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血液病患者预存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阳性率与分布特征
1
作者 季开 陈璐瑶 +4 位作者 王澜 吴小津 鲍晓晶 袁晓妮 何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3347-3350,共4页
回顾性收集2016至2018年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1次进行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检测的1494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同血液病患者中分析不同类型预存抗HLA抗体的阳性率及分布特征。1494例血液病... 回顾性收集2016至2018年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1次进行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检测的1494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同血液病患者中分析不同类型预存抗HLA抗体的阳性率及分布特征。1494例血液病患者中,男849例,女645例,年龄[M(Q_(1),Q_(3))]为31(17,45)岁;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57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7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3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75例,其他疾病135例。预存抗HLA抗体的总阳性率为25.1%(375/1494),其中抗HLA-Ⅰ类、抗HLA-Ⅱ类和抗HLA-Ⅰ+Ⅱ类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1.2%(168/1494)、4.9%(73/1494)和9.0%(134/1494)。MDS、AA、AML、ALL、其他患者的预存抗HLA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40.6%(71/175)、30.8%(72/234)、26.2%(151/577)、12.3%(46/373)和25.9%(35/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抗HLA-Ⅰ类、抗HLA-Ⅱ类和抗HLA-Ⅰ+Ⅱ类抗体在不同血液病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鉴于不同血液病患者预存抗HLA抗体的阳性率和分布特征不同,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应进行抗HLA抗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抗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病 分布
原文传递
人类白细胞抗原-DR/CD4^(+)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6联合降钙素原预测ICU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效能及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婧 周鹏 +2 位作者 谢晶 王晓英 丛铃娟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838-844,共7页
目的: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DR/CD4^(+)T淋巴细胞(HLA-DR/CD4^(+))、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感染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及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ICU收治的SA... 目的: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DR/CD4^(+)T淋巴细胞(HLA-DR/CD4^(+))、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感染患者中的诊断效能及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ICU收治的SAP患者80例纳入研究。按照是否继发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43)及未感染组(n=37)。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抗菌治疗情况。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SAP继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HLA-DR/CD4^(+)、IL-6及PCT预测SAP继发感染的效能。结果:感染组APACHEⅡ评分大于未感染组(P<0.05)。两组性别、年龄、病因、并发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组脂肪酶、IL-6及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HLA-DR/CD4^(+)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脂肪酶高表达(OR=2.354,95%CI 1.491~3.716)、HLA-DR/CD4^(+)高表达(OR=3.508,95%CI 1.283~9.588)、IL-6高表达(OR=4.284,95%CI 1.469~12.493)及PCT高表达(OR=5.743,95%CI 1.530~21.563)均是SAP继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HLA-DR/CD4^(+)、IL-6及PCT及三者联合诊断SAP继发感染的AUC值分别为0.809、0.778、0.819及0.959,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诊断的AUC值及诊断效能明显大于单独HLA-DR/CD4^(+)(z=3.161,P=0.002)、IL-6(z=3.822,P<0.001)及PCT(z=3.346,P=0.001)诊断。局部感染组血清HLA-DR/CD4^(+)水平高于严重感染组,IL-6及PCT水平均低于严重感染组(P<0.05)。局部感染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较严重感染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HLA-DR/CD4^(+)高表达、IL-6高表达及PCT高表达均是SAP继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有效预测SAP继发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人类白细胞抗原-DR/CD4^(+)T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6 降钙素原 感染 菌药物
下载PDF
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与抗内皮细胞抗体在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文英 姜静 +3 位作者 李兴库 王金辉 权奇善 黄丽娟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 选择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患者,根据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或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以及两抗体同时阳性进行分组,并同时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中肌酐含量作为判断肾功能的指标。探讨在肾移植慢... 目的 选择发生慢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患者,根据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或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以及两抗体同时阳性进行分组,并同时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中肌酐含量作为判断肾功能的指标。探讨在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抗内皮细胞抗体与抗HLA抗体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抗内皮细胞抗体的检测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抗HLA抗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肌酐检测应用的是生化分析仪。结果 移植后处于慢性排斥期抗HLA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肌酐含量均值为(116.3±5.6)μmol/L,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肌酐含量均值为(114.6±4.7)μmol/L;抗HLA抗体与抗内皮细胞抗体同时阳性的血清标本肌酐含量的中位数是131.2 μmol/L,四分位间距为13.6 μmol /L;两组间肌酐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抗内皮细胞抗体和抗HLA抗体均可影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期的肾功能;抗内皮细胞抗体与抗HLA抗体在肾移植慢性排斥期间同时产生,肾功能损害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内皮细胞抗体 慢性排斥反应
原文传递
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对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受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贾保祥 康颖 +2 位作者 刘杰 徐秀红 于清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研究抗HL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受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至2006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并于2007年检测抗HLA抗体为阳性的143例受者临床资料。受者均于2010至2011年再次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 目的研究抗HL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受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至2006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并于2007年检测抗HLA抗体为阳性的143例受者临床资料。受者均于2010至2011年再次检测群体反应性抗体,观察肾功能和存活情况。结果 143例受者中,抗HLA-Ⅰ类抗体阳性13例,抗HLA-Ⅱ类抗体阳性107例,抗HLA-Ⅰ+Ⅱ类抗体阳性23例。截至2014年10月,上述3组抗体阳性受者中,移植肾失功和肾功能下降受者比例分别为61.5%(8/13)、42.0%(45/107)和87.0%(20/23)。3种类型抗体阳性受者发生肾功能异常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抗HLA-Ⅱ类抗体阳性受者中肾功能异常比例低于抗HLA-Ⅰ+Ⅱ类抗体阳性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P<0.017)。结论抗HLA-Ⅰ+Ⅱ类抗体对长期存活受者的移植肾功能影响大于抗HLA-Ⅱ类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肾功能 长期存活
原文传递
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及其抗体监测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的应用
5
作者 曾文涛 傅茜 +1 位作者 刘龙山 王长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4期8623-8627,共5页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是影响肾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抗体检测有助于筛查术前致敏者。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联合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监测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病例回...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是影响肾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抗体检测有助于筛查术前致敏者。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联合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监测在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病例回顾性分析,于2004-02/2007-09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同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亲属活体供肾者、首次肾移植者66例,供者男27例,女39例,年龄19-66岁;受者男50例,女16例。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拟行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抗原分型,采用补体依赖微量细胞毒性试验于术前行交叉配型。采用甲泼尼龙联合抗CD25单克隆抗体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于术中和术后早期作免疫诱导治疗,采用以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为主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的三联方案作维持性免疫抑制治疗。主要观察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筛查和监测受体的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肾移植效果及不同免疫抑制方案患者急性排斥情况。结果:66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中,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配型错配数分别为0-3个60例,4-6个6例。在0-3错配数受体中,术后3例(5%)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4例(7%)发生急性排斥。在4-6错配数受体中,术后1例(17%)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2例(33%)急性排斥。人类白细胞抗原0-3错配数和4-6错配数两组比较,其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急性排斥发生率无显著影响(P〉0.05)。所有急性排斥患者经甲泼尼龙和/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后逆转。对3例术前预致敏受者术后定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变化: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移植肾功能顺利恢复;2例术前经血浆置换后转阴或自然转阴,术后发生急性排斥,经甲泼尼龙、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治疗后逆转。结论:亲属活体供肾组织配型中,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等相关。术前组织配型及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动态监测对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特别是预致敏受者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属活体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 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与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曹乐清 李思琦 +15 位作者 许兰平 张晓辉 陈育红 陈欢 韩伟 闫晨华 陈瑶 张圆圆 王景枝 莫晓冬 韩婷婷 马艳茹 吕萌 刘开彦 黄晓军 常英军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0年第8期453-457,共5页
目的探讨接受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SDT)的血液病患者体内存在的抗HLA抗体与移植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MSDT的168例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前检测其体内是否存在抗HLA抗... 目的探讨接受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SDT)的血液病患者体内存在的抗HLA抗体与移植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MSDT的168例血液病患者,在移植前检测其体内是否存在抗HLA抗体,分析抗HLA抗体与移植后造血细胞植入、血制品输注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68例患者中,抗HLAⅠ或Ⅱ类抗体阳性患者28例(16.7%),抗HLAⅠ和Ⅱ类抗体同时阳性患者14例(8.3%);所有患者均获得中性粒细胞植入,164例(97.9%)患者获得血小板植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HLA抗体对移植后粒细胞植入及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及植入时间、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以及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均无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植入与更好的OS(HR=0.065,95%CI 0.017~0.252,P<0.01)和DFS(HR=0.083,95%CI 0.024~0.289,P<0.01)以及更低的TRM(HR=0.094,95%CI 0.014~0.626,P=0.015)相关。结论接受MSDT的血液病患者体内的抗HLA抗体对移植预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造血系统重建 移植预后
原文传递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抗体分布情况及其基因频率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洁 敬媛媛 +2 位作者 李冬妹 王东梅 贾延军 《北京医学》 CAS 2021年第12期1215-1218,共4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的分布情况以及PTR患者的HPA基因频率。方法选取2020年1...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的分布情况以及PTR患者的HPA基因频率。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86例因PTR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包括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emia,CL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其血清中HLA抗体和HPA抗体,采用序列特异引物引导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患者进行HPA-1~6、9及l5系统的基因分型。结果86例患者中有33例的血清显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8.4%,其中24例(27.9%)只表达HLA抗体,6例(7.0%)只表达HPA抗体,3例(3.5%)共同表达HLA抗体和HPA抗体。不同疾病之间血小板抗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A基因分型结果显示,HPA-3和HPA-15具有较高的多态性,HPA-3系统中a的基因频率高达61.5%,b为38.5%;HPA-15中a的基因频率为54.2%,b为45.8%。结论HLA和(或)HPA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重要因素,其中HLA抗体占主要地位,这些患者的HPA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的HPA分布特征一致,确定PTR患者的抗体特异性及HPA基因分布特征将为血小板库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人类血小板抗原抗体 人类血小板抗原多态性
原文传递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类血小板抗原抗体分布特征及其对交叉配型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敬媛媛 王洁 +3 位作者 刘娜 王东梅 李冬妹 贾延军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 分析影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 HPA)抗体产生的因素,HLA和HPA抗体的分布特征、特异... 目的 分析影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PTR)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 HPA)抗体产生的因素,HLA和HPA抗体的分布特征、特异性及其对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免疫性PTR于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的患者910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其血清中的HLA抗体和HPA抗体,计算交叉配型患者的配血相合次数百分率和配血相合供者百分率以确定其找到相合供者的难易程度。结果 910例PTR患者中,HLA/HPA抗体的总体发生率为34.4%。女性(48.5%比22.2%)、生育史(52.0%比35.6%)和年龄偏大[(51.5±18.5)岁比(44.4±21.5)岁]是抗体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疾病之间的抗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P <0.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抗体发生率最低(15.2%),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的抗体发生率最高(51.9%)。在抗体阳性患者中,单一HLA抗体、单一HPA抗体和HLA+HPA抗体的发生率分别为67.1%、16.9%和16.0%。HPA抗体中最多的是针对糖蛋白GPⅡb/Ⅲa的抗体,占41.7%,其次为抗Ⅱb/Ⅲa+Ⅰa/Ⅱa的抗体(24.3%),有11.7%和7.8%的患者产生了针对Ⅰa/Ⅱa和Ⅰb/Ⅸ的抗体。单一HLA抗体阳性、HLA+HPA抗体阳性患者的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和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明显低于单一HPA抗体阳性患者。HLA抗体的强度与交叉配型相合次数百分率和配型相合供者百分率呈负相关,抗体水平越高,找到相合供者的难度越大。结论 女性、有生育史和年龄偏大将增加抗体发生的危险性。HLA抗体是导致免疫学PTR的主要因素,HLA抗体对交叉配血的影响高于HPA抗体,HLA抗体的强度对交叉配血也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人类血小板抗原抗体 血小板交叉配型
原文传递
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的变化特征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魏雪栋 何军 +3 位作者 袁晓妮 潘芝娟 浦金贤 侯建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71-2074,共4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预存及新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变化特征。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各随访点血清中的抗HLA抗体,结合供者的HLA基因分型及临床资料,分析移植术后预存或新生HLA抗体变化的临床...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预存及新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的变化特征。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液相芯片技术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各随访点血清中的抗HLA抗体,结合供者的HLA基因分型及临床资料,分析移植术后预存或新生HLA抗体变化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前供受者HLA基因错配对术后新生抗供者HLA特异性抗体(HLA DSA)的影响。结果术前共9例受者(8.0%,9/113)预存HLA抗体,以HLA-Ⅰ类为主(88.9%,8/9),其中仅1例含DSA(11.1%,1/9),其余均为非抗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且所有预存HLA抗体术后6个月(1~36)内全部消失,术后受者在1、6、12、36、60个月肌酐水平分别为125.0(82~591)、102.0(84~105)、98.0(76~131)、111.5(75~137)和89.0(68~125) mmol/L。术后共有20例受者(19.2%,20/104)新生HLA抗体,其中6例为非持续性(Ⅰ类3例,Ⅱ类3例)、14例为持续性(Ⅰ类2例,Ⅱ类10例,Ⅰ+Ⅱ类2例)。非持续性受者中1例含DSA,持续性受者中12例含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所有新生的25种DSA中以HLA-Ⅱ类为主(80.0%,20/25),尤其以DQ(80.0%,16/20)抗体为主。与HLA其他位点(A、B、C、DR)相比,HLA-DQ位点错配更易导致DSA产生(P=0.019、0.000、0.000、0.015),且2个等位基因错配产生DSA的概率大于1个等位基因(P=0.084)。持续存在的新生DSA在初始滴度和峰值滴度上均高于非持续DSA(P=0.059,P=0.027),且呈逐渐增高趋势(P=0.017),并以HLA-Ⅱ类抗体为主(P=0.016),但两者术后新生时间的早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结论术后新生HLA-Ⅱ类、高滴度及滴度持续升高的抗体都是DSA持续存在的危险相关因素。因此,术前进行供受者HLA基因分型,尤其重视DQ位点配型是预防术后主要新生HLA DSA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肾移植 预存 新生 供者特异性抗体
原文传递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对移植肾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明 顾勇 +4 位作者 陆福明 瞿连喜 王翔 何军 袁晓妮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抗体对不同状态移植肾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肾移植术后患者90例,根据移植肾的不同状态分为3组,即移植后肾功能持续正常组(n=32)、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ymphocyte antigen,HLA)抗体对不同状态移植肾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肾移植术后患者90例,根据移植肾的不同状态分为3组,即移植后肾功能持续正常组(n=32)、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组(n=23)、急性排异组(n=35)。采用Luminex技术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HLA抗体,并随访1年,分析HLA抗体在不同状态移植肾患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CAN组患者HLA抗体阳性率为73.9%,高于正常组的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异组HLA抗体阳性率为60.0%,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排异组HLA抗体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每月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率显著增加(P=0.011);对于CAN组和正常组的患者,HLA抗体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每月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HLA抗体与CAN及急性排异密切相关;对于急性排异的患者,HLA抗体出现1年内即会对移植肾的肾功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慢性移植肾肾病 急性排异
下载PDF
群体反应性抗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在肺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璟 洪志鹏 +5 位作者 尹小川 李定彪 段晋 黄韬 余庆鹤 杨学庆 《中国医药》 2007年第5期285-286,共2页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在肺移植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肺移植患者的PRA水平及特异性进行检测,并进行供、受者的HLA配型。结果术后常规治疗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结论PRA检测在肺移植中有一定的价值,但...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在肺移植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肺移植患者的PRA水平及特异性进行检测,并进行供、受者的HLA配型。结果术后常规治疗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结论PRA检测在肺移植中有一定的价值,但HLA配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反应性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肺移植 移植物排斥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12
作者 潘荪 李军 王春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32-134,共3页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介导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代表血液循环中抗HLA抗体。器官移植前的供、受者HLA配型和受者PRA检测已广泛开展。随着HLA配型、PRA检测...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介导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代表血液循环中抗HLA抗体。器官移植前的供、受者HLA配型和受者PRA检测已广泛开展。随着HLA配型、PRA检测与心脏移植关系研究的深入,它们在心脏移植中的临床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其具体应用策略也不断发展。现从HLA分型方法与配型策略、HLA配型的临床意义、HLA配型时机选择、PRA升高的原因和机制、PRA检测的临床意义和致敏患者的处理等6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 群体反应性抗体
下载PDF
2名有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抗体的供者引起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13
作者 周庆申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4年第5期478-478,共1页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Ⅱ类抗体 输血 急性肺损伤
下载PDF
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Ⅱ类IgG抗体在同种带瓣大动脉移植后的免疫表达
14
作者 郑晓舟 李守先 +1 位作者 张刚 张广福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55-1158,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移植液氮保存同种异体带瓣大动脉(CVH)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Ⅱ类IgG抗体的免疫表达规律。方法:选择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施行液氮保存的CVH移植术的20例复杂先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移植液氮保存同种异体带瓣大动脉(CVH)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Ⅱ类IgG抗体的免疫表达规律。方法:选择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施行液氮保存的CVH移植术的20例复杂先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1年不同时间点,以莱姆德抗原板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内的抗HLA-Ⅰ类、Ⅱ类IgG抗体,并与同期施行其他复杂先心病矫正术的2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前抗体为阴性,CVH移植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时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28±6.64)%、(62.14±11.95)%和(66.79±13.42)%,Ⅱ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92±15.74)%、(41.67±18.73)%、(52.92±20.01)%,且1年内两类抗体的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患者则全为阴性;两类抗体表达阳性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结论:液氮保存的CVH移植后可诱导受体产生抗HLA-Ⅰ类、Ⅱ类IgG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且患者年龄越小这种反应越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免疫抗体 动脉移植 免疫表达 IGG抗体 带瓣大动脉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肾移植供者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特异性判别中两个常见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郝美杰 马立平 +2 位作者 陈慧俊 李烟花 张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571-1574,共4页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其准确判定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单抗原微珠法(SAB)判别DSA时容易出现漏检以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低估两个问题。本文通过与中国人群常...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其准确判定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单抗原微珠法(SAB)判别DSA时容易出现漏检以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低估两个问题。本文通过与中国人群常见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进行比对,计算了常用的两种SAB试剂的漏检概率,探讨了体外实验体系中抗体交叉反应对DSA的MFI值的影响。笔者提出应重视上述两个问题的临床意义,尝试用功能性表位(eplet)分析的方法予以校正并列举了临床实例,最后分析了这种校正方法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供者特异性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功能性表位
原文传递
CD_(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预测脓毒症预后及指导免疫调理治疗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100
16
作者 林洪远 郭旭生 +4 位作者 姚咏明 程尉新 翁志华 韦文韬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 :验证 CD+ 1 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 DR( HL A DR)对于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探讨胸腺 5肽 ( TP 5 )治疗免疫抑制的有效性。方法 :符合严重脓毒症标准 ,CD+ 1 4 单核细胞 HL A DR<30 %的患者被定义为脓毒症免... 目的 :验证 CD+ 1 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 DR( HL A DR)对于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探讨胸腺 5肽 ( TP 5 )治疗免疫抑制的有效性。方法 :符合严重脓毒症标准 ,CD+ 1 4 单核细胞 HL A DR<30 %的患者被定义为脓毒症免疫抑制和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 CARS)者纳入本研究 ,并接受 1m g TP 5肌肉注射 ,1次 / d,直至 CD+ 1 4 单核细胞 HL A DR>5 0 %或死亡。在 TP 5治疗前及结束治疗时分别测量 CD+ 1 4单核细胞 HL A DR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 6 ( IL 6 )、IL 10和 IL 13。结果 :15例患者存活 ,5例死亡。经 TP 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 CD+ 1 4 单核细胞 HL A DR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仅存活者有显著差异。所有患者细胞因子均高于健康对照 ,治疗后存活患者的 TNFα、IL 6明显下降 ;死亡者各种细胞因子变化不明显。结论 :用 CD+ 1 4 单核细胞 HL A DR鉴别脓毒症免疫抑制并指导免疫刺激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且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TP 5可能对逆转免疫抑制有效 ,但需要严格的对照治疗研究确认 ;脓毒症的免疫抑制发生和逆转与促炎 /抗炎细胞因子平衡无关 ,确切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免疫抑制 代偿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CD14^+单核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DR 胸腺5肽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基因对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永年 杨金龙 +4 位作者 郑水根 汤群 游龙英 张工梁 杨影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7-420,共4页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RB1和 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是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易感性及干扰素 (IFN)抗HBV治疗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检测上海地区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的HLA D...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DRB1和 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是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易感性及干扰素 (IFN)抗HBV治疗的影响。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检测上海地区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的HLA DRB1和 DQB1等位基因以及 2 0 0名健康准骨髓捐献者的HLA DRB1等位基因。其中 32例接受α 1b干扰素治疗 2 4周。结果 CHB患者HLA DRB1 0 6和 DRB1 0 8等位基因的频度高于健康人 (2 .17%对 0 % ,RR =3.96 3,95 %CI :3.4 2 5~ 4 .5 85 ,P =0 .0 17;11.5 9%对 5 .5 0 % ,RR=2 .2 5 3,95 %CI:1.14 7~ 4 .4 2 8,P =0 .0 2 1) ;而DRB1 0 7等位基因的频度则低于健康人 (2 .90 %对 7.75 % ,RR=0 .35 5 ,95 %CI:0 .12 3~ 1.0 2 5 ,P =0 .0 4 7)。IFN治疗的患者中 ,10例应答者DRB1 14等位基因频度高于 2 2例非应答者 (2 0 .0 %对 2 .3% ,RR =10 .75 0 ,95 %CI :1.116~ 10 3.5 5 8,P =0 .0 30 ) ;而DQB1 0 7分布则相反(10 .0 %对 38.6 % ,RR =0 .176 ,95 %CI :0 .0 36~ 0 .85 6 ,P =0 .0 2 2 )。结论 HLA等位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上海地区人群HBV的易感性和IFN抗HBV治疗有关。与其他HLA DRB1等位基因比较 ,HLA DRB1 0 6和 DRB1 0 8可能与HBV易感性有关 ,而HLA DRB1 0 7则相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 干扰素 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DR4-DR53与自身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琴 郑水华 +2 位作者 林素香 黄冬媚 郑建鹏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1036-1039,共4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所有炎症性关节炎病变中最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随后侵犯下层软骨造成关节破坏,对身体的损伤极为严重。2016年全球人群患病率约为0.6%~1.1%,我国患病率约为0.33%~0.37%,且呈... 类风湿关节炎(RA)是所有炎症性关节炎病变中最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随后侵犯下层软骨造成关节破坏,对身体的损伤极为严重。2016年全球人群患病率约为0.6%~1.1%,我国患病率约为0.33%~0.37%,且呈现出逐年增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人类白细胞抗原 诊断价值 抗体检测 炎症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病 慢性炎症 关节滑膜
下载PDF
滋肾育胎丸对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抗子宫内膜抗体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崔佳 于芳 +3 位作者 魏常梅 高伟 帖彦清 袁曙光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年第4期412-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滋肾育胎丸对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HLA-G)、抗子宫内膜抗体(Em A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ACA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102例,按照分层抽样法分为对... 目的:探讨滋肾育胎丸对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HLA-G)、抗子宫内膜抗体(Em A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10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ACA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102例,按照分层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滋肾育胎丸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滋肾育胎丸组患者采用滋肾育胎丸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2(CTRP12)、sHLA-G、抗缪勒管激素(AMH)、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和抗精子抗体(As Ab)、EmAb及ACA表达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孕酮(P)、黄体生成激素(LH)及睾酮(T)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滋肾育胎丸组患者治疗后的CTRP12、sHLA-G水平明显升高,AM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滋肾育胎丸组患者治疗后的P水平明显升高,T、LH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滋肾育胎丸组患者治疗后的PGE2、COX-2及β-HCG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滋肾育胎丸组患者治疗后的EmAb、ACA及As Ab阳性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滋肾育胎丸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48/51),与对照组的78.43%(40/5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育胎丸治疗ACA阳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s HLAG水平,降低EmAb阳性率,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肾育胎丸 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 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 子宫内膜抗体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5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媛 陈惠仁 +5 位作者 何学鹏 楼金星 刘晓东 郭智 杨凯 陈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6052-6055,共4页
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髓系肿瘤,易向白血病转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治愈该病提供了可能性。目的:通过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反应,评价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 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的髓系肿瘤,易向白血病转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治愈该病提供了可能性。目的:通过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反应,评价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均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包括阿糖胞苷、白消安、氟达拉滨及甲基环己亚硝脲。移植后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中有14例移植后造血完全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1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6d,血小板≥20×109L-1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0d;1例患者植入失败,后接受二次移植,于移植后+14d获造血重建。随访14(1~36)个月,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于移植后12个月复发,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及化疗获完全缓解;累积存活率为93.3%。8例患者在移植后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57.1%;2例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6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可使多数患者得以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 造血干细胞 细胞移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移植物宿主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