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继发性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探讨
1
作者 白波 陈波 +3 位作者 李广洪 罗惠玲 黄学良 李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8期1348-135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继发性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00例诊断为肺动脉高压(PH)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心房和/或动脉导...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继发性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00例诊断为肺动脉高压(PH)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心房和/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或室间隔是否向左侧凸起,分为PPHN组(33例)和PH组(67例),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所有受试儿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其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关系,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二聚体水平预测PPHN的价值,并对PPHN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PPHN组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PH组[5421.25(3311.23,8079.45)µg/L比2799.14(2253.28,3589.12)µ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67,P<0.001),且D-二聚体水平与PASP呈正相关(r=0.671,P<0.001)。用D-二聚体水平预测PPHN的曲线下面积为0.788(P<0.001),当约登指数最大为0.518时,D-二聚体水平截断值为3770.265µg/L,其预测PPHN发生的灵敏度为0.727,特异度为0.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3770µg/L、酸中毒(pH<7.2)、HCO_(3)^(-)≤18 mmol/L及血乳酸>3 mmol/L均是PPH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是引起或促进继发性PPHN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收缩压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右向左分流 曲线下面积 动脉导管 秩和检验 室间隔
下载PDF
经CPAP呼吸机吸入NO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张可刚 张玲 +2 位作者 李洁 孙波 张佳磊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4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枣庄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PPHN的新生儿3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CPAP吸入... 目的探讨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枣庄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PPHN的新生儿3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CPAP吸入NO,疗程到患儿撤离NO;记录吸入NO前后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同时监测二氧化氮(NO_(2))、高铁血红蛋白数值(MHb),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结果吸入NO前氧分压与经皮血氧饱和度低于吸入NO后1、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入NO前心率、血压、血小板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吸入NO后1、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儿吸入N01、24、48、72 h后的MHb含量均<3%,NO_(2)浓度均<2.0 ppm,均在安全范围。结论经CPAP呼吸机吸入NO治疗PPHN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正压通气 一氧化氮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下载PDF
吸入一氧化氮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氧供状态、左心功能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宋严莉 范庆庆 郑盈利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3年第3期195-198,共4页
目的探索吸入一氧化氮(NO)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氧供状态、左心功能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PPHN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40例。常规组予高频振荡通气,联... 目的探索吸入一氧化氮(NO)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氧供状态、左心功能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PPHN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40例。常规组予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组给予联合吸入NO,对比两组患儿氧供状态、血小板聚集功能、左心功能水平及结局。结果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组干预72 h末血氧饱和度(SaO 2)、血氧分压(PaO 2)水平高于常规组;氧合指数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72 h末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72 h末左心室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水平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72 h末左心室收缩期峰值速度(sm)、左心室输出量高于常规组,Tei指数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联合组病死率为0.00%(0/40),常规组为7.50%(3/40),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结论吸入NO可调节新生儿PPHN患儿左心功能,改善氧供状态,调节血小板聚集功能,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吸入一氧化氮 左心功能 新生儿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结合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脑钠尿肽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陶士瑛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27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结合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脑钠尿肽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普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同期选取健康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组。...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结合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脑钠尿肽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普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同期选取健康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组。两组均进行超声心动图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脑钠尿肽检测,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及阳性率。结果:研究组左房内径、右房内径、左室内径、右室内径、肺动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脑钠尿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左房内径、右房内径、左室内径、右室内径、肺动脉内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脑钠尿肽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超声心动图指标、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脑钠尿肽水平均会出现异常,临床可以上述指标作为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诊断、治疗效果评价、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图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脑钠尿肽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马丽娟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10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用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判断病情、评估疗效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于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30例PPHN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B组,并回顾性分析同期...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用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判断病情、评估疗效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于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30例PPHN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B组,并回顾性分析同期于院内出生的30例健康新生儿的体检资料,纳入A组,均开展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两组新生儿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的峰值速度(TAPSV)、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位移(TAPSE)、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A)、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结果与A组比,B组新生儿TAPSV、TAPSE及RVFAC水平均更低;RVESA、RVEDA水平及右心室Tei指数均更高(均P<0.05)。两组新生儿SBP、DBP、LVEF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用于新生儿PPHN的临床诊断中,可明确患儿右心室功能变化情况,能够指导PPHN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图 右心室功能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4
6
作者 袁文浩 曾凌空 +2 位作者 刘晓艳 莫璐霞 刘汉楚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94例PPHN患儿分为A组32例、B组32例和C组30例。三组性别、胎龄、日龄、体质量、肺动脉压、生产方式、原发病比较差异...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94例PPHN患儿分为A组32例、B组32例和C组30例。三组性别、胎龄、日龄、体质量、肺动脉压、生产方式、原发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联合多巴酚丁胺,B组采用单纯高频振荡通气,C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多巴酚丁胺,观察三组临床疗效。同时,治疗前、治疗12、24、48 h检测三组血氧饱和度(Sp O2)、氧合指数(OI),治疗前、治疗48 h检测三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D-二聚体(D-D)水平变化。结果 C组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A组(75.0%)、B组(68.7%)(P均<0.05);治疗12、24、48 h,C组Sp O2高于同期A组、B组,OI低于同期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8 h,C组血清CRP、BNP、D-D水平低于A组、B组(P均<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多巴酚丁胺能显著改善PPHN患儿的缺氧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与降低血清CRP、BNP、D-D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高频振荡通气 多巴酚丁胺 C反应蛋白 脑钠肽 D-二聚体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评价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右室功能 被引量:7
7
作者 刘蓉 邓又斌 +4 位作者 杨好意 毕小军 陈斌 申屠纬慧 黎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85-168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所测Tei指数评价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右室功能。方法测量32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及20例健康新生儿的右心常规超声指标,同时记录三尖瓣环的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频谱图,测量相关时... 目的探讨应用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所测Tei指数评价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右室功能。方法测量32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及20例健康新生儿的右心常规超声指标,同时记录三尖瓣环的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频谱图,测量相关时间间期,并计算出Tei指数。结果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组所测Tei指数明显增大,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各组间Tei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直线相关性分析:正常组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组中Tei指数与孕周、日龄、心率均无相关性(P>0.05)。患儿组中Tei指数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性(r=0.45,P<0.05)。结论采用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所测Tei指数方法简便,可重复性好,而且不受孕周、日龄、心率的影响,可以较敏感地定量反映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右室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成像 TEI指数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与西地那非联合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7
8
作者 武彦秋 胥冬梅 +4 位作者 周启立 王志杰 刘会玲 董志勇 刘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8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与西地那非联合治疗方案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9例PPHN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与西地那非联合治疗方案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9例PPHN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研究组予西地那非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72 h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吸入氧浓度(Fi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肺动脉压力(SPAP)、体循环血压(SBP)。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aCO_2、FiO_2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儿治疗后SaO_2、PaO_2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SPAP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SP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BP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与西地那非联合治疗新生儿PPHN,疗效较佳,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以及相关临床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西地那非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勇 阮敏仪 +2 位作者 苏锦珍 谢伊玲 李敏许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344-348,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诊断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117例作为肺动脉高压组(PPHN组),根据1∶1配对原则筛... 目的探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诊断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117例作为肺动脉高压组(PPHN组),根据1∶1配对原则筛选同期住院期间胎龄无显著差异、无PPHN的117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相关临床表现,进而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新生儿PPHN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基础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阿氏评分(1 min、5 min、10 min)、宫内感染、羊水污染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OR=3.087,95%CI:1.356~7.026,P=0.007)、胎粪吸入综合征(OR=46.436,95%CI:4.789~450.304,P=0.000)、新生儿呼吸性酸中毒(OR=8.126,95%CI:2.576~25.634,P=0.00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OR=9.614,95%CI:4.104~22.519,P=0.000)、动脉导管未闭(OR=9.663,95%CI:3.980~23.461,P=0.000)为PPHN的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呼吸性酸中毒、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是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危险因素 新生儿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与高频振荡通气联合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合并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伟 姜凤朝 +1 位作者 孟琼 游楚明 《现代医院》 2020年第10期1532-1534,1538,共4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合并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诊断MAS合并PPHN并需机械通气的新生儿32例,按照是否使用PS分为治疗组(PS,n=17)和对照组(C,n=1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与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合并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诊断MAS合并PPHN并需机械通气的新生儿32例,按照是否使用PS分为治疗组(PS,n=17)和对照组(C,n=15)。治疗组在机械通气前通过经气管插管注入PS 120mg其余两组治疗相同。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测量动脉血气、氧合指数、肺动脉收缩压;并对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肺动脉收缩压、PaCO2、0I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aO2升高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与高频振荡通气联合应用治疗MAS合并PPHN在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氧合方面优于对照组,安全有效,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高频振荡通气 胎粪吸入综合征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下载PDF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被引量:5
11
作者 卿平 徐希奇 荆志成 《中国医刊》 CAS 2004年第7期11-13,共3页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很容易被误诊、漏诊的一类儿科心血管疾病 ,但 2 0 0 3年WHO肺动脉高压工作指南认为 ,应进一步加强此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诊断及时 ,治疗得当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我国在此领域工作基础薄弱 ,临...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很容易被误诊、漏诊的一类儿科心血管疾病 ,但 2 0 0 3年WHO肺动脉高压工作指南认为 ,应进一步加强此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诊断及时 ,治疗得当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我国在此领域工作基础薄弱 ,临床经验少 ,科研工作几属空白。因此 ,作者希望以此篇文章抛砖引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误诊 漏诊 诊断 肺循环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一氧化氮吸入联合米力农对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氧合功能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珊 张华玲 朱晓芳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1586-1588,1594,共4页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吸入联合米力农,对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PPHN)氧合功能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经NO吸入治疗无效的PPHN患儿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接受低浓度NO吸入治疗,如果经皮血氧...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吸入联合米力农,对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PPHN)氧合功能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经NO吸入治疗无效的PPHN患儿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接受低浓度NO吸入治疗,如果经皮血氧饱和度(SpO 2)持续未发现明显改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米力农注射液持续静脉滴注。观察各时间段动脉血氧饱和度(SaO 2)、氧分压(PaO 2)、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氧合指数(OI)的变化,以及基线时,和米力农治疗3d后患儿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平均压(PAMP)、右心室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收缩期峰值速度(sm)、右心室输出量、左心室二尖瓣环em、sm、左心室输出量和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的变化,并观察患儿的临床转归。结果患儿各时间点氧合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SaO 2、PaO 2和OI在6h时均较基线时显著下降,12h、24h、48h、72h时均逐渐上升,仅PaCO 2在6h时较基线时显著上升,之后逐渐下降。患儿治疗后PASP和PAMP水平均较基线时显著下降(P<0.01)。患儿右心室输出量、左心室sm、左心室输出量均较基线时显著上升(P<0.01),Tei指数较基线时显著下降(P<0.01)。42例患儿中,最终治愈23例,好转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86%。结论对于NO吸入治疗无效的PPHN患儿,联合应用米力农静脉滴注,可有效降低肺血管阻力,提高氧合功能,改善右心和左心功能,从而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米力农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氧合功能 心功能
下载PDF
米力农联合机械通气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氧合指数、住院相关指标及疾病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高宁 王蓬春 吕园园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17期1894-1897,共4页
目的探讨米力农联合机械通气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氧合指数、住院相关指标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10月—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0例新生儿PPHN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目的探讨米力农联合机械通气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患儿氧合指数、住院相关指标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10月—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0例新生儿PPHN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50例。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米力农治疗3 d。对比2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肺动脉收缩压(sPAP)、体循环血压、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5/50),高于对照组的74%(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O2)]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吸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sPAP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仅观察组体循环收缩压低于治疗前(P<0.05),但未对各脏器供血产生影响;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PPHN患儿实施米力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大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明显改善氧合指数等血气分析指标及sPAP,有效促进疾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米力农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氧合指数
下载PDF
应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宛洋 张舒晴 +1 位作者 左敬叶 岳冬梅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2期1288-1291,共4页
目的对一氧化氮吸入(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重度PPHN患儿共80例,分为iNO组(iNO... 目的对一氧化氮吸入(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重度PPHN患儿共80例,分为iNO组(iNO+机械通气)40例和常规组(单独应用机械通气)40例,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肺动脉压力、血气离子分析及呼吸功能。结果iNO组患儿使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均小于常规组,肺动脉压力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组和常规组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MAP)、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及pH值组间、时间及组间×时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使用一氧化氮吸入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呼吸功能,从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一氧化氮吸入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黄玲莉 韦红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6-49,共4页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又称持续胎儿循环(per-sistent fetalcirculation,PFC),是指多种病因引起新生儿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
关键词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 西地那非 hypertension pulmonary 治疗 持续胎儿循环 体循环动脉
下载PDF
西地那非联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增波 冯伟 欧阳熠烨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418-419,423,共3页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联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38例PPHN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其中应用西地那非联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的22例为治疗组,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的16例为对照...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联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38例PPHN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其中应用西地那非联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的22例为治疗组,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的16例为对照组,比较氧和指数(OI)、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氧分压(Pa O2)、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OI、SPO2、Pa O2、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西地那非治疗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西地那非联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PPHN的疗效确切,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地那非 常频机械通气 新生儿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血清IL-1β、vWF、HMGB1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海娟 段劲松 +3 位作者 张梦华 许泽辉 梁中信 陈霞 《疑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954-960,共7页
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1β(IL-1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21年11月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儿一科收治的PPHN患儿121例为PPHN组,根据病... 目的分析血清白介素-1β(IL-1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21年11月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儿一科收治的PPHN患儿121例为PPHN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37例、中度41例、重度43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亚组33例和预后良好亚组88例,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44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vWF、HMGB1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PHN患儿血清IL-1β、vWF、HMGB1水平与肺动脉收缩压/收缩压(SPAP/SBP)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PHN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IL-1β、vWF、HMGB1水平对PPHN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PHN组血清IL-1β、vWF、HMGB1水平升高[t(U)=12.456、32.373、9.809,P均<0.001]。轻度、中度、重度患儿血清IL-1β、vWF、HMGB1水平依次升高(F=110.958、108.337、80.870,P均<0.001)。预后不良亚组宫内窘迫比例、机械通气时间、NO吸入时间、SPAP/SBP、IL-1β、vWF、HMGB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高频振荡通气比例、氧合指数低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PHN患儿血清IL-1β、vWF、HMGB1水平与SPAP/SBP呈正相关(r_(S)=0.644、0.673、0.616,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频振荡通气、氧合指数高为PPHN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OR(95%CI)=0.823(0.741~0.914)、0.862(0.808~0.918)],机械通气时间、NO吸入时间、SPAP/SBP、IL-1β、vWF、HMGB1升高为其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559(1.458~4.490)、1.285(1.084~1.523)、2.643(1.051~6.645)、1.246(1.019~1.524)、1.085(1.006~1.171)、1.340(1.064~1.686)]。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L-1β、vWF、HMGB1水平单独与联合预测PPHN患儿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64、0.763、0.782、0.907,三项联合预测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Z/P=3.938/<0.001、3.535/<0.001、3.093/0.002)。结论PPHN患儿血清IL-1β、vWF、HMGB1水平升高,与PPHN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白介素-1Β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预后
下载PDF
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对血清pro-BNP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静 俞生林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1151-1152,共2页
目的研究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效果及对血清B型钠尿肽的前体(pro-BNP)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PPHN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静滴联合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西地那非口... 目的研究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效果及对血清B型钠尿肽的前体(pro-BNP)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PPHN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硫酸镁静滴联合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西地那非口服联合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动脉压(SPAP)、体循环收缩压(SBP)、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临床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血清pro-BNP、CRP和MMP-9水平。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SPAP下降,SBP升高,PaO2和氧合指数增加,PaCO2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pro-BNP、CRP和MMP-9水平均较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地那非治疗PPHN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显著降低血清proBNP和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西地那非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PRO-BNP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凤英 梁红 徐兆峰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38-438,共1页
关键词 新生儿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图 多普勒超声 心导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