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传播与文学的影视改写——以打工电影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孔小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8-79,共2页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解释当下文学的影视改写现象。文学与影视具有不同的传播角色、传播功能以及传播的筛选机制,本文着重从这三个层面分析打工题材的文学与影视之不同特点。打工电影承担了更多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因而主要表现为喜剧...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解释当下文学的影视改写现象。文学与影视具有不同的传播角色、传播功能以及传播的筛选机制,本文着重从这三个层面分析打工题材的文学与影视之不同特点。打工电影承担了更多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因而主要表现为喜剧化、励志化倾向,这是对打工文学社会批判色彩、底层现实关怀的改写;同时,电影相对于文学具有更强的传播效力,有关电影的传播限制也会相应更多,这也要求影视必须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打工电影 传播功能 筛选机制
下载PDF
打工电影中的女性农民工形象研究
2
作者 胡清波 孙哲卿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03-108,共6页
在打工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中,女性农民工群体大致呈现为三种形象,即被物化的“他者”、乡村传统道德的承载者以及奋斗逐梦的成功者。不同的想象模式映射了影片在性别立场、城乡观念和制作模式上的诸多差异,引发观者思考如何增强女性意识... 在打工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中,女性农民工群体大致呈现为三种形象,即被物化的“他者”、乡村传统道德的承载者以及奋斗逐梦的成功者。不同的想象模式映射了影片在性别立场、城乡观念和制作模式上的诸多差异,引发观者思考如何增强女性意识、避免对女性农民工的刻板想象。打工电影应进一步勾勒出传统乡村女性现代转型的复杂现状,有效协调商业和意识形态因素对电影现实性和批判性的干扰,从而拓展影片的思维深度,提升其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工电影 女性农民工 “他者” 乡村传统道德 主流意识形态
下载PDF
打工小说影视化过程中的身份问题转换研究
3
作者 胡清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5-18,共4页
进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是打工小说表现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文学创作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而在影视化过程中,身份认同问题常常被意识形态和市场所裹挟,现实性和批判性都被大大地弱化了。主旋律打工电影多以农民工在城市艰... 进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是打工小说表现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文学创作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而在影视化过程中,身份认同问题常常被意识形态和市场所裹挟,现实性和批判性都被大大地弱化了。主旋律打工电影多以农民工在城市艰苦打拼,最后获得成功的奋斗历程作为主要内容,将异乡人漂泊的辛酸改写为积极认同和融入城市的市民化故事。喜剧打工电影则将农民工的话题度与消费市场相结合,在娱乐化的传奇美学中解构了严肃的主题,两种改编形式都远远没有触及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工电影 主旋律 底层喜剧 身份认同 改写与消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