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2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的火麻油中萜烯类、大麻素类成分分析
1
作者 张瑞婷 蔡尤西 +4 位作者 张浩 孙卉 孙晓东 滕亚君 李晓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7,共8页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火麻油中特色的萜烯、脂肪酸和大麻素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数据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火麻油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特征风味性萜烯类成分,如β-石竹烯、β-月桂烯、柠檬烯等;...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火麻油中特色的萜烯、脂肪酸和大麻素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数据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火麻油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特征风味性萜烯类成分,如β-石竹烯、β-月桂烯、柠檬烯等;火麻油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尤其亚麻酸和亚油酸接近黄金比例,营养价值高;在不同品种、不同工艺火麻油中均检测到微量、多种大麻素成分,脱壳工艺使火麻油中大麻素成分含量明显降低,冷榨工艺更适合火麻油加工。通过本研究对我国火麻油的食品安全性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最后对萜烯和大麻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其中的重要区分物质,对4种火麻油样本进行完美地区分与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麻油 萜烯类成分 大麻素类成分 成分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云南特有“藤条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2
作者 方成刚 杨高中 +5 位作者 杨莹彪 张丽秋 陈霞 李连超 吕海鹏 林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15,共17页
云南特有的藤条茶,源于当地茶农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留采法,因能促使茶树树干形似藤条而得名。为探究藤条茶留采管理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选取藤条茶园一芽二叶鲜叶制作晒青茶、红茶、白茶,以现代茶园同类鲜叶制样为对照,结合... 云南特有的藤条茶,源于当地茶农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留采法,因能促使茶树树干形似藤条而得名。为探究藤条茶留采管理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选取藤条茶园一芽二叶鲜叶制作晒青茶、红茶、白茶,以现代茶园同类鲜叶制样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藤条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茶一般具有更高爽的香气和浓醇的滋味,白茶则具有更浓郁的香气及甘和的滋味,而现代茶园红茶一般具有更高甜的香气和甘爽的滋味。藤条茶的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低于现代茶园茶树鲜叶,尤其是藤条白茶中的儿茶素总量为67.11 mg·g^(-1),显著低于现代茶园白茶(84.19 mg·g^(-1))。藤条晒青茶中的茶氨酸含量为16.79 mg·g^(-1),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晒青茶(14.69 mg·g^(-1))。藤条晒青茶和藤条白茶具有更低的酚氨比。在所有茶样中共鉴定出205个初级代谢产物,藤条白茶中积累更丰富的糖类。此外,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127种挥发性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不同茶样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藤条白茶中挥发物总量显著高于现代茶园白茶;藤条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更高,而现代茶园红茶的芳樟醇含量更高。可见,采用晒青茶和白茶的加工工艺一般更有利于获得高品质藤条茶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条茶 感官审评 化学成分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牧草营养成分饲用价值
3
作者 田斌 马超 +5 位作者 耿怡雯 李文忠 张伟 田文锦 周媛 陈国顺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19,共5页
为研究不同类型青贮牧草中营养成分价值,选取燕麦、箭舌豌豆、高粱、苜蓿4种牧草进行青贮,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4种青贮牧草中的7种主要营养成分(干物质、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钙、磷)以及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 为研究不同类型青贮牧草中营养成分价值,选取燕麦、箭舌豌豆、高粱、苜蓿4种牧草进行青贮,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4种青贮牧草中的7种主要营养成分(干物质、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钙、磷)以及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测定4组青贮牧草体外营养消化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4种牧草进行饲用价值评价。结果显示:①青贮苜蓿中的干物质(DM)、钙(Ca)成分显著高于青贮燕麦、青贮箭舌豌豆以及青贮高粱(P<0.05);青贮高粱中性洗涤纤维(NDF)显著高于青贮箭舌豌豆(P<0.05),青贮苜蓿中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显著高于其他3种青贮原料(P<0.05);青贮高粱的NDF_(12)、NDF_(24)以及NDF_(48)均显著高于青贮燕麦、青贮箭舌豌豆以及青贮苜蓿(P<0.05)。②经主成分分析,提出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5.676%。4种青贮牧草营养价值优劣排序为:青贮苜蓿>青贮箭舌豌豆>青贮燕麦>青贮高粱,说明青贮苜蓿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良好饲用价值。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青贮饲料的营养品质优劣,可为不同青贮牧草进一步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 牧草品种 营养成分含量 体外消化率 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拉曼技术的高地钩叶藤导管壁化学成分微区分布研究
4
作者 汪佑宏 余林鹏 +4 位作者 张菲菲 杨明亮 江泽慧 马建锋 田根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为探寻棕榈藤材具有优良韧性的机理和棕榈藤材高值化利用,选择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对导管壁化学成分的微区分布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导管壁纤维素分子浓度为次生壁>复合胞间层>细胞角隅,... 为探寻棕榈藤材具有优良韧性的机理和棕榈藤材高值化利用,选择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技术,对导管壁化学成分的微区分布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导管壁纤维素分子浓度为次生壁>复合胞间层>细胞角隅,而木质素分子浓度分布恰好相反。次生壁内、外层纤维素、木质素及半纤维素分子浓度差异较小。在藤茎径向上,藤芯处导管次生壁中层和细胞角隅处木质素的分子浓度最高,藤皮处导管的半纤维素分子浓度最高。藤皮处导管次生壁中层纤维素的分子浓度最低而细胞角隅处却最高,而藤中与藤芯处导管细胞角隅中半纤维的分子浓度均很小。在藤茎轴向上,随着高度增加藤皮导管次生壁中层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分子浓度变化趋势相同,而纤维素分子浓度在藤皮与藤芯间变化趋势完全相反。除导管各壁层的三大素分布呈一定规律性外,在藤茎径向和轴向上规律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钩叶藤 导管 细胞壁成分 拉曼光谱 化学成分 微区分布
下载PDF
微生物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析——评《微生物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5
作者 张帅 高源 《化学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I0005-I0005,共1页
药物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从上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到现今的化学制药,药物的种类和作用越来越多,社会医疗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为提高当今的医疗水平,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医学界开始从微生物、动植物甚至矿物质中提取化... 药物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从上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到现今的化学制药,药物的种类和作用越来越多,社会医疗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为提高当今的医疗水平,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医学界开始从微生物、动植物甚至矿物质中提取化学药物成分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微生物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人们提取真菌和细菌中的药物化学成分,并对其活性成分和化学成分结构等进行研析,从而制备出对人体有效的天然药物,以促进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 神农尝百草 医疗事业发展 化学制药 药物成分 药物化学成分 医疗水平 活性成分
下载PDF
果蔬成分与细胞结构对其质地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赵邯 刘春菊 +5 位作者 李越 李大婧 李斌 牛丽影 肖亚冬 于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942,共12页
为探究不同果蔬化学组分与细胞结构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质地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6种不同果蔬原料的化学成分、细胞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及质地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与梨的果糖含量较高,苹果的细胞结构较大;桃中蔗糖、水溶性果胶(WSP)... 为探究不同果蔬化学组分与细胞结构之间的差异及其对质地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6种不同果蔬原料的化学成分、细胞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及质地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苹果与梨的果糖含量较高,苹果的细胞结构较大;桃中蔗糖、水溶性果胶(WSP)与总酸的含量较高,细胞较小且排列密集,与其他果蔬差异较大;马铃薯与山药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胞结构方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CEL)含量与应力-松弛特性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蔗糖、WSP含量与质地剖面分析(TPA)特性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颗粒密度、孔隙度与部分应力-松弛特性参数和质地特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细胞壁厚度、微观结构参数与部分质地特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发现,影响新鲜果蔬质地特性的3个核心指标为黏滞系数(η)、体积密度、螯合性果胶(CSP)含量。本研究可为果蔬原料保鲜与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 化学成分 细胞结构 质地特性 相关性 成分分析
下载PDF
UPLC-Q-TOF-MS/MS法分析紫辛鼻鼽颗粒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
7
作者 康雨 胡军华 +4 位作者 章晨峰 肖伟 戴翠红 林夏 王振中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3-1102,共10页
目的 建立UPLC-Q-TOF-MS/MS法分析紫辛鼻鼽颗粒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方法 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色谱柱(1.8μm, 2.1 mm×100 mm);流动相0.2%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30℃;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 目的 建立UPLC-Q-TOF-MS/MS法分析紫辛鼻鼽颗粒化学成分及入血成分。方法 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色谱柱(1.8μm, 2.1 mm×100 mm);流动相0.2%甲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30℃;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根据准分子离子、保留时间、二级碎片离子结合对照品信息及文献报道进行成分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88种成分,其中28种经对照品比对确认。从大鼠血清中发现了30种成分,其中20种为原型成分,10种为代谢产物。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为紫辛鼻鼽颗粒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辛鼻鼽颗粒 化学成分 入血成分 UPLC-Q-TOF-MS/MS
下载PDF
蒙药京大戟奶制前后肠道毒性变化及成分分析
8
作者 刘璐 郁红礼 +6 位作者 吴皓 王欣之 崔小兵 曹玉 林伟豪 沈昌丽 曹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目的探究蒙药京大戟奶制前后肠道毒性变化与成分组成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小鼠灌胃给予生品京大戟、牛奶浸泡京大戟(奶制)及水浸泡京大戟(水制)的95%乙醇提取物,以粪便含水量、小鼠各肠段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水平为指标,考察京大戟奶... 目的探究蒙药京大戟奶制前后肠道毒性变化与成分组成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小鼠灌胃给予生品京大戟、牛奶浸泡京大戟(奶制)及水浸泡京大戟(水制)的95%乙醇提取物,以粪便含水量、小鼠各肠段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水平为指标,考察京大戟奶制前后的泻下作用及肠道致炎毒性变化;采用LC-MS/MS分析京大戟奶制前后95%醇提取物的成分组成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京大戟生品、水制品可导致小鼠粪便含水量及各肠段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生品组相比,奶制品组各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水制品组则无显著差异,表明水制不能起到减毒作用,辅料牛奶是降低京大戟毒性的关键辅料。质谱分析结果显示,京大戟中共鉴定出50个成分,其中萜类成分38个,酚酸类成分6个,其它成分6个,奶制后各成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生、制品京大戟质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发现,生、制品成分可明显聚为2类,通过t检验筛选出生、制品的13个差异性成分,其中11个是萜类成分,表明京大戟奶制后萜类成分组成发生显著变化。炮制后牛奶辅料残液中检测出来源于京大戟的17个成分,其中16个为萜类成分,表明京大戟萜类成分在炮制浸泡过程中转移至辅料牛奶中。结论京大戟奶制后毒性降低、泻下作用缓和,其减毒机制可能与牛奶浸泡炮制过程中,萜类成分转移至牛奶中,饮片中毒性成分含量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大戟 奶制 肠道毒性 萜类成分 差异性成分
下载PDF
筋骨止痛凝胶化学成分分析
9
作者 吕凯红 胡玉梅 +7 位作者 钱梦雨 李璐 刘文君 曹亮 李吉峰 王振中 章晨峰 肖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5-1034,共10页
目的 对筋骨止痛凝胶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快速检识。方法 采用UPLC-Q-TOF-MS/MS分析,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 1.7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5 mL/min;进样量2μL;柱温35℃;... 目的 对筋骨止痛凝胶的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快速检识。方法 采用UPLC-Q-TOF-MS/MS分析,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 1.7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5 mL/min;进样量2μL;柱温35℃;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全扫描。根据精确质荷比、二级质谱裂解规律结合相关对照品、文献,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归属。结果 共鉴定出100种成分,包括含氮类、皂苷类、苯酞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等,其中28种成分经对照品确认。结论 该方法可快速鉴定筋骨止痛凝胶中的非挥发性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骨止痛凝胶 UPLC-Q-TOF-MS/MS 化学成分 非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3个品种山药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10
作者 陈泽历 高静娟 +7 位作者 杨旭昆 陈璐 王文治 张鹏 刘振环 王建雄 苏雯 米艳华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4年第2期25-30,共6页
对铁棍山药、紫山药、普通山药中21个营养品质指标进行测定,比较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为山药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明确3个品种山药的营养品质特征,并建立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明,3个品... 对铁棍山药、紫山药、普通山药中21个营养品质指标进行测定,比较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为山药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明确3个品种山药的营养品质特征,并建立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明,3个品种山药中基本营养成分含量介于0.30%~79.50%之间,花青素仅在紫山药中检测出,含量为1.34 mg/100 g,矿质元素含量介于0.48~3420.00 mg/kg之间;品种间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直链淀粉、可溶性总糖、还原糖、粗多糖、钾(K)、磷(P)、锌(Zn)、铁(Fe)、铜(Cu)的含量差异性极显著(P<0.01),总淀粉、灰分含量差异性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82对指标间呈极显著(P<0.01)相关性,21对指标间呈显著(P<0.05)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提取前2个主成分构建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铁棍山药品质最优,为高蛋白质、脂肪、水分、P、钙(Ca)、Cu、钠(Na)含量品种,紫山药为高糖、纤维、花青素含量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营养成分 矿质元素 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鹿角胶体内分布及入血入骨成分的示踪动力学分析
11
作者 胡亚楠 杜海涛 +4 位作者 于洋 董丽敏 景田园 殷武 王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4441-4446,共6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鹿角胶小分子肽能够促进骨生长,对于治疗骨类疾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鹿角胶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以及原理尚未明确。目的:荧光标记及活体示踪技术研究鹿角胶体内靶器官分布动向。方法: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鹿角胶小分子肽能够促进骨生长,对于治疗骨类疾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鹿角胶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以及原理尚未明确。目的:荧光标记及活体示踪技术研究鹿角胶体内靶器官分布动向。方法: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对鹿角胶进行荧光标记,通过荧光成像、紫外光谱扫描检测标记结果。将标记成功的鹿角胶,通过灌胃注入小鼠体内,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鹿角胶吸收入血情况,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检测鹿角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在血清及骨内荧光最强时间点取材,对血清及骨组织蛋白液进行凝胶电泳,通过二级质谱检测确定吸收入靶器官的鹿角胶成分。结果与结论:①葡聚糖凝胶色谱成功分离荧光标志物,荧光成像及紫外光谱扫描证明标记成功,并测得FITC-鹿角胶的荧光取代度为0.953%;②入血成分荧光强度检测结果显示口服2 h后鹿角胶在血清中分布最多;③不同时间小鼠的双侧股骨与胫骨荧光成像显示相同,证明鹿角胶可通过入骨发挥作用;④二级质谱检测对比UniProt数据库发现该肽段为核心蛋白聚糖的特征片段,证明鹿角胶中的核心蛋白聚糖可进入骨内发挥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角胶 荧光示踪 入血成分 入骨成分 核心蛋白聚糖
下载PDF
基于HS-GC-IMS分析陇南主栽品种初榨橄榄油的风味特征成分
12
作者 白万明 王菊花 +4 位作者 马赛买 白小勇 孔维宝 马君义 张继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HH)6种VOO中的风味特征成分进行定性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6种VOO中共检测出39种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22种,其中醛类(9种)、酮类(5种)化合物为主要的风味特征成分,此外还包括酯类(3种)、醇类(3种)、萜烯类(1种)和呋喃类(1种)等物质;6种VOO中含有的风味特征物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LX、KLD和HH中的风味特征物质较为相似,其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E)-2-戊烯醛、辛醛和2-正戊基呋喃含量较高,FO中的正戊醇、正己醛和3-戊酮含量较高,PXL中的(Z)-3-己烯乙酸酯、α-松油烯、2-己酮的含量较高,EZ8中的乙酸乙酯含量最高,HH中的2-丁酮、丙酮、(E)-2-庚烯醛的含量较高。综上,采用HS-GC-IMS可以有效检测VOO中的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的风味特征物质可作为区分6种VOO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榨橄榄油 风味特征成分 HS-GC-IMS 指纹图谱 成分分析
下载PDF
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与微生物群落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王洋 谢菲 +2 位作者 杜礼泉 范昌明 冯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81,共11页
为研究制曲原料对大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为研究对象,普通小麦大曲为对照,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为研究制曲原料对大曲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为研究对象,普通小麦大曲为对照,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小麦大曲共检出12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共筛选出49种差异风味成分,酿酒专用小麦大曲中差异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及含量优于普通小麦大曲。在微生物群落组成上共检出优势细菌属11种、优势真菌属4种;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曲霉菌属(Aspergillus)与醇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吡嗪类含量呈高度显著正相关(P<0.001),泛菌属(Pantoea)、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醛类主要贡献微生物。采用酿酒专用小麦制曲有益于大曲中细菌的富集培养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丰富和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专用小麦 挥发性风味成分 微生物群落 成分分析 相关性
下载PDF
雪茄茄芯和茄衣烟叶不同区段化学成分和品质差异性分析
14
作者 李晶晶 荣仕宾 +7 位作者 秦艳青 周骏 曾代龙 钟秋 赵园园 刘德水 张瑞娜 史宏志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9,共8页
为明确雪茄烟叶不同区段的品质差异,以雪茄品种德雪1号发酵后分拣出的一等茄衣和茄芯烟叶为材料,对叶基至叶尖5个不同区段的常规化学成分、中性香气成分、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及前体物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感官评吸鉴定。结果表明,雪... 为明确雪茄烟叶不同区段的品质差异,以雪茄品种德雪1号发酵后分拣出的一等茄衣和茄芯烟叶为材料,对叶基至叶尖5个不同区段的常规化学成分、中性香气成分、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及前体物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感官评吸鉴定。结果表明,雪茄烟叶不同区段化学成分差异显著,还原糖、总糖含量在叶尖和近叶尖区段相对较高,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在近叶基区段较高,烟碱含量自叶基到叶尖先升高后降低。茄芯、茄衣烟叶的中性香气成分含量从叶基至叶尖均先增加后减少,其中茄芯烟叶在叶中区段最高,茄衣在近叶基区段最高。2种类型雪茄烟叶的TSNAs含量从叶基至叶尖均持续下降,但降幅不同,茄芯、茄衣烟叶叶尖较叶基分别下降68.25%、30.19%。除刺激性外,2种烟叶的6项感官质量指标得分及总分从叶基至叶尖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以叶中和近叶尖区段较优。综上,雪茄烟叶以叶中和近叶尖区段香气浓郁,有害成分低,评吸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茄 茄芯 茄衣 烟叶 不同区段 化学成分 中性致香成分 烟草特有亚硝胺
下载PDF
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当归-川芎饮片苯酞、酚酸类成分提取工艺
15
作者 苏秦 包强 +3 位作者 李喜香 王雪梅 殷润良 王建良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46-152,共7页
目的优选当归-川芎饮片苯酞、酚酸类成分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以提取时间、乙醇浓度、乙醇用量为影响因素,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含量及浸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优选... 目的优选当归-川芎饮片苯酞、酚酸类成分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以提取时间、乙醇浓度、乙醇用量为影响因素,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含量及浸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优选当归-川芎饮片苯酞类成分提取工艺;以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含量及浸膏得率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优选当归-川芎饮片酚酸类成分提取工艺。结果苯酞类成分最佳提取工艺:加7倍量90%乙醇,每次提取130 min,提取2次;酚酸类成分最佳提取工艺:加7.5倍量65%乙醇,每次提取120 min,提取2次。结论优选的当归-川芎饮片苯酞、酚酸类成分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川芎饮片 苯酞类成分 酚酸类成分 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下载PDF
三七有效成分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信号通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杰 彭清林 +5 位作者 徐志为 吴钰坤 任国武 谢小中 金万清 杨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751-3758,共8页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科领域难治和难愈性疾病,尚无确切研究观点完整解释其病理机制。随着三七有效成分干预多种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增加,三七有效成分通过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相关信号通路治疗该病逐渐成为时下研究热点。目的...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科领域难治和难愈性疾病,尚无确切研究观点完整解释其病理机制。随着三七有效成分干预多种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增加,三七有效成分通过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相关信号通路治疗该病逐渐成为时下研究热点。目的:系统总结分析近年来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机制研究文献和三七有效成分调控该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相关文献内容,为后续研究三七有效成分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糖皮质激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机制,信号通路,三七,有效成分”等;检索PubMed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Glucocorticoid,steroid associated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Pathological mechanism,signaling pathway,Panax notoginseng,active ingredient”等,筛选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理机制相关文献和三七有效成分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相关信号通路文献,最终共纳入63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三七主要成分包括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三七皂苷、槲皮素和山柰酚等。②在调控相关通路方面,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和槲皮素作用于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通路,能促进骨修复和血管新生;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CK和山柰酚作用于Wnt/β-catenin通路,可促进成骨分化和脂质代谢;三七总皂苷及三七皂苷R1/R2作用于MAPK通路,抑制破骨和促进骨修复;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2及槲皮素作用于RANKL/RANK/骨保护蛋白通路,可抑制破骨增殖并促进成骨分化;三七总皂苷、槲皮素及山柰酚作用于缺氧诱导因子1α通路,能修复血管损伤和促进成骨。③三七皂苷R1、槲皮素联合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三七总皂苷联合聚乙烯-L-乳酸等生物材料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④三七有效成分可通过多种机制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相关信号通路,对该病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但目前相关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未来应基于现有的机制研究,深入探究三七调控该病不同通路的具体机制及通路间相互作用,将有利于运用三七有效成分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多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有效成分 糖皮质激素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病理机制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信号通路 综述
下载PDF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透骨香中6种成分的含量
17
作者 金林 周祖英 +4 位作者 周家华 迟明艳 郑林 黄勇 黄闻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透骨香中原儿茶酸、表儿茶素、绿原酸、槲皮苷、白珠树苷、滇白珠苷A的含量。方法分析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水(含0.1%甲酸)-乙腈(含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透骨香中原儿茶酸、表儿茶素、绿原酸、槲皮苷、白珠树苷、滇白珠苷A的含量。方法分析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水(含0.1%甲酸)-乙腈(含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成分。结果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2),平均加样回收率98.76%~101.88%,RSD 1.0%~2.5%。透骨香根、地上部分所含成分有较大差异,白珠树苷、表儿茶素、原儿茶酸是质量标志成分。结论该方法准确、高效,可用于透骨香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骨香 化学成分 含量测定 UPLC-MS/MS 层次聚类分析(HCA) 成分分析(PCA)
下载PDF
协日嘎-4味散成分组成分析及6种成分含量测定
18
作者 李君 王跃武 +3 位作者 张谦 翠平 叶日贵 吉日木巴图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目的分析协日嘎-4味散成分组成,并测定黄柏碱、绿原酸、栀子苷、小檗碱、芦丁、姜黄素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HPLC-Q-Exactive-MS)定性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色谱柱(4.6 mm×150 mm,5μm)... 目的分析协日嘎-4味散成分组成,并测定黄柏碱、绿原酸、栀子苷、小檗碱、芦丁、姜黄素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HPLC-Q-Exactive-MS)定性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5 mL/min;柱温35℃;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定量分析采用Shim-pack GIST-HP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3μm);流动相甲醇-0.1%甲酸;体积流量0.25 mL/min;柱温35℃;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共鉴定出65种成分,包括19种生物碱、13种有机酸、13种黄酮、7种姜黄素、6种环烯醚萜、4种脂肪酸、2种醛、1种氨基酸。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0.9991),平均加样回收率96.44%~102.37%,RSD 2.05%~3.74%。结论本研究可为协日嘎-4味散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日嘎-4味散 成分组成 化学成分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HPLC-Q-Exactive-M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
下载PDF
炮制对加味拱辰浓缩丸化学成分的影响
19
作者 张亚柯 张宏伟 +5 位作者 张振凌 朱建光 李德华 孙梦梅 赵永琪 王一鸣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5-765,共11页
目的 考察炮制对加味拱辰浓缩丸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法对生品组(山萸肉+当归)、炮制品组(酒萸肉+酒当归)、酒当归组(酒当归+山萸肉)、酒萸肉组(酒萸肉+当归... 目的 考察炮制对加味拱辰浓缩丸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法对生品组(山萸肉+当归)、炮制品组(酒萸肉+酒当归)、酒当归组(酒当归+山萸肉)、酒萸肉组(酒萸肉+当归)样品进行定性鉴别,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差异成分,HPLC法测定莫诺苷、马钱苷、山茱萸新苷、没食子酸、阿魏酸、马钱苷酸、绿原酸、藁本内酯、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结果 共鉴定出97种成分,包括有机酸、环烯醚萜、苯肽、皂苷、核苷、氨基酸,生品组、炮制品组、酒当归组、酒萸肉组中分别鉴定出90、88、89、86种成分。与生品组和酒当归组比较,酒萸肉组和炮制品组中有机酸总含量升高,环烯醚萜苷总含量接近;酒萸肉组中藁本内酯含量最高。结论 酒萸肉的加入可增加加味拱辰浓缩丸组方配伍合理性,酒当归的加入也具有一定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拱辰浓缩丸 化学成分 炮制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 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HPLC
下载PDF
不同垄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丹参产量与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
20
作者 段英姿 陈桂平 +4 位作者 姜峰 王晓英 张胜珍 马艳芝 沈玉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7-775,共9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生长时期对丹参根与地上部产量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紫花丹参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垄单行[三种密度:H1(8万株·hm^(-2))、H2(10万株·hm^(-2))、H3(13.3万株·hm^(-2))]与大垄双行[三种密度:...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生长时期对丹参根与地上部产量和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紫花丹参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垄单行[三种密度:H1(8万株·hm^(-2))、H2(10万株·hm^(-2))、H3(13.3万株·hm^(-2))]与大垄双行[三种密度:H4(8万株·hm^(-2))、H5(10万株·hm^(-2))、H6(13.3万株·hm^(-2))]两种垄作方式,动态取样,测定并分析不同垄作方式、种植密度和生长时期的单株重、产量、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及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大垄双行丹参单株干重、产量、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小垄单行。根的单株干重和产量的最佳处理分别为H5(48.09 g)、H4(5986.69 kg·hm^(-2)),均在11月19日最高;地上部单株干重和产量的最佳处理均为H4(50.34 g、6712.75 kg·hm^(-2)),均在10月14日最高。根中主要活性成分总含量(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在两种垄作方式下均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最佳处理为H4(295.4 mg·g^(-1)),在9月7日最高;叶、茎中(总黄酮+总酚酸)总含量的最佳处理分别为H4(238.42 mg·g^(-1))、H6(122.43 mg·g^(-1)),均在10月14日最高;丹参酮ⅡA、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丹酚酸B四种活性成分总含量的最佳处理为H6(63.23 mg·g^(-1))。综上,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优于小垄单行。本研究结果为丹参的合理种植及根与地上部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垄作 种植密度 产量 活性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