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戈夫曼的“自我”传播观:内涵、溯源及启示 |
孙卫华
刘敬
|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2
|
戈夫曼拟剧论视角下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研究 |
程清远
|
《甘肃科技》
|
2023 |
0 |
|
3
|
戈夫曼拟剧论视角下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象的心理透视及对策 |
梁元
|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
2023 |
0 |
|
4
|
戈夫曼与舒茨的社会情景中个人及个人行动理论分析——现代社会学思想流派中的主观主义倾向 |
吴中宇
胡仕勇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8
|
|
5
|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 |
黄建生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77
|
|
6
|
戈夫曼的角色距离理论及其意义 |
项光勤
|
《学海》
|
1998 |
14
|
|
7
|
述评戈夫曼的社会拟剧理论 |
汪广华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1 |
22
|
|
8
|
媒体舆论引导力建设的新思维--基于戈夫曼“情境定义”的视角 |
解玉斌
李劭强
|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9
|
戈夫曼拟剧论下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困惑与应对 |
李赐平
庞晓晓
|
《教学与管理》
|
2022 |
3
|
|
10
|
法庭口译译员话语角色的构建研究——基于戈夫曼的“参与框架”理论 |
江伟玲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6 |
2
|
|
11
|
从角色表演到角色外活动——对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框架性分析 |
张梅
|
《东南传播》
|
2010 |
18
|
|
12
|
戈夫曼词现过渡与自动标引 |
王知津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1983 |
0 |
|
13
|
“表演”的跨学科比较——试析戈夫曼、特纳及鲍曼的表演观 |
左宁
胡鸿保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6
|
|
14
|
浅析戈夫曼戏剧理论中的“自我”——由《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一书谈起 |
黄臻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
8
|
|
15
|
论戈夫曼 |
彼得.兰特
奈杰尔.沃伯顿
席志武
|
《美育学刊》
|
2018 |
2
|
|
16
|
正常的越轨者:戈夫曼论污名 |
王晴锋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5
|
|
17
|
社会是舞台 人人皆演员──读戈夫曼《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
于海
|
《社会》
北大核心
|
1998 |
10
|
|
18
|
表演:心智与身体中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试析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岳敏
|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0 |
4
|
|
19
|
马拉松“晒客”自我呈现分析——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 |
崔永衡
任振朋
|
《体育研究与教育》
|
2016 |
14
|
|
20
|
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评价路径创新--基于戈夫曼自我呈现理论 |
周晓新
王硕
|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
202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