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KI类抗血管药物治疗晚期乳腺癌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1
作者 叶明石 王振龙 段明月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9期139-142,共4页
目的:评估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抗血管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7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晚期乳腺癌治疗的102例患者,将接受TKI类抗血管药物患者所接受治疗方案将患者作为观察组(41例),... 目的:评估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抗血管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7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晚期乳腺癌治疗的102例患者,将接受TKI类抗血管药物患者所接受治疗方案将患者作为观察组(41例),同期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作为对照组(61例)。对比两组客观缓解率(ORR)、临床获益率(CB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53、组织多肽特异抗原(TPS)];按照CTCAE 4.0标准进行分类和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ORR为34.15%,CBR为58.54%,PFS为(11.51±1.64)个月,OS为(28.45±4.84)个月。治疗后,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EA、CA153、TPS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级、2级、3级、4级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I类抗血管药物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具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和可接受的安全性。然而鉴于缺乏完全缓解病例,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乳腺癌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抗血管药物 无进展生存时间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选择性COX-2抑制剂联合抗血管药物对肺癌影响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武婷婷 张卿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61-463,467,共4页
肺癌是全球男性常见癌症,大部分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对于肺癌晚期患者来说,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较大,患者无法耐受;靶向药物普遍存在耐药现象;免疫治疗受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的表达限制;... 肺癌是全球男性常见癌症,大部分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对于肺癌晚期患者来说,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较大,患者无法耐受;靶向药物普遍存在耐药现象;免疫治疗受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L1)的表达限制;抗血管治疗的出现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前,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肺癌的手段日渐成熟,抗血管药物联合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肺癌肿瘤生长过程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相互促进使肿瘤血管新生,所以,选择性COX-2抑制剂联合抗血管药物是否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如何,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COX-2抑制剂 抗血管药物
下载PDF
抗血管药物联合化疗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于兵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0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药物联合化疗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9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增加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抗血管药物联合化疗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9例复发性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增加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66.67%和疾病控制率为86.67%均高于对照组的37.93%、62.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为(50.02±8.97)pmol/L、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为(42.03±8.67)U/L均低于对照组的(72.36±9.12)pmol/L、(70.03±10.58)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道不良反应、皮肤/黏膜毒性反应、肝肾功能不全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67%、30.00%、20.00%、20.00%、16.67%,与对照组的24.14%、27.59%、17.24%、17.24%、13.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化疗基础上联合抗血管药物——贝伐珠单抗治疗,可有效提升复发性卵巢癌近期疗效,未明显增加毒副反应风险,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卵巢癌 抗血管药物 化疗 贝伐珠单 效果
下载PDF
抗血管药物治疗放射性脑坏死专家共识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意 王鑫 +5 位作者 孙冰 孟茂斌 王恩敏 袁智勇 庄洪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委员会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1-294,共4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高水平表达是放射性脑坏死(cerebral radiation necrosis,CRN)发生的重要机制。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通过抑制VEGF,作用于脑坏死区域周围的血管组织,减轻CRN引起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高水平表达是放射性脑坏死(cerebral radiation necrosis,CRN)发生的重要机制。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通过抑制VEGF,作用于脑坏死区域周围的血管组织,减轻CRN引起的脑水肿。许多研究证实贝伐珠单抗可有效缓解脑坏死症状,改善患者的体力状况评分以及减轻影像学上脑水肿范围。抗血管治疗的疗效主要与药物作用时长相关,低剂量抗血管药物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预防是最好的治疗,CRN的发生与肿瘤相关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相关,通过控制两方面因素,可有效预防C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坏死 血管生成药物 贝伐珠单 专家共识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复发性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林淼 王瑞淇 张颐 《肿瘤药学》 2025年第1期46-52,共7页
卵巢癌的复发率和病死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而恶性肿瘤的生长需要充足的血运支持,因此,目前正在开发不同的靶向疗法如抗血管生成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总结了不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其治疗复发性卵... 卵巢癌的复发率和病死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而恶性肿瘤的生长需要充足的血运支持,因此,目前正在开发不同的靶向疗法如抗血管生成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总结了不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其治疗复发性卵巢癌临床试验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卵巢癌 血管生成药物 贝伐珠单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的护理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淑萍 李美玉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6期3-5,共3页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是以抗血管生成通路为靶点而研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已成为临床治疗多种实体瘤的重要手段,但其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以高血压较为常见。该文概述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致高血压的护理研究进展,包括...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是以抗血管生成通路为靶点而研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已成为临床治疗多种实体瘤的重要手段,但其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以高血压较为常见。该文概述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致高血压的护理研究进展,包括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的机制、护理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和管理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高血压 护理
下载PDF
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
7
作者 丁月超 王谦 +2 位作者 姚全军 郑鹏 黄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6期3023-3027,共5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均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抗血管生成药物联...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均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30例)与研究组(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28例)。两组均治疗9周,比较其疗效、肝功能[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疾病控制率(85.71%)较对照组(60.00%)高(P<0.05);两组治疗后ALP、ALT、AST、TBIL较治疗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VEGF、sVCAM1较治疗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CD8^(+)较对照组高,CD4^(+)/CD8^(+)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抑制剂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确切,可减少患者肝损伤,改善其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经动脉化疗栓塞 血管生成药物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不同程度中青年PDR患者的临床疗效
8
作者 石蕊 秦静 +2 位作者 龚小羽 李卓明 刘丹丹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不同严重程度的中青年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日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的糖尿病视...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不同严重程度的中青年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日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依据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年),将患者分为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增生早期PDR组(E-PDR组)和纤维增生期DR组(F-PDR组),共纳入DR患者53例94眼,年龄(41.66±10.24)岁;其中,NPDR组17例31眼,E-PDR组18例33眼,F-PDR组18例3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0.5 mg)玻璃体内注射,注射部位统一为颞下方角膜缘后3.5 mm,每月1次,连续3次,第1次注射后1周常规行PRP治疗,分别于第一次注射治疗后1个月、3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眼压监测以及裂隙灯检查、裂隙灯下眼底检查、欧堡照相及OCT检查,分别记录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平均厚度(AMT),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前膜形成的发生率。结果与NPDR组和E-PDR组相比,F-PDR组患者年龄更小(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眼BCVA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与NPDR组及E-PDR组相比,F-PDR组患眼的视力预后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眼CMT及A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但三组患眼同时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3个月,与NPDR组和E-PDR组相比,F-PDR组发生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前膜的风险更高(均为P<0.05)。结论对于中青年PDR患者而言,玻璃体内抗VEGF药物注射联合PRP是早期控制病情进展的有效手段,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伴有纤维增殖的PDR患者进行抗VEGF药物注射联合PRP治疗时发生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前膜的风险更高,需要严密随访,必要时需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术解除视网膜牵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全视网膜光凝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小寒 王国祥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37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37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者81例(联合组),PD-1抑制剂单药治疗者56例(单药组)。统计分析两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体积(TV)、预后生存曲线及毒副反应相关数据。结果联合组ORR和DCR显著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9,3.583;P=0.040,0.045);联合组PFS和OS均显著长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17,5.778;P<0.001);两组治疗后VEGF和TV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1),且治疗1、2个周期后联合组VEGF和TV水平均显著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Kaplan-Meier预后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L)=5.338,P=0.027);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头疼、疲劳、腹泻、皮疹、贫血、便秘、呼吸困难及关节痛发生率和Ⅲ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抑制肿瘤微血管增生,缩小TV,提高ORR和DCR,延长PFS和OS,Ⅲ级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低,毒副反应总体安全可控,有助于增加晚期NSCLC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晚期 程序性死亡蛋白-1 血管生成药物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中药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宝生 周秀丽 +3 位作者 朱彦 刘丽红 于泽胜 王振华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一半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即为进展期肺癌,患者生存期较短。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靶向药物,其临床疗效已获得临床认可,但仍存在耐药性及毒副作用不可耐受的局限...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一半以上的患者确诊时即为进展期肺癌,患者生存期较短。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靶向药物,其临床疗效已获得临床认可,但仍存在耐药性及毒副作用不可耐受的局限性,而中药辨证论治及减毒增效的优点,可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通过检索2010年1月—2023年6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总结近年来不同中药联合各类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治疗NSCLC的相关研究,试从不同角度探讨治疗NSCLC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中药 肿瘤血管生成药物 联合治疗
下载PDF
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伞状系统评价
11
作者 令娟 关婧楠 +2 位作者 罗向霞 谢卓霖 罗旭飞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4,共7页
目的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VEGF)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进行伞状系统评价,并以质量评价工具AMSTAR 2及PRISMA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图表结合的形式展示证据质量的分布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 目的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VEGF)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进行伞状系统评价,并以质量评价工具AMSTAR 2及PRISMA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图表结合的形式展示证据质量的分布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万方及CNKI数据库,获取基于抗VEGF药物治疗DR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4年3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阅读文献并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 2量表和PRISMA声明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进行伞状评价。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7篇,抗VEGF药物治疗DR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及报告学质量为中等偏低质量。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对前期研究方案预先制定及纳入研究的资助来源等内容的阐述亟待提高;PRISMA结果显示,影响报告质量的条目内容主要为方案与注册、文献检索、补充分析与资助来源等。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DR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学质量有待提高,在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章时研究者应当注意遵照AMSTAR 2量表和PRISMA声明要求以提升其方法学的质量和报告规范,从而提供更高质量证据等级的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伞状评价 AMSTAR 2 PRISMA
下载PDF
PD-1抗体与抗血管生成药物分别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的近远期效果对比
12
作者 李丹青 张少锋 +4 位作者 张芬 焦会茹 牛立梅 杨立鑫 张钦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896-899,共4页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抗体与抗血管药物分别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118例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PD-1抗体联合化疗的患者纳入A组(n=60);将抗血管...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抗体与抗血管药物分别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118例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PD-1抗体联合化疗的患者纳入A组(n=60);将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的患者纳入B组(n=58)。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免疫功能和预后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疾病无进展期(PFS)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上升(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CD8^(+)水平均降低,且A组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和B组患者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1抗体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阴性肺腺癌患者临床疗效更好,有助于恢复免疫功能,且毒副反应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助于延长PFS,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 血管生成药物 驱动基因阴性 晚期肺腺癌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雪 葛晓英 +1 位作者 郑丹 鲍蕾蕾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1期124-128,共5页
靶免联合治疗在晚期肝细胞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接受的毒性。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仅可以使肿瘤血管系统正常化... 靶免联合治疗在晚期肝细胞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接受的毒性。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仅可以使肿瘤血管系统正常化,还可以介导免疫微环境,增强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本文总结了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概述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回顾和分析这些一线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以及差异性,并对其真实世界研究进行探讨,为后续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肝细胞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 血管生成药物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在黄斑水肿中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赵振杰 李志刚 +3 位作者 徐科 宋丽平 赵满丽 穆雅林 《安徽医药》 2025年第4期637-641,共5页
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类固醇皮质激素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黄斑水肿的治疗。然而,这些药物的作用期限相对有限,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注射以维持治疗效果。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是一种缓释药物制剂,通常用于治疗与视网膜相关的疾... 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类固醇皮质激素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黄斑水肿的治疗。然而,这些药物的作用期限相对有限,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注射以维持治疗效果。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是一种缓释药物制剂,通常用于治疗与视网膜相关的疾病,一般药效可维持6个月左右。考虑到黄斑水肿发病中VEGF升高、炎症作用同时存在,已有部分学者研究抗VEGF药物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的治疗方案。该研究就抗VEGF药物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在黄斑水肿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水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地塞米松 玻璃体 植入剂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ROP患儿的效果分析
15
作者 曹晗煜 陈攀 李素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5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观察对视功能发育、房水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ROP患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观察对视功能发育、房水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ROP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VEGF药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比两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视功能发育情况、房水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视力均高于术前,眼压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VEGF、PDGF、TGF-β1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3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ROP患儿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患儿视功能发育,调节房水生长因子水平,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视功能发育 房水生长因子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耿亚琪 王乐 《新疆医学》 2024年第3期334-337,364,共5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发生在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失明和儿童视力损伤的重要原因[1,2]。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ROP已成为全世界可预防的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发生在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失明和儿童视力损伤的重要原因[1,2]。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ROP已成为全世界可预防的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3]。视网膜血管化的发育在妊娠16周左右开始,从视盘中心向视网膜周边进展,大约在足月时完成[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视力损伤 ROP
下载PDF
抗血管渗透性因子药物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安全性分析
17
作者 黄建峰 《海峡药学》 2024年第4期68-70,共3页
目的 探讨抗血管渗透性因子药物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到2022年5月期间我院72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抗血管渗透性因子药物治疗联合激光组)... 目的 探讨抗血管渗透性因子药物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到2022年5月期间我院72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抗血管渗透性因子药物治疗联合激光组)和B组(激光组),每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B组显著更优(P<0.05)。结论 抗血管渗透性因子药物的使用,可以显著提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安全性高,适合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管渗透性因子药物 治疗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抗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参数分析
18
作者 李季 刘长川 +2 位作者 赵凌军 郭龙洲 王新茹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707-1710,共4页
目的:探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参数。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3年1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单眼发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 目的:探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参数。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3年1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单眼发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柏西普治疗,研究组采用雷珠单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眼病灶切面面积、血流面积,治疗前及治疗后1、2、3 m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面积、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ILM-RPE)、视网膜内界膜-RPEfit(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RPEFit,ILM-RPEfit)厚度,治疗前及治疗后1、3、6 m患者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病灶切面面积、血流面积明显缩小,治疗后1、2、3 m两组CNV面积明显缩小,BCVA明显下降,ILM-RPE、ILM-RPEfit明显变薄(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 m患者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采用抗VEGF药物治疗可缩小病灶,降低病灶血流,提高患眼视力,减轻黄斑水肿,不会恶化黄斑区缺血状况,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能够评估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抗VEGF药物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及其对眼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VEGF及PDGF水平的影响
19
作者 任远 杨颖 王凤仙 《实用防盲技术》 2024年第4期144-147,共4页
目的 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掷币法我科62例(9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2组,对照组31例(47眼)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观察组31例(48眼),术前1w在眼内注射0.5mg... 目的 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掷币法我科62例(95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2组,对照组31例(47眼)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观察组31例(48眼),术前1w在眼内注射0.5mg雷珠单抗,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新生血管消退情况、眼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及VEGF、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3个月末,观察组新生血管消退率95.83%、6个月末手术总成功率95.83%高于对照组的76.60%和78.72%(χ^(2)=7.441,6.299,P<0.05),舒张末期流速(EDV)(10.92±0.51) cm/s、收缩期峰值流速(PSV)(35.07±3.66) cm/s高于对照组的(7.41±0.45) cm/s、(29.34±3.07) cm/s(t=35.542,8.259,P<0.05),3个月末眼动脉血流阻力系数(RI)(0.70±0.08)、眼压(14.24±3.36) mmHg、PDGF (83.25±18.44) ng/L及VEGF (328.31±41.62) ng/L低于对照组(0.76±0.07)、(21.12±4.67) mmHg、(147.41±26.55) ng/L及(531.83±58.46) ng/L (t=3.887,8.228,13.654,19.511,P<0.05),两组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前1w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和VEGF、PDGF水平,促进新生血管消退,提高手术成功率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眼动脉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梦泽 陈锦文 +1 位作者 胡健 铁璐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20-1124,共5页
血管生成是成人体内血管形成的一种主要方式。血管生成异常可影响多种疾病的进程,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上述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抗血管生成药物可分为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和... 血管生成是成人体内血管形成的一种主要方式。血管生成异常可影响多种疾病的进程,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上述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抗血管生成药物可分为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和间接血管生成抑制剂。前者通过降低某些血管活性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性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或)迁移,后者可通过间接降低某些血管活性因子的水平、减少原癌基因的表达、干预微环境、抑制炎症反应等多种方式影响血管生成。本综述主要阐述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对恶性肿瘤及多种眼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 血管生成药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