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岩型钼矿成矿模型在就矿找矿中的应用
1
作者 时永志 《中国钼业》 2025年第2期10-14,共5页
总结了河南省钼矿成矿类型,运用斑岩型钼矿成矿模型,以东沟钼矿和纸房钼矿2个矿床为实例,探索就矿找矿新模式。斑岩型钼矿是秦岭—大别山地区钼矿成矿主要类型,是由于深部的岩浆热液上升入侵,打通了上升通道,使得成矿流体能够通过通道运... 总结了河南省钼矿成矿类型,运用斑岩型钼矿成矿模型,以东沟钼矿和纸房钼矿2个矿床为实例,探索就矿找矿新模式。斑岩型钼矿是秦岭—大别山地区钼矿成矿主要类型,是由于深部的岩浆热液上升入侵,打通了上升通道,使得成矿流体能够通过通道运移,在合适部位沉积、聚集成矿,成矿机理属于热液成矿理论。根据热液成矿理论,建立了斑岩型钼矿成矿模型。研究了斑岩型钼矿成矿时代、控矿因素、岩矿特征、矿体位置等,并在东沟钼矿和纸房钼矿2个矿床中进行了验证。讨论了2个矿床控矿要素,预测了矿床的深部和周边可能存在矿体的位置及矿种的可能性,为斑岩型矿床就矿找矿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 钼矿 成矿模型
下载PDF
华南锑矿带单锑型锑矿床“两层楼”二元成矿模型——以滇东南木利锑矿床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加昇 付浩 +3 位作者 侯德发 王永瑞 李海明 赵建华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2-514,共13页
华南锑矿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锑成矿带,分布有众多大型-超大型单锑型锑矿床。本文以滇东南木利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华南锑矿带内单锑型矿床中最典型的锡矿山和独山锑矿田(床)进行详细的基础地质特征对比研究。发现对于... 华南锑矿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锑成矿带,分布有众多大型-超大型单锑型锑矿床。本文以滇东南木利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华南锑矿带内单锑型矿床中最典型的锡矿山和独山锑矿田(床)进行详细的基础地质特征对比研究。发现对于单锑型锑矿田(床)而言,无论是矿田尺度还是矿床尺度,普遍具有“石英-辉锑矿”和“方解石-辉锑矿”两种矿石类型。同一矿田内,部分矿床(段)以“石英-辉锑矿”的矿物组合为主,部分以“方解石-辉锑矿”的矿物组合为主;而矿床(段)尺度内,又往往表现为上部“石英-辉锑矿”型矿物组合,下部为“方解石-辉锑矿”型矿物组合的两层楼模式。该模型的提出对于华南锑矿带单锑型矿床成因研究和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锑矿带 “两层楼”二元成矿模型 木利 单锑型锑矿床
下载PDF
新疆萨热克杂砾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型与找矿模型
3
作者 贾润幸 方维萱 《矿产勘查》 2024年第8期1331-1353,共23页
新疆萨热克杂砾岩型铜矿产于塔里木盆地西缘,本文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矿石组构、铜矿石中主-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型铜矿的成矿地质体为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 新疆萨热克杂砾岩型铜矿产于塔里木盆地西缘,本文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矿石组构、铜矿石中主-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型铜矿的成矿地质体为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_(3)k^(2))杂砾岩;成矿构造为北东向的复式向斜和北东向的切层断裂;成矿结构面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第一岩性段(K_(1)kz^(1))底部褐红色粉砂质泥岩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_(3)k^(2))杂砾岩,矿体上盘褐红色粉砂质泥岩为盆地成矿流体的封闭岩相层。杂砾岩铜矿石中碎裂岩化发育,砾石成分主要为泥岩,铁质碳酸盐岩,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基性火山岩、千枚状泥质板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硅质板岩等,分选性较差,粒径一般为0.3~5 cm,个别达到7 cm以上,磨圆中等,多呈次圆状,后期受构造作用发生碎裂化呈可拼接状砾石。胶结物为方解石、白云石、辉铜矿和少量次生石英及沥青等。石英和方解石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高盐度,均一温度和盐度具有弱的正相关性,均一温度和气液比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盐度和气液比呈弱的负相关性。在盆地流体的演化过程中,流体具有温度从高到低,盐度从低到高的演化趋势,表现为石英比方解石和白云石结晶要早一些;包裹体中的气相成分主要有N_(2)、CO_(2)、CH_(4)和H_(2)O,从2685中段到2790中段,气相成分具有从CO_(2)、N_(2)、CH_(4)组合向N_(2)、CH_(4)、H_(2)O组合的演变趋势,表明从下部到上部流体的还原性具有逐步减弱的趋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本区杂砾岩型铜矿的成矿模型,通过不同比例尺物化探勘查方法的有效性分析建立了该类型铜矿的综合找矿模型,可为在该地区开展同类型矿产勘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铜矿 成矿模型 流体包裹体 找矿模型 塔里木西缘
下载PDF
西昆仑乔尔天山一带铅锌矿床成矿模型及控矿要素
4
作者 蒋国鹏 李昊 +1 位作者 田勇 张磊 《地质学刊》 CAS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近年来,在西昆仑乔尔天山一带发现了一批以火烧云铅锌矿床为首的超大型及大中型铅锌矿床,通过研究典型矿床的时空分布与形成机制,认为西昆仑乔尔天山一带中生代盆地铅锌矿床从成因方面可分为沉积-交代型、MVT型及岩浆热液型3种。通过Pb... 近年来,在西昆仑乔尔天山一带发现了一批以火烧云铅锌矿床为首的超大型及大中型铅锌矿床,通过研究典型矿床的时空分布与形成机制,认为西昆仑乔尔天山一带中生代盆地铅锌矿床从成因方面可分为沉积-交代型、MVT型及岩浆热液型3种。通过Pb、S同位素分析,初步认为研究区铅锌硫化物具有深源特征,后期生物有机硫部分参与了成矿作用;通过C、O同位素分析,认为成矿热液属于原生成因。在总结成矿物质来源、控矿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型,认为沉积相与同生断层是沉积-交代型矿床的主要控矿要素,断裂构造是MVT型矿床的主要控矿要素,岩浆侵入与热液接触交代是岩浆热液型矿床的主要控矿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类型 成矿模型 控矿要素 铅锌矿 西昆仑乔尔天山
下载PDF
江西宜春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岩浆分异机制及成矿模型
5
作者 凡秀君 刘杨 +3 位作者 丁沛勋 钟春荣 陈莉 于成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03-2818,共16页
江西宜春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分布有全国最大的锂和钽矿生产基地,而雅山复式岩体是华南地区著名的稀有金属花岗岩。本文通过对前人岩石地球化学和岩石矿物学数据的梳理,发现锂及其他稀有元素在黄玉锂云母花岗岩中... 江西宜春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分布有全国最大的锂和钽矿生产基地,而雅山复式岩体是华南地区著名的稀有金属花岗岩。本文通过对前人岩石地球化学和岩石矿物学数据的梳理,发现锂及其他稀有元素在黄玉锂云母花岗岩中高度富集,具有以下规律:黑磷云母-白云母花岗岩→锂云母钠长花岗岩→黄玉锂云母花岗岩,岩浆分异程度逐步增加且逐渐从熔体过渡到熔体-流体共存体系,全岩SiO_(2)含量、Nb/Ta和Zr/Hf比值、A/CNK和δEu值发生规律性变化;Ta、Nb等稀有矿物在矿床中呈浸染状均匀分布而不是流体成因的脉状或网脉状,且被主要造岩矿物所包裹,并见有雪球结构;各阶段的云母具有岩浆结晶作用形成的特征,如呈片状产出,边界平直,有锯齿状、裂片等。综合分析,我们认为:(1)在经过壳幔岩浆组合的过程中使得华南变质基底部分熔融形成初始岩浆,初始岩浆经历了原地高度结晶分异演化过程;(2)富含稀有金属的岩浆热液经过高度结晶分异过程,使得锂、铌、钽等稀有金属元素愈来愈富集于残余熔体中,最终形成稀有金属花岗岩;(3)伟晶岩壳构成岩浆房与外界的隔绝屏障,使F、B、Li、P、H_(2)O等易挥发组分无法逃逸。由于上覆伟晶岩壳形成的封闭体系和下伏幔源岩浆提供的充足热量,使得岩浆房在热驱动机制下长期保持原地分异状态,最终形成雅山锂铌钽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 成矿模型 高分异花岗岩 岩浆演化 江西宜春
下载PDF
潘家矿区深部找矿潜力分析及成矿模型初建
6
作者 汪贤君 倪宋燕 +1 位作者 杜雄 柯哲健 《矿业装备》 2024年第4期97-99,共3页
潘家矿区位于钦行成矿带北东端,前期普查在区内新发现了钨铜多金属矿,从地层、构造、岩浆岩、物化探异常等方面分析了深部找矿潜力,根据提取的控矿要素结合典型矿床成矿模型,在岩体外接触带蓝田组钙镁质地层中往往形成层矽卡岩型多金属... 潘家矿区位于钦行成矿带北东端,前期普查在区内新发现了钨铜多金属矿,从地层、构造、岩浆岩、物化探异常等方面分析了深部找矿潜力,根据提取的控矿要素结合典型矿床成矿模型,在岩体外接触带蓝田组钙镁质地层中往往形成层矽卡岩型多金属矿,成矿元素在水平方向上具明显的分带性,岩体附近为W、Cu等中高温成矿元素,远离岩体为Pb、Zn、Ag等中低温成矿元素,最外围有萤石充填成矿,形成一个完整的热液矿床成矿组合。根据前期钻孔中蓝田组下伏于南沱组的地层倒转现象,认为大铜坑矿段存在一个倒转的平卧向斜褶皱,可能会形成类似的层矽卡岩型钨铜多金属矿,下一步往外围往深部均还有很大的找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家矿区 深部 找矿潜力 成矿模型
下载PDF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型 被引量:41
7
作者 陈建平 唐菊兴 +2 位作者 丛源 董庆吉 郝金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87-1900,共14页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是世界级超大型铜矿,从其发现开始迄今,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随着玉龙铜矿开发进入全面实质性阶段,迫切地需要对玉龙铜矿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分析成矿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模式,以便指...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是世界级超大型铜矿,从其发现开始迄今,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随着玉龙铜矿开发进入全面实质性阶段,迫切地需要对玉龙铜矿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分析成矿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模式,以便指明玉龙铜矿的找矿方向,达到增加储量满足后续开发的需求。笔者利用Micromine软件建立了主要矿体的三维立体模型,分析了矿体以及矿石类型三维空间分布规律。通过总结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同位素测年,厘定矿床成矿时代,建立出玉龙斑岩铜矿成矿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对于玉龙斑岩铜矿乃至三江地区斑岩铜矿床找矿突破和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地质特征 成矿模型 玉龙
下载PDF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模型 被引量:75
8
作者 侯增谦 田世洪 +7 位作者 谢玉玲 袁忠信 杨竹森 尹淑苹 费红彩 邹天人 李小渝 杨志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76,共32页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长约270km,宽15km,包括牦牛坪超大型、大陆槽大型、木落寨中型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该矿带在空间上位于攀西二叠纪古裂谷中,但岩体和矿体均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年龄为40~...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长约270km,宽15km,包括牦牛坪超大型、大陆槽大型、木落寨中型和里庄小型REE矿床以及一系列矿点和矿化点。该矿带在空间上位于攀西二叠纪古裂谷中,但岩体和矿体均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年龄为40~10Ma。REE成矿作用与喜马拉雅期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有关,受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东部一系列新生代走滑断裂系统控制。碳酸岩-碱性杂岩体主要侵位于元古代结晶基底和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盖层内。矿区蚀变以霓长岩化为特征,在杂岩体和矿体中形成规模不等的霓长岩蚀变晕。REE成矿作用主要有3种样式,即大陆槽式、牦牛坪式和里庄式。大陆槽式以爆破角砾岩筒矿化为特征,牦牛坪式以典型的脉状矿化系统为标志,里庄式则以浸染状矿化为特色。主要矿石类型有伟晶岩型、碳酸岩型、角砾状和网脉状,矿物组合主要为重晶石+萤石+霓辉石+方解石+氟碳铈矿。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岩一正长岩不混溶岩浆系统,但在流体演化的晚期阶段有外部流体的加入。根据综合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一个可能的REE成矿作用模式。该模式强调,成矿热液流体系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从不混溶碳酸岩-正长岩岩浆系统分离出高温、含硫酸盐富REE的NaCl-KCl卤水,到流体沸腾导致REE-氟碳酸盐和硫酸盐有效沉淀,最后与雨水混合导致少量硫化物沉积。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三层楼”式的REE成矿系统:在深部层位,形成细脉-浸染状矿体(如里庄式矿床);在中部层位,形成脉状矿体(如牦牛坪式矿床);在上部层位,形成角砾岩筒矿体(如大陆槽式矿床)。成矿系统发生于喜马拉雅期大陆碰撞带从压扭向张扭转变过渡的构造背景下,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及其派生的拉分构造和张性裂隙带促进了含REE岩浆-热液系统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碰撞造山 碳酸岩-碱性杂岩 REE矿床 成矿模型 川西
下载PDF
四川呷村VHMS矿床:从野外观察到成矿模型 被引量:37
9
作者 侯增谦 曲晓明 +3 位作者 徐明基 付德明 华力臣 余金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56,共13页
呷村矿床是一个与晚三叠世海相钙碱性酸性火山岩系有关的典型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热水流体系统和贱金属成矿作用发育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上的弧间裂谷盆地内,并受其内部的一系列局限盆地及SN向基底断裂-裂隙系统控制。含... 呷村矿床是一个与晚三叠世海相钙碱性酸性火山岩系有关的典型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热水流体系统和贱金属成矿作用发育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上的弧间裂谷盆地内,并受其内部的一系列局限盆地及SN向基底断裂-裂隙系统控制。含矿岩系为双峰岩石组合,具火山碎屑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硫化物矿床具有“块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式三维结构特征。块状矿席发育多旋回的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型式,揭示热水流体在海底的幕式排泄以及硫化物-硫酸盐在卤水池内的韵律式化学淀积和滑塌堆积过程。层控网脉状矿带产出于流纹质火山岩系,与上覆的块状矿席平行展布,揭示高渗透性碎屑岩层和多条同级别断层或断裂共同约束海底下部热水流体,并诱导其“弥散式”排泄和侧向流动交代。热水流体的传导冷凝过程导致硫化物沉积,热水流体与冷海水的简单混合导致硅质岩或/和重晶石淀积,传导冷凝与海水混合的联合作用导致含硫化物重晶石、硅质岩和红碧玉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岩系 矿化分带 VHMS矿床 热液成矿 成矿模型 块状硫化物矿床
下载PDF
吉黑东部斑岩型-浅成热液型铜金矿床多重成矿模型 被引量:31
10
作者 芮宗瑶 张洪涛 +1 位作者 王龙生 陈仁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4-184,共11页
通过四个典型矿床(小西南岔、闹枝、五凤和刺猬沟)的对比,发现它们在形成时间-空间-成因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小西南岔和闹枝矿床存在三个成矿流体系统:加热天水系统(A)、排放流体系统(B)、蒸气缕(steamplu... 通过四个典型矿床(小西南岔、闹枝、五凤和刺猬沟)的对比,发现它们在形成时间-空间-成因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小西南岔和闹枝矿床存在三个成矿流体系统:加热天水系统(A)、排放流体系统(B)、蒸气缕(steamplume)反应系统(C);五凤和刺猬沟矿床只有一个成矿流体系统,即排放流体系统(B)。前者的成矿流体由浅成岩浆房的补给;后者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循环天水,浅成岩浆房的补给不明显。小西南岔金铜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岩盆地边缘的隆起带,属于斑岩型矿床;闹枝金(铜)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内的断隆块,属于斑岩-浅成热液过渡型矿床;五凤和刺猬沟金(银)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内断裂带,属于浅成熟液型矿床。在区域成矿上,由浅入深,浅成热液型斑岩-浅成热液过渡型和斑岩型构成多重成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成矿模型 金矿床 铜矿床 斑岩型 热液型
下载PDF
鄂东南地区晚中生代铜铁金多金属矿的区域成矿模型探讨 被引量:31
11
作者 谢桂青 朱乔乔 +2 位作者 姚磊 王建 李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8-426,共9页
鄂东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最重要铜铁金多金属的地区之一,是破解该带中生代岩浆-成矿的构造背景理想对象。本文收集前人和作者资料,厘定鄂东南中生代铜铁多金属矿和相关岩体的期次和类型,构建区域成矿模型,研究提出鄂东南主要存在两期岩... 鄂东南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最重要铜铁金多金属的地区之一,是破解该带中生代岩浆-成矿的构造背景理想对象。本文收集前人和作者资料,厘定鄂东南中生代铜铁多金属矿和相关岩体的期次和类型,构建区域成矿模型,研究提出鄂东南主要存在两期岩浆-成矿事件,包括四种矿化类型和四类岩石组合,即①143~144Ma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钼钨矿和141~147Ma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②137~144Ma矽卡岩铜铁金矿和136~143 Ma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③132~133 Ma矽卡岩铁矿(不含铜和金)和127~133Ma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岩;④128~129 Ma火山热液型金矿(?)和125~130Ma双峰式火山岩+流纹斑岩+花岗斑岩。结果表明鄂东南中生代两期区域性岩浆-成矿事件与岩石圈减薄和替换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期岩浆-成矿事件 区域成矿模型 岩石圈减薄和替换 斑岩-矽卡岩型铜铁金多金属矿 鄂东南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型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杨晓勇 凌明星 赖小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9-249,共11页
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铀矿类型,受到世界各国地质勘探部门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于盆地东胜地区也发现大规模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标志着中国该类型铀矿勘查取得重要... 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铀矿类型,受到世界各国地质勘探部门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查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于盆地东胜地区也发现大规模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标志着中国该类型铀矿勘查取得重要突破。该文应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研究,获得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条件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参数。含铀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胶结物中的碳属于地幔碳、生物有机体和沉积的碳酸盐混合成因。通过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是原生的岩浆水上涌和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建造水,其中一部分有机质加入到成矿作用中来,这对于铀的还原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盆地的演化特点,建立了这种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地球化学模型。笔者认为,其铀矿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氧化过程,二是还原过程,成矿过程伴随各种微量元素和气液相分子的氧化、还原和迁移过程。该成矿模型的建立对认识盆地铀矿质的沉淀和富集规律以及在类似盆地寻找此类铀矿床,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地球化学 成矿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特征及成矿模型 被引量:68
13
作者 李文昌 曾普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普朗斑岩铜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带南端,是中国目前可以确定的印支期斑岩铜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产于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小岩株组成的复式岩体中,通过野外观察和典型地质体的辉钼矿Re-Os年龄、黑云母Ar/Ar年龄和K-Ar年龄测定,确... 普朗斑岩铜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带南端,是中国目前可以确定的印支期斑岩铜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产于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小岩株组成的复式岩体中,通过野外观察和典型地质体的辉钼矿Re-Os年龄、黑云母Ar/Ar年龄和K-Ar年龄测定,确定成矿年龄为(213±3.8)^(216.0±1)Ma,为晚三叠世诺利期,表明普朗斑岩铜矿床的成矿作用在印支期完成。含矿岩体蚀变分带明显,由中心向外发育强硅化带(局部)→钾长石、黑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局部发育伊利石-碳酸岩化带)。工业矿体主要产于石英二长斑岩中的钾长石、黑云母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矿床具有斑岩铜矿中下部细粒状浸染、中上部细网脉状浸染和顶部围岩中产出大脉状矿体的"三层楼"模式。其斑岩体、元素组合及矿化特征与蒙古的欧玉.陶勒盖斑岩铜矿可以对比,资源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普朗 斑岩铜矿 成矿模型
下载PDF
初论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 被引量:77
14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538,共24页
作为金属Cu最主要来源的斑岩铜矿床主要产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基于大量弧环境斑岩铜矿床研究而建立的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然而,近年来国内... 作为金属Cu最主要来源的斑岩铜矿床主要产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基于大量弧环境斑岩铜矿床研究而建立的经典斑岩铜矿成矿模型,在后来环太平洋成矿带斑岩型矿床的勘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科学理论指导矿床勘查的典范。然而,近年来国内矿床学家发现,除经典成矿模型所记录的岛弧及陆缘弧环境外,斑岩铜矿还可产于碰撞造山带内,甚至产在陆内环境中。显然,这些斑岩铜矿的成因无法用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模型解释。文章从弧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的综述入手,通过对青藏高原斑岩铜矿床的成矿环境及构造控制、含矿斑岩起源、矿床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金属富集机制以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等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初步提出了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型。该模型强调:①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含矿斑岩为强烈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埃达克岩,岩浆起源于加厚的新生下地壳,板块断离或岩石圈拆沉诱发的软流圈物质上涌,以及斜向碰撞导致的挤压-伸展的构造机制转换通常是引发岩浆源区发生部分熔融的外部条件;②成矿金属的深部富集是因岩浆高氧逸度所致,高氧逸度条件下,S主要以硫酸盐的形式溶解于岩浆之中,从而导致通常优先向硫化物分配的Cu、Au等开始作为不相容元素向硅酸盐熔浆中富集;③含矿斑岩的侵位既可受到因斜向碰撞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系统的控制,也可受到岩石圈拆沉诱发的大型张性断层的控制;而含矿斑岩的就位则受矿区尺度的构造控制,多组构造的交汇部位或大型背斜的核部常是斑岩铜矿产出的重要位置;④大型矿床,特别是超大型矿床下部通常存在岩浆房,岩浆房的流体出溶是引发矿床大规模蚀变与矿化的根源;成矿金属与S均来自岩浆,与含矿斑岩可能具有相同的源区;⑤矿床整体上具有与弧环境类似的蚀变分带规律,从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石英-绢云母、粘土化及青磐岩化;不过,因碰撞造山带环境含矿斑岩相对富K,从而导致岩浆房或浅侵的岩株/岩枝中出溶的岩浆热液常具有比弧环境斑岩铜矿床更高的K+/H+比值,从而诱发钾硅酸盐化蚀变的强烈发育;因钾硅酸盐化蚀变持续时间较长,铜钼矿化主要产于该蚀变阶段,特别是以黑云母大量发育为特征的晚期钾硅酸盐化阶段;⑥成矿物质沉淀可能因成矿过程中温度、压力、盐度、氧逸度、pH值等因素的变化所致,而这些因素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与高原的快速隆升与剥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铜矿 成矿模型 碰撞造山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陕西凤太矿集区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型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义天 胡乔青 +7 位作者 王瑞廷 高卫宏 陈绍聪 魏然 王长安 汶博 温深文 唐敏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7-606,共20页
陕西凤太(凤县-太白)矿集区是南秦岭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7个大中型铅锌矿床以及许多小型矿床(点)。关于铅锌矿床成因前人提出了多种观点,这些成因认识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同生成矿还是后生成矿,是一期成矿还是两期... 陕西凤太(凤县-太白)矿集区是南秦岭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7个大中型铅锌矿床以及许多小型矿床(点)。关于铅锌矿床成因前人提出了多种观点,这些成因认识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同生成矿还是后生成矿,是一期成矿还是两期成矿。多年来笔者在凤太矿集区开展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工作,文章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并结合近十年来有关的区域地质、矿产研究和找矿勘查工作等方面的新进展,系统论述了铅锌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流体和成矿元素来源,厘定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建立成矿模型,并提出新的找矿方向。笔者认为凤太矿集区铅锌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秦岭造山运动的后碰撞阶段,是区域大规模构造变形变质-岩浆作用-流体活动的产物,是同一期成矿事件中后生成矿流体在不同构造扩容空间充填交代形成不同矿化类型铅锌矿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多源流体成矿系统。根据成矿模型,提出了中泥盆世古道岭组灰岩的内部及灰岩与中酸性岩体接触带附近是今后深部找矿勘查的新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成矿模型 铅锌矿床 后碰撞 晚三叠世 找矿方向 凤太矿集区
下载PDF
新疆伊犁阿希—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成矿区金-铅锌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伯骏 曹新志 +2 位作者 魏佳林 张旺生 黄良伟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95-505,共11页
通过对新疆伊犁阿希—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成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不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认为阿希—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地区的火山活动存在早期中心式喷发和晚期裂隙式喷发两种形式,形成了一系列与火山期后热液有... 通过对新疆伊犁阿希—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成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和不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认为阿希—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地区的火山活动存在早期中心式喷发和晚期裂隙式喷发两种形式,形成了一系列与火山期后热液有关的矿床类型。通过对不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的总结,利用成矿系列的结构分析方法,初步阐述了成矿系列的物质结构和时空结构特征,并建立了与火山岩系有关的金-铅锌热液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希塔吾尔别克—阿庇因迪地区 火山-次火山岩系 金-铜锌成矿系列 成矿模型 新疆
下载PDF
“带外脉式”钨矿床成矿模型——以湖南白云仙钨矿田头天门矿床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祝新友 傅迷 +2 位作者 程细音 王艳丽 田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25,共19页
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钨矿成矿带的主要矿床类型,含钨石英脉产于成矿花岗岩顶部的接触带附近,其中"带外脉式"的石英脉几乎全部产于接触带外侧。湖南白云仙钨矿田头天门钨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带外脉式"钨矿矿化组合和... 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钨矿成矿带的主要矿床类型,含钨石英脉产于成矿花岗岩顶部的接触带附近,其中"带外脉式"的石英脉几乎全部产于接触带外侧。湖南白云仙钨矿田头天门钨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带外脉式"钨矿矿化组合和空间分带,主要矿化类型包括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前者分布于岩墙上部,后者发育于上方外侧的砂岩中。笔者研究了头天门钨矿床中花岗岩和各类矿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浆演化与钨的富集成矿过程。提出头天门钨矿床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岩墙→云英岩化花岗岩→云英岩→石英脉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全过程,成矿流体表现出"上液下浆"的分带特点。在岩墙形成前的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富集主要受岩浆晚期分异作用的制约,岩墙之后的演化则主要受热液作用的影响。成矿地质体为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以及上部的岩墙。建立了带外脉式型钨矿床成矿模型,形成机制主要为:在岩浆固结之前,岩浆中的挥发分和H2O在岩体顶部聚集引起围岩破裂,岩浆充填形成岩墙,挥发分和成矿物质在岩墙上部聚集形成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钨矿,并在外侧形成石英脉型钨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钨矿 石英脉型 花岗岩型 “带外脉式” 花岗岩 成矿模型
下载PDF
尼雄地区早白垩世磁铁矿伸展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函 李俊 +4 位作者 崔浩杰 苟正彬 李奋其 张士贞 段瑶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83-2399,共17页
尼雄地区早白垩世磁铁矿以成矿岩体及矿床研究偏多,忽略围岩时代及其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尼雄早白垩世磁铁矿可分为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而达及藏布地区热液脉型磁铁矿与基性岩脉密切相关,通过共生辉长岩岩脉锆石U-Pb年龄(120.1±1.7 ... 尼雄地区早白垩世磁铁矿以成矿岩体及矿床研究偏多,忽略围岩时代及其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尼雄早白垩世磁铁矿可分为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而达及藏布地区热液脉型磁铁矿与基性岩脉密切相关,通过共生辉长岩岩脉锆石U-Pb年龄(120.1±1.7 Ma)限定热液脉型磁铁矿成矿时代约120 Ma,与已经确定成矿时代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时代一致,指示尼雄矿田两种类型磁铁矿受控于相同的地质背景。通过尼雄岩体碎屑岩围岩(原上二叠统敌布错组)碎屑锆石测年,获得其沉积时代介于130~120 Ma之间,故将上二叠统敌布错组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则弄群。结合区域地层及岩浆岩新资料,认为冈底斯中部则弄群火山岩与侵位于其中的岩体构成一个早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体系,其与尼雄矿田早白垩世磁铁矿密切相关。该早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尼雄附近浅表层次构造共同指示冈底斯中部在早白垩世处于伸展构造背景。最后,依据伸展构造背景新认识建立了尼雄地区早白垩世磁铁矿成矿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中部 尼雄铁矿 早白垩世 伸展 成矿模型
下载PDF
赣南上窖铀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模型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德海 潘家永 +4 位作者 夏菲 钟福军 黄广文 祁家明 洪斌跃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0-604,共15页
通过对比研究赣南上窖铀矿床各类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上窖铀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模型。地质、元素地球化学资料表明:(1)印支早期花岗岩与燕山早期花岗岩较高的U含量和较低的Th/U值,反映了两者均具备... 通过对比研究赣南上窖铀矿床各类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上窖铀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模型。地质、元素地球化学资料表明:(1)印支早期花岗岩与燕山早期花岗岩较高的U含量和较低的Th/U值,反映了两者均具备为区内铀成矿提供充足铀源的能力,并且燕山早期花岗岩提供铀源的潜力更大。(2)水云母化蚀变基本不改变原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含量和配分特征,但叠加赤铁矿化时则伴随U的富集甚至矿化,出现稀土元素的活化转移,说明赤铁矿化与铀矿化关系更为密切。(3)辉绿岩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具有幔源特征,明显区别于花岗岩和铀矿石,且蚀变辉绿岩的U含量和U/Th值明显较新鲜辉绿岩高,说明上窖铀矿床的成矿物质非源于辉绿岩;矿床大面积的赤铁矿化暗示辉绿岩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挥发分和矿化剂(CH_4、CO、CO_2、H_2S、Fe^(2+)),从而使迁移态的U6+还原成U4+并沉淀成矿。(4)铀矿石与花岗岩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相似程度高,且为递变关系,说明上窖铀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花岗岩;铀矿石的稀土元素总量明显低于花岗岩和辉绿岩,表明成矿流体具贫稀土元素的性质。根据上窖铀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岩体-构造-蚀变"三位一体"控矿要素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成矿物质来源 流体性质 成矿模型 上窖铀矿床
下载PDF
华南3110铀矿床的大地构造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康自立 侯满平 +1 位作者 蔡源 祝民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2-27,共6页
本文运用“多因复成矿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华南3110铀矿床的地质矿化特点及其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从区域地质构造的时空演化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生与发展过程,以及成矿的物质来源和成矿条件,重新厘定... 本文运用“多因复成矿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华南3110铀矿床的地质矿化特点及其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从区域地质构造的时空演化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生与发展过程,以及成矿的物质来源和成矿条件,重新厘定了该矿床的成因,并建立一个具有“层控”、“构控”、“时控”等特点的“多因复成铀矿床”的成矿模式,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 大地构造成矿特征 成矿模型 富铀黑色岩系 多因复成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