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研究
1
作者 宁美芳 段文昌 李国华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1期67-69,共3页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旋磨术对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对 14例患者 14支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 (闭塞时间 ) 1个月 )实施冠状动脉旋磨术 ,成功后给予低压球囊扩张术 ,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安装支架。术后持续滴注肝素 72小...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旋磨术对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对 14例患者 14支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 (闭塞时间 ) 1个月 )实施冠状动脉旋磨术 ,成功后给予低压球囊扩张术 ,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安装支架。术后持续滴注肝素 72小时 ,并口服阿司匹林及抵克力得。随访 1年。结果 :8例手术成功 ,TIMI 1级 5例成功率 10 0 % ,闭塞时间 <6个月成功率 75 % ,闭塞时间 >6个月者成功率 40 % ,闭塞时间最长者为 16个月 ,平均 8~ 12个月。安放支架 6枚。随访 1年 ,无 1例死亡。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对慢性闭塞冠状动脉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旋磨术 低压球囊扩张术 疗效 并发症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应用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宁美芳 段文昌 李国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354-355,共2页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对 2 1支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 (闭塞时间 >1个月 )实施冠状动脉旋磨术 ,包括 8例行冠状动脉球囊成行术失败者。TIMI1级 8例 ,TIMI0级 1 3例 ;闭塞病变位于前降支 6...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对 2 1支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 (闭塞时间 >1个月 )实施冠状动脉旋磨术 ,包括 8例行冠状动脉球囊成行术失败者。TIMI1级 8例 ,TIMI0级 1 3例 ;闭塞病变位于前降支 6例 ,回旋支 7例 ,右冠状动脉 8例。结果 :1 3例患者冠状动脉旋磨术成功 ,TIMI1级成功率 1 0 0 % ,闭塞时间 <3个月者成功率 75 % ,闭塞时间 >3个月者成功率 40 % ,成功者中闭塞时间最长 1 6个月 ,平均 8.1 2个月。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旋磨术 慢性闭塞病变 低压球囊扩张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王锡峥 杨毅 +3 位作者 齐弘炜 赵建刚 陈楠 袁彪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8期1096-1099,1105,共5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这2种治疗方法在实现完全血运重建、改善心功能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这2种治疗方法在实现完全血运重建、改善心功能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86例CTO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n=43)和B组(n=43)。A组给予CABG治疗,B组实施PCI治疗。比较2组术后完全血运重建情况[搏动指数(PI)、血管血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1 d与术后7 d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以及术后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组血管血流量、住院费用均高于B组,住院时间长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2组LVEF高于术前1 d, LVEDD、LVESD均小于术前1 d, NT-proBNP水平低于术前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2组LVEF、LVEDD、LVESD与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和PCI在治疗CTO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较为一致,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CABG在实现完全血运重建方面更具优势,而PCI则有助于加快术后恢复并减轻经济负担,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均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心功能指标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4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
5
作者 王一华 张锦 +3 位作者 蒋玉娇 门冰欣 胡娜娜 张亚苹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0,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条主要冠状动脉存在CTO病变的患者30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条主要冠状动脉存在CTO病变的患者30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entrop标准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Rentrop分级0~1级,n=109)和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Rentrop分级2~3级,n=19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脂蛋白(a)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淋巴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显著低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水平升高(OR=1.004,95%CI:1.003~1.006)、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OR=1.546,95%CI:1.038~2.301)均与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SII、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独立相关,可能是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临床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侧支循环 危险因素 炎症指标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黄常镜 刘志东 +1 位作者 李友钱 钟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2期10-13,共4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见发现,发生率在15%~25%。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仍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适当的术前评估和患者选择有助于术者采取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提高PCI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见发现,发生率在15%~25%。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仍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与难点,适当的术前评估和患者选择有助于术者采取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提高PCI成功率。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作为复杂心血管疾病评估的重要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对于准确判断CTO再血管化手术的适应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CMR的优势及局限性、CMR与CTO患者心肌存活、CTO-PCI及预后4个方面对CMR在CTO诊疗中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TO患者的正确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心脏磁共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7
作者 刘恒道 张豫彬 +6 位作者 刘婷 辜和平 邢军辉 赵俊伟 宋瑞捧 赵妍妍 陶海龙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7期1180-1184,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新发CTO并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 目的探讨单纯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新发CTO并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药物洗脱支架(DES)(52例)治疗组和DCB(48例)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数据、冠脉造影数据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等指标。结果DCB组和DES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10个月。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性分析表明,与DES组相比,DCB组患者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MLD)较小(P<0.001),直径狭窄(DS)程度较高(P<0.05)。随访期间,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晚期管腔丢失(LLL)直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即刻,DCB组有1例患者出现夹层,接受了支架补救性治疗;随访期间,DCB组7例(14.58%)患者发生再狭窄,DES组5例(9.62%)患者发生再狭窄,两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的选择对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ES相比,DCB治疗新发CTO病变具有相对满意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在晚期管腔丢失方面优于DES。因此,DCB可以作为新发CTO病变介入治疗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脉介入术 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 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
下载PDF
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显著改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
8
作者 赵帅 孙盼盼 +11 位作者 王刚 杨易 朱惠莉 周健 汪雅莉 朱伯达 陈焱 禹天同 王嘉仪 高好考 廉坤 李成祥 《心脏杂志》 2025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对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冠心病患者,评估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能否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8年4月~2022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CI的CTO患者,并将其分为L... 目的对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冠心病患者,评估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能否改善其生活质量。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8年4月~2022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CI的CTO患者,并将其分为LVEF≥50%(A组,n=889)、50%>LVEF>35%(B组,n=353)和LVEF≤35%(C组,n=170)3组。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采用SF-12量表和EQ-5D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收集手术资料以及1月和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与LVEF≥50%组(A组)相比,在50%>LVEF>35%组(B组)和LVEF≤35%组(C组)中:C组年龄增加(P<0.01)、C组高血压比例低(P<0.05)、B组和C组既往心梗史比例高(均P<0.01),B组冠脉搭桥术比例高(P<0.05)、B组和C组空腹血糖高(均P<0.05)、B组血肌酐高(P<0.01)、B组和C组eGFR低(均P<0.01)。与50%>LVEF>35%组相比,LVEF≤35%组年龄增加(P<0.01)、收缩压降低(P<0.01)、高血压病史比例低(P<0.05)、左主干病变比例高(B组P<0.05,C组P<0.01)、C组左前降支病变比例高(P<0.05)、B组和C组左回旋支病变比例高(均P<0.01)、B组和C组多支病变比例高(均P<0.01)。在1月随访时,三组患者分别有810例(98.06%)、316例(97.23%)和144例(96.64%)完成随访,在1年随访时,分别有752例(91.04%)、293例(90.15%)和139例(93.29%)患者完成随访。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术后1月和1年时SF-12量表PCS维度和EQ-5D量表评分显著升高(均P<0.01),三组间术后1月随访及1年随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术后1月和1年随访时CTO合并LVEF≤35%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P<0.01),且其改善程度与其他两组相似。结论成功PCI显著改善CTO合并LVEF降低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左室射血分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性别相关症状及生活质量差异分析
9
作者 魏志宏 朱伯达 +7 位作者 禹天同 陈焱 韩鹏 张博晖 张玺 赵帅 李成祥 廉坤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评估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的性别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I的CTO-MVD患者,并将其分为男性... 目的评估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的性别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I的CTO-MVD患者,并将其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呼吸困难和心绞痛症状和生活质量,分别采用Rose呼吸困难量表(RDS)和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SF-12量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手术资料以及1个月和1年随访资料。结果931例患者中男性占比87.11%,在1个月和1年的随访中,两组的症状均显著改善(P<0.01),男性患者的改善程度与女性相似(P>0.05)。同样,成功行PCI的患者在1个月和1年随访时显著提高了两组的生活质量(P<0.01),且两组的改善程度相似。但是,女性CTO-MVD患者在1年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率高于男性(6.3%比12.6%,P=0.019)。结论尽管在1年随访时发现女性CTO-MV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较高,但PCI仍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策略,对男性和女性CTO-MVD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带来同等的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 多支血管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性别相关差异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改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骞 闫云峰 +1 位作者 罗太阳 宋光远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680-687,共8页
目的:探讨PCI治疗能否改善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coronary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1044例合并1支CTO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根据PCI是否成功分为成功CTO-PCI组(CTO-S-PCI组)和失败CTO-PCI... 目的:探讨PCI治疗能否改善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coronary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1044例合并1支CTO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根据PCI是否成功分为成功CTO-PCI组(CTO-S-PCI组)和失败CTO-PCI组(CTO-F-PCI组),观察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复合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非计划性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次要终点全因死亡和非计划性血运重建。中位随访时间为43(24,80)个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44例患者,其中CTO-S-PCI组683例(65.4%),CTO-F-PCI组361例(34.6%)。在主要终点MACE:CTO-S-PCI优于CTO-F-PCI[未校正HR:1.422,95%CI:1.100~1.838;校正HR(模型1):1.332,95%CI:1.004~1.767;校正HR(模型2):1.321,95%CI:0.993~1.759];该优势在心源性死亡、TVR方面的趋势是一致的,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方面两组间无差别。次要终点方面CTO-S-PCI组全因死亡较CTO-F-PCI组显著减低[未校正HR:1.741,95%CI:1.111~2.729;校正HR(模型1):1.674,95%CI:0.969~2.891;校正HR(模型2):1.633,95%CI:0.941~2.838],但非计划性血运重建方面两组间无差别。结论:PCI治疗能够降低CTO合并糖尿病患者心源性死亡、TVR及全因死亡的风险,使糖尿病的CTO患者从PCI治疗策略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 糖尿病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运重建对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晋帆 左惠娟 +5 位作者 杨雪瑶 安子玉 刘立波 张丽君 贺毅 宋现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目的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的介入治疗预后结论尚不一致,尤其是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开通CTO病变后的预后仍在探讨中,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本病区糖尿病合并CTO患者,对比成功开通CTO病变与药物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 目的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的介入治疗预后结论尚不一致,尤其是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开通CTO病变后的预后仍在探讨中,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本病区糖尿病合并CTO患者,对比成功开通CTO病变与药物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于2015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170例,其中成功开通CTO者122例,药物治疗48例。随访中位时间为28.50月。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血运重建,支架内再狭窄,心力衰竭及脑卒中。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变化。结果总体MACE发生率为22.9%(39/170)。成功开通CTO组MACE发生率为23.8%(29/122);药物治疗组MACE发生率为20.8%(10/48)。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成功开通CTO病变未减少患者MACE发生(Log-rank=0.375,P=0.54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开通CTO未减少患者MACE发生(HR=1.452,95%CI:0.649~3.250,P=0.364)。CTO开通后与开通前相比,LVEF[(60.460±7.623)%vs.(60.160±8.119)%]、LVEDD[(47.800±5.606)mm vs.(49.236±5.491)mm]、LVESD[(32.850±6.144)mm vs.(33.389±7.059)mm]均无统计学差异。药物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LVEF[(60.690±6.226)%vs.(63.750±6.506)%]、LVEDD[(49.250±3.890)mm vs.(48.813±2.762)mm]、LVESD[(33.130±3.907)mm vs.(32.000±4.226)mm]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单中心研究中,与药物治疗相比,未观察到介入治疗开通CTO病变进一步减少MACE及对心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丽婷 崔连群 +1 位作者 闫静 孙巧玲 《精神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70-372,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CTO)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共计353例CTO并接受PCI术后患者,存在抑郁症状的140例患者为研究组,而无抑郁症状的213例为对照组,问卷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艾森... 目的探讨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CTO)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共计353例CTO并接受PCI术后患者,存在抑郁症状的140例患者为研究组,而无抑郁症状的213例为对照组,问卷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 CTO患者PCI术后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9.66%。研究组的E维度因子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的N维度因子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存在较严重的抑郁症状,其与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抑郁人格特征 社会支持
下载PDF
血小板分布宽度与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陶波 蒋学俊 +2 位作者 方钊 刘浙波 王建铭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910-913,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CTO)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55例患者,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心病非CTO组和CTO组,每组85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生化指标,采用多元logsi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CTO)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55例患者,将其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心病非CTO组和CTO组,每组85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生化指标,采用多元logsi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CTO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DW预测CTO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CTO组PDW水平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W、WBC、Gensini积分是冠心病患者发生CTO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PDW截点值为12.35时,PDW预测CTO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0%和57.0%。PDW与CTO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46,P<0.05)。结论PDW与CTO有关,前者可独立预测CTO的发生及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 冠心病 血小板分布宽度
下载PDF
青少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例
14
作者 田卫东 潘昱 赵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12-113,共2页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及发病危险因素与中老年人有明显的不同。其病因除动脉粥样硬化外,尚可见于大动脉炎、川崎病后遗症等。现报道1例由川崎病后...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及发病危险因素与中老年人有明显的不同。其病因除动脉粥样硬化外,尚可见于大动脉炎、川崎病后遗症等。现报道1例由川崎病后遗症导致的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以提高临床对于此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川崎病 冠心病患者 发病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5
作者 菲尔凯提·玉山江 蒋学俊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62-64,69,共4页
药物涂层球囊(DCB)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现结合DCB的作用机制和DCB在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报道,阐述DCB... 药物涂层球囊(DCB)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现结合DCB的作用机制和DCB在CTO病变中应用的相关报道,阐述DCB在CTO病变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及与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翟光耀 王建龙 +1 位作者 刘宇扬 周玉杰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458-463,共6页
目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18)F-FDG 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检测左心室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评估其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CTO患者60例,1周内分别完成^(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SPECT/CT(GSPECT... 目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行^(18)F-FDG 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检测左心室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评估其与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CTO患者60例,1周内分别完成^(99mTc-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SPECT/CT(GSPECT)断层显像和^(18)F-FDG门控心肌葡萄糖代谢PET/CT显像(GPET)评价左心室存活心肌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冠状动脉造影评价CTO病变的位置、血管数量及侧枝循环形成。GPET数据采用定量门控心脏断层软件QGS分析,获取左心室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侧枝循环形成的程度应用Rentrop分级评价。比较CTO患者中侧枝循环形成不同的患者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左心室功能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CTO患者Rentrop分级不同的患者中,侧枝循环良好组(RentropⅡ和RentropⅢ)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优于侧枝循环不良组(RentropⅠ和Rentrop 0级),但是侧枝循环良好组与侧枝循环不良组患者^(18)F-FDG PET/CT评价的存活心肌的范围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和重构状态未见明显差异。侧枝循环形成与心肌梗死区域存活心肌的范围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侧枝循环良好组,有10%的患者存活心肌面积≤10%,通过血运重建术开通闭塞血管后,预估患者的临床获益小;而在侧枝循环不良组,仍有10%的患者存活心肌的面积>10%,通过血运重建术开通闭塞血管后,患者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恢复较好,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预后。结论:CTO病变患者心肌存活范围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侧枝循环形成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进行介入及搭桥血运重建术前,综合评级存活心肌的部位、范围及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形成,能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病变 侧枝循环形成 ^18F-FDG PET/CT心肌存活显像 相关性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正东 李平 《海南医学》 CAS 2009年第12期146-150,共5页
随着介入器械和介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进,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手术成功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CTO病变仍然是目前介入治疗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就其相关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进展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再通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左室心肌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波 邓云超 +3 位作者 谭利国 张蕾 唐俊明 王家宁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4期410-413,417,共5页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再通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左室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5年9月~2017年6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确诊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同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目的探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再通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左室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5年9月~2017年6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确诊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同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再通成功的患者62例,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采集纳入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再通前后的心脏彩超及血清学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基线水平相比,再通后1年患者体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295.25±468.90)pg/ml vs.(492.90±840.25)pg/ml,P=0.001]、低密度脂蛋白(LDL)[(1.94±0.65)mmol/L vs.(2.41±0.93)mmol/L,P<0.001]、三酰甘油(TG)[(1.33±1.02)mmol/L vs.(1.52±1.02)mmol/L,P=0.018]、总胆固醇(TC)[(3.25±0.79)mmol/L vs.(4.15±1.12)mmol/L,P<0.001]水平较前明显降低,其差距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水平相比,再通1年后单支血管病变亚组NT-pro BNP明显低于多支血管病变亚组[(254.9±381.6)pg/ml vs.(515.2±600.5)pg/ml,P=0.027]、无侧枝循环亚组NT-pro BNP值明显低于有侧枝循环亚组[(210.65±279.05)pg/ml vs.(457.65±559.48)pg/ml,P=0.040]。结论 PCI再通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CTO患者左室心肌重塑,提高患者心功能;单支血管病变、无侧枝循环的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更能从CTO-PCI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慢性完全闭塞 介入治疗 心室重塑 单支病变 侧枝循环
下载PDF
双源CT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光 李平 +3 位作者 刘明 陈坚 王正东 莫鸿忠 《微创医学》 2009年第5期493-495,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使用双源CT来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82例120处病变作为A组,未使用双源CT作指导的63例98处病变作为B组,比较两组病变的介入成功率、导丝未能通过率、导丝进入假腔...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使用双源CT来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82例120处病变作为A组,未使用双源CT作指导的63例98处病变作为B组,比较两组病变的介入成功率、导丝未能通过率、导丝进入假腔的发生率。结果A组120处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为81.7%,A组导丝未能通过率为7.5%,进入假膜形成夹层发生率为4.2%;B组98处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为68.4%,导丝未能通过率为18.4%,进入假腔形成夹层发生率为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B组,导丝未能通过率、进入假膜形成夹层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应用双源CT指导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可以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IVUS引导下PCI术对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MACE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彦利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2期5-9,共5页
目的探究在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引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与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目的探究在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引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与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患者在IVUS引导下接受PCI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的引导下接受PCI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支架置入情况、手术成功率、PCI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术后MACE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值(1487.68±200.07)kPa、管腔直径最大值(2.31±0.44)mm与PCI术后最小管腔直径值(3.12±0.42)mm均高于对照组(1351.79±174.93)kPa、(2.07±0.36)mm、(2.76±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8、2.863、4.466,P<0.05);研究组PCI术中并发症与术后MACE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2、7.256,P<0.05);研究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83,P<0.05);两组的血管病变支数与病变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US在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PCI术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表现,能够有效扩张患者手术期间的管腔直径,对提升手术成功率具有显著效果,有利于降低PCI术中并发症与术后MACE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