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文生“中国抒情文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及其意义
1
作者 石了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2-88,共7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文生的“中国抒情文学思想体系”是在他与现代学术界各类文学研究观点展开辩驳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一破一立之间,王文生走向通过“中西比较”建构具有中国原味的抒情文学思想体系的学术道路。从中国文学研究现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文生的“中国抒情文学思想体系”是在他与现代学术界各类文学研究观点展开辩驳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在一破一立之间,王文生走向通过“中西比较”建构具有中国原味的抒情文学思想体系的学术道路。从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的脉络看,王文生的“中国抒情文学思想体系”研究不仅接续了五四学术传统,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了“现代化”总结,也让文学研究回归文学自身,对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取向进行了纠偏,同时丰富了海外“中国抒情传统”的阐释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文生 抒情文学 抒情传统 思想体系 现代化
下载PDF
张力与和谐:东北女性乡土抒情文学的两种美学建构——萧红、迟子建创作审美风格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喻晓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8-110,共3页
近年来,有研究关注到萧红与迟子建这两位东北乡土作家创作风格的相似,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二人风格追求本质上的不同。本文认为,作为相隔半世纪之遥的两位东北故土的书写者,萧红与迟子建二人的创作,一个表现为张力之美,一个表现为和谐之... 近年来,有研究关注到萧红与迟子建这两位东北乡土作家创作风格的相似,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二人风格追求本质上的不同。本文认为,作为相隔半世纪之遥的两位东北故土的书写者,萧红与迟子建二人的创作,一个表现为张力之美,一个表现为和谐之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实际上为东北乡土抒情文学树立了两面风格迥异的美学旗帜,而这恰恰是被当前萧红与迟子建比较研究所遗漏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 和谐 东北女性 乡土抒情文学 美学建构 萧红 迟子建 创作 审美风格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视觉文化时代抒情文学图像表意的审美增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宋玉书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4-138,共5页
抒情文学与视听媒介的资源整合赋予抒情文学新的审美特质,既使抒情文学在多媒体传播效应中实现审美价值的增值,又有助于涵养媒体的文化品格和艺术气质。但其小众收视状态难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国家和媒体应以必要的政策鼓励和实际支持... 抒情文学与视听媒介的资源整合赋予抒情文学新的审美特质,既使抒情文学在多媒体传播效应中实现审美价值的增值,又有助于涵养媒体的文化品格和艺术气质。但其小众收视状态难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国家和媒体应以必要的政策鼓励和实际支持,使这支清雅的艺术之花能够持续在视听媒介空间美丽地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文学 视听媒介 图像表意 审美增值
下载PDF
中国抒情文学体系深层建构的反思与期待 被引量:2
4
作者 潘水萍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53-58,共6页
中国抒情文学体系深层建构所面向的问题,值得当下学界加以重视与反思。在现代历史语境背景下对中国古典抒情传统论题之隐然迹出,一方面有力地印认了中国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文学之味;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学思想进一步的研究拓宽了意识... 中国抒情文学体系深层建构所面向的问题,值得当下学界加以重视与反思。在现代历史语境背景下对中国古典抒情传统论题之隐然迹出,一方面有力地印认了中国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文学之味;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学思想进一步的研究拓宽了意识视界与阐释空间。这对人们从文类特征的独到角度来重新体识与发现中国古典抒情传统之内在意蕴,无疑有着深远的助益与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文学 诗言志 诗缘情 情味论
下载PDF
展现生命自由情怀的诗性文化精神——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抒情文学
5
作者 黄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88,共7页
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使现代抒情文学创作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 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使现代抒情文学创作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实境况,抒发出由文明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显示出在江南文化影响下,现代作家的创作总是蕴涵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复兴所需要的巨大情感力量,并在文化转型的特定时期,起到了支撑着民族精神的一种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化 现代抒情文学 诗性精神
下载PDF
论中国抒情文学的艺术概括
6
作者 俞裕喜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35-40,共6页
中国抒情文学独特的艺术概括方式有意象、意境、抒情母题等;艺术概括具有浑沌特点;解读中国抒情文学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用中国文学独特的体味、感悟等方式解读文本。
关键词 抒情文学 独特 中国文学 母题 意象 解读 艺术 概括 方式 感悟
下载PDF
意象与原型──中国抒情文学原型论之一
7
作者 程金城 《社科纵横》 1996年第1期16-19,共4页
意象与原型──中国抒情文学原型论之一程金城编者按:多年实践证明,教学和科研是高校腾飞的两翼,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科研工作更是关系着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未来发展,不可等闲视之。如何把二者有... 意象与原型──中国抒情文学原型论之一程金城编者按:多年实践证明,教学和科研是高校腾飞的两翼,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科研工作更是关系着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未来发展,不可等闲视之。如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高校教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物象 抒情文学 意象构成 “象” 原型论 “意” 原型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 艺术符号 心理原型
下载PDF
抒情文学作品教学关键的一环——谈谈意境的鉴赏和把握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开志 《乐山师专学报》 1995年第1期76-78,共3页
艺术是以美的力量陶冶人和感召人的.可以说,美是艺术的根本特征.如果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叙事文艺作品的艺术美的标志,那么,对于抒情性质的文艺作品来说,意境则是艺术美的具体体现.抒情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相当大,于是... 艺术是以美的力量陶冶人和感召人的.可以说,美是艺术的根本特征.如果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叙事文艺作品的艺术美的标志,那么,对于抒情性质的文艺作品来说,意境则是艺术美的具体体现.抒情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相当大,于是意境的鉴赏和把握就成为教学的关键一环.本文拟就意境的构成、特点、品格,以及怎样把握意境等方面结合教材作如下探讨.抒情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是区别叙事和议论性质的文学作品的重要尺度.但这种意义上的情不是孤立存在的,抒情作品的意境只能用存在与意识,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加以阐明,在具体的作品中,意是主体(艺术家)的意志情怀的体现.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决定于客观生活斗争,意由境生,无境当然失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无所依附的情是不存在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文学 意境的构成 教学关键 《故乡的榕树》 《文心雕龙》 文学作品 《荷塘月色》 抒情作品 艺术美 蒲公英
下载PDF
飞鸟与中国古代抒情文学——兼与兽比较
9
作者 高连旺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11-13,共3页
依据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中大量呈现的飞鸟现象 ,阐述了飞鸟的感性、理性特点 ,写景、抒情。
关键词 飞鸟 抒情文学 美学特点 美学功能
下载PDF
炼意铸境 妙合无垠——试论抒情文学的典型化
10
作者 王利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91-93,共3页
抒情文学的典型化是通过“炼意”、“铸境”两个有机统一的、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过程来完成的,其目标是创造出生动、新颖而深邃的典型性意境。
关键词 抒情文学 典型化 炼意 铸境
下载PDF
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的主要特点——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11
作者 樊淑媛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0期81-86,共6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二期刊登的《中学语文教学不应“重语轻文”》一文指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语轻文”的倾向,我同意这种看法。有些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基本知识教学,忽视读写的综合训练。不论什么样体裁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二期刊登的《中学语文教学不应“重语轻文”》一文指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语轻文”的倾向,我同意这种看法。有些学校的语文教学,只重视基本知识教学,忽视读写的综合训练。不论什么样体裁的文章,都只是着重语法、字词练习,忽视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在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里,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文学作品,如何根据文学特点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作家思想感情,这是文学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讲解和练习,另一方面则要突出文学作品的形象分析,并通过形象分析讲清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这样做,既不影响基本知识教学,又有利于读写训练和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 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 主要特点 将军 作家 初中语文教材 人物形象
下载PDF
悲秋意识与中国古代抒情文学
12
作者 殷慧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36-40,46,共6页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悲秋意识与中国抒情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二者的结合,密切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心态。悲秋意识对中国抒情文学的积极与消极...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悲秋意识与中国抒情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二者的结合,密切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心态。悲秋意识对中国抒情文学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决定了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文人心理结构 传统审美观念 悲秋意识 抒情文学
下载PDF
飞鸟与中国古代抒情文学
13
作者 高连旺 薛云虎 《晋东南师专学报》 1994年第2期49-53,共5页
关键词 古代抒情文学 咏鸟文化 篇幅 种类 美学特点
下载PDF
华裔作家哈金、裘小龙小说创作与中国文学之抒情传统
14
作者 余小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4期150-160,共11页
哈金和裘小龙作为华裔新移民作家代表分别因现实主义和侦探小说出名。两者小说皆有诗歌引录,具有中国古典小说“以诗抒情”的特点,注重创设诗意,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引录诗歌”“自创诗歌”“化诗入文”;二者以诗抒情区别主要在于宏... 哈金和裘小龙作为华裔新移民作家代表分别因现实主义和侦探小说出名。两者小说皆有诗歌引录,具有中国古典小说“以诗抒情”的特点,注重创设诗意,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式:“引录诗歌”“自创诗歌”“化诗入文”;二者以诗抒情区别主要在于宏观选材引录习惯和微观选词。在皆用清新意象制造诗的意境的同时,哈金倾向引录叙事类、写实性较强的诗歌,而裘小龙往往引录描写性、抒情性强的诗歌;在选词上,哈金一贯坚持语言简约性;裘小龙小说则善用押韵制造乐感,使用大量感官形容词,且其小说“诗”“文”相间模式高度程式化。可见,以哈金、裘小龙为代表的华裔英语作家虽然以英语为西方读者创作不同类型风格的小说,但他们有意无意地再现了祖居国古典小说“诗文相间”的文体特征,彰显了自先秦以来中国文学一以贯之的抒情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金 裘小龙 英语小说 “诗”“文”相间 中国文学抒情传统
下载PDF
蒙古国现代抒情文学范例心理分析
15
作者 澈根 《蒙古学研究(蒙文版)》 2023年第2期60-67,123,共9页
In western countries,since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filtrated into the field of art and literature,it has brought many possibilities to explain problems of literature with psychoanalytic theory.Due to the r... In western countries,since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filtrated into the field of art and literature,it has brought many possibilities to explain problems of literature with psychoanalytic theory.Due to the rich description of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n Mongolian lyric literature,we tries to analyze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fe experience,view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ian poets and their works with psychoanalytic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文学 THEORY PSYCHOLOGICAL
原文传递
非抒情时代的抒情文学——30年代抒情小说论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学勇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8-183,共6页
以阶级矛盾和民族解放斗争凸现时代主潮的30年代,显然不是一个适合于纯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年代,但却出现了一批堪称现代一流的抒情小说。这些小说充分彰显着各流派作家的文化理想和审美追求,艺术水准也有着他人甚至连作家自己都无法超越... 以阶级矛盾和民族解放斗争凸现时代主潮的30年代,显然不是一个适合于纯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年代,但却出现了一批堪称现代一流的抒情小说。这些小说充分彰显着各流派作家的文化理想和审美追求,艺术水准也有着他人甚至连作家自己都无法超越的高度,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绝唱"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时代心理、情绪与主体情感的默然契合,使抒情小说艺术走向成熟;作家对现代文学经验的省思和审美追求的自觉,使其创作表现出高度个性化的特征;此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使抒情文学逐渐失去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话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小说 30年代 抒情文学 民族解放斗争 主流意识形态 审美追求 现代文学 阶级矛盾
原文传递
在抒情与叙事之间的认识调整——20世纪初王国维文学观建构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冠夫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20世纪初,王国维一改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诗、词等抒情文学而贬抑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叙事文学放在抒情文学之上,这一文学类型观的重要变化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就王国维个人而言,这主要源于在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晚近... 20世纪初,王国维一改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诗、词等抒情文学而贬抑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叙事文学放在抒情文学之上,这一文学类型观的重要变化在当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就王国维个人而言,这主要源于在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晚近文学、美学理论的影响下,其文学认同向西方文学的转移,特别是其文学观和审美观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但由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对于其影响的持续以及个人的性情等因素,王国维对于抒情文学仍然难于忘情,这导致他的文学论述中涉及传统抒情文学时的内在的矛盾。而在后期的戏曲论中,王国维纠正了个人的认识偏颇,强调叙事与抒情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打破了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的二元对立。王国维的这一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文学 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
下载PDF
“抒情”的颠覆与重构——梁启超、王国维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冠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9,共9页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所形成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两人在抬高叙事文学的同时,对于抒情诗词仍予以持续关注,且这一抒情情结也形塑着他们对于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两人其后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和矫枉过正进行了反省,对传统文学观的局限和西方现代性的偏误进行双重超越,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二元对立,并在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中对其予以重新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王国维 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 抒情传统
下载PDF
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抒情文学的勃兴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轶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关键词 抒情文学 “五四” 苏曼殊 浪漫主义 思想启蒙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原文传递
龚自珍与中国抒情文学的前现代转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广宏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09年第1期132-170,共39页
本文试图通过对龚自珍在清末民初被发现与接受之过程的梳理,探讨其中所反映的文学观念以及以诗歌为主体的抒情文学发生的变化。与此同时,又试图通过对龚自珍抒情个性之形成及与传统关系的重新考察,一方面探寻龚氏形象之所以被作如此解... 本文试图通过对龚自珍在清末民初被发现与接受之过程的梳理,探讨其中所反映的文学观念以及以诗歌为主体的抒情文学发生的变化。与此同时,又试图通过对龚自珍抒情个性之形成及与传统关系的重新考察,一方面探寻龚氏形象之所以被作如此解读的内在依据,一方面展示中国抒情传统在更早时代已经出现的内应式转变及其复杂演进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抒情文学 前现代转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