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素3、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王冬亮 刘昊 刘玉玲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5期573-577,共5页
目的探究内皮素3(EDN3)、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中收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定量反转录... 目的探究内皮素3(EDN3)、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中收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EDN3、PRAME表达;EDN3、PRAME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EDN3、PRAME对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EDN3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和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PRAME mRNA表达水平和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DN3、PRAME表达与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DN3阳性患者生存率高于阴性患者(P<0.05);PRAME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EDN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RAME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得知,EDN3和PRAME二者联合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联合vsEDN3=2.667、Z联合vsPRAME=2.68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RAME、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EDN3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DN3表达显著降低,PRAME表达显著升高,二者与临床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3 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 子宫内膜癌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38例ABO血型抗原表达异常的基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红梅 陈敏洁 +3 位作者 邹昕 虞茜 马思飞 张建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3期1878-1881,1886,共5页
目的探讨ABO血型抗原表达减弱的血清学结果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盐水试管法对38例ABO血型抗原表达异常标本进行ABO血型血清学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查。对ABO基因采用特异性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及第1~7外显子直接测序进... 目的探讨ABO血型抗原表达减弱的血清学结果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盐水试管法对38例ABO血型抗原表达异常标本进行ABO血型血清学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查。对ABO基因采用特异性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及第1~7外显子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型并比对。结果38例标本中共检出ABO等位基因18个,其中常见的等位基因15个,罕见的等位基因1个(Bw30/O01)及新等位基因2个。常州地区ABO基因多态性主要以A102/B101、A307/O02及Bw03为主,其中A102/B101占18.4%(7/38)、A307/O02占15.8%(6/38)、Bw03占7.9%(3/38)。另外发现3例突变型组合(B310/O01、Ax24/B101、Bw30/O01)及2例新突变位点(1036A>C、873C>T);5例突变均未被ISBT数据库收录。结论ABO亚型分子遗传在常州地区具有丰富的基因多态性,并发现3例突变型组合未收录和2例新突变位点未收录。新突变位点为ABO亚型突变发生机制研究提供样本来源,为精准输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 抗原表达减弱 血清学检测 基因测序
下载PDF
肾络通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管间质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9
3
作者 丁跃玲 赵玉庸 +2 位作者 陈志强 张雪静 李国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 :观察中药肾络通对单侧肾切除加重复阿霉素注射所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病理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假手术组 ,采用生化、放免、免... 目的 :观察中药肾络通对单侧肾切除加重复阿霉素注射所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影响。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病理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假手术组 ,采用生化、放免、免疫组化、病理图像分析等方法 ,检测肾功能、肾小管间质PCNA、TGF β1的蛋白表达。结果 :中药肾络通组 2 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 β2 MG、尿NAG明显低于病理模型组 ,部分优于西药组。结论 :肾络通可能是通过抑制PCNA和TGF β1表达 ,保护肾功能 ,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络通 阿霉素 肾病 大鼠 肾小管间质 增殖细胞核 抗原表达 中药
下载PDF
抗EB病毒口服液对EB病毒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细胞毒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宗潮 简少文 +4 位作者 李华忠 欧景才 谢冰芬 李端 冯公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2-545,共4页
目的 观察抗 EB(Epstein- Barr)病毒口服液对 EB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及对鼻咽癌 CNE2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用间接荧光法测定抗 EB病毒口服液对 Raji细胞早期抗原 (early antigen,EA)表达及 B95- 8细胞病毒壳抗原 (virus capsid ant... 目的 观察抗 EB(Epstein- Barr)病毒口服液对 EB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及对鼻咽癌 CNE2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 用间接荧光法测定抗 EB病毒口服液对 Raji细胞早期抗原 (early antigen,EA)表达及 B95- 8细胞病毒壳抗原 (virus capsid antigen,VCA)表达的影响 ;用 MTT法测定其对鼻咽癌 CNE2 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抗EB病毒口服液在无毒的浓度下 ,对 Raji细胞 EB病毒 EA抗原表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 IC50 值为 0 .6 6 7m g/m L;对 B95- 8细胞 EB病毒 VCA抗原表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 IC50 值为 0 .89mg/m L;对正丁酸钠激发的 B95- 8细胞 EB病毒 VCA抗原表达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 IC50 为 1.4 mg/m L。抗 EB病毒口服液对人鼻咽癌细胞 CNE2的 IC50 为 7.5 7mg/m L。结论 抗 EB病毒口服液能抑制 EB病毒抗原的表达 ,在较高的浓度下对鼻咽癌细胞CNE2 具细胞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EB病毒口服液 EB病毒 抗原表达 鼻咽癌
下载PDF
穿心莲提取物和阿昔洛韦对EB病毒抗原表达抑制作用的对比实验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晓红 叶树清 +8 位作者 周玲 李黎 张忠浩 刘力戈 杨春霞 郑杨 王新佳 詹少彬 王绮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45-447,共3页
目的观察穿心莲提取物(炎琥宁)和阿昔洛韦(aciclovir)对EB病毒抗原表达有无抑制作用,并比较两者对EB病毒的作用强弱。方法免疫酶法测定炎琥宁及阿昔洛韦对Raji细胞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的表达,分别计算出两者的阻断率(IR)。结果... 目的观察穿心莲提取物(炎琥宁)和阿昔洛韦(aciclovir)对EB病毒抗原表达有无抑制作用,并比较两者对EB病毒的作用强弱。方法免疫酶法测定炎琥宁及阿昔洛韦对Raji细胞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的表达,分别计算出两者的阻断率(IR)。结果炎琥宁在无毒的浓度下,对Raji细胞EB病毒EA抗原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阿昔洛韦在无毒的浓度下,对EB病毒EA抗原表达也有抑制作用。结论炎琥宁抑制EB病毒抗原的表达,其作用较阿昔洛韦为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琥宁 阿昔洛韦 EB病毒 抗原表达 阻断
下载PDF
22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跨系抗原表达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方芳 朱平 +7 位作者 张英 吕旭珍 董玉君 孙玉华 王莉红 卜定方 岑溪南 王茫桔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0-997,共8页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跨系抗原表达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意义,以便对此类患者进行预后分层,为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227例初发AML患者(M3除外)进行免疫分型,以CD7^-CD56^-CD19^-的AML为对照,比较CD7^+组...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跨系抗原表达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意义,以便对此类患者进行预后分层,为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227例初发AML患者(M3除外)进行免疫分型,以CD7^-CD56^-CD19^-的AML为对照,比较CD7^+组、CD56^+组、CD19^+组及对照组间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生存情况。结果:CD56^+AML、CD7^+AML和CD19^+AML检出率分别为15.9%、25.1%和11.0%。3个组的发病年龄,原始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MDS继发的AML分布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CD56^+AML首次化疗后完全缓解(CR)率和累积CR率均低于对照组(20.0%vs 58.1%,P=0.0099;73.3%vs 87.5%,P=0.04),取得CR的中位时间长于对照组(118 d vs 46 d,P=0.04),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体生存期(OS)低于对照组(245 d vs 580 d,P=0.037;494 dvs 809 d,P=0.04)。CD19^+AML首次化疗后CR率、累积CR率均高于对照组(75.0%vs 58.1%,P=0.46;100%vs 87.5%,P=0.02),取得CR的中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28 d vs 46 d,P=0.02),PFS及OS较对照组有延长趋势(P=0.13;P=0.07),至末次随访中位PFS及OS尚未达到。CD7^+AML首次化疗后CR率、累积CR率、取得CR中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未取得统计学差异(53.1%vs 58.1%,P=0.67;87.1%vs 87.5%,P=0.44;50 d vs 46 d,P=0.44),PFS和OS与对照组比也无差异。结论:CD56^+AML患者治疗反应差,诱导缓解后易复发,总体生存期短,应在治疗之初选择更强的化疗方案或联合多种治疗手段,并缩短该类患者的MRD检测周期,以期早期发现残留白血病细胞并早期干预。CD19^+AML患者治疗反应好,不易复发,总体生存期长,对此类患者应避免过度治疗。异常表达CD7抗原不是AML预后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跨系抗原表达 生存分析
下载PDF
乙型脑炎重组痘苗病毒的抗原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娄元梅 刘启富 +1 位作者 朱德钟 蹇锐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17-321,共5页
采用乙型脑炎重组痘苗病毒J1和J3株,两者均含乙脑病毒(JEV)的E、NS1和NS2A基因,后者还含PrM基因,在BHK-21-15细胞中培养表达,经免疫荧光法(IFA)测定,两者均可高效表达JEV特异性抗原。用该重... 采用乙型脑炎重组痘苗病毒J1和J3株,两者均含乙脑病毒(JEV)的E、NS1和NS2A基因,后者还含PrM基因,在BHK-21-15细胞中培养表达,经免疫荧光法(IFA)测定,两者均可高效表达JEV特异性抗原。用该重组病毒免疫瑞士种小鼠,经IFA检测证明J1、J3均可诱生抗JEV抗体,其中J3免疫鼠还产生中和抗体(N)和血抑抗体(HI),且其抗JEV攻击能力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脑炎 重组痘苗病毒 抗原表达 免疫保护性
下载PDF
体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鉴定及抗原表达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刘长乐 郑心田 +2 位作者 李广平 孟恒星 邱录贵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25-26,共2页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方法及进行HUVECs的扩增和鉴定,明确HUVECs表面抗原表达情况。方法采集正常人脐带,应用改良的酶消化法进行HUVECs的分离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化学鉴定HUVECs,应用细胞荧...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方法及进行HUVECs的扩增和鉴定,明确HUVECs表面抗原表达情况。方法采集正常人脐带,应用改良的酶消化法进行HUVECs的分离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化学鉴定HUVECs,应用细胞荧光化学进行内皮细胞(ECs)功能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表达。结果观察细胞形态呈铺路石样,Ⅷ因子相关抗原荧光染色阳性,显示出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荆豆凝集素等ECs的功能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31、VWF、KDR、CD34抗原表达阳性百分比高,而CD133处于低水平。结论通过本实验改良的分离培养方法,可以在体外获得较高数量的HUVECs,在细胞形态、表面抗原标志、细胞功能等方面具有ECs特征,可以用于血管ECs模型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静脉内皮细胞 流式细胞术 抗原表达
下载PDF
阳虚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a抗原表达及乌头碱的作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马健 樊巧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544-546,共3页
巨噬细胞Ia抗原表达是衡量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观察了皮质酮后腿肌肉注射复制的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的“阳虚”动物模型腹腔巨噬细胞表面Ia抗原表达的改变,及温阳代表药物附子的主要成分乌头... 巨噬细胞Ia抗原表达是衡量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观察了皮质酮后腿肌肉注射复制的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的“阳虚”动物模型腹腔巨噬细胞表面Ia抗原表达的改变,及温阳代表药物附子的主要成分乌头碱对其的作用。结果表明:阳虚动物腹腔巨噬细胞对γ-干扰素(IFN-γ)诱导的Ia表达活性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乌头碱则能明显提高阳虚模型小鼠巨噬细胞Ia抗原表达的水平(P<0.01)。提示阳虚证免疫功能低下的机理,可能与阳虚状态时巨噬细胞提交抗原能力降低有关;乌头碱增强巨噬细胞表面Ia抗原表达,提高其提交抗原能力,从而促进免疫应答反应,可能是附子提高免疫功能、治疗阳虚证的作用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 皮质酮 动物模型 巨噬细胞 IA抗原表达
下载PDF
六味地黄汤对大鼠巨噬细胞Ia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健 龚婕宁 +2 位作者 陆平成 樊巧玲 王勇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1998年第4期6-9,共4页
六味地黄汤能够明显提高正常大鼠腹腔Mφ表面Ia抗原表达的阳性率,强度与阳性对照的人参皂甙组相似;该方还能够使CORT肌肉注射所致“阴虚”模型大鼠MφIa抗原表达率的抑制得以明显改善。方中三味补药是六味地黄汤促进MφI... 六味地黄汤能够明显提高正常大鼠腹腔Mφ表面Ia抗原表达的阳性率,强度与阳性对照的人参皂甙组相似;该方还能够使CORT肌肉注射所致“阴虚”模型大鼠MφIa抗原表达率的抑制得以明显改善。方中三味补药是六味地黄汤促进MφIa抗原表达的主要成分,三味泻药单用对正常及模型大鼠的MφIa抗原表达均无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汤 配伍 巨噬细胞 IA抗原表达
下载PDF
两株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分析及其复制和抗原表达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武力 袁正宏 +3 位作者 何丽芳 蒋伟伦 邱申熊 闻玉梅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6-122,共7页
为从全基因组水平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核苷酸结构及复制和抗原表达特性 ,分别从 2例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滴度为 10 14 和 10 13 拷贝 /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编号为 5 6和 2 18)血清中扩增、克隆了HBV全基因组 ,并测定了核... 为从全基因组水平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核苷酸结构及复制和抗原表达特性 ,分别从 2例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滴度为 10 14 和 10 13 拷贝 /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编号为 5 6和 2 18)血清中扩增、克隆了HBV全基因组 ,并测定了核苷酸序列。两株病毒基因组转染HepG2细胞的培养上清中HBsAg表达水平基本相同 ,但 # 5 6毒株表达的HBeAg约为 # 2 18株的 3倍 ,Southern印迹及核酸杂交显示 ,# 5 6HBV株复制效率显著高于 # 2 18株 ,两株HBVDNA全长均为 32 15个核苷酸 ,同源性为 98 7% ,均为B基因型 (adw亚型 )。两者相差的42个核苷酸分布在C、Pre S1、Pre S2、P及X基因编码区 ,其中有位于SPⅠ、SPⅡ、Xp和ENHⅠ基因调控序列区中。 # 5 6患者感染的毒株基因组中Pre S2起始密码ATG变异为GTG ,但由Pre S1起始翻译形成的大蛋白中包括Pre S2的部分氨基酸 ,故 # 5 6血清和 # 5 6株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仍可与Pre S2抗体出现阳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组 复制 抗原表达
下载PDF
乌头碱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Ia抗原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马健 陆平成 +1 位作者 牧野充弘 木村正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观察乌头碱(ATN)对正常小鼠和皮质酮所致阳虚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在干扰素(INF-γ)诱导下,其表面Ia抗原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结果:正常小鼠腹腔注射ATN(1.5、3.0和6.0... 目的:观察乌头碱(ATN)对正常小鼠和皮质酮所致阳虚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在干扰素(INF-γ)诱导下,其表面Ia抗原表达的改变。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结果:正常小鼠腹腔注射ATN(1.5、3.0和6.0μg·kg-1·d-1)7d后,其MΦ在300U·L-1浓度INF-的诱导下Ia抗原表达明显增强,反映Ia抗原表达的荧光强度从对照组的93.01±13.30增加到108.90±8.63、113.01±12.80和113.57±10.13(P<0.05)。阳虚模型小鼠腹腔MΦ在IFN-诱导下的Ia抗原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小鼠(90.80±7.36和109.96±10.37,P<0.05),但ATN治疗可使阳虚模型小鼠MΦ的Ia抗原表达增强到111.11±14.48、117.89±14.64和115.61±13.74,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和P<0.01)。结论:说明ATN能够提高正常小鼠和皮质酮免疫抑制阳虚模型小鼠MΦIa抗原的表达,从而增强MΦ递呈抗原能力,促进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碱 腹腔巨噬细胞 IA抗原表达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体外分化抗原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罡 吴毅 +3 位作者 贾杰 汪洋 胡永善 Alastair I H Murchie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标志性抗原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因素提供参照。方法:取12~14天胎鼠大脑皮层,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于第1次传代后第3天将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置于含有分化培养液的... 目的:观察体外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标志性抗原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因素提供参照。方法:取12~14天胎鼠大脑皮层,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于第1次传代后第3天将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置于含有分化培养液的培养皿中进行分化;于不同分化时间点(1、4、7、10和14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巢蛋白(nestin)、SOX2、doublecortin(DCX)、Tuj1、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各抗原的表达。结果:nestin和SOX2在开始时表达量非常近似,几乎在所有的细胞中两者均同时表达,随时间的推移,两者表达量均逐渐下降,但SOX2表达时间相对nestin持续更长;DCX表达量在分化1周内较高且变化不大,随后开始下降,至分化14天时仅有少数细胞呈DCX阳性;Tuj1在分化7天时已有少量表达,随后逐渐增加,分化14天时有38.27%的细胞表达Tuj1;在贴壁分化的1周内未见NeuN阳性细胞,但至分化14天时,Ne-uN阳性细胞占21.11%;在贴壁分化第1天时即有大量GFAP阳性细胞,其表达量随分化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但下降趋势较nestin缓和,至分化14天时仍有大量GFAP阳性细胞。结论:神经干细胞体外分化过程中抗原的表达是一个相互交错的过程,未分化状态标志性抗原表达的减少与分化状态标志性抗原表达的增加互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分化 抗原表达
原文传递
生物血管基质材料的抗原表达及力学特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楚洪 应大君 +2 位作者 张伟 孙建森 糜建红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602-605,共4页
了解胰蛋白酶处理前后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血管的抗原表达及力学特性 ,为异种移植及猪血管用于血管组织工程基质材料提供资料。取猪颈动脉 ,胰蛋白酶预处理猪血管前后不同时相点取标本石蜡包埋 ,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 ,对... 了解胰蛋白酶处理前后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血管的抗原表达及力学特性 ,为异种移植及猪血管用于血管组织工程基质材料提供资料。取猪颈动脉 ,胰蛋白酶预处理猪血管前后不同时相点取标本石蜡包埋 ,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 ,对猪血管几何形态及纤维结构进行形态定量学研究 ,分别测定胰蛋白酶作用前后猪动脉压力直径关系。冰冻切片 ,用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 α- gal抗原表达。结果表明 α- gal抗原仅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 ,胰蛋白酶预处理血管后 ,未见 α- gal抗原表达 ,血管内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已去除 ,HE染色未见纤维断裂 ,血管无明显形变 ,处理前后血管顺应性相差不显著。提示经胰蛋白酶预处理的猪血管抗原性大大降低 ,其力学特性相差不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半乳糖残基抗原 血管组织工程 异种移植 胰蛋白酶 生物血管基质材料 抗原表达 力学特性
下载PDF
生物血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表达及内皮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楚洪 应大君 +2 位作者 糜建红 孙建森 张伟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1-53,共3页
为了解胰蛋白酶处理前后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血管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 patibilitycomplex,MHC)表达及去细胞后重新内皮化情况 ,为异种移植及猪血管用于血管组织工程提供资料 ,取猪颈动脉 ,胰蛋白酶预处理猪血管前后 Wes... 为了解胰蛋白酶处理前后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血管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 patibilitycomplex,MHC)表达及去细胞后重新内皮化情况 ,为异种移植及猪血管用于血管组织工程提供资料 ,取猪颈动脉 ,胰蛋白酶预处理猪血管前后 Western Blot法检测 MHC抗原表达 ,在自行设计制作的新型动力性生物反应器中 ,用原代培养的内皮细胞种植在去细胞血管基质材料表面 ,扫描电镜检测内皮化效果。结果表明 ,胰蛋白酶预处理血管后 ,未见 MHC抗原表达 ,扫描电镜可见血管腔内皮细胞形态正常 ,沿血管长轴分布 ,提示经胰蛋白酶预处理的猪血管 MHC抗原大大降低 ,人内皮细胞能成功内皮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血管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 抗原表达 内皮化 胰蛋白酶 MHC 手术
下载PDF
壳聚糖/pcDNA-DPV-gC基因在雏鸭体内的抗原表达和分布 被引量:3
16
作者 沈福晓 蒋金凤 +6 位作者 程安春 汪铭书 路立婷 贾仁勇 朱德康 陈孝跃 孙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909-3917,共9页
【目的】以DPV gC基因疫苗(pcDNA-DPV-gC)为模型,采用复凝法制备壳聚糖/pcDNA-DPV-gC纳米微球,对其在雏鸭体内的抗原表达和分布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壳聚糖/pcDNA-DPV-gC基因疫苗以肌注、滴鼻和口服3种途径免疫20日龄雏鸭,于免疫后... 【目的】以DPV gC基因疫苗(pcDNA-DPV-gC)为模型,采用复凝法制备壳聚糖/pcDNA-DPV-gC纳米微球,对其在雏鸭体内的抗原表达和分布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壳聚糖/pcDNA-DPV-gC基因疫苗以肌注、滴鼻和口服3种途径免疫20日龄雏鸭,于免疫后不同时间点(4h、12h、1d、3d、5d、7d、2 w、4 w、6 w和10 w)分别随机宰杀2只雏鸭,采集肝、脾、肺、肾、胰、脑、胸腺、哈氏腺、法氏囊、食道、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应用间接免疫组化检测DPV gC基因在雏鸭体内的抗原表达和分布。【结果】①肌注组免疫雏鸭1 d,肝脏、法氏囊、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检测到DPV gC蛋白;滴鼻组免疫雏鸭12 h,肺脏出现阳性信号,1 d哈氏腺和法氏囊检测到DPV gC蛋白;口服组免疫雏鸭12 h,食道出现中等强度的阳性信号,1 d法氏囊、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检测到DPV gC蛋白;②在3种免疫途径中,肝脏、肺脏、法氏囊、哈氏腺、食道、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是DPV gC抗原表达的主要器官;阳性信号主要在肝细胞、肺上皮细胞、法氏囊和哈氏腺淋巴细胞、食道上皮细胞和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及固有层细胞等部位;③不同免疫途径免疫的壳聚糖/pcDNA-DPV-gC基因疫苗在雏鸭体内的抗原表达量和持续时间的总体表达规律为:肌注组>滴鼻组>口服组。【结论】壳聚糖能促进DPV gC基因在雏鸭体内的表达和分布,肌肉注射是壳聚糖/pcDNA-DPV-gC基因疫苗首选的免疫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壳聚糖/pcDNA-DPV-gC基因 抗原表达 分布
下载PDF
长期饮酒大鼠缺血脑组织Fas-L抗原表达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光 刘超 +1 位作者 金鲜花 朴虎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 研究长期饮酒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 Fas- L 抗原在各时间段的表达与正常大鼠脑缺血同一时间段有何不同。方法  7.2 %酒精代水自由饮用 12周的大鼠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 Fas- L 抗原表达阳性细胞。... 目的 研究长期饮酒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 Fas- L 抗原在各时间段的表达与正常大鼠脑缺血同一时间段有何不同。方法  7.2 %酒精代水自由饮用 12周的大鼠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 Fas- L 抗原表达阳性细胞。结果 长期饮酒组大鼠缺血 1h Fas- L 抗原呈阳性 ,3h达高峰 ,6 h减少 ,而正常组大鼠 Fas- L 阳性表达随缺血时间增加而出现增多的趋势。结论 长期饮酒大鼠在脑缺血后 Fas- L 的表达比正常大鼠脑缺血明显 ,且促使凋亡细胞迅速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饮酒 大鼠 缺血脑组织 Fas-L抗原表达 动态研究
下载PDF
生地黄对“阴虚”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Ⅰa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马健 樊巧玲 木村正康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2-24,共3页
巨噬细胞Ⅰa抗原表达是反映其抗原提呈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本研究观察了生地黄对皮质酮(CORT)肌肉注射复制的小鼠糖皮质激素过剩的“阴虚”模型腹腔巨噬细胞Ⅰa抗原表达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阴虚”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 巨噬细胞Ⅰa抗原表达是反映其抗原提呈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本研究观察了生地黄对皮质酮(CORT)肌肉注射复制的小鼠糖皮质激素过剩的“阴虚”模型腹腔巨噬细胞Ⅰa抗原表达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阴虚”模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IFNγ诱导的Ⅰa抗原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生地黄(25~100mg/kg·d)能明显抑制模型小鼠巨噬细胞Ⅰa抗原的高水平表达。提示生地黄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而抑制巨噬细胞表面Ⅰa抗原表达水平,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可能是这种作用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地黄 巨噬细胞 IA抗原表达 阴虚 皮质酮 药理学 免疫抑制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先明 董果雄 +3 位作者 张社华 褚现明 张斌 李宁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73-176,共4页
为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过程、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 ,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及对照组 ,各组均于术前 4天灌胃至实验结束 ,除对照组于术后 1... 为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过程、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 ,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及对照组 ,各组均于术前 4天灌胃至实验结束 ,除对照组于术后 14天处死大鼠外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和手术组分别在术后 2天、7天、14天和 2 8天处死大鼠并摘除大鼠胸主动脉 ,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术后 14天和 2 8天的内膜增生情况及术后 2天、7天、14天和 2 8天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全反式维甲酸 (每天 30mg kg)灌胃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发现 ,对照组及内皮损伤后 2天均无血管内膜增厚 ,7天内膜开始增生 ,2 8天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弱 ,但细胞外基质增加。在手术组各时间点P16的表达变化不显著 ,增殖细胞核抗原于球囊损伤后 2天在中膜明显表达 ,术后 7天表达达到高峰 ,且主要在内膜表达 ,14天后逐渐下降。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 ,内膜增生程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明显降低 ,而P16的表达在术后 2天开始升高 ,14天达高峰。以上结果提示 ,全反式维甲酸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的增生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P16表达和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全反式维甲酸对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免疫组织化学法 球囊损伤 内膜增生 血管再狭窄 大鼠
下载PDF
热毒净在体外对EB病毒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晓红 叶树清 +7 位作者 张忠浩 刘力戈 杨春霞 郑杨 王新佳 詹少兵 王琦 周玲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早期抗原表达 热毒净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抑制作用 体外 RAJI细胞 治疗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