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抗冲系数测时标准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景小元 张淑莉 张爱国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91-93,共3页
鉴于目前国内外在次冲刷过程中土壤抗冲系数测时标准问题的空白研究现状,本文从土壤抗冲系数的概念出发,以实验测试数据为基础,采用过程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次冲刷过程中土壤抗冲系数历时变化的计算模型,并作为确定... 鉴于目前国内外在次冲刷过程中土壤抗冲系数测时标准问题的空白研究现状,本文从土壤抗冲系数的概念出发,以实验测试数据为基础,采用过程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次冲刷过程中土壤抗冲系数历时变化的计算模型,并作为确定土壤抗冲系数测时标准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抗冲中值与中值历时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并作为各地各类土样抗冲系数测时选择的标准与分析对比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冲系数 测时标准 次冲刷过程 历时变化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抗冲特征
2
作者 程金花 沈子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为探讨重庆四面山地区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抗冲特征,采用水浸试验和冲刷试验,计算土壤抗蚀指数与抗冲系数,对四面山4种林分类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共9个不同植物组成的林地土壤抗蚀抗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阔叶... 为探讨重庆四面山地区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抗冲特征,采用水浸试验和冲刷试验,计算土壤抗蚀指数与抗冲系数,对四面山4种林分类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共9个不同植物组成的林地土壤抗蚀抗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阔叶林的抗蚀指数最大,楠竹林抗蚀指数最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抗蚀性能减弱,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抗蚀指数上下层差异最大(1.92倍)。2)二次多项式函数能高度拟合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指数与水浸时间的关系(R2>0.95),随着水浸时间的增加,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性能下降。3)土层越深,土壤抗冲系数越大,抗冲性能越强,坡面上层土壤抗冲系数为下层的1.05~5.79倍。阔叶林的抗冲性优于其他林分。4)≤1和>1~3 mm根径的根系总根长与根长密度与土壤抗蚀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抗冲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抗蚀性和抗冲系数与总根质量、根质量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四面山水土保持措施布设、选择合理的植被恢复模式及配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蚀指数 抗冲系数 林分类型 重庆四面山
下载PDF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型二元结构河岸抗冲特性
3
作者 张玉 朱海丽 +1 位作者 李志威 李本锋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58,共8页
针对高寒草甸型二元结构河岸抗冲特性,采用自主设计的原位冲刷装置在黄河源区弯曲河流典型二元结构河岸,开展0.4 m/s、1.0 m/s和1.6 m/s三种流速条件的上部根土层和下部砂土层的原位冲刷试验,分析冲刷后的剖面轮廓三维曲面特征。试验结... 针对高寒草甸型二元结构河岸抗冲特性,采用自主设计的原位冲刷装置在黄河源区弯曲河流典型二元结构河岸,开展0.4 m/s、1.0 m/s和1.6 m/s三种流速条件的上部根土层和下部砂土层的原位冲刷试验,分析冲刷后的剖面轮廓三维曲面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当冲刷流速由0.4 m/s增加至1.6 m/s时,根土层、级配不良砂和级配良好砂河岸的淘刷深度增加幅度分别为19.9%、17.6%和27.2%。二元结构河岸的土体抗冲系数随冲刷时间增大呈指数函数增长,河岸抗冲能力依次为根土层>级配不良砂>级配良好砂。河岸上部的根土层,由于根系的缠绕和网结作用显著增强了土体抗冲能力,其平均抗冲系数分别是级配不良砂和级配良好砂的2.5倍和4.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河流 高寒草甸 二元结构河岸 抗冲系数 河岸物质组成 黄河源区
原文传递
黔中石灰岩喀斯特表层土壤结构性与土壤抗蚀抗冲性 被引量:30
4
作者 赵洋毅 周运超 段旭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1,共4页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已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对黔中喀斯特石灰岩地区表层土壤结构性.土壤抗蚀性能和抗冲性能研究,表明乔木林对改善土壤结构有重要作用,林下植被的覆盖度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也较大。定量分析表明土壤结构性对土...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十分严重,已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对黔中喀斯特石灰岩地区表层土壤结构性.土壤抗蚀性能和抗冲性能研究,表明乔木林对改善土壤结构有重要作用,林下植被的覆盖度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也较大。定量分析表明土壤结构性对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的影响较大,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达到了0.01极显著性水平。保护植被、预防石漠化已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土壤结构性 抗蚀指数 抗冲系数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抗冲性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周利军 齐实 王云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6-188,216,共4页
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四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抗冲特征研究表明,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为农地土壤的1.3~1.9倍。各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指数的顺序为灌木林最大(78.4),阔叶林最小(53.... 通过对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四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抗冲特征研究表明,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为农地土壤的1.3~1.9倍。各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指数的顺序为灌木林最大(78.4),阔叶林最小(53.3)。抗蚀指数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弱。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与其相关因子毛管孔隙度,稳渗率,非毛管孔隙度,〈1mm根长关系最密切。除楠竹林外,各林分林地土壤抗冲系数大于农地(1.2~1.9倍)。林地土壤抗冲性的强弱是其相关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林地土壤 抗蚀指数 抗冲系数
下载PDF
阜新煤矿区次生裸坡土壤抗冲性动态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潘德成 李海燕 +4 位作者 吴祥云 宋品玉 邓春晖 齐鹏春 张丹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3-206,共4页
为探讨煤矿区次生裸坡的稳定性,采用径流含沙量和土壤抗冲系数分析方法,对阜新孙家湾煤矸石山的6个典型坡面的表层土壤进行了抗冲性试验。结果表明,矿区次生裸坡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径流含沙量和土壤抗冲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且均存在一... 为探讨煤矿区次生裸坡的稳定性,采用径流含沙量和土壤抗冲系数分析方法,对阜新孙家湾煤矸石山的6个典型坡面的表层土壤进行了抗冲性试验。结果表明,矿区次生裸坡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径流含沙量和土壤抗冲系数存在较大差异,且均存在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在土壤冲刷过程中,初始径流含沙量均较大,之后呈规律性骤减,并逐渐趋于稳定。与对照样地相比,矿区次生裸坡的总径流含沙量虽少,但衰减速度较快,至冲刷第2min后基本趋于稳定。不同样地径流含沙量与时间之间显著服从于幂函数关系;土壤抗冲系数的变化是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缓慢后快速增大趋势,且前10min的抗冲系数表现为:矿区次生裸坡>对照样地。不同样地的土壤抗冲系数与时间之间显著服从于指数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 次生裸坡 抗冲系数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的林地土壤抗蚀抗冲性能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玉杰 王云琦 夏一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1期20-26,54,共8页
为给三蛱库区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提供一定依据,采用水浸实验和放水冲刷实验,对三蛱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抗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为农地土壤的... 为给三蛱库区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提供一定依据,采用水浸实验和放水冲刷实验,对三蛱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抗蚀抗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为农地土壤的1.3—1.9倍。各林分林地土壤抗蚀指数的顺序为灌木林最大(78.4),其次为混交林(63.1)和楠竹林(63.3),阔叶林最小(53.3)。抗蚀指数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弱。不同林分的抗蚀指数与时间的动态模拟关系为二次幂函数曲线,相关系数0.9以上。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与其相关因子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稳渗率、有机质含量关系最密切。林地土壤抗冲系数为常绿阔叶林最大(2.719),其次为针阔混交林(2.431)和灌木林(2.024),楠竹林地土壤抗冲系数最小(1.096)。除楠竹林外,各林分林地土壤抗冲系数大于农地(1.2-1.9倍)。林地土壤抗冲系数与土层厚度关系最密切。关键词缙云山;林地土壤;抗蚀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林地土壤 抗蚀指数 抗冲系数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标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郭平 王云琦 +4 位作者 王玉杰 张会兰 王冉 胡波 唐晓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应用原状土冲刷法和Le Bissonnais(LB)法中的快速湿润法(FW),对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灌木林和裸地5种样地的土壤抗冲系数、土壤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找出表达不同林分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 应用原状土冲刷法和Le Bissonnais(LB)法中的快速湿润法(FW),对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灌木林和裸地5种样地的土壤抗冲系数、土壤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找出表达不同林分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标。结果表明:①不同林分间土壤抗冲系数(L·min/g)大小依次表现为:阔叶林(2.719)>针阔混交林(2.431)>灌木林(2.024)>裸地(1.595)>楠竹林(1.096),各林分土壤抗冲系数除楠竹林和裸地外均从表层到底层呈递减趋势;②对于表达土壤结构常用的4个指标,>0.2 mm团聚体累积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分形维数(D)在表层(A层)土壤中均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最优,阔叶林优于灌木林,楠竹林和裸地较差;③对土壤抗冲系数和4个土壤结构指标作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平均质量直径(MWD)被引入模型,在显著性水平为P<0.05的情形下,可以认为土壤抗冲系数与MWD存在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306+1.823x(R2=0.406,n=19,P=0.003),即在研究地区平均质量直径(MWD)可作为表达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冲系数 平均质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分形维数
下载PDF
非沙质河流平面二维流场冲刷模拟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二平 孙东坡 +1 位作者 尹则高 薛海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8-62,共5页
对溢洪道下游破碎基岩为主的非沙质河流冲刷进行了平面二维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探讨。对破碎基岩为主的河床 ,缺乏准确表征床面稳定条件的控制方程 ,一般常规计算方法无法确定床面冲淤变化。利用河床勘测资料和模型实测试验数据 ,可以通... 对溢洪道下游破碎基岩为主的非沙质河流冲刷进行了平面二维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探讨。对破碎基岩为主的河床 ,缺乏准确表征床面稳定条件的控制方程 ,一般常规计算方法无法确定床面冲淤变化。利用河床勘测资料和模型实测试验数据 ,可以通过对表征河道床面稳定的抗冲特性分析 ,确定这类河道床面抗冲系数的平面分布。运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模型与河床辅助控制方程 ,得到了床面稳定时的河道平面冲刷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沙质河流 床面稳定 冲刷 平面二维流场 数值模拟 抗冲系数 冲刷
下载PDF
黄土抗侵蚀能力与抗剪强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夏艳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9-122,共4页
基于野外测试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对黄土抗侵蚀能力与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低压条件下饱和原状土的粘聚力在大于2 kPa时与黄土抗冲系数Kc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小于2 kPa时,Kc严接近于0;天然原状土、饱和... 基于野外测试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对黄土抗侵蚀能力与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低压条件下饱和原状土的粘聚力在大于2 kPa时与黄土抗冲系数Kc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小于2 kPa时,Kc严接近于0;天然原状土、饱和扰动土的粘聚力与Kc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试验黄土的内摩擦角变化不大,对Kc没有直接的影响。这说明低压条件下饱和原状土的粘聚力是影响黄土土壤抗侵蚀能力内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侵蚀能力 低压 粘聚力 内摩擦角 抗冲系数
下载PDF
溢洪道下游河段平面二维冲刷的计算方法
11
作者 尹则高 薛海 +1 位作者 董志慧 程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6-20,共5页
采用平面二维数值模拟方法 ,对溢洪道下游河床以破碎基岩为主的河流冲刷进行了模拟计算方法的探讨 .利用洪水河床勘测资料和物理模型实测试验数据 ,对表征河道床面稳定的抗冲系数作回归分析和概化 ,确定这类河段床面抗冲系数的平面分布 ... 采用平面二维数值模拟方法 ,对溢洪道下游河床以破碎基岩为主的河流冲刷进行了模拟计算方法的探讨 .利用洪水河床勘测资料和物理模型实测试验数据 ,对表征河道床面稳定的抗冲系数作回归分析和概化 ,确定这类河段床面抗冲系数的平面分布 .运用平面二维水动力学数学模型与床面稳定的辅助控制方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洪道 平面二维 冲刷 数值模拟 抗冲系数 床面稳定
下载PDF
重庆市四面山4种森林群落面源污染控制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荣文卓 张洪江 +4 位作者 杜仕才 程金花 王伟 李根平 古德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93-1897,共5页
以重庆市四面山4种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林冠截留率、林地土壤毛管孔隙度、林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林地0~20cm土壤抗冲刷系数为分析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4种森林群落的面源污染控制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森林群落中作为... 以重庆市四面山4种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林冠截留率、林地土壤毛管孔隙度、林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林地0~20cm土壤抗冲刷系数为分析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4种森林群落的面源污染控制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森林群落中作为天然林的楠竹林灰关联度值最大为0.8877,面源污染控制功能最好,其次是人工阔叶林(0.7794)和人工混交林(0.6992),人工针叶林(0.6361)面源污染防控能力相对较弱。在人工林方面,阔叶林灰关联度值最大为0.7794,面源污染防控能力最好,其次是针阔混交林(0.6992),针叶林灰关联度值最低为0.6361,其面源污染防控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截留率 土壤毛管孔隙度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 土壤抗冲系数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