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疗性乙肝疫苗的抗体效应
1
作者 李求是 邱红霞 吕国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49-952,共4页
关键词 抗体效应 治疗性乙肝疫苗 特异性免疫应答 治疗性疫苗 疫苗接种 感染病原体 疾病预防 药物治疗 应答机制 治疗手段
下载PDF
黄病毒治疗性抗体效应优化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郝相君 陈楠 +1 位作者 柴立辉 肖鹤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65-569,共5页
黄病毒属病毒是一类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正链RNA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可引起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黄病毒治疗性抗体为治疗黄病毒感染带来了希望,但与此同时,通过感染而引发的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 黄病毒属病毒是一类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正链RNA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可引起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黄病毒治疗性抗体为治疗黄病毒感染带来了希望,但与此同时,通过感染而引发的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效应可导致黄病毒感染患者疾病恶化。理想的黄病毒治疗性抗体既能治疗黄病毒感染,又可以避免ADE带来的危害。因此,研究者们将已发现的一些抗体进行优化以寻求最佳治疗抗体。本综述简单阐述了黄病毒治疗性抗体的研究进展、作用机制,以及降低ADE效应的相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病毒治疗性抗体 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
原文传递
人抗鼠抗体效应对临床免疫学检测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志刚 曹浩强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09,共3页
人抗动物抗体产生的原因为医源性与非医源性因素。医源性因素包括动物源性蛋白、胸腺肽、靶抗体造影剂、靶抗体药物、被动免疫动物血制品(如破伤风针、胰岛素、凝血因子Ⅶ)等;非医源性因素包括母婴传递、偶然或职业性原因与动物蛋白... 人抗动物抗体产生的原因为医源性与非医源性因素。医源性因素包括动物源性蛋白、胸腺肽、靶抗体造影剂、靶抗体药物、被动免疫动物血制品(如破伤风针、胰岛素、凝血因子Ⅶ)等;非医源性因素包括母婴传递、偶然或职业性原因与动物蛋白接触史(如兽医、牧区、食品加工人员、宠物饲养)、选择性IgA缺乏症患者食入牛奶及动物蛋白食品等。对个体而言,受到外源异种蛋白(如鼠、牛、羊、兔、马等)抗原刺激,触发机体免疫反应,即可导致人体产生抗动物蛋白抗体。临床上可表现为生物制品注射后的发热、寒颤、过敏、休克等反应。在实验室检测过程中,标本内的人抗动物抗体与试剂中的动物蛋白反应,导致检测结果异常增高或降低,甚至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使实验室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诊断 免疫学检测 抗体效应 实验室检测结果 选择性IGA缺乏症 医源性因素 机体免疫反应 动物源性
原文传递
高浓度梅毒抗体血清样本致携带污染及钩状效应1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易永忠 张光永 +1 位作者 胡可 陈桦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9-300,共2页
关键词 梅毒抗体 高浓度 梅毒抗体/携带污染 梅毒抗体/钩状效应
下载PDF
改良TMB比色法替代^(51)Cr释放法检测抗体依赖细胞细胞毒效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尹建平 余谨 +3 位作者 陆华新 陈禹潭 马威 赵云斌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无致癌性、无放射性、灵敏的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检测ADCC实验中靶红细胞自然释放的微量Hb含量的改进方法。方法利用Hb类似过氧化物酶效应催化双氧水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使其发生显色反应,改进吸... 目的建立一种无致癌性、无放射性、灵敏的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检测ADCC实验中靶红细胞自然释放的微量Hb含量的改进方法。方法利用Hb类似过氧化物酶效应催化双氧水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使其发生显色反应,改进吸光度在600 nm处的检测体系。采用Nycodenz密度渗透压介质分离单核细胞作为ADCC的效应细胞。比较2种情况的灵敏度,并与51Cr释放法进行方法学对照。在ADCC实验中,分别用51Cr释放法和改良TMB法测定Hb自然释放率。结果显色反应结束后加硫酸酸终止测定最大吸收波长移至450 nm,不加酸终止测定波长为600 nm。不加硫酸终止的TMB法检测Hb低检出限是0.0075 g/L,显色时间20min,TMB最优浓度是0.62 g/L,空白吸收始终稳定的维持在<0.003的较低值。而加酸终止的TMB法低检出限仅为0.5 g/L。显然不加酸终止的改良TMB法的灵敏度非常显著地高于加酸终止的TMB法。在测定ADCC靶红细胞自然释放率试验中,不加酸终止的改良TMB法仅需4 h孵育时间以及2.5×106 cell/ml红细胞浓度即可测定出释放Hb含量,而加酸后孵育时间要长达14 h并且需要更高浓度的红细胞才能测出自然释放Hb含量。用不加硫酸终止的TMB法检测ADCC活性与51Cr释放法相关性良好(r=0.999)。结论改良TMB比色法可以代替51Cr释放法检测ADCC的靶红细胞细胞毒效应。加酸终止、测定波长为450 nm的TMB比色法的灵敏度与51Cr释放法的灵敏度有显著差距,不适用低活性ADCC效应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游离Hb 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TMB) 抗体依赖性细胞细胞毒效应(ADCC)
原文传递
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在人类冠状病毒感染中的表现概述
6
作者 李静 尹海畅 于天飞 《黑龙江科学》 2022年第14期78-80,共3页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抗体可能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DE),从而加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情。综述了ADE的作用机制,重点抗体介绍了SARS-CoV-2感染后所引起的潜在ADE及解决方案。阐明SARS-CoV-2与ADE的关...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抗体可能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DE),从而加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情。综述了ADE的作用机制,重点抗体介绍了SARS-CoV-2感染后所引起的潜在ADE及解决方案。阐明SARS-CoV-2与ADE的关系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实际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 SARS-CoV-2 病毒感染 疫苗
下载PDF
一株降低了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的西尼罗病毒中和抗体的表达与体外活性研究
7
作者 郝相君 陈楠 +8 位作者 朱婉露 王晶 陈国江 乔春霞 李新颖 沈倍奋 冯健男 柴立辉 肖鹤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建立降低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效应的抗体表达系统,以期降低目标抗体的ADE效应。方法对哺乳细胞抗体表达载体Fc区进行L234A和L235A点突变,建立抗体表达载体pFRT-IgG1κ-FcM。选取前期工作中获得的1... 目的建立降低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效应的抗体表达系统,以期降低目标抗体的ADE效应。方法对哺乳细胞抗体表达载体Fc区进行L234A和L235A点突变,建立抗体表达载体pFRT-IgG1κ-FcM。选取前期工作中获得的1株具有显著ADE效应的抗体Wt-WNV利用pFRT-IgG1κ-FcM系统进行表达,获得突变后抗体FcM-WNV。ELISA检测FcM-WNV与靶抗原西尼罗病毒包膜蛋白DⅢ(West Nile virus envelope protein-DⅢ,WNV E-DⅢ)的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FcM-WNV与人高亲和力IgG Fc受体hFcγRⅠ(hCD64)的结合。假病毒感染宿主细胞(BHK21和K562)试验检测FcM-WNV的体外中和活性。结果FcM-WNV与Wt-WNV表达水平相当,能识别结合WNV E-DⅢ,且呈浓度依赖效应;与Wt-WNV相比,FcM-WNV与hCD64的结合力明显减弱,表现为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与前期实验结果一致,Wt-WNV在5μg/ml的浓度下具有明显增强WNV假病毒感染K562细胞的作用,而FcM-WNV在5μg/ml浓度下,能有效阻断假病毒感染K562和BHK21细胞。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抗体表达系统可有效降低目标抗体的ADE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抗体 西尼罗病毒 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
原文传递
嗜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在旋毛虫病免疫机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鹏 邢杰 +1 位作者 阎玉文 马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单核细胞(Monocyte,Mon)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在旋毛虫病免疫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检测总IgE、特异性IgE、总IgG和特异性IgG,然后取IgE和IgG高检测值时相的血清为免疫血清,以CO2培养法观察免... 目的探讨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单核细胞(Monocyte,Mon)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在旋毛虫病免疫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检测总IgE、特异性IgE、总IgG和特异性IgG,然后取IgE和IgG高检测值时相的血清为免疫血清,以CO2培养法观察免疫血清对Neu、Mon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影响。结果大鼠感染旋毛虫后2周和3周,血清特异性IgE最高,感染后5周,特异性IgG阳性率最高。在免疫血清存在时,无论感染鼠还是正常鼠的Neu和Mon对旋毛虫幼虫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但感染鼠Neu的作用更强。孵育48 h时,Neu和Mon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率分别为42.1%和23.0%。结论大鼠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总IgE与特异性IgE、总IgG与特异性IgG同步增加;在免疫血清存在的情况下,Neu和Mon均有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作用,但感染鼠Neu的作用更强;Neu和Mon发挥杀伤旋毛虫肌幼虫作用时主要依赖的是I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IgE IgG 嗜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下载PDF
草鱼赤皮病的免疫效应研究
9
作者 唐毅 丁诗华 罗莉 《重庆水产》 2012年第4期55-60,共6页
采用0.5%福尔马林灭活草鱼赤皮病病原菌分别制成浸泡疫苗、注射疫苗和VI服微囊疫苗,然后以相应的疫苗分别浸泡(含菌数为1.5×107cfu/ml的菌苗溶液)3~5cm当年夏花草鱼、0.2ml/尾注射(含菌数为1.5×108cfu/ml的菌苗... 采用0.5%福尔马林灭活草鱼赤皮病病原菌分别制成浸泡疫苗、注射疫苗和VI服微囊疫苗,然后以相应的疫苗分别浸泡(含菌数为1.5×107cfu/ml的菌苗溶液)3~5cm当年夏花草鱼、0.2ml/尾注射(含菌数为1.5×108cfu/ml的菌苗)10g左右的草鱼、16g/组·次微囊疫苗混合饲料(含2%微囊疫苗)投喂10g左右的草鱼。接种免疫后,分别于第21d、35d、49d、63d及77d,通过检测实验对象的血清和采用活菌攻毒的方法,探讨了灭活菌苗对预防草鱼赤皮病的效果。结果显示,所制疫苗3种免疫途径都有免疫效果。全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注射免疫和微囊化疫苗口服免疫的抗体滴度(凝集抗体效价)平均分别为1:19、1:190、1:62;用荧光假单胞菌活菌进行浸泡和注射攻毒,结果显示,3种免疫途径均产生良好的保护效应。浸泡和注射攻毒后其免疫保护率分别为41.6%和40.0%、83.4%和80%、58.4%和5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赤皮病疫苗抗体滴度免疫效应
下载PDF
登革病毒治疗性抗体的基础研究进展
10
作者 尹庆庆 王建宇 +1 位作者 陈强 周晓红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4期277-286,共10页
近年来蚊媒性传染病登革热在全球呈现快速蔓延和上升流行趋势,但目前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有效疫苗应用于临床。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治疗性抗体的研发面临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等方面的... 近年来蚊媒性传染病登革热在全球呈现快速蔓延和上升流行趋势,但目前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有效疫苗应用于临床。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治疗性抗体的研发面临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等方面的阻滞。本文就目前DENV治疗性抗体主要靶向表位及ADE等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为治疗性抗体和疫苗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治疗性抗体 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 人源中和抗体 E蛋白二聚体依赖性表位
下载PDF
DSA对NK细胞介导ADCC效应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11
作者 闫旭丽 苏丽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0-584,共5页
目的:探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在自然杀伤细胞(NK)介导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DC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作用。方法:收集10名健康供者为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确诊为AML拟行allo-HSCT的患者提供的外周静脉... 目的:探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在自然杀伤细胞(NK)介导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DC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作用。方法:收集10名健康供者为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确诊为AML拟行allo-HSCT的患者提供的外周静脉血,并分离提取外周血NK细胞为效应细胞。选取培养至4-6代HUVEC与DSA共培养,将结合DSA的HUVEC作为靶细胞(CDH组),未结合DSA的HUVEC作为阴性对照(UDH组);将效应细胞与靶细胞共培养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表达,应用MTT法检测HUVEC细胞活性,间接反映DSA介导ADCC效应对内皮细胞损伤作用的强弱。结果:随着效靶比增加,HUVEC细胞活性降低,IFN-γ表达水平增高,在同一效靶比(1∶1、10∶1、20∶1)下,CDH组HUVEC细胞活性明显低于UDH组,IFN-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DH组;在效靶比为1∶1时,随着DSA浓度提高,CDH组HUVEC细胞OD值渐降低,IFN-γ表达水平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SA可通过NK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供者特异性抗体 NK细胞 内皮细胞 单个核细胞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抗病毒抗体Fc效应功能研究进展
12
作者 许涛 蒋艺超 +1 位作者 陈小青 罗文新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34-1444,共11页
近年来,抗病毒抗体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时,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生物安全性。其不仅可以通过抗体Fab中和病毒阻止感染,还可以通过Fc结合效应细胞上的Fc受体发挥不同的效应功能清除病毒... 近年来,抗病毒抗体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感染时,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生物安全性。其不仅可以通过抗体Fab中和病毒阻止感染,还可以通过Fc结合效应细胞上的Fc受体发挥不同的效应功能清除病毒。本综述介绍了抗病毒抗体Fc介导的生物学效应,总结了其在抗病毒感染中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其可能引发的副作用。此外,本文对抗病毒抗体药物Fc片段选择及工程化改造进行了概述,以期为开发新型抗病毒抗体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抗体 抗体Fc介导的效应功能 抗体Fc工程化改造
原文传递
育龄期妇女实施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近期血清学效果观察
13
作者 郭永文 吴承民 +5 位作者 罗桂英 陈苏梅 莫新异 郑焕英 赖群娣 唐石勇 《华南预防医学》 1991年第3期39-41,共3页
本文报告了广东省连南、连山两少数民族县部分地区17~35岁育龄期妇女,实施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分为两针次和三针次两个组,免疫后一个月的血清学效果表明,两针免疫组观察的101人中,免后有保护水平抗体者99人,占98.0%,TAT的GMT为6... 本文报告了广东省连南、连山两少数民族县部分地区17~35岁育龄期妇女,实施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分为两针次和三针次两个组,免疫后一个月的血清学效果表明,两针免疫组观察的101人中,免后有保护水平抗体者99人,占98.0%,TAT的GMT为684IU/L;三针免疫组观察了47人,免后有保护水平抗体者46人,占97.9%,其TAT的GMT为2760IU/L。两组之间GMT有着非常显著差异,但鉴于两针组的血清抗体滴度仍然比临界保护水平高64.8倍,故作者认为:从实际出发,对育龄期妇女实施“破类”免疫,两针免疫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伤风类毒素 育龄期妇女抗体效应
下载PDF
韶关市1950~199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状况及控制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卢志坚 胡国超 +1 位作者 刘世日 叶蟠德 《广东卫生防疫》 1995年第4期4-6,共3页
韶关市1950~199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过程中,1959年和1967年出现了两次高峰,发病强度分别为21.4/十万和490.28/十万,1971~1983年发病波动在4.9~8.8/十万之间.1984年发病上升... 韶关市1950~199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过程中,1959年和1967年出现了两次高峰,发病强度分别为21.4/十万和490.28/十万,1971~1983年发病波动在4.9~8.8/十万之间.1984年发病上升至12.91/十万,局部地区出现暴发,强度为4.50/十万,人群带菌率达36.69/十万,A群为主,预测将出现流行高峰.自1985年起,以A群脑膜炎多醣苗苗重点对铁路沿线及边界地区进行免疫接种,当年发病率下降43.68%,1988年后发病已降至1.59/十万以下,远比预测值低,且分布地区局限,呈现出随菌苗覆盖率增加而发病下降的等级负相关关系(r=0.9),人群流脑SPRIA抗体逐年呈倍数增长。起到了控制流脑流行的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韶关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学 分布特征 疫苗 抗体效应
下载PDF
基于流式细胞术评价单核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的方法学建立和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华 黄向博 +1 位作者 沈弢 邵一鸣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建立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评价单核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的检测方法。方法 PKH26和CFSE染色的P815细胞为靶细胞,与P815特异性抗体孵育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共同孵育后流式细... 目的:建立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评价单核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的检测方法。方法 PKH26和CFSE染色的P815细胞为靶细胞,与P815特异性抗体孵育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共同孵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 CD3-CD14+PKH26+CFSE-细胞群的百分比,并确定最佳效靶比及效应细胞和靶细胞的孵育时间。运用上述方法对23例HCV慢性感染者和22例健康人的单核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antibody depend-ent cellular cytotoxicity , ADCC)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可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CD14+PKH26+CFSE-细胞群来评价单核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最佳效靶比为10∶1,最佳杀伤孵育时间为4 h。慢性HCV感染者单核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 P=0.009)。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单核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的检测方法,为病毒感染及药物研发中免疫学评价提供快速、敏感、安全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膜蛋白不具有以Fc受体途径诱导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的能力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朋兰 李琦涵 +5 位作者 李丹丹 段素琴 李雪琦 张晶晶 曾敬富 张莹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目的:探寻SARS-CoV-2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 protein)引起的免疫特征,尤其是其引发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纯化的SARS-CoV-2全长M蛋白,并经皮下途径3次(第1、1... 目的:探寻SARS-CoV-2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 protein)引起的免疫特征,尤其是其引发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纯化的SARS-CoV-2全长M蛋白,并经皮下途径3次(第1、14和21天)免疫BALB/c小鼠,获得血清。Western blot鉴定血清特异性,ELISA法和中和试验对血清抗体的效价进行验证。体外培养检测在抗M蛋白血清存在的情况下SARS-CoV-2在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和B细胞中的增殖情况。结果:SARS-CoV-2全长M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获得的免疫血清能够特异地识别病毒M蛋白,且免疫血清中抗全病毒抗体效价约为1∶400,但该抗体没有中和活病毒的能力。此外,这种抗体不能够辅助病毒感染各种类型具有Fc受体(Fc receptor,FcR)的免疫细胞并在其中增殖。结论:由M蛋白诱导的非中和抗体不能以FcR途径诱导ADE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 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 膜蛋白 非中和抗体
原文传递
登革病毒ADE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闫菲菲 熊建英 赵卫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2年第1期50-54,共5页
在登革病毒致病机理中,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占据重要地位,可能在人体二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引起严重疾病。对近年来重症登革病毒感染作用机制研究中常用的细胞系、动物模型、ADE对于病毒进入宿主细... 在登革病毒致病机理中,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占据重要地位,可能在人体二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引起严重疾病。对近年来重症登革病毒感染作用机制研究中常用的细胞系、动物模型、ADE对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促进作用以及ADE引起的细胞因子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ADE) 动物模型 细胞因子
下载PDF
自然杀伤细胞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效应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18
作者 沈弢 庄辉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61-165,共5页
自2005年丙型肝炎病毒(HCV)病毒体外培养[1]获得成功至今,HCV感染相关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大量研究显示,HC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是引起肝内炎症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对HCV病毒性肝炎免疫应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而固有免... 自2005年丙型肝炎病毒(HCV)病毒体外培养[1]获得成功至今,HCV感染相关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大量研究显示,HC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是引起肝内炎症的主要原因。一直以来,对HCV病毒性肝炎免疫应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而固有免疫介导的抗HCV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人体肝脏内含有大量的固有免疫细胞,如NK细胞、NK T细胞、γδT细胞等,此类细胞约占整个肝脏淋巴细胞的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 自然杀伤细胞 自发清除 TOLL样受体
原文传递
“Unconventional”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Antibodies Against HIV 被引量:1
19
作者 Michael WEN Paul ZHOU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62-470,共9页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re recognized to be one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that must be induced by an effective vaccine against HIV. However,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antibodies have be...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re recognized to be one of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that must be induced by an effective vaccine against HIV. However,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antibod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to neutralize a broad range of primary isolates of HIV-1 and attempts to induce such antibodies by inununization were unsuccessful. The difficulties to generate such antibodies are mainly due to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HIV-1 envelope spikes, such as high sequence diversity, heavy glycosylation, and inducible and transient nature of certain epitopes. In vitro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re identified using "conventional" neutralization assay which uses phytohemagglutinin (PHA)-stimulated human PBMCs as target cells. Thus, in essence the assay evaluates HIV-1 replication in CD4^+T cells. Recently, several laboratories including us demonstrated that som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HIV-1-specific polyclonal IgG purified from patient sera, although they do not have neutralizing activity when tested by the "conventional" neutralization assay, do exhibit potent and broad neutralizing activity in "unconventional" ways. The 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these antibodies and IgG fractions is acquired through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through opsonization of virus particles into macrophages and inunature dendritic cells (iDCs), or through expression of antibodies on the surface of HIV-1-susceptible cell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recent findings of this area and point out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strategies against H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BODY Neutralizing activity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一敏 胡晨(综述) 何勇(审校)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13期2319-2322,共4页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所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多种病毒疾病都存在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DE)效应而导致二次感染的病情加重。SARS-CoV-2感染是否会诱发ADE效应是目前冬春季疫情防控的...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所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多种病毒疾病都存在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ADE)效应而导致二次感染的病情加重。SARS-CoV-2感染是否会诱发ADE效应是目前冬春季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学者对ADE效应的研究,以及ADE效应在其他病毒感染中的发生情况,梳理、总结相关文献,对SARS-CoV-2感染有可能导致ADE效应进行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 二次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