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抗凝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纪春岩 朱媛媛 +2 位作者 侯明 徐从高 张茂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6-27,共2页
采用多项抗凝指标(ATⅢ:A、ATⅢN:Ag、α_2-MG、PC:Ag、TPS:Ag、FPS:Ag)对111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和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患者组ATⅢ:Ag、PC:Ag及α_2-MG水平均升高,... 采用多项抗凝指标(ATⅢ:A、ATⅢN:Ag、α_2-MG、PC:Ag、TPS:Ag、FPS:Ag)对111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和脑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患者组ATⅢ:Ag、PC:Ag及α_2-MG水平均升高,而ATⅢ:A、TPS:Ag、FPS:Ag变化不显著。提示IHD及ICVD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其抗凝活性降低;而ATⅢ:Ag、PC:Ag及α_2-MG升高为代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系统 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下载PDF
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系统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贾玮 吴琦 李月川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系统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确诊的急性PTE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结果]PTE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抗凝系统的变化及其对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35例确诊的急性PTE患者和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结果]PTE患者血浆中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及蛋白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指标在单纯PTE组和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吸烟对其影响不大。[结论]PTE患者存在抗凝系统活性减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抗凝血系统的缺陷;这些指标对于PT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症 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Ⅲ 蛋白C 蛋白S
下载PDF
温针灸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对蛋白C抗凝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彩虹 李小军 刘莹莹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7期573-576,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创伤性脊髓损伤较常见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约占80%,可发生于脊髓损伤的围术期、康复.期和慢性期,一般损伤后2周为发病高峰[1-2]。静脉瘀滞、血液高凝和血管内膜损伤是DVT发生的三...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创伤性脊髓损伤较常见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约占80%,可发生于脊髓损伤的围术期、康复.期和慢性期,一般损伤后2周为发病高峰[1-2]。静脉瘀滞、血液高凝和血管内膜损伤是DVT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蛋白C系统主要发挥抗凝功能,由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抑制物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组成[3]。DVT归属中医“血瘀”“脉痹”范畴,脊髓损伤为督脉受损,经络闭阻,阳气不能送达肢体,下肢血脉失去温煦,致气血瘀滞脉中而成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脊髓损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 温针灸 蛋白C抗凝系统
下载PDF
老年人重症胰腺炎凝血与抗凝系统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紫丹 杨杰 万晓强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797-798,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胰腺炎(SAP)患者机体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轻型胰腺炎(MAP)、SAP、健康者各40例编入三组,均于入组后首个清晨取空腹血液2ml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胰腺炎(SAP)患者机体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轻型胰腺炎(MAP)、SAP、健康者各40例编入三组,均于入组后首个清晨取空腹血液2ml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SAP组患者PT、APTT、FIB和D-二聚体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和MAP组,MAP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老年SAP患者机体内的凝血和抗凝系统存在明显的异常性,影响正常的微循环,PT、APTT、FIB和D-二聚体可作为检测指标了解SAP患者的病情发展,并对预防SAP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 抗凝系统 老年患者
下载PDF
第20讲 抗凝系统与抗凝治疗进展(2)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凤茹 《临床荟萃》 CAS 1998年第6期284-287,共4页
2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目的在于消除血栓前状态或高凝状况防止血栓形成.以及对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以保持血管通畅。此目的可通过:①抑制血小板功能;②限制凝血因子;③刺激血管内皮抗血栓作用;④增强纤溶及⑤改善血流条件而实现。
关键词 抗凝系统 抗凝治疗 进展 抗血小板药
下载PDF
老年重型胰腺炎患者机体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变化情况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正清 郭立丽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351-1353,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胰腺炎患者机体内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变化情况,分析凝血、抗凝指标对疾病发展程度的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重型胰腺炎老年患者4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人群24例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胰腺炎患者机体内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变化情况,分析凝血、抗凝指标对疾病发展程度的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重型胰腺炎老年患者4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人群24例作为对照A组,同期选择老年轻型胰腺炎患者24例作为对照B组,对三组入选受试者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检测和记录标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结果观察组PT、APTT、FIB和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老年重型胰腺炎患者机体内的凝血和抗凝系统明显异于常态时,可以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微循环,同时凝血和抗凝系统指标患者病情发展的程度,有助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重型胰腺炎 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 变化情况
下载PDF
蛋白C抗凝系统——一种新的抗凝系统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满平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5-68,共4页
自发现蛋白C(PC)以来,以PC为中心的PC抗凝体系已基本阐明。在凝血调索(thrombomodulin,TM)和Ca^(2+)存在时,凝血酶(Thr)激活PC。激活的PC(APC)在辅助因子蛋白S(PS)参与下,灭活凝血因子Va(FVa)和FⅧa而呈现抗凝活性。APC通过促进组织纤... 自发现蛋白C(PC)以来,以PC为中心的PC抗凝体系已基本阐明。在凝血调索(thrombomodulin,TM)和Ca^(2+)存在时,凝血酶(Thr)激活PC。激活的PC(APC)在辅助因子蛋白S(PS)参与下,灭活凝血因子Va(FVa)和FⅧa而呈现抗凝活性。APC通过促进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释放以及灭活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抑制因子(PAI)而增强纤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抗凝系统
下载PDF
蛋白C抗凝系统与Perthes病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潘扬 严军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蛋白C抗凝系统与Perthes病的关系,论证“蛋白C抗凝系统缺陷是Perthes病的病因”。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板仪检测28例Perthes病儿童及22例健康儿童的蛋白C(PC)、蛋白S(PS)、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活性。结果Perthes病例组PC、PS... 目的探讨蛋白C抗凝系统与Perthes病的关系,论证“蛋白C抗凝系统缺陷是Perthes病的病因”。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板仪检测28例Perthes病儿童及22例健康儿童的蛋白C(PC)、蛋白S(PS)、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活性。结果Perthes病例组PC、PS、APCR的阳性率分别为3.58%(1/28)、7.16%(2/28)、0%(0/8),正常对照组为0%(0/22)、4.55%(1/22)、0%(0/2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Perthes病与蛋白C抗凝系统无显著相关,蛋白C抗凝系统缺陷不是Perthes病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抗凝系统 PERTHES病 全自动凝血分板仪 检测 儿童
下载PDF
抗凝系统相关基因改变与血栓栓塞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严为宏 沈仙娣 胡钧培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3期134-137,共4页
临床上将因先天性的血液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异常导致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组疾病称为易栓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易栓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和不确定领域。进一步探索易栓症与血栓栓塞症的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血栓栓塞... 临床上将因先天性的血液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异常导致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组疾病称为易栓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易栓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和不确定领域。进一步探索易栓症与血栓栓塞症的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血液抗凝系统各成分的基因改变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角度综述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症 抗凝系统 易栓症 基因改变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 APC抵抗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肝素辅因子-Ⅱ
下载PDF
手术对胃癌患者血液抗凝系统的影响
10
作者 纪春岩 李志坚 +2 位作者 朱媛媛 徐从高 张茂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14-15,共2页
测定了23例胃癌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第10天的血液抗凝系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胃癌患者血浆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天又有所下降,第10天回升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TⅢ:g无... 测定了23例胃癌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第10天的血液抗凝系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胃癌患者血浆ATⅢ:A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天又有所下降,第10天回升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TⅢ:g无显著性差异。血浆α2-M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天进一步下降,第10天稍有回升,但未至正常水平。提示胃癌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手术创伤使其进一步加重,随着癌肿的切除及手术创伤修复,高凝状态得以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抗凝系统 胃肿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蛋白C抗凝系统分子缺陷研究进展
11
作者 谭获 刘泽霖 《血栓与止血学》 1996年第3期139-141,共3页
1 蛋白C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蛋白C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系统,由蛋白C(PC)、蛋白S(PS)、凝血酶调节蛋白(TM)及因子V(FV)组成。 PC由肝脏合成,循环血浆中浓度为3~5mg/L,是一种Vit K依赖酶原,分子量62,000道尔顿,由多条肽链组成,其中轻... 1 蛋白C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蛋白C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系统,由蛋白C(PC)、蛋白S(PS)、凝血酶调节蛋白(TM)及因子V(FV)组成。 PC由肝脏合成,循环血浆中浓度为3~5mg/L,是一种Vit K依赖酶原,分子量62,000道尔顿,由多条肽链组成,其中轻链含一个γ羧化谷氨酸区域和二个类上皮生长因子(EGF)区域,重链具有丝氨酸蛋白酶(Serpins)的结构特点,凝血酶裂解PC重链的近氨基末端处,释放一个12肽,使PC活化,表现出Serpins活性而灭活Va、Ⅷa,发挥抗凝作用。 PS是活化蛋白C(APC)抗凝的一种重要辅因子,肝、巨核细胞等组织均能合成PS,循环血浓度为20~50mg/L。与其它Vit K依赖因子不同,PS不属Serpins家族成员。PS在体内有2种形式: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系统 蛋白C系统 研究进展 分子缺陷 动脉血栓形成 因子V 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酶调节蛋白 遗传缺陷 点突变
下载PDF
第20讲 抗凝系统与抗凝治疗进展(1)
12
作者 林凤茹 《临床荟萃》 CAS 1998年第5期239-240,共2页
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静脉血栓形成是三种最常见的血管病,前两者的发病也往往与血栓形成有关。因此,预防血管内血栓形成及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以保证血液能在血液循环中运行,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进展很快。
关键词 抗凝系统 抗凝治疗 抗凝血酶 肝素 巨球蛋白
下载PDF
蛋白C抗凝系统分子缺陷研究进展
13
作者 谭获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7年第1期49-52,共4页
蛋白C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系统。该系统分子缺陷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蛋白C、蛋白S缺陷及活化蛋白C抵抗等分子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蛋白C 蛋白S 血栓形成 抗凝系统
下载PDF
儿童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发育与成熟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建新 杨会林 《血栓与止血学》 2010年第4期172-176,共5页
关键词 儿童生理学 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抗凝系统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运刚 巩法莲 +1 位作者 潘旭东 韩仲岩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48-148,共1页
关键词 脑梗死 抗凝系统 血浆 蛋白C 活化蛋白C 总蛋白S 游离蛋白S 抗凝血酶Ⅲ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抗凝系统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瑞娴 赵爽 潘玲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5年第17期4008-4009,共2页
选取了2013年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另选同期80例身体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纤维蛋白(FB... 选取了2013年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另选同期80例身体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纤维蛋白(FB)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T、PT 及APTT 时间分别为13.89±1.06S、9.22±1.11S 及25.88±2.29S,明显少于健康对照组(P〈0.05);同时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4.01±1.75μ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FB含量为4.11±0.34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有血栓患者TT、PT及APTT时间减少,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FB含量均上升,可作为是否有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的一项诊断指标,该方法临床价值高,可普遍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系统 指标 变化
下载PDF
治疗血友病的新策略:抑制抗凝系统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天逸 江淼 夏利军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5期1181-1186,共6页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罕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分别由FⅧ基因和FⅨ基因突变所致。主要表现为出血所致的肌肉和关节血肿,长期的关节出血还会导致退行性关节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重型患...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罕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分别由FⅧ基因和FⅨ基因突变所致。主要表现为出血所致的肌肉和关节血肿,长期的关节出血还会导致退行性关节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重型患者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尽管近年来新的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但主要是通过促进患者的凝血功能来改善出血症状。受到血友病患者合并FV莱顿(FV_Leiden)突变出血表型得到改善这一现象的启发,通过抑制活化蛋白C(APC)的抗凝活性重新恢复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而止血的新策略近年来受到了关注,为血友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抗凝系统 新策略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抗凝系统改变与中医证型关系 被引量:31
18
作者 梁铁军 高顺宗 +1 位作者 张发丽 王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599-600,共2页
本研究应用凝血酶凝胶空斑法、火箭电泳法测定了46例冠心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总蛋白S抗原(TPS:Ag)、游离蛋白S抗原(F... 本研究应用凝血酶凝胶空斑法、火箭电泳法测定了46例冠心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总蛋白S抗原(TPS:Ag)、游离蛋白S抗原(FPS:Ag)的水平。结果表明:冠心病气滞型PC:Ag、TPS:A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瘀型ATⅢ:Ag、ATⅢ:A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提示PC:Ag、TPS:Ag可作为气滞型的参考指标,ATⅢ:Ag、ATⅢ:A可作为血瘀型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抗凝系统 辩证分型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9
作者 赵干员 《双足与保健》 2019年第14期121-122,共2页
目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DTV)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患者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该次研究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该院就诊的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 目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DTV)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患者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该次研究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该院就诊的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30名正常对比组,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全自动凝血仪器,来测定患者的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等指标,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正常对比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的蛋白S和蛋白C的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的蛋白C、蛋白S均明显低于治疗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后组蛋白C、蛋白S、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C、蛋白S、D-D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诊断与治疗检测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 抗凝系统 检测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凝血与抗凝系统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胥宾芬 钟谷平 +1 位作者 范慧珍 吴裕文 《江西医药》 CAS 2011年第10期917-918,共2页
目的观察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和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抗凝血酶III。结果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PT、A... 目的观察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和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抗凝血酶III。结果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PT、APTT、Fg、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P<0.05),ATII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水平活性低下,且存在纤溶系统的亢进,测定这些指标对了解病程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 凝血系统 抗凝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