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行缩株对夏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丁相鹏 白晶 +4 位作者 张春雨 张吉旺 刘鹏 任佰朝 赵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915-3927,共13页
【目的】探明不同密度下扩行缩株(扩行距缩株距)栽培模式对黄淮海夏玉米产量和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方法】2018—2019年以密植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即60 cm(B1)、80 cm(B2)、100 cm(B3)等行距;2个种植密度,即67... 【目的】探明不同密度下扩行缩株(扩行距缩株距)栽培模式对黄淮海夏玉米产量和群体结构的调控效应。【方法】2018—2019年以密植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即60 cm(B1)、80 cm(B2)、100 cm(B3)等行距;2个种植密度,即67 500株/hm2(D1)和82 500株/hm2(D2),采用裂区设计形成不同的栽培模式。【结果】与D1密度相比,D2密度能显著提高夏玉米群体叶面积和光合势,改善群体的光能利用,增加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产量的增加。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扩行缩株对夏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在67 500株/hm2密度下,扩行缩株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在82 500株/hm2密度下,B2处理较B1和B3处理2年平均增产9.45%和11.48%,主要是由于行粒数增加引起的穗粒数增加。在此密度下,B2处理较B1处理显著提高花后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延缓中下部叶片衰老,增加花后夏玉米群体光合势,茎叶夹角增大,叶向值减小,穗位叶层和底层透光率明显增加,消光系数减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后干物质转移量降低。表明高密度条件下,80 cm扩行的等行距模式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光合群体结构,延缓叶片衰老,增加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生产与积累,从而提高产量。【结论】黄淮海平原夏玉米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并适当扩行缩株可实现光能资源高效利用和产量协同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推荐82 500株/hm2密度搭配80 cm等行距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行缩株 种植密度 群体冠层结构 夏玉米 产量
下载PDF
扩行缩株种植对春玉米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梁忠宇 张玉芹 +2 位作者 杨恒山 邰继承 杨伟鹏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45-349,共5页
以农华101为试验材料,设扩行距、缩株距(KH:行距100 cm)和当地常规种植(CK:行距60 cm)2种种植模式,种植密度7.5万株·hm^(-2),研究扩行缩株对春玉米氮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各器官氮含量表现为KH大于CK,且吐丝... 以农华101为试验材料,设扩行距、缩株距(KH:行距100 cm)和当地常规种植(CK:行距60 cm)2种种植模式,种植密度7.5万株·hm^(-2),研究扩行缩株对春玉米氮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各器官氮含量表现为KH大于CK,且吐丝期大于完熟期.KH下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吐丝前氮素积累率、各器官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贡献率均高于CK.KH下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及实测产量均表现为KH大于CK,且玉米穗粒数和实测产量2年均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扩行缩株 氮素 产量
下载PDF
扩行缩株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冬冬 杨恒山 +2 位作者 张玉芹 刘晶 袁雪娇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79,共7页
在7.5万株/hm^2密度下,以等行距(行距60 cm)种植为对照,研究扩行缩株(行距100 cm)种植下春玉米产量、物质积累及转运。结果表明,扩行缩株种植下两年2个品种春玉米产量及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农华101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伟科702与对照... 在7.5万株/hm^2密度下,以等行距(行距60 cm)种植为对照,研究扩行缩株(行距100 cm)种植下春玉米产量、物质积累及转运。结果表明,扩行缩株种植下两年2个品种春玉米产量及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农华101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伟科702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扩行缩株种植下两年2个品种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茎鞘转运量高于对照,叶片转运量低于对照。成熟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低于对照,子粒分配比例高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扩行缩株 物质积累与转运
原文传递
扩行距、缩株距对春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何冬冬 杨恒山 张玉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7-408,共12页
为探究西辽河平原地区玉米扩行距、缩株距密植增产的生理生态机制,本研究以紧凑耐密玉米品种‘农华101’和半紧凑耐密玉米品种‘伟科702’为试验材料,在6×104株·hm-2(D1)、7.5×104株·hm-2(D2)、9×104株·h... 为探究西辽河平原地区玉米扩行距、缩株距密植增产的生理生态机制,本研究以紧凑耐密玉米品种‘农华101’和半紧凑耐密玉米品种‘伟科702’为试验材料,在6×104株·hm-2(D1)、7.5×104株·hm-2(D2)、9×104株·hm-2(D3)密度下,设置扩行距、缩株距(KH,种植行距为100 cm,D1、D2和D3株距分别为16.67 cm、13.33 cm和11.11 cm)和当地农民常规种植(CK,种植行距为60 cm,D1、D2和D3株距分别为27.78 cm、22.22 cm和18.52 cm)2种种植模式,测定玉米吐丝期、乳熟期及完熟期玉米冠层叶面积指数、茎叶夹角、叶向值、透光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计算叶面积衰减率,研究扩行距、缩株距种植对春玉米产量及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品种KH种植下产量均显著大于CK,以D2密度下增产最明显;生育后期2品种KH种植下叶面积指数均大于CK,且乳熟期均达显著水平,D2密度下差异最大;2品种KH种植下均表现为上部叶片茎叶夹角较小,叶向值较大,而中部叶片和下部叶片茎叶夹角较大,叶向值较小。2品种KH种植下冠层透光率各层位均大于CK,其中顶层和穗位层均达显著水平;D1密度下,除2015年吐丝期‘伟科702’外均表现为顶层>穗位层>底层,D2、D3密度下,除2015年乳熟期D3密度下‘伟科702’外均表现为穗位层>顶层>底层,且以吐丝期D2密度下差异最为明显。综上所述,在较高密度种植下KH种植模式冠层结构更为合理,产量更高;且不同品种对KH种植模式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农华101’各层位叶面积指数、茎叶夹角均小于‘伟科702’;各层位叶向值、冠层透光率均大于‘伟科702’;实测产量不同密度下均大于‘伟科702’,在7.5×104株·hm-2密度下产量最大,且‘农华101’较‘伟科702’增产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扩行缩株 冠层结构 种植密度 产量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峰 《江苏农机化》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文章介绍了徐州市铜山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推进措施与成效,并结合实际分析了复合种植技术应用要领,提出技术推广建议。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扩行缩株 减量施肥 绿色防控 封闭除草
下载PDF
山东武城县夏玉米“三位一体”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艳华 李敏 《农业工程技术》 2017年第26期49-49,共1页
该文从品种选择和处理、肥料的选择应用、三位一体施肥单粒播种机械、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夏玉米"三位一体"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夏玉米 三位一体 施肥 扩行缩株 密植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