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7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组学视角分析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罗琴 刘丁语 +10 位作者 刘宝玲 乔常宏 陈翔宇 何振文 王晓虎 陈晶 张翩 黄元 王刚 刘昊 蔡汝健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4-561,共8页
病毒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微生物之一,严重危害了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与重组,如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使得疫苗提供的保护有限。同时,有效抗病毒药物的缺乏使得病毒感染后治疗困难... 病毒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微生物之一,严重危害了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与重组,如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使得疫苗提供的保护有限。同时,有效抗病毒药物的缺乏使得病毒感染后治疗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来预防病毒感染。中药因具有成分安全、不易产生耐药性且能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病毒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研究中。传统中药为抗病毒药物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但传统试验手段进行抗病毒药物研发耗时久且工作量大,组学技术的发展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利用组学数据分析药物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筛选、评价药物疗效和发现新的药物靶点的有力手段。因此,笔者总结分析了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多组学联合分析在中药抗病毒中的研究进展,通过不同组学视角分析中药在抗病毒研究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抗病毒机制,还可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抗病毒作用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多组学联合分析
下载PDF
肉桂醇提物对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的体外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廖文钰 竺利波 +7 位作者 刘明珠 余庆 玉洁莹 陈嘉 韦云依 黄吉利 黄琳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目的】探究肉桂醇提物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MB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LM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结晶紫染色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病毒滴度[半数组织... 【目的】探究肉桂醇提物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MB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LM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结晶紫染色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病毒滴度[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测定等方法确定肉桂醇提物在胖头鱥肌肉细胞系(FHM)上的安全工作浓度,评估肉桂醇提物在细胞水平对LMBV的抗病毒效果,分析其抗LMBV机制。【结果】肉桂醇提物在≤12.5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对FHM细胞无明显毒性。FHM细胞与LMBV以及质量浓度分别为12.5、6.25、3.125μg/mL肉桂醇提物共孵育后,细胞病变明显减少,结晶紫染色后可见活细胞数明显升高,MCP、ICP46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且抗病毒效果有剂量依赖性。12.5μg/mL肉桂醇提物与LMBV共孵育后接入FHM细胞,细胞中MCP、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TCID_(50)极显著下降(P<0.01);FHM细胞与经肉桂醇提物处理的LMBV共孵育后,细胞中LMBV 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未用肉桂醇提物处理的LMBV感染组(P<0.01);在LMBV感染FHM细胞后,接入肉桂醇提物的FHM细胞中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在LMBV感染FHM细胞3 h后用肉桂醇提物处理8 h的FHM细胞中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结论】肉桂醇提物可降低LMBV的感染力,干扰LMB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吸附、侵入及复制,有良好的抗LMBV作用,可作为环保、高效的抗LMBV渔用药物候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虹彩病毒 肉桂 抗病毒作用 渔用药物
下载PDF
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泽明 郝国强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前规模化养殖极易受到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害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G^(-)+G^(+))等引发的肠道损伤、病毒(尤指囊膜病毒)等造成的混合感染和/或继发感染,均会对机体造成免疫抑制,严重影响生产效益... 目前规模化养殖极易受到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害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G^(-)+G^(+))等引发的肠道损伤、病毒(尤指囊膜病毒)等造成的混合感染和/或继发感染,均会对机体造成免疫抑制,严重影响生产效益,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是可持续健康养殖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具有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和促生长等功效,具备易被机体吸收和快速代谢等特点,能迅速为动物机体提供能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的消化吸收特点、抗病毒作用和机理及实际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时期条件下规模化养殖中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 消化吸收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81
4
作者 李凡 易世红 +2 位作者 赵春艳 魏强 王放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体内外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 ,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不同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建立病毒性心肌炎、胰腺炎、流感动物模型 ,通...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体内外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 ,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不同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建立病毒性心肌炎、胰腺炎、流感动物模型 ,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法 ,观察双黄连粉针剂对感染动物的保护作用。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型、单纯疱疹病毒 及 型、柯萨奇病毒 B3 ,A1 6、新型肠道病毒71型的作用。对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埃可病毒 6型、麻疹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抑制肺炎、心肌炎、胰腺炎的发生 ,疗效与清开灵相似 ,优于穿琥宁粉针剂、鱼腥草、莪术油注射液。结论 双黄连粉针剂是一个较广谱的抗病毒针剂 ,抗病毒作用是多途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粉针剂 抗病毒作用 细胞病变 中药
下载PDF
云南珠子草的调查及其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38
5
作者 张美义 白万明 +5 位作者 邹静 徐贵丽 于茵 尹玉芩 王跃华 姜汉侨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59-260,共2页
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 Schum et Thonn又名珠子草、月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系印度与我国民间传统草药,1988年美、印学者联合报道此草药能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HBsAg转阴率达59%,引起世界上广泛的重视。此植物早在2... 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 Schum et Thonn又名珠子草、月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系印度与我国民间传统草药,1988年美、印学者联合报道此草药能使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HBsAg转阴率达59%,引起世界上广泛的重视。此植物早在2千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子草 资源 抗病毒作用 云南
下载PDF
槲皮素和穿心莲内酯的体外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36
6
作者 吴莎 金晓晗 +4 位作者 施珊珊 孙毅凡 苏嘉敏 曾蒨红 江振友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03-2006,共4页
目的:研究槲皮素和穿心莲内酯的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H1N1)、登革病毒2型(DV2)、柯萨奇B病毒(CVB3)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的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槲皮素和穿心莲内酯抗H1N1、DV2、CVB3以及RSV-A病毒的最大无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 目的:研究槲皮素和穿心莲内酯的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H1N1)、登革病毒2型(DV2)、柯萨奇B病毒(CVB3)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A)的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槲皮素和穿心莲内酯抗H1N1、DV2、CVB3以及RSV-A病毒的最大无毒浓度、最小有效浓度和治疗指数。结果:槲皮素对16HBE、C6/36、HeLa、Hep-2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分别为200、100、100、100μg/mL,对H1N1、DV2、CVB3、RSV-A的最小有效浓度分别为12.5、3.125、100、12.5μg/mL,治疗指数分别为16、32、1、8;穿心莲内酯对16HBE、C6/36、HeLa、Hep-2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分别为50、100、100、50μg/mL,对H1N1、DV2、CVB3、RSV-A的最小有效浓度分别为25、6.25、100、6.25μg/mL,治疗指数分别为2、16、1、8。结论:槲皮素和穿心莲内酯对H1N1、DV2、CVB3以及RSV-A均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穿心莲内酯 抗病毒作用
原文传递
莪术油喷雾剂的研制及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黄亚东 项琪 +3 位作者 姚崇舜 张奉学 张卉 李校堃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2-345,共4页
目的:研制莪术油喷雾剂,并对其抗病毒作用进行实验研究。方法:对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进行剂型改革,确定莪术油喷雾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用HPLC法测定莪术醇和=牛儿酮的含量,同时进行了莪术油喷雾剂体内外抗病毒实验。结果:制备的莪术油喷... 目的:研制莪术油喷雾剂,并对其抗病毒作用进行实验研究。方法:对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进行剂型改革,确定莪术油喷雾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用HPLC法测定莪术醇和=牛儿酮的含量,同时进行了莪术油喷雾剂体内外抗病毒实验。结果:制备的莪术油喷雾剂质量可控,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Ⅲ,呼吸道合胞病毒,3、7型腺病毒有轻微抑抑制作用,对副流感Ⅱ型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本莪术油喷雾剂制备简单易行,给药方便,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莪术油 制备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牡蛎糖胺聚糖小鼠体内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萌 杜国威 +2 位作者 刘赛 于囡 李文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8年第2期50-52,共3页
目的研究牡蛎糖胺聚糖(O-GAG)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HSV-1感染小鼠模型和细胞培养的方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死亡率、胸腺和脾指数以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分析O-GA... 目的研究牡蛎糖胺聚糖(O-GAG)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HSV-1感染小鼠模型和细胞培养的方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死亡率、胸腺和脾指数以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分析O-GAG的抗病毒作用。结果O—GAG10~40mg·kg^-1能显著降低HSV-1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延长其存活时间,并明显提高病毒感染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结论牡蛎糖胺聚糖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能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糖胺聚糖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 抗病毒作用 免疫功能
下载PDF
鱼腥草中挥发油的提取分析及其抗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9
9
作者 张薇 卢芳国 +1 位作者 潘双银 李删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312-316,共5页
目的研究鱼腥草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及挥发油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方法以新鲜野生紫色茎鱼腥草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分析检测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运用琼脂扩散法分析检测鱼腥草挥发油的抗... 目的研究鱼腥草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及挥发油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方法以新鲜野生紫色茎鱼腥草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分析检测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运用琼脂扩散法分析检测鱼腥草挥发油的抗菌作用,并用鸡胚培养法和微量血凝试验测定了鱼腥草挥发油对流感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鱼腥草挥发油的最佳条件是将鱼腥草捣碎研磨后,于100℃水浴中,水蒸气蒸馏提取4 h;从提取物中鉴定出了癸酰乙醛、2-十一烷酮等26种化学组分;所提取的鱼腥草挥发油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大;鱼腥草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药物质量浓度在31.25mg/ml时即能达到抑制病毒的增殖,浓度在250mg/ml时对鸡胚内流感病毒有4倍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提取 GC-MS分析 菌、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金莲花醇提物体内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苏连杰 田鹤 马英丽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62-1064,共3页
关键词 体内抗病毒作用 实验研究 金莲花 醇提物 多年生草本植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菌消炎作用
下载PDF
氯原酸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75
11
作者 胡克杰 孙考祥 +1 位作者 王璟璐 谢丽萍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 研究中药金银花主要有效成分氯原酸的体外抗病毒作用。方法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及抗病毒中和实验观察氯原酸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 氯原酸浓度分别为 0 .0 5mg/ml、0 .1mg/ml、0 .4mg/ml、0 .8mg/ml时 ,可分别体外抑... 目的 研究中药金银花主要有效成分氯原酸的体外抗病毒作用。方法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及抗病毒中和实验观察氯原酸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 氯原酸浓度分别为 0 .0 5mg/ml、0 .1mg/ml、0 .4mg/ml、0 .8mg/ml时 ,可分别体外抑制合胞病毒、柯萨奇B3、腺病毒 7型、腺病毒 3型和柯萨奇B5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原酸 HEP-2细胞 抗病毒作用 呼吸道病毒感染 中医药治疗 金银花 实验
下载PDF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体外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吴璇 于莉 +1 位作者 胡涛 黄升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38-1840,共3页
目的: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体外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型(ADV3)的抗病毒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和细胞病变(CPE)抑制法检测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Hep-2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对RSV、ADV3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判... 目的: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体外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型(ADV3)的抗病毒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和细胞病变(CPE)抑制法检测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Hep-2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对RSV、ADV3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判断其抗病毒效果。结果: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Hep-2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776.97 mg/L;抑制RSV和ADV3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28.08、28.10 mg/L;其治疗指数(TI)分别为27.67、27.65,安全系数均高于利巴韦林。与病毒对照组比较,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能明显降低RSV和ADV3感染细胞所致CPE的抑制率,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在体外,小剂量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RSV和ADV3感染的Hep-2细胞均有明显保护作用,且病毒CPE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发挥更高的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呼吸道合胞病毒 病毒3型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抗生素17997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陶佩珍 杨茂 +1 位作者 王淑琴 章天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4-157,共4页
报道由我国云南省土壤中分离的一株放线菌所产生的广谱抗病毒抗生素17997[1]的细胞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用氚标记物参入法测定抗生素17997对VERO细胞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TD50(50%毒性剂量)分别为7... 报道由我国云南省土壤中分离的一株放线菌所产生的广谱抗病毒抗生素17997[1]的细胞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用氚标记物参入法测定抗生素17997对VERO细胞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TD50(50%毒性剂量)分别为76.8±2.2、130.9±19.5及144.2±17.1μmol/L。抗生素17997无毒浓度不影响单疱病毒Ⅰ型的吸附及释放;对病毒无直接灭活作用;感染后6h给药无抑制病毒作用;对病毒逆转录酶及DNA聚合酶均无抑制作用。抗生素17997可能作用于病毒复制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素17997 抗病毒作用 单纯疱疹病毒
下载PDF
肺毒清颗粒剂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朱萱萱 徐立 +1 位作者 方泰惠 陈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63-265,共3页
目的:研究肺毒清颗粒剂抗菌、抗病毒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抑菌和体内抑菌抗病毒的试验,观察肺毒清颗粒剂对相关菌种抑菌作用,对病菌感染小鼠和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和肺指数抑制率的影响。结果:体外... 目的:研究肺毒清颗粒剂抗菌、抗病毒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抑菌和体内抑菌抗病毒的试验,观察肺毒清颗粒剂对相关菌种抑菌作用,对病菌感染小鼠和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和肺指数抑制率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表明,肺毒清颗粒剂对人葡萄球菌、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短小芽孢杆菌、链球菌、洋葱假单孢杆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2.5~18.8 mg/mL。体内试验表明,肺毒清颗粒剂 42.0 g/kg 剂量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百氏菌感染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1和P<0.05);肺毒清颗粒剂7.0、21.0和42.0 g/kg剂量组对H1N1病毒感染小鼠死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01),并能降低H1N1病毒感染小鼠肺指数值(P<0.01),肺指数抑制率为26%、30%、31%。结论:肺毒清颗粒剂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毒清颗粒剂 药理学 抑菌抗病毒作用 微生物敏感试验 中药
下载PDF
钝顶螺旋藻多糖抗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于红 张文卿 +1 位作者 赵磊 刘冰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6年第5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钝顶螺旋藻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Spirulina platensis,PSP)抗单纯疱疹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开发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剂量的PSP分别作用于HSV-1及HSV-2病毒复制周期的各个环节,以病毒半数... 目的探讨钝顶螺旋藻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Spirulina platensis,PSP)抗单纯疱疹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开发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剂量的PSP分别作用于HSV-1及HSV-2病毒复制周期的各个环节,以病毒半数感染量(TCID50),细胞病变效应(CPE),蚀斑形成单位(PFU),MTT法作为评价指标,判断PSP的抗病毒效果;ELISA法定量检测PSP对HepG2 2.2.15细胞HbsAg,HBeAg分泌的影响;FQ-PCR检测PSP对HBV-DNA合成的影响。结果PSP对Vero细胞及HepG2 2.2.15细胞毒性极低,对HSV-1及HSV-2均无直接灭活作用,可阻滞HSV-1及HSV-2病毒的吸附并抑制感染细胞内病毒的复制,但不影响病毒的释放。在HepG2 2.2.15细胞培养中PSP可显著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以及HBV-DNA的合成,并具有量效和时效关系。结论PSP抗HSV-1及HSV-2病毒作用的机制与抑制病毒吸附和感染细胞内病毒的生物合成有关,而PSP抗HBV作用的机制则与抑制HBV抗原分泌及病毒DNA复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多糖 钝顶螺旋藻 单纯疱疹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苦豆碱抗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凡 石艳春 张绍伦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3-54,共1页
关键词 苦豆碱 抗病毒作用 生物碱
下载PDF
多糖及其衍生物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17
作者 周靓 蒙义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82-90,共9页
近年来,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有的已用于临床作为抗病毒药物使用.本文综述了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构效关系、作用机理和临床运用.
关键词 多糖 衍生物 抗病毒作用 药理学
下载PDF
抗流感病毒卵黄免疫液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德元 徐刚 +2 位作者 谢名荣 黄树其 朱平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14-116,共3页
目的研制一种预防流感效果显著的免疫制剂。方法用流感病毒 (FM1株 )免疫母鸡 ,制备抗流感病毒 (FM1株 )卵黄免疫液。经动物实验 ,观察该免疫液抗流感病毒的效果。结果当对照组的小鼠开始病死时 ,生理盐水对照组、卵黄免疫液对照组与紧... 目的研制一种预防流感效果显著的免疫制剂。方法用流感病毒 (FM1株 )免疫母鸡 ,制备抗流感病毒 (FM1株 )卵黄免疫液。经动物实验 ,观察该免疫液抗流感病毒的效果。结果当对照组的小鼠开始病死时 ,生理盐水对照组、卵黄免疫液对照组与紧急预防组小鼠每日每只平均饮水量分别为 (3.0 6± 0 .86 )、(2 .93± 1.47)和(3.99± 0 .2 1)ml(P <0 .0 5 ) ,体重分别为 (15 .85± 2 .70 )、(14.5 8± 1.92 )和 (18.2 7± 1.71)g(P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5 3.84%、6 9.2 3%和 3.84% (P <0 .0 1) ;存活小鼠血清 (1∶10稀释 )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10 0 %、10 0 %和 0 (P <0 .0 1)。结论抗流感病毒卵黄免疫液抗病毒作用强 ,预防小鼠流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卵黄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芦荟多糖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明敏 鲁红学 +2 位作者 张长青 周炎炎 章松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81-1082,共2页
芦荟属百合科植物,含多种药用成分,其中芦荟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辐射、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对芦荟多糖的结构、分离提取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芦荟多糖的研究和作为保健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芦荟 芦荟多糖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NK细胞的活化及其介导的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平忠 黎志东 +1 位作者 于海涛 白雪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0-332,共3页
NK细胞是一类独特的淋巴细胞亚群,占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10%~15%,其表面标志为CD3-CD19-CD16+CD56+。根据CD56分子的表面密度,将NK细胞分为:CD56bright和CD56dim两个亚群,前者以分泌细胞因子为主,后者以杀伤功能为主。NK细胞不表达T... NK细胞是一类独特的淋巴细胞亚群,占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10%~15%,其表面标志为CD3-CD19-CD16+CD56+。根据CD56分子的表面密度,将NK细胞分为:CD56bright和CD56dim两个亚群,前者以分泌细胞因子为主,后者以杀伤功能为主。NK细胞不表达T细胞的表型(CD3或TCR),也不表达B细胞的表型(CD19或BCR)。NK细胞具有如下特点:①强大的细胞毒活性。它对刺激因素产生的应答十分迅速,而且免疫应答强度高。②杀伤活性无需抗原刺激,也不受MHC分子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NK细胞受体 抗病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