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5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情景体验引导儿童学会共情
1
作者 朱晶晶 李妍琦 李竹逸 《教育家》 2024年第15期12-13,共2页
共情指体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另一个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并给予他积极情绪反应的能力。在学前教育领域,对儿童共情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培养其社会情感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发现,共情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源。
关键词 人际交往能力 绪反应 景体验 儿童亲社会行为 学前教育领域 感同身受 感技能
下载PDF
临床共情:概念、争议与回应
2
作者 谭心 刘星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共6页
共情的概念在临床中具有多种类型并一直处于争论中,认为临床共情是对患者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这种经验包括对患者的感性感受、一般感受、生命现象、因果关系等多种心理感受的经验。一方面对医生来说共情是一个本原的、当下的本己体验行... 共情的概念在临床中具有多种类型并一直处于争论中,认为临床共情是对患者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这种经验包括对患者的感性感受、一般感受、生命现象、因果关系等多种心理感受的经验。一方面对医生来说共情是一个本原的、当下的本己体验行为;另一方面,共情也涉及一个在此本原的本己体验中显示出来的关于患者“非本原给予的”异己体验。它具有三个阶段,常常只满足第一阶段,并且,这一阶段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其先于任何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这样的临床共情概念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概念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共 认知共 感共 混合共
下载PDF
文以情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情传播机制
3
作者 谢清果 韦俊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2,100,共8页
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文化主体性觉醒与影视新技术赋能的双重加持下,不断实现着自身审美之塑新与言说之飞跃。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爆”与“出圈”,不仅得益于视听方式、文化内容的创新,更在于其通过表层视听展演触达到受众深层情感与心理... 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文化主体性觉醒与影视新技术赋能的双重加持下,不断实现着自身审美之塑新与言说之飞跃。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爆”与“出圈”,不仅得益于视听方式、文化内容的创新,更在于其通过表层视听展演触达到受众深层情感与心理,实现社会的情感同频共振。同时,共情传播标示着人类传播学从以往聚焦客观理性逐渐关注到人的情感本位。鉴于此,亟待从共情传播的视角,透过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共情传播现象及其内在机制的探析,深入去探讨文化类综艺何以披文入情、以情动人,以期思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 感传播 传播 文化类综艺节目 中华文化传播
下载PDF
教师情感劳动概念界定的三个误区
4
作者 李西顺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3,共10页
情感劳动是教师劳动的重要属性。教师情感劳动的概念界定需避免三个误区:对霍克希尔德“emotional labor”概念的拿来主义;未区分“情绪劳动”与“情感劳动”;对劳动异化的批判论遮蔽了基于情感本体的生命存在论,劳动(labor)遮蔽了存在(... 情感劳动是教师劳动的重要属性。教师情感劳动的概念界定需避免三个误区:对霍克希尔德“emotional labor”概念的拿来主义;未区分“情绪劳动”与“情感劳动”;对劳动异化的批判论遮蔽了基于情感本体的生命存在论,劳动(labor)遮蔽了存在(being)。消解上述误区的重要路径是从“厚概念”角度界定并廓清教师情感劳动的内涵。教师的情感劳动是一个情感意义结构,是一个基于情本体的、饱含着教育价值载荷的厚概念,能够将情绪劳动的合理内涵融括在内,用目的论涵括工具论,据之澄明积极自主建构的生命存在论视域,确证情感劳动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本体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劳动 感劳动 绪劳动 厚概念 本体
下载PDF
底层电影影像叙事中情感共鸣探究
5
作者 常馨婕 李春雷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58-62,共5页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并存,为底层电影创作提供了现实基础。底层电影以写实为基础,聚焦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通过深入挖掘他们的心理、情感、行为,并结合细腻的情感叙事表达,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内...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并存,为底层电影创作提供了现实基础。底层电影以写实为基础,聚焦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通过深入挖掘他们的心理、情感、行为,并结合细腻的情感叙事表达,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内涵。本文基于德勒兹情动理论,深入剖析底层电影话语表达中的情感共鸣,旨在揭示受众对影片中故事内容的理解与认同过程,并探究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逻辑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叙事 空间 感共鸣
下载PDF
乏情季节应用孕酮微囊包被液态制剂对奶山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效果对比分析
6
作者 董志岷 王春 +6 位作者 郭雅娟 贺佳唯 刘艳琴 朝格吉乐图 范佳乐 王贵 杜金娥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6,共4页
奶山羊发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的4~7月份属于乏情季节,为了提高种山羊的利用率,扩大种群规模,实现全年均衡生产,必须突破乏情季节奶山羊繁殖率低的瓶颈。本试验将150只适繁奶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只,第1组以全混合日粮(TMR)为载体... 奶山羊发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的4~7月份属于乏情季节,为了提高种山羊的利用率,扩大种群规模,实现全年均衡生产,必须突破乏情季节奶山羊繁殖率低的瓶颈。本试验将150只适繁奶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只,第1组以全混合日粮(TMR)为载体投放孕酮微囊包被液态制剂+PMSG+PG处理,第2组以阴道硅胶支架(CIDR)+PMSG+PG处理,第3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第1、2组同期发情率较高,差异不显著(P> 0.05),但显著高于第3组(P <0.05);但发情母羊人工授精后的妊娠率显示第1组和第3组显著高于第2组(P <0.05),说明在乏情季节对奶山羊应用孕酮微囊包被液态制剂可以有效减少生殖道投药的不利影响,可以有效提高种羊的利用率,为实现舍饲奶山羊快速扩繁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 孕酮微囊包被液态制剂 CIDR 同期发
下载PDF
宋代《诗经》学“以情解《诗》”新论
7
作者 王长华 孙玉安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宋代在古代《诗经》学史上首次提出了“以情解《诗》”,具有重大的《诗经》学史意义。宋代学术革新的引领者欧阳修首倡“以人情求诗义”,并经由北宋中期学者发扬光大,在南宋前期学者王质这里达到顶峰,继而愈来愈呈现出道学的流派色彩。... 宋代在古代《诗经》学史上首次提出了“以情解《诗》”,具有重大的《诗经》学史意义。宋代学术革新的引领者欧阳修首倡“以人情求诗义”,并经由北宋中期学者发扬光大,在南宋前期学者王质这里达到顶峰,继而愈来愈呈现出道学的流派色彩。以情解《诗》之所以形成于宋代并广受欢迎,根本在于《诗经》“出于民之情性”的属性,先儒确立的“诗言志”传统与魏晋以来的“诗缘情”新说都是它的学理渊源,加上宋代士人受出身影响而养成了喜言情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最终服务于建立有别于汉唐的“宋学”《诗经》学的目标。另一方面,以情解《诗》存在着以今度古、以偏概全的缺点,并非诠释《诗经》的“灵丹妙药”,宋人自己业已反思其弊。最重要的是,宋人虽重“情”,但对“情”持有实质性的贬抑态度,所重之“情”一定是添加了“正”字的“正情”,《诗经》学宗旨正是达于经学意义的“性情之正”“敦厚之义”,因此,以情解《诗》是经学范畴的理念与实践,并非文学《诗经》学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诗经 《诗经》学 解《诗》 经学
下载PDF
共情对话研究进展
8
作者 何俊 饶方喜 +1 位作者 周志豪 徐秋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人工智能驱动的对话是当前研究热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这类对话系统普遍缺乏情感交互能力,限制了其在心理关爱、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方面的应用。如何让对话系统充分理解用户情绪并生成带有共情的回复是目前对话系统面临的主... 人工智能驱动的对话是当前研究热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这类对话系统普遍缺乏情感交互能力,限制了其在心理关爱、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方面的应用。如何让对话系统充分理解用户情绪并生成带有共情的回复是目前对话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首先介绍了共情对话研究中情感感知和共情对话生成两大挑战,并分别调研归纳了相关研究方法。情感感知任务大致可分为基于规则、基于机器学习和基于深度学习三类方法,共情对话生成大致可分为基于检索和基于动态生成两类方法。接着介绍了共情对话的最新发展动向,并总结了共情对话数据集、通用对话数据集和多模态数据集的特点和链接,归纳了当前共情对话研究中不同的评估方法便于后续研究。最后对共情对话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感感知 对话生成
下载PDF
基于移情设计理念下的秦岭生态旅游IP形象设计研究
9
作者 张静 昝晓琳 《设计》 2024年第4期22-25,共4页
为了促进秦岭生态文化保护及旅游业的发展,针对目前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不足之处,以移情理念为视角,提出有效设计策略,为秦岭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根据调研和受众问题反馈,将移情设计理念引入文创IP设计,归纳设计流程为... 为了促进秦岭生态文化保护及旅游业的发展,针对目前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不足之处,以移情理念为视角,提出有效设计策略,为秦岭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根据调研和受众问题反馈,将移情设计理念引入文创IP设计,归纳设计流程为“观察-互动-感知”3个阶段,从视觉、交互、情感等层面系统性梳理秦岭文创产品移情输出设计流程。提取秦岭生态地域形态、色彩与文化语义等设计要素,明晰设计要点,以秦岭四宝IP文创及衍生设计为例,进行秦岭四宝文创IP的视觉形象设计。通过移情设计对秦岭生态元素分析与整理,能够有效契合受众的情感需求,将优秀的文化元素及情感映射到IP设计本身,为受众赋予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设计形态与色彩,提升文化价值促进秦岭生态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念 秦岭 生态文化旅游 文创IP
下载PDF
共情视角下国际传播的构成要素及其实践逻辑转化
10
作者 黄典林 吴洁宜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共情传播是指突破传统单一传播主体单向传递的视角,转而从传播主体间的平等地位出发,从而以“设身处地”的姿态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传播实践。在国际传播中,共情传播的构成要素包括情感、认知和行动三个维度。通过引入共情机制,从主体、... 共情传播是指突破传统单一传播主体单向传递的视角,转而从传播主体间的平等地位出发,从而以“设身处地”的姿态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传播实践。在国际传播中,共情传播的构成要素包括情感、认知和行动三个维度。通过引入共情机制,从主体、内容、渠道、对象等方面对传统国际传播理念和实践逻辑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利于打破国际传播过程中来自地缘政治与语言文化的阻隔,突破传者中心主义,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国际传播
原文传递
本科护生共情能力、情绪智力对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研究
11
作者 董静静 蔡妤珂 李凤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第2期95-99,共5页
为探讨本科护生的共情能力、情绪智力水平对其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路径关系,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使用杰弗逊共情量表(护生版)、情绪智力量表和人文关怀能力问卷对上海市1所高校的202名大一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可直接和... 为探讨本科护生的共情能力、情绪智力水平对其人文关怀能力影响的路径关系,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使用杰弗逊共情量表(护生版)、情绪智力量表和人文关怀能力问卷对上海市1所高校的202名大一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可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护理教育者应注重提升本科护生的共情能力和情绪智力,从而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护生 能力 绪智力 人文关怀能力
下载PDF
在线共情叙事的情感影响及其风险预判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相雨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139,I0004,共9页
由社会情感事实或情感资源构成的社会情感场,是在线共情叙事面对的主观现实场域。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政治情感、由结构分化催生的社会阶层失衡感、以家国共生为特征的整体主义情感,是当前社会情感场中最突出的情感事实类型,也是诉求主... 由社会情感事实或情感资源构成的社会情感场,是在线共情叙事面对的主观现实场域。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政治情感、由结构分化催生的社会阶层失衡感、以家国共生为特征的整体主义情感,是当前社会情感场中最突出的情感事实类型,也是诉求主体在线共情叙事经常征用的情感资源。在线共情叙事作为诉求主体通过互联网表达意见和诉求的社会情感动员行动,在促进网络公共舆论生成的同时,还能启蒙网民形成集体同情、共同致敬、公共谴责等网络公共情感,但在此过程中亦会滋生超出诉求主体预期的负面情感。对此,特定主体应重点从消弭隐患上进行情感风险预判,即警惕在线情感暴力、谨防情感消费主义、力避情感表达“嗜新症”等,以此促进社会情感场发生正向性结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共叙事 社会感场 感影响 网络公共 感风险
下载PDF
感知共情:共情的第四维度探析
13
作者 崔中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6,共9页
传统的共情研究将共情分为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行动共情三个维度,并没有重点关注共情的获得方式。结合现象学和认知科学对于共情的研究,指出感知共情作为共情的第四个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基础。感知共情的作用方式表现为:感知共情与... 传统的共情研究将共情分为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行动共情三个维度,并没有重点关注共情的获得方式。结合现象学和认知科学对于共情的研究,指出感知共情作为共情的第四个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基础。感知共情的作用方式表现为:感知共情与行动共情互为协同,感知共情与认知共情互为渗透,感知共情作为共情整体的保障。四维共情内在关联的综合观摆脱了共情的分离观和一体观,解决了分离观的认知消耗以及一体观的他异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共 感知共 综合观 身体现象学
下载PDF
浅析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共情教学的必要性
14
作者 谢沁露 李子艳 《新闻论坛》 202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共情”是心理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功能延伸与交叉研究也备受关注。本文从“共情”的基本内涵出发,在分析共情教学作用与意义的基础上,思考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教学中开展“共情式教学”的必要性,助力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效... “共情”是心理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功能延伸与交叉研究也备受关注。本文从“共情”的基本内涵出发,在分析共情教学作用与意义的基础上,思考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教学中开展“共情式教学”的必要性,助力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效果,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新闻传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式教学 新闻传播教育
下载PDF
以礼节情与以道化情——先秦儒道“情”论之比较
15
作者 常丽娜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情”是中国哲学中人性论和性情论的重要范畴。“情”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地位。儒家“重情”,将亲情视作人伦道德秩序建构的基点,强调对“四端”道德情感的培育;儒家教化本质上是一种性情教,以诗教来兴发感动人心... “情”是中国哲学中人性论和性情论的重要范畴。“情”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和地位。儒家“重情”,将亲情视作人伦道德秩序建构的基点,强调对“四端”道德情感的培育;儒家教化本质上是一种性情教,以诗教来兴发感动人心,使人得性情之正;儒家因人情而制礼,以礼乐来缘饰和节制人的情感,使之达于质文相济的中和之境。道家认为心性修养应以恬淡寡欲为上德,主张以道化情,超脱情执,复返自然,故表现出“无情”或“寡情”的倾向。儒道两家之情论殊途同归,都崇尚真诚,反对虚伪;主张情理融合,达到中和境界;提倡人格修养以能超越一己之私情、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为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论 以礼节 以道化
下载PDF
基于引用情感的跨学科知识内化规律——以我国图书情报学科为例
16
作者 姜霖 顾继光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0-206,F0003,共8页
[研究目的]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整合是交叉研究领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交叉领域知识整合过程的理解有助于为新的学科知识生长点的发现提供崭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推动知识创新。[研究方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跨学科引用文本中抽取... [研究目的]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整合是交叉研究领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交叉领域知识整合过程的理解有助于为新的学科知识生长点的发现提供崭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推动知识创新。[研究方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跨学科引用文本中抽取跨学科知识单元,通过引证关系,以知识点语义匹配关系为线索,识别知识吸纳和内化的过程路径,并结合情感分析方法对跨学科知识在内化过程中被接纳程度进行量化。[研究结论]研究表明,我国图情领域研究与众多学科存在内在知识关联,但不同来源跨学科知识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存在特征差异。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法并在更多研究领域开展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报学科 领域 引用 知识内化 交叉学科 知识流动
下载PDF
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共情传播的基础、触发机制及启示
17
作者 邹灿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3期99-102,共4页
为进一步提升文博类节目对受众的感染力,以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基于家国同构的历史语境与流浪孤独的现实语境是该剧共情传播的基础,通过多模态视听语言唤醒情绪共情、拟人与隐喻双线叙事达成认知共情... 为进一步提升文博类节目对受众的感染力,以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基于家国同构的历史语境与流浪孤独的现实语境是该剧共情传播的基础,通过多模态视听语言唤醒情绪共情、拟人与隐喻双线叙事达成认知共情、参与互动融合双线共情促成共情传播。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博类节目可通过温暖视听模态、情感化叙事、多渠道平台搭建共情空间,以提升节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微短剧 文博类节目 传播 《逃出大英博物馆》 绪共 认知共
下载PDF
耳穴压豆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负性情绪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刘君会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3期32-34,38,共4页
目的探究耳穴压豆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负性情绪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6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4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予以... 目的探究耳穴压豆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负性情绪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6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4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予以中医情志护理,观察组予以中医情志联合耳穴压豆护理,比较两组负性情绪、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中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中医情志护理能够减轻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而获得更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抑郁 耳穴压豆 中医志护理 负性 神经功能 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以读悟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9
作者 吴菲 《天津教育》 2024年第3期70-72,共3页
“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无论在哪一个语文教学阶段都得到广泛运用。“情”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把握文章和升华学生情感的重要因素,在“缘情说”和“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的文艺理论中都被认为是文学的核心... “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无论在哪一个语文教学阶段都得到广泛运用。“情”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把握文章和升华学生情感的重要因素,在“缘情说”和“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的文艺理论中都被认为是文学的核心。如果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来体悟文章感情,那么将极大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基于此,“以读悟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运用是笔者进行探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以读悟 学生 文艺理论 文学流派 教学模式 广泛运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