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5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个月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1
作者 高冉冉 曹阳 +4 位作者 郑嵘炅 张紫怡 杨丽 唐努尔 鲁晓擘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09-215,共7页
目的分析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chronic acute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6个月预后影响因素及预后模型的建立。方法以2017年5月-202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中心收治的131例HBV-ACLF患者... 目的分析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chronic acute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6个月预后影响因素及预后模型的建立。方法以2017年5月-202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中心收治的131例HBV-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n=60)和存活组(n=71)。收集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气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影响HBV-ACLF患者6个月预后的因素,并将筛选的因素使用R 4.3.0软件进行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拟合度及预测效能评估,根据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是影响HBVACLF患者6个月预后的重要因素,建立的预后模型区分度和校准能力较好。自发性腹膜炎在存活组和死亡组HBV-ACLF患者并发症中占比均最高。结论通过白蛋白,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建立的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6个月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白蛋白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 预后模型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模型及治疗研究现状
2
作者 刘念 曾爱中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2500-2508,共9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于各种诱因引起的以急性肝功能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该病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短期病死率高,因此早期对ACLF患者进行准确...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于各种诱因引起的以急性肝功能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该病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短期病死率高,因此早期对ACLF患者进行准确的预后评估及治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就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模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能为指导临床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评估模型 治疗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DC-1、ZEB1表达水平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胡瑞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315-319,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30例HBV-ACLF患者和1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 目的分析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30例HBV-ACLF患者和1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纳入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SDC-1、ZEB1水平。对HBV-ACLF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分为生存组(76例)和死亡组(54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SDC-1、ZEB1水平;分析血清SDC-1、ZEB1、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HBV-ACLF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CHB组、HBV-ACLF组患者血清SDC-1、ZEB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BV-ACLF组高于CHB组(P<0.05)。死亡组HBV-ACLF患者白蛋白低于生存组(P<0.05),血清SDC-1、ZEB1水平及MELD评分高于生存组(P<0.05)。血清SDC-1、ZEB1、MELD评分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独预测。MELD评分、SDC-1、ZEB1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BV-ACLF患者血清SDC-1、ZEB1水平均与近期预后相关,且血清SDC-1、ZEB1与MELD评分联合预测HBV-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配体蛋白聚糖-1 乙型炎病毒 E盒结合锌指蛋白1 慢加急性肝衰竭 近期预后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健脾利湿养肝方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黄琦 李静 +6 位作者 马文峰 韩志毅 孙嘉玲 张卫 孙新锋 陈剑平 周小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7-564,共8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养肝方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TCMSP及GeneCards等多种数据库,获得健脾利湿养肝方治疗ACLF疾病的相关靶点。应用String及Cytoscape构建作用靶点...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养肝方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TCMSP及GeneCards等多种数据库,获得健脾利湿养肝方治疗ACLF疾病的相关靶点。应用String及Cytoscape构建作用靶点的PPI网络,筛选出核心作用靶点并采用DAVID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健脾利湿养肝方重复出现的活性成分以生物利用度OB值≥30%,类药性DL≥0.18为筛选条件,分选出中药复方健脾利湿养肝方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对该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作用靶点亲和力进行分子对接及动物体内实验验证。结果共获得健脾利湿养肝方治疗ACLF的活性成分536个,交集靶点基因244个,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基因7个。分子对接显示核心靶基因AKT1、SRC、VEGFA、STAT3、EGFR、MAPK3、HRAS与健脾利湿养肝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亲和力较好,具有很强的结合活性。另外,体内实验验证健脾利湿养肝方能够降低HRAS、EGFR、STAT3、SRC、VEGFA的表达,以延缓ACLF疾病进展。结论健脾利湿养肝方可能作用于HRAS、EGFR、STAT3、SRC、VEGFA等核心靶点,以达到治疗ACLF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利湿养 慢加急性肝衰竭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信号通路 槲皮素
下载PDF
Wilson病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5
作者 唐露露 陈怀珍 +4 位作者 张静 董婷 李俊 江海林 杨文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讨Wilson病(WD)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70例WD-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2周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 目的探讨Wilson病(WD)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的70例WD-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2周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36)与死亡组(n=3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WD-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模型,对模型整体系数进行综合检验,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拟合度。采用ROC曲线分析新建模型以及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CLIF-SOFA)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硬化分级(CTP)评分对WD-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70例WD-ACLF患者,生存组36例,男22例,女14例,中位年龄30.0(17.3,40.0)岁;死亡组34例,男25例,女9例,中位年龄34.0(28.8,41.0)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组病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于死亡组,白细胞计数(WBC)、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酐(Cre)、铜蓝蛋白(CER)水平,以及感染、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比例低于死亡组,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Na^(+)、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1.176,95%CI1.043~1.325)、INR(OR=7.635,95%CI1.767~32.980)、TBIL(OR=1.012,95%CI1.003~1.021)、上消化道出血(OR=11.654,95%CI 1.029~131.980)是影响WD-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WD-ACLF预后联合模型,该模型评估WD-ACLF预后的AUC为0.941,大于CLIF-SOFA评分(AUC=0.802)、MELD评分(AUC=0.897)、CTP评分(AUC=0.722)。结论病程、INR、TBIL、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WD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预后模型能更为准确地预测WD-ACLF患者的预后,其预测价值优于CLIF-SOFA评分、MELD评分和CTP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 终末期病模型 硬化分级
下载PDF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结果
6
作者 邹波 朱龙川 +2 位作者 甘达凯 张鑫垚 姚雪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2,359,共6页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L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联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炎症细胞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信封法将100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护肝、退黄、降酶、抗病毒、预防出血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E)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LPE+DP⁃MAS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90 d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E+DPMAS联合治疗ACLF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置换量血浆置换术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 慢加急性肝衰竭 功能 炎症细胞因子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改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
7
作者 吴承高 刘威 +5 位作者 况林菊 刘强 熊伟 胡飘萍 张长林 乐爱平 《中国输血杂志》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组和DPMAS+HPE组,倾向得分匹配消除组间混杂偏差,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2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3例HBV-ACLF病例,其中治疗组13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接受1次DPMAS+HPE。237例单纯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经倾向得分匹配(PSM)后纳入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下降幅度(446.5 vs 159.0、317.0 vs 92.0、5.2 vs 0.3)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DPMAS+HPE治疗是HBV-ACLF患者30 d和90 d死亡独立保护因素(30 d:OR=0.497,P<0.05;90 d:OR=0.436,P<0.05);治疗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 d:50.71%vs 44.12%,P<0.05;90 d:30.15%vs 22.79%,P<0.05)。结论DPMAS+HPE能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和短期生存率,可作为1种有效治疗HBV-ACLF患者的人工肝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预后转归
原文传递
孙克伟教授运用温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经验
8
作者 郑云杰 张涛 孙克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50-654,共5页
总结孙克伟教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临床经验。孙克伟教授认为,ACLF以湿热瘀毒互结为标,脾阳虚损为本,脾虚可贯穿ACLF疾病全程,故治疗时多使用炮附子、白术、干姜等温药,全病程重视应用温法,并... 总结孙克伟教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临床经验。孙克伟教授认为,ACLF以湿热瘀毒互结为标,脾阳虚损为本,脾虚可贯穿ACLF疾病全程,故治疗时多使用炮附子、白术、干姜等温药,全病程重视应用温法,并创制自拟温阳解毒化瘀汤,攻补兼施,逆转肝功能急性失代偿,临床效果显著,为ACLF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温法 温阳解毒化瘀汤 名医经验 孙克伟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90 d死亡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9
作者 赵玥 隋冰冰 王磊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建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90 d死亡的预测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治疗的276例HBV-ACLF患者。根据入院90 d预后情况,将276... 目的建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90 d死亡的预测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治疗的276例HBV-ACLF患者。根据入院90 d预后情况,将276例HBV-ACLF患者分为死亡组126例(45.65%)、生存组150例(54.35%)。收集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HBV-ACL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法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具有更高的年龄(>75岁)、肝性脑病比例、D-D、凝血酶原时间、乳酸、NLR、RDW、CTP评分、MELD评分,更低的白蛋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D-D>2.10 mg/L、乳酸>5.25 mmol/L、MELD评分>25分、肝性脑病、NLR>5是HBV-ACLF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内部验证时模型预测HBV-ACLF患者90 d死亡的AUC为0.880(95%CI:0.837~0.922),准确度为81.52%;外部验证时AUC为0.828(95%CI:0.773~0.884),准确度为76.74%。结论基于年龄、D-D、乳酸、MELD评分、肝性脑病、NLR构建的模型可预测HBV-ACLF患者90 d死亡风险,有助于临床对危重症的识别,辅助对患者进行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死亡风险 预测模型 脏疾病
下载PDF
肌少症与新型慢加急性肝衰竭5种临床分型的关系
10
作者 张思琪 陈慧娜 +4 位作者 耿楠 张家腾 陈煜 孔明 段钟平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探究肌少症与新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5种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391例ACLF患者信息以及入院时营养相关指标,按照新型临床分型将患者... 目的探究肌少症与新型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5种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391例ACLF患者信息以及入院时营养相关指标,按照新型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快速进展型(A型,119例)、快速恢复型(B型,156例)、缓慢进展型(C型,51例)、缓慢恢复型(D型,38例)、缓慢持续型(E型,27例),借助CT成像测量营养指标,比较不同分型患者肌少症等营养指标的检出率,探究肌少症与新型ACLF 5种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A型(35例,29%)和C型(18例,35%)肌少症检出率高于B型(20例,13%)、D型(3例,8%)和E型(27例,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型(36例,30.3%)肌脂肪变性患者检出率高于B型(29例,18.6%),C型(11例,21.6%)肌脂肪变性患者检出率高于D型(5例,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A型(16例,13.4%)和C型(7例,13.7%)肌少性肥胖检出率高于B型(11例,7.0%)和D型(1例,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肌少症等营养指标与新型慢加急性肝衰竭5种临床分型密切相关。基线肌肉减少的ACLF患者中短期(4~12周)预后差,4周内快速进展(A型)或12周时仍缓慢进展(C型)的概率高。因此,应在ACLF诊断同时尽早评估肌少症等营养指标,以期通过有效的营养干预提高ACLF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慢加急性肝衰竭 营养不良 临床分型
下载PDF
夜间加餐营养支持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TIPS治疗后的影响
11
作者 徐晓萌 张盼盼 +1 位作者 宋佳 原翔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5期867-871,共5页
目的探讨夜间加餐营养支持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后的肝脏储备功能、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蛋白水平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7例经TIPS治... 目的探讨夜间加餐营养支持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后的肝脏储备功能、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蛋白水平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7例经TIPS治疗后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与研究组(54例)。对照组:男42例,女11例,年龄27~69(53.15±4.79)岁,接受日间加餐营养支持治疗;研究组:男45例,女9例,年龄24~67(52.48±5.02)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夜间加餐营养支持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低于对照组[(2.43±0.47)分比(3.68±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0,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Child-Pugh评分低于对照组[(7.12±1.41)分比(8.64±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体质量指数(BMI)、上臂肌围(MAM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2.11±1.83)kg/m^(2)比(21.09±2.05)kg/m^(2)、(24.18±2.35)cm比(22.48±3.02)cm、(13.06±3.31)cm比(11.26±2.7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3.25、3.05,均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4.06±7.24)g/L比(31.26±6.71)g/L、(138.26±33.49)mg/L比(103.18±24.36)mg/L、(1887.14±241.59)mg/L比(1695.26±216.3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6.21、4.33,均P<0.05)。结论增加夜间加餐营养支持治疗可以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经TIPS治疗后的营养不良发生风险,增强肝脏储备功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经颈静脉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夜间餐营养支持 脏储备功能 营养风险
下载PDF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治疗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2
作者 范潇月 刘建英 +2 位作者 张悦 洪芹 陈琳琳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HBV-ACLF患者根据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DPMAS序贯P... 目的: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HBV-ACLF患者根据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DPMAS序贯PE组(n=45例)和PE组(n=47例)。PE组接受单纯PE治疗,DPMAS序贯PE组接受DPMAS序贯P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及12周时的好转率及存活率;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及12周时的血清炎性因子、内毒素水平(ET)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周好转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周好转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4周及12周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4周及12周时,DPMAS序贯PE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ET水平低于PE组(均P<0.05);DPMAS序贯PE组治疗4周时的MELD评分低于PE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DPMAS序贯PE治疗HBV-ACLF患者,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及内毒素水平,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炎病毒感染 慢加急性肝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内毒素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新技术促进慢加急性肝衰竭早诊早治主动管理体系建立
13
作者 沈梓萱 李海 《肝脏》 2024年第1期26-28,共3页
2023年全球在ACLF的机制、治疗及预后预测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进展。而中国的团队也利用建立的高质量多中心队列和组学筛选技术,在ACLF预测方面形成了由中国证据支撑的精准预警新技术,推动了ACLF主动管理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早筛模型 代谢组学
下载PDF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联合降钙素原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作用
14
作者 王春旭 王林 王洪岩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探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降钙素原(PCT)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9年1月—2022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216例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降钙素原(PCT)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9年1月—2022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216例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急性肾损伤组(51例)和非急性肾损伤组(16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HBV-ACLF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价MELD评分联合PCT对HBV-ACLF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年龄、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CT、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CT、APACHEⅡ评分、MELD评分是HBV-ACL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MELD评分联合PCT预测HBV-ACLF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曲线下面积高于MELD评分、PCT单一指标。结论MELD评分、PCT升高是HBV-ACLF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应用可预测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风险,以辅助临床对患者进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急性肾损伤 终末期病模型 炎症
下载PDF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15
作者 古丽尼尕尔·吾斯曼 范晓棠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4629-4637,共9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危及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疾病,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高达50%~90%,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ACLF病死率至关重要。由于东西方国家ACLF主要病因不同,至今仍无统一的ACLF定义与诊断标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ACLF定义、诊...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危及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疾病,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高达50%~90%,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ACLF病死率至关重要。由于东西方国家ACLF主要病因不同,至今仍无统一的ACLF定义与诊断标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ACLF定义、诊断标准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制订新的治疗策略和国际指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定义 诊断标准 治疗
下载PDF
系统性炎症反应介导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卞婷婷 赵雷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1447-1455,共9页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指慢性肝病急剧恶化并出现功能障碍,是一种伴有肝内外器官衰竭、短期预后不佳的严重临床综合征。虽然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可以明确系统性炎症反应与ACLF的起病和进展具有密切的关联。细菌感染、过量的酒精...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指慢性肝病急剧恶化并出现功能障碍,是一种伴有肝内外器官衰竭、短期预后不佳的严重临床综合征。虽然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可以明确系统性炎症反应与ACLF的起病和进展具有密切的关联。细菌感染、过量的酒精摄入以及嗜肝病毒活动可以释放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或损伤相关分子模式激活炎症反应,损害重要脏器功能,诱导ACLF发生。疾病晚期由于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先天性免疫细胞功能受抑难以抵御再发感染,病死率进一步升高。同时反应产生的炎性介质还将阻碍肝脏修复、改变血流动力学及线粒体功能加剧器官损伤。白介素22、间充质干细胞等新现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炎症反应、降低感染风险、延缓病情进展,为部分患者后续接受肝移植治疗争取更多时间。针对系统性炎症作用于ACLF的诸多环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更加有效的抗炎治疗手段也将提高患者生存率并缓解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系统性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 器官衰竭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评估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临床价值研究
17
作者 董旭 秦阳华 +4 位作者 陈怡 许明晓 葛玲玲 徐圣 廖威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90-39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预后营养指数(PNI)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效能。方法在过去8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诊治的HBV-ACLF患者308例,常规检测和治疗,计算PNI和SII。应用二元多... 目的探讨应用预后营养指数(PNI)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效能。方法在过去8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诊治的HBV-ACLF患者308例,常规检测和治疗,计算PNI和SII。应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指标预测预后的效能。结果经过1~3个月治疗,本组患者生存192例(62.3%),死亡116例(37.7%);两组性别占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死亡患者年龄显著大于生存患者(P<0.05);死亡组PT或INR和血清TBIL水平显著长于或大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腹水、感染、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显著大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MELD评分和SII评分显著大于生存组(P<0.05),而PNI评分显著小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PLT计数、血清TBIL水平、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PNI和SII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PNI=37.77和SII=508.55为截断点,其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4%和81.2%,和30.2%和88.0%。结论了解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早期作出临床决策,PNI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而SII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们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营养指数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预后 诊断
下载PDF
茵陈蒿汤联合西医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18
作者 蒋兆荣 徐继红 +3 位作者 邹梅 姬腾飞 刘欢 顾生旺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期139-141,共3页
目的 观察茵陈蒿汤辅助常规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HBV-ACLF(黄疸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茵陈... 目的 观察茵陈蒿汤辅助常规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HBV-ACLF(黄疸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茵陈蒿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无在院死亡病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PTA、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IN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EL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茵陈蒿汤具有祛黄解瘀、清热利湿、护肝解毒之效,辅助临床西医治疗可有效提高HBV-ACLF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较单一西医治疗受益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 慢加急性肝衰竭 茵陈蒿汤 功能 凝血功能
下载PDF
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19
作者 巴志伟 詹步同 刘传苗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2-174,181,共4页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人的临床数据,探究影响其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5例ACLF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入院确诊后30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8例)和生存组(57例),分析影响ACLF病人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组病人...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人的临床数据,探究影响其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5例ACLF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入院确诊后30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8例)和生存组(57例),分析影响ACLF病人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组病人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胱抑素C(CysC)、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CysC是影响ACLF病人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CysC较血肌酐更早预警ACLF病人并发AKI可能,且其是影响ACLF病人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胱抑素C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龚红梅 毛青 蒋黎 《医学新知》 CAS 2024年第4期473-480,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医疗保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快速发展,AI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一种多种诱因所致的以慢性肝病急...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医疗保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快速发展,AI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一种多种诱因所致的以慢性肝病急性肝功能恶化为表现的综合征,伴有器官衰竭,短期病死率高。早期发现、准确评估预后并及早干预对改善ACLF患者的疾病转归至关重要。尽管关于ACLF预后相关因素及国内外常用预后评分模型的研究一直是肝病领域的关注热点,但AI在ACLF的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却鲜有报道。本文将着重阐述AI在ACLF预后预测评估中的应用,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最新模型的框架,为ACLF疾病预后预测模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评估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