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5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影响
1
作者 陈艳玲 张俊杰 顾琼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90-194,共5页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影响为高校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医学院校2021级医学新生818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404人(A组),未开设此课程的有414...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影响为高校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医学院校2021级医学新生818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404人(A组),未开设此课程的有414人(B组)。全部研究对象在课程开设前和结课半年后予以两次贝克抑郁问卷(第二版)调查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结果表明,A组和B组前后两次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中重度抑郁症状变化的检出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与B组比较,A组症状增加的检出率更小,而症状减轻的检出率更大。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有较好较持久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抑郁症状 医学新生 朋辈互助模式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现状
2
作者 李幼东 王建强 +7 位作者 彭雨涵 刘久楹 王紫妍 邓屹杉 李少雄 吕晶 张伟 杜玉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660-666,共7页
目的:调查“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关键症状及容易导致共病的症状,为制定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 目的:调查“双减”背景下河北省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关键症状及容易导致共病的症状,为制定中小学生焦虑抑郁症状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河北省6个地区48所的4413名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小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3.7%、10.4%,共病检出率为6.3%。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共同危险因素为女生、住宿、感到学习压力大、受过欺凌和睡不着觉(P<0.05),其中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初中和独生子女(P<0.01),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城镇、双亲家庭、每日上网时间>2小时和对学校感到不适应(P<0.05)。网络结构中预期影响较高的症状为GAD4“很难放松”(Z=1.09)、PHQ6“感觉自己糟糕或让其他人失望”(Z=1.06)、PHQ1“兴趣下降”(Z=1.05);桥梁预期影响较高的3个症状分别为PHQ9“存在消极观念”(Z=0.54)、PHQ1“兴趣下降”(Z=0.53)、GAD7“害怕将有可怕的事发生”(Z=0.46)。结论:“双减”背景下河北省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低,但仍有待进一步降低。二者共同危险因素为女生、住宿、感到学习压力大、受过欺凌和睡不着觉,其中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初中和独生子女,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城镇、双亲家庭、每日上网时间>2小时和对学校感到不适应。焦虑抑郁症状网络中的关键症状为GAD4、PHQ6、PHQ1,传递风险较高的桥梁症状为PHQ9、PHQ1、GAD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抑郁症状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网络分析 中小学生 双减
原文传递
社会心理因素对医务人员抑郁症状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容楠 陶玉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0191-0194,共4页
探究影响医务人员抑郁症状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作用机制,为缓解医务人员抑郁症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出参考意见。方法 通过回顾以往大量文献总结、探索并提出新的结论。结果 职业紧张、工作场所暴力和组织支持感等社会心理因素对医务... 探究影响医务人员抑郁症状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作用机制,为缓解医务人员抑郁症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出参考意见。方法 通过回顾以往大量文献总结、探索并提出新的结论。结果 职业紧张、工作场所暴力和组织支持感等社会心理因素对医务人员抑郁症状有显著影响,心理资本在社会心理因素与抑郁症状起中介作用。结论 医院管理者通过增加医务人员的组织支持感、减少职业紧张和工作场所暴力等方法来缓解其抑郁症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状 医务人员 心理资本
下载PDF
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4
作者 杨瑞君 吕书红 +2 位作者 刘志业 张新 刘志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8-364,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中部地区的江西,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共5省106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行... 目的·了解中国5省初中生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浙江、广东,中部地区的江西,西部地区的四川、贵州共5省106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行为情况、饮食行为情况、抑郁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中生的抑郁症状报告率、每日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每日视屏时间和饮食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并分析前两者的交互作用。结果·中国5省初中生抑郁症状报告率为12.9%,西部地区、非独生子女、每周零花钱超过100元、有过吸烟行为、有过饮酒行为、每日视屏时间≥2 h、有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初中生抑郁症状报告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2%初中生每日视屏时间≥2 h;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每日视屏时间<2 h组相比,≥2 h组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1.89,95%CI 1.22~2.95)。29.5%的初中生有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健康饮食行为组相比,不健康饮食行为组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2.16,95%CI 1.47~3.19)。6.4%的初中生每日视屏时间≥2 h且有不健康饮食行为;调整混杂因素后,这部分学生比每日视屏时间<2 h且饮食行为健康学生抑郁症状报告率更高(OR=4.26,95%CI 2.24~7.56)。调整混杂因素后,每日视屏时间与饮食行为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due to interaction,RERI)为1.21(95%CI 1.02~1.51),交互作用归因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 due to interaction,AP)为0.19(95%CI 0.13~0.31),交互作用指数(synergy index,S)为1.35(95%CI 1.12~1.69)。结论·视屏时间过长且有不健康饮食行为的中国初中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且两者对抑郁症状有相加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视屏时间 饮食行为 抑郁症状
下载PDF
高危妊娠患者社会心理资源与抑郁症状亚型的关系及护理对策分析
5
作者 赵庆生 张长敏 +1 位作者 曹丹凤 张敏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8期106-111,共6页
目的:识别高危妊娠患者抑郁症状的亚型并探讨其与不同社会心理资源的关系。方法: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情绪调节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反刍思维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待产的妊娠患者进行调查,最终将1519例... 目的:识别高危妊娠患者抑郁症状的亚型并探讨其与不同社会心理资源的关系。方法: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情绪调节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反刍思维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待产的妊娠患者进行调查,最终将1519例高危妊娠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SPSS 21.0和Mplus 7.4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危妊娠患者可分为“低抑郁症状组”“躯体抑郁症状组”“中度抑郁症状组”“高抑郁症状组”4种潜在类别。高度抑郁症状组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下例数高于低抑郁症状组(P=0.023),更不倾向使用认知重评和正念情绪调节策略(P<0.001),更倾向于使用反刍调节策略(P<0.001)。结论:高危妊娠患者抑郁症状存在异质性,且不同抑郁症状亚型在受教育程度、认知重评、正念、反刍情绪调节策略及社会支持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妊娠 抑郁症状亚型 潜在类别分析 心理社会资源 情绪调节策略 社会支持
下载PDF
青少年“体重焦虑”与抑郁症状关系: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
6
作者 周阳 肖静 +2 位作者 刘拥军 柳永红 顾云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为探索手机依赖在青少年“体重焦虑”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管理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文章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3月在12所学校发放电子问卷,共纳入9225例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调... 为探索手机依赖在青少年“体重焦虑”与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管理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文章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3月在12所学校发放电子问卷,共纳入9225例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体重焦虑”问卷、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和简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结果显示,“体重焦虑”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β=0.39,P<0.001);手机依赖在“体重焦虑”不同表现与抑郁症状关系中均起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分别占比14.29%、14.91%和22.08%。手机依赖在青少年“体重焦虑”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个体对体重的高度在意和敏感会使该间接作用占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焦虑 青少年 抑郁症状 手机依赖 中介效应
下载PDF
中国中老年人感觉障碍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探索——基于CHARLS的队列研究
7
作者 饶珊 卞之琳 +4 位作者 蒋丹 王桢 赵雨柔 邱培媛 况伟宏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37-343,共7页
目的:探索感觉障碍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为抑郁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20年的数据。感觉障碍由听觉障碍和视觉障碍两个指标构成,听觉障碍和视觉障碍均为自报。根据听觉和视觉情况将研究对象... 目的:探索感觉障碍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为抑郁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20年的数据。感觉障碍由听觉障碍和视觉障碍两个指标构成,听觉障碍和视觉障碍均为自报。根据听觉和视觉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无听觉和视觉障碍(NSI)组、仅听觉障碍(HI)组、仅视觉障碍(VI)组、听觉和视觉双重障碍(DSL)组。抑郁症状根据简版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10)进行评估。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检验感觉障碍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结果:共纳入12952例研究对象,其中HI组745例(5.8%),VI组2756例(21.3%),DSL组671例(5.2%)。在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5.42年),共5498例研究对象检出抑郁症状。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在未调整模型中,HI组、VI组和DSI组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均高于NSI组(P<0.05)。调整了社会人口学、行为生活方式及健康相关因素后,HI组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是NSI组的1.24倍(95%CI:1.09~1.41),VI组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是NSI组的1.20倍(95%CI:1.11~1.29),DSI组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是NSI组的1.37倍(95%CI:1.21~1.56)。结论:自我报告的VL、HL或DSL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纵向关联,应重点关注VL和HL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 听觉和视觉双重障碍 抑郁症状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主动遗忘能力与童年创伤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8
作者 汤煜尧 袁佳琦 +3 位作者 曾凡洲 胡兰 刘芳 景璐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3-519,共7页
目的:比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正常青少年在主动遗忘能力上的差异,并探讨该能力与童年创伤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41例青少年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组参与研究。采用定向遗忘(DF)... 目的:比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正常青少年在主动遗忘能力上的差异,并探讨该能力与童年创伤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41例青少年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组参与研究。采用定向遗忘(DF)任务,以情绪图片为记忆材料,比较两组在再认成绩上的差异。DF效应指“记住”条件再认成绩高于“忘记”条件。并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和贝克抑郁量表(BDI-II)评估被试的童年创伤程度和抑郁症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不同,抑郁症组仅在正性材料中出现DF效应(P<0.001)。在抑郁症组中,负性材料DF效应值在CTQ-SF得分与BDI-II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0.10,95%可信区间为0.05~0.17,占总效应21.3%)。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主动遗忘能力部分受损,他们对负性记忆的主动遗忘能力在童年创伤与抑郁症状间有部分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遗忘 定向遗忘任务 童年创伤 抑郁症状 青少年
下载PDF
大学生焦点解决思维与抑郁症状关系的追踪研究
9
作者 国锐 杨宏飞 梁社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检验大学生焦点解决思维与抑郁症状的纵向预测关系。方法:选取261名大学生,使用焦点解决问卷(SFI)与抑郁自评量表(SDS)间隔3个月进行2次测量,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交叉滞后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次测量的抑郁症状... 目的:检验大学生焦点解决思维与抑郁症状的纵向预测关系。方法:选取261名大学生,使用焦点解决问卷(SFI)与抑郁自评量表(SDS)间隔3个月进行2次测量,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交叉滞后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次测量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9.46%和47.89%,SFI跳脱因子得分3月后有所降低(P <0.01)。交叉滞后模型分析显示,基线SFI得分负向预测3个月后的SDS得分(β=-0.19,P<0.05),基线SDS得分对3个月后SFI得分的预测无统计学意义(β=-0.05,P>0.05)。结论:研究提示大学生的焦点解决思维可能有助于减轻抑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解决思维 抑郁症状 追踪研究 交叉滞后分析
下载PDF
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轻度抑郁症状及额叶α功率不对称的相关
10
作者 王相 周晓静 +8 位作者 裘莎丽 臧育恒 王芃 王靖 赵津磊 辛鑫 赵群 尹所望 王兴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轻度抑郁症状及额叶α功率不对称的相关。方法:选取有轻度抑郁症状[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53~62分]的大学生70例及正常对照组70例,测量安静闭目清醒状态下额叶α功率,使用国际体力活动短卷测量总体力活动(PA)... 目的:探讨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轻度抑郁症状及额叶α功率不对称的相关。方法:选取有轻度抑郁症状[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53~62分]的大学生70例及正常对照组70例,测量安静闭目清醒状态下额叶α功率,使用国际体力活动短卷测量总体力活动(PA)。结果:有轻度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总PA得分(P<0.001)、右额α功率(P<0.05)、额叶α功率不对称(FAA)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有轻度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总PA得分(r=-0.29,P<0.05)和FAA (r=-0.41,P<0.001)与SDS得分呈负相关,总PA得分与FAA呈正相关(r=0.34,P <0.01)。结论:有轻度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存在体力活动得分减少及额叶α功率右偏侧化现象,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及额叶α功率不对称三者间存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状 脑电图 额叶α功率不对称 体力活动
下载PDF
中国社区肿瘤患者抑郁症状现况调查
11
作者 李涵云 李秀婷 +5 位作者 许瑞雪 慕福芹 秦岩 黄悦勤 吴一波 刘燕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2,共8页
目的:探讨社区肿瘤患者抑郁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在全国范围内(不包含港澳台)以分层抽样与按全国第7次人口普查比例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30505例居民。采用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自编调查问卷、简化版领... 目的:探讨社区肿瘤患者抑郁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在全国范围内(不包含港澳台)以分层抽样与按全国第7次人口普查比例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30505例居民。采用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自编调查问卷、简化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评估肿瘤患者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行为方式、社会支持情况等。结果:自我报告临床诊断肿瘤患者共359例(1.2%)。其中,恶性肿瘤患者151例(42.1%),良性肿瘤患者208例(57.9%),肿瘤患者的抑郁症状检出率76.6%。过去1周内每天走路超过10min少于3d(OR=6.63)或4~6d(OR=5.00)、整体睡眠质量很差(OR=4.80)或一般(OR=3.06)、领悟朋友支持程度低(OR=4.66)及伴有焦虑症状(OR=1.74)是肿瘤患者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特别是睡眠质量差、运动量少、领悟社会支持低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抑郁症状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职校学生24小时活动与抑郁症状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12
作者 汤表倩 陈勃昊 +3 位作者 李艺扬 刘汗青 许曙青 王书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5,共7页
目的使用等时替代模型,探索有、无抑郁症状的职校学生10 min/天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和睡眠(sleep,SLP)之间等时替代与抑郁症状量表得分的关联。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和江... 目的使用等时替代模型,探索有、无抑郁症状的职校学生10 min/天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久坐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和睡眠(sleep,SLP)之间等时替代与抑郁症状量表得分的关联。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和江苏省的14所职校,调查对象为1~3年级学生,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开展问卷调查。根据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re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得分将学生分为有抑郁症状组和无抑郁症状组。结果共收回问卷40339份,其中能够清楚记得过去1周身体活动时间的问卷10086份,数据清洗后获得有效问卷8149份,包括无抑郁症状组5496人(67.44%),有抑郁症状组2653人(32.56%)。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6.70±1.19)岁。无抑郁症状组的中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MPA)替代其他所有研究的行为均与CES-D得分呈负相关,高强度身体活动(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VPA)替代MPA和SB均与CES-D得分呈正相关;有抑郁症状组的MPA替代步行、SB和SLP均与CES-D得分呈负相关。MPA替代步行、SB和SLP与CES-D得分的负关联,在有抑郁症状组中的强度大于无抑郁症状组。结论职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学生MPA替代步行、SB和SLP与CES-D得分呈负相关,有抑郁症状组中的关联大于无抑郁症状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状 身体活动(PA) 久坐行为(SB) 睡眠(SLP) 等时替代模型(ISM) 青少年
下载PDF
中国中老年人C反应蛋白累积升高次数与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13
作者 赵柠煊 姜琳 +3 位作者 胡美婧 姚强 毛一能 朱彩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070-2076,2090,共8页
背景 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累积效应及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是既往中老年人CRP与抑郁症状关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目前中国关于CRP与抑郁症状的研究缺乏探索CRP累积升高次数对抑郁症状不同维度的影响。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CRP在... 背景 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累积效应及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是既往中老年人CRP与抑郁症状关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目前中国关于CRP与抑郁症状的研究缺乏探索CRP累积升高次数对抑郁症状不同维度的影响。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症状之间的纵向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开数据,共纳入3 868名研究对象。依据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2011年、2015年)的累积升高次数(CRP>3 mg/L)将研究对象分为累积升高0次组(n=2 918)、累积升高1次组(n=763)、累积升高2次组(n=187)。分别于2011年、2015年、2018年采用10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10)评估抑郁症状,该量表分为躯体抑郁症状和非躯体抑郁症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总分/躯体抑郁症状得分/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之间的纵向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情况(是/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是抑郁症状总分(β=1.22,P<0.05)、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51,P<0.05)及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71,P<0.05)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更高(OR=1.64,95%CI=1.18~2.29)。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CRP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及时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炎性疾病,避免其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可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C反应蛋白 累积效应 慢性炎症 躯体抑郁症状 中老年人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下载PDF
中国中老年人听力损失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研究
14
作者 赵琴 夏红红 +1 位作者 陈菲 邱培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9,共7页
目的:探索中国中老年人听力损失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为中老年人抑郁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至2020年中参加2次及以上的受访者数据。听力损失... 目的:探索中国中老年人听力损失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为中老年人抑郁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至2020年中参加2次及以上的受访者数据。听力损失通过自我报告进行评估,抑郁症状通过简版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10)量表进行测量。采用K-M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分组间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听力损失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结果:研究共纳入12 952例研究对象。基线时1 416(10.9%)例研究对象自报听力损失。在中位随访时间为5.42年的随访中,5 498例研究对象出现抑郁症状。在未调整模型中,基线时的听力损失组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是无听力损失组的1.34倍(P<0.05),逐步调整社会人口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及健康相关因素后,基线时的听力损失仍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HR=1.21,95%CI=1.10~1.34)。结论:听力损失会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对听力损失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损失 抑郁症状 中老年人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原文传递
隔代照料对超大城市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李卓 姚丹 +1 位作者 朱萍 罗雅楠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6,共13页
随着老龄化加深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为照顾第三代、支持子女事业而来到城市的流动老人规模逐渐增大,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差异和亲朋远离等原因使他们的精神健康面临较大挑战。文章基于北京市大兴区60岁及以上流动老人开展的精神健康问卷调... 随着老龄化加深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为照顾第三代、支持子女事业而来到城市的流动老人规模逐渐增大,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差异和亲朋远离等原因使他们的精神健康面临较大挑战。文章基于北京市大兴区60岁及以上流动老人开展的精神健康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工具变量(2SLS-IV)和中介效应(KHB)等方法,研究了隔代照料对超大城市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影响,并探索中介机制。结果发现:(1)隔代照料能显著降低流动老人的抑郁症状风险;(2)当照料强度超过一周五天时,隔代照料的积极影响会减弱、消失甚至变为负面影响;(3)隔代照料、照料强度对70岁及以上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影响更为突出,在不同性别、不同来京时长流动老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4)隔代照料会通过增进流动老人与孙子女的情感互动、增加子女的情感支持、促进流动老人社会活动参与,降低其抑郁症状风险。其中,与孙子女情感互动对中介效应的贡献最大。研究关注了流动老人这一日益壮大群体的精神健康,同时从与孙子女情感互动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对隔代照料影响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作用机制的认识。基于此,让流动老人适当参与隔代照料,与年轻的父母一代共同照料第三代家庭成员,不仅有利于释放“银发红利”和缓解超大城市托育资源匮乏问题,也能满足流动老人情感需求,让其享天伦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流动老人 隔代照料 抑郁症状风险 影响机制
下载PDF
老年人独处能力与抑郁症状:心理韧性的中介和居住方式的调节作用
16
作者 胡永时 张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考察老年人独处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采用独处能力量表(CBAS)、心理韧性量表简版(CD-RISC-10)、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10),对1057名5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测查。结果:(1)老年人独处能力显著负向预测抑郁... 目的:考察老年人独处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采用独处能力量表(CBAS)、心理韧性量表简版(CD-RISC-10)、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10),对1057名5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测查。结果:(1)老年人独处能力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症状(β=-0.17,P<0.001);(2)心理韧性在独处能力与抑郁症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6,中介效应占比为33.53%;(3)不同的居住方式调节了中介模型的前半段路径(β独居=0.17,P<0.05)和直接路径(β子女=-0.17,P<0.05;β子&配=-0.16,P<0.05)。结论:无论与谁居住,独处能力均可以通过增强其心理韧性来降低晚年抑郁风险;对于独居空巢老年人,独处能力对其心理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一定程度上补偿了亲密关系缺失的不利影响;而对于与子女居住、与子女和配偶共同居住的老年人,高独处能力有助于直接缓解其抑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处能力 抑郁症状 心理韧性 居住方式 老年人
原文传递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痛苦和抑郁症状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17
作者 袁磊 陆丽君 +5 位作者 赵锦航 杨颖 朱怡萱 陈伟 李殿江 刘思浚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724-730,共7页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痛苦(Diabetes Distress,DD)、抑郁症状(Depression Symptom,DS)和自我管理行为现状,探讨DD和DS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痛苦(Diabetes Distress,DD)、抑郁症状(Depression Symptom,DS)和自我管理行为现状,探讨DD和DS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南京市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册的588名老年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糖尿病痛苦量表、九条目患者健康问卷和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结果:①社区老年T2DM患者DD和DS的患病率分别为28.4%和39.1%,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②DD(r=-0.43,P<0.01)和DS(r=-0.28,P<0.01)均与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呈显著负相关。③在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较高的DD得分(B=-0.594,P<0.01)和DS得分(B=-0.799,P<0.01)均能单独预测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当DD和DS同时纳入回归模型时,DS(B=-0.224,P=0.071)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再显著,而DD(B=-0.529,P<0.01)依旧显著,可以解释自我管理行为总变异的20.8%。结论:社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需对老年T2DM患者的DD和DS进行常规评估,实施侧重于降低DD水平的干预策略可能对于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痛苦 抑郁症状 老年人 自我管理行为 2型糖尿病
原文传递
农村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黄启萍 张勰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该...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该项目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入户调查填写问卷。选取数据库中3198名65岁以上农村女性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描述农村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状况,采用χ^(2)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采集3198名农村女性老年人的数据资料,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6.2%;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自评健康状况一般(OR=2.401,95%CI:1.816~3.179)和不好(OR=3.394,95%CI:2.394~4.816)、生活满意度一般(OR=1.512,95%CI:1.177~1.943)和满意度低(OR=3.973,95%CI:2.305~6.851)、睡眠质量一般(OR=2.402,95%CI:1.834~3.147)和不好(OR=5.149,95%CI:3.812~6.954)、遇到事情一般能想开(OR=2.898,95%CI:2.235~3.758)和想不开(OR=5.852,95%CI:4.028~8.503)、生活费不够用(OR=1.452,95%CI:1.082~1.947)、有听力障碍(OR=1.437,95%CI:1.126~1.834)、没有倾诉对象(OR=170.842,95%CI:84.014~347.408)是农村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农村女性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农村女性老年人的睡眠质量问题、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生活满意度等,避免发展为抑郁症,提升农村女性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女性 老年人 抑郁症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住房财富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财富效应的中介机制
19
作者 胡明政 王延赏 +3 位作者 王明 夏祎祺 管晓龙 何平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究家庭住房财富对儿童抑郁症状的代际影响。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通过混合截面线性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家庭住房财富对儿童子女抑郁症状的影响,并使用逐步回归、Bootstrap方法探究财富效应在其中... 目的:探究家庭住房财富对儿童抑郁症状的代际影响。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通过混合截面线性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家庭住房财富对儿童子女抑郁症状的影响,并使用逐步回归、Bootstrap方法探究财富效应在其中的中介机制。结果:家庭住房财富的增多能够缓解儿童的抑郁症状(β=-0.351,P<0.001),同时,住房财富也会通过增加家庭享受型消费支出(β=0.231,P<0.001)而缓解儿童抑郁症状(β=-0.333,P<0.001)。Bootstrap结果显示住房财富影响儿童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为-0.588(P<0.001),享受型消费支出的间接效应为-0.091(P<0.001)。结论:住房财富对儿童抑郁症状存在缓解作用,财富效应在其中起到中介效应。学校和社区应着重关注低住房财富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其子女制定相应的健康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房产 财富效应 抑郁症状 代际影响 心理健康
下载PDF
大学生经验性回避与睡眠时间不足对抑郁症状的交互作用
20
作者 张卫波 姚志英 +3 位作者 王涛 贾飞飞 沈珍珍 贾存显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50-355,共6页
目的:探究大学生经验性回避、睡眠时间不足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以及对抑郁症状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对来自山东、吉林、陕西的7所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人... 目的:探究大学生经验性回避、睡眠时间不足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以及对抑郁症状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对来自山东、吉林、陕西的7所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经验性回避、睡眠时长、抑郁症状等信息。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经验性回避、睡眠时间不足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使用相加交互作用分析经验性回避与睡眠时间不足的交互作用。结果:共纳入4803例大学生,其中男2207例(45.95%),女2596例(54.05%)。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为18~26岁。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与低度水平相比,中等、中高、高度水平的经验性回避均与抑郁症状相关(P<0.001),睡眠时间不足与抑郁症状相关(P<0.00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中高、高度水平经验性回避与睡眠时间不足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论:经验性回避、睡眠时间不足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相关,且中高、高度水平经验性回避与睡眠时间不足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抑郁症状 经验性回避 睡眠时间 交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