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静 陈进伟 +6 位作者 高洁生 李芬 田静 杜金烽 谢希 毛妮 吴佩君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84-687,共4页
目的探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价值与意义。方法对102例抗PCNA抗体阳性患者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线性免疫分析法对536例SLE患者抗PCNA抗体进行检测,分析抗PCNA抗体在SLE中... 目的探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价值与意义。方法对102例抗PCNA抗体阳性患者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线性免疫分析法对536例SLE患者抗PCNA抗体进行检测,分析抗PCNA抗体在SLE中的阳性率及抗PCNA抗体与SLE临床表现、疾病活动和其他自身抗体的关系。采用t检验和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2例抗PCNA抗体阳性患者中SLE49例(48.0%),原发性干燥综合征25例(24.5%),系统性硬化13例(12.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例(3.9%),多肌炎,皮肌炎2例(2.0%),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7例(6.9%),丙型病毒性肝炎1例(1.0%)。抗PCNA抗体在SLE中的阳性率为9.1%。抗PCNA抗体阳性患者出现皮疹、雷诺现象、神经精神狼疮、肾脏受累的发生率及SLE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明显高于抗PCNA抗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05)。抗PCNA抗体阳性组抗Rib—P、抗dsDNA抗体、抗R052、抗RNP/Sm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抗PCNA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PCNA抗体并非SLE所特有,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抗PCNA阳性的SLE患者更易出现皮疹、雷诺现象、神经精神狼疮和肾脏受累,与疾病活动相关。抗PCNA抗体伴抗Rib-P、抗dsDNA、抗R052、抗RNP/Sm抗体的阳性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增殖细胞核抗原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
原文传递
抗增殖型细胞核抗原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静 胡朝军 +4 位作者 李晞 张蜀澜 李丽君 董晓娟 李永哲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1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抗增殖型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意义及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PCNA抗体,并用线性免疫印迹法将部分IIF-抗PCNA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抗PCNA抗体阳性患... 目的探讨抗增殖型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意义及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PCNA抗体,并用线性免疫印迹法将部分IIF-抗PCNA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抗PCNA抗体阳性患者55例,包括SLE24例,占43%,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8例,占15%,系统性硬化症(SSc)8例,占15%。SLE组与各疾病组在IIF-抗PCNA抗体滴度分别为1:80~1:160、1:320~1:640和≥1:1280,其构成比,SLE组与UCT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64,P>0.05);SLE组与S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2;P<0.05);SLE组与其他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04,P<0.01)。SLE患者荧光滴度以高滴度为主。伴随抗PCNA抗体出现的特异性抗体,SLE组阳性抗体包括抗双链DNA(dsDNA)、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史密斯抗原(Sm)、抗核糖核蛋白(nRNP)/Sm、抗组蛋白(Histone,Hi)、抗核小体(Nukleosome,Nuk)、抗核糖体P蛋白(rRNP)、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SSB)抗体;UCTD组为抗Hi、抗nRNP/Sm、抗SSA、抗rRNP抗体阳性。抗PCNA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SLE患者中皮肤、肾脏、关节、神经、水肿、低补体血症病变高发。结论抗PCNA抗体是临床少见的自身抗体,主要见于SLE患者,但并不是SLE的特异性抗体,还可出现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及非AID患者中。当其荧光滴度较高或与其他特异性抗体组合出现时,临床应警惕有明确或处在进展中的SLE;在其他AID及非AID患者中抗PCNA抗体往往单独出现,并且荧光滴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 自身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载PDF
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室管膜下区细胞增殖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丁艳霞 侯良芹 熊克仁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6-290,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D)大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6只)和电针组(6只)。右侧前脑内侧束注射六羟基多巴胺制备PD模型。电针组于造模1周开始高频(100Hz)电针"合谷"... 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D)大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6只)和电针组(6只)。右侧前脑内侧束注射六羟基多巴胺制备PD模型。电针组于造模1周开始高频(100Hz)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电针21d。以酪氨酸羟化酶(TH)、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组化阳性分别显示SVZ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分裂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结果:正常对照组右侧纹状体有较强的TH表达,而模型组和电针组的表达均几乎为零;模型组右侧SVZ的PCN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和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均显著增高(P<0.01);模型组右侧SVZ的GFA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电针可不通过增加TH表达而逆转PD大鼠损伤侧SVZ的PCNA和GFAP表达减少,提示其改善PD临床症状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电针 室管膜下区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原文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抑制兔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的形成 被引量:3
4
作者 申颖 吴伟 +1 位作者 陆晓和 郭文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取青紫兰兔24只,双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右眼结膜下注射GM6001作为实验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组,1次/d,监测眼压,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抗...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取青紫兰兔24只,双眼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右眼结膜下注射GM6001作为实验组,左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组,1次/d,监测眼压,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观察滤过道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术后7,14,21,28 d,实验组较对照组眼压低,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PCNA和α-SMA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GM6001具有抑制兔眼滤过术后滤过道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减少瘢痕形成和延长功能性滤过泡存在时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GM6001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GM6001
下载PDF
联合检测多种自身抗体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周磊 高波 高泉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31期195-195,共1页
目的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核糖体抗体、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60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的自身抗体。结果 58例SL... 目的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核糖体抗体、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PCNA)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60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的自身抗体。结果 58例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7.2%、20.7%、10.3%,三种抗体联合检测阳性率82.8%。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提高了SLE的诊断阳性率,可作为SLE诊断有效地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核小体抗体 抗核糖体抗体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狼疮性肾炎Fas介导凋亡的影响
6
作者 郑京 郭跃进 +5 位作者 洪江淮 张洪生 滕云 刘新迎 王智 陈扬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年第11期637-639,共3页
目的 :通过检测 30例活动期狼疮性肾炎 (LN)患者肾小球中PCNA、Fas、P2 7、MMP - 2、MMP - 3蛋白的表达 ,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全部行肾活检 ,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 ,并通过连续... 目的 :通过检测 30例活动期狼疮性肾炎 (LN)患者肾小球中PCNA、Fas、P2 7、MMP - 2、MMP - 3蛋白的表达 ,以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全部行肾活检 ,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 ,并通过连续切片和免疫组化SP法 ,测定PCNA、Fas、MMP - 2、MMP - 3在肾小球中的表达。结果 :30例患者 ,LNⅠ~Ⅱ型 10例 ,LNⅢ~Ⅳ型 2 0例 ,2组病例肾小球中MMP - 3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Fas、MMP - 2表达P <0 .0 5 ,PCNA表达P <0 .0 1。所有病例 ,肾小球中PCNA/P2 7比值 >1。结论 :活动期狼疮性肾炎肾小球中系膜细胞处于促凋亡状态 ,Fas介导的凋亡过程受到抑制 ,MMPs可在受体水平调节FasL抑制凋亡 ,也通过MMPs直接蛋白水解酶的作用 ,诱导细胞外基质积聚成分的改变 ,而存活信号的改变 ,会影响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 FAS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凋亡
下载PDF
Expression of CD44V6 and PCNA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7
作者 牛膺筠 周占宇 +1 位作者 王红云 刘夫玲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564-1568,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 variant 6 (CD(44V6))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n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METHODS: Streptavidin-biotin complex (S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 variant 6 (CD(44V6))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n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METHODS: Streptavidin-biotin complex (SABC)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CD(44V6) and PCNA in 35 cases of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20 cases of papillomas, and 11 cases of normal eyelid tissue. RESULTS: The CD(44V6) positive rate was 62.9% (22/35) in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15.0% (3/20) in papillomas, but not detectable in the 11 cases of normal eyelid tissu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CD(44V6) in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benign tumors (chi(2) = 11.57,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gens CD44 Carcinoma Squamous Cell Eye Neoplasms GLYCOPROTEINS Humans IMMUNOHISTOCHEMISTRY Lymphatic Metastasis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Skin
原文传递
p16、Ki-67在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8
作者 苏哲 李利伟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183-184,共2页
p16是细胞周期减速调整蛋白,人抗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是一种细胞增殖的标记物,本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Ki-67蛋白在经组织学诊断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human papillomaviruses CIN)Ⅰ~Ⅲ级与子宫颈非典型鳞化反应... p16是细胞周期减速调整蛋白,人抗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是一种细胞增殖的标记物,本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Ki-67蛋白在经组织学诊断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human papillomaviruses CIN)Ⅰ~Ⅲ级与子宫颈非典型鳞化反应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试图探讨p16、Ki-67在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及病理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 抑癌基因P16 抗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Expression of CD44V6 and PCNA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9
作者 牛膺筠 刘夫玲 +1 位作者 周占宇 王红云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24-128,156,共6页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 variant 6 (CD 44V6 )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n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Methods Streptavidin biotin complex (SABC) i...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 variant 6 (CD 44V6 )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n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Methods Streptavidin biotin complex (SABC)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CD 44V6 and PCNA in 35 cases of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20 cases of papillomas, and 11 cases of normal eyelid tissue Results The CD 44V6 positive rate was 62 9% (22/35) in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15 0% (3/20) in papillomas, but not detectable in the 11 cases of normal eyelid tissu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CD 44V6 in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benign tumors (χ 2=11 57, P 【0 01)or control tissue ( P =0 001), and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CD 44V6 in metastas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ithout metastasis ( P =0 049) PCNA labeling indexes (PI) in tumors with CD 44V6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 t =20 21, P 【0 01) Conclusions Overexpression of CD 44V6 is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ress and metastasis of ocul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CD 44V6 protein positive staining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PI CD 44V6 and PCNA are useful for evaluating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gens · CD 44 · prolifera 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 eye · carcinoma squamous cell · i mmunohistochemistry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