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流域“汇”型景观结构对径流调控及磷污染物截留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夏晖 尹澄清 单保庆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3-299,共7页
选取天津于桥水库北岸桃花寺流域作为实验流域 ,进行了流域景观格局对生态水文及磷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影响的野外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流域中广泛分布于季节性河流附近的汇型景观结构 (石坝、植草水道、植被过滤带、干塘、缓冲区等 ... 选取天津于桥水库北岸桃花寺流域作为实验流域 ,进行了流域景观格局对生态水文及磷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影响的野外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流域中广泛分布于季节性河流附近的汇型景观结构 (石坝、植草水道、植被过滤带、干塘、缓冲区等 ) ,通过滞留 /缓冲功能 ,对地表径流的流速及流量具有双重调控作用 ,延长了养分物质在流域内部的滞留时间 ,对产生于不同源区的面源污染径流具有截留、吸纳、贮存作用 ,使径流中泥沙和磷素浓度逐渐得到降低 ,减少了养分对下游水体的负荷输出 .多次降雨径流的监测结果表明 ,无论在大暴雨下的连续流事件还是在小雨下的间断流事件中 ,汇型景观结构均能表现出良好的养分持留功能 .在 2 0 0 3年 6月 2 2日连续径流事件中 ,地表径流的流速可由系统入口处的 3 7 2cm·s- 1 降至系统出口处的 11 1cm·s- 1 ,污染径流体积可削减 5 0 2 % ,TSS、TP、TDP、DRP的持留率分别可达 72 7% ,69 3 % ,5 9 8%和 5 7 9% .在间断径流事件中 ,污染径流全部为汇型景观结构所截留 ,泥沙和磷素的持留率更高 .对 2 1场降雨 径流事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调控 磷污染物 截留作用 面源污染 水质 景观结构 污染物 农业
下载PDF
作物植株残体还田土壤对除草剂的截留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叶常明 郑和辉 +1 位作者 王杏君 雷志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4-357,共4页
加入成熟作物植株残体还田的土壤 (简称秸秆还田土壤 )与自然土壤的土柱淋洗对比实验 ,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土壤对除草剂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的截留作用以及水稻秸秆还田土壤对丁草胺的截留作用。结果表明 ,作物秸秆还田土壤对所研究的三种... 加入成熟作物植株残体还田的土壤 (简称秸秆还田土壤 )与自然土壤的土柱淋洗对比实验 ,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土壤对除草剂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的截留作用以及水稻秸秆还田土壤对丁草胺的截留作用。结果表明 ,作物秸秆还田土壤对所研究的三种除草剂有明显的截留作用 ,在土柱的最上部 10cm内 ,秸秆还田土壤对乙草胺、丁草胺和阿特拉津的截留量分别是自然土壤对其截留量的 1.33、1.77和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植株残体还田 乙草胺 丁草胺 阿特拉津 土桩实验 除草剂 土壤 截留作用
下载PDF
森林植被垂直截留作用与水土保持 被引量:75
3
作者 刘向东 吴钦孝 赵鸿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3期8-13,共6页
本文分析了林冠层、灌木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的截留量及其削减的降雨能量,并以六盘山林区各森林流域为例.评论了垂直截留作用对林地土壤和森林流域水量收入的影响,阐明了森林植被垂直结构中各层次在保持水土中的地位。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垂直截留作用 水土保持
下载PDF
草本与灌木植物茎叶降水截留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莹 毛小青 +4 位作者 胡夏嵩 李国荣 朱海丽 陈桂琛 彭杨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5-96,共2页
对4种草本与灌木植物进行了小区试验,分析了它们的降水截留作用。结果表明:①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草本、灌木植物的株高、分蘖、分枝、覆盖面积逐渐增大,其茎叶的降水截留作用逐渐增强;②4种草本植物截留雨水能力的大小依次为偃麦草、... 对4种草本与灌木植物进行了小区试验,分析了它们的降水截留作用。结果表明:①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草本、灌木植物的株高、分蘖、分枝、覆盖面积逐渐增大,其茎叶的降水截留作用逐渐增强;②4种草本植物截留雨水能力的大小依次为偃麦草、披碱草、细茎冰草和赖草,4种灌木植物茎叶截留量和吸水率的大小依次为四翅滨藜、霸王、柠条锦鸡儿和白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截留作用 草本植物 灌木 寒旱黄土区
下载PDF
向海洪泛湿地土壤对氮和磷的滤过截留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翟金良 何岩 邓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4-319,共6页
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利用自行设计的有机玻璃柱对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霍林河典型洪泛湿地土壤对配制溶液中的N和P的滤过截留作用进行了实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向海洪泛湿地土壤在垂直方向上对N和P具有很强的滤过截留作用,经过60cm... 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利用自行设计的有机玻璃柱对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霍林河典型洪泛湿地土壤对配制溶液中的N和P的滤过截留作用进行了实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向海洪泛湿地土壤在垂直方向上对N和P具有很强的滤过截留作用,经过60cm厚土层的滤过截留后,配制溶液中的总N(TN)、总P(TP)、NO3--N、NH4+-N、PO43--P的浓度均减少90%以上。对遴选的洪泛土壤对N和P滤过截留作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了洪泛湿地土壤对N和P滤过截留作用的影响因子的强弱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泛湿地 土壤 滤过截留作用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3种针叶林对降雨截留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刁艳芳 王亚平 +2 位作者 范世香 高雁 王刚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77,84,共5页
为了揭示贡嘎山峨眉冷杉林、密云水库油松林和大兴安岭落叶松林3种针叶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采用截留容量作为衡量指标。截留容量指标不受气象因素及雨前枝叶的干湿程度的影响,只与林冠自身的特征因素有关,所以能够真实反映不同林分类... 为了揭示贡嘎山峨眉冷杉林、密云水库油松林和大兴安岭落叶松林3种针叶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采用截留容量作为衡量指标。截留容量指标不受气象因素及雨前枝叶的干湿程度的影响,只与林冠自身的特征因素有关,所以能够真实反映不同林分类型对降雨的截留作用的差别。根据实测林冠截留资料,利用相同雨量下取最大值的方法近似确定3种林分截留容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并以莱因斯利公式为基础,计算了各自的截留容量公式。通过分析3种林分林冠的特性以及截留容量与降雨量的关系曲线可以得出:3种针叶林截留容量与降水量关系大致趋势相同,贡嘎山峨眉冷杉林与密云水库油松林的截留容量随降雨量增加的速度比大兴安岭落叶松快;贡嘎山峨眉冷杉林对降雨的截留作用最强,其次为密云水库油松林,大兴安岭落叶松林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降雨 截留作用 截留容量
下载PDF
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的降雨截留作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唐常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45-551,共7页
本文通过分别实测降雨过程中林外降雨、林内降雨及树干截流的变化,分析了不同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前期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讨论了马尾松人工林地内雨量分布的变化特点,并提出了计算模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林内雨和树干流只有当降雨分... 本文通过分别实测降雨过程中林外降雨、林内降雨及树干截流的变化,分析了不同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前期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讨论了马尾松人工林地内雨量分布的变化特点,并提出了计算模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林内雨和树干流只有当降雨分别到达1.6mm和4.32mm的情况下才出现,其总量分别占林外降雨的75%和4.3%,并以面源和点源的形式输入流域。此外,还阐述了降雨过程中林地内营养元素的输入及循环过程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马尾松 人工林 截留作用
下载PDF
林冠截留在杉木林生态系统能量转换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康文星 邓湘雯 赵仲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0,共6页
根据会同生态站2000—2005年连续定位观测数据,研究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在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林冠层每年吸收的辐射能为25.5430亿J.m-2,透过林冠层的辐射能为2.5306亿J.m-2,被冠层反射的辐射能为2.7432亿... 根据会同生态站2000—2005年连续定位观测数据,研究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在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林冠层每年吸收的辐射能为25.5430亿J.m-2,透过林冠层的辐射能为2.5306亿J.m-2,被冠层反射的辐射能为2.7432亿J.m-2,分别占到达林冠表面辐射能的82.7%、8.2%和9.1%;林冠截留水分的蒸发,使得系统获取的净辐射能向潜热能转化。每年林冠截留水分蒸发耗能6.3695亿J.m-2,占系统净辐射能的22.9%,占系统总蒸发散耗能的30.4%,是系统能量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冠截留使大气降水中的雨滴动能消耗在克服枝叶阻力的做功上,叶面水滴从冠层滴落下,是一个由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冠层叶片对水滴有汇聚作用,使冠滴水直径较冠上大气降水大,冠滴水的直径主要受冠层结构的影响,与大气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关系不大;林分郁闭度为0.9,枝下高7m,降水量大于3mm时,林冠层不能有效地降低雨滴动能,只有在雨量极小、林冠能截留大部分水量,或者雨强极大、直径大的雨滴在枝叶表面撞击分散的情况下,才能显示林冠对大气降水雨滴动能的降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层 截留作用 辐射能 潜热能 雨滴动能
下载PDF
白洋淀芦苇型水陆交错带水化学动态及其净化功能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为东 王亮 +1 位作者 聂大刚 尹澄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7-543,共7页
于2007年3月—11月对富营养化湖泊—白洋淀进行了现场调查,分析了温度、溶解氧(DO)、叶绿素、总磷(TP)及其他水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var.bai-yangdiansis)型... 于2007年3月—11月对富营养化湖泊—白洋淀进行了现场调查,分析了温度、溶解氧(DO)、叶绿素、总磷(TP)及其他水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var.bai-yangdiansis)型水陆交错带对营养物质具有强烈的截留作用,可以达到净化白洋淀水体的效果。从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看,污染较重的府河河口区域其水体TP、化学需氧量(CODCr)含量明显高于污染较轻的湖泊中心区域,空间梯度上呈逐步递减趋势。根据水体盐度、总溶解性固体、TP及DO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采样点分为3类:I区、污染较重河口区域;II区、中间过渡缓冲区域;III区、污染较轻中心区域。I区其水体DO含量明显低于III区,而水体盐度则明显高于III区。通过调查发现:在8月份,白洋淀水体DO含量突然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与DO(P=0.046)及温度(P<0.0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叶绿素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8月份左右可能是白洋淀藻类爆发的危险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湿地 截留作用 空间梯度 时空变化 河口地区 溶解氧 叶绿素 稳态转换
下载PDF
菜籽油溶剂-膜法脱酸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国栋 陈宝琳 +3 位作者 袁永俊 芮光伟 余野 刘德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20,共3页
利用溶剂-膜法对菜籽毛油进行精炼,是一项新的油脂精炼方法。通过先采用乙醇溶剂对菜籽毛油进行萃取,然后将萃取后的溶剂再利用膜分离技术进一步分离出FFA和乙醇溶剂,从而实现菜籽毛油的脱酸。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截留分子... 利用溶剂-膜法对菜籽毛油进行精炼,是一项新的油脂精炼方法。通过先采用乙醇溶剂对菜籽毛油进行萃取,然后将萃取后的溶剂再利用膜分离技术进一步分离出FFA和乙醇溶剂,从而实现菜籽毛油的脱酸。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截留分子量500的膜对FFA具有50.25%的平均截留率,而截留分子量1000的膜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截留作用,说明适宜的截留分子量是影响膜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酸 膜法 菜籽油 截留分子量 乙醇溶剂 膜分离技术 精炼方法 研究结果 压力作用 截留作用 分离效果 FFA 再利用 截留 500 油进 萃取 油脂 毛油
下载PDF
浅析植物护坡的水文效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莹 《科技资讯》 2011年第6期152-153,共2页
在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茎叶与截留量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植物的降雨截留作用、消弱溅蚀、固结作用、抑制地表径流等水文效应。
关键词 植物 降雨截留作用 消弱溅蚀 固结作用 抑制地表径流
下载PDF
滇东南典型岩溶湖滨湿地水体-沉积物-植物总磷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詹乃才 王妍 +3 位作者 刘云根 侯磊 王书锦 张慧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60,共11页
【目的】探讨农业面源污染下岩溶湖滨湿地"水体-植物-沉积物"体系中总磷(TP)的时空分异特征,以期为岩溶湖泊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 【目的】探讨农业面源污染下岩溶湖滨湿地"水体-植物-沉积物"体系中总磷(TP)的时空分异特征,以期为岩溶湖泊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滇东南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普者黑湖滨湿地设置典型样地,采用典型样带法布点方式,在研究区布设3条平行样带(编号Ⅰ、Ⅱ和Ⅲ),每条样带上等距布设不同采样点,于2014年10月和2015年1,4,7月采集研究区不同样点对应的水体、沉积物及茭草茎、叶,测定水体总磷(TP)质量浓度和沉积物及植物样品TP含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水体TP质量浓度表现为4月>1月>10月>7月,1,4和10月份水体TP质量浓度沿湖岸辐射区-湖滨湿地区-湖心辐射区方向呈现明显递减趋势;而7月份水体TP质量浓度较小,无明显变化规律。表层(0~5cm)沉积物TP含量表现为10月>4月>1月>7月,秋、春季沉积物TP污染较冬、夏季严重,各季节沉积物TP含量沿湖岸辐射区-湖心辐射区间总体均呈现递减的变化规律;在垂向分布上,随深度的增加,沉积物TP含量总体呈现递减趋势,且表层沉积物TP含量与中层(5~10cm)、底层(10~15cm)均呈显著差异(P<0.05)。茭草茎、叶TP含量均表现为4、7月份高于10、1月份,叶TP含量高于茎,且茭草的茎、叶分别与中层、底层沉积物TP含量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1),但其沿湖岸辐射区-湖心辐射区间无明显变化。【结论】普者黑岩溶湖滨湿地水体TP质量浓度和沉积物与植物TP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且湖滨湿地对外源磷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湖滨湿地 时空分异 总磷 截留作用 滇东南
下载PDF
均压槽对滑阀配合间隙内固体颗粒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春玲 刘新强 +1 位作者 冀宏 王金林 《甘肃科学学报》 2016年第2期92-96,共5页
为了分析阀芯均压槽对液压滑阀微米级径向配合间隙内固体颗粒物分布的影响,建立含有不同均压槽的间隙流场二维轴对称模型,采用Fluent欧拉-欧拉液固两相流模型对配合间隙内流场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均压槽内贴近阀体壁面处,固相体积... 为了分析阀芯均压槽对液压滑阀微米级径向配合间隙内固体颗粒物分布的影响,建立含有不同均压槽的间隙流场二维轴对称模型,采用Fluent欧拉-欧拉液固两相流模型对配合间隙内流场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均压槽内贴近阀体壁面处,固相体积分数最高;均压槽尺寸越小,间隙中心的固相体积分数越低;U形槽时,壁面处的固相体积分数最高,矩形槽次之,三角槽时贴近阀体壁面处颗粒物分布最少,而槽底部固相含量最多;圆角三角槽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小间隙中心的固相体积分数,三角槽对颗粒物的截留作用大,藏污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滑阀 配合间隙 均压槽 颗粒分布 截留作用
下载PDF
胶体颗粒在潜流带中沉积过程及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中天 金光球 +2 位作者 陈鹤翔 唐洪武 李凌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8-750,共13页
潜流带是河流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混区域,是河流中重要的物质能量交换和水生生物栖息的场所,而胶体颗粒在潜流带中沉积,会改变潜流带中的水动力结构和生态环境。本文利用室内循环水槽实验和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旨在研究胶体颗粒在... 潜流带是河流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混区域,是河流中重要的物质能量交换和水生生物栖息的场所,而胶体颗粒在潜流带中沉积,会改变潜流带中的水动力结构和生态环境。本文利用室内循环水槽实验和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旨在研究胶体颗粒在河流上覆水与潜流带中的迁移过程和胶体颗粒在潜流带中沉积分布特征及其对不同因素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河流上覆水中胶体会逐渐被河床截留且截留胶体集中于河床浅层;沙波水平方向截留量呈现出迎水面较高、背水面较低的趋势;胶体在潜流带沉积的主要机制是潜流交换、颗粒沉降与河床截留作用。本文能为胶体颗粒在潜流带中的生态环境作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河流生态环境修复、河流健康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带 胶体颗粒 截留作用 沉降作用 分布特征
下载PDF
水处理复合药剂
15
《技术与市场》 2006年第11A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水处理成本 复合药剂 专利号 有机污染物 水质净化技术 水中有机物 过滤过程 截留作用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methods of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toxins
16
作者 JIA Zhi-qi SHI Fu-mei YUAN Hai-yong HOU Yan-yan LI Ying-zhang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07年第1期67-72,81,共7页
The complexes excreted by VerticiUium dahliae are phytotoxin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Verticillium wilt disease. Verticillium dahliae toxins (VD-toxins) can be purified by dif... The complexes excreted by VerticiUium dahliae are phytotoxin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most of the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Verticillium wilt disease. Verticillium dahliae toxins (VD-toxins) can be purified by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reported a simpler, more effective method to purify VD-toxins. The supematant of V. dahliae culture was frozen, lyophilized and dialyzed by 1 kDa Dialysis Membranes (MWCO). We also partially identif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rified VD-tox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onents of VD-toxins include glycoprotein within 35.8-83.2 kDa. The phytotoxic activity of VD-toxins was remained after VD-toxins were pretreated by high temperature, Concanavalin-A, and proteinase E, respectively.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VD-toxins are heat-stable, and the protein fraction and glycosyl are both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the phytotoxic activity. VD-toxins purified effectively from the culture filtrates of V. dahliae may help in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V. dahliae and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COPROTEIN PHYTOTOXICITY PURIFICATION Verticillium dahliae toxi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