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2篇文章
< 1 2 1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酒精依赖与慢性痛发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海莉 郭焱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大量研究表明酒精依赖和慢性疼痛经常并存,一些人的酒精滥用发作先于慢性疼痛,而另一些人则在慢性疼痛发作后出现酒精依赖。但目前关于酒精依赖与慢性疼痛的关系以及相关机制国内报道较少,而国外较多。本文旨在整理与描述慢性疼痛与酒... 大量研究表明酒精依赖和慢性疼痛经常并存,一些人的酒精滥用发作先于慢性疼痛,而另一些人则在慢性疼痛发作后出现酒精依赖。但目前关于酒精依赖与慢性疼痛的关系以及相关机制国内报道较少,而国外较多。本文旨在整理与描述慢性疼痛与酒精依赖行成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依赖 慢性痛 形成机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内侧前额叶皮质中GABA能神经元对慢性痛的调控
2
作者 卢伊凡 蔡国洪 +3 位作者 万向东 黄静 白占涛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85-589,共5页
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是大脑认知处理的关键脑区之一,整合调控感知、情绪、与社交行为。新近研究发现,mPFC也是疼痛调控脑区。其中,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疼痛发生与镇痛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mPFC脑区在慢性痛状态下的... 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是大脑认知处理的关键脑区之一,整合调控感知、情绪、与社交行为。新近研究发现,mPFC也是疼痛调控脑区。其中,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疼痛发生与镇痛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mPFC脑区在慢性痛状态下的稳态可塑改变,解析mPFC中GABA能神经元调控慢性痛的多样性结构可塑、功能连接、分子通路,旨在为疼痛诊治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前额叶皮质 慢性痛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
原文传递
丘脑内侧系统是慢性痛诱发负性情绪神经环路的关键环节
3
作者 李云庆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021-1026,共6页
慢性痛及其导致的负性情绪反应(恐惧、焦虑、抑郁等)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与其相关的神经环路和机制仍是尚未解决的生命科学难题。中枢内传递痛信息的神经通路包括丘脑外侧系统和内侧系统两个部分。丘脑内侧系统主要... 慢性痛及其导致的负性情绪反应(恐惧、焦虑、抑郁等)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与其相关的神经环路和机制仍是尚未解决的生命科学难题。中枢内传递痛信息的神经通路包括丘脑外侧系统和内侧系统两个部分。丘脑内侧系统主要在背侧丘脑中线和内侧核团(TMMN)中继并上传到大脑边缘皮质和皮质下结构,除了与疼痛有关之外,还与负性情绪反应有关。故近年来我们集中对TMMN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之间构成的神经环路在慢性痛及其诱发负性情绪反应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说明丘脑内侧系统是慢性痛诱发负性情绪神经环路的关键环节,而且为揭示慢性痛及其诱发负性情绪反应的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负性情绪 交互恶化 神经环路
下载PDF
中缝背核5 羟色胺能神经环路在慢性痛及 焦虑共病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崔玥 黄文烨 +7 位作者 孟凡成 薛茜 钱正一 陈桢熹 黄芷桐 武胜昔 白占涛 徐晖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109-1112,1117,共5页
慢性痛患者常伴随情绪认知障碍共病,譬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目前认为中缝背核(DRN)的5羟色胺(5-HT)能系统参与缓解慢性痛与焦虑,其神经环路机制尚不清楚。DRN 5-HT能神经元能够与大脑的广泛区域形成神经环路连接,DRN 5-HT... 慢性痛患者常伴随情绪认知障碍共病,譬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目前认为中缝背核(DRN)的5羟色胺(5-HT)能系统参与缓解慢性痛与焦虑,其神经环路机制尚不清楚。DRN 5-HT能神经元能够与大脑的广泛区域形成神经环路连接,DRN 5-HT能系统还存在着结构和功能的异质性。本文将从神经环路机制的角度出发,就目前已明确参与调控慢性痛和焦虑样行为的DRN 5-HT能神经元和相关神经环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5羟色胺 慢性痛 焦虑
下载PDF
不同强度、不同频度电针对慢性痛大鼠镇痛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俊岭 陈淑萍 +1 位作者 高永辉 孟凡颖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5期280-285,共6页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不同频度电针的镇痛效应。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0)、1 mA电针组(n=30)和5 mA电针组(n=30),后两组又各分为每天1次(1 t/d)、隔2日1次(1 t/3 d)和每周1次(1 t/w)组,每组各10例。于鼠右侧臀...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不同频度电针的镇痛效应。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0)、1 mA电针组(n=30)和5 mA电针组(n=30),后两组又各分为每天1次(1 t/d)、隔2日1次(1 t/3 d)和每周1次(1 t/w)组,每组各10例。于鼠右侧臀部分离坐骨神经后,在该神经分叉的近心端松松做4个结扎,造成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疼痛模型。手术后5 d开始用辐射热测痛仪的光源分别照射大鼠两侧足底部,测定大鼠双侧缩腿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用患-健侧PWL的差值作为疼痛反应的变化值。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通电刺激30 min,频率为2/15 Hz,不同组的强度分别为1 mA和5 mA;3个电针组每天、每3 d和每周各电针1次。结果:①当用1 mA的刺激强度时,与模型对照组比,3个电针组从电针后第1天(第1次电针)起各组PWL的差值均明显减低(P<0.05);3个电针组之间比,1 t/3 d组和1 t/w组PWL的差值明显高于1 t/d组(P<0.05),说明3种频度的电针都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而1 t/d的镇痛效果最佳。②采用5 mA电针时,与模型组比,1 t/d组和1 t/w组第1次电针至第21天,PWL的差值也明显减低(P<0.05),说明较高强度的电针治疗,每天和每周各1次的治疗频度亦表现出有良好的镇痛效应;而1 t/3 d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③给予1 t/d和1 t/3 d电针治疗频度,1 mA和5 mA刺激强度的镇痛效应比较,前者PWL的差值降低明显较快(P<0.05),而每周1次两种强度电针的PWL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大鼠CCI模型上给予1 t/d和1 t/3 d的治疗频度时,低强度电针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高强度电针;每周1次治疗时,1 mA和5 mA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在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大鼠上,1)1 mA和5 mA两种强度的电针都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低强度电针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高强度电针;2)低强度电针时,每天1次、隔2日1次和每周1次等3种治疗频度比较,每天1次治疗的镇痛效果最好,而较高强度电针时,每天1次、每周1次治疗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电针 针刺镇 刺激强度 治疗频度
下载PDF
面向临床医师解析慢性痛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军 韩济生 +2 位作者 樊碧发 于生元 王家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0-80,共11页
随着我国临床疼痛科的建设和发展,如何构建疼痛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已经成为大家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如何把疼痛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给临床医师也是基础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抛砖引玉,系统地介绍慢性痛... 随着我国临床疼痛科的建设和发展,如何构建疼痛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已经成为大家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如何把疼痛基础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给临床医师也是基础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抛砖引玉,系统地介绍慢性痛发生的外周和脊髓中枢敏化机制。此外,虽然我们对慢性痛及其精神共病(如焦虑、失眠、抑郁等)的脑机制了解甚少,但本文对可能涉及的脑网络基础也做了简要介绍。希望本文能够引起临床同行的共鸣,推动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合作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伤害性感受 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 脑网络
下载PDF
电针和吗啡对慢性痛大鼠下丘脑、桥延脑内ACTH含量和痛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庞勇 李希成 +3 位作者 黎海蒂 徐有奇 熊鹰 龚发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20-723,共4页
目的 探讨电针和吗啡对慢性痛大鼠脑内ACTH含量和痛反应的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佐剂性单关节炎大鼠慢性痛模型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及痛行为评分法。结果 大鼠注射完全弗氏佐剂 (CFA)后2 4h ,与对照组比较 ,痛行为评分和下丘脑及桥 延... 目的 探讨电针和吗啡对慢性痛大鼠脑内ACTH含量和痛反应的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佐剂性单关节炎大鼠慢性痛模型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及痛行为评分法。结果 大鼠注射完全弗氏佐剂 (CFA)后2 4h ,与对照组比较 ,痛行为评分和下丘脑及桥 延脑内ACTH样免疫活性物质 (Ir ACTH)的含量明显增多。摘除双侧肾上腺或切除垂体以及脑室注射生长抑素或IL 2不影响慢性痛大鼠痛行为评分和两脑区Ir ACTH含量的升高 ;但是此升高效应可被电针“夹脊穴”或腹腔注射吗啡所抑制 ,这一抑制作用能为腹腔注射纳洛酮翻转。结论 佐剂性关节炎慢性痛大鼠的痛行为评分和下丘脑及桥 延脑内Ir ACTH含量均升高 ,该升高效应被电针与吗啡所抑制 ,此抑制作用可能与阿片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脑区 电针 吗啡
下载PDF
前扣带皮层PKMζ在慢性痛伴发痛情绪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温存 邵晓梅 +2 位作者 方剑乔 房军帆 杜俊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66-370,共5页
慢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伴随不愉快的感觉和心理体验。它既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主观的自觉症状。慢性痛的发生发展通常会加重痛情绪,痛情绪则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逐步形成疼痛与情绪的恶性循环。多项研究证明前扣带皮... 慢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伴随不愉快的感觉和心理体验。它既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主观的自觉症状。慢性痛的发生发展通常会加重痛情绪,痛情绪则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逐步形成疼痛与情绪的恶性循环。多项研究证明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与慢性痛痛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ACC内蛋白激酶M(protein kinase M zeta,PKMζ)及其相关信号分子通路在慢性痛痛情绪的形成和维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综述简要回顾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为治疗慢性痛痛情绪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情绪 PKMζ 前扣带皮层
下载PDF
膜片钳技术在慢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改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蔡捷 方东 +1 位作者 李松 邢国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以骨癌痛大鼠为例,探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慢性痛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分离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对照组和骨癌痛组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及TRPV1(transient recept... 目的:以骨癌痛大鼠为例,探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慢性痛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分离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对照组和骨癌痛组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及TRP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的电流,分析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可以记录到骨癌痛大鼠的小直径DRG神经元静息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增加、爆发动作电位的阈值降低、TRPV1通道的电流幅度增大。结论: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可以有效而直观的记录到单个神经元动作电位和电流的变化,并由此对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慢性痛发病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细胞膜片钳 背根神经节 慢性痛 动作电位 电流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紊乱与慢性痛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晨曦 涂涛 +5 位作者 郭保霖 吴亦琳 罗世成 隋秉东 董蜀华 王亚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由双层高度特化的单位膜围成的细胞器,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紊乱在多种疾病中起作用。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 线粒体 慢性痛 电子传递链 活性氧 通透性转换孔 凋亡通路
原文传递
CXCL12/CXCR4信号通路参与慢性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园园 胡奇妙 +4 位作者 台燕 郑小莉 尹诚语 刘伯一 方剑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90-694,共5页
CXC趋化因子配体12(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2,CXCL12)是一种能诱导细胞向损伤部位定向运动的小分子蛋白质。趋化因子CXCL12通过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趋化因子CXC基序受体4(chemokine C-X-C motif receptor 4,CXCR4),参与炎症反应... CXC趋化因子配体12(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2,CXCL12)是一种能诱导细胞向损伤部位定向运动的小分子蛋白质。趋化因子CXCL12通过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趋化因子CXC基序受体4(chemokine C-X-C motif receptor 4,CXCR4),参与炎症反应、肿瘤形成、免疫等疾病的发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XCL12/CXCR4信号通路在慢性痛发生机制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拟就当前国内外有关CXCL12/CXCR4信号通路参与炎症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阿片类药物诱导痛觉过敏等慢性痛发生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CXCL12 CXCR4
下载PDF
CaMKII信号转导通路在慢性痛外周和中枢感受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楠 卜祥宁 +1 位作者 方力 李俊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4-347,共4页
慢性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很多药物对其治疗无效而导致病人长期忍受极大的痛苦。因此,人们对慢性痛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将为临床上治疗疼痛提供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利用在体和离体实验,人们鉴别出许多信号转导通... 慢性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持续的时间较长,且很多药物对其治疗无效而导致病人长期忍受极大的痛苦。因此,人们对慢性痛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将为临床上治疗疼痛提供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利用在体和离体实验,人们鉴别出许多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靶分子,来阐释伤害性感受的处理机制。神经系统的中枢敏化机制在反应和传导伤害性刺激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转导通路 伤害性感受 慢性痛 CAMKII 中枢 外周 发生发展机制 伤害性刺激
下载PDF
反复电针对慢性痛的累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罗非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1-244,共4页
本研究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观察了反复电针对慢性痛的累加治疗作用,并结合疼痛患者及慢性痛动物模型中几种神经肽的放射免疫测定及相应受体拮抗剂的药理学研究结果,探讨了产生累加效应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临床脊髓损伤性痉挛患者... 本研究从基础和临床两方面观察了反复电针对慢性痛的累加治疗作用,并结合疼痛患者及慢性痛动物模型中几种神经肽的放射免疫测定及相应受体拮抗剂的药理学研究结果,探讨了产生累加效应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临床脊髓损伤性痉挛患者,100Hz穴位体表电刺激(TENS)有效地缓解痉挛并有累加效应;在临床慢性痛患者,2/15Hz变频TENS刺激有效地治疗疼痛并具有累加效应。在关节炎模型大鼠,电针刺激能产生明显的镇痛并具有累加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疼痛患者脑脊液中阿片肽代谢和释放速率发生变化,佐剂关节炎模型大鼠中枢SP、CCK和MEK释放速率也发生改变并受反复电针的调节;还发现NK1受体、CCKB受体和阿片受体拮抗剂对关节炎大鼠炎症肢体的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不同于正常肢体。据此推测,慢性痛状态下中枢神经肽的功能发生了可塑性变化,而反复电针则可能通过调整这些变化,对慢性痛发挥治疗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针灸疗法 累加效应 电针
下载PDF
慢性痛大鼠背根神经元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阳杏 谢作磊 +2 位作者 曹慧仁 吴燕婉 谢益宽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44-149,共6页
目的研究与慢性痛相关基因的特异表达,比较大鼠背根神经节损伤神经元与正常神经元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以寻找构成神经病性疼痛的内在因素。方法应用mRNA差异显示方法从损伤背根神经节中寻找特异表达的基因。结果损伤侧背根节中cDNA条带(... 目的研究与慢性痛相关基因的特异表达,比较大鼠背根神经节损伤神经元与正常神经元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以寻找构成神经病性疼痛的内在因素。方法应用mRNA差异显示方法从损伤背根神经节中寻找特异表达的基因。结果损伤侧背根节中cDNA条带(25.75±4.7)明显多于对照侧(18.0±5.0)。反向杂交后进行亚克隆得到10个含插入片段的阳性质粒,并对其中4个进行测序。结论神经轴突损伤可导致胞体基因表达改变,其中某些可能与痛觉异常有关,也可能与细胞结构恢复及免疫功能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基因表达 慢性痛 MRNA差异显示
下载PDF
变频体表电刺激促使慢性痛患者脊髓中释放强啡肽 被引量:1
15
作者 安建雄 罗非 +3 位作者 苏心镜 吴芬 陈小红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84-88,共5页
本工作将皮肤电极置于人体穴位表面,用不同频率的方波脉冲进行电刺激,观察脑脊液中甲啡肽(MEK)代谢片段MEK1-4和MEK2-4以及强啡肽A(Dyn-A)含量的变化。观察结果如下:(1)急性和慢性疼痛患者脑脊液中ME... 本工作将皮肤电极置于人体穴位表面,用不同频率的方波脉冲进行电刺激,观察脑脊液中甲啡肽(MEK)代谢片段MEK1-4和MEK2-4以及强啡肽A(Dyn-A)含量的变化。观察结果如下:(1)急性和慢性疼痛患者脑脊液中MEK1-4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但急性痛患者脑脊液中MEK2-4及Dyn-A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2)对照刺激或2/15Hz变频刺激对患者脑脊液中上述神经肽片段的含量无明显影响,但2/100Hz变频刺激后,慢性痛患者脑脊液中Dyn-A含量显著增加。韩济生实验室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高、低频电针刺激可分别使大鼠脊髓释放Dyn-A和MEK,并参与电针镇痛过程。本工作在疼痛患者身上也观察到不同频率的电刺激确可引起不同种类阿片肽的释放。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特定参数的电刺激对特定癌症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依赖性 强啡肽 甲啡肽 慢性痛 急性
下载PDF
脊神经结扎慢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超极化激活电流(I_h)的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伦斌 曹晓杰 +2 位作者 姚磊 韩济生 万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 :研究超极化激活电流 (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current,Ih)在慢性神经源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 ,运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记录和分析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nglion ,DRG)神经元Ih... 目的 :研究超极化激活电流 (hyperpolarization activatedcurrent,Ih)在慢性神经源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 ,运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记录和分析背根神经节 (dorsalrootganglion ,DRG)神经元Ih 的表达和激活特征。结果 :脊神经结扎后 ,相应节段小直径DRG神经元表达Ih 的细胞比率升高 ,但大、中直径神经元Ih 没有改变 ,另外大、中、小直径神经元Ih 的活性增强。结论 :神经损伤导致DRG神经元Ih 的表达和电流活性发生改变 ,提示此种电流参与了神经源性痛“外周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结扎 慢性痛 大鼠 背根神经节细胞 超极化激活电流 神经 病理生理学 电生理学
下载PDF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慢性痛产生与维持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房军帆 方剑乔 +1 位作者 梁宜 杜俊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79-181,共3页
慢性疼痛长期以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难以治愈的世界性难题之一,由于其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及其基础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主要参与细胞... 慢性疼痛长期以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难以治愈的世界性难题之一,由于其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及其基础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主要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等生理反应。近年来,有证据表明脊髓中ERK的活化是形成慢性痛的关键因素,并有可能通过神经胶质细胞参与了慢性疼痛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慢性痛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慢性 神经胶质细胞 病理机制 生理反应 复杂性
下载PDF
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对慢性痛的预防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锡萍 谢益宽 井艳玲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7-9,12,共4页
目的 : 研究神经损伤即刻给予钠离子通道阻滞剂 (布比卡因 )对慢性痛症状产生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CCI(坐骨神经轻度结扎 )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坐骨神经轻度结扎后即刻于神经损伤区周围包埋布比卡因粉剂 2 g/只... 目的 : 研究神经损伤即刻给予钠离子通道阻滞剂 (布比卡因 )对慢性痛症状产生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CCI(坐骨神经轻度结扎 )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坐骨神经轻度结扎后即刻于神经损伤区周围包埋布比卡因粉剂 2 g/只或胶溶剂 2mL/只 ,而对照组不给药。观察两组大鼠在行为学、电生理学和组织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 :①行为学测定 :实验组大鼠始终未出现热痛过敏症状 ,而对照组大鼠出现了持续的热痛过敏症状。②电生理实验 :实验组大鼠坐骨神经中枢端的神经纤维自发放电百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③DRG(背根神经节 )切片荧光染色。结果 :实验组 6只大鼠损伤侧L4、L5的全部DRG切片中看不到明显的交感节后神经纤维芽生 ,没找到篮状细胞 ,而在对照组 2只大鼠损伤侧L4、L5的全部DRG切片中可看到明显的交感节后神经纤维芽生 ,共找到篮状细胞 4 1只。结论 :神经损伤后即刻在损伤区给予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布比卡因可有效预防慢性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神经损伤 过敏 交感芽生
下载PDF
慢性痛的发生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益宽 《医学研究杂志》 1999年第2期1-4,32,共5页
目的:了解慢性病产生的神经生物学过程及寻找缓解慢性痛的药物;方法:应用神经纤维电活动区结合在神经损伤区及背根节应用离子通道阻断剂及受体阻断剂,观察损伤后神经元产生的病理-生理功能改变;结果:在神经轴突,特别是外周神经受到损伤... 目的:了解慢性病产生的神经生物学过程及寻找缓解慢性痛的药物;方法:应用神经纤维电活动区结合在神经损伤区及背根节应用离子通道阻断剂及受体阻断剂,观察损伤后神经元产生的病理-生理功能改变;结果:在神经轴突,特别是外周神经受到损伤后,神经元产生修复自身组织过程伴随的功能代偿活动而产生慢性痛等一系列感觉异常,这种感觉异常来源于轴突损伤区及胞体膜上大量堆积着由胞体合成的Na^+、K^+、Ca^(2+)等各种离子通道、受体和神经肽类物质,这些与神经电活动密切相关物质的异位分布,造成损伤神经自发产生大量非正常生理编码信息的异位传入电活动是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痛性感觉异常(Allodynia),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及感觉倒错(parasthenia)现象的生理基础;结论;Ca^(2+)通道和a2肾上腺素能受体及交感神经末梢在损伤区及神经节胞体的异常分布是导致各类神经纤维产生异位电活动的主要因素。分别应用合适的Ca^(2+)通道阻断剂,a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或预先消除交感神经支配,都能有效地阻止神经损伤后慢性痛的产生和抑制慢性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痛 神经损伤 异位电活动 离子通道 交感神经支配
下载PDF
谈慢性痛的大脑机制研究:悬而未解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8,14,共4页
一、慢性痛既是躯体性疾病,又是身心性(脑)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 Organization,WHO)从2004年起把每年10月11日定为“国际征服疼痛日”(Global DayAgainst Pain),同时宣布:“慢性痛本身就是疾病,
关键词 大脑机制 慢性痛 躯体性疾病 科学 世界卫生组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