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青年视网膜静脉阻塞与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III相关研究
1
作者 陶玏 杜红艳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5期940-949,共10页
目的:研究分析中青年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及抗凝血酶III (Antithrombin III, AT-III)水平,两者是否作为致病危险因素参与RVO发病。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视网膜... 目的:研究分析中青年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及抗凝血酶III (Antithrombin III, AT-III)水平,两者是否作为致病危险因素参与RVO发病。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危险因素的差异,为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 所有研究对象选自2021年10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的年龄 P > 0.05)。三组患者之间在Hcy、AT-III、胆固醇(CHOL)、叶酸、维生素B12、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P P < 0.001)。结论:1) Hcy水平升高和AT-III活性缺乏为中青年CRVO和BRVO的危险因素。2) 相对于BRVO患者,CRVO组中Hcy水平升高和AT-III缺乏的值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同型半胱氨酸 抗凝血酶iii
下载PDF
DFR、抗凝血酶III概况及其在急性肺栓塞中的应用
2
作者 吉米力古·吾吉 韩利梅 刘顺苹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12期18751-18756,共6页
急性肺栓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可严重危及生命的一种疾病。因其临床表现、体征缺乏特异性,单一检测往往不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误诊率及漏诊率大,病死率高。故在疾病初期采取何种有效的方式进行诊断已成为临床研究热题。D-二聚... 急性肺栓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可严重危及生命的一种疾病。因其临床表现、体征缺乏特异性,单一检测往往不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误诊率及漏诊率大,病死率高。故在疾病初期采取何种有效的方式进行诊断已成为临床研究热题。D-二聚体为反映纤溶亢进的指标,纤维蛋白原为凝血的指标,DFR作为D-D与Fbg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纤溶与凝血之间的平衡。抗凝血酶III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其水平下降影响机体抗凝作用,促进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DFR 抗凝血酶iii
下载PDF
中国健康成年人抗凝血酶III活性参考值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雷 葛淼 +3 位作者 王晶 杨帆 葛磊 王聪霞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0-257,共8页
为探讨我国不同地区抗凝血酶III活性的参考值,并分析我国健康成年人抗凝血酶III活性参考值的地理分布.将所收集的我国153个单位8818例健康成年人抗凝血酶III活性参考值,首先通过空间自相关确定其与地理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并确定具体的... 为探讨我国不同地区抗凝血酶III活性的参考值,并分析我国健康成年人抗凝血酶III活性参考值的地理分布.将所收集的我国153个单位8818例健康成年人抗凝血酶III活性参考值,首先通过空间自相关确定其与地理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并确定具体的相关性地理因子;其次运用岭回归分析拟合出我国2322个城市健康成年人的抗凝血酶III活性参考值;最后结合地统计分析,探究我国健康成年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参考值的地理分布.结果显示我国健康成年人抗凝血酶III活性参考值具体分布呈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大部分地区较低;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较高的趋势.由此若已知我国某地区的地理因素数值,可由此结合预测回归方程:=80.80-0.04430X2+0.1714X5-0.004970X6+0.0008900X7-0.06210X8-0.07626X11+18.97X14-1.692X16-0.03670X18+0.01194X19-0.02360X21±8.55计算出该地区健康成年人抗凝血酶III活性的参考值,进而为该地区实测的抗凝血酶III活性值大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iii活性 空间自相关 岭回归 克里金插值 地理分布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血小板和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III活性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周志伟 安冠旭 +2 位作者 银广悦 吴晓林 尹志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4期7-7,9,共2页
探讨血小板、D-二聚体(D-Dimer)和抗凝血酶III ( AT-III ) 三项指标水平变化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肿瘤科初次就诊乳腺癌患者85例(观察组)及同期的就诊乳腺肿物患者70例(对照组) ,取乳... 探讨血小板、D-二聚体(D-Dimer)和抗凝血酶III ( AT-III ) 三项指标水平变化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肿瘤科初次就诊乳腺癌患者85例(观察组)及同期的就诊乳腺肿物患者70例(对照组) ,取乳腺癌患者治疗前空腹血和乳腺肿物空患者空腹血,比较两组PLT、D-二聚体水平和AT-III活性,以及不同病理特征各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血小板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AT-III活性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患者较无淋巴转移者,除D-二聚体和AT-III变化有意义外,其余指标的表达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AT-III低于健康体检者;淋巴结转移患者D-二聚体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AT-III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小板 D-二聚体 抗凝血酶iii
下载PDF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检测对肝脏疾病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9
5
作者 钟洪明 黄宇清 曾荔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707-709,共3页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26例肝脏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样本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用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和D-二聚体(D-D)含量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26例肝脏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样本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用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活性。结果肝癌组和肝硬化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而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升高(P<0.05),肝癌组凝血因子Ⅸ活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P<0.01),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凝血因子Ⅸ活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血酶Ⅲ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D-二聚体含量、凝血因子Ⅷ活性增加和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是肝病患者疾病发展的敏感性指标,而凝血因子Ⅸ活性可能只是反映肝癌疾病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iii 因子Ⅷ 因子IX 肝疾病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抗凝血酶Ⅲ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艳 许国宣 +3 位作者 袁毓贤 单书春 翟明 刘永琴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4期295-299,共5页
本实验应用凝固法测定了33例急性白血病初治病例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5例增高(包括3例DIC),6例正常,2例降低。AL组的平均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ALL与ANLL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无肝大组明... 本实验应用凝固法测定了33例急性白血病初治病例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5例增高(包括3例DIC),6例正常,2例降低。AL组的平均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ALL与ANLL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无肝大组明显高于肝大组。还发现AL组的ATⅢ活性与其周围血原幼细胞数之间呈明显正相关,但与其凝血、纤溶参数均不相关。以上发现提示AL的ATⅢ活性增高可能是周围血原幼细胞刺激了未受明显损害的肝脏,使其合成ATⅢ功能亢进所致。结果还表明ATⅢ活性增高可能也是AL出血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抗凝血酶iii 活性 病理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结局的相关性 被引量:4
7
作者 毛燕群 周学士 +5 位作者 王霞 苏婷婷 杜合娟 过小叶 周凌霄 邱源旺 《肝脏》 2021年第7期770-775,共6页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短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科ICU收治的236例行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短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感染科ICU收治的236例行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血常规、肝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抗凝血酶Ⅲ活性等指标,计算入院时MELD评分,评价人工肝治疗后30 d疗效、90 d生存结局。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人工肝疗效和患者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人工肝治疗有效139例,90 d死亡63例。回归分析提示抗凝血酶Ⅲ活性(OR=1.118,95%CI 1.082~1.156,P<0.01)是影响人工肝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TBil(OR=1.008,95%CI 1.004~1.012,P<0.01)、INR(OR=1.109,95%CI 1.076~1.505,P=0.025)、AT-Ⅲ活性(OR=0.911,95%CI 0.881~0.943,P<0.01)、MELD评分(OR=1.090,95%CI 1.052~1.115,P=0.034)是影响患者90 d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抗凝血酶Ⅲ活性与ACLF患者行人工肝治疗短期疗效及短期预后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iii 肝衰竭 人工肝 疗效 预后
下载PDF
肝癌组织中抗凝血酶Ⅲ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文娟娟 瞿兵 刘超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3)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公共数据库中214例肝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及相关临床数据,对样本中AT3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3)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公共数据库中214例肝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及相关临床数据,对样本中AT3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AT3低表达组中,血清甲胎蛋白含量较高(P<0.001),肿瘤体积较大(P=0.015),TNM分期较差(P=0.001),转移风险较高(P<0.001)。生存分析提示,肿瘤体积较大(P=0.023)、多发结节(P=0.047)、合并肝硬化(P=0.016)、TNM分期较晚(P<0.001)、高转移风险(P=0.001)及AT3低表达(P=0.005)与肝癌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亦提示AT3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850,95%CI:0.745~0.970,P=0.016)。结论肝癌组织中,AT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有关,其低表达可能是影响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抗凝血酶iii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与抗凝血酶Ⅲ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廷杰 胡如兰 +2 位作者 邓硕曾 陈雷 徐守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9期515-516,共2页
本文对术前部分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及功能活性进行测定。随意选其中有血栓和无血栓者各25例进行比较发现,血栓组AT-Ⅲ含量及功能活性均明显低于无血栓组(P<0.001),同时发现左房内径和二尖瓣口径血栓组也明显小... 本文对术前部分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及功能活性进行测定。随意选其中有血栓和无血栓者各25例进行比较发现,血栓组AT-Ⅲ含量及功能活性均明显低于无血栓组(P<0.001),同时发现左房内径和二尖瓣口径血栓组也明显小于无血栓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颤 血栓形成 抗凝血酶iii
下载PDF
广东籍汉族妇女抗凝血酶Ⅲ和FactorⅤ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和子痫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苏念军 李冰 +1 位作者 冯建怀 于滨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36-438,453,共4页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III(AT-III)、凝血因子Ⅴ(FactorV)基因多态性与广东籍汉族早孕期妇女子痫前期和子痫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67例早孕期广东籍汉族妇女AT-III及FactorV基因的突变情况,将其中54例妊娠20周后发生子痫前期和子痫的...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III(AT-III)、凝血因子Ⅴ(FactorV)基因多态性与广东籍汉族早孕期妇女子痫前期和子痫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67例早孕期广东籍汉族妇女AT-III及FactorV基因的突变情况,将其中54例妊娠20周后发生子痫前期和子痫的患者作为观察组,513例正常妊娠者作为对照组。基因突变检测分别采用DdeI和MnlI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观察组ATIIIDdeI++、DdeI+-及Dde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9%、27.8%和20.4%,对照组则分别为66.7%、25.5%和7.8%。观察组AT III DdeI-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4.3%,20.6%,P<0.01),AT III DdeI--基因型在子痫前期和子痫发病中的相对风险率为3.02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Factor VLeiden突变。结论 ATIII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东籍汉族妇女子痫前期和子痫发病相关,而Factor VLeiden突变与其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子痫 抗凝血酶iii 凝血因子Ⅴ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血凝状态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潘维亮 张淑华 +2 位作者 徐朝阳 高学柱 宗丽丽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276例下肢新鲜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76例为阿司匹林组,B组76例为低分子肝素组,C组66例为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D组58例为对照组。分别...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对凝血与纤溶系统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276例下肢新鲜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76例为阿司匹林组,B组76例为低分子肝素组,C组66例为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D组58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2、d4、d7、d采静脉血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DD)。结果①4组患者术前TAT水平均高于正常,术后24h较术前显著升高,2d开始减少,7d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2d4、d B组、C组分别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患者术前DD水平在正常范围,术后24h DD水平升高,2d开始减少,7d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2d、4d B组、C组分别与A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A组与B组、B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回归分析术后DD的变化与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无关,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539,P=0.003)。结论单纯给予阿司匹林干预不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应用可影响凝血及纤溶系统,显著降低DVT发生率,预防血栓并发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 D-二聚体 围术期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原发性及继发性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风雷 胡军 +4 位作者 孜莱克 周琴 菅辉玲 张益枝 高丽霞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5期4877-4884,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108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患者蛋白C (PC)、蛋白S (PS)、抗凝血酶III (ATIII)活性水平,探讨原发性和继发性危险因素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系,为VTE的及早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 目的:通过分析108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查患者蛋白C (PC)、蛋白S (PS)、抗凝血酶III (ATIII)活性水平,探讨原发性和继发性危险因素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系,为VTE的及早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108例VTE病例组(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VTE)及52例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PC、PS、ATIII活性等指标,分析抗凝蛋白缺陷与VTE的关系,及患者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及继发性危险因素。结果:VTE患者的PC、PS、ATIII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 25.46, P 2 = 5.733, P 肺癌 】妇科肿瘤 】泌尿系肿瘤 】乳腺癌)。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的比例最高。结论:蛋白C (Protein C, PC)、蛋白S (Protein S, PS)和抗凝血酶III (Antithrombin III, ATIII)缺陷是促发VTE发生的重要原发性危险因素,以PS、PC缺陷为主,抗凝蛋白缺陷可能是血栓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继发性危险因素以外伤/手术和恶性肿瘤为主。多种因素并存是引起VTE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蛋白C蛋白S 抗凝血酶iii 继发性危险因素
下载PDF
抗凝蛋白缺陷与反复妊娠丢失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兰萍 马蕊 康晓敏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4期3710-3716,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反复妊娠丢失(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RPL)患者血浆抗凝蛋白缺陷的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2021年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60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RPL患者1407例,非RPL患者200例。抗凝蛋白指标包括:蛋白S... 目的:探讨中国反复妊娠丢失(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RPL)患者血浆抗凝蛋白缺陷的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2021年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60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RPL患者1407例,非RPL患者200例。抗凝蛋白指标包括: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III (Antithrombin III, AT-III)。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 Inc, ChicagoIL, USA)。结果:在1407例RPL患者中,蛋白S缺陷最为常见,占21.32%,AT-III缺陷发生率为1%,蛋白C活性低下比例为0.64%。在200例非RPL患者中,仅10%的患者出现蛋白S活性降低,蛋白C和AT-III活性均正常。蛋白S活性低下在RPL组和非RPL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且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蛋白S活性低下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 【0.01, P 【0.001)。有晚期流产史(妊娠≥12)的RPL患者蛋白S活性低下发生率明显高于有早期流产史(妊娠【12 w) (22.81% vs 16.88%, P 【0.05)的RPL患者。另外,约25%合并自身抗体阳性的RPL患者中出现蛋白S活性低下(P 【0.05),继发性APS患者中蛋白S活性异常的发生率高达50% (P 【0.001)。结论:中国RPL患者发生血浆蛋白S缺陷的比例增高,尤其有晚期流产史和自身抗体呈阳性的RPL患者蛋白S缺陷发生比例更高。建议对有晚期流产史和自身抗体阳性的RPL患者进行蛋白S的检测和及早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S 蛋白C 抗凝血酶iii 自身抗体 反复妊娠丢失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FDP、ATⅢ的检测对DIC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君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III(AT-III)的检测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2例确诊DIC患者为一组,4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群的DD、FDP、AT-III的含量。结果 DIC组的DD...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III(AT-III)的检测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2例确诊DIC患者为一组,4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人群的DD、FDP、AT-III的含量。结果 DIC组的DD、FD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DIC组的AT-III的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升高,这种差异将更显著。结论联合检测DD、FDP、AT-III的含量对DIC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抗凝血酶iii 纤溶系统
下载PDF
尿毒症血透治疗患者凝血、纤溶因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5
作者 孙艺 黄玉华 +3 位作者 马茹英 郭颖 李东辉 耿亘 《透析与人工器官》 1997年第2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尿毒症 纤溶因子 血透治疗 t-PA 临床意义 沈阳医学院 抗凝血酶iii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纤溶系统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下载PDF
三种抗凝蛋白缺陷与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琳 高兴 《海军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15-316,322,共3页
目的探讨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III(AT-III)与突发性耳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原海军机关门诊部耳鼻喉科确诊的4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就诊的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PC、PS、AT-III检... 目的探讨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III(AT-III)与突发性耳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原海军机关门诊部耳鼻喉科确诊的4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就诊的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PC、PS、AT-III检测情况。结果突发性耳聋组中PS活性为(83.72±28.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86±25.13)%(P<0.05);突发性耳聋组中PS缺陷发生率为2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P<0.05)。PC和AT-III缺陷发生率在2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活性降低可能是突发性耳聋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易栓症 蛋白C 蛋白S 抗凝血酶iii
下载PDF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凝血指标、脐血流S/D值以及母婴结局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仲艳敏 《黑龙江医学》 2021年第15期1595-1597,共3页
目的:探究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D-二聚体、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脐血流S/D值以及母婴结局。方法:在2019年1月-2020年10月时间段内,选择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进行治疗和分娩的7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D-二聚体、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脐血流S/D值以及母婴结局。方法:在2019年1月-2020年10月时间段内,选择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科进行治疗和分娩的7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回顾分析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36例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患者纳入实验组,另外36例未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患者脐血流S/D值和D-二聚体、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母婴结局详情。结果:两组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脐血流S/D值、蛋白S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蛋白C水平、分娩孕周、住院天数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HELLP综合征、急性左心衰、胎盘早剥、腹水、胸水、视网膜水肿发生率以及新生儿窒息、黄疸、贫血发生率对比差异较小(P>0.05);两组的胎儿窘迫终止妊娠率以及体重对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的患者中,患者呈高凝状态且增加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通过脐血流S/D值和D-二聚体、蛋白S、蛋白C水平有助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子痫前期 胎儿生长受限 D-二聚体 抗凝血酶iii指标 母婴结局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TAT、蛋白S及D-Dimer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18
作者 曾一曲 姚睿婧 +3 位作者 蔡昱 王文文 战媛 王婷婷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第10期14-18,共5页
目的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蛋白S(PS)和D-Dimer等血栓前指标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53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HDP组)资料,另选... 目的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AT)、蛋白S(PS)和D-Dimer等血栓前指标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53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HDP组)资料,另选同期正常妊娠孕妇62例(正常孕妇组),比较两组间TAT、蛋白S和D-Dimer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其母婴结局。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TAT、蛋白S和D-Dimer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AT和孕晚期D-Dimer对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HDP组的血栓前指标TAT和孕晚期D-D值均高于正常孕妇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P组蛋白S值低于正常孕妇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AT、蛋白S和孕晚期D-Dimer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0.61,特异度为0.86,曲线下面积(AUC)为0.758,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HDP组剖宫产、胎盘梗死、眼底病变、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DP组低体重儿和早产儿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孕妇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T、蛋白S和孕晚期D-D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 蛋白S D-DIMER 母婴结局
原文传递
急危重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监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南平 吴卫萍 +3 位作者 林敏 钟立群 朱友荣 黄雪英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急危重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监测方法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与DIC的内在关系。方法随机对我院PICU新入院的急危重患儿在入院24h内进行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分值不同依次分成三组:非危重组(〉80分)32例;危重组... 目的探讨急危重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监测方法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与DIC的内在关系。方法随机对我院PICU新入院的急危重患儿在入院24h内进行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分值不同依次分成三组:非危重组(〉80分)32例;危重组(71~80分)29例;极危重组(≤70分)23例。评分后按照试验要求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III活性(AT—III:A);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三组共收集病例84例,其中22例合并DIC,占26%。危重组和极危重组DIC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x^2=6.32,12.82,P值均〈0.05)。而且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值越低,DIC的发生率就越高(x^2=27.01,P〈0.01)。22例DIC患儿的AT-III:A降低,而D.二聚体、P一选择素均显著升高,敏感性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x^2=35.22,P〈0.01)。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可用于急危重患儿DIC的早期监测,对科学把握DIC早期实验室检测的有利时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AT-III:A、P-选择素作为急危重患儿DIC的早期监测指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D-二聚体 抗凝血酶iii活性 P-选择素
原文传递
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前后抗凝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姜孝奎 赛里木 +4 位作者 田广磊 李小英 冯晖 胡惠良 戈小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41-443,共3页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妇女妊娠分娩前后易发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方面的因素。方法检测哈萨克族妇女36例、汉族妇女39例分娩前后的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AT-llI)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比值(APCR)。结果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前后抗凝功能检测蛋...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妇女妊娠分娩前后易发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方面的因素。方法检测哈萨克族妇女36例、汉族妇女39例分娩前后的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AT-llI)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比值(APCR)。结果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前后抗凝功能检测蛋白S(43.13±11.36,58.05±17.10)有显著性改变(P〈0.01),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后抗凝功能检测值与汉族妇女分娩后比较,蛋白C(97.34±18.37,118.02±23.46)、蛋白S(58.05±17.10,67.97±1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蛋白C比较P〈0.01),但哈萨克族妇女分娩后抗凝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正常妇女分娩前后存在血栓前状态,哈萨克族妇女亦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蛋白C、蛋白S活性较汉族妇女低,可能是其分娩前后易发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分娩前后进行抗凝功能的检测对预防哈萨克族妇女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妊娠 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学/代谢 蛋白质C/代谢 蛋白质S/代谢 抗凝血酶iii/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