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部血管超声联合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骨形成蛋白6在老年冠心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芳 吴娟 《山西医药杂志》 2023年第10期727-731,共5页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联合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骨形成蛋白6(BMP6)在老年冠心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8月于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80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无颈动脉狭窄,62例)及观察...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联合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骨形成蛋白6(BMP6)在老年冠心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8月于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80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无颈动脉狭窄,62例)及观察组(颈动脉狭窄,118例),2组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流阻力指数(RI);采集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AT、BMP6水平,比较2组患者TAT、BMP6水平,采用一致性检验法检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与DSA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一致性;采用四格表法检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颈部血管超声联合TAT、BMP6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PSV、EDV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R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四格表法显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81.4%,特异度为75.8%。一致性检验法检测显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与DSA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Kappa为0.784(P<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TAT、BMP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TAT、BMP6、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7、0.769、0.822,TAT+BMP6+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的AUC为0.909,联合检测预测价值较高。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准确显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TAT、BMP6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明显异常表达,三者联合在预测冠心病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抗凝血酶类 骨形成蛋白6 冠心病 老年人 颈动脉狭窄 诊断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及凝血3项的测定 被引量:6
2
作者 吕元文 姜正华 +3 位作者 李昌喜 朱慕云 丁平 汤艳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02-702,共1页
关键词 肺疾病 阻塞性 抗凝血酶类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新生儿抗凝血酶活性检测参考值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唐喜春 邓永超 +2 位作者 杨娟 郑丽春 黄彩芝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798-798,800,共2页
目的建立新生儿抗凝血酶(AT)活性检测的正常参考区间。方法测定796例健康新生儿血浆的抗凝血酶活性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新生儿AT:A参考值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 目的建立新生儿抗凝血酶(AT)活性检测的正常参考区间。方法测定796例健康新生儿血浆的抗凝血酶活性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新生儿AT:A参考值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AT检测参考值与其他年龄段儿童有差异,有必要单独建立新生儿的参考值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值 抗凝血酶类 年龄因素
下载PDF
血友病患者抗凝血酶、蛋白C及游离蛋白S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素仙 胡理明 +3 位作者 谢炳寿 朱淼勇 陈萍 金小丽 《现代实用医学》 2012年第5期537-538,共2页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AT)、蛋白C(PC)及游离蛋白S(FPS)在血友病出血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分别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及ELISA法检测72例血友病患者(血友病A 60例,血友病B 12例)及40例正常对照的AT、PC和FPS水平。结果血友病组和正常对照组AT均值分...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AT)、蛋白C(PC)及游离蛋白S(FPS)在血友病出血机制中的意义。方法分别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及ELISA法检测72例血友病患者(血友病A 60例,血友病B 12例)及40例正常对照的AT、PC和FPS水平。结果血友病组和正常对照组AT均值分别为(296.24±59.26)g/ml和(229.35±23.41)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而两组PC[(5.17±1.31)g/ml和(5.26±0.96)g/ml]和FPS[(8.97±3.21)g/ml和(9.12±2.41)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血友病患者A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表明其抗凝活性增强,促进了血友病患者的出血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抗凝血酶类 蛋白C 游离蛋白S
下载PDF
库存全血抗凝血酶Ⅲ及蛋白C变化的研究
5
作者 胡丽华 余忠清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547-548,共2页
对15名健康献血员4℃库存血进行了抗凝血酶Ⅲ活性及蛋白C抗原含量的动态观测。结果发现,抗凝血酶Ⅲ活性在采血后12h内活性即明显下降,在贮存3d时活性下降超过50%,在贮存7d时失去70%左右的抗凝活性,蛋白C抗原含量较稳定,在贮存第4... 对15名健康献血员4℃库存血进行了抗凝血酶Ⅲ活性及蛋白C抗原含量的动态观测。结果发现,抗凝血酶Ⅲ活性在采血后12h内活性即明显下降,在贮存3d时活性下降超过50%,在贮存7d时失去70%左右的抗凝活性,蛋白C抗原含量较稳定,在贮存第4d开始下降,贮存第30d下降才达50%以上。因此认为,在临床补充抗凝成份替代疗法中,输注贮存3d以内血液有可能补充一定量的抗凝血酶Ⅲ,而1月以内的贮存血可补充蛋白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保存 抗凝血酶类 蛋白C
下载PDF
纤溶系统标志物的变化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洪流 林伟华 +2 位作者 陈华英 曾梦如 高发平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428-430,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和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确...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和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并选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STA-R全自动凝血仪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和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组较UAP组、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组较SAP组及对照组,血浆AT-Ⅲ、PC、PS活性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浆Fg、FDP、D-D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SA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AT-Ⅲ、PC、PS活性和Fg、FDP、D-D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纤溶系统失衡,其中AMI和UAP患者存在异常激活的高凝状态,其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的参与,联合测定上述标志物,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疗效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系统 冠心病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类
下载PDF
抗凝和纤溶功能变化在各类肝病中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徐从高 李君曼 +2 位作者 朱媛媛 陈健 傅淑花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各型肝病81例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失偿性肝硬化、重症肝炎和原发性肝癌5组,观察其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变化,以血清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PT)作为肝贮备功能的对照指标。结果表明,肝病患者的抗凝和纤溶功能均有... 各型肝病81例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失偿性肝硬化、重症肝炎和原发性肝癌5组,观察其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变化,以血清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PT)作为肝贮备功能的对照指标。结果表明,肝病患者的抗凝和纤溶功能均有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抗凝血酶类 α_2巨球蛋白 纤维蛋白溶酶
下载PDF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黎荣能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90-293,共4页
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实验室数据特点及对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临床资料齐全的22例抗凝血类灭鼠药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析。在入院时、治疗后不... 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实验室数据特点及对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临床资料齐全的22例抗凝血类灭鼠药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分析。在入院时、治疗后不同时点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其中14例患者检测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结果 所有患者均问出有明确的误食及复杂原因灭鼠剂摄入史,并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咯血、口腔黏膜出血、鼻衄、阴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注射部位渗血表现,PT、INR、APTT均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Ⅱ:C、Ⅶ:C、Ⅸ:C、Ⅹ:C下降。入院后经治疗出血症状控制。住院时间6~21d(平均时间8d),出院后追踪随访20例,6例患者在2个月内复查凝血象有异常表现,其中2例因有出血现象3个月内3次住院,2例出院后1个月后再次住院。结论 抗凝血类灭鼠剂可干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其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作用持久,特效的治疗药物维生素K1的补充应当够疗程,细致的病史询问和出院后随访追踪其凝血功能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类 中毒 凝血功能障碍 杀鼠剂
下载PDF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徐成伟 姜翠英 +4 位作者 徐永萍 王振先 陈颖洁 韩梅 王正起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3-165,169,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在妊高征血栓前状态(PTS)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85例妊高征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在妊高征血栓前状态(PTS)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85例妊高征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D-二聚体(D-Dimer),并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上同时测定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PLG)及α2-纤溶抑制物(α2-PI)。结果:妊高征患者F1+2、TAT、SFMC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病情加重含量有升高趋势;而AT-Ⅲ、PC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病情越重降低越明显;妊高征组与对照组比较,除PLG外,Fbg、α2-PI、D-dimer显著性增高(P<0.05或P<0.01),中度及重度妊高征组增高更明显。结论: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征 心血管 血栓形成倾向 血液凝固 抗凝血酶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浆中血栓标志物及凝血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霍梅 徐勇 +5 位作者 何林 余涟 龚文胜 崔红 叶素丹 毛维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868-869,共2页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志物和常规凝血指标的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蛋白C(PC)...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志物和常规凝血指标的检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蛋白C(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与健康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F1+2、TAT、D-D、vWF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而PT、APTT、TT、PC和A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呈高凝状态,凝血酶原活性增强,凝血酶生成增多,纤溶活性增强,抗凝系统活化不足,同时内皮细胞损伤在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系统激活和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F1+2、TAT、D-D、vWF等凝血分子标志物可以作为脑梗死的诊断指标,而常规的凝血指标不能反映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凝血酶 凝血酶 生物学标记 抗凝血酶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马睿 任静 门剑龙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66,共2页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内皮及凝血系统异常改变进行研究,分析其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选择CHF患者152例(CHF组)和健康对照15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组织因子活性(TF∶A)及凝血酶...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管内皮及凝血系统异常改变进行研究,分析其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选择CHF患者152例(CHF组)和健康对照15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组织因子活性(TF∶A)及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结果 CHF组的vWF∶Ag、TF∶A、TA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度心衰患者vWF∶Ag、TF∶A高于Ⅰ度心衰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度心衰患者vWF∶Ag、TF∶A、TAT高于Ⅱ度心衰患者(P<0.01)。CHF患者vWF:Ag与TF∶A和TAT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21、0.40,P>0.05),TF∶A与TAT呈正相关(r=0.69,P<0.01)。结论 CHF患者存在严重的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系统发生显著活化,导致血栓风险增加。vWF∶Ag、TAT和TF∶A水平变化与患者心衰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von WILLEBRAND因子 抗原 凝血致活酶 抗凝血酶类 内皮细胞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促凝和抗凝血因子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邓永东 彭雪彬 +3 位作者 姚立琼 李海 谭榜云 马超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5-348,共4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促凝、抗凝血因子以及临床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5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A级组(n=42)、B级...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促凝、抗凝血因子以及临床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5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A级组(n=42)、B级组(n=39)、C级组(n=24),对所有患者检测常用临床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Ⅺ),抗凝血因子抗凝血酶(AT)、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5. 11、12. 09,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高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高于A级组(P值均<0. 05)。凝血因子Ⅱ、Ⅴ、Ⅶ、Ⅺ活性在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 52、14. 77、38. 88、9. 24,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低于A级组(P值均<0. 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44,P <0. 05),C级患者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显著高于B级和A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但A级与B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T、PC、FPS活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 90、30. 46、15. 58,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低于A级组(P值均<0. 05)。相关分析发现,Child-Pugh分级与凝血因子Ⅱ、Ⅴ、Ⅶ、Ⅺ及抗凝血因子PC、FPS、A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687、-0. 460、-0. 706、-0. 426、-0. 723、-0. 646、-0. 468,P值均<0. 001),其中与凝血因子Ⅱ、Ⅶ、抗凝血因子PC的相关性较强。而凝血因子Ⅱ、Ⅶ与抗凝血因子PC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851、0. 745,P值均<0. 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促凝血因子减少的同时伴有抗凝血因子的减少,而两者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在体内重新形成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并不是常规认为的低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肝硬化 血液凝固因子 抗凝血酶类
下载PDF
结肠癌患者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君 郑晓莉 刘蕊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05-606,共2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与其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结肠癌患者109例,对照组41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与其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结肠癌患者109例,对照组41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imer)。结果:PT、APTT随病情加重稍有延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Dimer随病情加重而增高,AT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此3项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抗凝及纤溶机制的异常且其变化与病情发展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类
下载PDF
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症与静脉血栓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魏旭倩 王学锋 王鸿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60-163,共4页
抗凝蛋白缺陷症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抗凝蛋白缺陷症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其中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症主要是由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缺陷症导致。PC、PS和AT缺陷症在静脉血栓发病中所占的比率分别为... 抗凝蛋白缺陷症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抗凝蛋白缺陷症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其中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症主要是由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缺陷症导致。PC、PS和AT缺陷症在静脉血栓发病中所占的比率分别为2.0%~8.0%、7.3%和1.0%~8.0%;不同抗凝蛋白缺陷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差别不大,但AT缺陷症的临床表现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蛋白质C 蛋白质S 抗凝血酶类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阿司匹林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世军 张丽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878-880,共3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好发于下肢深静脉,可无症状或局部疼痛、压痛和远端肢体水肿。发生于腘静脉以上的近端DVT是PTE栓子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抗凝血酶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少霞 吴海燕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955-956,共2页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凝血酶 抗凝血酶类 纤溶酶 抗纤维蛋白溶酶
下载PDF
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7
作者 滕旭 刘丽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86例,利伐沙班20mg/d,肾功不全者15mg/d;华法林组8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86例,利伐沙班20mg/d,肾功不全者15mg/d;华法林组8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3.0。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3例,占3.49%;出血2例,占2.33%。华法林组发生栓塞4例,占4.65%;出血9例,占10.47%。两组间血栓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相当,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而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该药既有效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药物疗法 抗凝血酶类 治疗应用 @利伐沙班
下载PDF
中国眼镜蛇毒蛋白酶(natrahagin)的抗凝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丹 吴曙光 陈娜娜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0-191,共2页
目的观察具有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的中国眼镜蛇毒蛋白酶(natrahagin)在动物体内的抗凝作用。方法将不同浓 度的natrahagin分别静脉注射入大鼠体内,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抗凝作用并与生理盐水对照。凝血仪上直接测... 目的观察具有纤维蛋白原水解活性的中国眼镜蛇毒蛋白酶(natrahagin)在动物体内的抗凝作用。方法将不同浓 度的natrahagin分别静脉注射入大鼠体内,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抗凝作用并与生理盐水对照。凝血仪上直接测定血浆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双缩脲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与对照 组比较,不同剂量natrahagin静脉注射给药后,大鼠PT、TT和APTT显著延长,效应呈浓度依赖性。剂量为0.1mg.kg·bw. 时,PT、TT和APTT分别为对照组的1.5、1.5和1.9倍;兔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至 对照组的33.3%。结论Natrahagin在体内具有抗凝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蛇毒液 蛋白酶 抗凝血酶类 血凝集抑制试验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抗凝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阳 田鹏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9-491,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的发病机制,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LDVT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ACL Putum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LDVT患者100例(初发、复发患者各73、27例...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的发病机制,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LDVT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ACL Putum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LDVT患者100例(初发、复发患者各73、27例)和健康者100例的AT、PS、PC活性及APCR。结果: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100例LDVT患者中,25例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占13%(13例),其次是PC缺陷,占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最小,占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血酶类 蛋白S 蛋白C 活化蛋白C抵抗性
下载PDF
内皮细胞损害凝血功能异常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增彦 梁媛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记物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系统检测27例正常妊娠妇女(A组)和10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单纯妊娠期高血压及轻度子痫前期(B组)45例,重度子痫前期(C组)57例]的活化部分凝血... 目的:探讨凝血分子标记物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使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系统检测27例正常妊娠妇女(A组)和10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单纯妊娠期高血压及轻度子痫前期(B组)45例,重度子痫前期(C组)57例]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活性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①C组AT活性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的AT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组vWF水平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的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与B组、C组出凝血功能指标(PT,AP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重度子痫前期并发症组(n=40)AT活性低于无并发症组(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WF水平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监测vWF和AT水平有助于观察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情况,用以指导临床药物的使用,改善子痫前期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妊娠性 先兆子痫 抗凝血酶类 von WILLEBRAND因子 凝血酶时间 内皮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