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抗战电影的记忆书写与国家形象塑造 |
蒋晗朦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家国互构、在家女性与民族寓言——抗战电影中“家庭叙事”的流变 |
张莹
|
《今古文创》
|
2024 |
0 |
|
3
|
国际传播视域下抗战电影叙事转型研究 |
江虹
邹雅芳
|
《新闻研究导刊》
|
2023 |
0 |
|
4
|
抗战电影的主流形态及港式表达——兼析《孤岛天堂》(1939) |
袁庆丰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21 |
0 |
|
5
|
话语·故事·价值:国际传播视阈下抗战电影的叙事维度 |
姜小凌
张昆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6
|
|
6
|
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及影响——以《南洋商报》为中心的研究 |
徐文明
唐丽娟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
2016 |
4
|
|
7
|
“电影抗战”的时代先声——早期抗战电影的价值和启示(1931—1937) |
史博公
林吉安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8
|
红色经典电影的历史流变——从左翼电影、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说起 |
袁庆丰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8
|
|
9
|
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与抗战电影的历史演变 |
韩琛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8 |
13
|
|
10
|
1939年马华抗战电影运动研究 |
李晓红
杨俊芳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1
|
“抗日神剧”从何而来?--中国电影史角度的抗战电影源流与发展 |
王若璇
袁庆丰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2
|
迷途抑或归路——抗战电影审美范式的转变 |
董广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13
|
中国抗战电影巡礼 |
李俊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06 |
3
|
|
14
|
抗战电影的历史图景与当代言表 |
黎风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20 |
2
|
|
15
|
抗战电影:左翼电影与国防电影的形态延续——以《塞上风云》(1940~1942)为例 |
袁庆丰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2
|
|
16
|
论“抗战电影”的工具理性及其苏联政治文化印迹 |
张育仁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6 |
2
|
|
17
|
史东山抗战电影的建树与特征 |
邵瑜莲
|
《抗战文化研究》
|
2014 |
2
|
|
18
|
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与抗战电影的历史演变 |
韩琛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9
|
重庆抗战电影的镜像表达 |
周晶
|
《电影评介》
|
2010 |
1
|
|
20
|
消解与重建——重庆抗战电影的影像精神 |
周晶
|
《电影评介》
|
201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