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抗凝血酶-Ⅲ联合改良CT严重指数评估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卿青 秦继武 +1 位作者 张超 古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7期1797-1800,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联合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入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62例AP患者,参考病情严重程度分... 目的研究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联合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回顾性分析为法,观察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入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62例AP患者,参考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19)、中度组(n=23)和重度组(n=20);同时参考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55)与死亡组(n=7)。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血清AT-Ⅲ水平与MCTSI评分,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AT-Ⅲ联合MCTSI诊断重度AP及预测AP患者死亡的临床价值。结果重度组患者血清AT-Ⅲ水平为(131.54±36.19)mg/L,明显低于轻、中度组[(255.91±61.36)、(186.75±43.28)mg/L],MCTSI评分为(7.18±1.52)分,明显高于轻、中度组[(3.71±0.68)、(5.11±1.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患者血清AT-Ⅲ水平明显低于轻度组,MCTSI评分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AT-Ⅲ水平为(100.96±32.43)mg/L,明显低于存活组[(194.05±72.97)mg/L],MCTSI评分为(8.02±1.24)分,明显高于存活组[(4.81±1.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重度AP诊断中血清AT-Ⅲ水平联合MCTSI评分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明显优于单一指标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T-Ⅲ水平联合MCTSI评分预测AP患者死亡的敏感度、特异度、AUC明显优于单一指标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T-Ⅲ联合MCTSI在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血清抗凝血酶-ⅲ 改良CT严重指数 预后 严重程度
下载PDF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抗凝血酶-Ⅲ、血红蛋白联合D-二聚体对预测产后出血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杨丽萍 张伟峰 《哈尔滨医药》 2023年第5期59-60,共2页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抗凝血酶-Ⅲ、血红蛋白联合D-二聚体对预测产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90例无产后出血的健...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抗凝血酶-Ⅲ、血红蛋白联合D-二聚体对预测产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90例无产后出血的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的临床基本情况,血浆纤维蛋白、抗凝血酶-Ⅲ、血红蛋白联合D-二聚体表达水平,并分析对于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产妇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瘢痕子宫、产次、妊娠周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分娩方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Fbg、AT-Ⅲ、Hb、D-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Fbg、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b、D-D水平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bg、AT-Ⅲ、D-D均为产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均可能对孕妇产后出血具有一定影响,Fbg、AT-Ⅲ、D-D均为产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临床可以考虑对孕妇应用Fbg、AT-Ⅲ、D-D三者联合对产后出血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血浆纤维蛋白 抗凝血酶-ⅲ 血红蛋白 D-二聚体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血小板计数、抗凝血酶-Ⅲ对激活凝固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淑霞 齐晓勇 +1 位作者 谷剑 杜荣品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068-1070,共3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血小计数(PLT)、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与激活凝固时间(ACT)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PCI患者,根据术前PLT水平将患者分成两组,高PLT组(PLT≥240×109/L)22例,低PLT组(PLT<240×109/L)38例。...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的血小计数(PLT)、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与激活凝固时间(ACT)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PCI患者,根据术前PLT水平将患者分成两组,高PLT组(PLT≥240×109/L)22例,低PLT组(PLT<240×109/L)38例。分别于PCI术前、术中应用肝素10000 U后5分钟、术后4小时鞘管内抽动脉血,测定AT-Ⅲ活性、ACT值,分析PLT、AT-Ⅲ活性对ACT的影响。结果①高PLT组术前、术中及术后AT-Ⅲ活性较低PLT组低,分别为(77.5±8.6)%vs(99.7±9.8)%,P<0.05;(68.0±8.8)%vs(89.2±8.0)%,P<0.05和(73.2±8.1)%vs(81.6±5.0)%,P<0.05。高PLT组术前、术中及术后ACT较低PLT组低,分别为(125.6±17.4)svs(161.0±11.1)s,P<0.05;(469.1±51.6)svs(568.1±51.6)s,P<0.05和(189.1±16.6)svs(204.8±19.4)s,P<0.05。②应用肝素后5分钟ACT与术前AT-Ⅲ活性正相关,r=0.9012,P<0.05,与术前PLT呈负相关,r=-0.4735,P<0.05。结论PLT偏高、AT-Ⅲ活性差的PCI患者肝素的抗凝效果差,出现肝素抵抗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 抗凝血酶-ⅲ 肝素 全血凝固时间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乔佑杰 祝君梅 +1 位作者 由希雷 张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5-167,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静脉注射革兰阴性菌脂多糖(LPS)复制大鼠内毒素血症凝血功能异常模型。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凝血功能异常组和AT-Ⅲ治疗组,每组8只。...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静脉注射革兰阴性菌脂多糖(LPS)复制大鼠内毒素血症凝血功能异常模型。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凝血功能异常组和AT-Ⅲ治疗组,每组8只。采用连续2次股静脉插管注射LPS[1.4ml/kg(100pg)和2.8ml/kg(200μg),每次间隔12h]制备内毒素血症凝血功能异常模型。AT-Ⅲ治疗组在第二次注射LPS后1h经股静脉注射AT-Ⅲ25U/kg。3h后取血并处死大鼠,观察各组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AT-Ⅲ活性、纤维蛋自原(FI)、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取肺、肾、肝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凝血功能异常组大鼠PLT、FI和AT-Ⅲ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1),APTT、D-二聚体、PT、ALT、AST、ALP和LDH则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A-Ⅲ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均〉0.05),与凝血功能异常组比较差异也均有显著性(P均〈0.01)。肺、肾、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AT-Ⅲ治疗后,内毒素血症大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检测血中AT-Ⅲ水平对内毒素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在内毒素血症凝血功能障碍早期预防性使用AT-Ⅲ,对内毒素血症大鼠凝血功能异常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ⅲ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凝血功能异常 治疗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任新生 乔佑杰 +2 位作者 夏欣华 徐杰 贾洪艳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65-567,共3页
目的观察抗凝血酶(AT)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n=30)和AT治疗组(n=30)。经股静脉注射脂多糖(LPS)2次(100μg/kg和200μg/kg)制备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综... 目的观察抗凝血酶(AT)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n=30)和AT治疗组(n=30)。经股静脉注射脂多糖(LPS)2次(100μg/kg和200μg/kg)制备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动物模型。AT治疗组在第2次LPS攻击后1h股静脉注射AT25U/kg(0.5ml/100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h后取血测定内毒素(ET)、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同时取肺、肾、肝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动物血清ET、IL1、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AT治疗后血清ET、IL1、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肺、肾、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AT能够拮抗炎症反应,对SIRS/MODS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ⅲ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内毒素 WISTAR大鼠 细胞因子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SIRS/MODS 正常对照组
下载PDF
乳酸钠林格液对血浆凝血因子Ⅰ和抗凝血酶-Ⅲ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马晓鹂 邵义明 +1 位作者 邓烈华 徐军发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7期599-600,共2页
目的观察术中快速输注乳酸钠林格(Ringer)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在术中快速输注Ringer液20mL·kg-1·h-1,并在输液前、手术后分别测定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凝血因子Ⅰ(F... 目的观察术中快速输注乳酸钠林格(Ringer)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在术中快速输注Ringer液20mL·kg-1·h-1,并在输液前、手术后分别测定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凝血因子Ⅰ(FIB)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术后Hb、PLT、HCT、FIB和AT-Ⅲ水平均比输液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FIB和AT-Ⅲ水平下降与血液稀释程度不成比例。结论术中快速输注小剂量Ringer液可诱发血液的高凝状态,FIB和AT-Ⅲ水平的明显下降与血液稀释及凝血酶生成增多引起的消耗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钠林格液 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Ⅰ 抗凝血酶-ⅲ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和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君荣 赵惠柳 +3 位作者 舒宏 叶俭 陆一平 朱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0期2875-2876,共2页
目的探索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对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AFP-LC)和肝癌(AFP-HCC)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临界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AFP-LC患者和46例AFP-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酶联免疫法检测AT-Ⅲ。结果 AFP-LC组患者... 目的探索血清抗凝血酶-Ⅲ(AT-Ⅲ)对甲胎蛋白阴性肝硬化(AFP-LC)和肝癌(AFP-HCC)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临界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0例AFP-LC患者和46例AFP-HC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酶联免疫法检测AT-Ⅲ。结果 AFP-LC组患者血清AT-Ⅲ明显低于AFP-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诊断AFP-H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最大面积为0.808,当AT-Ⅲ浓度大于677 137.95ng/mL,诊断AFP-HCC的敏感性为60.9%,特异性为98.3%。血清AT-Ⅲ浓度与AFP-HCC患者Child-Pugh分级、病理分化程度、有无癌栓及HBsAg是否阳性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AT-Ⅲ浓度对鉴别诊断AFP-LC和AFP-HCC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ⅲ 肝硬化 肝癌 甲胎蛋白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的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萍 李效兰 杨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95-19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率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5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延方 陈胜梅 +3 位作者 张琳 孙玲 谢新生 孙慧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7-368,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早幼粒细胞 抗凝血酶-ⅲ 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抗凝血酶-Ⅲ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冬磊 郝建宇 杨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3期52-53,56,共3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和蛋白S(PS)的变化及其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肝硬化患者116例,检测AT-Ⅲ、D-二聚体(D-dimer)、PC和PS,同时检测凝血酶...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和蛋白S(PS)的变化及其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肝硬化患者116例,检测AT-Ⅲ、D-二聚体(D-dimer)、PC和PS,同时检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胆红素和血肌酐,计算MELD积分。结果 AT-Ⅲ和PC随MELD积分的增加而降低,D-dimer则随MELD积分的增加而升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和D-dime与MELD积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343和r=0.257(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AT-Ⅲ和D-dimer明显异常且和MELD积分相关,检测AT-Ⅲ和D-dimer有助于判断肝功能严重程度及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抗凝血酶-ⅲ MELD积分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光胜 顾汉沛 +5 位作者 常春红 杨同慧 胡媛媛 田媛媛 杨金建 黄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09-1012,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探讨AT-Ⅲ对TIA后卒中复发风险的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TIA住院患者127例,观察1 w内卒中复发情况,结合MRI检查,分为良好转归101例、影像阳性组16例和临床梗死... 目的通过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的变化,探讨AT-Ⅲ对TIA后卒中复发风险的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TIA住院患者127例,观察1 w内卒中复发情况,结合MRI检查,分为良好转归101例、影像阳性组16例和临床梗死组10例。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3 ml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3组患者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C)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水平的差异。结果血浆FDP、FIB-C、APTT、PT水平,3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血浆AT-Ⅲ水平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3.158,P=0.040)。其中,临床梗死组患者AT-Ⅲ平均水平显著低于良好转归组(91.27±13.88 vs 102.32±15.94,P=0.037);临床梗死组患者AT-Ⅲ平均水平稍低于影像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7±13.88 vs 95.79±13.08,P=0.417)。结论 AT-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短暂性 抗凝血酶-ⅲ 卒中 复发
下载PDF
交叉免疫电泳法对人抗凝血酶-Ⅲ肝素结合组分的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叶生亮 马莉 +4 位作者 曹海军 胡吉军 刘凤娟 袁靖 李长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人抗凝血酶-Ⅲ(AT-Ⅲ)中肝素结合组分的方法。方法利用火箭电泳法确定AT-Ⅲ抗原抗体比例,以交叉免疫电泳法检测AT-Ⅲ中的肝素结合组分,加热处理方法制备无肝素结合力的AT-Ⅲ样品。结果免疫电泳检测显示沉淀峰清晰,明确分辨... 目的建立检测人抗凝血酶-Ⅲ(AT-Ⅲ)中肝素结合组分的方法。方法利用火箭电泳法确定AT-Ⅲ抗原抗体比例,以交叉免疫电泳法检测AT-Ⅲ中的肝素结合组分,加热处理方法制备无肝素结合力的AT-Ⅲ样品。结果免疫电泳检测显示沉淀峰清晰,明确分辨出AT-Ⅲ样品中肝素结合组分及非结合组分并计算比例:混合血浆中结合肝素的AT-Ⅲ组分比例约为85.8%,AT-Ⅲ标准品、商业化制品及本实验室自制样品中结合肝素的AT-Ⅲ组分比例均接近100%。AT-Ⅲ样品经热处理(60℃,10h)后,不含枸橼酸钠的样品全部失去肝素结合力,在枸橼酸钠作保护剂的样品中,肝素结合组分占68.5%。结论建立的交叉免疫电泳法能够有效用于人AT-Ⅲ研发、生产时样品中肝素结合组分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ⅲ 肝素结合组分 交叉免疫电泳 火箭电泳
原文传递
PTCA/Stent术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的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葛智平 郭静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3期166-167,共2页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Stent)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 - 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 PTCA/ Stent术病人 6 7例 ,按该手术常规方法行介入治疗 ,术中及术后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测定每例病人术前、术后...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Stent)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 - 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 PTCA/ Stent术病人 6 7例 ,按该手术常规方法行介入治疗 ,术中及术后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测定每例病人术前、术后 16 h及术后 1周纤维蛋白原含量及抗凝血酶 - 活性。结果 术后 16 h抗凝血酶 - 活性降低 ,术后 1周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结论 凝血功能增强与使用肝素有关 ,建议术后缩短肝素使用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A STENT 术后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冠心病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的测定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肖强 杨善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14-215,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8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人群,测定其血浆D-D、FIB和AT-Ⅲ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FIB和AT-Ⅲ含量显著低于(P<...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8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人群,测定其血浆D-D、FIB和AT-Ⅲ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浆FIB和AT-Ⅲ含量显著低于(P<0.05),而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随着肝功能的变差,三种物质的变化更加明显。结论通过对D-D、AT-Ⅲ和FIB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和肝素辅因子Ⅱ的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戴冰冰 金香花 雷蕾 《黑龙江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 Ⅲ AT-Ⅲ )和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双抗体...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 Ⅲ AT-Ⅲ )和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对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血浆AT-Ⅲ和HCⅡ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SLE患者血浆AT-Ⅲ和HC Ⅱ水平与对照组AT-Ⅲ和HC Ⅱ水平比较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A组血浆AT-Ⅲ和HC Ⅱ水平与对照组AT-Ⅲ和HC Ⅱ水平比较均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和RA患者可能存在着凝血-抗凝血系统异常,AT-Ⅲ和HC Ⅱ水平可能是影响抗凝血作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 抗凝血酶-ⅲ 肝素辅因子Ⅱ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Ⅲ和蛋白质C的变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景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78-1878,1937,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肺损伤与凝血和抗凝机制的关系。方法:严重感染病例25例。分别于入院后第3、 5和9 d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浆蛋白、肝肾功能以及vWF、AT-Ⅲ和PC的检测。同时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 PaO2/FiO2。将PaO2/FiO2降至300 mmH... 目的:观察急性肺损伤与凝血和抗凝机制的关系。方法:严重感染病例25例。分别于入院后第3、 5和9 d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浆蛋白、肝肾功能以及vWF、AT-Ⅲ和PC的检测。同时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 PaO2/FiO2。将PaO2/FiO2降至300 mmHg以下的14例作为肺损伤组,其余11例作为非肺损伤组。结果:白细胞总 数肺损伤组和非肺损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肺损伤组和非肺损 伤组经给氧或呼吸机治疗后,PaO2能保持在(92±5)nmaHg和(104±10)mmHg,与正常对照组的(96±3)mmHg比较无 显著差异(P>0.05),但PaO2/FiO2在病程中逐渐下降,最低分别达(251±43)mmHg和(368±35)mmHg,两组差异显 著而且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65±17)mmHg(P<0.01)。肺损伤组AT-Ⅲ:Ag[(132.5±11.9)mg/L]、AT-Ⅲ: A[(55.2±8.3)%]和PC[(63.0±6.8)%]水平分别显著低于非肺损伤组的(171.9±12.3)mg/L、(83.2±9.8)%和 (79.3±13.6)%(P<0.01),而反映凝血机能的vWF水平[(141.4±12.0)%]则显著高于对照组[(101.1±13.6)%] (P<0.01)。结论:急性肺损伤时存在凝血和抗凝的失衡,可能与急性肺损伤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n WILLEBRAND因子 蛋白质C 抗凝血酶-ⅲ
下载PDF
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血浆蛋白C活性水平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孟广 梁晋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563-564,567,共3页
[目的]测定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的活性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测定30例脑梗塞急性期和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的活性水平。[结果]脑梗塞组急性期AT-Ⅲ、P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脑梗塞组稳... [目的]测定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的活性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测定30例脑梗塞急性期和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的活性水平。[结果]脑梗塞组急性期AT-Ⅲ、P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脑梗塞组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活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均为P >0.05)。[结论]脑梗塞急性期存在AT-Ⅲ、PC活性水平降低现象,但难以成为脑梗塞发病的直接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抗凝血酶-ⅲ 血浆蛋白C 病因学
下载PDF
慢性肝病患者FDP和抗凝血酶-Ⅲ以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志坚 《当代医学》 2021年第22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水平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110例,其中慢性肝炎60例(慢性肝炎组),肝硬化50例(肝硬化组),并选取同期在本院接...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以及D-二聚体(D-D)水平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110例,其中慢性肝炎60例(慢性肝炎组),肝硬化50例(肝硬化组),并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FDP、AT-Ⅲ及D-D水平,比较3组检测结果。结果慢性肝炎组FDP和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FDP与D-D水平均高于慢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血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肝硬化组AT-Ⅲ水平低于慢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血意义(P<0.05)。结论检测FDP、AT-Ⅲ以及D-D水平可有效反映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为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炎 肝硬化 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抗凝血酶-Ⅲ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立红 刘敏涓 +1 位作者 贺巧玲 刘泽霖 《江西医学检验》 2000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并发出血或血栓形成 ,本文首次对其血浆中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EPI)与抗凝血酶 (AT -Ⅲ )进行研究 ,并探索其病理机制与临床的联系。方法 ①TFPI抗原测定采用双夹心ELISA抗原测定法 ;②AT-Ⅲ活性测定采...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并发出血或血栓形成 ,本文首次对其血浆中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EPI)与抗凝血酶 (AT -Ⅲ )进行研究 ,并探索其病理机制与临床的联系。方法 ①TFPI抗原测定采用双夹心ELISA抗原测定法 ;②AT-Ⅲ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SLE(2 2例 )血浆中TFPI:Ag为 195 .73± 19.80 (ng/ml,x±s)与对照组 (30例 ) 144 .80± 2 3.18相比 ,明显增高 (P <0 .0 1) ,其中 5例患者经治疗后TFPI:Ag转为正常。SLE(18)例血浆中AT -Ⅲ :A为 76 .78± 8.30 (% ,x±s)与对照组 (30例 ) 10 0 .5 0± 13.30相比 ,明显降低 (P <0 .0 1)其中 5例患者经治疗后AT -Ⅲ比治疗前更显低值 (P<0 .0 5 )。结论 SLE病理有广泛的组织损伤 ,且多涉及血管内皮 ,故组织因子过度表达、血小板活化 ,致TFPI:Ag反馈性增高 ,治疗后可盼恢复正常。AT -Ⅲ :A受TF抑制故降低 ,治疗后可能系病变血管以血栓形成作修复过程 ,AT -Ⅲ在慢性凝血过程中继续消耗而更为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凝血酶-ⅲ TEPI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抗凝血酶-Ⅲ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立红 刘敏涓 +1 位作者 董临江 刘泽霖 《华中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140-141,共2页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及抗凝血酶 - (AT- )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TFPI抗原 (TFPIAg)测定 ,采用 EL ISA法 ;TFPI活性 (TFPIA)测定 ,采用发色底物法 ;AT- 抗原 (AT- Ag)测定 ,采用免疫浊度...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及抗凝血酶 - (AT- )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TFPI抗原 (TFPIAg)测定 ,采用 EL ISA法 ;TFPI活性 (TFPIA)测定 ,采用发色底物法 ;AT- 抗原 (AT- Ag)测定 ,采用免疫浊度法 ;AT- 活性 (AT- A)测定 ,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 肝硬化代偿期组 10例 ,TFPIAg与 TFPI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分别 <0 .0 5、<0 .0 1;AT- Ag基本正常 ,AT- A低于正常 (P<0 .0 5 ) ;失代偿期组 2 0例 ,TFPIAg接近正常 ,TFPI-A高于正常 (P<0 .0 1) ;AT- Ag及 AT- A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抗凝功能减低 ,并可能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互为因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抗凝血酶-ⅲ 肝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