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7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arvicin LG6对不同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
1
作者 唐伟 翁胜男 +4 位作者 王亚武 姚杰 李昕 周强 徐元宏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9,共7页
目的探索格氏乳球菌SHAMU-LG6所分泌的细菌素(初步命名为garvicin LG6)对不同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收集分离自2021—2023年安徽某医院临床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点接种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表型,并根据药敏... 目的探索格氏乳球菌SHAMU-LG6所分泌的细菌素(初步命名为garvicin LG6)对不同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收集分离自2021—2023年安徽某医院临床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点接种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表型,并根据药敏检测结果将各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进一步划分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牛津杯法抑菌试验检测格氏乳球菌SHAMU-LG6对不同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拮抗活性。对格氏乳球菌SHAMU-LG6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antiSMASH 7.0和BAGEL4在线数据库,寻找garvicin LG6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经过大孔树脂吸附、梯度乙醇洗脱、旋转蒸发干燥和旋干物复溶,牛津杯法抑菌试验检测garvicin LG6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格氏乳球菌SHAMU-LG6能够明显拮抗不同溶血表型的MSSA和MRSA。格氏乳球菌SHAMU-LG6的染色体基因组上存在garvicin LG6生物合成基因簇。格氏乳球菌SHAMU-LG6单个菌落或6 mL发酵液所分泌的garvicin LG6抗菌活性至少相当于30μg头孢西丁药敏纸片。结论Garvicin LG6能够高效杀伤不同溶血表型MSSA和MRSA,具有开发成新型抗菌药物的潜力,临床应用前景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乳球 金黄色葡萄球 溶血表型 抗菌活性
下载PDF
大叶桉家系精油组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2
作者 梁胜焕 朱慧 +2 位作者 韦垠洲 郭东强 杨梅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学组分,并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伤寒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大叶桉4个家系桉叶精油组成以73.695%~84.535%的单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组分为蒎烯、水芹烯和对伞花烃,其中α-蒎烯在大叶桉1号家系含量可达41.629%,家系间的共有组分为α-蒎烯、β-蒎烯、α-水芹烯、d-柠檬烯、对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和α-松油醇,1,8-桉叶素精油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2)不同桉叶精油对于环境变化响应不同,α-水芹烯、1,8-桉叶素、d-柠檬烯、α-松油醇和对伞花烃是大叶桉家系精油中的相关性组分。(3)大叶桉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具有抗菌活性,甚至3号家系显现出高于链霉素的抗伤寒杆菌活性,但均未发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而醇酮醛类物质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精油抗菌活性。综上认为,大叶桉精油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家系间部分精油组分具有相关性且存在共有组分,组分中醇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有利于抗菌活性的提高,但大叶桉1,8-桉叶素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仍需进一步选育,该研究结果为大叶桉精油品种选优选育及在香料和医药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桉 家系 精油 ESKAPE病原 抗菌活性
下载PDF
松萝酸的抗菌活性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春红 沈俊烨 +1 位作者 代重山 汤树生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0-410,共11页
细菌耐药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动物及人类健康。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在中国较为突出,严重威胁养殖安全,新型抗菌药物或抗生素替代物的研发已经迫在眉睫。松萝酸,又名地衣酸,是松萝属、石蕊属等植物提取物中的主要... 细菌耐药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动物及人类健康。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在中国较为突出,严重威胁养殖安全,新型抗菌药物或抗生素替代物的研发已经迫在眉睫。松萝酸,又名地衣酸,是松萝属、石蕊属等植物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因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抗结核、抗寄生虫和镇痛解热等多种药理学活性而被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松萝酸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涉及对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干扰外排泵、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破坏细菌代谢稳态及抑制生物膜形成等多个方面,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菌药物。松萝酸也是一种较强的抗菌增效剂,能够逆转多重耐药细菌对多黏菌素等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目前,松萝酸的低溶解性及潜在的毒性问题仍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笔者综述了松萝酸的抗菌活性、作用机制、潜在毒性以及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松萝酸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萝酸 抗菌活性 机制 纳米递送系统
下载PDF
黄芩与丹参配伍面膜剂的成型工艺及抗菌活性研究
4
作者 宋卫强 陈亚莉 +1 位作者 杨红艳 张帆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黄芩与丹参配伍制备成面膜剂,采用响应面试验法筛选并优化面膜成型工艺,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核心的活性成分含量快速分析技术,考察以痤疮丙酸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目标的面膜剂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影响成... 黄芩与丹参配伍制备成面膜剂,采用响应面试验法筛选并优化面膜成型工艺,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核心的活性成分含量快速分析技术,考察以痤疮丙酸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目标的面膜剂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影响成型工艺的丙三醇、1,3-丁二醇、羟乙基纤维素等三个主要因素,利用Box-Behnken试验和响应面法,对三个显著因子的变化参数进行了优化考察,确定了最优的工艺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明确了面膜剂中12个指标性活性成分,确定了色谱条件,建立了面膜质量的快速分析方法和流程;面膜体外抑菌试验发现面膜剂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在10 h内能有效地、持续地发挥抑菌作用,对阳性药物DP-300具有较好的抑菌协同与相加作用,也体现了作为面膜剂应有的温和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丹参 面膜剂 痤疮 抗菌活性
下载PDF
四株汉麻内生菌鉴定及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
5
作者 康明鑫 张沐曦 +5 位作者 郑凯龙 王奕博 任忠敏 翟莹 赵艳 李珊珊 《高师理科学刊》 2025年第1期58-64,共7页
内生菌合成天然产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寻找稳定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内生菌,以汉麻的四株内生菌为实验材料,进行形态学和分子水平鉴定,以确定菌株的菌属.采用三氯化铝显色法和Folin-Ciocalteu法测定内生菌发酵物的总黄酮和总多酚质量... 内生菌合成天然产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寻找稳定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内生菌,以汉麻的四株内生菌为实验材料,进行形态学和分子水平鉴定,以确定菌株的菌属.采用三氯化铝显色法和Folin-Ciocalteu法测定内生菌发酵物的总黄酮和总多酚质量分数.在体外进行抗氧化、抗菌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S4,S10,S12为革兰氏阳性菌,菌株S24为革兰氏阴性菌;菌株S4,S10,S12为芽孢杆菌属,菌株S24为假单胞杆菌属;菌株S12的总黄酮和总酚质量分数最高;四株内生菌均具有抗氧化能力,尤其是菌株S10;四株菌株均具有抑菌作用,且菌株S4抑菌活性最强.因此,四株汉麻内生菌均可以较好地合成汉麻次级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 内生 氧化活性 抗菌活性
下载PDF
海洋放线菌HN1-131鉴定及其抗菌活性产物分析
6
作者 钱嘉兴 祝诗怡 +2 位作者 钱生辉 韩依龙 缪莉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对一株从海南红树林底泥中分离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海洋放线菌HN1-131进行种属鉴定、培养条件优化以及代谢物的初步研究。经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观察将HN1-131鉴定为田无链霉菌。单因子试验结果显示,高氏一号(GS)和优化高氏(YG)培... 对一株从海南红树林底泥中分离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海洋放线菌HN1-131进行种属鉴定、培养条件优化以及代谢物的初步研究。经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观察将HN1-131鉴定为田无链霉菌。单因子试验结果显示,高氏一号(GS)和优化高氏(YG)培养基最适合菌株HN1-131的生长代谢及活性代谢物的产生。正交试验显示,可溶性淀粉含量对菌株HN1-131生长及抗菌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很大,NaCl含量为60‰时显著抑制其抗菌活性物质的产生。优化后,该菌的发酵液粗提物质量比原GS培养基培养时提高30.0%,对紫色色杆菌CV1247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43300的抗菌活性分别提高35.6%和14.5%。采用GC-MS分析从其活性组分中鉴定出13个可能的化合物,其中,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肯帕罗酮等多个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或抗氧化等生物活性。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和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在优化前后粗提物中的相对含量变化与粗提物的抗菌活性变化一致。菌株HN1-131具有出色的抗菌活性和丰富的活性代谢产物,是产生活性物质的良好菌源,为红树林微生物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无链霉 红树林 抗菌活性 次级代谢产物 培养条件优化
下载PDF
牛奶外泌体负载利福霉素S衍生物的抗菌活性评价
7
作者 杨占群 李想 +7 位作者 刘成华 郑梦竹 樊士勇 董玉超 王子豪 林坚 杨光 陈龙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5,共8页
目的 设计合成3种利福霉素S衍生物,进行牛奶外泌体负载,并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合成利福霉素S衍生物,利用质谱和核磁进行化合物表征;使用稀释测定法测定3种利福霉素S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并计... 目的 设计合成3种利福霉素S衍生物,进行牛奶外泌体负载,并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合成利福霉素S衍生物,利用质谱和核磁进行化合物表征;使用稀释测定法测定3种利福霉素S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并计算半抑制浓度(IC_(50));选择抗菌活性优异的衍生物,采用超声法将其负载到牛奶外泌体内,制备牛奶外泌体负载的利福霉素S衍生物,并采用稀释测定法测定其抗金葡菌活性;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其对巨噬细胞内驻留金葡菌的抑菌作用。结果 成功合成3种利福霉素S衍生物,相较于母体化合物,利福霉素S衍生物对金葡菌(母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仅为3种衍生物抗菌活性的1/2~1/80)和铜绿假单胞菌(母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分别为利福霉素S衍生物1和3的1/14和1/9)的抑菌活性显著提高。成功实现牛奶外泌体对利福霉素S衍生物3的负载,负载率为10.9%。外泌体负载后的化合物对体外金葡菌和巨噬细胞内驻留的金葡菌的抗菌活性显著增强。结论 设计合成的利福霉素S衍生物具有更强抗菌活性,且外泌体负载后可增强其对胞外和胞内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霉素S衍生物 金黄色葡萄球 铜绿假单胞 外泌体 抗菌活性
下载PDF
铁力木花精油对4种真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8
作者 杨江蓉 白雪 +2 位作者 李世臣 郑福祥 付立新 《化工管理》 2025年第5期148-152,共5页
为研究铁力木鲜花精油抗真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铁力木鲜花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精油成分进行鉴定分析,采用抗菌实验研究了精油对4种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铁力木鲜花精油含量较高;从铁力木鲜花精油中鉴定出α... 为研究铁力木鲜花精油抗真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铁力木鲜花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精油成分进行鉴定分析,采用抗菌实验研究了精油对4种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铁力木鲜花精油含量较高;从铁力木鲜花精油中鉴定出α-古芸烯、α-胡椒烯等14个化合物;该精油对真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分别为94.022%±0.330%和59.779%±0.873%,MIC50分别为1.392μg/mL和38.811μg/mL;对红色毛癣菌和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研究结果为开发治疗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疾病提供新思路,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研发及治疗新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力木花 精油 成分分析 抗菌活性
下载PDF
紫苏叶醇提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抗菌活性研究
9
作者 闫小杰 白乌日力嘎 +5 位作者 张园园 刘秀丽 史培 其力格尔其其格 乌云达来 王莉梅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3期9-18,共10页
研究紫苏叶醇提物的最优提取方法及其抗氧化性以及抑菌能力。以黄酮、多酚及处理冷鲜肉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紫苏叶醇提物的提取工艺,采用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评价紫苏叶... 研究紫苏叶醇提物的最优提取方法及其抗氧化性以及抑菌能力。以黄酮、多酚及处理冷鲜肉挥发性盐基氮值(TVB-N)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紫苏叶醇提物的提取工艺,采用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评价紫苏叶醇提物的抗氧化能力,并通过牛津杯法和菌落计数法评价紫苏叶醇提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紫苏叶醇提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60%乙醇溶液、料液比(1∶30)g/mL、提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紫苏叶醇提物的黄酮含量为3.97 mg/mL,14 d时的TVB-N值为5.18 mg/100g;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的值分别为84.56%、90.45%、49.45%。此外,紫苏叶醇提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能力强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且其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活性均具有浓度依赖性。研究表明紫苏醇提取物在食品保鲜中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和抗菌剂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醇提物 氧化 抗菌活性
下载PDF
负载纳米二硫化钼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膜的抗菌活性及其在烫伤治疗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大俊 陶玉贵 +1 位作者 金伟豪 梁杰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44-52,共9页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负载绿原酸(CGA)修饰的二硫化钼(MoS_(2))纳米颗粒,并利用这些纳米颗粒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丝素蛋白(SF)-壳聚糖(CS)复合膜,旨在评估其在物理特性、抗菌活性以及促进烫伤伤口愈合方面的潜力。采用水热法合成MoS_(2)...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负载绿原酸(CGA)修饰的二硫化钼(MoS_(2))纳米颗粒,并利用这些纳米颗粒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丝素蛋白(SF)-壳聚糖(CS)复合膜,旨在评估其在物理特性、抗菌活性以及促进烫伤伤口愈合方面的潜力。采用水热法合成MoS_(2)纳米颗粒,并通过CGA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以增强其与CS和SF的相容性和交联能力。随后,通过交联形成MoS_(2)@CGA-CS/SF(MCCS)复合膜,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生物学评价,展现了其优异的性能。基础表征结果表明,MoS_(2)纳米颗粒在MCCS复合膜中呈均匀分布,且具有约150~200 nm的一致直径。通过比较发现,以9:1的比例混合交联得到的复合膜,在透气性和抗张强度方面显著优于单一的CS或SF膜。此外,MCCS复合膜的光热转换效率高达36.6%,在抗菌性能测试中,对耐药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均超过90%。利用小鼠烫伤伤口模型进行的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MCCS复合膜不仅具有卓越的物理性能和抗菌活性,而且在促进烫伤伤口愈合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潜力,证明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膜 二硫化钼纳米球 光热疗法 抗菌活性 烫伤敷料
下载PDF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WMU-WZ04-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抗菌活性研究
11
作者 张孟汙 罗金凤 +4 位作者 蒋丽媛 滕宝锐 高蝶 张丹 雷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研究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WMU-WZ04-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抗菌活性。方法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析手段对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 目的研究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WMU-WZ04-3的次生代谢产物及抗菌活性。方法利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分析手段对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及文献对比鉴定化合物单体结构,利用纸片扩散法测试其抗菌生物活性。结果从Aspergillus sp.SWMU-WZ04-3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化合物1为3,4-dimethoxyacetophenone;化合物2为ethyl(2E)-3-(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2-enoate;化合物3为4-methyl-5,6-dihydropyren-2-one;化合物4为3,15-dihydroxyl-(22E,24R)-ergosta-5,8(14),22-trien-7-one;化合物5为9,12-octadecadienoic acid(Z,Z)-2,3-dihydroxypropyl ester;化合物6为1'-Hexadecanoic acid-2',3'-dihydroxy-propyleste;化合物7为2-(4-Hydroxyphenyl)ethyl 2,2-dimethylpropanoate;化合物8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化合物9为β-sitosterol。体外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4在1 mg/mL的浓度下对大肠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余化合物无明显抗菌活性。结论化合物2、5和6为首次从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4具有抗大肠杆菌活性,表明该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 曲霉 次生代谢产物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下载PDF
苍术低极性组分在姜黄素催化下的光敏氧化及抗菌活性研究
12
作者 刘朝金 张晓梅 +5 位作者 庹呈杰 王跃平 汤素云 周博 赵映梅 赵庆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5年第3期17-22,共6页
目的:以姜黄素为光敏剂,对苍术低极性组分和苍术素进行光敏氧化,以期得到抗菌活性增强的产物。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试苍术低极性提取物和苍术素光敏氧化前后对多种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的变化;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试苍术素光敏氧化前后... 目的:以姜黄素为光敏剂,对苍术低极性组分和苍术素进行光敏氧化,以期得到抗菌活性增强的产物。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试苍术低极性提取物和苍术素光敏氧化前后对多种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的变化;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试苍术素光敏氧化前后的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结果:苍术提取物的低极性组分经姜黄素催化光敏氧化后,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并且对大多数菌株的抗菌活性显著增强;低极性组分之一苍术素经光敏氧化后的产物,对大多数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显著增强,尤其对流感嗜血菌的抑菌活性增强了4倍,最小抑菌浓度为4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白色念珠菌10231及白色念珠菌1725#的抑菌活性增强了2倍。结果表明,苍术低极性提取物以及苍术素在经过光敏氧化后,产生了抗菌活性更强的产物。结论:苍术低极性提取物与苍术素经姜黄素催化的光敏氧化之后,均可以获得抗菌活性更高的产物;天然产物的光敏氧化是获取高活性抗菌成分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苍术素 姜黄素 光敏氧化 抗菌活性
下载PDF
壳寡糖偶联链霉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13
作者 徐田田 王咪 +3 位作者 董佳彤 许馨 许云舒 许青松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83-86,共4页
为了提高壳寡糖(COS)的抗菌活性,本研究以壳寡糖和链霉素为原料,制备壳寡糖链霉素衍生物(COS-S),并进一步研究其抗菌活性。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衍射对衍生物进行结构表征,并利用牛津杯法和生长曲线法研究其对... 为了提高壳寡糖(COS)的抗菌活性,本研究以壳寡糖和链霉素为原料,制备壳寡糖链霉素衍生物(COS-S),并进一步研究其抗菌活性。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衍射对衍生物进行结构表征,并利用牛津杯法和生长曲线法研究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壳寡糖成功偶联链霉素,得到壳寡糖链霉素衍生物。壳寡糖链霉素衍生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菌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壳寡糖链霉素衍生物抑菌效果优于壳寡糖。研究结果为探索壳寡糖衍生物作为新型抗菌剂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链霉素 衍生物 抗菌活性
下载PDF
不同碳链长度季铵盐抗菌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
14
作者 杨惠元 庞益 +4 位作者 邓平阳 刘岸正 姜澐錡 黄媛媛 潘光玉 《广州化工》 2025年第1期30-33,共4页
细菌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用分子,本文以三种直链长链叔胺化合物与4-(溴甲基)苯硼酸为原料合成了三个季铵盐抗菌化合物。引入苯硼酸旨在增强季铵盐抗菌化合物对细菌细胞壁的附着作用,增强其抗菌活性。通过实时杀伤曲... 细菌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用分子,本文以三种直链长链叔胺化合物与4-(溴甲基)苯硼酸为原料合成了三个季铵盐抗菌化合物。引入苯硼酸旨在增强季铵盐抗菌化合物对细菌细胞壁的附着作用,增强其抗菌活性。通过实时杀伤曲线、最低抑菌浓度、平板涂布法等分别研究了三个含苯硼酸季铵盐抗菌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三个含苯硼酸季铵盐化合物均能显著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对三种细菌均具有优良的抗菌活性,且抗菌性能随碳链长度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 抗菌活性 平板涂布法 耐药
下载PDF
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微生物计数法抗菌活性的去除
15
作者 刘晓婵 《流程工业》 2025年第2期70-73,共4页
本研究旨在消除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抗菌活性,并开发一种用于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微生物计数方法,以评估该滴眼液样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的适用性。研究方法包括采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无菌滤膜对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供试液进行薄... 本研究旨在消除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抗菌活性,并开发一种用于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微生物计数方法,以评估该滴眼液样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的适用性。研究方法包括采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无菌滤膜对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供试液进行薄膜过滤,随后用500 mL pH 7.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进行冲洗,每次冲洗液用量为50 mL。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进行过滤、贴膜和培养计数。研究结论表明,通过使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无菌滤膜过滤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供试液,可获得较高的微生物回收率(111%),有效消除了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抗菌活性。因此,该方法适用于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计数方法 抗菌活性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聚偏二氟乙烯(PVDF)无滤膜
下载PDF
蒲公英、忍冬藤抗菌活性组分及配伍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艳妮 李智宁 +5 位作者 张丽先 李飞飞 魏悦 于立芹 任峰 朱政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为了探寻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及其配伍活性,试验以蒲公英和忍冬藤为研究对象,通过70%乙醇提取、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和抗菌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各自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并对这些组分进行总黄酮、有机酸和多酚含量分析和... 为了探寻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及其配伍活性,试验以蒲公英和忍冬藤为研究对象,通过70%乙醇提取、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和抗菌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各自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并对这些组分进行总黄酮、有机酸和多酚含量分析和活性配伍研究。结果表明蒲公英和忍冬藤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分离工艺为:先用70%乙醇回流提取,浓缩后用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70%或50%乙醇洗脱部位即为它们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这些组分对9种供试病原菌都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性,蒲公英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约为1.95 mg/mL和15.63 mg/mL,忍冬藤的MIC和MBC分别约为1.95 mg/mL和31.25 mg/mL。且含量分析显示,蒲公英高效抗菌活性组分黄酮和多酚含量相对较高,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多酚含量相对较高。配伍研究发现,当蒲公英高效抗菌活性部位与少量忍冬藤水洗脱部位(16∶1~4∶1)或其高效抗菌部位(16∶1~1∶1)配伍使用时,对部分供试菌的抗菌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加作用。说明所得的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提取分离工艺简单、易得,广谱抗菌作用强,合适的配伍使用可以实现更好的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忍冬藤 抗菌活性 活性组分 配伍
下载PDF
香芹酚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璞 贾亚君 +2 位作者 张桂枝 许娟娟 靳双星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6-90,共5页
为探讨香芹酚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制,试验以天然植物精油香芹酚为研究对象,以肠炎沙门氏菌作为指示菌,通过测定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情况以评价香芹酚的抗菌活性;研究不... 为探讨香芹酚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制,试验以天然植物精油香芹酚为研究对象,以肠炎沙门氏菌作为指示菌,通过测定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情况以评价香芹酚的抗菌活性;研究不同浓度香芹酚对肠炎沙门氏菌菌液电导率、胞外蛋白质和核酸浓度、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细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芹酚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MIC、MBC分别为(22.5±2.6)mm、0.125μg/mL、0.25μg/mL,肠炎沙门氏菌在1 MIC和2 MIC香芹酚作用下生长受到了明显抑制;随着香芹酚浓度增大,菌液电导率呈现增长的趋势;培养至第3,6小时时,胞外蛋白质和核酸浓度随香芹酚浓度升高显著升高(P<0.05);培养至第6小时时,AKP活性随香芹酚浓度升高显著升高(P<0.05);0.5MIC~2MIC香芹酚能够破坏菌体结构,使菌体出现形态改变、皱缩、溶解等结构变化。说明香芹酚可以通过破坏肠炎沙门氏菌菌体细胞壁或细胞膜通透性及完整性,致使菌体内容物泄露,对肠炎沙门氏菌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芹酚 肠炎沙门氏 抗菌活性 机制 植物精油
原文传递
美洲大蠊肠道菌株WA5-1-7的初步鉴定及其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18
作者 汪洁 余田甜 +4 位作者 陈雪琴 赵嘉怡 刘文彬 马艳 金小宝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1-649,共9页
目的对具有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美洲大蠊肠道来源菌株WA5-1-7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次级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采用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利用PCR技术扩增菌株16S rRNA,通... 目的对具有抗白念珠菌活性的美洲大蠊肠道来源菌株WA5-1-7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次级代谢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采用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利用PCR技术扩增菌株16S rRNA,通过其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并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发酵后经乙酸乙酯溶剂萃取获得粗提物,粗提物经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HPLC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质谱数据与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检测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菌株WA5-1-7初步鉴定为环圈链霉菌(Streptomyces anulatus),从粗提物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SF2738F(1)、SF2738D(2)、环(脯氨酸-亮氨酸)二肽(3)、SF2738A(collismycin A,4)、环(苯丙氨酸-脯氨酸)二肽(5)、SF2738C(6)、1H-吲哚甲醛(7)、大豆黄酮(8)、放线菌素X2(9)、放线菌素D(10),其中化合物4、9和10有较强抗菌活性。结论本研究从美洲大蠊肠道来源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出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为深入探索美洲大蠊肠道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链霉 次级代谢产物 抗菌活性
下载PDF
三个四核稀土配合物的晶体结构、DNA作用及抗菌活性
19
作者 苗常青 陈凤姣 +6 位作者 李文钰 魏淑杰 姚宇晴 王可怡 王妮 辛晓艳 方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55-2465,共11页
以多齿席夫碱(E)-2-羟基-3-甲氧基-N'-(6-甲氧基吡啶-2-亚甲基)苯并酰肼(H_(2)L)为配体,与Ln(dbm)3·6H_(2)O(Hdbm=二苯甲酰甲烷)反应,通过溶剂热法,成功设计并构筑了3例新的四核稀土配合物[Ln_(4)(dbm)_(6)(L)_(2)(μ_(2)-OCH_... 以多齿席夫碱(E)-2-羟基-3-甲氧基-N'-(6-甲氧基吡啶-2-亚甲基)苯并酰肼(H_(2)L)为配体,与Ln(dbm)3·6H_(2)O(Hdbm=二苯甲酰甲烷)反应,通过溶剂热法,成功设计并构筑了3例新的四核稀土配合物[Ln_(4)(dbm)_(6)(L)_(2)(μ_(2)-OCH_(3))_(2)(CH_(3)OH)_(2)]·x CH_(3)OH[Ln=Eu(1)、Tb (2)、Tm (3),x=3 (1)、0 (2)、0 (3)]。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表明:1~3的结构相似,配位单元主要由4个Ln^(Ⅲ)、6个dbm-、2个L^(2)-、2个μ_(2)-OCH_(3)及2个配位的CH_(3)OH组成。4个中心LnⅢ通过6个μ_(2)-O原子相互连接,呈线型四核结构。固体荧光实验测试表明:1和2在室温下表现出稀土的荧光特征发射峰。此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与配体H_(2)L和稀土离子相比,1~3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采用紫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1~3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3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为插入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核稀土配合物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DNA作用 抗菌活性
下载PDF
氮杂吡咯西里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
20
作者 吴璐璐 杨国玉 +2 位作者 江圣飞 樊小改 徐翠莲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1期91-97,共7页
在乙内酰脲、醛和丙二腈为原料,锌为催化剂的条件下,一锅法得到氮杂吡咯西里啶衍生物,尝试不同取代的醛,得到17种目标化合物,产率为40%~94%。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温度为80℃,锌催化剂用量为10%为最优反应条件。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IR)... 在乙内酰脲、醛和丙二腈为原料,锌为催化剂的条件下,一锅法得到氮杂吡咯西里啶衍生物,尝试不同取代的醛,得到17种目标化合物,产率为40%~94%。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温度为80℃,锌催化剂用量为10%为最优反应条件。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证。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溶剂无毒、后处理简单、产率高、催化剂可循环使用等优点。采用菌丝生长法测试了其对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烟草疫霉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供试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反-7,7a)-5-氨基-7-(2-氯苯基)-1,3-二氧-2,3,7,7a-四氢-1 H-吡咯[1,2-c]咪唑-6-腈、(反-7,7a)-5-氨基-7-(2-溴苯基)-1,3-二氧-2,3,7,7a-四氢-1 H-吡咯[1,2-c]咪唑-6-腈、(反-7,7a)-5-氨基-7-(2-氯-6-氟苯基)-1,3-二氧-2,3,7,7a-四氢-1 H-吡咯[1,2-c]咪唑-6-腈、(反-7,7a)-5-氨基-7-(2,6-二氯苯基)-1,3-二氧-2,3,7,7a-四氢-1 H-吡咯[1,2-c]咪唑-6-腈对禾谷镰刀菌表现出较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相反应 锌-脯氨酸复合物 一锅法 氮杂吡咯西里啶类化合物 抗菌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