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宋诗话“悟诗”思维向度管窥
1
作者 邓国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80-88,共9页
本文以吕本中、姜夔、严羽的三部诗话为切入点来扫描南宋"悟诗"思维向度(即感悟诗歌意境的艺术思维不同层面之定位),认为:从吕本中"悟入"的思维向度来看,他还处于对山谷非常肯定的阶段,这说明南宋确立江西诗派之初... 本文以吕本中、姜夔、严羽的三部诗话为切入点来扫描南宋"悟诗"思维向度(即感悟诗歌意境的艺术思维不同层面之定位),认为:从吕本中"悟入"的思维向度来看,他还处于对山谷非常肯定的阶段,这说明南宋确立江西诗派之初对讲究法度的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带来的消极影响还缺乏深刻认识;姜夔倡"自悟"具有相当明显的理论自觉,其"自悟"理论远不止于"革江西诗风"之效应,实在是揭示了中国古代美学之本质问题;严羽在悟诗的思维向度上达到新的水平,其"妙悟"说将悟禅与悟诗统一起来并最终成为南宋悟诗思维向度得以确立的核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涛话 悟诗 思维向度
下载PDF
船山诗论侧重读诗与悟诗
2
作者 曾玲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04-107,共4页
船山诗论不侧重在诗歌创作方面论诗 ,而在于关注如何读诗、如何悟诗 ,即着眼于诗歌鉴赏 ,在开拓诗论的领域方面不同凡响 ,这是它的特色和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 悟诗 王船山 歌鉴赏
下载PDF
佛语禅思悟诗心--论王先霈的佛教诗学研究
3
作者 高文强 《长江文艺评论》 2021年第5期53-56,共4页
对于“佛教诗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本文而言,佛教诗学是指使用佛教方法观看诗歌而形成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当然,这里的“诗学”一词按照惯例还可以扩展到“文学理论”这一层面,本文使用这一词时,广... 对于“佛教诗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本文而言,佛教诗学是指使用佛教方法观看诗歌而形成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当然,这里的“诗学”一词按照惯例还可以扩展到“文学理论”这一层面,本文使用这一词时,广义狭义都有涉及,在此不做强行区分。儒学观诗而有言志教化,道学观诗而有自然直寻,佛学观诗呢?自然有其独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先霈 批评实践 学研究 学理论 文学理论 禅思 直寻 悟诗
下载PDF
“文包诗”课文的教学方法:借文悟诗,入境体情
4
作者 周建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3年第12期74-74,共1页
苏教版教材中有类课文是由故事和古诗两部分构成,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而诗歌则是意境的凝聚,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作“文包诗”。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文包诗”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借文悟诗,入境体情,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鉴赏美文佳... 苏教版教材中有类课文是由故事和古诗两部分构成,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而诗歌则是意境的凝聚,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作“文包诗”。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文包诗”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借文悟诗,入境体情,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鉴赏美文佳句,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的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悟诗 课文 入境 歌意境 教学实践 引导学生 学习过程
下载PDF
感悟诗中意境 享受诗韵之美——古诗《村居》的教学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罗萍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第6期18-18,20,共2页
教材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设计理念:古诗文教学是一种人文美的教学.是一个感悟诗中意境、享受诗韵之美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地将文本、音乐、图画巧妙结合,以陶... 教材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设计理念:古诗文教学是一种人文美的教学.是一个感悟诗中意境、享受诗韵之美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地将文本、音乐、图画巧妙结合,以陶醉诗境、品读诗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教学 教学设计 《村居》 意境 悟诗 享受 一年级下册
下载PDF
靠船下篙定目标 借助画面悟诗情——《青松》教学构想
6
作者 孙勤 《广西教育》 2003年第13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悟诗 教学思路 靠船 青松 低年级儿童 结构类型 无产阶级革命家 说文解字 写字教学 时代精神
下载PDF
诗情禅趣 生机盎然——《禅门开悟诗二百首》读后
7
作者 韩晨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2-73,共2页
禅诗是一种高品位的哲理诗。它既具备诗歌的美学特征,有诗趣美,又包蕴禅宗的哲理内含,有禅趣美。唐宋以后,佛教中衰,禅诗不现于世久矣。
关键词 悟诗 哲理 生机 佛学 高品位 典籍 美学特征
下载PDF
感悟诗五首
8
作者 吕大群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8-48,共1页
感悟诗五首○吕大群闲理文箧,得感悟诗五首,虽语近直白,少有诗意,终属吾人心灵之轨迹。古人云:“悟者,吾心也。能见吾心,便是真悟。”愿与同志共鉴。读书暇余开卷阅世事,是非得失心自知;终悟人生无复路,妨信受益读书时。抒怀... 感悟诗五首○吕大群闲理文箧,得感悟诗五首,虽语近直白,少有诗意,终属吾人心灵之轨迹。古人云:“悟者,吾心也。能见吾心,便是真悟。”愿与同志共鉴。读书暇余开卷阅世事,是非得失心自知;终悟人生无复路,妨信受益读书时。抒怀犹忆少时怀壮心,豪情奋笔欲凌云;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悟诗 年轮 秋思 近直 壮心 冰心 白发 自生 夕阳 桃李
下载PDF
画中悟诗 评中品诗
9
作者 钱红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2012年第5期44-44,共1页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儿童手脑"六大解放"理论,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创造让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幻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儿童手脑"六大解放"理论,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创造让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幻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悟诗 六大解放 创新能力 儿童 学生 陶行知 教学
下载PDF
激活想象 领悟诗意——古诗《所见》教学设计与评析
10
作者 刘远忠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01年第Z1期50-50,共1页
一、引导观察、揭示课题 1.图上有什么? 2.这个儿童是干什么的?(弄清身份) 3.此时这个儿童在干什么?(观察表情,体会牧童心情。) 点评:先引导看图,发挥图画作用,让学生体会牧童心情,指名口述当时情景,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 一、引导观察、揭示课题 1.图上有什么? 2.这个儿童是干什么的?(弄清身份) 3.此时这个儿童在干什么?(观察表情,体会牧童心情。) 点评:先引导看图,发挥图画作用,让学生体会牧童心情,指名口述当时情景,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悟诗 教学设计 两行 童心 儿童 范读 引导观察 揭示课题 蝉鸣
下载PDF
透过王维诗感悟诗与人性品德修养之精华
11
作者 黄春远 《师道(教研)》 2018年第6期151-152,共2页
王维的诗, 特别是他的田园山水诗, 常常描绘一种娴静优美的生活, 读他的诗总有一种清新雅致、悠闲自得的感觉. 我想, 这大概与他自小受家庭影响, 信奉佛教, 慈爱及物, 心胸豁达, 又能淡然对待社会、 对待人生有关. 透过他的诗行, 我们... 王维的诗, 特别是他的田园山水诗, 常常描绘一种娴静优美的生活, 读他的诗总有一种清新雅致、悠闲自得的感觉. 我想, 这大概与他自小受家庭影响, 信奉佛教, 慈爱及物, 心胸豁达, 又能淡然对待社会、 对待人生有关. 透过他的诗行, 我们隐隐可以看到诗人追求那种精神上的闲适、 自由, 对无拘无束的家园生活的那种精神境界的渴求, 透过王维诗感悟诗与人性品德修养之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修养 王维 悟诗 精华 人性 精神境界 田园山水 家庭影响
下载PDF
提升诵读能力 感悟诗文意蕴
12
作者 崔佩红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第11期49-50,共2页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诵读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教师在引导初中生学习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诵读,促使学生全面提高诵读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对比、归纳等方法体会古诗词的内在神韵,达到更好的诵读效果。
关键词 诵读能力 文意 悟诗 中国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 学习 初中生
下载PDF
由图入文 领悟诗情
13
作者 黄爱辉 《湖南教育(上旬)(A)》 1995年第5期27-27,共1页
《所见》是一篇诗配画课文。如何通过诗和画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诗意,激发他们对大自然为热爱之情?根据课文特点,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关键词 悟诗 背景幻灯片 动作神态 因果关系 观察图画 进入情境 表情朗读 引导学生 的意境 图文结合
下载PDF
懂诗意 入诗境 悟诗情——《江畔独步寻花》的教学设想
14
作者 郭玉 《湖北教育》 1998年第Z1期54-54,共1页
一、引导学生读懂诗意 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首先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①通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后简单自评。②要求学生从课题到注释读一读,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这一步... 一、引导学生读懂诗意 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首先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指导学生①通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后简单自评。②要求学生从课题到注释读一读,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这一步是引导学生把握古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使学生对诗的内容在脑中有一幅诗人独自一人漫步江边花丛赏花的艨胧画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如:第一句的“满”字,第二句的“压”字。“满”字是概括说明花之多。“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设 悟诗 引导学生 整体感知 再引导 表象再现 想象出 再造想象
下载PDF
启发想象 领悟诗情
15
作者 谭绍梁 《广西教育》 2001年第31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启发想象 悟诗 新的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 中心教研组 歌语言 《绝句》 东吴 美好形象 简洁明快
下载PDF
激发情趣、领悟诗境、归纳学法——初中语文诗歌教法例谈
16
作者 彭肃 《河西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87-89,共3页
在九年义务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相当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在大纲和教材中有明确的规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的要求:①背诵积累;②品味字句诗意,具有初步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材编排框架已经向我们提示:必须... 在九年义务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相当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在大纲和教材中有明确的规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的要求:①背诵积累;②品味字句诗意,具有初步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材编排框架已经向我们提示: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要培养感知能力,须经过三个层次的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情趣 初中语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歌教学 悟诗 板书设计 教法 感知能力 《阳关三叠》 例谈
下载PDF
激发情趣领悟诗境归纳学法——初中语文诗歌教法例谈
17
作者 彭肃 《甘肃教育》 1998年第10期30-31,共2页
在九年义务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相当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在大纲和教材中有明确规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的要求:①背诵积累;②品味字句诗意,具有初步阅读诗歌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材编排框架已经向我们显示:必须... 在九年义务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相当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在大纲和教材中有明确规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的要求:①背诵积累;②品味字句诗意,具有初步阅读诗歌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材编排框架已经向我们显示: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情趣 初中语文 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歌教学 教法 《阳关三叠》 背景介绍 思想感情 进入情境
下载PDF
以诗赏画 以画悟诗——《塞下曲》《墨梅》组诗教学实录及评析
18
作者 杨春丽(执教) 王红燕(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 2024年第33期48-51,共4页
一、背诵回顾,赏画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新的送别诗,诗题是《芙蓉楼送辛渐》,让我们一起背诵,一起回味。(生齐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师:今天我们继续畅游国学之海。同学们,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学过两首边塞诗,谁会背?(生... 一、背诵回顾,赏画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新的送别诗,诗题是《芙蓉楼送辛渐》,让我们一起背诵,一起回味。(生齐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师:今天我们继续畅游国学之海。同学们,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学过两首边塞诗,谁会背?(生背诵《出塞》)师:他的背诵似乎已经把我们带进了荒凉的边塞。我们还学了另一首边塞诗,一起来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 送别 《塞下曲》 《芙蓉楼送辛渐》 悟诗 教学实录
原文传递
赏留白 悟诗美
19
作者 杨建华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 2021年第3期20-23,共4页
梦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梦江南》是温庭筠的代表词作之一.赏析这首词,许多渎者会惊讶:短小若此的一首小令,为何能蕴蓄如此丰富而复杂的信息和情感?同时,会更惊讶于一些学者的论断:... 梦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梦江南》是温庭筠的代表词作之一.赏析这首词,许多渎者会惊讶:短小若此的一首小令,为何能蕴蓄如此丰富而复杂的信息和情感?同时,会更惊讶于一些学者的论断:本词还有水分可挤,“肠断白洲”是蛇足,可以删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 梦江南 首词 望江楼 悟诗 小令 《梦江南》 惊讶
原文传递
从黄鹤楼诗赛感悟诗文化自信
20
作者 俞汝捷 《世纪》 2018年第3期86-87,共2页
雄峙长江之滨的黄鹤楼,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这文化体现在历史掌故、神仙传说、匾额楹联、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等种种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诗文化。正是当年崔颢的一首七律,使"驾鹤仙人"的传说变得家喻户晓,使"白云黄鹤"、"芳草晴... 雄峙长江之滨的黄鹤楼,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这文化体现在历史掌故、神仙传说、匾额楹联、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等种种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诗文化。正是当年崔颢的一首七律,使"驾鹤仙人"的传说变得家喻户晓,使"白云黄鹤"、"芳草晴川"成为武汉的美好代称。自从李白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慨叹后,此诗一直受到后世高度评价,宋代诗论家严羽甚至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鹤楼》 文化自信 悟诗 神仙传说 建筑艺术 民俗风情 七言律 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