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科教融汇问题研究
1
作者 南海 刘烁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国家战略行动。科技创新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指数在各系统中已位居第二。在现阶段该经济圈建设中科技创新以及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内容的科教融汇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主要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国家战略行动。科技创新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指数在各系统中已位居第二。在现阶段该经济圈建设中科技创新以及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内容的科教融汇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发展合力与科教融汇产出不足、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整体不强、科教融汇效果不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大学城与科学城“联动”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教育生态圈,促使“塔尖”“塔基”人才同频共振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人才生态圈,助推企业主体、政校两翼协同驱动以建设培育成渝科技产业生态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深度介入科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科技创新 科教融汇 高等职业院校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绿色发展评价
2
作者 陈昌洪 唐笛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6-33,共8页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依据能值理论与方法,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数据,计量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能值、产出能值等系统指标,通过能值自给率...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依据能值理论与方法,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数据,计量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投入能值、产出能值等系统指标,通过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可持续指标等能值指标分析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状况,得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性良好、具有农业绿色发展竞争优势、农业生态系统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等结论,据此提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能值分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3
作者 严红 邓益婷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5-66,103,共13页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载体,具有创新驱动、环境友好、融合发展等特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存在“结构性陷阱”...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载体,具有创新驱动、环境友好、融合发展等特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存在“结构性陷阱”突出、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明显等问题,应从加强科技创新、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全域开放合作、促进成渝差异化发展等方面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 扩大开放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4
作者 张永韬 赵熙 王明涛 《决策咨询》 2024年第1期40-43,46,共5页
基于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以及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需求,也是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在深入探讨成渝... 基于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以及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需求,也是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在深入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育产业发展同质化、协同发展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主要问题,提出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创新,构建体育产业深度协作机制,优化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体育产业 区域一体化 体育发展战略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基于产业空间联系视角
5
作者 张扬 陈雨露 +1 位作者 王兴平 李娟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文章从产业空间联系视角出发,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对外辐射能力,并应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0年、2020年产业空间联系强度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成都市产业发展... 文章从产业空间联系视角出发,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对外辐射能力,并应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0年、2020年产业空间联系强度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成都市产业发展对外辐射能力和对外联系强度最大,且在研究期内提升幅度较大,14个地级市之间产业发展层级结构不明显;(2)产业空间联系网络表现为以重庆市、成都市为核心区,以14个地级市为边缘区的核心—边缘结构,且在研究期内重庆市、成都市的中心性得到加强;(3)在研究期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从提升产业空间联系的角度给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空间格局优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产业空间联系 投入产出模型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基于“极化—涓滴”理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耕地分区研究
6
作者 江雅婷 赵伟 +1 位作者 骆佳玲 谢海浪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2,共10页
研究目的:将“极化—涓滴”理论引入耕地休耕研究,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耕地分区管制策略与技术方法。研究方法:PSR模型、灰色预测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耕地利用极化度整体较高,需加强耕地养护。(2)以耕地保有... 研究目的:将“极化—涓滴”理论引入耕地休耕研究,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耕地分区管制策略与技术方法。研究方法:PSR模型、灰色预测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耕地利用极化度整体较高,需加强耕地养护。(2)以耕地保有量为休耕规模约束条件,得出目标年可休耕规模共397.66万hm^(2),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35.11%,呈“中”“东”两大主要集聚区。(3)根据综合休耕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休耕区、重点休耕区、有条件休耕区和后备休耕区,针对不同类型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休耕模式及实施机制。研究结论:休耕地分区受“极化度”和“休耕规模”双重约束,未来应关注耕地健康状况,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分区开展休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休耕 分区 “极化—涓滴”理论 粮食安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竞争力时空特征演变研究
7
作者 时朋飞 徐艳清 +2 位作者 龙荟冰 田子业 李星明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9,共9页
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从竞争和合作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模型,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研究区域,借助线性加权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了该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呈... 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从竞争和合作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模型,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研究区域,借助线性加权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了该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呈明显分层特征,成渝两地长期位居前两个层次,而其他城市出现低水平俱乐部趋同,同时位序变化不明显,且中间呈现序位缺失态势;(2)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受内部和外部竞争力的共同影响,内部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外部竞争力具有调节作用;(3)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在空间上呈现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心的蛛网结构,成都与重庆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同时整体空间网络逐渐趋于复杂、稳定。(4)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核心区范围扩大,核心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边缘区城市,同时边缘区城市的内外部联系均较为松散。上述结论在该地区城市旅游吸引指数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中再次得到证实。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培育与打造旅游业发展增长极提升旅游业全要素效率、完善多维度合作与交通体系等举措,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水平向高阶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竞争力 时空特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8
作者 孙畅 冯仁琼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38,共6页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系统,测度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对其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系统,测度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对其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呈现“双核独大”的空间格局;数字经济与产业耦合共生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耦合共生水平低于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的耦合共生水平,存在明显的产业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数字经济 耦合共生 动态演变
原文传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9
作者 李亚玲 侯兰功 杜小戈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9,共10页
区域物流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称成渝地区)物流联系强度及其网络空间结构,本文基于地理空间联系视角,在2009—2019年研究期间以成渝地区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构建成渝地区物流网... 区域物流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揭示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称成渝地区)物流联系强度及其网络空间结构,本文基于地理空间联系视角,在2009—2019年研究期间以成渝地区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构建成渝地区物流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以及凝聚子群,进而对其联系强度、空间布局等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时间范围内,成渝地区城市物流质量水平空间分异显著,物流联系强度差异大;网络密度从0.9023升至0.9042,处于较高密度水平,波动幅度小,聚合度强,物流联系密切,但成渝地区内部网络密度失衡,中部密度最高,北部密度较中部稍低,西部密度最低;整体上物流网络呈现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相向发展的放射状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引力模型 物流空间联系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绿色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
10
作者 黄磊 朱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6,共16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增长极,迫切要求依托绿色技术创新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并识别绿色创新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增长极,迫切要求依托绿色技术创新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并识别绿色创新的节能减排渠道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节能效应”是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有效路径,但“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遮掩效应;因技术异质性和城市区位异质性,不同特征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虽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但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性。应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推动绿色创新协同发展,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完善产学研绿色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节能减排考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高质量发展 节能减排效应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态势测度及驱动因素分析
11
作者 刘淑妍 官永彬 余鑫鑫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期159-166,共8页
为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驱动机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对2016—2020年相关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各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不高但呈不断提升态势,成渝两... 为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分析驱动机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对2016—2020年相关数据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各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不高但呈不断提升态势,成渝两地发展水平十分突出,各地差异明显,外围的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文旅融合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规制、科技水平及人力资本的驱动作用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文旅融合 发展态势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及其趋势预测
12
作者 苟兴朝 杨继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7-69,共13页
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估与多维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双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并比较2021—2035年双城... 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估与多维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双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并比较2021—2035年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逐步提升,但区域差距较大,各维度发展水平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金融发展等因素对于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影响不同,且有不同的空间效应;(3)未来15年内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水平将稳步提升,与其他三个城市群的差距逐步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高质量发展 影响因素 预测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空间度量及溢出效应研究
13
作者 高彪 黄立军 +1 位作者 罗丽 陈娟丽 《时代经贸》 2024年第4期157-162,共6页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10-2020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量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算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研...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10-2020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量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算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发展,指数从0.195上升到0.712;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且截面差异明显,建设水平较好的城市多集中于经济圈北部;第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研发水平和资源利用程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业化水平对城市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负向影响,但对周边地区有正向影响。城镇化率对城市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对周边地区有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生态文明建设 空间效应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创新协作:难点、成因及优化路径
14
作者 李培 李星 黄庆华 《当代金融研究》 2024年第2期82-95,共14页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产业创新协作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从区域发展水平、产业创新载体和产业创新主体等视角探讨两大区域...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产业创新协作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从区域发展水平、产业创新载体和产业创新主体等视角探讨两大区域产业创新协作的难点和障碍,并从体制机制、政策体系、营商环境和要素配置等方面分析成因。最后,提出实施产业创新协作六大工程、加强产业发展协同联动、提升产业“四链”融合质效和打造产业创新协作共同体等优化产业创新协作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产业创新协作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资源发展及对高技术产业的驱动效应分异研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15
作者 胡进超 刘睿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第4期74-80,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经济效应,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区县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技术产业数据,本研究构建了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相对发展率揭示了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演变特征,... 为了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经济效应,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区县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技术产业数据,本研究构建了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相对发展率揭示了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演变特征,应用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探明了高等教育资源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时空关联及驱动效应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资源连片分布在西北—东南两翼,两翼间则为塌陷区,且“核心—外围”空间格局显著,空间失衡明显,研究期内综合发展水平提升56.88%,各区县在等级上逐级提升,空间上呈圈层式演变态势;二是高等教育资源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度高但整体趋于减弱,区县间相对发展速度差距大,“马太效应”特征明显;三是高等教育资源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行业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高等教育资源 高技术产业 驱动效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模式、问题检视与优化路径
16
作者 刘冰冰 王志标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1期99-109,共11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现阶段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探索出政府主导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型(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以及政民共建型三类模式,造成模式差异化的原因是县(区)政府、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现阶段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探索出政府主导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型(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以及政民共建型三类模式,造成模式差异化的原因是县(区)政府、村镇干部、村民、企业以及资金等参与者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进而做出异质化的行动。目前,仍存在社会资本供给缺乏、村民参与性不足、施工监督缺位以及管护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应从增加社会资本供给渠道、创新村民参与方式、优化施工监管水平以及构建长效管护机制4个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整治 乡村振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17
作者 孙平军 卢铭沁 +1 位作者 王亚辉 曹乃刚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人口结构演变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明晰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了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结构特征,利用随机效... 人口结构演变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明晰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了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结构特征,利用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将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结构因素统一纳入“内外交互作用”框架分析并优化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人口结构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人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城乡结构与规模等属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且围绕“双核心”地区呈带状分布,重庆地区男女性别比普遍高于四川地区,主要与地区产业结构相关,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城镇化率大幅提升,且空间上围绕“双核心”地区呈明显“核心-外围”特征。②人口具有自我发展的生产性及空间分布的流动性,表征为源于内部结构变化的自然增长和源于外部环境影响的机械增长,是地方化与区域化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以及人口结构内部因素使区域人口“流”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因素引致的人口流动和机械增长作用更明显,而人口自我生产性的下降负向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③人口不同属性结构演化呈现出的特征对应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不同,人口结构是否合理则通过该地区未来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及与城市发展阶段的匹配程度判断。未来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注重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促进要素流动等方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空间的合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结构 老龄化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流通现代化对区域市场整合的影响机制分析——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18
作者 甘元玲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9-192,共4页
以流通现代化驱动区域市场整合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现代化对区域市场整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通现代化及其三个维度对区域市场整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流... 以流通现代化驱动区域市场整合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现代化对区域市场整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流通现代化及其三个维度对区域市场整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和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影响效应较强,流通渠道数字化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弱;流通效率在流通现代化和区域市场整合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流通现代化能够提高流通效率,进而促进区域市场整合;数字经济正向调节了流通现代化对区域市场整合的影响效应,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流通现代化对区域市场整合的影响效果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现代化 区域市场整合 流通效率 数字经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