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心肌缺血药物特征及作用机制
1
作者 刘兰侠 李子见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25期171-174,共4页
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肌损害,引发心肌缺血主要原因有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供氧减少。抗心肌缺血药物通过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供氧来改善心肌缺血患者病情。现阶段,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较多,本文综述抗心肌缺血药物特征及作用机制。
关键词 心肌缺血 抗心肌缺血药物特征 抗心肌缺血药物作用机制 心肌耗氧量 心肌供氧
原文传递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蒋炜 樊鹏程 +2 位作者 马慧萍 景临林 贾正平 《医学综述》 2015年第6期1064-1066,共3页
缺氧可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常见的引起缺氧的疾病包括脑卒中、急性高山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心肌梗死等。心肌缺血损伤是由于心肌细胞供氧不足而造成的心肌细胞坏死或功能受损;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血液中的氧与受损心肌细胞反应,... 缺氧可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常见的引起缺氧的疾病包括脑卒中、急性高山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心肌梗死等。心肌缺血损伤是由于心肌细胞供氧不足而造成的心肌细胞坏死或功能受损;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血液中的氧与受损心肌细胞反应,形成的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所造成的损伤。该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抗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以及常用的缺氧和缺血药物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抗心肌缺血药物 缺氧模型 缺血模型
下载PDF
细胞保护作用的抗心肌缺血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浩春 刘蔚 +1 位作者 史寅奎 汪海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460-461,F003,共3页
目前 ,药物治疗仍然是临床上治疗心肌缺血的主要手段 ,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 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上述药物通过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脏供氧等间接途径发挥保护作用 ,因此 ,其疗效以及临床应用均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 ,随... 目前 ,药物治疗仍然是临床上治疗心肌缺血的主要手段 ,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 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上述药物通过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脏供氧等间接途径发挥保护作用 ,因此 ,其疗效以及临床应用均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 ,随着心血管药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 ,人们发现几类具有明确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新药。这些药物直接在细甩水平发挥保护作用 ,不影响血流动力学。根据作用机理可分为预适应保护药物和代谢治疗药物 ,前者通过激活心肌内源性保护系统发挥作用 ;后者直接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状态。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和开发价值。此外 ,两类药物均通过保护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和相互关系 ,有可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保护作用 抗心肌缺血药物 治疗药物 临床应用 硝酸酯类 预适应 β—受体阻滞剂 代谢 作用机理 开发价值
下载PDF
新的抗心肌缺血药物——曲美他嗪 被引量:4
4
作者 赵秀丽 胡大一 《中国医药导刊》 1999年第1期55-56,共2页
近年来,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药物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商品名万爽力Vasorel,法国施维雅药厂)是第一个作用于心肌细胞代谢的药物,在心肌缺血状态下,使心脏能量代谢处于最适宜的状态。
关键词 新药 抗心肌缺血药物 曲美他嗪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英杰 王肖龙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09年第12期761-764,共4页
心肌缺血是指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心肌耗氧量增加或供氧减少都可引发心肌缺血。抗心肌缺血药物可以通过减少心肌耗氧量或增加心肌供氧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目前常用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包括硝酸酯... 心肌缺血是指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心肌耗氧量增加或供氧减少都可引发心肌缺血。抗心肌缺血药物可以通过减少心肌耗氧量或增加心肌供氧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目前常用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和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等。临床可以依据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肌缺血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 Β受体阻断剂 钙拮
下载PDF
抗心肌缺血药物研究的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饶曼人 《药学学报》 CAS 1985年第12期881-885,共5页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血管供氧和营养物质或消除代谢产物等功能不能满足心脏活动的需要而引起。可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泵衰、心肌梗塞或猝死。冠心病在欧美的发病率超过高血压,我国虽较低,但近年有增高趋势,因此,研究治疗心肌缺...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血管供氧和营养物质或消除代谢产物等功能不能满足心脏活动的需要而引起。可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泵衰、心肌梗塞或猝死。冠心病在欧美的发病率超过高血压,我国虽较低,但近年有增高趋势,因此,研究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应是当务之急。通过什么样的动物实验模型、科研手段才能把有效的药物筛选、研制出来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流量 小白鼠 心肌梗塞范围 耐缺氧时间 心肌耗氧量 冠脉痉挛 抗心肌缺血药物 心肌代谢 钙通道阻滞剂 原儿茶酸 二羟基苯甲酸 冠心病患者
下载PDF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作用靶点 被引量:2
7
作者 白纪红 吕秋军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与心肌缺血相关的几个药物的作用靶点:离子通道相关靶点、内皮素受体、转录调节因子、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
关键词 心肌缺血 抗心肌缺血药物 离子通道相关靶点
下载PDF
掌握心肌缺血昼夜节律合理使用抗心肌缺血药物 被引量:4
8
作者 陈良细 《医学综述》 2000年第2期69-70,共2页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冠心病心肌缺血及猝死有其明显的昼夜节律性,这一规律变化可能的促发机制与儿茶酚胺分泌和血小板聚集性发生类似的昼夜波动有关。掌握这一规律将对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活动规律,预防和治疗有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冠心病心肌缺血及猝死有其明显的昼夜节律性,这一规律变化可能的促发机制与儿茶酚胺分泌和血小板聚集性发生类似的昼夜波动有关。掌握这一规律将对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活动规律,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昼夜节律 抗心肌缺血药物
下载PDF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进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曲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31期28-28,35,共2页
心肌缺血指的是心脏的血液灌注降低,造成心脏的供氧量骤减,心肌能量代谢无法正常运行,无法供给心脏正常运作的一种病理状态。目前,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有很多种,现对抗心肌缺血药物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抗心肌缺血药物 进展 研究
下载PDF
“代谢类”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凡 秦明照 《中国医药导刊》 2006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前多数的预防与治疗心绞痛发作的药物主要是通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以恢复心肌氧供需间的平衡.近年来,调整心肌代谢的药物在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情况下,通过对心肌代谢的调整,表现出良好的抗缺血作...   目前多数的预防与治疗心绞痛发作的药物主要是通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以恢复心肌氧供需间的平衡.近年来,调整心肌代谢的药物在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情况下,通过对心肌代谢的调整,表现出良好的抗缺血作用,拓宽了冠心病药物治疗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心肌缺血药物 心肌代谢 血流动力学 药物治疗 心绞痛发作 心肌氧供需 缺血作用 冠状动脉 前后负荷 冠心病
下载PDF
三甲氧苄嗪对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11
作者 丁国林(摘)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5年第5期240-240,共1页
目前认为三甲氧苄嗪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已被欧洲心血管协会推荐为治疗和二级预防心肌缺血,特别是心绞痛的药物.本文报告作者用三甲氧苄嗪对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进行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 心肌缺血作用 三甲氧苄嗪 心功能不全 患者 死后 抗心肌缺血药物 欧洲心血管协会 二级预防 心绞痛
原文传递
参松养心胶囊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詹志胜 朱永妹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8期1093-1093,共1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肌缺血药物 参松养心胶囊 冠心病患者 临床观察 长期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常规应用
下载PDF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治疗90例对比分析
13
作者 朱友群 张永琪 +2 位作者 刘欢年 梁栋 陆鸣 《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 2008年第13期134-135,共2页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患者围手术期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心肌代谢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90例我院外科手术且术前有心肌缺血的患者,分别用3种抗心肌缺血药进行治疗,观察疗效,不良反应,术后7d和30d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疗效,不反应...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患者围手术期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心肌代谢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90例我院外科手术且术前有心肌缺血的患者,分别用3种抗心肌缺血药进行治疗,观察疗效,不良反应,术后7d和30d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疗效,不反应发生,术后7d及30d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抗心肌缺血药物可以改善预后,能量合剂与雷卡、心先安相比,作用相似,不良反应均很小,但能量合剂可能费用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应用 心肌代谢药物 缺血治疗 抗心肌缺血药物 不良反应 心脏事件 能量合剂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三甲氧苄嗪对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和体力负荷耐量的作用
14
作者 СисакянАС 丁国林(摘)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2007年第6期285-286,共2页
关键词 缺血心肌 三甲氧苄嗪 左心室功能 体力负荷 老年 抗心肌缺血药物 病患 平均年龄
原文传递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缺血的影响SWISS Ⅱ随机对照试验
15
作者 Paul Erne, MD Andreas W. Schoenenberger, MD +8 位作者 Dieter Burckhardt, MD Michel Zuber, MD Wolfgang Kiowski, MD Peter T. Buser, MD Paul Dubach, MD Therese J. Resink, MD Matthias Pfisterer, MD 严子隽(译) 沈卫峰(校) 《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 2008年第1期3-8,共6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无症状缺血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研究PCI较药物治疗是否能改善MI后无症状缺血患者的长期预后。 ...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无症状缺血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研究PCI较药物治疗是否能改善MI后无症状缺血患者的长期预后。 设计、背景及参试者:于1991年5月2日至1997年2月25日在瑞士3所公立医院的201例患者中开展随机、非盲、对照试验(即“瑞士国际无症状缺血研究Ⅱ[SWISSⅡ]”)。患者均新发MI,经负荷显像证实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以及1、2支冠状动脉病变。随访至2006年5月23日。 干预:PCI完全血运重建96例,强化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105例。所有患者均服用阿斯匹林(100mg/d)及一种他汀类药物。 主要观测指标: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和/或因症状再次行血运重建)的存活率。次要指标包括随访期间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和静息时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在平均(标准差)10.2(2.6)年的随访中,PCI组27例、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组67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相对危险度,0.33;95%可信区间,0.20~0.55;P〈0.001),每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数绝对减少6.3%(95%可信区间,3.7%-8.9%;P〈0.001)。PCI组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为11.6%,低于药物治疗组(28.9%;P=0.03),用药亦较少。左心室射血分数在PCI组得以保持(基线时为53.9%[9.9%],随访期间为55.6%[8.1%]),而在药物治疗组则显著下降(基线时为59.7%[11.8%],随访期间为48.8%[7.9%])(P〈0.001)。 结论:在经负荷显像证实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且有1、2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新发MI患者中,与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比较,PCI可降低其远期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症状心肌缺血 随机对照试验 心肌梗死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抗心肌缺血药物 左心室射血分数 冠状动脉病变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浩 何作云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65-467,共3页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药物治疗 抗心肌缺血药物 血小板药物
下载PDF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晓冬 贾三庆 《中国医药导刊》 2003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前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抗心肌缺血药物,如β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关键词 曲美他嗪 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 抗心肌缺血药物 临床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硝酸酯类药物应用效果不佳,三类问题需警惕! 被引量:1
18
作者 Alice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8期118-118,共1页
硝酸酯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抗心肌缺血药物,不仅能够扩张静脉血管,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心室壁张力,促使心肌耗氧量降低,还能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和侧支循环血管,促进冠状动脉血流重新分布,改善心肌缺血。硝酸酯类静脉制... 硝酸酯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抗心肌缺血药物,不仅能够扩张静脉血管,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心室壁张力,促使心肌耗氧量降低,还能直接扩张冠状动脉和侧支循环血管,促进冠状动脉血流重新分布,改善心肌缺血。硝酸酯类静脉制剂主要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及高血压急症等危急重症期,口服制剂主要用于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长期及稳定期治疗。硝酸酯类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除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之外,还应该注意不良反应、耐药性及反跳现象等。本文就硝酸酯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注意事项加以总结分析,以供临床参考。头痛头痛是硝酸酯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如将硝酸酯类药物初始剂量减半后可明显减少头痛的发生率。大部分患者服用硝酸酯类药物1~2周后头痛可自行消失,服用阿司匹林也可使头痛缓解。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患者头痛的消失不意味着抗心肌缺血效应的减弱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酯类药物 抗心肌缺血药物 冠状动脉血流 临床应用 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 初始剂量 后头痛
下载PDF
硝酸酯类药物的那些事(上)
19
作者 薛松维 《中国乡村医药》 2017年第7期43-44,共2页
硝酸酯类药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心肌缺血药物,使用至今已超过百年:从用于合成炸药到现在成为抗心肌缺血常用药,其走过的历程见图1。
关键词 硝酸酯类药物 抗心肌缺血药物 临床应用 常用药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立君 杜超 +1 位作者 江平 刘莉莉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4期501-501,共1页
关键词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低分子肝素 治疗效果 曲美他嗪 疗效分析 抗心肌缺血药物 心肌能量代谢 冠心病患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