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4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滤过术后眼压失控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作者 崔宏宇 郭黎霞 +9 位作者 吕爱国 张志宏 路平 张新 杨艳萍 季红英 曹志刚 王立芳 胡建华 范肃洁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滤过术后眼压失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24例(25只眼)PACG滤过术后眼压失控患者,采用Phaco+IO...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滤过术后眼压失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24例(25只眼)PACG滤过术后眼压失控患者,采用Phaco+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眼压情况,术前及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房角粘连性关闭(PAS)范围变化情况。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PAS范围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视力较术前21例(22只眼)BCVA提高,3例(3只眼)BCVA无变化;术中10只眼发生前房出血,术后6只眼发生短暂性前房出血,15只眼发生前房渗出,8只眼发生角膜水肿。结论Phaco+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滤过术后眼压失控能够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吸除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 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术后眼压失控
下载PDF
改良Van Herick前房角宽度评估法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张鹏 王立芳 +3 位作者 王延铮 韩坤岭 任朝阳 王延岭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在Van Herick法基础上更方便准确评估前房角宽度的方法。方法:纳入2021-01/12于我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8例69眼,参考Van Herick法分为房角宽度≥1/2颞侧角膜厚度(CT)组(37例44眼)和<1/2CT组(21例25眼),应用超声生... 目的:探讨在Van Herick法基础上更方便准确评估前房角宽度的方法。方法:纳入2021-01/12于我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8例69眼,参考Van Herick法分为房角宽度≥1/2颞侧角膜厚度(CT)组(37例44眼)和<1/2CT组(21例25眼),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和周边房角度数。结果:房角宽度≥1/2CT组和<1/2CT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有明显差异(2.64±0.27 mm vs 2.23±0.29 mm,P<0.01),且两组间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象限房角度数均有明显差异(P<0.01)。房角宽度≥1/2CT组患者上方与下方象限房角度数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象限房角度数均有差异(P<0.05);房角宽度<1/2CT组患者上方与鼻、颞侧象限,下方与颞侧象限房角度数均有差异(P<0.05)。结论:裂隙灯下采用Van Herick法评估颞侧房角宽度,同时评估下方象限房角宽度,可以更简单、快速、准确地评估前房角的整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裂隙灯 房角 前房 白内障
下载PDF
激光辅助巩膜切除及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3
作者 谢九冰 陈喜月 +3 位作者 岳向东 陈艳辉 姜伟 杨杉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目的探究激光辅助巩膜切除及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81例行激光辅助巩膜切除及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81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 目的探究激光辅助巩膜切除及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81例行激光辅助巩膜切除及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81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BCVA、房角宽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2%)低于对照组(13.6%)。术后随访,两组眼压均无再升高,对照组滤过泡高度降低无观察组明显;术后1个月观察组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角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散光情况术后3个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辅助巩膜切除及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辅助巩膜切除 白内障摘除 房角分离 闭角型青光眼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比较
4
作者 汪秀娟 邬义强 詹丽园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究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小梁切除组和房角分离组,... 目的探究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小梁切除组和房角分离组,每组各50例。小梁切除组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房角分离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眼部指标、角膜内皮细胞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视力、前房深度、散光度、前房角度高于术前,眼压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数意义(P<0.05);术后1个月,小梁切除组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度低于房角分离组,散光度高于房角分离组,差异有统计数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六角形细胞比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均高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数意义(P<0.05);术后1个月,房角分离组患者的六角形细胞比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均高于小梁切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数意义(P<0.05)。房角分离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改善效果相当,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更为明显,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镜下房角分离术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的损伤较小梁切除更重,并发症较少,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适宜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 小梁切除术 疗效
下载PDF
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的研制
5
作者 孙怡雯 陈燕燕 +3 位作者 左舒舒 陆湖洁 华怡婷 周文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0-398,共9页
目的:研制基于共同决策理念的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为病人提供专业的决策支持,提高决策质量,促进医患共同决策。方法: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和国际病人决策辅助工具标准,通过文献分析形成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 目的:研制基于共同决策理念的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为病人提供专业的决策支持,提高决策质量,促进医患共同决策。方法:基于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和国际病人决策辅助工具标准,通过文献分析形成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初稿;经2轮专家咨询,整合青光眼临床医学、眼科护理及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专家的意见形成修订版;通过临床调研了解病人及医务人员对工具可接受性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形成终稿。结果:共有19名专家完成专家咨询,专家积极性为95.0%、权威系数为0.918。2轮专家咨询后,该工具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31,0.224和0.187(P<0.05)。临床调研发现,病人和医务人员对该工具的接受度高,认为其易于理解和使用,能够辅助决策。最终,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包含阐明决策、评估决策需求、提供信息、分析风险收益、澄清价值观、引导决策制定和确认决策7项一级指标以及15项二级指标、32项三级指标。结论:原发性房角关闭病人激光治疗决策辅助工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为病人参与病人安全,实现医患共同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支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房角关闭 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 病人决策辅助工具 共同决策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6
作者 霍显青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60-63,共4页
目的评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 目的评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前、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8.00%)较对照组(86.00%)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23±0.08)、眼压为(43.60±3.45)mm Hg(1 mm Hg=0.133 kPa)、前房深度为(2.35±0.27)mm、前房角宽度为(13.52±2.63)°,对照组分别为(0.24±0.10)、(43.52±4.17)mm Hg、(2.46±0.35)mm、(13.44±3.07)°;术后3个月,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47±0.03)、眼压为(15.26±1.75)mm Hg、前房深度为(3.30±0.14)mm、前房角宽度为(30.21±1.27)°,对照组分别为(0.38±0.04)、(18.38±2.07)mm Hg、(3.02±0.25)mm、(26.35±1.14)°。两组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均高于术前,眼压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更高,眼压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00%)较对照组(20.00%)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方案与配合房角分离术方案均能取得一定效果,其中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配合房角分离术方案的应用能获取优质的效果,更好改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等指标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下载PDF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近视患者房角参数测量的一致性分析
7
作者 魏安海 邹杨成 +2 位作者 杨利 曹珍珍 张和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2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和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TD-OCT)在近视患者前房角测量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1-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就诊的46(92眼)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SS-OCT和TD-OCT分别对房角参数... 目的:探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和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TD-OCT)在近视患者前房角测量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3年1-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眼科就诊的46(92眼)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SS-OCT和TD-OCT分别对房角参数进行测量,对比分析SS-OCT和TD-OCT两种扫描方法测量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500、AOD750)、巩膜突角度(SSA)、小梁网虹膜面积(TISA500、TISA750)等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和Bland-Altman检验,分析测量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两种扫描方法测量房角参数AC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3,P<0.001);且AOD500、AOD750、SSA500、TISA500和TISA750的鼻侧测量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6、5.51、-6.51、-4.75、-5.69,P<0.001);颞侧测量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4、-4.8、-6.06、-3.84、-4.02,P<0.001)。两种扫描方法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0.71~0.92),Bland-Altman分析显示2.1%~8.9%测量值在95%一致性界限外。结论:SS-OCT和TD-OCT在近视患者房角参数测量中存在差异,测量结果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 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TD-OCT) 房角测量 近视患者 一致性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秀兰 宋云河 +6 位作者 范肃洁 唐莉 卢岚 谢琳 唐广贤 原慧萍 周民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0,共4页
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中国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眼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小梁切除... 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中国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眼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被证实是安全和有效的,目前受到关注并且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然而,PEI+GSL+GT手术治疗方案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国内部分青光眼专家根据PEI+GSL+GT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详细、完整的手术操作规范,对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麻醉方法、手术操作技术和围手术期用药方法提出推荐意见,使临床医生对该治疗方法的应用过程进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青光眼/手术疗法 推荐意见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改良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评价
9
作者 张秋雁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白内障、改良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后视力、眼压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收治的60例AACG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白内障、改良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后视力、眼压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收治的60例AACG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32眼)和观察组(30例,33眼)。对照组予以超声乳化白内障、小梁切除手术联合,观察组予以超声乳化白内障、改良房角分离术联合,两组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12个月,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观察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周~12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观察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房角开放率升高,且观察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率总发生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CG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经超声乳化白内障、改良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后,可有效改善视力,增加前房深度,降低眼压,提高房角开放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视力 眼压
下载PDF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10
作者 马骁 杨海平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对患者视力恢复及角膜内皮细胞参数的影响,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贵港东晖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00例(124只患眼)慢性闭角型...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对患者视力恢复及角膜内皮细胞参数的影响,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贵港东晖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00例(124只患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采取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A组,采取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的患者作为B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1个月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术前及术后5d角膜内皮细胞参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力、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升高,且B组均较A组更高;两组患者眼压较术前均降低,且B组较A组更低;术后5d两组患者角膜内皮最大细胞面积与平均细胞面积较术前均增大,且A组均较B组更大,细胞密度较术前均降低,且A组较B组更低(均P<0.05);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较A组高,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但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且对患者内皮细胞损伤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眼压 视力
下载PDF
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秀兰 林凤彬 +6 位作者 范肃洁 唐莉 唐广贤 谢琳 卢岚 原慧萍 聂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微创联合术式,目前被证实在治疗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没有白内障手... 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微创联合术式,目前被证实在治疗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没有白内障手术指征的中晚期PACG中是安全、有效的,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其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用药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正确评价。国内部分青光眼治疗专家针对目前SPI联合GSL及GT治疗PACG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完整的规范专家推荐意见,包括手术适应证、麻醉方法、手术部位、手术步骤、围手术期用药方法,以规范临床医生应用该技术治疗PACG的医疗过程,为更好地评价MIGS疗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术 周边虹膜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推荐意见
下载PDF
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效果分析
12
作者 王焕芹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1期0060-0062,共3页
目的:分析和研究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所选病例2021年07月~2022年10月来我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计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为41例;传统治疗组予以小梁切除术治疗,特殊治疗组施行房角分离联合... 目的:分析和研究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所选病例2021年07月~2022年10月来我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计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为41例;传统治疗组予以小梁切除术治疗,特殊治疗组施行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视力、眼压无差异(P>0.05),手术后,特殊治疗组患者视力比传统治疗组高,眼压显著比传统治疗组更低,数据有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两组视野损失、角膜散光值、前房深度比较无差异(P>0.05);特殊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实施房角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分离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观察
13
作者 熊玮 《大医生》 2024年第4期4-7,共4页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GSL)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孝感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150例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GSL)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孝感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150例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Phaco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Phaco联合GS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压(IOP)]、眼前结构参数、血流密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BCVA和IOP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CPD)和小梁虹膜角(TIA)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视盘周围、上方、鼻侧、下方、颞侧血流密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aco联合GSL治疗APACG合并白内障有利于患者眼部结构恢复,调整眼压,同时改善视盘血流密度,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粘连分离术
下载PDF
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治疗中晚期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凤彬 路平 +13 位作者 宋云河 高新博 张英哲 聂昕 彭钰莹 黎晓燕 朱小敏 张恒丽 张懿 谢琳 唐广贤 唐莉 范肃洁 张秀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评估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对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邯郸市眼科医院、石家庄... 目的评估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对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邯郸市眼科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完成SPI+GSL+GT的中晚期PACG患者27例35眼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9(7,10)个月。采用ETDRS视力表及Goldmann压平眼压计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压。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完全成功定义为不使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下,眼压控制在5~18 mmHg(1 mmHg=0.133 kPa)且眼压较基线下降20%,无威胁视力的并发症,无需接受额外的抗青光眼手术,无光感丢失;条件成功定义为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条件下达到完全成功的标准。结果术眼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为(15.69±3.70)mmHg,明显低于术前的(30.83±8.8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8,P<0.001);眼压平均降低13.00(8.00,21.00)mmHg,降幅为44.00%(34.78%,60.00%)。术后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为0(0,1)种,较术前的2(0,3)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9,P<0.001)。术前、术后6个月BCVA分别为0.80(0.63,1.00)和0.80(0.6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3,P=0.777)。手术完全成功率为62.86%(22/35),条件成功率为91.43%(32/35)。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6/35)、一过性眼压升高(3/35)和术后浅前房(4/35),未发生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SPI+GSL+GT是治疗中晚期PACG安全、有效的方法,为PAC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手术 多中心研究 房角切开术 房角分离术 周边虹膜切除术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白内障术中房角镜指导下房角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瑾 牟大鹏 +4 位作者 张烨 王悦 孙云晓 唐炘 王宁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房角镜指导下房角成形术(Phaco-GAAP)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22年4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纳入PACG合并白内... 目的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房角镜指导下房角成形术(Phaco-GAAP)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22年4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纳入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22例25眼。所有患眼均接受Phaco-GAAP手术,术中先进行黏弹剂辅助下房角成形操作,再用房角镜观察并记录术眼360°房角周边前粘连(PAS)部位及范围,对未完全开放处的房角行二次房角成形操作,记录房角PAS范围。若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依然>180°,则术中联合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分别于术后1 d、1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随访,主要效应指标包括眼压、房角PAS范围、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和手术并发症,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条件成功定义为术后联合药物应用眼压可控制到≤21 mmHg,完全成功定义为术后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术后1个月、3个月评估房角PAS范围。结果25眼术前、Phaco-GAAP术中第1次和第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分别为[270(225,360)°]、[165(110,215)°]和[100(35,17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2,P<0.001),其中术中第1次房角成形后PAS范围小于术前,第2次房角成形后PAS范围小于第1次房角成形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次房角成形后房角PAS范围≥180°的比例由48%下降到24%。随访末期完成房角镜检查的13眼术前、术毕、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房角PAS范围分别为[240(195,305)°]、[60(25,182.5)°]、[170(120,275)°]和[180(140,28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31,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术眼PAS范围明显小于术前,但均大于术毕时房角PAS范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4、0.011、0.003)。术眼手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眼压值分别为(40.19±17.23)、(15.80±7.98)、(13.89±5.09)、(12.80±3.79)和(13.24±2.78)mmHg(1 mmHg=0.133 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31,P<0.001),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眼术毕与术前PAS范围呈正相关(r_(s)=0.409,P=0.042)。所有术眼及术后各时间点抗青光眼药物使用均少于术前。术后1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均为95.8%,术后3个月手术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5.8%和100%。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局限性前房角出血,发生率为68%,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Phaco-GAAP术中可定量观察房角PAS范围并指导二次房角成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成形术 周边前粘连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湘云 郑艳瑾 +1 位作者 杨建辉 赵春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3-966,共4页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04/2021-02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3例60眼,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A组28例30眼行飞秒激...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04/2021-02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3例60眼,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A组28例30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B组25例30眼行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记录两组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和超声乳化累积耗散能量(CDE),随访至术后3mo,观察两组眼压、前房深度(ACD)、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ECL)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眼压显著降低,ACD显著加深(均P<0.05),但两组间眼压和ACD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优于术前(P<0.05),且术后1d时A组显著优于B组(P<0.05);A组术中EPT和CDE、术后ECL及并发症发生率(7%vs 27%)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角膜内皮细胞
下载PDF
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黏连分离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新 李奕萍 +2 位作者 王晓华 杨瑞君 何吕福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房角黏连分离术(goniosynechialysis,GSL)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对视盘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 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联合房角黏连分离术(goniosynechialysis,GSL)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对视盘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实施Phaco治疗,观察组实施Phaco-GSL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周边虹膜前黏连(peripheral synechia,PAS)、眼压、最佳矫正视力(intraocular pressure,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指标[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 500,AOD500)、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rabecular ciliary process distance,TCPD)]、视盘血流密度[整体视盘血流密度(whole en face image vessel density,wiVD)、视盘内血流密度(intraoptic disc vessel density,diVD)、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y plexus,RPC)]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d,两组PAS范围、IOP、BCVA均降低,观察组PAS范围、眼压、BCVA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ACD、AOD500、TCPD均增加,观察组ACD、AOD500、TCP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wiVD、diVD及视盘周围RPC各项指标均增加,观察组wiVD、diVD及视盘围RPC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haco-GSL可进一步恢复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部结构,调节眼压与视力,同时改善视盘血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黏连分离术 视盘血流密度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视力及眼压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管小丹 席亚慧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371-372,共2页
目的 探讨与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视力及眼压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本院诊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予白内障超... 目的 探讨与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视力及眼压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本院诊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予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观察与记录患者前房、视力及眼压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4 d的房角关闭程度低于术前1 d(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两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高于术前1 d(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应用能缓解房角关闭程度,促进更有效的降低眼压,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 房角分离
下载PDF
房角镜下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19
作者 张秀兰 林凤彬 +7 位作者 唐广贤 原慧萍 谢琳 卢岚 范肃洁 唐莉 聂昕 周民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3-845,共3页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疗PACG的重要步骤。然而,目前我国GSL操作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有效评价,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制定详细、完整的GSL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专家组就GSL的适应证、手术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步骤、房角分离范围、联合术式、围手术期用药等问题进行讨论,基于国内外重要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GSL技术提出专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青光眼手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专家意见
下载PDF
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
20
作者 秦庆 杨建芳 王耀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22期2687-2690,2710,共5页
目的 探讨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4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房... 目的 探讨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4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状态、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中心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以及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logMAR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中心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较术前降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logMAR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房角状态优于对照组,角膜中心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有助于降低患者眼压,提高视力,改善房角状态,且对角膜内皮的损伤较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房角分离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