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0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沉积物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方法优化及在胶州湾海域的应用
1
作者 岳书香 庄光超 +1 位作者 赵敏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5,共8页
本文优化了一种简便且实用的方法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的VFAs,使用2-硝基苯肼将水样中VFAs衍生化,并利用配备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在400 nm处进行检测分析。对标准曲线的线性和乙酸盐的空白进行了合理优化,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9... 本文优化了一种简便且实用的方法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的VFAs,使用2-硝基苯肼将水样中VFAs衍生化,并利用配备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在400 nm处进行检测分析。对标准曲线的线性和乙酸盐的空白进行了合理优化,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999,乙酸盐的检出限由5μmol/L降低至0.5μmol/L。乳酸盐、甲酸盐和丙酸盐的检出限分别为0.2、0.3和0.3μmol/L。该方法检出限较低,精密度较高,已成功应用于胶州湾的孔隙水样品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脂肪酸 乙酸盐 衍生化 液相色谱法 沉积物孔隙水 胶州湾
下载PDF
MFC型生物传感器监测厌氧消化中挥发性脂肪酸研究进展
2
作者 吴怡婷 李梅 +2 位作者 杨竹慧 赵朦 张百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256,共5页
从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入手,主要关注该技术在挥发性脂肪酸(VFA)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反应器构型、电极材料、分隔膜材料、电活性微生物等因素对MFC型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对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 从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入手,主要关注该技术在挥发性脂肪酸(VFA)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反应器构型、电极材料、分隔膜材料、电活性微生物等因素对MFC型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对MFC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提升MFC型生物传感器在VFA监测方面的性能奠定基础,为推动厌氧消化在线监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厌氧消化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含砂量对污泥碱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3
作者 胡俊松 刘卓 朱亚东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17-123,共7页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污泥含砂量较高的现象。研究了含砂量(15%、30%、45%和60%)对污泥碱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砂量的升高抑制了污泥的水解酸化,含砂量从15%升高至60%,VFAs从(314.0±11.93)mg CODCr...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污泥含砂量较高的现象。研究了含砂量(15%、30%、45%和60%)对污泥碱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砂量的升高抑制了污泥的水解酸化,含砂量从15%升高至60%,VFAs从(314.0±11.93)mg CODCr/(g VSS)降至(257.1±12.34)mg CODCr/(g VSS)。随含砂量的升高,溶解性蛋白质浓度从(75.83±2.79)mg/(g VSS)下降至(58.40±0.90)mg/(g VSS),类色氨酸和类芳香蛋白质的荧光强度以及小相对分子质量(<1 kDa)蛋白质的浓度均有所下降,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及Acinetobacter(不动杆菌属)等水解酸化细菌的丰度也明显降低,进而导致了VFAs产量的降低。本研究对于高含砂量污泥碱性发酵产酸系统的运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碱性发酵 挥发性脂肪酸 含砂量 蛋白质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日粮精粗比对舍饲育肥牦牛瘤胃菌群结构、挥发性脂肪酸及其转运载体表达量的影响
4
作者 徐俊杰 王莹 +7 位作者 丁宁 马向花 刘塔 周天赐 李涛 袁朝海 张威 蔡亚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1,共9页
[目的]本试验以舍饲育肥牦牛为研究对象,探究日粮精粗比对舍饲育肥牦牛瘤胃代谢的影响,期望为青海牦牛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养殖过程中日粮精粗比调控提供参考。[方法]对15头试验牛群进行分组,分别饲喂精粗(质量)比为3∶7(A组)、5∶5(... [目的]本试验以舍饲育肥牦牛为研究对象,探究日粮精粗比对舍饲育肥牦牛瘤胃代谢的影响,期望为青海牦牛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养殖过程中日粮精粗比调控提供参考。[方法]对15头试验牛群进行分组,分别饲喂精粗(质量)比为3∶7(A组)、5∶5(B组)、7∶3(C组)的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TMR)。饲喂90 d后于凌晨空腹屠宰,采集瘤胃液和瘤胃上皮组织,通过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高通量测序、气相色谱、RT-qPCR以及Western blot试验方法,探究不同精粗比日粮饲喂下,舍饲育肥牦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瘤胃发酵参数以及瘤胃上皮中挥发性脂肪酸(VFA)转运载体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日粮精粗比显著影响瘤胃细菌菌群结构,随着精料占比升高,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属水平上,随着精料比例提高,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 RC9 gut group)、克里斯腾森菌科R7群(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Saccharofermentans、产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和Lachnoclostridi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C组牦牛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相对丰度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牦牛普氏菌属(Prevotella)、假丁酸弧菌(Pseudobutyrivibrio)和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组(P<0.05)。日粮精粗比对瘤胃pH值及VFA产量影响显著,精粗比上升显著下调瘤胃内容物pH值(P<0.05),乙酸浓度、乙酸浓度/丙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丙酸、戊酸和总VFA浓度显著升高(P<0.05),与A、B组相比,C组丁酸和异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日粮精粗比对瘤胃上皮VFA转运载体表达量影响显著。随着日粮精料比例升高,腺瘤下调蛋白基因(DRA)、假定阴离子转运载体1基因(PAT1)、单羧酸转运载体1基因(MCT1)和单羧酸转运载体4基因(MCT4)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阴离子交换蛋白2基因(AE2)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则显著下降(P<0.05),上述基因的蛋白表达趋势与mRNA的一致。随着日粮精粗比例升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即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屠宰率也随之提高,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饲喂高精料日粮可提升牦牛瘤胃中非纤维素降解菌的相对丰度,使大量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快速转化为VFA,为机体供能。激活瘤胃上皮细胞中VFA转运载体,提高其表达量,加快VFA转运入血的速度,以提高脂肪代谢底物,最终达到快速育肥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饲牦牛 日粮精粗比 瘤胃细菌菌群 挥发性脂肪酸 挥发性脂肪酸转运载体 生产性能
下载PDF
中药养胃粉发酵饲料对脂多糖应激黄羽肉鸡免疫功能、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马艳华 赵桂玲 +1 位作者 冯杰 牛玉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31-3643,共1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养胃粉发酵饲料(FST)对脂多糖(LPS)应激黄羽肉鸡免疫功能、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1日龄黄羽肉鸡36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FST0组(基础饲粮)、FST1000组(基础饲粮+1 000 mg/kg FST)和FST2000组(基... 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养胃粉发酵饲料(FST)对脂多糖(LPS)应激黄羽肉鸡免疫功能、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择1日龄黄羽肉鸡36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FST0组(基础饲粮)、FST1000组(基础饲粮+1 000 mg/kg FST)和FST2000组(基础饲粮+2 000 mg/kg FST),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统计不同阶段(1~35日龄、36~70日龄和1~70日龄)的生长性能。70日龄时从FST0组和FST1000组的每个重复中选择8只肉鸡,分别记为LPS组和LPS+FST组,在71、73、75日龄腹腔注射1 000μg/kg BW LPS;FST0组剩余肉鸡(每个重复7只)记为CON组,在71、73、75日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在75日龄LPS应激处理3 h后屠宰取样。结果显示:1)饲粮添加1 000 mg/kg FST可以显著降低36~70日龄和1~70日龄肉鸡的料重比(F/G),提示1 000 mg/kg是FST在肉鸡饲粮中的最佳添加剂量。2)与CON组相比,LPS组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Y(IgY)含量显著降低(P <0.05);与LPS组相比,LPS+FST组肉鸡血清IL-1β、IL-2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IL-10和IgA、IgM、IgY含量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LPS组盲肠内容物中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相比,LPS+FST组盲肠内容物中上述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4)盲肠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LPS+FST组与CON组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更相似。与CON组相比,LPS组普雷沃氏菌科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1不可培养细菌(uncultured_bacterium_g_Prevotellaceae_UCG-001)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LPS+FST组互养菌门(Synergistota)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未分类的毛螺菌科(unclassified_f_Lachnospir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1 000 mg/kg FST能增强LPS应激黄羽肉鸡的免疫功能,提高盲肠内容物中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调节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养胃粉发酵饲料 黄羽肉鸡 免疫功能 挥发性脂肪酸 微生物区系
下载PDF
春季果蔬类废弃物在厌氧条件下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效果
6
作者 夏金雨 王仕 +1 位作者 王雨桐 杨洁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54-59,共6页
果蔬类废弃物是餐厨垃圾中重要的一类,其产生量不可小觑。对餐厨垃圾进行厌氧消化处理,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的外加碳源。论文通过间歇模式研究了春季时令果蔬组合在厌氧水解过程中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的效... 果蔬类废弃物是餐厨垃圾中重要的一类,其产生量不可小觑。对餐厨垃圾进行厌氧消化处理,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的外加碳源。论文通过间歇模式研究了春季时令果蔬组合在厌氧水解过程中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的效果,并考察了VFAs的浓度、组成以及VS(挥发性固体)转化率等指标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pH值为6、温度为35℃的间歇模式下,春季果蔬类废弃物的产酸效果良好,VFAs转化率为0.36 g·(gVfe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类废弃物 厌氧消化 挥发性脂肪酸(VFAs)
下载PDF
中国荷斯坦牛、娟姗牛及娟荷杂交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及乳品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于紫桐 张文安 +7 位作者 周宇 谭纪双 沈子亮 胡立萍 曹辉 毛永江 杨章平 张慧敏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6-142,共7页
为系统比较中国荷斯坦牛、娟姗牛及娟荷杂交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乳品质,本实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50头荷斯坦牛(平均泌乳290 d),20头娟姗牛(平均泌乳243 d)及10头娟荷杂交牛(平均泌乳200 d),分别于夏季(2020年6、7、8月中旬)及冬... 为系统比较中国荷斯坦牛、娟姗牛及娟荷杂交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乳品质,本实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50头荷斯坦牛(平均泌乳290 d),20头娟姗牛(平均泌乳243 d)及10头娟荷杂交牛(平均泌乳200 d),分别于夏季(2020年6、7、8月中旬)及冬季(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及2月中旬)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每个品种选取10头牛,收集冬夏两季奶牛瘤胃液,测定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表明:娟姗牛瘤胃内的丙酸和戊酸浓度显著低于荷斯坦牛;夏季瘤胃内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冬季。娟荷杂交牛的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显著高于娟姗牛,但娟姗牛的乳脂、乳蛋白和全乳固体含量优于其余两个品种(P<0.05);夏季牛奶中的全乳固体和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低于冬季,而尿素氮则相反(P<0.05)。娟姗牛和娟荷杂交牛的乳脂肪酸含量相似,但与荷斯坦牛的乳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冬季牛乳中C6:0~C12:0含量高于夏季,C18:1cis9和C18:2trans9,12含量显著低于夏季。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VFA浓度与乳中C6:0、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奇数碳脂肪酸含量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斯坦牛 娟姗牛 娟荷杂交牛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 乳成分
下载PDF
不同粗饲料组合添加支链挥发性脂肪酸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马秀莲 姜菲 +6 位作者 高彦华 彭忠利 黄艳玲 黎小银 胡志斌 李博为 张康林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270-7283,共1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不同比例油菜秸秆(RAS)和稻草(RIS)替代全株玉米青贮(WCS)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筛选出1种适宜组合后,继续研究添加不同种类支链挥发性脂肪酸(BCVFA)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1设置12个组,每组4个重...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不同比例油菜秸秆(RAS)和稻草(RIS)替代全株玉米青贮(WCS)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筛选出1种适宜组合后,继续研究添加不同种类支链挥发性脂肪酸(BCVFA)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1设置12个组,每组4个重复,各组底物组成分别为100%WCS、100%RAS、100%RIS、90%WCS+10%RAS、80%WCS+20%RAS、70%WCS+30%RAS、90%WCS+10%RIS、80%WCS+20%RIS、70%WCS+30%RIS、80%WCS+10%RAS+10%RIS、70%WCS+10%RAS+20%RIS及70%WCS+20%RAS+10%RIS,经体外发酵72 h后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确定1种适宜组合。试验2选择1种适宜组合(70%WCS+20%RAS+10%RIS)为底物,添加0.3%BCVFA(干物质基础),设置对照组(不添加BCVFA)及7个试验组,每组4个重复,各试验组分别添加异丁酸(IB)、异戊酸(IV)、2-甲基丁酸(ME)、IB∶IV=1∶1、IB∶ME=1∶1、IV∶ME=1∶1及IB∶IV∶ME=1∶1∶1,经体外发酵72 h后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及纤维素酶活性。结果表明:1)与RAS组和RIS组相比,70%WCS+30%RAS组pH显著降低(P<0.05),微生物蛋白(MCP)和丁酸含量以及干物质降解率(DMD)均显著提高(P<0.05),且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显著高于RAS组(P<0.05);80%WCS+20%RIS组pH显著降低(P<0.05),MCP、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DMD均显著提高(P<0.05),且NDFD显著高于RAS组(P<0.05);70%WCS+10%RAS+20%RIS组pH显著降低(P<0.05),MCP含量和DMD均显著提高(P<0.05);70%WCS+20%RAS+10%RIS组pH显著降低(P<0.05),MCP含量和DMD均显著提高(P<0.05)。综合比较,70%WCS+20%RAS+10%RIS组为适宜组合。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MCP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IV∶ME组最高;挥发性脂肪酸方面,IB∶IV组和IB∶ME组丙酸和戊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养分降解率方面,对照组和IB∶IV∶ME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纤维素酶活性方面,IB∶ME组、IV∶ME组及IB∶IV∶ME组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IV∶ME组最高。综上所述,以70%WCS+20%RAS+10%RIS为底物添加0.3%BCVFA(IV∶IB∶ME=1∶1∶1)能有效改善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稻草 支链挥发性脂肪酸 体外瘤胃发酵 牦牛
下载PDF
添加菊粉和单宁对湖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小凤 何兆华 +4 位作者 梁雪 席启明 孙红先 李少斌 赵芳芳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8,共9页
研究旨在日粮中添加菊粉和单宁对湖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断奶湖羊公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 研究旨在日粮中添加菊粉和单宁对湖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用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断奶湖羊公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菊粉、0.1%菊粉+2%单宁、0.1%菊粉+2%单宁+4%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饲养75 d后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用于测定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试验Ⅱ组中乙酸/丙酸值显著提高(P<0.05);试验Ⅲ组中异丁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Ⅱ、Ⅲ组中OTU数量、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占总菌门的95%以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Ⅲ组显著提高了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厚壁菌门、螺旋体门和纤维杆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Ⅲ组中理研菌科RC9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瘤胃球菌科NK4A214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Ⅱ、Ⅲ组中克里斯藤森菌科R-7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菊粉和单宁会影响湖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促进部分有益菌的增殖,并且试验Ⅱ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羊 菊粉 单宁 瘤胃微生物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奶山羊瘤胃上皮细胞挥发性脂肪酸吸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李兰柱 李洋 +6 位作者 王梦雅 高民 宋利文 赵濛 蒋睿珂 胡红莲 孙满吉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90-3302,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对奶山羊瘤胃上皮细胞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取体重[(62.13±4.76)kg]相近的12只经产泌乳期萨能奶山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随机分为2组... 本研究旨在探究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对奶山羊瘤胃上皮细胞挥发性脂肪酸(VFA)吸收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选取体重[(62.13±4.76)kg]相近的12只经产泌乳期萨能奶山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为1.15;SARA组通过饲喂NFC/NDF分别为1.15、1.49、2.12、2.66的试验饲粮诱导建立SARA模型。试验期为60 d。试验期结束屠宰采集奶山羊的瘤胃腹囊上皮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瘤胃上皮细胞VFA吸收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并分析瘤胃发酵参数、瘤胃上皮细胞VFA吸收率与VFA吸收代谢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SARA组瘤胃上皮细胞Na^(+)/H^(+)交换蛋白1(NHE1)、酰基辅酶A短链合成酶2(ACSS2)、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1(HMGCS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2(HMGCS2)、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Na^(+)/H^(+)交换蛋白3(NHE3)、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下调式腺瘤载体(DRA)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2)与对照组相比,SARA组瘤胃上皮细胞NHE1、NHE3、Na^(+)/H^(+)交换蛋白4(NHE4)、单羧酸转运蛋白2(MCT2)、阴离子交换蛋白2(AE2)、钠/钾ATP酶(Na^(+)/K^(+)-ATPase)、ACSS2、酰基辅酶A短链合成酶3(ACSS3)、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裂解酶(HMGCL)、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1(ACAT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SARA可以提高瘤胃上皮细胞NHE1、NHE3、MCT1、DRA、ACSS2、HMGCS1、HMGCS2、HMGCR的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NHE1、NHE3、NHE4、MCT2、AE2、Na^(+)/K^(+)-ATPase、ACSS2、ACSS3、HMGCL和ACAT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进而加快瘤胃上皮细胞对VFA的吸收与代谢,缓解SARA对机体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山羊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挥发性脂肪酸 吸收代谢基因
下载PDF
离子色谱-抑制电导法测定卷烟爆珠中挥发性脂肪酸
11
作者 何鹏程 王东翔 +2 位作者 郑秀瑾 张彬彬 胡立梅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3年第4期35-39,68,共6页
建立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卷烟爆珠中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的分析方法。500 mg样品用1mL 0.1 mol/L KOH溶液固定,压碎爆珠壁,用超纯水溶解,涡旋振荡提取,过SPE-C18柱和0.22μm滤膜后,以5 mmol/L KOH淋洗液等度洗脱,流量为1.... 建立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卷烟爆珠中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的分析方法。500 mg样品用1mL 0.1 mol/L KOH溶液固定,压碎爆珠壁,用超纯水溶解,涡旋振荡提取,过SPE-C18柱和0.22μm滤膜后,以5 mmol/L KOH淋洗液等度洗脱,流量为1.0 mL/min,在柱温45℃条件下,经SH-AP-4型阴离子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导检测器检测,色谱峰面积外标法定量。6种脂肪酸在0.1~1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876 4~10.23μg/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63%~3.00%(n=6),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4.75%~115.4%。该方法可用于卷烟爆珠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卷烟爆珠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不同发酵温度对液体发酵饲料营养成分、挥发性脂肪酸和活菌数的影响
12
作者 郭晓宇 丁德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99,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对液体发酵饲料营养成分、挥发性脂肪酸和活菌数的影响。试验分别设定20、25、30℃三个发酵温度,每个发酵温度设置6个重复,厌氧发酵24?h。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 <0...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对液体发酵饲料营养成分、挥发性脂肪酸和活菌数的影响。试验分别设定20、25、30℃三个发酵温度,每个发酵温度设置6个重复,厌氧发酵24?h。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 <0.05),粗纤维含量无显著变化(P> 0.05),但总能显著降低(P <0.05);25和30℃发酵时,液体饲料中乳酸含量显著高于20℃组(P <0.05),但25和30℃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而挥发性脂肪酸方面,25和30℃发酵时,饲料中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高于20℃发酵组(P <0.05),而25和30℃之间的丙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乙酸含量25℃发酵组高于30℃发酵组(P <0.05)。丁酸含量则随发酵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P <0.05);液体饲料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显著升高(P <0.05),其中25和30℃发酵组酵母菌活菌数无显著差异(P> 0.05);液体饲料中均未检出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温度 营养成分 挥发性脂肪酸 活菌数
下载PDF
污泥中挥发性脂肪酸对聚磷菌厌氧释磷的作用及其产量的影响因素
13
作者 郝建昭 郭振茂 +2 位作者 穆德源 王跃宇 张江南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0期18-20,17,共4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用水量日益增加,因此城镇污水处理厂中产生的剩余污泥量也随之增加,但污泥中的磷元素却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若将挥发性脂肪酸对聚磷菌厌氧释磷的诱导作用与污泥水解酸化两个过程进行结合,可实现磷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用水量日益增加,因此城镇污水处理厂中产生的剩余污泥量也随之增加,但污泥中的磷元素却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若将挥发性脂肪酸对聚磷菌厌氧释磷的诱导作用与污泥水解酸化两个过程进行结合,可实现磷的更高效回收。本文深入研究了挥发性脂肪酸对聚磷菌厌氧释磷的诱导作用,并研究了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强化厌氧释磷的最适碳源(乙酸钠)浓度为200 mg/L(在室温、弱碱性条件下)。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污泥的发酵产酸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测得碱处理效果最好,热处理次之,酸处理效果最差。上述结果对探索污泥中磷元素的高效回收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磷元素回收 污泥处理 厌氧释磷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日粮不同NFC/NDF比对奶山羊瘤胃pH、挥发性脂肪酸及乳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1
14
作者 胡红莲 卢德勋 +4 位作者 刘大程 珊丹 李胜利 张春华 石岩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5-601,共7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为4组(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为4组(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提高瘤胃pH降低,瘤胃pH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pH低于5.2、5.5、5.8、6.0的持续时间随之加快、延长;瘤胃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随日粮NFC/NDF比提高呈增加趋势,而乙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则呈降低趋势;血浆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均呈增加趋势。当日粮NFC/NDF比达2.58时,瘤胃pH在5.2~5.5之间持续时间每日达7h以上,此时瘤胃乳酸含量较低,血浆及瘤胃TVFA含量显著提高(P<0.05)。这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使瘤胃逐渐处于酸性环境,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瘤胃pH的下降主要源于瘤胃TVFA增多,而非乳酸;当日粮NFC/NDF比为2.58时,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粮NFC/NDF比 奶山羊 瘤胃 pH 挥发性脂肪酸 乳酸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下载PDF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 被引量:34
15
作者 江振作 王跃飞 +4 位作者 陈荣荣 朱彦 张蕾 刘双 刘海利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9-435,共7页
建立了一种快速分析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粪便样品用6% H3P04溶液按1∶2(m/V)混悬后密封于顶空进样瓶中,直接进... 建立了一种快速分析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粪便样品用6% H3P04溶液按1∶2(m/V)混悬后密封于顶空进样瓶中,直接进行HS-GC/MS检测.顶空振荡室加热温度为80℃,振荡加热时间30 min,顶空进样针温度为80℃,不分流进样1 mL;采用DB-FFAP毛细管柱(30 m&#215;0.25 mm&#215;0.25 μm),进样口温度为25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50℃保持1 min,以10℃/min升至200℃),载气(高纯氦)流速为1.0 mL/min;使用电子轰击(Electron impact,EI)离子源,电子能量为-70 eV,离子源温度为250℃,传输线温度为280℃,电子倍增器电压为0.95 kV,全扫描模式,扫描范围m/z 33 ~ 200.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应用于人及大鼠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分析,通过NIST标准谱库检索,采用对照品比对以及质谱数据解析的方法,在人的粪便样品中检测到9种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异己酸、己酸、庚酸;在大鼠粪便中检测到8种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己酸、庚酸.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得到乙酸、丙酸、丁酸的相对百分含量约占挥发性脂肪酸总量的85%.本方法简单、灵敏,可用于人和大鼠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粪便 肠道菌群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不同剂型丁酸钠与抗生素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肠道pH及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邹杨 杨在宾 +3 位作者 杨维仁 姜淑贞 张桂国 余荣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5-681,共7页
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粉剂和包膜丁酸钠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肠道pH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4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抗生素,抗生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抗生素... 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粉剂和包膜丁酸钠对肉仔鸡生产性能、肠道pH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4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抗生素,抗生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抗生素(杆菌肽锌40mg/kg+硫酸粘杆菌素8mg/kg);粉剂丁酸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200mg/kg粉剂丁酸钠;包膜丁酸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200mg/kg包膜丁酸钠。记录21日龄和42日龄的日均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并分别于14日龄和35日龄,随机在每组选取12只鸡测定胃肠道pH,并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测定VFA。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丁酸钠对肉仔鸡日均采食量影响显著(P<0.05),添加包膜丁酸钠显著降低了(6.25%)肉仔鸡21~42日龄的料重比(P<0.05)。丁酸钠的添加有降低肠道pH的趋势。日粮中添加200mg/kg粉剂丁酸钠,可以提高肠道的6.72%的乙酸含量,提高23.08%的丙酸含量,提高49.01%的丁酸含量;添加200mg/kg包膜丁酸钠,可以提高肠道的10.39%的乙酸含量,提高33.61%的丙酸含量,提高36.80%的丁酸含量。以上结果可以说明,丁酸钠能够提高肉仔鸡的饲料转化率,改善生产性能,降低肠道pH,且能够提高肠道VFA的含量,且包膜丁酸钠效果优于粉剂丁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钠 生产性能 pH 挥发性脂肪酸 肉仔鸡
下载PDF
益生菌制剂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pH、黏膜形态结构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8
17
作者 刘虎传 张敏红 +4 位作者 李素霞 冯京海 姜海龙 杨家军 殷瑞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29-1335,共7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制剂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pH、黏膜形态结构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用48头平均体重为(6.39±0.42)kg的(21±2)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性别、体重和窝源基本一致原则随...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制剂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道pH、黏膜形态结构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用48头平均体重为(6.39±0.42)kg的(21±2)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性别、体重和窝源基本一致原则随机分为2个组,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试验1组为对照组,采用基础饲粮;试验2组为益生菌组,每千克基础饲粮中添加1×109 CFU活菌。试验期为21d。结果表明:1)28日龄时,益生菌组回肠内容物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和对照组相比,添加益生菌制剂,28日龄时,显著增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P<0.05),显著提高回肠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回肠隐窝深度(P<0.05);35日龄时,显著增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P<0.05),显著提高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空肠、回肠隐窝深度(P<0.05);42日龄时,显著增加空肠、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空肠隐窝深度(P<0.05)。3)28日龄时,益生菌组盲肠内容物中丁酸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5日龄和42日龄时,益生菌组盲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丁酸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可知,添加益生菌制剂能改善断奶应激对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影响,提高肠道淋巴细胞数量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降低肠道pH,从而缓解断奶应激对肠道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制剂 断奶仔猪 pH 黏膜形态结构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副干酪乳杆菌发酵饲料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粪便菌群数量与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辉 季海峰 +4 位作者 王四新 张董燕 王晶 张伟 王雅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747-3754,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副干酪乳杆菌发酵饲料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粪便菌群数量与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0.86±0.62)kg的健康"长×大"二元生长猪140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 本试验旨在研究副干酪乳杆菌发酵饲料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粪便菌群数量与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0.86±0.62)kg的健康"长×大"二元生长猪140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对照组生长猪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生长猪饲喂由95%基础饲粮和5%副干酪乳杆菌发酵饲料组成的试验饲粮。预试期5 d,正试期31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组生长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6.32%(P<0.05)和12.23%(P<0.05),料重比降低了8.58%(P<0.05);2)试验组生长猪粪便中乳酸菌的数量显著提高(P<0.05),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显著降低(P<0.05);3)试验组生长猪粪便中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3.44%(P<0.05)、20.51%(P<0.05)和11.01%(P<0.05);4)试验组生长猪血清中总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8.85%(P<0.05)、33.31%(P<0.05)、15.85%(P<0.05)和45.86%(P<0.05),血清中尿素氮和结合珠蛋白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9.29%(P<0.05)和52.72%(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副干酪乳杆菌发酵饲料可提高生长猪的生长性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增加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发酵饲料 生长猪 生长性能 粪便微生物 挥发性脂肪酸 免疫指标
下载PDF
酸化剂对早期断奶仔猪肠黏膜形态、微生物区系及挥发性脂肪酸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25
19
作者 陈宝江 景翠 +3 位作者 于会民 金东航 许晴 卢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3-26,共4页
选择平均体重为(7.5±0.15)kg断奶仔猪90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试验1、2组日粮分别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添加0.2%、0.4%酸化剂。结果表明,添加酸化剂能够显著降低胃和十二指肠pH(P<0.05),随着食糜向后... 选择平均体重为(7.5±0.15)kg断奶仔猪90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试验1、2组日粮分别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添加0.2%、0.4%酸化剂。结果表明,添加酸化剂能够显著降低胃和十二指肠pH(P<0.05),随着食糜向后移动,效果下降;可以提高乳酸菌及总厌氧菌数量(P<0.05),降低大肠杆菌及总需氧菌数量;显著提高结肠食糜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戊酸含量(P<0.05),降低乙酸含量(P<0.05);可以促进空肠肠绒毛生长(P<0.05),增加肠道吸收面积;由此可知,酸化剂通过降低肠道pH,促进厌氧菌生长繁殖,改善消化道环境,提高丁酸合成,促进肠绒毛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断奶仔猪 酸化剂 肠黏膜 微生物区系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酵母壁多糖对断奶仔猪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贺琴 王自蕊 +2 位作者 游金明 陈丽玲 熊昊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7-183,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酵母壁多糖对断奶仔猪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选取180头遗传背景一致、健康状况良好、胎次和体重接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猪。...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酵母壁多糖对断奶仔猪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选取180头遗传背景一致、健康状况良好、胎次和体重接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猪。4个组试验猪分别饲喂对照饲粮(未添加酵母壁多糖)、0.15%酵母壁多糖饲粮、0.30%酵母壁多糖饲粮和0.45%酵母壁多糖饲粮。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5%、0.30%和0.45%酵母壁多糖显著提高了仔猪结肠乙酸的含量(P<0.05);其中,0.30%和0.45%酵母壁多糖还显著提高了结肠丙酸、丁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P<0.05),且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5%、0.30%和0.45%酵母壁多糖显著降低了盲肠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数量(P<0.05),且0.30%和0.45%酵母壁多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酵母壁多糖可提高仔猪肠道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并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根据回归方程预测,酵母壁多糖在仔猪饲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31%~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壁多糖 断奶仔猪 挥发性脂肪酸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