,在民间的多种音乐形式中 ,诸如 :佛教寺院音乐、琵琶独奏音乐、弦索乐合奏、冀中音乐会、吹打乐、丝竹、昆曲、宫廷音乐 ,《普庵咒》一曲也被广泛运用和传唱。本文根据历代保存的多种乐谱资料 ,以古琴谱为主线对明清以来的各《普庵咒》乐谱版本进行音乐形态学的比较和分析。梳理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并追溯《普庵咒》一曲古老的原貌。
-
关键词
普庵咒
释谈章
悉昙章
三教同声
-
分类号
J609
[艺术—音乐]
-
-
题名新书架
- 9
-
-
-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5,共1页
-
-
关键词
新书架
文学
道家
悉昙章
佛教义理
梵文字母
七子
-
分类号
G236
[文化科学]
-
-
题名印欧语系
- 10
-
-
-
出处
《全国新书目》
2005年第6期55-55,共1页
-
-
关键词
印欧语系
悉昙章
宗教文化
梵语
传播
中国
出版社
北京
-
分类号
H5
[语言文字]
-
-
题名读日本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有感
- 11
-
-
作者
季羡林
-
出处
《群言》
1990年第8期36-37,共2页
-
文摘
王利器先生寄赠他的《文镜秘府论校注》,放置案头,多历年所;每次翻检,辄有收获。最近因发愿探究《悉昙章》奥秘,翻查较多,恍然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若有所悟,因此写了这一篇短文。评论文学作品,有政治性和艺术性两个标准,已经家喻户晓,不必再谈。政治性我在这里先不说。专就艺术性而论,特别是对于诗歌评论的艺术性标准,过去似有极大的偏颇。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史都有这种情况。
-
关键词
弘法大师
文镜
诗歌评论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批评
悉昙章
若有所悟
音乐性
永明体
谢灵运传论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D663.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等韵学的基本原理——内外转
- 12
-
-
作者
杨学智
-
出处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21-23,共3页
-
文摘
为克服佛教东传的语言障碍的需要,等韵应时而生。宋郑樵《七音略》说:“七音之韵,起于西域,流入诸夏。梵僧欲以其教传之天下,故为此书。”等韵不是无本,而是源于悉昙章;等韵不是机械摹仿,而是别立新意。韵图,作为等韵的成品,已是地道的国货了。释家没有垄断自己的专利,而与儒家、道家相唱和,使等韵之学蔚然大观。时至今日,摆脱经学附庸地位的等韵学已是汉语音韵学的一门。其历史较古音学、今音学久远,其体系也较二者完备。对今天的语言研究,等韵学理,韵图和前辈研究论著仍提供语料和方法的帮助。
-
关键词
等韵学
内外转
基本原理
韵图
汉语音节
汉语音韵学
悉昙章
佛教东传
梵语
语言障碍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