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三种版本的《西厢记》看中国戏剧意识的确立与发展
1
作者 熊岩 邹水萍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4-120,共7页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 我国经典名剧《西厢记》从古到今,出现了诸多版本。“董西厢”是第一部彻底改变《会真记》主题命运的文学作品,“王西厢”则将“西厢”故事推上古代文学艺术巅峰,而“石西厢”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董、王《西厢记》具有的、而我国戏曲史上较少自觉到的戏剧意识,完善了我国戏曲从抒情诗向现代戏剧的转变。从《会真记》到“董西厢”到“王西厢”再到“石西厢”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西厢”故事从传奇逐步过渡到戏曲的过程,是我国戏曲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我国戏曲文学的戏剧意识从自发到自觉、逐渐被唤醒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董解元 王实甫 石凌鹤 戏剧意识
下载PDF
论张爱玲的戏剧意识
2
作者 史玉丰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9-122,共4页
作为一种生命理解方式,"人生如戏"深深植根于张爱玲的意识深处,也是她小说作品一再书写的主题。但张爱玲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对如戏人生的虚假性揭示,更在于在这虚假世界中看到人生的真相。她以窥视的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真实感,... 作为一种生命理解方式,"人生如戏"深深植根于张爱玲的意识深处,也是她小说作品一再书写的主题。但张爱玲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对如戏人生的虚假性揭示,更在于在这虚假世界中看到人生的真相。她以窥视的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真实感,在消弭生活与戏剧距离的过程中,展示了二者实为一体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戏剧意识 悲剧体验 窥视
下载PDF
唐代戏剧形成与戏剧意识萌芽
3
作者 胡明伟 《怀化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83-88,共6页
确定戏剧的形成时间 ,既是戏剧史研究的基本课题 ,又是戏剧观念研究的历史起点。本文首先从理论确认和事实印证两个方面 ,论证“戏剧形成于唐代”说 ,即中国戏曲形成于唐代。其次分析唐代人们的戏剧意识。伴随戏剧的产生 ,戏剧观念开始... 确定戏剧的形成时间 ,既是戏剧史研究的基本课题 ,又是戏剧观念研究的历史起点。本文首先从理论确认和事实印证两个方面 ,论证“戏剧形成于唐代”说 ,即中国戏曲形成于唐代。其次分析唐代人们的戏剧意识。伴随戏剧的产生 ,戏剧观念开始萌芽。唐代人们产生了雏形的戏剧意识 :初步认识了戏剧文体并予以分类 ;体验戏剧的“悲感”与“乐感” ;用道德评价戏剧 ;借助诗文讽谏说构建戏剧讽谏说。唐代人的戏剧意识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文体 唐代 戏剧意识 形成时间 戏剧史研究
下载PDF
技术化“戏剧”:新媒体时代社会共识形成的新机制
4
作者 纪薇唯 《新闻知识》 2024年第6期40-44,94,共6页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相对和平富裕的时代,但部分地区的人们还备受生活、战争苦难的煎熬,人道主义救助仍在继续。根据“戏剧模式”理论,人道主义救援或对苦难的各种呈现方式属于“戏剧”表演,传统的社会团结形成的源泉是对苦难...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相对和平富裕的时代,但部分地区的人们还备受生活、战争苦难的煎熬,人道主义救助仍在继续。根据“戏剧模式”理论,人道主义救援或对苦难的各种呈现方式属于“戏剧”表演,传统的社会团结形成的源泉是对苦难戏剧的同情范式。随着传播交流的技术化发展,新媒体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戏剧舞台,人们诞生了“新戏剧意识”,社会共识形成的前提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时代社会共识的产生,离不开技术机制和情感机制,这种技术性的想象、技术化的团结是一种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意识 社会共识 新媒体 技术化
下载PDF
演化指称视阈下意识流戏剧探析——以阿瑟·米勒的《堕落之后》为例
5
作者 方颖 方文礼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06-112,共7页
以认知诗学视角分析文学文本,即运用演化指称“角色与值”的假说剖析意识流戏剧《堕落之后》,探索其在叙事铺陈与人物刻画上的特征。研究发现:“角色”转换所生成的“值”能够使戏剧文本共时性呈现历时性发生的事件;“值”的历时共现可... 以认知诗学视角分析文学文本,即运用演化指称“角色与值”的假说剖析意识流戏剧《堕落之后》,探索其在叙事铺陈与人物刻画上的特征。研究发现:“角色”转换所生成的“值”能够使戏剧文本共时性呈现历时性发生的事件;“值”的历时共现可有效揭示人物主角多面无常的性格及其形成的过程;叙事空间与角色的频频切换虽使文本表层显得杂乱无序,但其生成的“值”却有潜在的因果关联,实现了剧情与文本深层连贯,使其形散而神不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戏剧 阿瑟·米勒 《堕落之后》 演化指称 角色与值
下载PDF
浅谈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
6
作者 刘晓晔 《戏剧之家》 2021年第15期12-13,共2页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意识形态属性。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表现为它的社会性、现实性和教化功能。戏剧以其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戏剧艺术家应该贡献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服务于社会,彰显戏剧应...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意识形态属性。戏剧的意识形态属性主要表现为它的社会性、现实性和教化功能。戏剧以其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戏剧艺术家应该贡献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服务于社会,彰显戏剧应有的、积极的教化和模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意识形态 社会性 现实性 教化功能
下载PDF
阿卡狄亚与假面剧——论霍桑《福谷传奇》中的戏剧元素 被引量:2
7
作者 尚晓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8年第1期197-210,共14页
戏剧元素在《福谷传奇》这部深受田园牧歌传统影响的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小说中的福谷乌托邦实验首先被转换成一幕田园剧,主要人物以鲜明的戏剧意识在其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同时,整部小说又贯穿了剧院和戏剧相关的意向,对应着莎士比... 戏剧元素在《福谷传奇》这部深受田园牧歌传统影响的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小说中的福谷乌托邦实验首先被转换成一幕田园剧,主要人物以鲜明的戏剧意识在其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同时,整部小说又贯穿了剧院和戏剧相关的意向,对应着莎士比亚世界舞台的经典隐喻,戏剧元素的运用实际上融入了霍桑对田园牧歌传统和乌托邦改革运动的深层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桑 戏剧意识 阿卡狄亚 假面剧 乌托邦
下载PDF
中国歌剧创作的当下现实和未来繁荣 被引量:7
8
作者 居其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4,23,共7页
我国歌剧创作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征程,艺术成就巨大,正反面经验丰富。当代歌剧家在举步迈向21世纪之际,必须在一度创作中提高剧作家和作曲家的音乐戏剧意识,增强自律意识,拒绝"三浮",回归严肃创造,达成用经典作品向世界展现中... 我国歌剧创作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征程,艺术成就巨大,正反面经验丰富。当代歌剧家在举步迈向21世纪之际,必须在一度创作中提高剧作家和作曲家的音乐戏剧意识,增强自律意识,拒绝"三浮",回归严肃创造,达成用经典作品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崇高使命;而各级政府,则应为创建我国歌剧艺术多元生态提供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剧 音乐艺术 一度创作 音乐戏剧意识 中国形象 国家行为 艺术作品 现状 繁荣
下载PDF
世俗快感、宗教气息与芜杂的戏剧观念——民间大众的元杂剧意识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建华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6年第4期87-94,共8页
大众是古典戏曲最具典型性、最大量的观众,他们的戏剧意识体现了一种民族范围的“集体无意识”,对于戏剧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元代大众的杂剧意识于其中更具典型性,有三大特点:首先具有浓烈的世俗之气,元杂剧内容和人物显示了对情色趣... 大众是古典戏曲最具典型性、最大量的观众,他们的戏剧意识体现了一种民族范围的“集体无意识”,对于戏剧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元代大众的杂剧意识于其中更具典型性,有三大特点:首先具有浓烈的世俗之气,元杂剧内容和人物显示了对情色趣味的孜孜追求及其反动;其次,宗教观念于其中影响极大,民间戏剧产生得力于宗教的呵护,但娱神之目的实在娱人;其三,戏剧本位意识很芜杂,元杂剧和其他杂艺同演于一台上,形式上极为散漫和随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大众 宗教 世俗 戏剧意识
原文传递
戏台人生:《色·戒》主题新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史玉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39-142,共4页
《色·戒》写了王佳芝短暂的人生最后的演出,她放走易先生并不是因为爱他,而是发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悲悯,"爱情"成为她和易先生的"戏"中最重要的道具。《色·戒》也是张爱玲"人生如戏"... 《色·戒》写了王佳芝短暂的人生最后的演出,她放走易先生并不是因为爱他,而是发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悲悯,"爱情"成为她和易先生的"戏"中最重要的道具。《色·戒》也是张爱玲"人生如戏"观念在小说中的一次精彩的演绎,并以此幻化出真假两个世界,同时寄托张爱玲对于人生悲剧和荒诞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意识 真幻世界 人性立场
下载PDF
试论当代舞剧艺术的情感表达手法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竞 《艺术评鉴》 2019年第5期148-149,共2页
当代舞剧艺术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呈现出舞台上完美的表演效果,将深厚的文化情感融汇其中,形成无与伦比的交融之感。虽然舞剧艺术源自于西方,但是在中国艺术领域的创作挖掘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感,并为观众带来充分的审美满足感。
关键词 舞剧 艺术手法 文化内涵 戏剧意识
下载PDF
戏台人生:《色,戒》重读
12
作者 史玉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76,共4页
《色,戒》中的王佳芝具有强烈的戏剧意识。舞台演出的成功带给她强烈的刺激和吸引,以致于她混淆了戏剧和现实的界限,将现实也看成了戏剧。刺杀易先生的"美人计"是她短暂人生最后的演出,她在最后关头放走易先生并不是因为爱他... 《色,戒》中的王佳芝具有强烈的戏剧意识。舞台演出的成功带给她强烈的刺激和吸引,以致于她混淆了戏剧和现实的界限,将现实也看成了戏剧。刺杀易先生的"美人计"是她短暂人生最后的演出,她在最后关头放走易先生并不是因为爱他,而是发现了人生的真相。她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悲悯使她不能够继续演下去,"爱情"成为她和易先生的"戏"中最重要的道具。《色,戒》也是张爱玲"人生如戏"观念在小说中的一次精彩的演绎,并以此幻化出真假两个世界,同时寄托张爱玲对于人生悲剧和荒诞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意识 真幻世界 人性立场
下载PDF
心灵历史的艺术透视——元人历史悲剧论
13
作者 安裴智 《艺术探索》 2005年第5期24-27,共4页
在元代,因朝代更替、异族肆虐、人世沧桑、世道剧变、理想毁灭,使处于“九儒十丐”卑贱地位的历史悲剧作家形成了沉郁、悲愤的哀伤心理气质。他们在黑暗的现实中四处碰壁,便只能“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从历史的回忆中找寻自己心... 在元代,因朝代更替、异族肆虐、人世沧桑、世道剧变、理想毁灭,使处于“九儒十丐”卑贱地位的历史悲剧作家形成了沉郁、悲愤的哀伤心理气质。他们在黑暗的现实中四处碰壁,便只能“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从历史的回忆中找寻自己心灵的慰藉、共鸣和寄托,悲剧作家借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形象承载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该类剧着眼于悲剧主人公的情感流动和心灵变化,缺少比较完整的戏剧动作,人物性格也不够圆满。可以说,元人历史悲剧体现了一种重抒情性表现、重整体意境的营造的美学追求。由于受四折一楔体例的限制,元人历史悲剧成为一种具备抒情性、诗意性和表现性特点的短诗剧。曲词的大量运用,使元人历史悲剧具有了诗意美、意境美的审美价值。也可以说,元人历史悲剧是一种表现主义戏剧,是元代的意识流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郁情结" 心灵历史 寄托 抒情性表现 诗意美 意境美 曲词 元代的意识戏剧
下载PDF
元代中后期戏曲艺术思想概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小梅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2年第1期109-115,共7页
元代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以追求和实现"冲淡平和的性情之正"为主要审美风尚;以《琵琶记》为代表的"高台教化"观念已成为元末文人剧作家的一种集体潜意识。《中原音韵》的成书,表明元代文人是以散曲意识为本位来... 元代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思想,以追求和实现"冲淡平和的性情之正"为主要审美风尚;以《琵琶记》为代表的"高台教化"观念已成为元末文人剧作家的一种集体潜意识。《中原音韵》的成书,表明元代文人是以散曲意识为本位来确立元杂剧的审美观和创作观的;《录鬼簿》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的戏剧意识在元末已开始步入自觉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中后期戏曲艺术思想 性情之正 冲淡平和 散曲意识 戏剧意识
原文传递
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的审美阐发:评音乐剧《九九艳阳天》
15
作者 彭青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1-74,共4页
音乐剧《九九艳阳天》根据胡石言小说《柳堡的故事》改编创作而成。作为叙事文学改编的舞台音乐剧,该剧从特定的历史语境出发,以优美动人的剧诗音乐、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手法再现了上世纪家喻户晓的“柳堡的故事”。《九九... 音乐剧《九九艳阳天》根据胡石言小说《柳堡的故事》改编创作而成。作为叙事文学改编的舞台音乐剧,该剧从特定的历史语境出发,以优美动人的剧诗音乐、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手法再现了上世纪家喻户晓的“柳堡的故事”。《九九艳阳天》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以本土化的音乐剧创作思路为当下红色经典题材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堡的故事》 《九九艳阳天》 舞台叙事 音乐戏剧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