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萨地区某医院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彭警智 次仁央金 《西藏医药》 2024年第1期80-82,共3页
目的 分析拉萨地区某医院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住院患者98例。均符合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将出血患者定为为观察组(33例);未出血患者定为对照组(65例)。对... 目的 分析拉萨地区某医院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住院患者98例。均符合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将出血患者定为为观察组(33例);未出血患者定为对照组(65例)。对两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脾大、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蛋白、总胆红素、PT、TT等指标,两组差异存在意义(P <0.05);经多因素分析总胆红素、脾大、红细胞计数,差异存在意义(P <0.05)。结论 总胆红素增多、脾大、红细胞计数降低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区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拉萨地区某三甲医院临床用血分析
2
作者 陈艳美 贡布 +1 位作者 索朗央金 王国洪 《西藏医药》 2023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2015~2020年临床用血相关数据,掌握临床用血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2020年全年临床输血总量、成分用血使用情况、手术用血情况、各血型使用量进行分析。结果我院2015~2020年临床用血总量,2015年(...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2015~2020年临床用血相关数据,掌握临床用血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2020年全年临床输血总量、成分用血使用情况、手术用血情况、各血型使用量进行分析。结果我院2015~2020年临床用血总量,2015年(409,5u)、2016年(653.0u)、2017年(1006.6 u)、2018年(2218.0 u)、2019年(3052.0 u)、2020年(3099.0 u),我院临床用血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分血使用率逐年上升,其中红悬用量占67.8%,其次为血浆;手术患者用血量逐年增加;术中自体血回收占手术用血量的46.1%:全院内科用血总量最大,其次为妇产科、外科、儿科用血。结论临床总用血量逐年上升,成分用血使用率逐年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输血 成分输血 拉萨地区
下载PDF
拉萨地区1998年夏季臭氧总量及垂直廓线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郑向东 汤洁 +3 位作者 李维亮 周秀骥 石广玉 岩阪泰信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3-179,共7页
该文根据 1 998年 6~ 1 0月上旬在拉萨地区进行的臭氧总量及臭氧垂直廓线的观测结果 ,并结合同期同纬度其他两个臭氧站数据资料 ,证实了以拉萨地区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在夏季存在“臭氧低谷”的现象 .分析表明 ,地基和卫星观测的臭氧总量... 该文根据 1 998年 6~ 1 0月上旬在拉萨地区进行的臭氧总量及臭氧垂直廓线的观测结果 ,并结合同期同纬度其他两个臭氧站数据资料 ,证实了以拉萨地区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在夏季存在“臭氧低谷”的现象 .分析表明 ,地基和卫星观测的臭氧总量有一定误差 .Umkehr观测反演结果表明夏季拉萨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和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略有不同 ;在对流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臭氧垂直廓线 拉萨地区 臭氧
下载PDF
拉萨地区夏季地面臭氧的观测和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汤洁 周凌晞 +3 位作者 郑向东 周秀骥 石广玉 索郎多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1-229,共9页
1998年 6~ 9月 ,在西藏拉萨郊区 (海拔 36 5 0m ,2 9.6 5°N ,91.16°E)对地面臭氧进行了连续观测。该地区夏季地面臭氧日平均浓度在 10~ 6 0nL/L ,夏初的浓度较高于夏季后期。地面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型 ,峰值出现在当地... 1998年 6~ 9月 ,在西藏拉萨郊区 (海拔 36 5 0m ,2 9.6 5°N ,91.16°E)对地面臭氧进行了连续观测。该地区夏季地面臭氧日平均浓度在 10~ 6 0nL/L ,夏初的浓度较高于夏季后期。地面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型 ,峰值出现在当地时间 10~ 18时 ,具有光化学过程臭氧生成的典型变化特征。局地风速、降水、太阳总辐射等气象因素的变化对地面臭氧浓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拉萨地区大规模宗教活动中的露天生物体燃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臭氧 观测 太阳总辐射 降水 变化特征 风速 特征分析 拉萨地区 氧浓度 后期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区三叠系诺利阶牙形石分带及其国际对比 被引量:11
5
作者 纪占胜 姚建新 +2 位作者 杨欣德 臧文栓 武桂春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2-392,共11页
麦龙岗剖面位于西藏拉萨地区达孜县麦龙岗村 (N2 9°5 6′0 6″ ,E91°2 7′5 5″)。麦龙岗组中共发现牙形石 7属 :Epigondolella ,Hindeodella ,Priniodella ,Xaniognathodus,Lonchodina ,Metalonchodina和Enantiognathus属。... 麦龙岗剖面位于西藏拉萨地区达孜县麦龙岗村 (N2 9°5 6′0 6″ ,E91°2 7′5 5″)。麦龙岗组中共发现牙形石 7属 :Epigondolella ,Hindeodella ,Priniodella ,Xaniognathodus,Lonchodina ,Metalonchodina和Enantiognathus属。其中Epigondolella属有 9种 ,包括 1新种和 1未定种 ,它们是E .primitia ,E .spiculata ,E .cf.spiculata ,E .tozeri,E .violinformissp .nov .,E .cf.triangularisuniformis,E .postera ,E .bidentata ,E .sp .。基于本次发现的化石材料 ,对西藏林周地区麦龙岗组进行新的牙形石带划分。自下而上划分为 :?Epigondolellaprimitia ,E .spiculata ,E .tozer i,E .postera和E .bidentata等带。与毛力等 (1987)、Orchard(1983,1991,1994 )和Krystyn(19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拉萨地区 三叠系 诺利阶 牙形石 分带 国际对比
下载PDF
拉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被引量:43
6
作者 除多 张镱锂 郑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9-877,共9页
根据西藏拉萨地区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点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分析了未来20年内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景变化,并与90年代制定的拉萨地区土地利用规划面积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1)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 根据西藏拉萨地区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点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分析了未来20年内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景变化,并与90年代制定的拉萨地区土地利用规划面积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1)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广泛的是牧草地。变化方向主要由牧草地向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水域转变,其中变成林地的面积最大,为2338.25hm2(占变化面积的94.093%);2)拉萨地区未来20年中土地利用类型发展趋势是耕地、牧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林地、园地和居民点面积将进一步增加;3)土地利用规划面积与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结果比较吻合,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对制定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到众多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未来土地利用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内大型工程项目及其他人类活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会发生变化,使得基于马尔科夫过程模型预测的精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情景分析 马尔科夫模型 拉萨地区
下载PDF
拉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21
7
作者 除多 张镱锂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75-1083,共9页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西藏拉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1990年至2000年间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得出:①10年来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城镇附...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西藏拉萨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1990年至2000年间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得出:①10年来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和河谷地区,很多地段的天然植被由人工植被所取代,植被覆盖度和生物产量明显提高,有效地改善了这些区域的土地覆盖状况,这些变化是这一期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中旨在改变区域生态环境的人工植树造林和改良草场等人为有目的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的直接结果;②10年内面积增幅最大的是林地,增加了2.56%;③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广泛的是牧草地,由牧草地变成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水域的,其中牧草地变成林地的面积最大,占变化面积的94.09%;④耕地变成林地的面积占耕地移出总量的54.86%,变成居民点的占移出面积的38.25%;⑤水域变成林地的面积占变化面积的93.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拉萨地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拉萨地区社区人群的胃癌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旦增 李康 +9 位作者 王中华 向巴泽西 刚组 赤列旺姆 蒋秀英 巴桑 旺加 次仁扎西 次旦伦珠 德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104-2108,共5页
目的: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拉萨地区社区人群胃癌流行特征,为高原地区胃癌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社区作为调查研究现场,取2010-07-01时间截面的全人口9423人,以35岁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 目的: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拉萨地区社区人群胃癌流行特征,为高原地区胃癌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社区作为调查研究现场,取2010-07-01时间截面的全人口9423人,以35岁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选择"高危人群胃癌序贯筛检方案和"大便隐血试验序贯筛检方案",并进行疾病登记和死亡登记,从而探讨拉萨地区一个完整社区人群胃癌的患病和发病情况.结果:拉萨地区社区人群胃癌粗发病率为64.8/10万(男性79.1/10万,女性52.0/10万);粗患病率为96.7/10万(男性123.9/10万,女性72.2/10万);粗死亡率为31.8/10万(男性44.8/10万,女性20.2/10万).结论:拉萨地区社区人群胃癌发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结合高原地区发病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做好综合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流行病学 社区人群 拉萨地区
下载PDF
拉萨地区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于晓岚 汤洁 +2 位作者 周凌晞 薛虎圣 周秀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3-207,共5页
报道了拉萨地区大气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监测数据 .在 1998年 6月和 9月 ,对拉萨地区大气样品进行了采集和非甲烷碳氢化合物 (NMHC)的分析测定 ,并讨论了拉萨地区大气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 .共检测出 6 9种烃类 ,其中... 报道了拉萨地区大气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监测数据 .在 1998年 6月和 9月 ,对拉萨地区大气样品进行了采集和非甲烷碳氢化合物 (NMHC)的分析测定 ,并讨论了拉萨地区大气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 .共检测出 6 9种烃类 ,其中以 9个碳以上的芳烃类为主 ,约占 45 %— 49% .总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平均浓度水平在 6 0— 16 6 ppbC范围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 拉萨地区 排放特征 污染源
下载PDF
拉萨地区藏族人群KIR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琼秀 王珏 +5 位作者 宋宁 田力 姚志强 辛友盼 李晓娟 扎西顿珠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2-335,共4页
目的了解拉萨地区藏族人群16个KIR基因的多态性。方法从拉萨无偿献血者中选取224名拉萨地区藏族健康自愿者,采用多重PCR-SSP方法进行KIR基因检测。根据http://www.allelefrequencies.net/中的ID号命名基因型和单体型组成。结果在拉萨地... 目的了解拉萨地区藏族人群16个KIR基因的多态性。方法从拉萨无偿献血者中选取224名拉萨地区藏族健康自愿者,采用多重PCR-SSP方法进行KIR基因检测。根据http://www.allelefrequencies.net/中的ID号命名基因型和单体型组成。结果在拉萨地区藏族人群中,框架基因KIR3DL2、3DL3、2DL4和3DP1存在于所有个体;较为常见KIR基因有3DL1、2DL1、2DL3、2DP1和2DS4,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836 3、0.905 7、0.884 2、0.905 7和0.810 3;频率较低的基因有KIR2DS1、2DS2、2DS3、2DS5、3DS1、2DL2和2DL5,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201 0,0.134 0,0.064 6,0.170 8,0.195 5,0.131 4,0.215 1;共发现20种KIR基因型,其中以ID号为1和2的基因型最为常见,频率为52.68%和15.63%。结论拉萨地区藏族人群KIR基因分布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之间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拉萨地区藏族 基因频率 基因型
原文传递
基于CROPWAT模型的拉萨地区燕麦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徐冰 汤鹏程 +2 位作者 李奇 益西卓嘎 仁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39,183,共6页
针对西藏高海拔地区灌溉人工草地发展面临牧草灌溉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的现实,以拉萨市为研究区,依托田间试验和CROPWAT模型模拟预测,对燕麦需水量、耗水量、优化灌溉制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拉萨地区燕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为570 mm,不同水... 针对西藏高海拔地区灌溉人工草地发展面临牧草灌溉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的现实,以拉萨市为研究区,依托田间试验和CROPWAT模型模拟预测,对燕麦需水量、耗水量、优化灌溉制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拉萨地区燕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为570 mm,不同水分条件下耗水量在464∽570 mm之间,分蘖、拔节初期为燕麦灌水关键期。通过CROPWAT模型模拟,确定当地燕麦灌水2∽4次较适宜。最优非充分灌溉制度的灌水时间为播种前、分蘖期和拔节初期,净灌水量分别为37、43、3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耗水量 优化灌溉制度 CROPWAT模型 拉萨地区
下载PDF
拉萨地区林周盆地设兴组上部(古近系)年代研究的新进展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纪占胜 杨欣德 +2 位作者 臧文栓 姚建新 武桂春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2,共6页
拉萨地区林周盆地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的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主要为桦科的Alni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Carpiniptes,山毛榉科的Quercoidites,胡桃科的Juglanspollenites,榆科的Ulmipollenites,椴科的Tiliapo... 拉萨地区林周盆地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的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主要为桦科的Alnipollenites,Betulaepollenites,Carpiniptes,山毛榉科的Quercoidites,胡桃科的Juglanspollenites,榆科的Ulmipollenites,椴科的Tiliapollenites等,孢粉化石多为古近纪常见分子,未发现白垩纪的特征分子。古近纪早期大量出现的三孔沟,网面三孔沟等花粉少量出现;孢粉组合更接近于古近纪中晚期的面貌,其时代可能属于晚始新世。因此,设兴组上部的年代可能是始新世晚期。由此推论,设兴组和林子宗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不能代表白垩纪古近纪之间的构造运动,而是代表始新世晚期后的构造运动。同时,林周盆地可能沉积有古近纪的河湖相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古近系 设兴组 典中-那玛剖面 拉萨地区
下载PDF
利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分析拉萨地区植被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除多 边巴次仁 +3 位作者 王伟 张镱锂 王彩云 刘林山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9-585,共7页
离散傅立叶变换可以将基于遥感植被指数的植被季节变化用时间的频率域来表示,是定量分析植被季节变化和获取相关参数的有力工具。根据1985~1999年NOAA AVHRR全球植被指数(GVI)数据,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西藏拉萨地区植被随季节的变化特... 离散傅立叶变换可以将基于遥感植被指数的植被季节变化用时间的频率域来表示,是定量分析植被季节变化和获取相关参数的有力工具。根据1985~1999年NOAA AVHRR全球植被指数(GVI)数据,将该方法应用于分析西藏拉萨地区植被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的拉萨地区NDVI傅立叶变换的0次谐波即平均值表征了该地区总体植被生产力,而基波(1次谐波)能够获取绝大部分植被随季节的变化特征,其解释方差(explained variance)达97.57%;基波和2次谐波几乎接近于原始NDVI值。这一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时间序列变化的其他遥感数据,是分析土地覆盖和土地覆盖类型在一定时间段内动态变化规律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傅立叶变换 NDVI 土地覆盖变化 拉萨地区 西藏
下载PDF
拉萨地区及其周边的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金戈 陈永顺 巴桑次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20-3026,共7页
印度和欧亚陆-陆板块碰撞造就的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但由于地理因素限制,青藏高原内部地震台站分布稀疏,因此全球地震台网很难监测青藏高原内部发生的小型地震活动.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布设的流动台阵自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地震... 印度和欧亚陆-陆板块碰撞造就的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但由于地理因素限制,青藏高原内部地震台站分布稀疏,因此全球地震台网很难监测青藏高原内部发生的小型地震活动.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布设的流动台阵自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地震记录的分析,精确定位了拉萨周边地区的79个区域小震,发现了两个可能是受到岩浆或地下水活动影响而形成的震群,以及拉萨附近一条近期比较活跃的断层,并给出了全球台网对于该地区地震定位误差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拉萨地区 地震定位 地震活动性 地震震群
下载PDF
拉萨地区渔场水体重金属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布多 姜东生 +4 位作者 任景印 李增军 张洋国 古桑卓玛 郭敏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5-24,30,共11页
近年来河流污染日益严重,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砷是五毒元素之一,具有极强的毒性,分布广泛,它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以山南贡嘎渔场、曲水聂当渔场、林周渔场三个拉萨... 近年来河流污染日益严重,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砷是五毒元素之一,具有极强的毒性,分布广泛,它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以山南贡嘎渔场、曲水聂当渔场、林周渔场三个拉萨周边地区的主要渔场为研究对象,利用AF-610A型原子荧光光谱仪(AFS)等仪器对鲢鱼、鲫鱼、草鱼、鲤鱼、罗非鱼等5种共22条鱼体的肌肉、肝脏、心脏、鱼鳃和内残物等5个组织器官中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3个渔场水中砷的平均分布状况为:曲水聂当渔场>山南贡嘎渔场>林周渔场;②3个渔场5种鱼类不同器官中砷的平均分布状况为:山南贡嘎渔场>曲水聂当渔场>林周渔场;③不同鱼体组织器官中砷的平均分布情况为,山南贡嘎渔场:内残物>肝脏>心脏>肌肉>鱼鳃;曲水聂当渔场:鱼鳃>心脏>肝脏>肌肉;林周渔场:内残物>肝脏>心脏>鱼鳃>肌肉;不同种类鱼体内砷(As)蓄积量分析,单因素分析法比较:在肝脏中罗非鱼>鲫鱼>鲢鱼>鲤鱼>草鱼;在肌肉中罗非鱼>鲫鱼>鲢鱼>草鱼>鲤鱼;在内残物中鲢鱼>鲤鱼;在心脏中罗非鱼>鲫鱼>草鱼>鲢鱼>鲤鱼;在鱼鳃中罗非鱼>鲫鱼>鲤鱼>草鱼>鲢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区 渔场 水体 鱼体
下载PDF
白鹡鸰(Motacilla alba alboides)在拉萨地区的繁殖生态 被引量:4
16
作者 次仁 普布 +2 位作者 拉多 巴桑 许鹏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61-65,共5页
 在拉萨地区,白雌雄共同筑巢,巢的平均内径为7.87±1.65cm(n=4)、外径16.5±2.38cm(n=4)、巢高12.75±5.62cm(n=4)、巢深7.3±0.96cm(n=4)、平均离地高为0.35±0.64m(n=4)、巢重61.75±8.34g(n=4)。每窝产...  在拉萨地区,白雌雄共同筑巢,巢的平均内径为7.87±1.65cm(n=4)、外径16.5±2.38cm(n=4)、巢高12.75±5.62cm(n=4)、巢深7.3±0.96cm(n=4)、平均离地高为0.35±0.64m(n=4)、巢重61.75±8.34g(n=4)。每窝产4~6枚卵,平均长径为21.3 ,短径为15.8 ,卵平均重2.3g。孵卵期为11~12天,双亲共同育雏,平均育雏期为15天,幼鸟离巢后仍靠亲鸟为生,雏鸟主要以鳞翅目的幼虫、蚯蚓、蜘蛛以及鞘翅目昆虫为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鹡鸰 拉萨地区 繁殖生态 配偶 筑巢 产卵 孵卵 育雏 鸟类学
下载PDF
拉萨地区生物有效紫外辐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除多 普布次仁 边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1-486,共6页
根据1996~1998年由NILUV紫外辐射仪在西藏拉萨地区观测的紫外辐射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拉萨地区生物有效辐射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7年日正午最大生物有效紫外辐射剂量率(UV dose rate)达到500mW m-2,最小值为9.7 mW m-2;晴天时生物... 根据1996~1998年由NILUV紫外辐射仪在西藏拉萨地区观测的紫外辐射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拉萨地区生物有效辐射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7年日正午最大生物有效紫外辐射剂量率(UV dose rate)达到500mW m-2,最小值为9.7 mW m-2;晴天时生物有效辐射剂量率的日变化呈规则曲线,且早晚小,中午大;一年中紫外辐射变化的总趋势是由太阳天顶角决定的,紫外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是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变化;西藏拉萨地区的月平均红斑辐射剂量明显高于全球其他同纬度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区 生物 有效紫外辐射
下载PDF
拉萨地区太阳能资源变化特征分析及评估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富程 孙周 韩二红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91-1796,共6页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10年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拉萨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拉萨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一年中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呈现单峰型,5月最高,12月最低;年日照时数呈现微弱的下降...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10年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拉萨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拉萨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一年中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呈现单峰型,5月最高,12月最低;年日照时数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各月日照时数差异不大,全年日照时数呈双峰型,10月日照时数最大,8月日照时数最小。对拉萨地区太阳能资源的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拉萨地区多年平均年太阳总辐射量为7 473.3 MJ/m2,属于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区;太阳能资源稳定程度指标为1.89,稳定程度高,且直接辐射占主导,有利于进行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量 日照时数 拉萨地区 太阳能资源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区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雷蕾 毕新岭 +2 位作者 蒋瑾瑾 李吉文 顾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研究西藏拉萨地区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西藏军区总医院在2008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HSP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西藏拉萨地区HSP患者男女比例为2.58:1,发病时间无... 目的研究西藏拉萨地区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西藏军区总医院在2008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HSP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西藏拉萨地区HSP患者男女比例为2.58:1,发病时间无明显四季差异,年龄4-61岁,平均(20.24-11.0)岁,发病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疹发生率最高96.5%,与其他多个报道结论类似,在皮损的严重程度上,明显高于武汉地区;腹部受累比例低于国外报道,高于武汉地区(P〈0.05);肾脏受累比例与韩国及西班牙报道类似,高于武汉地区(P〈0.05)。本研究中20岁以下发病明显高于20岁以上,发病高峰集中在5-10岁及15-20岁2个年龄段,其中15-2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占20岁以下的41.9%,以入伍新兵为主,且与本研究及其他多个研究15岁以下年龄段相比,累及肾脏的比例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西藏拉萨地区HSP患者在发病原因,发病季节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拉萨地区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区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鲜恩英 何春华 +1 位作者 付振琳 黄莉莉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6-590,共5页
目的:探究并分析西藏拉萨地区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妇产科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住院的134例孕妇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134例健康... 目的:探究并分析西藏拉萨地区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妇产科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住院的134例孕妇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134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世居或是移居、居住海拔、补钙情况、孕前高血压病史等。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海拔、补钙情况、孕前高血压病史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0.598,P=0.044)、文化程度<初中(OR=0.187,P=0.035)、居住海拔≥4 000 m(OR=2.361,P=0.023)、未进行规律补钙(OR=2.526,P=0.048)、孕前高血压病史(OR=67.231,P=0.001)、居住时间(OR=2.394,P=0.029)和民族分布(OR=2.481,P=0.036)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各因素的贡献值由大至小依次为孕前高血压病史、居住海拔、文化程度、民族分布、年龄、补钙情况。结论:孕妇高龄、文化程度低、居住海拔高、未进行规律补钙、孕前高血压病史、居住时间≥10年和世居民族是西藏拉萨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针对以上人群应该加强预防和监控,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拉萨地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