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调控Wnt信号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纹状体抑制性突触变性的研究
1
作者 李华 赵颖倩 +3 位作者 郭婕 卢苑蓉 张改月 王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36-1343,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纹状体抑制性突触前标志物囊泡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vesicular GABA transpor... 目的:观察电针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纹状体抑制性突触前标志物囊泡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vesicular GABA transporter,vGAT)、突触后标志物桥尾蛋白(Gephyrin)以及树突棘密度和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member 5a,Wnt5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PD运动功能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左旋多巴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MPTP腹腔注射复刻PD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一天对电针组小鼠开始针刺“合谷”“太冲”穴,同日左旋多巴组小鼠腹腔注射左旋多巴注射液,各组小鼠干预2个疗程后采用爬杆及悬挂实验评估各组小鼠运动功能;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纹状体神经元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标记纹状体抑制性突触前标志物vGAT和突触后标志物Gephyrin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纹状体Wnt5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及左旋多巴组小鼠爬杆耗时缩短(P<0.05),悬挂评分升高(P<0.05)。模型组小鼠神经元细胞稀疏,残留的多巴胺神经元萎缩,胞核皱缩偏移,水肿空泡变性增多;而电针组及左旋多巴组小鼠神经元细胞形态圆润,水肿变性细胞减少,形态清晰。各组小鼠纹状体抑制性突触前标志物vGAT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纹状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增加(P<0.05),电针组及左旋多巴组小鼠纹状体突触后标志物Gephyrin的阳性表达升高(P<0.05),Wnt5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早期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进行电针干预可改善其运动功能障碍,其治疗机制可能是电针激活Wnt5a信号进而调控抑制性突触,改善纹状体GABA能神经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电针 抑制性突触 囊泡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 桥尾蛋白
下载PDF
IGF-1对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尹艳玲 李峰 +2 位作者 邢长虹 李菁锦 谢佐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96-599,共4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海马神经元,在10~14d时用于实验。电生理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IGF-1处理组(实验前24h加入IGF-1,终浓度...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海马神经元,在10~14d时用于实验。电生理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IGF-1处理组(实验前24h加入IGF-1,终浓度为10μmol/L)。细胞免疫化学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IGF-1处理组和MAPKS转导通路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组(IGF-1处理前1h加入PD98059,终浓度为10μmol/L)。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观察IGF-1对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的影响,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观察其对γ-氨基丁酸能细胞数目影响。结果:IGF-1能够显著降低IPSC的频率,但与对照组比较其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F-1能够明显减少GABA阳性细胞数目,应用PD98059后可阻断这种作用。结论:IGF-1的上述作用可能参与海马对学习记忆功能的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海马神经元 Γ-氨基丁酸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下载PDF
听觉剥夺延缓大鼠上外橄榄核神经元抑制性突触的发育 被引量:2
3
作者 时海波 殷善开 +2 位作者 冯艳梅 贺数康弘 小宗静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49-1052,共4页
目的在出生后2周,大鼠上外橄榄核(LSO)神经元所接受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投射从以γ-氨基丁酸(GABA)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甘氨酸为主,探讨听觉剥夺对该转变的影响。方法 利用电压固定膜片钳技术,观察生后13~15d听觉剥夺大鼠和正常发育大... 目的在出生后2周,大鼠上外橄榄核(LSO)神经元所接受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投射从以γ-氨基丁酸(GABA)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甘氨酸为主,探讨听觉剥夺对该转变的影响。方法 利用电压固定膜片钳技术,观察生后13~15d听觉剥夺大鼠和正常发育大鼠LSO神经元中GABA和甘氨酸受体电流的构成比率。结朵在出生后4~6 dLSO神经元,GABA和甘氨酸受体电流成分分别为(65.7±5.3)%和(34.3±5.3)%,出生后13~15d正常发育大鼠为(14.9±5.1)%和(84.1±5.1)%;出生后13~15d听觉剥夺大鼠为(38.7±5.9)%和(61.3±5.9)%。与正常发育组相比,听觉剥夺大鼠LSO神经元接受较多的GABA能投射(P〈0.001)和较少的甘氨酸受体电流(P〈0.001)。结论听觉剥夺大鼠LSO神经元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转换现象出现部分受阻,听觉信号刺激与听觉中枢通路的发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剥夺 听觉中枢 上外橄榄核 发育 抑制性突触后膜微电流
下载PDF
细胞外Ca^(2+)对爪蟾脑片神经元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调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红 蔡浩然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9-606,共8页
应用盲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以爪蟾视顶盖神经元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为指标,观察了细胞外 Ca^(2+)对爪蟾脑片神经元突触后 mIPSC的调制。结果表明:用细胞外无钙或无钙含乙二醇... 应用盲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以爪蟾视顶盖神经元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为指标,观察了细胞外 Ca^(2+)对爪蟾脑片神经元突触后 mIPSC的调制。结果表明:用细胞外无钙或无钙含乙二醇双乙胺醚-N,N’-四乙酸(EGTA)(200 nmol/L-2mmol/L)溶液灌流,均可使mIPSCs的发放频率降低;非特异性钙离子拮抗剂氯化铬(100μmol/L)也可使mIPSCs的频率降低;内质网钙泵抑制剂thapsigargin (TG)以及内质网ryanodine受体(RyR)激动剂ryanodine均可使mIPSCs频率升高,内质网RyR拮抗剂普鲁卡因则可降低mIPSCs的频率;磷脂酶C抑制剂U73122也可降低mIPSCs的频率,对三磷酸肌醇(inositol,4,5-triphosphate,IP_3)水平有抑制作用的咖啡因亦可显著地降低mIPSCs,甚至完全抑制mIPSCs。从而表明:对突触前神经元及其末梢,细胞外钙离子可通过细胞膜上的钙通道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钙浓度升高,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进而可能使突触后mIPSCs的频率增加;突触前细胞内钙储池上的RyR和IP_3R均可介导钙从其中释放,并也可使突触前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进而可能使突触后mIPSCs的发放频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片 膜片钳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 Ryanodine受体(RyR) 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
下载PDF
吗啡对新生鼠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树卓 李玉荣 +1 位作者 杨宝峰 徐长庆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 观察吗啡急性作用于新生鼠海马神经元时 ,对神经元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mIPSC)和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sIPSC)的作用。方法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 吗啡急性刺激海马神经元时 ,使mIPSC和sIPSC的幅度及频率减低 ,纳洛酮... 目的 观察吗啡急性作用于新生鼠海马神经元时 ,对神经元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mIPSC)和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sIPSC)的作用。方法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 吗啡急性刺激海马神经元时 ,使mIPSC和sIPSC的幅度及频率减低 ,纳洛酮对其有翻转作用。结论 吗啡抑制了突触前膜GABA随机量子释放 ,使mIPSC幅度及频率降低 ;突触前膜GABA随机量子释放的减少间接影响了由突触前膜自发动作电位诱发的GABA量子释放数目 ,导致sIPSC频率与幅度降低 ,从而降低了突触抑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新生鼠 海马神经元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mIPSC sIPSC 膜片钳 GABA 纳洛酮
下载PDF
促胰液素对小脑浦肯野细胞抑制性突触的调节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颖 杨永滨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观察促胰液素(secretin)对小脑中间神经元—浦肯野细胞抑制性突触的影响。方法采用小脑脑片膜片钳技术,脑片灌流液中给予secretin,观察其对浦肯野细胞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 Secretin应用后,浦肯野细胞诱发性抑制性突触后... 目的观察促胰液素(secretin)对小脑中间神经元—浦肯野细胞抑制性突触的影响。方法采用小脑脑片膜片钳技术,脑片灌流液中给予secretin,观察其对浦肯野细胞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 Secretin应用后,浦肯野细胞诱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增强;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也增强。结论 Secretin可能参与调节浦肯野细胞的功能及其信号传递,从而参与小脑功能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胰液素 抑制性突触 GABA 浦肯野细胞
下载PDF
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调控
7
作者 郑恒兴 王智明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1,共5页
为探讨吸入性麻醉剂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GABA)能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的单细胞模型,应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钳技术,记录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GABA... 为探讨吸入性麻醉剂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GABA)能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的单细胞模型,应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钳技术,记录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GABA能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1)安氟醚可使GABA的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左移,但不影响GABA引起的最大反应;(2)安氟醚能够可逆性地增大GABA能自发性mIPSCs的发放频率而不影响其幅度;(3)在无钙细胞外液条件下,仍能观察到安氟醚对GABA能自发性mIPSCs发放频率的增强作用;膜通透性胞内钙库Ca2+的螯合剂BAPTA-AM可抑制安氟醚的增强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在海马CA1区安氟醚可能通过释放胞内钙库内的Ca2+使神经终末内Ca2+浓度升高而增加GABA的释放,从而达到中枢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氟醚 Γ-氨基丁酸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锥体神经元 海马CAL区 大鼠
下载PDF
爪蟾顶盖神经元的大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依赖从钙储池释放的钙?
8
作者 王红 蔡浩然 《神经科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目的 用影响突触前细胞外钙内流及或细胞内钙储池释放钙的措施,研究大、小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一些特性。方法 采用盲法电压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 ①无钙液中加或不加EGTA(200mmol/L)灌流时,均可逆地使大mIPSCs较正常含... 目的 用影响突触前细胞外钙内流及或细胞内钙储池释放钙的措施,研究大、小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一些特性。方法 采用盲法电压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 ①无钙液中加或不加EGTA(200mmol/L)灌流时,均可逆地使大mIPSCs较正常含钙液灌流时明显增多,小mIPSCs的平均频率明显下降;增加细胞外液钙(4mmol/L)浓度,小mIPSCs的频率增加,大mIPSCs变化不明显。Cd2+ (100μmol/L),仅轻度降低小mIPSCs平均频率至对照组的(87. 3±30. 0)% (n=13)。②carbachol(100μmol/L)使小mIPSCs增加至对照组的315. 63%。然而,无钙液中加carbachol,小mIPSCs不增加。含钙液和无钙液中加carbachol均可使大mIPSCs的比例增加。③Thapsigargin(8μmol/L)可使小mIPSCs的平均频率增加至对照组的(132. 1±27. 4)%。④U73122 (40μmol/L)可使小mIPSCs的平均频率降低至对照组的(74. 7±29. 6)%。⑤Procaine(2mmol/L)及咖啡因(10mmol/L)均可降低小mIPSC的平均频率。较高浓度的兰尼定(30 50μmol/L)也降低小mIPSCs的频率。结论 改变灌流液的钙浓度,小mIPSCs的频率受到明显影响。大mIPSCs的出现或增加主要与钙储池释放Ca2+的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顶盖神经元 CARBACHOL 全细胞记录技术 平均频率 爪蟾 mIPSC Ca^2+ 对照组 无钙液 细胞内钙 细胞外液 钙内流 突触 电压钳 咖啡因 兰尼定 钙浓度 灌流液
下载PDF
基于抑制性突触多层神经元群放电编码的图像边缘检测 被引量:5
9
作者 廖进文 范影乐 +2 位作者 武薇 高云园 李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3-524,共12页
图像边缘检测所获得的目标轮廓细节质量,对于后续图像分析或理解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一种基于视觉机制的图像边缘检测新方法:构建抑制性突触连接的多层神经元群,在待检测图像的激励下,分析7像素×7像素视觉感受野窗口内互连... 图像边缘检测所获得的目标轮廓细节质量,对于后续图像分析或理解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一种基于视觉机制的图像边缘检测新方法:构建抑制性突触连接的多层神经元群,在待检测图像的激励下,分析7像素×7像素视觉感受野窗口内互连接神经元的脉冲放电过程,记录发放时刻进行次序编码;同时考虑神经元之间的侧向抑制作用,在选择注意机制作用下获得增强图像;之后利用Log-Gabor滤波器模拟视觉系统中的方向选择特性,获取8个方向的滤波结果,经过输出层神经元群的融合处理并经灰度映射到0-255的范围后获得边缘图像。对含有丰富边缘细节特性的24幅菌落图像进行处理,其处理结果的ROC评价指标均值为0.698 4,优于PCNN法的0.659 3;从评价指标的均方差来看,该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另外,从信息熵评价指标来看,该方法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取图像的边缘信息,而且也能反映更多层次的图像细节。所提出的方法为利用视觉生理特性进行图像处理提供了崭新而有效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检测 神经元群 抑制性突触 选择注意机制 ROC指标
下载PDF
CB1受体介导AEA对齿状回抑制性突触的抑制作用
10
作者 杨红卫 《中外医疗》 2010年第27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在N-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的抑制性突触的作用。方法应用电压钳技术在海马脑片齿状回颗粒细胞记录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观察CB1受体的特异性抑制剂SR141716A(SR)和AEA对齿状回IPSC的...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在N-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的抑制性突触的作用。方法应用电压钳技术在海马脑片齿状回颗粒细胞记录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观察CB1受体的特异性抑制剂SR141716A(SR)和AEA对齿状回IPSC的影响。结果 (1)AEA对齿状回的抑制性突触具有抑制作用;(2)SR可翻转AEA对齿状回IPSC的抑制效应。结论 CB1受体介导AEA对齿状回抑制性突触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受体1 N-花生四烯酸乙醇胺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齿状回
下载PDF
“不完全氧糖剥夺”对A型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突触后膜电流的增强作用(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红斌 韩会丽 +2 位作者 马文裴 董志芳 徐林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1-496,共6页
"氧糖剥夺"模型作为研究脑缺血的离体模型被广泛使用,该模型模拟了局灶性脑缺血的主要病理变化。然而在缺血病灶核心区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称为缺血半暗带的区域,脑血流也有程度不一的降低。为了模拟这种病理变化,发展了一种&qu... "氧糖剥夺"模型作为研究脑缺血的离体模型被广泛使用,该模型模拟了局灶性脑缺血的主要病理变化。然而在缺血病灶核心区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称为缺血半暗带的区域,脑血流也有程度不一的降低。为了模拟这种病理变化,发展了一种"不完全氧糖剥夺"的离体脑片模型,该模型满足两个条件,灌流液里氧气部分剥夺而葡萄糖含量降低;"氧糖剥夺"可以导致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从而引起神经细胞的坏死。而A型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R)介导的神经元抑制性活动可以对抗谷氨酸引起的兴奋性毒性,因此近年来引起广泛的研究兴趣。而谷氨酸受体和γ-氨基丁酸受体功能在缺血半暗带是否有改变尚不得而知。因此本文采用海马脑片全细胞膜片钳的记录方法,研究"不完全氧糖剥夺"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A型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突触后膜电流(IPSCs)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完全氧糖剥夺"使GABAAR介导的IPSCs的峰值增加而衰减时程延长。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电流的峰值增加是由于GABAAR-氯离子通道的电导增加所致,而与氯离子的反转电位变化无关。这些发现提示在脑缺血的缺血半暗带区域GABAAR介导的神经元抑制性活动可能是增强的,这可能是神经元面对缺血状态产生自我保护的一种内稳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氧糖剥夺 A型γ-氨基丁酸受体 抑制性突触后膜电流 峰值 衰减时程
下载PDF
运用化学遗传学方法鉴定星形胶质细胞调控抑制性突触形成的关键蛋白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一洵 李晖 易陈菊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第1期1-3,共3页
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突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体内研究细胞之间互作蛋白的技术手段,我们对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互作机制了解有限。近来,来自杜克大学的Cagla Eroglu团队和Scott H.Soderling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突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体内研究细胞之间互作蛋白的技术手段,我们对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互作机制了解有限。近来,来自杜克大学的Cagla Eroglu团队和Scott H.Soderling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报道了一种利用在体化学遗传学的Split-TurboID方法,并利用该方法鉴定了星形胶质细胞中与神经元表面互作的蛋白,发现星形胶质细胞NrCAM蛋白可通过与神经元NrCAM互作,负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的体积大小,并在神经元桥尾蛋白介导下促进抑制性突触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抑制性突触 Split-TurboID 神经黏附分子
下载PDF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对视皮层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表达及其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黎一鸣 郑莎 +2 位作者 翁传煌 高唐鑫子 杨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2-305,381,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观察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对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表达及其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为探索 CSPGs 抑制视皮层可塑性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硫酸软骨素酶(ChABC)处理体外培养的胎鼠视皮层神经元... 目的:通过体外观察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对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表达及其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为探索 CSPGs 抑制视皮层可塑性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硫酸软骨素酶(ChABC)处理体外培养的胎鼠视皮层神经元,降解其 CSPGs 后应用免疫荧光显色检测 CSPGs 降解情况及 GABA 能神经元的表达变化,并用膜片钳检测其自发性微小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以观察其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变化情况。结果:0.1 U/ml ChABC 处理神经元后,CSPGs 被成功降解,GABA 能神经元细胞密度、mIPSCs 幅度和频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SPGs 能促进GABA 能神经元表达及其抑制性突触传递功能的成熟,这可能是 CSPGs 抑制视皮层可塑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 硫酸软骨素酶 膜片钳 自发性微小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基于抑制性突触可塑性的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机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薛晓丹 王美丽 +1 位作者 邵雨竹 王俊松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76-286,共11页
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是指大脑神经网络的放电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大量实验研究发现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是神经电活动的重要特征,并且放电率自稳态是实现神经信息处理及维持正常脑功能的基础,因此放电率自稳态的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 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是指大脑神经网络的放电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大量实验研究发现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是神经电活动的重要特征,并且放电率自稳态是实现神经信息处理及维持正常脑功能的基础,因此放电率自稳态的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脑神经网络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系统,存在大量输入扰动信号及由于动态链接导致的参数摄动,因此如何建立并维持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及其鲁棒性仍有待深入研究.反馈神经回路是皮层神经网络的典型连接模式,抑制性突触可塑性对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抑制性突触可塑性的反馈神经回路模型对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及其鲁棒性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抑制性突触可塑性的作用下,神经元放电率可自适应地跟踪目标放电率,从而取得放电率自稳态;在有外部输入干扰和参数摄动的情况下,神经元放电率具有良好的抗扰动性能,表明放电率自稳态具有很强的鲁棒性;理论分析揭示了抑制性突触可塑性学习规则是神经元放电率自稳态的神经机制;仿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学习率及目标放电率对放电率自稳态建立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性突触可塑性 放电率自稳态 鲁棒性
下载PDF
GABA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邵采凤 张雯玮 +5 位作者 胡朝婷 王冉超 接玉 赵昶昀 陈茜 杨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11-1515,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PAG)内饱和及非饱和浓度的GABA_B受体激动剂对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作用的异同。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成年大鼠PAG的急性横切薄片记录其腹外侧区神经元。结果饱和浓度... 目的研究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PAG)内饱和及非饱和浓度的GABA_B受体激动剂对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作用的异同。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成年大鼠PAG的急性横切薄片记录其腹外侧区神经元。结果饱和浓度的GABA_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baclofen,5μmol·L^(-1))对上述两类突触的抑制效果无统计学差异,而非饱和浓度的巴氯芬(0.1μmol·L^(-1))对上述两类突触的作用有差异,0.1μmol·L^(-1)巴氯芬对抑制性突触的抑制效应明显大于其对兴奋性突触的抑制。与之相对应,0.1μmol·L^(-1)巴氯芬对单个PAG神经元的兴奋性显示增加作用,而非抑制作用。结论饱和浓度的GABA_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抑制两类突触的比率无差别,而非饱和浓度的巴氯芬对抑制性突触的抑制作用比其对兴奋性突触的抑制效率高,此结果可能解释了PAG注射不同浓度巴氯芬引起不同行为学反应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B受体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全细胞记录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大鼠
下载PDF
抑制性突触输入作用下神经振子群相响应同步
16
作者 费晓琪 焦贤发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9-283,共5页
文章利用相响应曲线建立了具有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输入和外部周期刺激的神经振子集群模型,引入复序参数描述神经元集群的同步活动。数值模拟表明抑制性突触输入降低了神经元集群的同步程度,减弱了神经元集群同步模式改变时的外部刺激;... 文章利用相响应曲线建立了具有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输入和外部周期刺激的神经振子集群模型,引入复序参数描述神经元集群的同步活动。数值模拟表明抑制性突触输入降低了神经元集群的同步程度,减弱了神经元集群同步模式改变时的外部刺激;在弱刺激或低频率刺激下,神经元集群出现完全同步;在强刺激或高频率刺激下,神经元集群出现阵发性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振子集群 相响应曲线 抑制性突触输入 周期刺激 同步活动
下载PDF
弓形虫感染引起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接触以及细胞体周边抑制性突触丧失 被引量:2
17
作者 Carrillo GL Ballard VA +7 位作者 Glausen T Boone Z Teamer J Hinkson CL Wohlfert EA Blader IJ Fox MA 杜一星(编译)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大脑内的感染和炎症会引起神经元连通性和功能的改变。细胞内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弓形虫,是一种感染脑部的病原体,可引起脑炎和癫痫发作。这种寄生虫的持续感染还与行为改变和发生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有关。目前来自人类... 大脑内的感染和炎症会引起神经元连通性和功能的改变。细胞内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弓形虫,是一种感染脑部的病原体,可引起脑炎和癫痫发作。这种寄生虫的持续感染还与行为改变和发生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有关。目前来自人类和小鼠模型的研究证据表明,癫痫发作和精神分裂症均由抑制性突触的丧失或功能障碍引起。与此相符,我们最近报道了持续性弓形虫感染改变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的分布,该酶在抑制性突触中催化GABA的合成。这些变化可能反映突触前装置在抑制性神经元中的重新分布或抑制性神经末梢的丧失。为了直接评估后者的可能性,我们采用序列块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BFSEM)并量化寄生虫感染后新皮质和海马中的细胞体周边抑制性突触。持续感染不仅导致明显的细胞体周边突触丧失,而且还诱导髓样来源的细胞对神经元细胞体的包封。免疫组织化学、遗传和超微结构分析显示,这些髓样来源的细胞包括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最后,超微结构分析确定了包膜于细胞体周围神经末梢的髓样来源的细胞,提示它们可能会主动置换或吞噬突触元件。因此,这些结果表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有助于寄生虫感染后细胞体周围抑制突触损失,并对于弓形虫的持续感染可能如何导致癫痫发作和精神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海马 抑制性突触 小胶质细胞 新皮质 细胞体周边突触
下载PDF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对阿片诱导痛觉过敏大鼠中央杏仁核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18
作者 盛晴宇 张泽茹 罗放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5-579,共5页
目的探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CaMKⅡα)对阿片诱导痛觉过敏(OIH)大鼠中央杏仁核(CeA)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取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KN93组,每组右侧CeA立体定位置管恢复1周后经颈皮下注射芬太尼(60 ... 目的探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CaMKⅡα)对阿片诱导痛觉过敏(OIH)大鼠中央杏仁核(CeA)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取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KN93组,每组右侧CeA立体定位置管恢复1周后经颈皮下注射芬太尼(60 μg/kg×4次,间隔15 min)造OIH模型,随后对照组及KN93组大鼠CeA区分别注射50%DMSO 0.5 μl或CaMKⅡα抑制剂KN93 10 nmol,记录给药前后大鼠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实验二:另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Con-1组、Con-2组、OIH-1组和OIH-2组,建模成功后制成脑片,其中Con-1组与OIH-1组用膜片钳记录CeA区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s);Con-2组和OIH-2组记录CeA区神经元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观察加用KN93 10 μmol/L前后上述电流幅值和频率的变化。结果实验一: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两组MWT和TWL均明显降低(P < 0.01);与造模后比较,给药后KN93组MWT和TWL明显升高(P<0.01)。实验二:与Con-1组比较,OIH-1组sIPSCs幅值和频率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OIH-1组sIPSCs幅值和频率明显升高(P<0.05),但对Con-1组无明显影响;与Con-2组比较,OIH-2组mIPSCs幅值和频率亦明显降低(P<0.05),给药前后OIH-2组与Con-2组mIPSCs幅值和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MKⅡα可抑制CeA区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这可能是CaMKⅡα调制阿片诱导痛觉过敏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核 阿片 痛觉过敏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铅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介导电流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
19
作者 高文良 张红 +4 位作者 袁谊 郭蕊 刘兴阳 邓显华 孙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检测不同浓度Pb^(2+)(1,5,10,50和10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GABA(1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并检测Pb^(2+)5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不同浓度GABA(1,10,50,100,500和10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②取15~19 d日龄雄性SD大鼠大脑制作厚度为350μm的脑片样本,记录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和注入电流诱导的动作电位(AP),检测Pb^(2+)10μmol·L^(-1)(灌流速度2 mL·min^(-1))处理前和处理5 min后sIPSC和mIPSC振幅和频率及AP频率。结果①在10,50和100μmol·L^(-1)浓度时,随浓度升高,Pb^(2+)抑制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作用增强,IC_(50)值为(68±20)μmol·L^(-1)。②Pb^(2+)50μmol·L^(-1)抑制GABA最大激活电流(P<0.01),升高GABA的EC50值,由无Pb^(2+)组的(20±6)μmol·L^(-1)增加到(87±39)μmol·L^(-1),表明Pb^(2+)可能以非竞争性机制抑制I_(GABA)。③脑片实验中,与处理前比较,Pb^(2+)10μmol·L^(-1)处理5 min后可逆地抑制神经元sIPSC的频率(P<0.01)而未影响其振幅,而mIPSC的频率和振幅均未受到影响。此外,Pb^(2+)10μmol·L^(-1)抑制AP的频率(P<0.01),降低神经元的整体兴奋性。结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2+)可能通过抑制皮质神经元的AP抑制sIPSC的频率;提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抑制以及对脑片神经元sIPSC频率的抑制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反映了Pb^(2+)中毒机制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 神经元 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小鼠大脑V1B区锥体神经元兴奋与抑制性突触发育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郭凌志 郭雅图 张伟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1-387,共7页
目的探讨C57BL/6J野生型小鼠在不同发育阶段大脑初级视皮质双眼区(primary visual cortex binocular zone,V1B区)Ⅳ层锥体神经元的微小突触后电流发育性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择出生后第14天(睁眼前后)、28天(关键期高峰段)、35天(关... 目的探讨C57BL/6J野生型小鼠在不同发育阶段大脑初级视皮质双眼区(primary visual cortex binocular zone,V1B区)Ⅳ层锥体神经元的微小突触后电流发育性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择出生后第14天(睁眼前后)、28天(关键期高峰段)、35天(关键期结束)和130天(完全成年期)的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16只,按日龄分为4个组,分别为P14组、P28组、P35组和P130组。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小鼠大脑V1B区Ⅳ层锥体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的频率和振幅,分析其差异和变化。结果小鼠大脑V1B区Ⅳ层锥体神经元的mEPSC频率4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6,P<0.001),其中P35组高于P28组[P28和P35组分别为(8.72±1.34)和(13.28±4.05)Hz,t=3.39,P=0.012],P130组低于P35组[P35和P130组分别为(13.28±4.05)和(5.82±1.98)Hz,t=5.21,P<0.001];mEPSC振幅4个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4,P=0.055)。小鼠大脑V1B区Ⅳ层锥体神经元的mIPSC频率4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4,P<0.001),其中P130组高于P14组[P14组和P130组分别为(5.22±1.33)和(12.03±3.94)Hz,t=4.678,P<0.001];锥体神经元mIPSC振幅4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6,P=0.001),其中P35组高于P28组[P28组和P35组分别为(20.07±3.56)和(28.47±5.98)pA,t=3.66,P=0.006],P130组低于P35组[P35组和P130组分别为(28.47±5.98)和(20.32±3.55)pA,t=3.33,P=0.014]。结论小鼠大脑V1B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发育在发育期呈旺盛增长状态,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减弱,抑制性突触发育随着小鼠日龄增加逐渐增强,且两者均在关键期迅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视皮质 锥体细胞 突触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电生理学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