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李静 张信琴 +3 位作者 李运明 王鹏 汪雄 裴海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537-54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于西部战区总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CTO的患者57例作为CTO组,匹配同期行冠脉造影的冠脉狭窄患者...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于西部战区总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CTO的患者57例作为CTO组,匹配同期行冠脉造影的冠脉狭窄患者104例作为冠心病组;冠脉无病变患者70例作为正常组。收集患者基线数据及hs-CRP水平,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s-CRP水平与CTO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组及冠心病组比较,CTO组有较高的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低的HDL-C及较高的空腹血糖水平,吸烟史、糖尿病史患者所占比例较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是CTO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4,95%CI:1.178~1.534,P<0.001)。ROC曲线显示,hs-CRP截点值为3.355 mg/L时,其预测CTO的灵敏度为0.404,特异度为0.891 (AUC=0.671,95%CI:0.584~0.758,P<0.001)。结论 hs-CRP升高是CTO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CTO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预测标志物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友 谭宁 +2 位作者 何谊婷 刘勇 刘远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3期306-308,320,共4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广东省人...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广东省人民医院300例行PCI治疗的CTO患者,分为CIN组及非CIN组。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及院内临床事件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各危险因素与CIN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CTO患者中35(11.7%)例发生CIN。CIN组与非CIN组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例、2型糖尿病患者比例、男性比例、高脂血症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显著低于非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75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低蛋白血症、贫血患者比例在CIN组显著高于非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5岁(OR=1.288,95%CI:1.032~1.608,P=0.025)、LVEF〈45%(OR=2.941,95%CI:1.334~6.483,P=0.007)、估算肾小球滤过率(OR=1.017,95%CI:1.003~1.030,P=0.016)与CIN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 行PCI诊治的CTO患者中,年龄〉75岁、左心室射血分数〈45%、肾功能不全为CIN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造影剂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下载PDF
Gaia系列导丝在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梁思文 赵慧强 +4 位作者 李虹伟 陈晖 李东宝 姚道阔 刘锐锋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53-355,360,共4页
目的总结Gaia系列导丝在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经验。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对88例CTO患者使用了Gaia系列导丝进行了PCI手术,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收集手术结果、术中并发... 目的总结Gaia系列导丝在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经验。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对88例CTO患者使用了Gaia系列导丝进行了PCI手术,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收集手术结果、术中并发症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事件。结果在88例CTO患者中,50例患者的J-CTO评分≥3分,最终手术成功65例(成功率73.9%),使用Gaia系列导丝成功通过病变共50例(成功率56.8%)。Gaia失败组J-CTO评分≥3分、闭塞段长度>20 mm、使用股动脉入路以及行对侧造影指导的比例明显高于Gaia成功组。Gaia导丝导致冠状动脉穿孔1例,发生断裂1例,出现导丝严重毁损2例。结论Gaia系列导丝能够提高复杂CTO病变的成功率,但导丝毁损或断裂的风险应当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导引导丝
下载PDF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指导原则——全球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4
4
作者 田新利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1153-1156,1161,共5页
2019年7月29日,在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了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导原则的全球专家共识文件,这个共识文件最初是在2018年召开的三个CTO-PCI会议(CTO Summit、Multi-Level CTO、Euro-CTO)期间... 2019年7月29日,在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了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导原则的全球专家共识文件,这个共识文件最初是在2018年召开的三个CTO-PCI会议(CTO Summit、Multi-Level CTO、Euro-CTO)期间构想出来的,文件初稿由北美、欧洲和日本的CTO-PCI专家撰写,最终全球56个国家的113位CTO-PCI专家参与撰写,其中来自50个国家的101位专家进行了评论,并撰写完成最终的共识文件。共识指出7条主要原则,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CTO-PCI最佳临床实践原则,包括:①改善缺血症状是CTO-PCI的主要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缺血症状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临床实践 共识解读 CTO PCI
下载PDF
逆向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中预塑型导丝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郭鹏 刘日辉 +5 位作者 栾波 李占全 侯爱洁 王永新 夏霏 罗德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预塑型导丝在逆向开通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性病变(CTO)中通过侧支循环及闭塞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8例因血管条件不佳或闭塞段较长正向开通CTO病变失败的患者。分别穿刺双侧股动脉,植入7F鞘管,正向指引导管内... 目的:探讨预塑型导丝在逆向开通复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性病变(CTO)中通过侧支循环及闭塞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18例因血管条件不佳或闭塞段较长正向开通CTO病变失败的患者。分别穿刺双侧股动脉,植入7F鞘管,正向指引导管内采用Runthrough导丝携带130cm微导管于闭塞段处备用,逆向指引导管内采用Runthrough导丝携带150cm微导管至侧支循环内,藉由逆向微导管,分别采用普通软导丝或SION black预塑型导丝尝试通过侧支循环,直至进入靶血管远段真腔内,前送逆向微导管至闭塞段,分别交换为普通硬导丝或Gaia系列预塑型导丝直至成功逆向通过CTO闭塞段,采用微导管对接技术或内膜下寻径技术(CART),促使正向Runthrough导丝至CTO远段真腔内,后续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结果:在18例患者中,SION black及Gaia预塑型导丝表现出良好的通过侧支循环及穿刺闭塞段的能力,减少了手术及曝光时间,术后患者无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SION black及Gaia系列预塑型导丝与非预塑型导丝相比,在通过侧支循环所用时间及闭塞段通过率上均有优异的表现,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应广泛应用于今后逆向开通CTO病变的PCI手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预塑型导丝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改良的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性血管闭塞病变再通率的影响
6
作者 韩静 贾若飞 +5 位作者 孟帅 胡宏宇 陈威 王娱 杨承志 金泽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6期500-505,共6页
目的比较改良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Subintimal plaque modification,SPM)与传统SP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完全性血管闭塞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SPM治疗。最终入组54例患... 目的比较改良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Subintimal plaque modification,SPM)与传统SP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完全性血管闭塞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SPM治疗。最终入组54例患者,其中改良SPM组患者22例,传统SPM组患者32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主要终点是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率的定义为行介入治疗30~90d内血管TIMI血流是否可能达到2~3级。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对比随访结果,改良SPM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传统SPM(90.9%比62.5%,P<0.05)。改良SPM组的手术策略更激进一些,包括应用更大尺寸的球囊[(1.83±0.30)mm比(2.48±0.26)mm,P<0.05]和更长段的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范围[(0.59±0.16)mm比(0.92±0.12)mm,P<0.05]。而且,在改良SPM组中,更普遍的应用Stingray球囊和延长导管,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改良SPM组15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造影随访,未发现靶病变失败的情况,无需行进一步治疗。结论改良SPM血管再通率高,是治疗慢性完全性血管闭塞病变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性血管闭塞病变 血管再通率 内膜下斑块修饰技术
下载PDF
成功救治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支架植入冠脉穿孔致心脏压塞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蒲红 杨靖 潘晓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39-840,共2页
患者,男,75岁。因"反复胸闷6年,加重1周"于2008年10月6日诊断收住我院心内科。患者曾有高血压病、痛风、慢性肾病病史8年。完善术前准备后,行急症冠脉造影见左前降支近段闭塞,左回旋支远端长段病变,最狭窄处阻塞80%,右冠脉近段次... 患者,男,75岁。因"反复胸闷6年,加重1周"于2008年10月6日诊断收住我院心内科。患者曾有高血压病、痛风、慢性肾病病史8年。完善术前准备后,行急症冠脉造影见左前降支近段闭塞,左回旋支远端长段病变,最狭窄处阻塞80%,右冠脉近段次全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治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病变) 支架 心脏压塞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优化药物治疗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长期死亡率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田晋帆 雍婧雯 +3 位作者 杨雪瑶 张东凤 邢浩然 宋现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491-498,共8页
目的:目前对于是否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本研究分别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及倾向性匹配研究分析,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保守治疗对CTO患者长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 目的:目前对于是否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研究结论不一致.本研究分别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及倾向性匹配研究分析,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保守治疗对CTO患者长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非计划性血运重建.纳入的研究随访时间至少为12个月.结果:本研究纳入4项随机对照研究和10项倾向性匹配研究,共计7446例患者.纳入的研究随访时间为12~60个月.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显示,两组全因死亡(OR=1.12,95%CI:0.52~2.40),心源性死亡(OR=1.93,95%CI:0.27~13.85)和心肌梗死(OR=1.32,95%CI:0.89-1.96)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基于倾向性匹配研究分析显示,PCI开通CTO病变显著降低全因死亡(OR=0.53,95%CI:0.42~0.68),心源性死亡(OR=0􀆰53,95%CI:0.41~0.69)和心肌梗死(OR=0.61,95%CI:0.40~0.94)发生率.无论是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和倾向性匹配研究分析,两组非计划性血运重建发生率相当.结论:针对CTO患者,基于倾向性研究分析显示,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PCI开通CTO病变减少全因死亡率;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显示,PCI开通CTO病变并未减少全因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保守治疗
下载PDF
Finecross微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黎国德 许庆波 +2 位作者 梁岩 叶海鹏 陈杰山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4期434-437,共4页
目的了解Finecross微导管在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6例在茂名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CTO病变并对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 目的了解Finecross微导管在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6例在茂名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CTO病变并对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CTO病变闭塞时间为(6.8±3.2)个月;闭塞段长度(32±22)mm。介入治疗成功43例,其中正向33例,逆向10例。13例失败患者中,正向6例,原因为导丝不能进入血管真腔内;逆向7例中4例导丝不能穿过病变(2例微导管和1例导丝不能通过侧支循环而终止),2例微导管不能通过闭塞病变,1例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Finecross微导管在CTO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是安全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Finecross微导管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左主干严重狭窄致二次急性心肌梗死伴右冠状动脉-主动脉口完全闭塞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好考 李成祥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1期46-49,共4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主因"劳力性胸痛2年,加重伴呼吸困难2 d"入院。2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症状伴呼吸困难,休息后可好转。1个月前劳累后症状加重,胸痛持续数小时不缓解,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药物保守治疗缓解。2 d前症... 1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主因"劳力性胸痛2年,加重伴呼吸困难2 d"入院。2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症状伴呼吸困难,休息后可好转。1个月前劳累后症状加重,胸痛持续数小时不缓解,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药物保守治疗缓解。2 d前症状再发并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转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股腘动脉慢性长段闭塞腔内治疗13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殷敏毅 蒋米尔 +4 位作者 黄新天 陆民 陆信武 黄英 李维敏 《临床外科杂志》 2011年第11期776-779,共4页
目的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慢性长段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和防治方法。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134例(172条下肢)TASCⅡC、D型股胴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 目的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慢性长段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和防治方法。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134例(172条下肢)TASCⅡC、D型股胴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90.7%。43条患肢(83条次)出现并发症(27.6%)。其中动脉夹层29条(34.9%),动脉穿孔11条(13.3%),动脉栓塞8条(9.6%),穿刺部位血肿16条(19.3%),穿刺点假性动脉瘤5条(6.0%),急性动脉血栓形成3条(3.6%),造影剂过敏反应3条(3.6%),尿路出血2条(2.4%)和心脑血管意外6条(7.2%)。平均随访13.1个月。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1.1%、70.2%、81.7%。结论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及时正确的并发症处理和规范的术后随访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维持动脉长期通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闭塞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血管腔内治疗 通畅率
原文传递
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操作技巧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殷敏毅 黄新天 +4 位作者 陆信武 李维敏 黄英 陆民 蒋米尔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观察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 目的观察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闭塞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腔内治疗
下载PDF
CTO开通技术理念发展历程的哲学思考
13
作者 田新利 石宇杰 +2 位作者 韩运峰 崔振双 李俊峡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85-387,共3页
近20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了巨大进步,但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仍是PCI的最后一个堡垒。随着以美国医生为主的CTO杂交治疗流程图的问世[1],把千差万别的CTO PCI公式化、简单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经验,又相继问世了亚... 近20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了巨大进步,但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仍是PCI的最后一个堡垒。随着以美国医生为主的CTO杂交治疗流程图的问世[1],把千差万别的CTO PCI公式化、简单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经验,又相继问世了亚太CTO俱乐部介入治疗流程图[2]、中国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PCI流程图[3]以及EuroCTO流程图[4],同时一些新技术、新器具、新理念的应用,CTO病变PCI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得到非常大的提高[5]。本文从哲学角度对CTO开通理念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技术理念 CTO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流程图 介入治疗 PCI 俱乐部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武辉林 李坤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3期217-220,共4页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A)集血管开通、减容及血管预处理于一体,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长期通畅率。ELA对支架内再狭窄、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及严重肢体缺血均能有效处理,提高了闭塞开通率,减少了...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A)集血管开通、减容及血管预处理于一体,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长期通畅率。ELA对支架内再狭窄、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及严重肢体缺血均能有效处理,提高了闭塞开通率,减少了支架植入率。尤其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提高了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长期疗效。本文就ELA在下肢动脉硬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 股腘动脉 支架内再闭塞 药物涂层球囊 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严重肢体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