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抗战电影的记忆书写与国家形象塑造
1
作者 蒋晗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6-49,共4页
从“电影抗战”到“抗战电影”,中国抗战电影凭借高度的现实感,形塑了独特的国际话语竞争模式。如今在全球秩序更迭的背景下,中国抗战电影的记忆书写范式和国家形象塑造策略亦随之而变。从民族记忆书写的视域看,中国抗战电影不仅要考虑... 从“电影抗战”到“抗战电影”,中国抗战电影凭借高度的现实感,形塑了独特的国际话语竞争模式。如今在全球秩序更迭的背景下,中国抗战电影的记忆书写范式和国家形象塑造策略亦随之而变。从民族记忆书写的视域看,中国抗战电影不仅要考虑民族身份认同的嬗变现实,而且也要兼顾文化变迁的影响;从国家形象塑造的视域看,中国抗战电影虽遭遇国际新秩序的威胁,但亦迎来新时代文化经济变革带来的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记忆书写 国家形象
下载PDF
家国互构、在家女性与民族寓言——抗战电影中“家庭叙事”的流变
2
作者 张莹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2期88-90,共3页
电影中的家庭叙事是以家庭为主要故事空间和情感枢纽,讲述家庭成员的成长经历与命运遭遇,进而折射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叙事类型。在早期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中,家国同构向家国互构转变,强调了家庭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从“十七年”时... 电影中的家庭叙事是以家庭为主要故事空间和情感枢纽,讲述家庭成员的成长经历与命运遭遇,进而折射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叙事类型。在早期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中,家国同构向家国互构转变,强调了家庭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从“十七年”时期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中发现,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在家女性”成为无产阶级抗战的新主体。新世纪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表现了抗战时期逃难路上家庭流散与重组的生存境况,并以“民族寓言”的方式拓展了战事、灾荒背景下家庭叙事的广度与深度。抗战电影的“家庭叙事”显现出整体性流变的迹象,这既符合东方伦理式的家庭文化观念,也带有独特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家庭叙事 家国互构 在家女性 民族寓言
下载PDF
国际传播视域下抗战电影叙事转型研究
3
作者 江虹 邹雅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13期33-36,共4页
影像领域对战争记忆的不断回溯、书写与多元化表达从未停歇。二战电影作为荧幕上的情感装置、共情的文化记忆和战争史观的承载者,肩负着传播国家形象,促进国家认同,进行价值多元化传达的重要使命。中国抗战电影作为世界二战电影的重要... 影像领域对战争记忆的不断回溯、书写与多元化表达从未停歇。二战电影作为荧幕上的情感装置、共情的文化记忆和战争史观的承载者,肩负着传播国家形象,促进国家认同,进行价值多元化传达的重要使命。中国抗战电影作为世界二战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补充丰富二战历史的作用,但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正面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中国抗战电影必须作出调整,以适配国际传播语境,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传递好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文章梳理中国抗战电影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其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在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价值互通上的叙事隔阂,并在明晰问题的基础上,对国际传播中成功的中国抗战电影展开叙事层面的剖析,进而探寻中国抗战影像“走出去”的路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国际传播 叙事特征 影像风格 转型策略
下载PDF
抗战电影的主流形态及港式表达——兼析《孤岛天堂》(1939)
4
作者 袁庆丰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76-84,共9页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前以启蒙民众、宣扬抗日救亡为己任的国防电影,成为不受限制地正面表现中国军民英勇悲壮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抗战电影,并成为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缘政治和文化生态的不同,1940年之前的抗战初期,内地出...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前以启蒙民众、宣扬抗日救亡为己任的国防电影,成为不受限制地正面表现中国军民英勇悲壮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抗战电影,并成为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缘政治和文化生态的不同,1940年之前的抗战初期,内地出品的抗战电影更多地是展现中国军民正面战场上的奋勇抗击和流血牺牲;就现存的、公众可以看到的文本而言,香港的抗战电影侧重表现热血青年投身游击战和刺杀汉奸特务的爱国行为。由于有官方中国电影制片厂投资背景,《孤岛天堂》体现出在内地主流电影主导和文化辐射下的香港电影本土化制作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天堂》 国防电影 抗战电影 文化辐射 香港抗战电影
下载PDF
话语·故事·价值:国际传播视阈下抗战电影的叙事维度 被引量:16
5
作者 姜小凌 张昆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3-49,共7页
无论是抗战电影的国际传播实践,还是抗战记忆"二战"化的官方诉求,都流露出"承认的焦虑"。面对文化的全球传播和记忆的全球争夺,抗战电影需要重新调适其叙事方位与话语方式。作为一种叙事艺术,电影文本包括话语、故... 无论是抗战电影的国际传播实践,还是抗战记忆"二战"化的官方诉求,都流露出"承认的焦虑"。面对文化的全球传播和记忆的全球争夺,抗战电影需要重新调适其叙事方位与话语方式。作为一种叙事艺术,电影文本包括话语、故事和主题价值三个层次。面向国际传播的抗战电影,也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调适和重构。具体而言,在故事维度,由"抗战"叙事向"二战"叙事挪移;在价值维度,由抗战价值、中国价值向人类共同价值位移;在话语维度,由国家表达向国际表达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国际传播 叙事维度 二战叙事
下载PDF
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及影响——以《南洋商报》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徐文明 唐丽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75-81,共7页
论文通过对《南洋商报》刊载抗战电影传播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梳理了自1937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至1942年新加坡沦陷这段时间内,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过程、接受程度及产生的深刻影响。结果显示,在1937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至1942年2月1... 论文通过对《南洋商报》刊载抗战电影传播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梳理了自1937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至1942年新加坡沦陷这段时间内,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过程、接受程度及产生的深刻影响。结果显示,在1937年中国抗战全面爆发至1942年2月15日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一批优秀中国抗战电影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新加坡本地出版的《南洋商报》刊载的相关抗战电影信息,生动纪录了这一段时间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历程。中国抗战电影在新加坡的传播,鲜明呈现了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同仇敌忾、全民族投身抗战的时代景观,同时也积极肯定了华侨对中国抗战胜利所做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南洋商报》 抗日战争 抗战电影 华侨贡献
下载PDF
“电影抗战”的时代先声——早期抗战电影的价值和启示(1931—1937) 被引量:4
7
作者 史博公 林吉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4-108,共5页
中国电影在进入1930年代以前,总体上仅作为一种新奇娱乐而存在,社会影响力并不大。但在此后,其社会关注度却陡然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从1931年底开始相继上映了不少抗战电影。这些作品让观众感到了国难当头的危机,看到了家破人亡的悲剧,萌... 中国电影在进入1930年代以前,总体上仅作为一种新奇娱乐而存在,社会影响力并不大。但在此后,其社会关注度却陡然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从1931年底开始相继上映了不少抗战电影。这些作品让观众感到了国难当头的危机,看到了家破人亡的悲剧,萌发了抗日救亡的情怀,堪称"电影抗战"的时代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电影 中国电影 社会关注度 淞沪抗战 八年抗战 十九路军 国防电影 绥远抗战 新闻纪录片
下载PDF
红色经典电影的历史流变——从左翼电影、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说起 被引量:18
8
作者 袁庆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0-177,共8页
对“红色经典电影”的研究,以往其起点大多指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量出现并形成模式的革命题材电影,源头是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实际上,“红色经典电影”的起点和源头,均为1932年出现的,以阶级性、暴力性与宣传... 对“红色经典电影”的研究,以往其起点大多指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量出现并形成模式的革命题材电影,源头是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实际上,“红色经典电影”的起点和源头,均为1932年出现的,以阶级性、暴力性与宣传性等特征见长的左翼电影。1936年兴起的国防电影(运动),不过是左翼电影的升级换代版本。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统区”的抗战电影,是国防电影在战时的延续形态,不仅全面继承了战前国防电影的思想特征,而且其故事结构、模式和基本元素等艺术特征,也都是左翼电影和国防电影行之有效且一脉相承的标准配置。因此,左翼电影不仅曾经影响和左右着19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走向,1949年后,更以隔代遗传的方式奠定和规范着中国大陆电影的文化生态和表现模式,也使其新形态——“红色经典电影”,成为新中国意识形态艺术表达的主要载体和政治话语体系以及宣教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电影 国防电影 抗战电影 红色经典电影
下载PDF
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与抗战电影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3
9
作者 韩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165,共4页
通过对经典抗战电影的效仿,《鬼子来了》生成了自己的意义:颠覆抗战历史的神话叙事,恢复其作为复调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多义性。采取后现代策略没有改变《鬼子来了》的本质,它仍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寓言"——个人... 通过对经典抗战电影的效仿,《鬼子来了》生成了自己的意义:颠覆抗战历史的神话叙事,恢复其作为复调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多义性。采取后现代策略没有改变《鬼子来了》的本质,它仍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寓言"——个人遭际同构于家国命运的民族主义叙事。从经典抗战电影到《鬼子来了》,民族主义内涵从意识场景深入到潜意识场景,"民族寓言"在后现代语境里转世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民族寓言 复调历史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1939年马华抗战电影运动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晓红 杨俊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8-110,共13页
抗战爆发后,为了配合抗战筹赈活动,马来亚华侨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救亡运动,其中1939年的"马华抗战电影运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运动以支援祖国抗日为出发点兼顾扫除落后电影、崇尚进步抗战电影的任务,实现对马来亚电影市场... 抗战爆发后,为了配合抗战筹赈活动,马来亚华侨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救亡运动,其中1939年的"马华抗战电影运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该运动以支援祖国抗日为出发点兼顾扫除落后电影、崇尚进步抗战电影的任务,实现对马来亚电影市场上中国电影的肃清与整顿。在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交融与助推下,这场电影运动也产生了更为深远的意义:该运动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华抗战统一战线,该运动确立符合马来亚华侨的抗战电影艺术特征为大众化、战斗性和政治性,华人华侨通过观看中国影片实现启蒙自我,参与救亡祖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亚 马华抗战电影运动 抗日 救亡 启蒙
下载PDF
“抗日神剧”从何而来?--中国电影史角度的抗战电影源流与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若璇 袁庆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8-32,共5页
“抗日神剧”的出现与热播是过去十年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当下角度而言,它既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之一,也是中国影视文化的组成部分。“抗日神剧”从何而来?从电影史的角度而言,通过梳理1949年前左翼电影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国防电影和... “抗日神剧”的出现与热播是过去十年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当下角度而言,它既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之一,也是中国影视文化的组成部分。“抗日神剧”从何而来?从电影史的角度而言,通过梳理1949年前左翼电影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的形态特征,可以追溯“抗日神剧”的源头与雏形。1949年之后,“十七年”时期的抗日题材电影在继承抗战电影形态的基础上,演变出“抗日神剧”中单调而丑陋的汉奸与日本士兵形象。新世纪之后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汲取了同时期该题材电影的喜剧化元素,在“泛娱乐化”的催生之下,发展出了“抗日神剧”的荒诞情节。我们需要批评的是罔顾历史事实的、违背常识的抗战情节,而并非抗日题材电视剧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神剧” 左翼电影 国防电影 抗战电影
下载PDF
迷途抑或归路——抗战电影审美范式的转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广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12-116,共5页
抗战电影的审美范式一直在由"一元"向"多元"裂变,尤其是在娱乐化时代的今天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内容肤浅、没有历史深度的庸俗恶搞。在这种转变中,抗战电影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被大大颠覆和消解,观众的质疑... 抗战电影的审美范式一直在由"一元"向"多元"裂变,尤其是在娱乐化时代的今天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内容肤浅、没有历史深度的庸俗恶搞。在这种转变中,抗战电影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被大大颠覆和消解,观众的质疑、指责甚至唾骂声也随之而来。抗战电影审美范式的这种转变是大众文化转型、消费领域扩展至媒介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一味地颠覆和消解文化理性的转变也造成了抗战电影经典难现的后果,是误入迷途,而不是折回归路。抗战电影如何找到避免陷入脸谱化、概念化和模式化误区的路径,如何以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表达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这直接决定着其审美范式的走向和大众审美品位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审美范式 娱乐化
下载PDF
中国抗战电影巡礼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俊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年第3期31-34,42,共5页
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深重的民族灾难,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从1931-2005年,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共拍摄了200多部抗战题材的故事片。抗战电影在取材上可分为“游击片”、“国军片”和“统战片”,以爱国... 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深重的民族灾难,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从1931-2005年,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共拍摄了200多部抗战题材的故事片。抗战电影在取材上可分为“游击片”、“国军片”和“统战片”,以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为叙事基调,具有强烈的纪实感,成为中国抗战史的影像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战电影 史略 特征
下载PDF
抗战电影的历史图景与当代言表 被引量:2
14
作者 黎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5,15,共6页
历史叙事与当代抒情的关联是抗战电影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既赋予了抗战电影作为历史文化实践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又造成了抗战电影的价值困惑与文化矛盾。这种状况既体现为抗战电影与抗战历史的创造性接合,又体现为自我叙述的认同导向... 历史叙事与当代抒情的关联是抗战电影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既赋予了抗战电影作为历史文化实践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又造成了抗战电影的价值困惑与文化矛盾。这种状况既体现为抗战电影与抗战历史的创造性接合,又体现为自我叙述的认同导向与情感性。它们共同表明了在不同情境中抗日战争可以被移交给大众的程度与方式。面对抗战电影实践所呈现出的诸多问题,以及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与作为电影之对象的抗日战争统合在一起建构的“历史画面”,如何使抗战电影在审美、情感、认知等诸多层面作为一种有效地自我言说与朝向世界言说的历史文化实践,需要提请历史意识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历史叙事 当代抒情 历史意识
下载PDF
抗战电影:左翼电影与国防电影的形态延续——以《塞上风云》(1940~1942)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庆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6-71,共6页
从历史源流上看,抗战电影就是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国防电影,而国防电影又是1930年代左翼电影的升级换代版。中国电影制片厂1940年摄制、1942年上映的《塞上风云》,既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官方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抗战电影之一,也是第一部以蒙汉两... 从历史源流上看,抗战电影就是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国防电影,而国防电影又是1930年代左翼电影的升级换代版。中国电影制片厂1940年摄制、1942年上映的《塞上风云》,既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官方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抗战电影之一,也是第一部以蒙汉两族人民团结抗日为主题和题材的抗战电影。鲜明的北方少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殊性既是影片的新特点,同时,又与左翼电影、国防电影中以汉民族为主体,以华北、东北和江南为主的地域特征相区别。在结构、模式和基本元素等方面,抗战电影完全建立在战前左翼电影和国防电影形态的承接借用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爆发 《塞上风云》 抗战电影 国防电影 左翼电影
下载PDF
论“抗战电影”的工具理性及其苏联政治文化印迹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育仁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3-10,共8页
"抗战电影"是一种具有现代国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特征的"政治电影",其具有的功利性政治文化属性,使其与抗战前大量的"商业电影"有明显的区别,凸显出强烈的工具理性色彩。中国的"抗战电影"从苏... "抗战电影"是一种具有现代国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特征的"政治电影",其具有的功利性政治文化属性,使其与抗战前大量的"商业电影"有明显的区别,凸显出强烈的工具理性色彩。中国的"抗战电影"从苏联电影的工具理性中,不仅学到了编创"新中国"电影的"一般法则",还寻找到了建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的绝佳蓝本。"抗战电影"发挥出了具有政略和战略价值的积极、巨大的传播功效,真实记录了中国军民顽强抗战的精神,为其后"民族电影"事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政治文化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工具理性 苏联电影 国家意识形态
下载PDF
史东山抗战电影的建树与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邵瑜莲 《抗战文化研究》 2014年第1期212-222,共11页
史东山是左翼电影主将之一,为中国"二战"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东山的抗战影片创造了华语电影史上的诸多第一,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史东山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注意揭示中国内部深层的社会问题,批判意识与斗争... 史东山是左翼电影主将之一,为中国"二战"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史东山的抗战影片创造了华语电影史上的诸多第一,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史东山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注意揭示中国内部深层的社会问题,批判意识与斗争精神非常强烈。在艺术路线方面,史东山抗战电影的最大特点是追求通俗性和大众性。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对于纯艺术电影的批判也失之简单和偏颇,有时甚至也相当粗暴。由此可以发现,即使是最优秀的电影人,也无法摆脱左翼共同体的艺术工具论与功利主义诉求的时代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东山 抗战电影 批判意识
原文传递
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与抗战电影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琛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9-92,共4页
通过对经典抗战电影的戏仿,《鬼子来了》生成了自己的意义:颠覆抗战历史的神话叙事,恢复其作为复调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多义性。采取后现代策略没有改变《鬼子束了》的本质,它仍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寓言”——个人遭际... 通过对经典抗战电影的戏仿,《鬼子来了》生成了自己的意义:颠覆抗战历史的神话叙事,恢复其作为复调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多义性。采取后现代策略没有改变《鬼子束了》的本质,它仍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寓言”——个人遭际同构于家国命运的民族主义叙事。从经典抗战电影到《鬼子来了》,神圣的民族战争被转译为世俗性的个人情仇,民族主义内涵从意识场景深入到潜意识场景,“民族寓言”在后现代语境里转世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民族寓言 复调历史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重庆抗战电影的镜像表达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晶 《电影评介》 2010年第11期6-6,共1页
不同历史时期、地点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重庆的电影活动基本剔除了商业因素,在取材与主题选择... 不同历史时期、地点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重庆的电影活动基本剔除了商业因素,在取材与主题选择上主流话语突出,在艺术表达上又具有多元化特色,在镜像表达上呈现出鲜明风格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电影 叙述范式 影像风格
下载PDF
消解与重建——重庆抗战电影的影像精神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晶 《电影评介》 2011年第22期1-2,共2页
不同历史时期、地点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重庆的电影活动在取材与主题选择上非主流话语,在艺术... 不同历史时期、地点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重庆的电影活动在取材与主题选择上非主流话语,在艺术表达上又具有多元化特色,重庆的电影工作者在抗战的大环境中,不仅仅是停留在一种单向、固定的视角中,而是利用互动的、包含了自我审视的视线交流,扩大电影动对抗战的影响,呈现出鲜明风格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抗战电影 审美形态 艺术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