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式阿曲库铵对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肌松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莹恬 黄施伟 +1 位作者 赵雪莲 李士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55-556,共2页
目的评价静注顺式阿曲库铵对同步监测的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气管内全麻ASAⅠ或Ⅱ级患者20例,静注0.10mg/kg(2ED95)顺式阿曲库铵,用两台加速度肌张力监测仪同步监测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结果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起... 目的评价静注顺式阿曲库铵对同步监测的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肌松效应。方法择期气管内全麻ASAⅠ或Ⅱ级患者20例,静注0.10mg/kg(2ED95)顺式阿曲库铵,用两台加速度肌张力监测仪同步监测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结果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起效时间分别为(194±40)s和(187±39)s,无反应期为(14.31±3.78)min和(23.73±7.40)min(P<0.01),T125%恢复时间为(31.08±8.14)min和(36.71±8.47)min(P<0.05),T175%恢复时间为(46.22±9.07)min和(49.76±11.11)min。结论用于监测中等药量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效应,拇内收肌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式阿曲库铵 眼轮匝 拇内收肌 松监测
下载PDF
拇内收肌厚度测量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马晓叶 方秀新 +3 位作者 吕小芹 卢艳敏 张敏 陈强谱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拇内收肌厚度测量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评估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于入院第2天晨进行PG-SGA营养评估与拇内收肌厚度测量,采用人体测量法、人体成分分析法、实验室检查法评估其营养状况,将拇内... 目的探讨拇内收肌厚度测量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评估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于入院第2天晨进行PG-SGA营养评估与拇内收肌厚度测量,采用人体测量法、人体成分分析法、实验室检查法评估其营养状况,将拇内收肌厚度与上述营养评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得到营养不良拇内收肌厚度临界值。结果研究对象惯用手、非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分别为(16.05±3.10)mm、(14.39±2.85)mm,其中营养良好28例(A组)、轻中度营养不良36例(B组)、重度营养不良32例(C组)。三组拇内收肌厚度比较,惯用手、非惯用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拇内收肌厚度与PG-SGA定量评分、白蛋白、前白蛋白、体质量指数、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身体细胞量、骨骼肌量等均存在相关性(P<0.05,P<0.01);以PG-SGA定量评分为金标准,当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14.25mm、非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13.50mm时,提示营养不良,此时预测诊断的敏感度均为92.90%,特异度分别为52.90%、47.10%。结论拇内收肌厚度诊断营养不良的敏感度高,但特异性较低,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评估时宜结合其他营养评估方法综合评估以明确营养不良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PG-SGA 营养评估 拇内收肌
下载PDF
健康成年人拇内收肌厚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马晓叶 方秀新 +2 位作者 吕小芹 周希环 张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9期62-65,共4页
目的通过对健康成年人拇内收肌厚度值测量,初建国内健康人群各年龄段拇内收肌厚度参考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参加体检的人员、医院病房陪护人员及实习护生共1 000人,首先进行营养评估并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将符合纳入... 目的通过对健康成年人拇内收肌厚度值测量,初建国内健康人群各年龄段拇内收肌厚度参考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参加体检的人员、医院病房陪护人员及实习护生共1 000人,首先进行营养评估并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859人,按性别与年龄分10组,统一使用皮褶厚度计测量惯用手、非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结果 41~50岁、51~60岁、61~70岁3个年龄组的双手拇内收肌厚度均显著高于18~30岁年龄组、31~40岁年龄组;在同一年龄段,男性拇内收肌厚度显著高于女性;同年龄段同性别人群中,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显著高于非惯用手;健康成年人惯用手与非惯用手拇内收肌厚度值与身高、体质量、BMI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拇内收肌厚度值各年龄段、性别之间、惯用手与非惯用手均有不同,其参考值可为临床营养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人群 成年人 营养评估 拇内收肌
下载PDF
第二趾短伸趾肌腱转位加强拇内收肌止点重建治疗拇外翻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建行 王鲁云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第二趾短伸趾肌腱转位加强拇内收肌止点重建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将14例拇外翻患者采用第二趾短伸趾肌腱转位加强拇内收肌止点重建治疗。记录拇外翻角、跖骨间角。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 目的探讨第二趾短伸趾肌腱转位加强拇内收肌止点重建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将14例拇外翻患者采用第二趾短伸趾肌腱转位加强拇内收肌止点重建治疗。记录拇外翻角、跖骨间角。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1周、6个月,拇外翻角分别为5°~10°(8.2°±3.1°)、5°~15°(10.2°±5.3°);跖骨间角分别为5°~10°(7.1°±3.2°)、5°~15°(8.2°±6.3°)。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86~92(89.0±3.4)分;拇外翻畸形均得到有效纠正,行走疼痛完全缓解。结论利用第二趾短伸趾肌腱转位加强拇内收肌在第1跖骨颈止点重建治疗拇外翻,通过动力平衡能持久稳定跖骨间角,可矫正拇外翻畸形,缓解患者行走疼痛,有效预防畸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McBride方法 拇内收肌 止点重建
下载PDF
罗库溴铵对皱眉肌和拇内收肌肌松作用时效的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武荣 王红薇 +3 位作者 童雷 倪强 于成涛 庄心良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比较皱眉肌(CS)和拇内收肌(AP)在罗库溴铵肌松作用起效时间和恢复过程中的差异。方法40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或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罗库溴铵用量为0.6mg,/kg,B组罗库溴铵用量为0.9mg/kg,每组20例。行硬膜外麻醉后,A、... 目的比较皱眉肌(CS)和拇内收肌(AP)在罗库溴铵肌松作用起效时间和恢复过程中的差异。方法40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或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罗库溴铵用量为0.6mg,/kg,B组罗库溴铵用量为0.9mg/kg,每组20例。行硬膜外麻醉后,A、B组分别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0.9mg/kg。用TOF同步刺激,并记录CS和AP肌松起效时间,观察在80%肌颤搐抑制时的气管插管条件,以及恢复过程中T125%恢复时间及恢复指数(RI)。每组10例患者在AP的T1达80%抑制时行气管插管,另10例在CS的T1达80%抑制试行气管插管,分别评定该时的气管插管条件。结果A组AP和CS的最大T1抑制均为100%,AP、CS的起效时间分别为106±34、(111±36)s,B组AP和CS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4±28、(74±26)s;与A组比较,B组AP和CS的起效时间均缩短(P<0.05)。两组在CS抑制达80%时指导气管插管的总体优良率(20/20)明显高于AP抑制达80%时指导气管插管的总体优良率(12/20)(P<0.01)。B组T125%恢复时间和RI均均长于A组(P<0.05)。两组AP与CS的T125%恢复时间与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时效在CS和AP有差异,3倍ED95较2倍ED95罗库溴铵的肌松起效时间缩短。CS肌群的肌松监测有助于改善气管插管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库溴铵 作用时效 拇内收肌 皱眉 气管插管条件 起效时间 胃大部切除术 恢复时间 恢复过程 胆囊切除术 松作用 静脉注射 恢复指数 松监测 优良率 CS AP 抑制 麻醉后 硬膜外 B组分 TOF 颤搐 统计学 患者 用量 缩短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对患者拇内收肌与眼轮匝肌肌松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莹恬 沈浩 +1 位作者 张曦 李士通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7-53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对患者拇内收肌与眼轮匝肌的肌松效应。方法全麻患者25例,ASAI或Ⅱ级,年龄42~64岁,体重51~81kg,随机分为2组,顺式阿曲库铵0.075mg/kg组(Ⅰ组,n=11)和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组(Ⅱ组,n=a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对患者拇内收肌与眼轮匝肌的肌松效应。方法全麻患者25例,ASAI或Ⅱ级,年龄42~64岁,体重51~81kg,随机分为2组,顺式阿曲库铵0.075mg/kg组(Ⅰ组,n=11)和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组(Ⅱ组,n=a4)。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5~0.045mg/kg、异丙酚1.5~2mg/kg、芬太尼0.1~0.2mg、顺式阿曲库铵0.075mg/kg或0,15mg/kg行麻醉诱导,吸入50%氧化亚氮、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采用2台TOF—Watch SX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同步监测眼轮匝肌和拇内收肌的神经肌肉阻滞情况,记录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期及T25%和T75%恢复时间。于眼轮匝肌肌颤搐抑制75%~80%时行气管插管,并评价气管插管条件。结果2组气管插管条件良好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拇内收肌和眼轮匝肌肌松起效时间缩短,T25%恢复时间、T75%恢复时间和无反应期延长(P〈0.01);与拇内收肌比较,Ⅰ组眼轮匝肌T75%恢复时间缩短,Ⅱ组眼轮匝肌无反应期和T25%恢复时间缩短(P〈0。05或0.01)。结论顺式阿曲库铵对拇内收肌和眼轮匝肌的肌松效应呈剂量依赖性,眼轮匝肌对顺式阿曲库铵的敏感性低于拇内收肌;监测顺式阿曲库铵对眼轮匝肌神经肌肉阻滞情况可有效指导气管插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曲库铵 神经肉阻滞 面部 拇内收肌
原文传递
监测拇内收肌与眼轮匝肌神经肌肉功能指导气管拔管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爱民 张博 +2 位作者 张瑞芹 郑方 林雪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57-958,共2页
拔除气管导管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拔管过晚易发生呛咳、躁动,而拔管过早由于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下、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甚至危及生命。麻醉手术期间对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进行监测,可以指导临床... 拔除气管导管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拔管过晚易发生呛咳、躁动,而拔管过早由于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下、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甚至危及生命。麻醉手术期间对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进行监测,可以指导临床正确合理用药,确定拔管时机。而不同的骨骼肌对肌松药的反应时程和敏感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肉功能 气管拔管 眼轮匝 拇内收肌 监测 拔除气管导管 麻醉手术期间 高碳酸血症
原文传递
双套囊法监测喉内收肌诱发颤搐反应的可行性
8
作者 杨汉宇 冉建 +3 位作者 李德维 叶靖 曹阳 欧阳葆怡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讨双套囊法监测喉内收肌诱发颤搐反应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年龄20~50岁女性全麻择期手术患者20例。丙泊酚和舒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插入双套囊气管导管,导管的测压套囊置于声门裂处。两台TOFGuard肌松监测仪同步透皮刺激喉返神经... 目的探讨双套囊法监测喉内收肌诱发颤搐反应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年龄20~50岁女性全麻择期手术患者20例。丙泊酚和舒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插入双套囊气管导管,导管的测压套囊置于声门裂处。两台TOFGuard肌松监测仪同步透皮刺激喉返神经和腕部尺神经,诱发喉内收肌和拇内收肌颤搐反应。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3mg/kg后,观察罗库溴铵对喉内收肌与拇内收肌抑制时程和恢复过程。结果喉内收肌的显效时间比拇内收肌快(P<0.05),起效时间亦明显比拇内收肌快(P<0.01),T1最大抑制程度明显比拇内收肌低(P<0.01)。恢复过程中,喉内收肌的T1恢复到基础值的50%、75%和TOFr达0.75所需时间均明显比拇内收肌短(P<0.01),喉内收肌T1恢复到基础值90%的时间比拇内收肌明显快(P<0.05)。结论用双套囊测压法监测喉内收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结果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库溴铵 神经肉阻滞 双套囊气管导管 内收 拇内收肌
下载PDF
拇内收挛缩畸形7例分析
9
作者 林琛 《福建医药杂志》 CAS 1992年第3期68-68,共1页
我院1988~1990年共收治拇内收挛缩畸形7例10只手,其中男4例5只手,女3例5只手;年龄19~25岁;病程4~19年。5例因合谷穴位注射药物后致拇内收肌挛缩,1例为电击伤后瘢痕挛缩所致,1例为先天性单纯拇内收肌挛缩。手术方法:行拇收肌挛缩切断... 我院1988~1990年共收治拇内收挛缩畸形7例10只手,其中男4例5只手,女3例5只手;年龄19~25岁;病程4~19年。5例因合谷穴位注射药物后致拇内收肌挛缩,1例为电击伤后瘢痕挛缩所致,1例为先天性单纯拇内收肌挛缩。手术方法:行拇收肌挛缩切断及瘢痕切除松解,合并有虎口挛缩的加作Z形皮瓣转移术。术后用一前臂石膏托将拇指固定在充分对掌位.两周后拆线去掉石膏托,进行积极主动地拇指外展对掌功能的训练及虎口开大训练。本组7例10只手均采用石膏托固定,解除石膏托后积极锻炼,均未发生再次挛缩,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挛缩畸形 拇内收肌 穴位注射 石膏托固定 瘢痕切除 瘢痕挛缩 对掌 中男 外展
下载PDF
创伤后虎口内收畸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继任 周兴亮 +3 位作者 宫昔愿 苑正太 陈明福 辛乃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3,共2页
1986~1993年,共收治各种创伤后虎口严重挛缩畸形54例,68只虎口。介绍了此类病人的修复要点,重建虎口深度,宽度的修复原则,并对手术中继发创面的各种复盖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关键词 拇内收肌挛缩 畸形 虎口内收畸形 修复术
下载PDF
硬脊膜外腔阻滞对维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丽娜 汪正平 +2 位作者 马皓琳 李士通 庄心良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0-905,共6页
目的观察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在单纯全身麻醉(GA)以及GA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cGEA)下的恢复情况,并探讨硬脊膜外腔阻滞对肌松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GA组... 目的观察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在单纯全身麻醉(GA)以及GA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cGEA)下的恢复情况,并探讨硬脊膜外腔阻滞对肌松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GA组和cGEA组。cGEA组选取L1~L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插管完成后10min开始追加局部麻醉药(0.75%布比卡因2.5mL与2%利多卡因2.5mL的混合液)。予常规麻醉诱导,单次肌颤搐高度稳定在100%左右时,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mg/kg并完成气管插管。连续刺激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监测4个成串刺激(TOF)及单刺激肌颤搐(T1/Tc)。分别记录起效时间,TOF中第1、2、3、4个肌颤搐(T1、T2、T3、T4)出现的时间,以及TOF中第4个肌颤搐与第1个肌颤搐的比值(TOFR)恢复至0.25及0.9的时间。当TOFR恢复至0.9时拔管。术后于麻醉后监护室内评价患者的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结果两组间手指、脚趾于首次及末次追加后起效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首次剂量给药后,GA组拇内收肌、拇短屈肌T1、T2、T4出现的时间和临床时效(TOFR恢复至0.25)与同部位的cGE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首次追加后,cGEA组拇内收肌T2、T3、T4出现的时间及临床时效均显著长于GA组(P值分别<0.05、0.01)。末次追加后,cGEA组拇内收肌T1、T2、T3、T4出现的时间、临床时效以及TOFR恢复至0.9的时间均显著长于GA组(P值均<0.05),而两组间足拇短屈肌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硬脊膜外腔阻滞会加速维库溴铵的起效,减慢恢复,但不能改变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肌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外腔阻滞 加速度监测仪 短屈 拇内收肌 维库溴铵
下载PDF
掌骨缓慢牵伸延长法治疗拇指缺损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春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25-53,共2页
拇指缺损将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治疗目的是增加拇指的长度,保持指端皮肤正常感觉,恢复拇指的对指功能。自1985年11月,我院采用第一掌骨缓慢牵伸延长法治疗9例拇指缺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手术方法 常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止血带控制... 拇指缺损将严重影响手的功能,治疗目的是增加拇指的长度,保持指端皮肤正常感觉,恢复拇指的对指功能。自1985年11月,我院采用第一掌骨缓慢牵伸延长法治疗9例拇指缺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手术方法 常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止血带控制下手术。在第一掌骨背侧作2cm纵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缺损 指端 背侧 食指背侧皮瓣 骨延长器 近节指骨 止血带 拇内收肌 皮瓣转移 皮管植骨
下载PDF
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足拇外翻畸形18例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克 张立贵 +3 位作者 朱刚 郑重 王玉洲 李伟 《医药论坛杂志》 2008年第24期100-101,共2页
关键词 外翻 拇内收肌移位 改良MCBRIDE 手术
下载PDF
美维松对膈肌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余革 欧阳葆怡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5-5,共1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美维松对膈肌和拇收肌的抑制时程与恢复过程。方法:30例ASAⅠ级的成年手术患者,按美维松用量分成两组,且组:0.16mg/kg,Ⅱ组:0.20mg/kg,每组15例。同步测定跨膈肌压(Pdi)和拇收肌对连续四次刺激(TOF)反应...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美维松对膈肌和拇收肌的抑制时程与恢复过程。方法:30例ASAⅠ级的成年手术患者,按美维松用量分成两组,且组:0.16mg/kg,Ⅱ组:0.20mg/kg,每组15例。同步测定跨膈肌压(Pdi)和拇收肌对连续四次刺激(TOF)反应的T1(APT1)及TOFr值。结果:显示两组APT1最大抑制相近,是Pdi的1.7倍、Pdi达到最大抑制及恢复到75%的时间比APT1快得多。结论:提示美维松时膈肌收缩功能的抑制比指收肌差,但恢复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维松 拇内收肌 神经肉接头
下载PDF
改良McBride手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新毅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84-585,共2页
足拇外翻是骨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病。拇外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病变,就诊时往往已发展为中重度畸形,需要手术治疗。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期间,我科运用改良McBride法手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共15例24足,均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 足拇外翻是骨科门诊的一种常见病。拇外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病变,就诊时往往已发展为中重度畸形,需要手术治疗。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期间,我科运用改良McBride法手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共15例24足,均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24足,其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4岁。术前X线片测量分析:拇外翻角(HVA)27°-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McBride手术 跖骨 跖趾关节 囊炎 骨科门诊 截骨术 关节固定术 关节囊 拇内收肌
下载PDF
微创治疗拇外翻686例体会 被引量:2
16
作者 石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7期88-89,共2页
目的观察改良微创法治疗拇外翻的效果,与传统方法相对比。方法采用改良微创法治疗拇外翻患者686例,列为病例组,利用小尖刀切断拇内收肌,并在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做1.0~1.5?切口,切除增生骨赘及部分软组织,缩紧关节囊。应用传统拇外翻术式... 目的观察改良微创法治疗拇外翻的效果,与传统方法相对比。方法采用改良微创法治疗拇外翻患者686例,列为病例组,利用小尖刀切断拇内收肌,并在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做1.0~1.5?切口,切除增生骨赘及部分软组织,缩紧关节囊。应用传统拇外翻术式治疗患者653例,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治疗后外观的满意度,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结果病例组患者满意率(97.23%)高于对照组(7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病例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的微创法治疗拇外翻后,患者满意度高,术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拇内收肌 微创
下载PDF
拇外翻畸形两种拇收肌腱止点重建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宝富 裴国献 +1 位作者 王丹 孙永建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拇内收肌腱止点重建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改良McBride手术矫正轻、中度拇外翻27例36足,拇内收肌腱缝合于第一跖骨头外侧关节囊组(A组)14例19足,经骨孔缝合于内侧关节囊组(B组)13例17足。结果A组:拇外翻角、第1、2跖骨... 目的比较两种拇内收肌腱止点重建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改良McBride手术矫正轻、中度拇外翻27例36足,拇内收肌腱缝合于第一跖骨头外侧关节囊组(A组)14例19足,经骨孔缝合于内侧关节囊组(B组)13例17足。结果A组: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分别改善(14.9±3.7)°、(4.2±1.2)°,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提高45±5;B组: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分别改善(18.1±4.3)°、(6.4±2.6)°,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提高48±6。两组比较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重建拇内收肌腱止点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畸形临床疗效相近,但是经骨孔与内侧关节囊缝合法矫正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优于外侧关节囊缝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拇内收肌 改良McBride手术
原文传递
20例虎口损伤、挛缩的治疗
18
作者 李洪 钟生才 +2 位作者 赵希唐 常凤廷 曹志强 《青海医药杂志》 1990年第6期40-41,共2页
我们从1982年以来收治虎口损伤与挛缩20例,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20例,共22只手,男16例,女4例,最大年龄39岁,最小年龄7岁,平均25岁,伤后急诊入院手术4例,其余均为择期手术。病因:... 我们从1982年以来收治虎口损伤与挛缩20例,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20例,共22只手,男16例,女4例,最大年龄39岁,最小年龄7岁,平均25岁,伤后急诊入院手术4例,其余均为择期手术。病因:手部外伤挛缩11只手,烧伤挛缩6只手;急诊爆炸伤1只手;急诊外伤4只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外伤 急诊外伤 择期手术 皮瓣移植 骨间背侧 拇内收肌 指背 逆行岛状皮瓣 手术矫正 克氏针固定
下载PDF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评估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晓叶 方秀新 王霄霄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7年第4期489-492,共4页
目前全球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的1/3,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负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病率紧随肺癌之后,已成为我国患肿瘤人群的第二大杀手。该类患者往往存在较高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 目前全球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的1/3,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负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病率紧随肺癌之后,已成为我国患肿瘤人群的第二大杀手。该类患者往往存在较高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营养不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营养不良易被忽视,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均表明,营养不良对手术本身及术后切口愈合均有不利影响,患者临床结局不良。营养不良重点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因此及时评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综述介绍了营养不良的定义及诊断,阐述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原因及其后果,重点述评国内外常用的营养评估方法、特点、应用现状以及国外对拇内收肌厚度营养评估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 恶性肿瘤 营养不良 营养评估 拇内收肌
下载PDF
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20
作者 刘强 于革会 白光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年第18期247-247,共1页
资料与方法 2001年8月~2005年2月收治腕管综合征(CTS)患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50岁,病程0.5~1.5年。其中22例有正中神经支配区麻痛,以夜间痛为重,拇对掌、外展无力及大鱼际肌萎缩;4例仅为拇对掌、外展无力及大鱼... 资料与方法 2001年8月~2005年2月收治腕管综合征(CTS)患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50岁,病程0.5~1.5年。其中22例有正中神经支配区麻痛,以夜间痛为重,拇对掌、外展无力及大鱼际肌萎缩;4例仅为拇对掌、外展无力及大鱼际肌萎缩。肌电图检查:均显示拇对掌肌、拇内收肌、拇短展肌、笫1、2蚓状肌有周围神经受损的肌电出现,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延长。均诊断明确,根据Dellon等分类标准,均属Ⅱ型、Ⅲ刑,具备手术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疗效分析 电图检查 临床 神经传导速度 萎缩 平均年龄 拇内收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