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3篇文章
< 1 2 1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果实挥发性化合物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侯晨阳 张艳霞 +2 位作者 薛晓斌 王振平 李栋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试验以3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设对照(CK)、轻度胁迫(T1)、中度胁迫(T2)和重度胁迫(T3)4个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组分,采用荧光定量... 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试验以3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设对照(CK)、轻度胁迫(T1)、中度胁迫(T2)和重度胁迫(T3)4个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组分,采用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VvCCD1)、E-(β)-丁香烯合成酶(VvEcar)和植物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基因(VvHPLA)、芳樟醇合成酶基因(Vvlis)在葡萄果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花后110 d,与CK相比,T1和T2处理下果实百粒重分别显著降低7.32%和20.97%,T3处理下果实百粒重显著降低31.80%;T1和T2处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相比于CK分别增加10.33%和5.68%,差异不显著,但在T3处理下,果实TSS显著降低15.74%;果实有机酸含量在T1和T2处理下分别降低11.66%(P>0.05)和25.56%(P<0.05),T3处理显著增加18.61%;各处理下总酚含量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T2处理果实花色苷含量显著提高9.35%,T1处理和T3处理与CK间差异不显著;水分胁迫处理下T1、T2、T3处理单宁含量分别是CK的2.3倍,1.3倍和2.8倍,T3处理显著高于CK。对于‘赤霞珠’葡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合成,共筛选出42种主要挥发性物质,醛类物质是含量最多的一类挥发性物质,其中2-己醛在果实整个发育期含量最高,在花后110 d时T1和T2处理比对照分别降低了24.61%和71.95%,T3处理下2-己醛含量是CK处理的2倍。T1、T2处理会降低果实醛类、酮类、酯类以及烃类物质含量,但会促进醇类物质合成。水分胁迫处理下T1处理VvCCD1、VvEcar、VvHPLA、Vvlis基因表达量显著提升,T3处理则抑制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 水分胁迫 挥发性化合物 基因表达 果实品质
下载PDF
蜂蜜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跃 王胤晨 +4 位作者 袁扬 邓梦青 廖艳 徐龙飞 赵恬 《蜜蜂杂志》 2024年第2期8-13,共6页
蜂蜜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包括醇类、芳香族类、醛类、酸类、烯类、酮类、烷烃类、酯类等,已作为蜂蜜中的特征物质广泛应用于蜂蜜花源和地理来源的鉴别。文中简述了挥发性化合物在蜂蜜花源和地理来源鉴别中的应用,在蜂蜜... 蜂蜜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包括醇类、芳香族类、醛类、酸类、烯类、酮类、烷烃类、酯类等,已作为蜂蜜中的特征物质广泛应用于蜂蜜花源和地理来源的鉴别。文中简述了挥发性化合物在蜂蜜花源和地理来源鉴别中的应用,在蜂蜜香气或风味、生物活性中的贡献,以及在储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挥发性化合物 特征物质 鉴别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对羊肚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3
作者 孙海斓 裴龙英 +3 位作者 陈瑶 袁荣欣 陈潇 赵立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1-269,共9页
为探究不同干燥处理前后羊肚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技术对新鲜、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羊肚菌的菌伞和菌柄中挥发性气味化... 为探究不同干燥处理前后羊肚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技术对新鲜、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羊肚菌的菌伞和菌柄中挥发性气味化合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干燥前后不同羊肚菌样品在气味轮廓上存在差异。通过HS-GC-IMS分析检测出41种挥发性气味物质,其中新鲜羊肚菌中醇类(40.02%~50.76%)、酯类(15.82%~25.66%)和醛类(18.24%~20.33%)化合物相对含量丰富。经不同干燥处理后,新鲜羊肚菌中醇类化合物损失了27.39%~33.51%;酯类化合物损失了62.14%~68.51%,而酮类和吡嗪类化合物总含量显著增加(P<0.05)。此外,相同干燥方式下羊肚菌菌伞中酯类和醛类化合物显著高于菌柄(P<0.05)。根据相对气味活度(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鉴定出21种对样品具有气味贡献的化合物。其中新鲜样品中有6种关键气味化合物包括1-辛烯-3-醇、庚醛、丙醛、2-辛酮、乙酸异戊酯和二甲基硫醚,可赋予羊肚菌蘑菇味、果香和酯香味,干燥样品中增加了苯甲醛、己醛和2,3-戊二酮3种关键气味化合物。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羊肚菌干燥方式的选择和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真空冷冻干燥 热风干燥 电子鼻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
下载PDF
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雪辉 何俊华 +2 位作者 黄梓炜 蓝小河 张兵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4-181,共8页
为了解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精炼各阶段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AV)>1... 为了解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精炼各阶段油茶籽油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精炼过程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OAV)>1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有37种;毛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色油、脱臭油和脱蜡油的挥发性化合物和关键风味物质分别有56与29、51与30、51与30、54与33、42与25、39与24种;油茶籽油中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由酯类、醛类、醇类、酸类、杂环类、酮类和烯类组成,分别有24、15、13、7、6、5、4种,精炼各阶段挥发性化合物中浓度最高的基本上都是醛类,其次是醇类和酯类;随着精炼过程的进行,油茶籽油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逐渐减少,尤其是酯、醇和杂环的种类减少明显,由毛油中的18、11、6种化合物减少至脱蜡油中的13、7、1种,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醛类、酮类、醇类、酸类和酯类整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精炼过程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较大是脱色、脱臭2个工序,脱色油中酸类物质显著增加,产生发霉、腐败和汗味等不良气味,脱臭后,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明显降低,风味强度减弱,不利于浓香油茶籽油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油脂精炼 挥发性化合物 风味
下载PDF
不同剂量辐照对鸡胸肉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悦妍 冯涛 +4 位作者 戚文元 孔秋莲 王海宏 庄海宁 王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25,共6页
为探究电子束辐照对鸡胸肉异味产生的影响,对不同剂量辐照鸡胸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不同剂量辐照鸡... 为探究电子束辐照对鸡胸肉异味产生的影响,对不同剂量辐照鸡胸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不同剂量辐照鸡胸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对辐照鸡胸肉进行感官评价实验,结合挥发性化合物含量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检测到了18种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大于1的挥发性化合物,其中2 kGy剂量辐照对鸡胸肉中挥发性化合物影响最明显。确定了对鸡胸肉果香、霉香、油脂、鸡肉味、油漆味有重要贡献的特征化合物。感官评价得分结合挥发性化合物的OAV表明反-2-辛烯醛、1-辛烯-3-醇、壬醛、3-羟基-2-丁酮可能是辐照鸡胸肉产生辐照异味的特征化合物。实验结果为电子束辐照食品中异味的检测及掩盖提供理论依据,推动电子束辐照保鲜技术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鸡胸肉 挥发性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感官评价
下载PDF
来凤姜的抗氧化与抑菌活性及挥发性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肖锦 艾廷阳 +4 位作者 万佳玮 尹聪 覃竹山 刘娇 覃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28,共10页
目的 探究来凤姜(Zingiber officinale)的抗氧化、抑菌活性及挥发性化合物,并与云南小姜和山东莱芜娃娃姜进行对比。方法 以绿水镇、漫水乡、百福司镇3地的来凤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 目的 探究来凤姜(Zingiber officinale)的抗氧化、抑菌活性及挥发性化合物,并与云南小姜和山东莱芜娃娃姜进行对比。方法 以绿水镇、漫水乡、百福司镇3地的来凤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对来凤姜LS3(绿水镇3号姜)、BF5(百福司镇5号姜)、MS10(漫水乡10号姜)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并与YNXJ(云南小姜)和SDLW(山东莱芜娃娃姜)进行对比,基于相似度和主成分分析其特征挥发性物质。结果 来凤姜LS21(绿水镇21号姜)的抗氧化活性最强,MS7(漫水乡7号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与我国其他地方特色生姜相比,来凤姜中的茴香醛、异戊醛、3-甲基丁醛、2-庚酮单体及二聚体相对含量较高,为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不同产地来凤姜相比,绿水镇LS3的β-月桂烯聚合物、β-月桂烯二聚体、α-水芹烯二聚体、芳樟醇相对含量显著高于BF5和MS10。百福司镇BF5的2-庚酮二聚体和己醛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生姜。漫水乡MS10的3-戊酮单体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来凤姜。结论 不同产地来凤姜的性质也有所差异,可根据不同产地生姜的生物活性及其特有挥发性化合物,为确定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生姜特征风味物质供理论支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凤姜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挥发性化合物
原文传递
葱、姜和紫苏的添加对预制细点圆趾蟹挥发性化合物和ATP及关联产物变化的影响
7
作者 王清政 徐燕如 +3 位作者 刘敏 谷贵章 徐大伦 张进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68-276,共9页
考察葱、姜和紫苏作为佐菜对预制细点圆趾蟹食用品质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3种佐菜均具有去腥效果,且以葱去腥作用最强,姜能赋予蟹肉较强的辛辣味,紫苏使蟹肉气味丰富浓郁。4组蟹肉挥发性气味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佐菜的添加使蟹肉... 考察葱、姜和紫苏作为佐菜对预制细点圆趾蟹食用品质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3种佐菜均具有去腥效果,且以葱去腥作用最强,姜能赋予蟹肉较强的辛辣味,紫苏使蟹肉气味丰富浓郁。4组蟹肉挥发性气味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佐菜的添加使蟹肉挥发性物质种类更丰富。对照组蟹肉挥发性化合物共鉴定出47种,葱组50种,其中,己醛、庚醛、辛醛、壬醛和1-辛烯-3-醇等具有腥味的化合物相对含量降低;姜组增加到56种,含醛类14种,癸醛、3-甲基丁醛等赋予蟹肉较好的水果香、坚果香和花香;紫苏组检测出70种挥发性化合物,含15种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丰富的酮类、酯类和吡嗪类使其风味变得更加独特。添加佐菜不会改变蟹肉三磷酸腺苷在高温下的降解途径,但会影响关联产物的降解量,姜组中腺嘌呤的含量最高为1.95 mg/100 g;紫苏组中肌苷酸的含量最高为72.52 mg/100 g,相应其鲜味也表现突出;葱组中次黄嘌呤核苷和次黄嘌呤的含量分别为2.12 mg/100 g和3.69 mg/100 g,含量最低,相应其苦味最弱。本研究直观反映了佐菜对蟹肉风味的影响,为优质细点圆趾蟹预制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点圆趾蟹 预制菜 挥发性化合物 滋味 三磷酸腺苷及关联产物
下载PDF
叶喷水溶硅对楼葱不同部位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8
作者 王玉 王荣辉 +6 位作者 丁月花 侯晓健 王江龙 贾毅男 包文毅 王婷 张光弟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9-88,共10页
为探究营养生长期叶喷水溶硅对楼葱品质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楼葱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楼葱假茎、管状叶分别检测出64种和6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假茎中鉴定出有效物质共38种,管状叶中鉴定出有... 为探究营养生长期叶喷水溶硅对楼葱品质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楼葱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楼葱假茎、管状叶分别检测出64种和6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假茎中鉴定出有效物质共38种,管状叶中鉴定出有效物质共33种,喷施400倍的水溶硅能够提高假茎中呈花果香气(格蓬酯、辛酸乙酯等)以及香辛气味(二烯丙基二硫、二丙基三硫醚等)的挥发性化合物累积量,且能提高管状叶中呈花香果香的挥发性化合物的丰度。因此,通过外源水溶硅的喷施,可提升楼葱特征性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为加强楼葱不同组织部位定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葱 水溶硅 品质调控 假茎 管状叶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凝胶涂覆卷烟纸对侧流烟气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9
作者 牛佳佳 胡永华 牛和林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4-52,共9页
为了选择性地降低卷烟侧流烟气中一些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常温自合成法制备了12种金属复合水凝胶材料。利用冷场发射式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水凝胶均匀涂覆在卷烟纸表面后... 为了选择性地降低卷烟侧流烟气中一些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常温自合成法制备了12种金属复合水凝胶材料。利用冷场发射式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水凝胶均匀涂覆在卷烟纸表面后,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评价其降低挥发性化合物的效果。结果表明,水凝胶材料具有均匀的多孔结构,有利于分散烟气,降低侧流烟气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水凝胶材料对侧流烟气中挥发性羰基化合物的降低率达35%以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流烟气 挥发性化合物 溶胶凝胶 卷烟纸 红外光谱法
下载PDF
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卤化丁基胶塞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10
作者 班璐 于兰 +3 位作者 马玉玲 白青青 张晴 王娅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3年第10期64-68,共5页
建立了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注射用阿尼芬净的卤化丁基胶塞中的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正己烷、甲基环戊烷、环己烷等5种挥发性化合物。采用DB-624色谱柱,起始温度60℃保持3 min,以5℃•min^(-1)升温到80℃保持10 min,再以15℃•min^(-1... 建立了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注射用阿尼芬净的卤化丁基胶塞中的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正己烷、甲基环戊烷、环己烷等5种挥发性化合物。采用DB-624色谱柱,起始温度60℃保持3 min,以5℃•min^(-1)升温到80℃保持10 min,再以15℃•min^(-1)升温到240℃保持10 min,分流比20∶1,顶空瓶80℃平衡40 min。在上述条件下,5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分离度均大于1.5,其浓度均在0.1-2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均在81.1%-101.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该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包装材料与药品相容性试验中的可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法 卤化丁基胶塞 挥发性化合物 包装材料 相容性
下载PDF
不同陈皮中游离态与键合态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分析
11
作者 李笛帆 余祥英 杨金易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40-49,共10页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品种陈皮(CitrireticulataePericarpiums,CRPs)中游离态与键合态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方法采用沸水浸泡和树脂洗脱/β-葡萄糖苷酶水解方式制备福建芦柑、广东茶枝柑和浙江蜜桔3种陈皮中游离态与键合态挥发性化合物,利...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品种陈皮(CitrireticulataePericarpiums,CRPs)中游离态与键合态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方法采用沸水浸泡和树脂洗脱/β-葡萄糖苷酶水解方式制备福建芦柑、广东茶枝柑和浙江蜜桔3种陈皮中游离态与键合态挥发性化合物,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陈皮游离态与键合态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结果GC-MS分析显示3种陈皮共检出24种游离态挥发性成分,均以单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广东茶枝柑陈皮单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种类最多,与另外2种陈皮相比,具有较高含量的邻甲氨基苯甲酸甲酯、p-伞花烃和酚类化合物,以及较低的D-柠檬烯/γ-萜品烯含量比值,同时3种陈皮各有其特有的倍半萜烯类物质;3种陈皮共检出32种键合态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福建芦柑陈皮与浙江蜜桔陈皮均以醇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广东茶枝柑陈皮以单萜烯类化合物为主。此外,不同陈皮中均有游离态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高于键合态挥发性化合物,许多键合态成分呈萜烯类结构(如醇类、醛类、单萜烯类)。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产地品种陈皮的区分,以及后续陈皮陈化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挥发性化合物 游离态 键合态 顶空固相微萃取 产地 品种
原文传递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对郫县豆瓣酱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12
作者 陈丽兰 陈祖明 袁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83-290,共8页
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旨在探析炒制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郫... 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旨在探析炒制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郫县豆瓣酱在炒制4 min后表现出最强的果香;在炒制5 min后表现出最强的焦香、木香和坚果香;郫县豆瓣酱的辛香随着炒制时间延长而减弱。不同炒制时间郫县豆瓣酱样品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GC-IMS技术较好地分离,在不同炒制时间的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9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醛类、酮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大,醛类和酯类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包括丁醛、异丁烯醛、2-甲基丙醛、戊醛、3-甲基丁醛、异丁酸异丁酯、丁酸乙酯、乙酸甲酯。由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34种标志性化合物;由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焦香、木香和坚果香与大部分香气化合物呈显著负相关,辛香与大部分香气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酱 炒制时间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稻谷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作者 邵晋 董家琳 +1 位作者 吴学友 唐培安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3年第3期83-89,共7页
稻米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选择,而挥发物是影响大米适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稻谷挥发物主要分为烃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醇类以及杂环类。目前,蒸馏萃取法(SDE)、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CFE)、溶剂辅助风味萃取法(SAFE)以及顶空... 稻米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选择,而挥发物是影响大米适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稻谷挥发物主要分为烃类、醛类、酮类、酯类、酸类、醇类以及杂环类。目前,蒸馏萃取法(SDE)、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CFE)、溶剂辅助风味萃取法(SAFE)以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等富集方式是广泛应用的稻谷挥发物前处理手段,电子鼻(E-nose)、气相-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嗅闻(GC-O)以及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等技术是常用的稻谷挥发物检测方法。文章综述了稻谷挥发物组成及其生成途径的研究进展,以及近年来稻谷挥发物分析的前处理方法与检测手段的研究,并展望了稻谷挥发物检测在粮食储藏研究上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挥发性化合物 前处理 检测方法
下载PDF
6种市售露酒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测定与分析
14
作者 丁岚 李开 +3 位作者 杨永锋 曾鸣 陈玥璋 宋昊 《现代食品》 2023年第3期165-172,188,共9页
为比较分析市售露酒的挥发性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测定了6种露酒产品,结合挥发性成分含量、类别和主成分分析(P... 为比较分析市售露酒的挥发性化合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测定了6种露酒产品,结合挥发性成分含量、类别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讨论了异同。共鉴定出113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酯类、烯烃类、醇类、醛类等物质,其中5个化合物为6种产品共有,分别是乙醇、D-柠檬烯、己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和苯乙烯。各产品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及数量相差较大,浸提类露酒中未发现酮类物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8.63%,4个主成分主要包含酯类、醇类和烯烃类物质,说明这些物质可以作为衡量露酒品质的重要指标。样品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复蒸馏和浸提工艺的差异对露酒挥发性成分影响明显。本研究为露酒的开发及品质评价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酒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化合物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褪黑素和短波紫外联合处理对鲜切麻竹笋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东杰 赵爽 +3 位作者 刘祯 肖更生 王锋 马路凯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85-94,共10页
目的探究褪黑素和短波紫外(ultraviolet C,UV-C)保鲜处理方式对鲜切麻竹笋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igration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对褪黑素处理、UV-C处... 目的探究褪黑素和短波紫外(ultraviolet C,UV-C)保鲜处理方式对鲜切麻竹笋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方法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igration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对褪黑素处理、UV-C处理和鲜切麻竹笋样品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GC-IMS检测结果表明麻竹笋挥发性成分以醇、醛和酯为主。鲜切麻竹笋中鉴定出6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18种醇、10种酯、9种醛、9种烯烃、4种酮、3种酸和7种其他挥发性化合物。UV-C和褪黑素处理显著抑制鲜切笋发酵过程并且改变挥发性酯的种类和含量,导致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丁酸丙酯明显积累。与单独UV-C或褪黑素处理不同,联合处理可以提高反式-2-丁烯酸乙酯、2-辛醇、3-甲基-1-戊醇、丙酸含量,并抑制发酵过程中不良风味如对甲酚的积累。3-甲基吲哚、安息香醛、对甲酚、反式-2-庚烯醛(二聚体)、己醇聚合物可以作为判别不同处理贮藏麻竹笋的主要特征性标志物。结论本研究为鲜切麻竹笋物理保鲜提供了理论支撑,为褪黑素和UV-C联合处理在果蔬保鲜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竹笋 挥发性香气化合物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短波紫外线 褪黑素
原文传递
新疆野苹果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27
16
作者 陈学森 冯涛 +3 位作者 张艳敏 何天明 冯建荣 张春雨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1-179,共9页
以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巩留县莫合镇的新疆野苹果(Malussieversii(Lebed.)Roem.)30个实生株系及国光、元帅、富士、金冠等苹果(MaluspumilaMill.)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香气成分,旨在为探讨... 以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巩留县莫合镇的新疆野苹果(Malussieversii(Lebed.)Roem.)30个实生株系及国光、元帅、富士、金冠等苹果(MaluspumilaMill.)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香气成分,旨在为探讨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的亲缘关系及为新疆野苹果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①根据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共有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数计算相似系数,其大小与苹果品种(类型)的演化历史相吻合;②新疆野苹果各实生株系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各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数及其含量以及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分离比率与含量等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参试的30个实生株系间差异明显,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进一步与4个栽培苹果品种挥发性化合物组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品种化合物种类数在5以上、含量在0.04mg/L的化合物均属于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说明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组分基本一致,上述研究结果支持“新疆野苹果可能是栽培苹果的祖先种”的结论,但有48种成分为栽培苹果特有的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在新疆野苹果检测不到,其中乙酸丙酯及苯乙醛等6种成分为特征香气成分。因此,栽培苹果可能是杂种起源;③从新疆野苹果30个实生株系中共检测到包括酯类、醇类、酮类、醛类、酸类、苯衍生物、杂环类、萜类、烃类、缩醛类和内酯类等11类化合物177种,其中缩醛类和内酯类化合物在栽培苹果品种中没有检测到,90种成分为新疆野苹果特有成分,1-丁醇及大马酮等7种成分为香气值大于1的特征香气成分。因此,新疆野苹果作为栽培苹果遗传改良的珍贵资源,进行“利用保存”的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苹果 栽培苹果 挥发性化合物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鲈鱼风干成熟工艺过程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变化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昌华 王艳 +1 位作者 章建浩 张迎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50-254,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鲈鱼腌制风干成熟工艺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测定,分析鲈鱼加工不同阶段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的成分、种类、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鲈鱼腌制风干成熟过程中共鉴定出6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15种...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鲈鱼腌制风干成熟工艺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测定,分析鲈鱼加工不同阶段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的成分、种类、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鲈鱼腌制风干成熟过程中共鉴定出6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15种、醇类20种、酮类7种、酯类7种、烃类15种;其中己醛、2-甲基-4-戊烯醛、2-已烯醛、2-辛烯醛、苯甲醛、1-辛烯-3-醇、2-庚酮、(E,E)-3,5-辛二烯-2-酮等为产品重要挥发性化合物;不同加工阶段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明显,原料肉中烃类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挥发性成分,腌制风干成熟工艺过程中随着肌肉氧化程度增加,醛类、酮类、酯类化合物含量升高,烃类和醇类挥发性化合物含量降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种类随着工艺过程中脂质的氧化而不断增多,说明脂质是风鱼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最重要的前体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鱼 风干成熟 固相微萃取-气质 挥发性化合物 风味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继泉 金幼菊 +1 位作者 沈应柏 洪蓉 《植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9-656,677,共9页
对近年来有关环境因子与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和概括。本文主要包括 3类挥发性化合物。(1)异戊二烯是由叶绿体产生并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C5 化合物。(2)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环状或非环状的C1 0 化合物,它在植... 对近年来有关环境因子与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和概括。本文主要包括 3类挥发性化合物。(1)异戊二烯是由叶绿体产生并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C5 化合物。(2)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环状或非环状的C1 0 化合物,它在植物体内合成后首先贮存于体内的特殊结构中(如树脂道、油腺),然后由此通过气孔向大气中释放。(3)含氧挥发性化合物以各种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它包括醇、醛、酮、酯和有机酸。本文的重点是前两者,主要阐述了二方面内容:(1)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机理。(2 )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胁迫、营养、CO2 浓度、空气湿度)及植物的发育阶段、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等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合成与释放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 单萜类物质 含氧挥发性化合物 环境因子 植物
下载PDF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宣威火腿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23
19
作者 要萍 马长伟 +1 位作者 周珊 黄骏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方法对宣威火腿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固相微萃取的时间和温度影响提取挥发性化合物的效果 ,试验选取 60℃、60min为提取条件 ,萃取物经气谱 /质谱分析 ,共鉴定出 72...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方法对宣威火腿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固相微萃取的时间和温度影响提取挥发性化合物的效果 ,试验选取 60℃、60min为提取条件 ,萃取物经气谱 /质谱分析 ,共鉴定出 72种化合物 ,其中烃类 2 8种、醛类 7种、醇类 4种、酸类 10种、酯类 5种、酮类 3种、杂环化合物 14种、酚类 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威火腿 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 挥发性化合物 提取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下载PDF
白酒窖池中不同部位窖泥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恒 孙夏冰 +4 位作者 陆震鸣 王松涛 沈才洪 许正宏 史劲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8-162,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方法,对泸州老窖50年窖龄窖池中窖壁与窖底窖泥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窖泥中共检测到以酯类、醇类、酸类、醛酮类及酚类化合物为主的65种挥发性化合物。窖...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的方法,对泸州老窖50年窖龄窖池中窖壁与窖底窖泥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窖泥中共检测到以酯类、醇类、酸类、醛酮类及酚类化合物为主的65种挥发性化合物。窖壁窖泥与窖底窖泥中的醇类、醛酮类以及酚类化合物差异不大,而酸类与酯类化合物无论在种类还是数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己酸、己酸丁酯、己酸己酯是窖壁窖泥中的主要特征成分,而窖底窖泥中则含有丰富的己酸甲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窖泥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