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2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鸡TRIM27.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功能初探
1
作者 尹娜 吴双 +5 位作者 王佳兴 平玉宇 黄煊 白皓 陈世豪 常国斌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14,共8页
试验旨在检测鸡TRIM27.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究其在鸡巨噬细胞系HD11细胞中的抗病毒作用。试验对鸡TRIM27.2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以及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对其功能进行初步分析。... 试验旨在检测鸡TRIM27.2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究其在鸡巨噬细胞系HD11细胞中的抗病毒作用。试验对鸡TRIM27.2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以及蛋白质免疫印迹等方法对其功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鸡TRIM27.2基因CDS区长1431bp,编码476个氨基酸,属于不稳定、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和信号肽,有35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和18个泛素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及无规则卷曲组成;在三级结构上,鸡TRIM27.2与人TRIM27相似;TRIM27.2基因在鸡多组织中均有表达,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鸡TRIM27.2蛋白显著抑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复制。研究表明TRIM27.2蛋白具有抑制IBDV复制的作用,试验为进一步揭示鸡TRIM27.2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M27.2基因 生物信息学 组织表达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原文传递
重组鸡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融合蛋白体内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程俊贞 闫若潜 +9 位作者 吴志明 赵明军 闫志玲 刘梅芬 赵雪丽 孔刚锐 陈慧娟 杨晓璐 张书阳 刘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0-145,共6页
为研究原核表达的鸡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融合蛋白(rChIFN--Linker-ChIL-2)在SPF鸡体内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强毒株与rChIFN--Linker-ChIL-2同时接种21日龄SPF鸡,并分别通过临床观察和攻毒后(dpc)不同时间IBDV... 为研究原核表达的鸡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融合蛋白(rChIFN--Linker-ChIL-2)在SPF鸡体内的抗病毒作用,本研究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强毒株与rChIFN--Linker-ChIL-2同时接种21日龄SPF鸡,并分别通过临床观察和攻毒后(dpc)不同时间IBDV排毒率、带毒时间、在不同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及其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的检测以评价该重组融合蛋白抗IBDV的效果。结果显示:与IBDV攻毒对照组相比,融合蛋白与IBDV同时接种组鸡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典型症状维持时间及排毒率、外周血持续带毒时间和不同组织器官带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试验组鸡的IBDV抗体水平于7 dpc^42 dpc则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然而,其血清中ChIFN-α、ChIFN-γ、ChIL-2、ChIL-6和ChIL-4表达水平(3 dpc^21 dpc)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C)增殖活性(7 dpc^21 dpc)、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7 dpc^14 dp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可以通过上调机体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增强鸡体PBLC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等方式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和免疫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鸡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 2融合蛋白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病毒 免疫增强 作用
下载PDF
gga-miR-142-5p负调控chMDA5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欧阳伟 潘群兴 +5 位作者 钱晶 王晶宇 王晓丽 夏兴霞 诸玉梅 王永山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3,共10页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危害养鸡业的传染病。chMDA5在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s)及激...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危害养鸡业的传染病。chMDA5在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s)及激活宿主的天然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chMDA5识别IBDV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本研究用IBDV感染DT40细胞,在IBDV感染的DT40细胞中,chMDA5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chMDA5过表达可以抑制IBDV的复制,并激活IFN-β promoter和Mx promoter活性,chMDA5抑制表达则得到相反的结果;chMDA5激活IFN-β promoter活性主要是通过IRF7通路。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发现gga-miR-142-5p可作用于chMDA5的3'UTR;qRT-PCR和免疫印迹分析表明gga-miR-142-5p可以使chMDA5的蛋白水平表达降低,但mRNA水平没有变化;gga-miR-142-5p可依赖IRF7通路使IFN-β promoter和Mx promoter活性降低,IBDV复制水平升高。本研究表明,gga-miR-142-5p可以作用于chMDA5的3'UTR负调控chMDA5的表达从而影响其下游IFN-β promoter和Mx promoter活性来发挥抗IBDV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gga-miR-142-5p chMDA5 天然免疫
下载PDF
间接ELISA检测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体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军 黄成斌 潘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7,共3页
采用原核表达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核衣壳蛋白VP2作为诊断抗原,建立检测IBD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抗原最佳包被量为每孔174.67ng,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40,待检血清样品的D492nm≥0.43Dpos+0.57Dneg判为阳性,反之判为阴性。... 采用原核表达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核衣壳蛋白VP2作为诊断抗原,建立检测IBD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抗原最佳包被量为每孔174.67ng,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40,待检血清样品的D492nm≥0.43Dpos+0.57Dneg判为阳性,反之判为阴性。对采自安徽省部分地区的979鸡血清样品进行检测,IBDV抗体阳性率为39.73%。结果证实,间接ELISA法用于IBDV血清抗体的监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血清学方法,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VP2蛋白 间接ELISA 体检测
原文传递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艳飞 张春艳 刘运枫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71-374,共4页
试验采用琼脂免疫双扩散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 ISA) ,病毒中和试验和 Western-blotting试验对 13株单克隆抗体 ( Monoclonal Antibody,Mc Ab)的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其中 9株 Mc Abs为 Ig G类 ,4株为 Ig M类 ;这些 Mc Abs... 试验采用琼脂免疫双扩散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 ISA) ,病毒中和试验和 Western-blotting试验对 13株单克隆抗体 ( Monoclonal Antibody,Mc Ab)的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其中 9株 Mc Abs为 Ig G类 ,4株为 Ig M类 ;这些 Mc Abs仅与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发生特异结合 ,而与新城疫病毒 ( Newcastle DiseaseVirus,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和马立克氏病病毒 ( Marek'sDisease Virus,MDV)均不发生交叉反应 ,有 5株 Mc Abs具有中和 IBDV的活性 ,这 5株有中和活性的 Mc Abs识别的抗原位点在 IBDV的 VP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单克隆 特性
下载PDF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特性研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抗原的培养与提纯
6
作者 张春艳 李艳飞 耿雪川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单克隆 原培养 原提纯 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 超滤浓缩法
下载PDF
分泌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7
作者 李艳飞 李一经 王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1-43,共3页
利用超滤膜超滤浓缩法纯化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疫苗株 D78免疫 BALB/ 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 SP2 / 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 ,经筛选克隆 ,成功地建立了 13株分泌抗 IBDV D78的杂交瘤细胞株 ,这些杂交... 利用超滤膜超滤浓缩法纯化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疫苗株 D78免疫 BALB/ 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 SP2 / 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 ,经筛选克隆 ,成功地建立了 13株分泌抗 IBDV D78的杂交瘤细胞株 ,这些杂交瘤细胞株的稳定性好、特异性强 ,腹水和无血清培养上清 (浓缩 30倍 )中 Mc Abs的效价分别达 16 6和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单克隆 杂交瘤细胞
下载PDF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8
作者 李艳飞 李一经 张崇尧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8,共2页
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13株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cAb),其中有9株McAbs为IgG类,4株... 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13株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IBDV)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cAb),其中有9株McAbs为IgG类,4株为IgM类,这些McAbs与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Virus,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和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均无交叉反应,病毒中和试验表明,有5株McAbs具有中和活性,Western-bioting试验表明,这5株有中和活性的McAbs识别的抗原位在VP2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 病毒 单克隆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特性研究
9
作者 付丽杰 杨庆霞 +1 位作者 李卓 刘超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1999年第11期8-9,共2页
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13 株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的单克隆抗体( McAb) ,经过检测其中有9 株McAbs 为IgG 类, 4 株为Ig M , 这些McAbs 与新城疫病毒(NDV)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应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13 株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的单克隆抗体( McAb) ,经过检测其中有9 株McAbs 为IgG 类, 4 株为Ig M , 这些McAbs 与新城疫病毒(NDV)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和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 均无交叉反应, 病毒中和试验表明, 有5株McAbs 具有中和活性,Western - blotting 试验表明, 这5 株有中和活性的McAbs 识别的抗原位点在VP2 。传染性法氏囊病最早于1957 年发现于美国东部特拉华州的甘博罗(Gu m boro) 地区,1962 年由Cosgrove 首次报道, 此后该病相继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本试验对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获得的13 株单克隆抗体进行了生物学特性鉴定, 以期应用于对IBD 的研究, 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单克隆
下载PDF
单剂量疫苗有效对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
10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0年第2期46-46,共1页
美国乔治亚大学和梅里亚精选大药厂的研究人员在最新的《禽流感》杂志中报道称:单剂量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 IBDV 变异株 火鸡疱疹病毒 疫苗 菌苗 单剂量
下载PDF
纳米硒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性的影响
11
作者 李亚军 王建福 +6 位作者 海强 吕娜娜 罗志源 郸彩霞 李洁 刘哲 余海涛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为研究纳米硒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性的影响,在水温17~18℃下,将体质量(20±2)g的虹鳟养殖在直径1.2 m、高0.6 m的圆形鱼池中,水深0.3 m,投喂纳米硒含量为0(对照)、1、2、5 mg/kg的饲料7 d,腹腔注射1×10^(5)pfu/mL... 为研究纳米硒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性的影响,在水温17~18℃下,将体质量(20±2)g的虹鳟养殖在直径1.2 m、高0.6 m的圆形鱼池中,水深0.3 m,投喂纳米硒含量为0(对照)、1、2、5 mg/kg的饲料7 d,腹腔注射1×10^(5)pfu/mL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0.2 mL,放回原池继续饲养,分别在饲喂第7天和攻毒后的第1、2、3天,采集肝脏和尾静脉血液样品,比较各组虹鳟肝脏免疫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以及血清抗体水平差异。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前,添加1 mg/kg纳米硒可使虹鳟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活性显著升高(P<0.05),添加5 mg/kg纳米硒可使MX-1和IL-1β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攻毒后,添加纳米硒各组虹鳟第1~3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补体蛋白3和白介素-1β水平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出现显著升高(P<0.05);而第3天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2、5 mg/kg纳米硒可使虹鳟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VIG-1、MX-1、TNF-α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纳米硒可提高虹鳟肝脏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以及血清抗体水平,增强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纳米硒 病毒 酶活性 血清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和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郑铁锁 李永红 +5 位作者 韩翡 李静 童菊芸 陈镇荣 杨傲冰 陈坚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免疫抑制的禽类疾病,给家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许多科研工作者对IBDV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发现IBDV感染和复制的分子机制...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免疫抑制的禽类疾病,给家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许多科研工作者对IBDV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发现IBDV感染和复制的分子机制很复杂。论文主要对IBDV蛋白和宿主蛋白及因子相互作用在感染和复制中的作用、IBDV感染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位点、IBDV感染后调控宿主细胞因子和干扰素、细胞凋亡情况和影响病毒感染和复制的miRNAs、lncRNAs和circRNAs进行综述,为IBDV的进一步研究和IBD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感染 复制 分子机制
下载PDF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5的原核表达、多抗制备及初步应用
13
作者 韩金泽 牛鑫鑫 +12 位作者 王国栋 葛成菲 张玉龙 黄萌萌 许萌萌 于航博 刘润杭 韩京哲 吴子文 于晓雪 高玉龙 李留安 祁小乐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急性传染病。在IBDV编码的5个蛋白中,VP5是IBDV唯一可以缺失基因的蛋白。本研究克隆了IBD...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急性传染病。在IBDV编码的5个蛋白中,VP5是IBDV唯一可以缺失基因的蛋白。本研究克隆了IBDV优势流行毒株的VP5蛋白编码基因,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VP5蛋白,通过免疫BALB/c小鼠制备VP5多抗,并对多抗进行了鉴定和检测不同IBDV毒株的应用。结果显示,IBDV优势流行毒株的VP5蛋白实现了可溶性表达,分子质量约为17 kDa;制备的VP5多抗特异性良好,ELISA效价可达1:64000;VP5多抗可通过IFA和Western Blot检测识别IBDV rHLJ0504-HT株,不识别VP5基因缺失株。结果表明:试验成功表达了IBDV优势流行毒株的VP5蛋白,并制备了VP5多抗;VP5多抗可对IBDV及其VP5编码基因缺失毒株进行鉴别检测。本研究对于IBDV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VP5编码基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VP5 表达 应用
下载PDF
我国部分地区A2dB1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的鉴定及序列分析
14
作者 张文英 于航博 +15 位作者 姜楠 王国栋 牛鑫鑫 黄萌萌 张玉龙 韩金泽 许萌萌 刘长军 王素艳 李凯 高立 崔红玉 张艳萍 陈运通 高玉龙 祁小乐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4-200,共7页
为持续了解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Novel varia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nVarIBDV)在我国流行情况,研究收集2021—2022年6个主要养禽地区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鸡病料,采用RT-PCR进行检... 为持续了解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型变异株(Novel varia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nVarIBDV)在我国流行情况,研究收集2021—2022年6个主要养禽地区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鸡病料,采用RT-PCR进行检测,并对11株IBDV代表毒株的基因组双节段代表区段VP2-HVR和VP1-B-marker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病料的IBDV阳性率为20.65%(19/92),其中11株IBDV代表毒株均为A2dB1型nVarIBDV。研究表明,nVarIBDV在我国主要养禽地区仍持续流行,而且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的突变位点,有必要进行持续的IBDV流行病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新型变异株 A2dB1型 流行
原文传递
超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株宿主保护抗原的分子特征 被引量:83
15
作者 曹永长 毕英佐 +1 位作者 梁志清 林文量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21-526,共6页
为了探索超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株毒力增强的原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中国广东、福建分离到的3株超强IBDV毒株中扩增到编码VP2蛋白的cDNA基因片段,并对VP2基因的高可变区进行了序列测定。... 为了探索超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株毒力增强的原因,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中国广东、福建分离到的3株超强IBDV毒株中扩增到编码VP2蛋白的cDNA基因片段,并对VP2基因的高可变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3株超强毒株与欧洲超强毒株非常相似,而与经典强毒株、弱毒株和变异株相差较大。将超强毒株VP2高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血清Ⅰ型毒株进行比较,发现除了具有一般IBDV强毒株的分子特征之外,所有超强毒株在222、256、294和299位上的氨基酸均相同,分别为A、Ⅰ、Ⅰ和S,与其他毒株均不相同。而222、294和299位上的特征性氨基酸使超强毒株VP2中诱导中和抗体的抗原决定簇的构象发生细微变化,从而导致毒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 法氏囊病毒 超强毒株 宿主保护
下载PDF
黄芩苷体外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作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闫静 孙长江 +4 位作者 孙良文 秦建春 韩东 冯新 韩文瑜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7-810,共4页
为探讨黄芩苷体外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作用机制,以DF1细胞为宿主细胞,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物,从黄芩苷对IBDV的直接灭活作用、阻滞作用、抑制吸附、穿入及其复制5个方面探讨黄芩苷抗IBDV机理。结果显... 为探讨黄芩苷体外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作用机制,以DF1细胞为宿主细胞,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物,从黄芩苷对IBDV的直接灭活作用、阻滞作用、抑制吸附、穿入及其复制5个方面探讨黄芩苷抗IBDV机理。结果显示,黄芩苷的CC50为(206.48±12.74)mg/L,EC50为(46.76±3.15)mg/L,选择指数SI为4.415,在无毒质量浓度范围内其对IBDV的最高抑制率为72.02%;在阻滞试验和复制抑制试验中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60.85%和68.11%;在病毒吸附、穿入抑制和直接灭活试验中抑制率很低,表明黄芩苷不能阻断IBDV对DF1细胞的吸附、穿入和直接灭活。结果表明,黄芩苷在体外可有效抑制IBDV对DF1细胞的感染,其抗病毒机制可能是干扰病毒的复制和阻滞,提示黄芩苷可作为预防及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病毒作用
原文传递
非编码RNA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伟烨 黄雪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8-1498,共11页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 virus, IBDV)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和免疫抑制性禽类疾病。近年来,随着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IBDV仍然威胁着全球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宿主和IBDV之间的“...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 virus, IBDV)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和免疫抑制性禽类疾病。近年来,随着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IBDV仍然威胁着全球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宿主和IBDV之间的“战役”似乎永不停息。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种更全面和更有效的策略来控制该疾病,而深入了解IBD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开发新型疫苗。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s)是一类丰富的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其中包括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s)。近年来,研究发现ncRNAs广泛参与IBD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过程,在IBDV感染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阐述了宿主miRNAs、lncRNAs和circRNAs在IBDV感染中的作用,以期为IBDV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非编码RNA MIRNA lncRNA circRNA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非结构蛋白VP5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宁 高宏雷 +3 位作者 高玉龙 李俊山 冉多良 王笑梅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0-35,共6页
利用PCR技术,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Gx、Gt毒株中分别扩增出VP5基因,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pET28a中。经PCR、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获得重组质粒命名为pET28a-GtVP5、pET30a-GxVP5。将pET30a-GxVP5、pET28a-GtVP5分别转化宿主菌... 利用PCR技术,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Gx、Gt毒株中分别扩增出VP5基因,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pET28a中。经PCR、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获得重组质粒命名为pET28a-GtVP5、pET30a-GxVP5。将pET30a-GxVP5、pET28a-GtVP5分别转化宿主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成功表达了约24kDa的Gx-VP5及23kDa的Gt-VP5融合蛋白,它们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将Gx-VP5纯化后的蛋白免疫8周龄BALB/c雌鼠,ELISA分析表明制备的抗血清效价在1∶25600以上,Westernblot分析VP5表达产物能与抗6×HismAb及抗IBDV多克隆抗血清发生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非结构蛋白 VP5 克隆表达 多克隆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的表达及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军 黄成斌 +1 位作者 单雪芹 潘玲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3-636,共4页
建立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VP2蛋白为诊断抗原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血清学检测方法,研究了VP2蛋白的编码基因,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了VP2蛋白。用表达的VP2蛋白建立了IBDV间接ELISA检测方法。抗原最佳包被量为每孔174.67 ng,血清... 建立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VP2蛋白为诊断抗原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血清学检测方法,研究了VP2蛋白的编码基因,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了VP2蛋白。用表达的VP2蛋白建立了IBDV间接ELISA检测方法。抗原最佳包被量为每孔174.67 ng,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40。对采自安徽部分地区的979鸡血清样品进行检测,IBDV抗体阳性率为39.73%。结果证实,间接ELISA法用于IBD血清抗体的监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血清学方法,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VP2蛋白 间接ELISA 体检测
原文传递
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治军 张改平 +4 位作者 杨汉春 杨艳艳 李学伍 邓瑞广 赵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5-109,共5页
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及其重组表达蛋白VP2,VP3和单抗做各种ELISA试验,测定单抗识别的IBDV蛋白抗原及其多肽片段,并分析单抗识别IBDV抗原表位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抗IBDV单抗A,B,C,D,E,G与重组表达蛋白VP2呈阳性反应,而与表达... 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及其重组表达蛋白VP2,VP3和单抗做各种ELISA试验,测定单抗识别的IBDV蛋白抗原及其多肽片段,并分析单抗识别IBDV抗原表位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抗IBDV单抗A,B,C,D,E,G与重组表达蛋白VP2呈阳性反应,而与表达蛋白VP3呈阴性反应,单抗C与表达蛋白VP2和VP3均呈阳性反应;单抗A,B,D,E,G识别IBDV VP2蛋白上相近或相似的抗原表位,均识别VP2蛋白多肽序列PJ1,PJ2,PJ5,PJ14,属于同一类群的构像性单克隆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衣壳蛋白 单克隆 原表位 ELI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