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CGR3A基因多态性对西妥昔单抗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杀伤A549细胞的影响
1
作者 李瑾昱 朱艳云 +2 位作者 张国庆 孙胜杰 焦顺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5-649,共5页
目的探讨FCGR3A基因多态性对西妥昔单抗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作用杀伤A549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肺腺癌A549细胞作为靶细胞,NKTm细胞为效应细胞。基因测序法检测NKTm细胞FCGR3A基因多态性,CCK-8法检测西妥昔单抗介导NKT... 目的探讨FCGR3A基因多态性对西妥昔单抗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作用杀伤A549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肺腺癌A549细胞作为靶细胞,NKTm细胞为效应细胞。基因测序法检测NKTm细胞FCGR3A基因多态性,CCK-8法检测西妥昔单抗介导NKTm细胞的ADCC活性。结果 NKTm细胞FCGR3A具有基因多态性,分别为V/V、V/F及F/F表型。西妥昔单抗介导3种表型的NKTm细胞的ADCC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其中FCGR3A-158V/V表型的NKTm细胞的ADCC活性比V/F及F/F表型强(P<0.01),而V/F与F/F表型的NKTm细胞ADCC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介导的NKTm细胞ADCC活性与FCGR3A基因多态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妥昔单抗 A549细胞 FCGR3A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下载PDF
比色法检测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在消化道癌症中的应用
2
作者 龚群 李素华 钱江龙 《西南国防医药》 CAS 1997年第4期228-229,共2页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K细胞,单核细胞等,具有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在抗感染、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以及自身免疫病中起重要作用,测定AD-CC活性可了解机体免疫功能,对疾病疗效观察及预后有重要作用,目前ADCC活性测定最...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K细胞,单核细胞等,具有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在抗感染、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以及自身免疫病中起重要作用,测定AD-CC活性可了解机体免疫功能,对疾病疗效观察及预后有重要作用,目前ADCC活性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是溶血空斑形成试验,Cr释放法等,以上方法操作复杂,有放射性污染,为此我们运用比色的方法测定了正常人及临床确诊为癌症病人的ADCC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细胞毒作用 比色法 消化道癌症
下载PDF
关于“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的商榷
3
作者 李秀荣 《卫生职业教育》 2003年第2期90-90,共1页
免疫学是一门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科,其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在<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材 (第三版,肖运本主编 )第一章第二节"免疫细胞"中讲到 K细胞的功能,文中叙述"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qu... 免疫学是一门深入到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科,其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在<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材 (第三版,肖运本主编 )第一章第二节"免疫细胞"中讲到 K细胞的功能,文中叙述"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笔者认为这一概念比较模糊,现就 K细胞的作用提出笔者的一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导 免疫学 病理生物学 K细胞 抗体依赖性细胞 细胞毒作用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杀伤机理的体外研究-抗体依赖的小鼠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4
作者 蔡银龙 吴观陵 赵慰先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49-52,共4页
运用体外免疫效应机理分析系统,证明了抗体依赖的小鼠中性粒细胞介导对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的细胞毒作用(ADCC)。结果表明,正常小鼠的中性粒细胞能产生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依赖抗体介导的ADCC反应,这种ADCC作用不依赖补体,补... 运用体外免疫效应机理分析系统,证明了抗体依赖的小鼠中性粒细胞介导对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的细胞毒作用(ADCC)。结果表明,正常小鼠的中性粒细胞能产生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依赖抗体介导的ADCC反应,这种ADCC作用不依赖补体,补体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这种ADCC无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虫 日本血吸虫 细胞介导 免疫效应 adcc 细胞毒作用 保护性免疫 效应细胞 曼氏血吸虫 免疫血清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介导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细胞毒作用的体外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金明 陈燕军 +2 位作者 陈德华 顾惠明 王爱华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1993年第4期29-31,共3页
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试验在体外观察了单克隆抗体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原头节在1C_2、2E_3、3E_8、3F_(10)、3C_2 5株单抗浓缩上清(1:5)及嗜酸性粒细胞存在情况下培养40小时,发育抑制率分别为100%,100%,100... 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试验在体外观察了单克隆抗体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伤作用。原头节在1C_2、2E_3、3E_8、3F_(10)、3C_2 5株单抗浓缩上清(1:5)及嗜酸性粒细胞存在情况下培养40小时,发育抑制率分别为100%,100%,100%,100%,57%;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96%和14%。这一结果显示我们所获单抗中部分具有较强保护性,为寻求保护性抗原提供了线索,同时表明ADCC是宿主获得性抵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细粒棘球蚴 原头节 细胞毒作用 体外试验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下载PDF
人参皂甙和肿瘤坏死因子对小鼠脾细胞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陆平成 马健 +1 位作者 杨进 马登尚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153-154,294,共3页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在机体抗肿瘤和抗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报道人参皂甙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它们联合应用对小鼠脾脏细胞 ADCC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甙和 TNF 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增强小鼠脾细胞的 ADCC ...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在机体抗肿瘤和抗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报道人参皂甙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它们联合应用对小鼠脾脏细胞 ADCC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参皂甙和 TNF 在体内和体外均能增强小鼠脾细胞的 ADCC 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两者联合应用时不论在体内或体外,均有明显协同作用(P<0.01,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 肿瘤坏死因子 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下载PDF
HBs/CD3双特异性抗体介导LAK对HBVDNA转染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7
作者 楼敏 皇甫玉珊 +2 位作者 程云 刘洪 谢建芳 《肝脏》 1997年第1期17-20,23,共5页
双持异性抗体已应用于导向LAK细胞杀伤胃癌细胞、肝癌细胞、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细胞,是继单克隆抗体之后又一重大进展。本研究应用化学偶联方法合成HBs/CD3双特异性抗体,并观察其对LAK细胞的细胞毒性怍用影响。用化学偶联剂SPDP... 双持异性抗体已应用于导向LAK细胞杀伤胃癌细胞、肝癌细胞、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细胞,是继单克隆抗体之后又一重大进展。本研究应用化学偶联方法合成HBs/CD3双特异性抗体,并观察其对LAK细胞的细胞毒性怍用影响。用化学偶联剂SPDP将鼠源的CD3与HBs单克隆抗体连接得到HBs/CD3双特异性抗体。以LAK细胞为效应细胞,HBV DNA转染的2.2.15细胞为靶细胞。设HepG-2和K562细胞为对照组。实验显示,HBs/CD3双特异性单克窿抗体能显著提高LAK细胞与2.2.15细胞结合率;应用^125I-UdR释放试验检铡细胞毒性发现双特异性抗体能增强LAK细胞对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并且与抗体浓度相关,BsAb浓度递增.细胞毒性作用随之增加.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特异性研究表明.加入HBs/CD3BsAb后。LAK细胞对2.2.15细胞毒性显著高于HepG-2和K562细胞组。上述结果表明。HBs/CD3双特异性抗体具有双向识别LAK细胞和2.2.15细胞特性。特异地促进LAK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细胞 CD3 双特异性抗体 HBVDNA 2.2.15细胞 细胞毒作用 细胞毒作用 细胞 K562细胞 介导
下载PDF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与血清IgG含量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8
作者 邹大林 《中外医学研究》 2010年第8期102-103,共2页
为探索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与血清IgG含量的相关性,用微量比色法检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用琼脂单相扩散试验测定人血清中IgG含量,对32例患者的外周血进行试验,测定其细胞毒活性及血清... 为探索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与血清IgG含量的相关性,用微量比色法检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用琼脂单相扩散试验测定人血清中IgG含量,对32例患者的外周血进行试验,测定其细胞毒活性及血清IgG含量。实验结果相关性分析,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r=0.57,P〈0.01)。机体血清的IgG含量高低可能影响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活性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微量比色 琼脂单相扩散IgG
下载PDF
改良TMB比色法替代^(51)Cr释放法检测抗体依赖细胞细胞毒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尹建平 余谨 +3 位作者 陆华新 陈禹潭 马威 赵云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无致癌性、无放射性、灵敏的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检测ADCC实验中靶红细胞自然释放的微量Hb含量的改进方法。方法利用Hb类似过氧化物酶效应催化双氧水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使其发生显色反应,改进吸... 目的建立一种无致癌性、无放射性、灵敏的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检测ADCC实验中靶红细胞自然释放的微量Hb含量的改进方法。方法利用Hb类似过氧化物酶效应催化双氧水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使其发生显色反应,改进吸光度在600 nm处的检测体系。采用Nycodenz密度渗透压介质分离单核细胞作为ADCC的效应细胞。比较2种情况的灵敏度,并与51Cr释放法进行方法学对照。在ADCC实验中,分别用51Cr释放法和改良TMB法测定Hb自然释放率。结果显色反应结束后加硫酸酸终止测定最大吸收波长移至450 nm,不加酸终止测定波长为600 nm。不加硫酸终止的TMB法检测Hb低检出限是0.0075 g/L,显色时间20min,TMB最优浓度是0.62 g/L,空白吸收始终稳定的维持在<0.003的较低值。而加酸终止的TMB法低检出限仅为0.5 g/L。显然不加酸终止的改良TMB法的灵敏度非常显著地高于加酸终止的TMB法。在测定ADCC靶红细胞自然释放率试验中,不加酸终止的改良TMB法仅需4 h孵育时间以及2.5×106 cell/ml红细胞浓度即可测定出释放Hb含量,而加酸后孵育时间要长达14 h并且需要更高浓度的红细胞才能测出自然释放Hb含量。用不加硫酸终止的TMB法检测ADCC活性与51Cr释放法相关性良好(r=0.999)。结论改良TMB比色法可以代替51Cr释放法检测ADCC的靶红细胞细胞毒效应。加酸终止、测定波长为450 nm的TMB比色法的灵敏度与51Cr释放法的灵敏度有显著差距,不适用低活性ADCC效应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游离Hb 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TMB) 抗体依赖性细胞细胞毒效应(adcc)
原文传递
溶瘤呼肠孤病毒联合CD30/CD16A双特异性抗体对NK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廖春香 龙世棋 +5 位作者 安媛媛 车启元 王念雪 陈亮 杨薇 赵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1-8,15,共9页
目的 探究溶瘤呼肠孤病毒(reovirus)联合CD30/CD16A双特异性抗体(Bs Abs)对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的影响。方法 采集健康献血者肝素抗凝静脉血30 m 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免疫磁珠筛... 目的 探究溶瘤呼肠孤病毒(reovirus)联合CD30/CD16A双特异性抗体(Bs Abs)对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的影响。方法 采集健康献血者肝素抗凝静脉血30 m 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免疫磁珠筛选获得N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纯度;溶瘤呼肠孤病毒(reovirus)预处理NK细胞(Reo-NK组),以单独NK组为对照,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2组NK细胞的活化作用;reovirus联合(CD30/CD16A) Bs Ab杀伤KARPAS-299细胞,分为Ig G1处理组(Ig G1+NK组)、CD30/CD16A处理组(CD30/CD16A+NK组)、病毒联合Ig G1处理组(Ig G1+Reo-NK组)及病毒联合CD30/CD16A处理组(CD30/CD16A+Reo-NK组),采用LDH释放实验检测各组NK细胞的活化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NK细胞表面活化标注物CD69和细胞毒性颗粒CD107a的表达;用reovirus联合(CD30/CD16A) Bs Ab处理NK细胞(Reo-NK+CD30/CD16A组),以NK联合(CD30/CD16A) Bs Ab为对照(NK+CD30/CD16A组),采用LDH释放试验检测2组NK细胞对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体外新鲜分离的NK细胞纯度可达70%以上;与单独NK细胞组相比,Reo-NK组DLD-1细胞的杀伤率明显增高(P<0.01);KARPAS-299细胞上CD30分子的阳性率高达90%以上;Ig G1与(CD30/CD16A) Bs Ab抗体浓度大于1.00×10^-12mol/L时,与NK+Ig G1组相比,NK+CD30/CD16A组促进KARPAS-299细胞死亡率(P<0.05);与Reo-NK相比,Reo-NK+CD30/CD16A组能明显促进KARPAS-299细胞死亡率(P<0.01);随着reovirus滴度增加,NK细胞表面活化标致物CD69及细胞毒性物质CD107a阳性率随之上升;reovirus与(CD30/CD16A) Bs Abs相比可以进一步促进NK细胞的活化。结论 Reovirus可促进NK细胞的活化并增强其细胞毒作用,联合(CD30/CD16A) Bs Abs后可进一步促进NK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双特异性 呼肠孤病毒 自然杀伤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溶瘤作用 细胞毒效应
下载PDF
靶向人c-Met蛋白单链抗体的制备及其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传苗 刘明珠 +3 位作者 黄艳平 储菲 李永海 李正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1-407,共7页
目的制备并纯化出靶向细胞间质上皮转化因子(c-Met)蛋白的人源单链抗体(scFv),鉴定其靶向c-Met蛋白的特性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将scFv基因插入至p Fuse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表达融合鼠源Fc段的融合蛋白Met-scFv,经AKTA蛋白纯... 目的制备并纯化出靶向细胞间质上皮转化因子(c-Met)蛋白的人源单链抗体(scFv),鉴定其靶向c-Met蛋白的特性及其对肺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将scFv基因插入至p Fuse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表达融合鼠源Fc段的融合蛋白Met-scFv,经AKTA蛋白纯化系统纯化;将纯化的Met-scFv进行功能性检测:ELISA检测Met-scFv亲和力;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Met-scFv识别并结合肺腺癌细胞的特性;CCK-8法检测Met-scFv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剂盒检测Met-scFv对靶细胞A549细胞的毒性影响。结果 ELISA结果提示,Met-scFv与c-Met呈量效关系;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实验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Met-scFv组信号呈阳性,提示Met-scFv与A549细胞特异性结合;Met-scFv抑制A549细胞增殖并产生细胞毒性,且毒性大小与Met-scFv剂量呈正相关。结论制备出靶向c-Met蛋白的Met-scFv,并可在体外识别并介导杀伤A549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et 单链抗体(scFv) A549细胞 靶向性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原文传递
抗精子蛋白17单克隆抗体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抑制作用
12
作者 曹王丽 宋佳希 +2 位作者 李芳秋 贾瑄 史利宁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97-1300,共4页
目的观察抗精子蛋白17单克隆抗体(anti-Sperm protein 17 monoclonal antibody,anti-Sp17mAb)对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和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抗anti-Sp17 mAb对肿瘤细胞SKOV-3的细胞毒作用;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为... 目的观察抗精子蛋白17单克隆抗体(anti-Sperm protein 17 monoclonal antibody,anti-Sp17mAb)对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和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抗anti-Sp17 mAb对肿瘤细胞SKOV-3的细胞毒作用;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为效应细胞,SKOV-3为靶细胞,在效靶比分别为80∶1、40∶1和20∶1的条件下,观察anti-Sp17 mAb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以SKOV-3为靶细胞,加入浓度为2.5%、5%、10%和20%的健康人新鲜血清作为补体,观察单抗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结果 anti-Sp17 mAb对SKOV-3无明显细胞毒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单抗对SKOV-3的ADCC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在效靶比为80∶1,孵育24 h后,细胞生长抑制率约为22%;补体的加入也可显著提高单抗对SKOV-3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在血清浓度为5%,单抗浓度为10μg/ml时抑制率达到了40%。结论 anti-Sp17 mAb对表达Sp17蛋白的卵巢癌细胞株SKOV-3具有明显的ADCC和CDC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子蛋白17单抗 SKOV-3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生长抑制
下载PDF
实验性哮喘小鼠免疫细胞的ADCC作用
13
作者 袁继红 董泽华 黄瑾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方法 :在小鼠 OVA支气管哮喘模型的基础上 ,分离哮喘鼠和正常鼠脾脏各种免疫细胞 ,包括单核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CD3+ T细胞、CD4+ T细胞和 CD8+ T细胞 ,并以细胞增殖法和改良的 MTT比色法...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方法 :在小鼠 OVA支气管哮喘模型的基础上 ,分离哮喘鼠和正常鼠脾脏各种免疫细胞 ,包括单核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CD3+ T细胞、CD4+ T细胞和 CD8+ T细胞 ,并以细胞增殖法和改良的 MTT比色法检测上述各种细胞的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细胞毒效应 ( antibody dependent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结果 :支气管哮喘小鼠上述各种细胞自然状态下的 ADCC作用均较健康对照组减弱 ( P<0 .0 5 )。结论 :免疫细胞自然状态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病因学 免疫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 疾病模型 动物 细胞毒 免疫
下载PDF
螺旋藻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及K细胞ADCC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左绍远 马涧泉 《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6年第1期1-3,共3页
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PSP100mg·kg(-1),连续12d,可明显促进小鼠K细胞ADCC活性,PSP组K细胞毒指数(CI)比对照组升高54.7%。在5mg/L~320mg/L浓度范围内,PSP可促... 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PSP100mg·kg(-1),连续12d,可明显促进小鼠K细胞ADCC活性,PSP组K细胞毒指数(CI)比对照组升高54.7%。在5mg/L~320mg/L浓度范围内,PSP可促进体外培养的C(57)BL/6J小鼠腹腔巨噬细胞ADCC活性,最适浓度为80mg/L其CI值为对照孔的5.1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多糖(PSP) K细胞 腹腔巨噬细胞 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adcc)
下载PDF
基于流式细胞术评价单核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的方法学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华 黄向博 +1 位作者 沈弢 邵一鸣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建立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评价单核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的检测方法。方法 PKH26和CFSE染色的P815细胞为靶细胞,与P815特异性抗体孵育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共同孵育后流式细... 目的:建立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评价单核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的检测方法。方法 PKH26和CFSE染色的P815细胞为靶细胞,与P815特异性抗体孵育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共同孵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 CD3-CD14+PKH26+CFSE-细胞群的百分比,并确定最佳效靶比及效应细胞和靶细胞的孵育时间。运用上述方法对23例HCV慢性感染者和22例健康人的单核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antibody 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 ADCC)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可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CD14+PKH26+CFSE-细胞群来评价单核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最佳效靶比为10∶1,最佳杀伤孵育时间为4 h。慢性HCV感染者单核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 P=0.009)。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单核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的检测方法,为病毒感染及药物研发中免疫学评价提供快速、敏感、安全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流式细胞
原文传递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利妥昔单抗耐药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金璿(综述) 宋玉琴(审校) 朱军(审校)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3年第11期697-700,共4页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广泛应用的单抗类靶向药物,作用于CD20抗原.其联合化疗显著改善了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或在治疗有效后短期内复发,提示可能存在利妥昔单抗的耐...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广泛应用的单抗类靶向药物,作用于CD20抗原.其联合化疗显著改善了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或在治疗有效后短期内复发,提示可能存在利妥昔单抗的耐药.利妥昔单抗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机制主要包括直接诱导凋亡、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CDC)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药机制,其中哪一种发挥了主要作用尚不明确.文章对利妥昔单抗ADCC作用机制中可能存在的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利妥昔单抗 耐药机制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
原文传递
自然杀伤细胞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效应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17
作者 沈弢 庄辉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61-165,共5页
自2005年丙型肝炎病毒(HCV)病毒体外培养[1]获得成功至今,HCV感染相关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大量研究显示,HC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是引起肝内炎症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对HCV病毒性肝炎免疫应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而固有免... 自2005年丙型肝炎病毒(HCV)病毒体外培养[1]获得成功至今,HCV感染相关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大量研究显示,HC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是引起肝内炎症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对HCV病毒性肝炎免疫应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而固有免疫介导的抗HCV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人体肝脏内含有大量的固有免疫细胞,如NK细胞、NK T细胞、γδT细胞等,此类细胞约占整个肝脏淋巴细胞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自然杀伤细胞 自发清除 TOLL样受体
原文传递
人源化抗组织因子(TF)抗体的制备及杀伤结肠癌细胞和抑制细胞迁移的机制
18
作者 赵亚蕊 赵邑 +4 位作者 赵峰梅 潘薇薇 张全爱 曹鹏程 梁欣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探讨靶向组织因子(TF)的人源化抗体对结肠癌细胞杀伤和迁移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源化TF抗体高表达CHO-5G4.1细胞,经蛋白A(Protein A)和凝胶层析柱纯化,利用毛细管SDS-PAGE检测抗体纯度,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法测定抗凝血活性,采用... 目的探讨靶向组织因子(TF)的人源化抗体对结肠癌细胞杀伤和迁移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源化TF抗体高表达CHO-5G4.1细胞,经蛋白A(Protein A)和凝胶层析柱纯化,利用毛细管SDS-PAGE检测抗体纯度,采用凝血酶原时间(PT)法测定抗凝血活性,采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分析抗体对SW620和SW480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效应,Transwell^(TM)检测抗体对细胞迁移的影响,明胶酶谱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源化TF抗体处理后,迁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黏着斑激酶(FAK)和磷酸化的FAK(p-FAK)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通过两步法纯化人源化TF抗体毛细管SDS-PAGE检测纯度可达96.9%,并具有抗凝血活性。人源化TF抗体可通过ADCC杀死结肠癌细胞并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抑制率达到99%,并可降低MMP2的表达及p-FAK的表达。结论获得了高纯度的人源化TF抗体,该抗体可通过ADCC杀伤结肠癌细胞,并可抑制FAK信号通路降低MMP2的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化组织因子抗体 结肠癌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抗人B7-1人-鼠嵌合抗体体内外抑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艳茹 邱玉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53-756,共4页
目的研究抗人B7-1人-鼠嵌合抗体ch-4E5对高表达B7-1分子的人恶性B淋巴瘤细胞株Raji的抑瘤作用。方法自行制备ch-4E5,经流式细胞术(FCM)分析ch-4E5对Raji细胞膜型B7-1分子的识别及共育后细胞表面Fas及Fas L表达的改变,继而又经MTT法检测... 目的研究抗人B7-1人-鼠嵌合抗体ch-4E5对高表达B7-1分子的人恶性B淋巴瘤细胞株Raji的抑瘤作用。方法自行制备ch-4E5,经流式细胞术(FCM)分析ch-4E5对Raji细胞膜型B7-1分子的识别及共育后细胞表面Fas及Fas L表达的改变,继而又经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以人外周血PBMC为效应细胞,Raji为靶细胞,分析ch-4E5介导的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将Raji细胞经ch-4E5处理后接种Balb/c裸鼠,观察裸鼠成瘤时间并计算成瘤率。结果 ch-4E5与Raji细胞的阳性结合率为97.9%;该抗体可上调Raji表面Fas及Fas L的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8%及16.9%,与人Ig G1同型对照组5.1%和2.2%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h-4E5对Raji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39.17%(P<0.01);介导的最大杀伤率为56.47%(P<0.01);经ch-4E5处理的Raji细胞接种Balb/c裸鼠,90 d的观察期内均未见肿瘤形成,而对照组成瘤率高达80%。结论抗人B7-1人-鼠嵌合抗体对高表达B7-1的肿瘤细胞具有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1 嵌合抗体 B淋巴瘤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抑制作用
原文传递
移植肾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病理学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晖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2-271,共10页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亦称体液性排斥反应,是由抗体、补体等多种体液免疫效应因子参与所致的排斥反应免疫损伤。AMR在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慢性排斥反应中均发挥了重要的致病作用。本文对AMR的基本定义、Banff移植病理...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亦称体液性排斥反应,是由抗体、补体等多种体液免疫效应因子参与所致的排斥反应免疫损伤。AMR在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慢性排斥反应中均发挥了重要的致病作用。本文对AMR的基本定义、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中AMR病理学的研究历程及其主要成果以及移植肾AMR的主要病变特征进行综述,旨在为准确诊断、及时治疗AMR提供依据,以保障移植肾和受者的长期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 供者特异性抗体(DSA)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 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 C4D 血栓性微血管病 慢性移植物血管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