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5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扑热息痛对斑马鱼发育与运动行为效应的影响
1
作者 许晨 覃兰雪 +2 位作者 徐挺 胡霞林 尹大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93,共9页
扑热息痛(paracetamol)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通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和关节痛等。由于其广泛应用,扑热息痛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检出浓度范围为ng·L^(-1)至μg·L^(-1)。常规水处理工艺无法完全去除扑热息... 扑热息痛(paracetamol)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通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和关节痛等。由于其广泛应用,扑热息痛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检出浓度范围为ng·L^(-1)至μg·L^(-1)。常规水处理工艺无法完全去除扑热息痛,且其在自然环境中很难被降解,因此扑热息痛对人体健康和水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本研究结合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与运动行为效应影响综合评估扑热息痛的生态毒性。研究结果发现,环境相关低浓度水平(5~100μg·L^(-1))的扑热息痛暴露对斑马鱼没有明显的急性毒性(致死、孵化等)和胚胎发育异常的亚致死效应,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200μg·L^(-1)),斑马鱼的致死率略有上升。此外,斑马鱼运动行为指标对扑热息痛暴露表现出了良好的灵敏性。在实验设置的最低浓度(5μg·L^(-1))暴露组即出现斑马鱼幼鱼游泳距离显著减小,顺逆时针转向规律改变的现象。此外,相比较空白对照组,各扑热息痛暴露组(5μg·L^(-1)~5 mg·L^(-1))斑马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抑制和转向改变,且斑马鱼运动抑制的程度随扑热息痛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强。研究结果预示,与行为学效应相关的神经毒性指标可能对扑热息痛更加敏感,未来的研究应该强化行为学相关的指标,并探究神经毒性的内在机制,以更加全面地评价扑热息痛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热息痛 斑马鱼 发育 运动行为
下载PDF
硫代硫酸钠辅助磷掺杂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扑热息痛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凯 聂鹂尧 +3 位作者 李丛杨 汪昊睿 王国祥 史宸菲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130,共9页
近年来,个人药品和护理品等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备受关注.本研究选用硫代硫酸钠(TS)辅助磷掺杂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PS)技术实现了常用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PAT)的快速去除.结果表明,磷掺杂生物炭不能有效活化过硫酸盐,但TS的加入显著提... 近年来,个人药品和护理品等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备受关注.本研究选用硫代硫酸钠(TS)辅助磷掺杂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PS)技术实现了常用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PAT)的快速去除.结果表明,磷掺杂生物炭不能有效活化过硫酸盐,但TS的加入显著提高了PAT的去除效率,PS、TS和磷掺杂生物炭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磷源对生物炭的效能存在显著影响,与磷酸氢二铵相比,磷酸氢二钠改性生物炭表现出更好的活化PS作用.在一定氯离子浓度(0~10 mmol·L^(-1))和pH(4.0~10.0)范围内,PAT的降解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淬灭实验、电子顺磁共振(EPR)测定和离子分析表明,体系中自由基(SO_(4)^(-)和·OH)和单线态氧均不是主要的活性物种,电子转移等非自由基路径可能是导致PAT降解的原因.这种新体系的发现为PAT的降解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热息痛 磷掺杂生物炭 过硫酸盐 硫代硫酸盐
下载PDF
扑热息痛温度/pH双重敏感性水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
3
作者 赵欢欢 李文斌 《当代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878-883,889,共7页
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主药,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泊洛沙姆P407、聚乙烯醇等辅料,胶凝温度、胶凝时间和体外累积释放度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正交试验法筛选最优处方工艺。通过最优处方工艺验证和稳定性、pH敏感性、盐浓度、溶胀-去溶胀性能... 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主药,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泊洛沙姆P407、聚乙烯醇等辅料,胶凝温度、胶凝时间和体外累积释放度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正交试验法筛选最优处方工艺。通过最优处方工艺验证和稳定性、pH敏感性、盐浓度、溶胀-去溶胀性能、可降解性能等实验,考察最优处方工艺制备的含药水凝胶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结果表明:含药水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泊洛沙姆P407质量为13g,壳聚糖质量为5.5g,β-甘油磷酸钠质量为2.0 g,对乙酰氨基酚的质量为1.5 g。优化后的含药水凝胶胶凝温度为38.5±0.5℃,胶凝时间为21 s,溶出度为81.58%,均符合要求;含药水凝胶在p H=2.5溶液中溶胀率最大,在pH=9.0溶液中溶胀率最小,交替放置于p H=2.5和pH=9.0溶液中,具有溶胀-去溶胀可逆行为。随着盐溶液浓度升高,含药水凝胶的胶凝时间也随之增加。另外,含药水凝胶能够被溶菌酶所降解。含药水凝胶放置于室温下7天后无任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热息痛 水凝胶 制备工艺
下载PDF
扑热息痛原料药中的未知杂质分离及结构鉴定
4
作者 彭秀玲 李文强 +1 位作者 王茴茴 程青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90-1795,共6页
在检测扑热息痛原料药时常出现未知杂质超标情况,为更好控制扑热息痛质量和研究未知杂质,对扑热息痛原料药的精制母液进行浓缩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富集,得到了两个未知杂质,通过MS、~1H NMR、~(13)C NMR和HPLC定位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在检测扑热息痛原料药时常出现未知杂质超标情况,为更好控制扑热息痛质量和研究未知杂质,对扑热息痛原料药的精制母液进行浓缩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富集,得到了两个未知杂质,通过MS、~1H NMR、~(13)C NMR和HPLC定位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这两个杂质为N,N′-(6,6′-二羟基-[1,1′-二苯基]-3,3′-二基)二乙酰胺和N-(4-(5-乙酰胺基-2-羟基)羟苯基)苯乙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热息痛 未知杂质 结构
下载PDF
街头海洛因中扑热息痛和醋酸扑热息痛的分析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星 张春水 +1 位作者 郑珲 王蔚昕 《刑事技术》 2011年第2期59-60,共2页
扑热息痛因其外观与海洛因极为相似,且廉价易得,常用作街头海洛因中的掺假剂[1]。在某一案件中,缴获疑似海洛因若干,送至本实验室进行确证。经GC-MS分析后,未检出海洛因成分,检出扑热息痛和醋酸扑热息痛成分,遇此情况,要考虑使用掺假剂... 扑热息痛因其外观与海洛因极为相似,且廉价易得,常用作街头海洛因中的掺假剂[1]。在某一案件中,缴获疑似海洛因若干,送至本实验室进行确证。经GC-MS分析后,未检出海洛因成分,检出扑热息痛和醋酸扑热息痛成分,遇此情况,要考虑使用掺假剂代替海洛因进行毒品交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热息痛 醋酸扑热息痛 气质联用
下载PDF
双环醇对扑热息痛引起小鼠肝脏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57
6
作者 李烨 戴国炜 +1 位作者 李燕 刘耕陶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23-726,共4页
目的 研究双环醇对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 )引起小鼠肝能量代谢紊乱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ip扑热息痛 12 0mg·kg- 1 引起急性肝损伤 ,观察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和谷草转氨酶 (AST)水平、肝活体磷谱、肝线粒体... 目的 研究双环醇对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 )引起小鼠肝能量代谢紊乱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ip扑热息痛 12 0mg·kg- 1 引起急性肝损伤 ,观察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和谷草转氨酶 (AST)水平、肝活体磷谱、肝线粒体膜流动性及线粒体ATPase活性的改变。结果 双环醇可显著抑制扑热息痛中毒小鼠PME ATP及PME PDE的升高。双环醇 (2 0 0mg·kg- 1 )可显著降低扑热息痛导致的线粒体膜流动性下降 ,并对线粒体ATPase活性降低有显著保护作用。结论 双环醇可保护扑热息痛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使肝脏能量代谢和磷脂代谢趋于正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醇 扑热息痛 NMR ^31P 线粒体 能量代谢
下载PDF
黄芪总黄酮对扑热息痛所致小鼠肝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汪德清 丁保国 +6 位作者 马艳青 赵海潞 Thomas G Neil Tomlinson Brian 田亚平 王成彬 Critchley Julian AJH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83-486,共4页
目的 :研究黄芪总黄酮 (TFA)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用 1%羧甲基纤维素钠 10ml·kg-1,TFA10 0mg·kg-1或维生素C (Ascorbicacid ,VC) 10 0 0mg·kg-1给小鼠灌胃 1h后 ,灌扑热息痛 10 0 0mg·kg-1,观察... 目的 :研究黄芪总黄酮 (TFA)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用 1%羧甲基纤维素钠 10ml·kg-1,TFA10 0mg·kg-1或维生素C (Ascorbicacid ,VC) 10 0 0mg·kg-1给小鼠灌胃 1h后 ,灌扑热息痛 10 0 0mg·kg-1,观察小鼠死亡率的变化 ;提前 1h用不同剂量的TFA或VC处理后 ,再灌 40 0mg·kg-1的扑热息痛 ,检测血清酶学和肝脏组织学的改变。结果 :给小鼠扑热息痛 10 0 0mg·kg-1灌胃组 ,2 4h后可致 80 %小鼠死亡 ;提前 1h用TFA10 0mg·kg-1或VC灌胃其死亡率可分别下降至 2 0 %和 0 %。血清转氨酶 (ALT)和病理切片显示当给 40 0mg·kg-1扑热息痛灌胃 2 4h后即可引起严重肝损伤 (ALT升高和肝组织大面积坏死 ,P <0 .0 0 1)。TFA或VC预防组 (提前 1h给药 )的肝损伤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 ,其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成正比。结论 :TFA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总黄酮 扑热息痛 肝损伤 维生素C 防护作用
下载PDF
活性炭对扑热息痛的吸附行为和体外释放性能 被引量:18
8
作者 梁栋 吕春祥 +2 位作者 李云兰 李永红 袁淑霞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4-150,共7页
主要研究了药用颗粒活性炭对扑热息痛的吸附行为和体外释放性能。采用N2吸附表征了三种活性炭的孔结构,借助Beohm滴定法和质量滴定法测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和零电荷点pHPZC;考察了比表面积、孔隙结构与吸附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的... 主要研究了药用颗粒活性炭对扑热息痛的吸附行为和体外释放性能。采用N2吸附表征了三种活性炭的孔结构,借助Beohm滴定法和质量滴定法测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和零电荷点pHPZC;考察了比表面积、孔隙结构与吸附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的关系,及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对吸附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比表面积高、孔隙发达、孔径分布集中在2nm^11nm之间的中孔型活性炭,对扑热息痛的吸附力很强,平衡吸附量达到了358m g/g,累计释放率为7%;具有广谱孔径分布的活性炭,平衡吸附量为281m g/g,可以缓释12h以上,累计释放率达到27%。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含氧官能团对吸附扑热息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种活性炭的释药过程均符合H iguchi方程释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比表面积 表面官能团 缓释 扑热息痛
下载PDF
黄芪总黄酮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的防护机理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汪德清 Critchley Julian AJH +7 位作者 丁保国 马艳青 赵海潞 Thomas G Neil 田亚平 Tomlinson B rian Critchley Lester AH James Anthony Edward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17-620,共4页
目的 :研究黄芪总黄酮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的防护机理。方法 :用高压液相测定扑热息痛及代谢产物和苯巴比妥诱导睡眠模型研究黄芪总黄酮 (TFA)对扑热息痛的代谢及TFA抗扑热息痛所致损伤的机理。结果 :TFA可明显降低尿中硫醚胺酸的浓度 ... 目的 :研究黄芪总黄酮对扑热息痛所致肝损伤的防护机理。方法 :用高压液相测定扑热息痛及代谢产物和苯巴比妥诱导睡眠模型研究黄芪总黄酮 (TFA)对扑热息痛的代谢及TFA抗扑热息痛所致损伤的机理。结果 :TFA可明显降低尿中硫醚胺酸的浓度 ,其变化与TFA浓度成反比 ;但对其它代谢产物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苯巴比妥诱导小鼠睡眠实验结果显示 ,TFA (10 0mg·kg-1)本身对苯巴比妥代谢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扑热息痛 (40 0mg·kg-1)可显著延长小鼠的睡眠时间 (P <0 .0 0 1) ;但TFA (10 0mg·kg-1)明显缩短扑热息痛所延长的苯巴比妥诱导的睡眠时间 (P <0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总黄酮 扑热息痛 苯巴比妥 肝损伤 防护机理
下载PDF
药物扑热息痛分子模板聚合物的选择性富集与识别特性研究 被引量:41
10
作者 郭洪声 何锡文 +1 位作者 邓昌辉 李一峻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3-367,共5页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药物扑热息痛有高选择性的模板聚合物 .通过 Scatchard分析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特性 ;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动力学 .结果表明 ,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模板聚合物比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的聚合物具有更...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药物扑热息痛有高选择性的模板聚合物 .通过 Scatchard分析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特性 ;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动力学 .结果表明 ,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模板聚合物比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的聚合物具有更高的结合容量 ,且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一类等价的结合位点 ,其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为 Kd=2 .2 5× 1 0 - 3 mol/L.底物的选择性结合实验表明 ,与组成相同的非模板聚合物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模板聚合物 扑热息痛 药物分析
下载PDF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扑热息痛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华 章竹君 付志锋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44-1347,共4页
研究发现在碱性条件下 ,扑热息痛对鲁米诺 -铁氰化钾体系发光反应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痕量扑热息痛的新方法。扑热息痛浓度在 4 .0× 1 0 - 5~1 .0× 1 0 - 3g 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 研究发现在碱性条件下 ,扑热息痛对鲁米诺 -铁氰化钾体系发光反应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据此建立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痕量扑热息痛的新方法。扑热息痛浓度在 4 .0× 1 0 - 5~1 .0× 1 0 - 3g 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 ( 3σ)为 2 .4× 1 0 - 6 g L。相对标准偏差 (C =8.0× 1 0 - 4 g L ,n =1 1 )为 2 .3 %。方法用于片剂中扑热息痛含量测定 ,结果与标准方法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法 测定 扑热息痛 流动注射 片剂 药物含量测定
下载PDF
卡尔曼滤波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扑热息痛四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余煜棉 张音波 +3 位作者 刘春英 夏莲 廖艳 方岩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05-1007,共3页
卡尔曼滤波分光光度法用于测定扑热息痛合成过程中对乙酰氨基酚、对硝基酚、对氨基酚和醋酸四组分含量的研究,并详细讨论了卡尔曼滤波参数的选择。试验表明,用均匀设计法配制9组混合标准液,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求出四个组分在各波长点上的... 卡尔曼滤波分光光度法用于测定扑热息痛合成过程中对乙酰氨基酚、对硝基酚、对氨基酚和醋酸四组分含量的研究,并详细讨论了卡尔曼滤波参数的选择。试验表明,用均匀设计法配制9组混合标准液,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求出四个组分在各波长点上的吸收系数矩阵,在206-320 nm内滤波58次,便能不经分离同时测定样品中的四个组分。各组分的标准加入回收率在97.3%-109.3%之间。样品的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分光光度法 同时测定 扑热息痛 组分 对乙酰氨基酚
下载PDF
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的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胡树国 王善韦 何锡文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64-868,M003,共6页
以扑热息痛为印迹分子 ,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棒状的印迹聚合物 ;把其装于自制的固相萃取柱中 ,研究了以乙腈和水为溶剂时扑热息痛在柱上的保留行为 ;通过优化清洗、洗脱条件 ,使扑热息痛和与其具有... 以扑热息痛为印迹分子 ,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棒状的印迹聚合物 ;把其装于自制的固相萃取柱中 ,研究了以乙腈和水为溶剂时扑热息痛在柱上的保留行为 ;通过优化清洗、洗脱条件 ,使扑热息痛和与其具有相似结构的非那西丁、对叔丁基苯酚在柱上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同时也测定了治疗感冒的药物海王银得菲中扑热息痛的含量 ,其回收率可达 94.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固相萃取 扑热息痛 HPLC 丙烯酰胺 MIPS SPE 分离 纯化 抗感冒药物 分析
下载PDF
扑热息痛在硝酸根溶液中的光解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钰 杨曦 高颖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74-1279,共6页
以中压汞灯为光源模拟阳光,研究了环境浓度范围内的硝酸根溶液中扑热息痛(paracetamol)的光解;探讨了pH值、硝酸根浓度以及天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的腐殖质、碳酸盐等因素对扑热息痛间接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扑热息痛的光解符合一级动力学,... 以中压汞灯为光源模拟阳光,研究了环境浓度范围内的硝酸根溶液中扑热息痛(paracetamol)的光解;探讨了pH值、硝酸根浓度以及天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的腐殖质、碳酸盐等因素对扑热息痛间接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扑热息痛的光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提高硝酸根浓度,其光解速率可由0.79×10-3min-1增至8.90×10-3min-1.提高体系pH值,加入碳酸氢根或高浓度的Suwannee河富里酸(SRFA)会促进扑热息痛的间接光解;而加入Nordic湖腐殖酸(NOHA)或低浓度的SRFA产生抑制作用.采用分子探针方法鉴定了硝酸根在光照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利用GC/MS技术鉴定了扑热息痛的光解产物,探讨了扑热息痛在硝酸根体系中可能的光解反应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热息痛 硝酸根 光降解 羟基自由基
下载PDF
扑热息痛高效降解菌的选育及其生物强化效果 被引量:15
15
作者 许玫英 曾国驱 +1 位作者 蔡小伟 孙国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1-395,共5页
从制药厂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中经长期富集培养 ,分离、筛选得到 5株扑热息痛高效降解菌 .在扑热息痛浓度为 10 0 0mg L的选择性培养基中 ,菌株P1在摇床培养 2 0h后 ,细胞数达到 10 9 mL ,对扑热息痛的降解率达到 96 30 % .在生... 从制药厂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中经长期富集培养 ,分离、筛选得到 5株扑热息痛高效降解菌 .在扑热息痛浓度为 10 0 0mg L的选择性培养基中 ,菌株P1在摇床培养 2 0h后 ,细胞数达到 10 9 mL ,对扑热息痛的降解率达到 96 30 % .在生物降解性能预测实验中 ,菌株P1对含扑热息痛废水COD的去除率也明显高于其它来源的微生物 .为了实现降解菌的资源化应用 ,试验将所分离得的各扑热息痛降解菌制成混合菌液投加于处理含扑热息痛等多种复杂污染物废水的组合生物膜法和SBR法废水处理装置中 ,考察投菌量与生物强化效果的关系 ,结果发现 :在投菌量为处理系统有效容积的 0 2 0 % (V V) ,进水COD在 4 4 0 33— 10 36 77mg L之间波动时 ,生物强化效果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热息痛 降解菌 选育 生物强化效果 制药厂 废水处理 生物处理系统 活性污泥法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近红外光谱法用于粉末药品扑热息痛的非破坏定量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任瑞雪 汤真 +2 位作者 刘福强 苟玉彗 任玉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1-523,共3页
研究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粉末药品的非破坏定量分析。使用扑热息痛粉末药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数据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预测未知样品。讨论了影响网络的各参数。采用逼近度作为网络新的评价标准。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好的非线性的多... 研究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粉末药品的非破坏定量分析。使用扑热息痛粉末药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数据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预测未知样品。讨论了影响网络的各参数。采用逼近度作为网络新的评价标准。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好的非线性的多变量校正特点 ,预测结果是准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药物分析 近红外光谱 逼近度 扑热息痛 非破坏分析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选择性结合和渗透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向霞 何锡文 +2 位作者 张茉 李文友 张玉奎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2369-2374,共6页
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支撑膜的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紫外分光光度法证明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据此选择了聚合反应时合适的溶剂.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别测定了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 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支撑膜的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紫外分光光度法证明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据此选择了聚合反应时合适的溶剂.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别测定了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渗透实验结果表明渗透时所用溶剂对渗透结果有重要影响.合适的渗透溶剂可提高印迹膜对模板分子的渗透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膜 膜渗透 扑热息痛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铁氰化铈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测定扑热息痛和咖啡因 被引量:8
18
作者 卢先春 黄克靖 +2 位作者 吴志伟 黄素芳 许春萱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2-456,共5页
采用滴涂法和电沉积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铁氰化铈(CeFe(CN)6)纳米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用扫描电镜对氧化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CeFe(CN)6纳米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分别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扑热息痛和咖啡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 采用滴涂法和电沉积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铁氰化铈(CeFe(CN)6)纳米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用扫描电镜对氧化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CeFe(CN)6纳米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分别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扑热息痛和咖啡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0.1 mol/L醋酸盐缓冲溶液(pH5.0)中,扑热息痛和咖啡因在此修饰电极上具有良好的电化学行为,扑热息痛和咖啡因分别在1.0×10-7~6.0×10-5mol/L和1.0×10-6~1.3×10-4mol/L浓度范围内与电化学响应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和0.992;信噪比为3时,扑热息痛和咖啡因检出限分别为5.0×10-8mol/L和5.2×10-7mol/L。将本方法用于人尿样品分析,回收率为96.1%~1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脉冲伏安法 氧化石墨烯 铁氰化铈 扑热息痛 咖啡因
下载PDF
壳聚糖烷基化改性及其纳米微球负载扑热息痛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代昭 孙多先 郭瑶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22-25,共4页
将低分子量壳聚糖经长链烷基在碱性条件下改性制得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 ,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壳聚糖的氨基上 ,透射电镜研究表明该衍生物在水中可自动形成粒径分布在 1 0 0nm左右的纳米微粒。以扑热息痛为模型药物 ,对烷... 将低分子量壳聚糖经长链烷基在碱性条件下改性制得烷基化壳聚糖衍生物 ,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壳聚糖的氨基上 ,透射电镜研究表明该衍生物在水中可自动形成粒径分布在 1 0 0nm左右的纳米微粒。以扑热息痛为模型药物 ,对烷基壳聚糖纳米微球在磷酸缓冲液 (pH =7 4)中体外释放的研究表明 ,在取代度接近的情况下 ,随着烷基链的增长 ,扑热息痛在磷酸缓冲液中的缓释作用得到改善 ,累积达到平衡时的浓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烷基化 改性 纳米微球 扑热息痛 给药体系 负载 药物
下载PDF
扑热息痛咀嚼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斌艳 王锦平 +4 位作者 张蕾 王永铭 陈秋潮 陈伟力 周达新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2-105,共4页
12名健康受试者一次口服两种扑热息痛咀嚼片后,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扑热息痛的血药浓度。其血药浓度和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国产扑热息痛咀嚼片A(tempraA)的药代动力学为:T_(1/2)K_a=0.3806±0.2816... 12名健康受试者一次口服两种扑热息痛咀嚼片后,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扑热息痛的血药浓度。其血药浓度和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国产扑热息痛咀嚼片A(tempraA)的药代动力学为:T_(1/2)K_a=0.3806±0.2816h,T_(1/2)K_e=1.761±0.8930h,T_(max)=0.9023±0.4179h,C_(max)=7.0728±1.2264mg/l,AUC=26.8579±10.7680mg·h^(-1)·L^(-1)。tempraB的药代动力学为:T_(1/2)K_a=0.2993±0.2584h,T_(1/2)K_d=1.9720±0.4701h,T_(max)=0.8322±0.5263h,C_(max)=6.7484±2.1925mg/l,AUC=25.0871±5.7059mg·h^(-1)·L^(-1),国产扑热息痛咀嚼片A与进口扑热息痛咀嚼片B(tempraB)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7.06%。提示两种扑热息痛咀嚼片的生物利用度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热息痛 高效液相色谱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