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3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南芥NBS1可变剪切体响应DNA损伤修复的功能研究
1
作者 浦霞 吕春桃 +3 位作者 张宇 徐慧妮 余迪求 孙旭东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2,共9页
DNA损伤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NBS1是参与损伤修复的重要基因,为研究NBS1与其可变剪切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根据NBS1和NBS1-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一链为模板,克隆NBS1... DNA损伤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NBS1是参与损伤修复的重要基因,为研究NBS1与其可变剪切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根据NBS1和NBS1-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野生型拟南芥叶片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第一链为模板,克隆NBS1和NBS1-3,对2个基因序列和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创制了NBS1、NBS1-3过表达株系,获得突变体nbs1纯合株系,并检测NBS1基因在NBS1及NBS1-3过表达植株的相对表达量。为进一步阐明NBS1与可变剪接体NBS1-3之间的功能差异,用0.6 mmol/L甲基黄酸甲酯(MMS)对野生型、nbs1突变体和过表达植株进行处理,观察损伤面积。定量检测结果显示,NBS1基因在NBS1及NBS1-3过表达植株的表达量均高于野生型。根尖PI染色结果表明,0.6 mmol/L MMS处理后,nbs1突变体植株相对损伤面积最大,而NBS1-3过表达植株相对损伤面积最小,其次依次为NBS1过表达植株和野生型。因此,在DNA损伤修复方面,NBS1-3可能比NBS1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NBS1 可变剪切 DNA损伤修复 功能分析
下载PDF
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的前列腺素E2
2
作者 李鑫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5187-5194,共8页
背景:前列腺素E2是一种参与疼痛和炎症反应的脂质信号分子,能够增强不同器官系统损伤后的组织修复和再生,并通过EP家族受体直接靶向肌卫星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和迁移。目的:总结前列腺素E2促进骨骼肌修复、再生的过程、机制及实际应... 背景:前列腺素E2是一种参与疼痛和炎症反应的脂质信号分子,能够增强不同器官系统损伤后的组织修复和再生,并通过EP家族受体直接靶向肌卫星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和迁移。目的:总结前列腺素E2促进骨骼肌修复、再生的过程、机制及实际应用。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建库至今与文题相关的文献,以“Muscle,Skeletal,Skeletal Muscle*,Voluntar Muscle*,Dinoprostone,PGE2*,Prostaglandin E2,Injur*,repair”为英文检索词,以“骨骼肌,损伤,修复,前列腺素E2,PGE2”为中文检索词,纳入50篇文献并分析。结果与结论:前列腺素E2对于骨骼肌能够及时有效地修复和再生及其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能够通过CREB-MPP7-AMOT通路调节肌肉干细胞的增殖和自我更新,加速细胞分裂间期G_1-S期,调节活性氧以促进原代成肌细胞增殖。此外,外源性手段抑制前列腺素E2分解能够促进肌肉再生,通过缓释手段能够延长前列腺素E2半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2 骨骼肌 肌卫星细胞 损伤修复 信号通路 机制
下载PDF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及其在DNA损伤修复调控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梁嘉豪 史远刚 康晓龙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9-1510,共12页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精细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在生命的许多层面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种修饰不仅调控了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染色质的三维空间结构,而且在DNA损伤修复这一核心生物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DNA损伤修复...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精细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机制,在生命的许多层面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这种修饰不仅调控了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染色质的三维空间结构,而且在DNA损伤修复这一核心生物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DNA损伤修复过程是细胞用来清除DNA分子内的有害错误或损伤的复杂生物学反应,它确保了基因组的完整性和功能性。该修复过程中包含了多种不同的途径,如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 D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 BER)、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以及DNA双链断裂修复(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 DSBR)等。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是最为常见且对基因组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一种损伤。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组蛋白乙酰化可以通过影响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酶的募集和活性来参与多种修复途径,从而从表观遗传水平动态维护基因组稳定。为了更好地理解组蛋白乙酰化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作者对DNA损伤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整理了与之有关的组蛋白乙酰化位点,其中重点关注了组蛋白H3和H4的乙酰化位点在DNA损伤修复中所起到的调控作用,为相关细胞表型调控与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 乙酰化修饰 去乙酰化修饰 DNA损伤修复 表观修饰
下载PDF
生物支架与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春庆 《中国医疗设备》 2025年第3期146-153,共8页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同时也是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性疾病,可致损伤部位以下运动、感觉、括约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严重残疾。目前虽然脊柱内固定技术非常成熟,但针对脊髓损伤恢复的治疗方法有限,且疗效不确切。研究发现...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同时也是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性疾病,可致损伤部位以下运动、感觉、括约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严重残疾。目前虽然脊柱内固定技术非常成熟,但针对脊髓损伤恢复的治疗方法有限,且疗效不确切。研究发现,细胞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神经再生潜能,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将移植的细胞负载于生物支架上再一起移植于损伤部位,可显著提高细胞移植后的存活率,促进脊髓损伤恢复。但不同的组合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的修复程度存在差异,选择适宜的组合治疗方法对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生物支架与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生物工程技术和细胞移植相结合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研究和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并为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支架 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修复 干细胞移植 神经再生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康复训练联合健康宣教对跟腱断裂损伤修复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秀秀 窄秀凤 杨艳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4期104-107,共4页
探讨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康复治疗对骨折跟腱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的参与者是100名住院患者,他们是在2023年1月-2024年7月之间,在随机数字表下,将50名患者分为常规的护理对照组和50名接受康复训练,并接受健康教育的观察... 探讨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康复治疗对骨折跟腱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的参与者是100名住院患者,他们是在2023年1月-2024年7月之间,在随机数字表下,将50名患者分为常规的护理对照组和50名接受康复训练,并接受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比较了两组的疼痛程度、运动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 VAS评分和 AOFAS评分比较,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护理后, VAS评分和 AOF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P<0 0 5)。结论 在跟腱断裂损伤的治疗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和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功能程度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品质和护理的满意度,因此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损伤修复 康复训练 健康宣教 运动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相关通路的合成致死靶点研究及其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和前景
6
作者 程洪艳 栾文庆 昌晓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0-748,共9页
DNA损伤引发细胞启动一系列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包括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激活、细胞周期阻滞、各种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活化和细胞凋亡等。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pair)是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DNA损伤引发细胞启动一系列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包括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激活、细胞周期阻滞、各种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活化和细胞凋亡等。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pair)是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机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DNA损伤修复途径主要包括:碱基切除修复(base-excision repair,BER)、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等,分别在DNA单链断裂(single-strand break,SSB)或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等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DNA损伤修复缺陷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DNA损伤修复通路的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 1/2等存在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作用,使PARP抑制剂(PARP inhibitor,PARPi)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上市的肿瘤治疗合成致死靶药。PARPi在卵巢癌及多种实体瘤治疗中疗效良好,使DNA损伤修复及相关DDR通路的合成致死靶药研发成为热点,其他在研靶点主要包括: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 protein,ATM)、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与RAD3相关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 and Rad3 related protein,ATR)、DNA依赖性蛋白质激酶催化亚单位(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atalytic subunit,DNA-PKcs)、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checkpoint kinase1,CHK1)、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checkpoint kinase 2,CHK2)、阻止有丝分裂的蛋白质激酶WEE1等。PARPi与其他DDR靶药、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用,有可能成为克服PARPi耐药、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和发展前景。本文针对DNA损伤修复及相关DDR通路的关键分子和潜在肿瘤治疗靶点进行综述,阐述了DNA损伤修复相关通路的合成致死靶点研究及在卵巢癌的应用和前景,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DNA损伤应答 DNA损伤修复 PARP抑制剂 合成致死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转录因子MYB转录调控MTFR2通过DNA损伤修复促进胃癌细胞化疗耐药性
7
作者 李春兴 迪力旦·纳斯尔 +1 位作者 托合提阿吉·巴拉提 阿不都外力·吾守尔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857-867,共11页
目的探究v-myb禽成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同源物(MYB)转录调控线粒体裂变调节因子2(MTFR2)对胃癌(GC)细胞顺铂(DDP)耐药性的影响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TCGA数据库分析GC中差异mRNA并预测上游调控分子,qRT-PCR检测MTFR2和MYB的表达,双荧光素... 目的探究v-myb禽成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同源物(MYB)转录调控线粒体裂变调节因子2(MTFR2)对胃癌(GC)细胞顺铂(DDP)耐药性的影响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TCGA数据库分析GC中差异mRNA并预测上游调控分子,qRT-PCR检测MTFR2和MYB的表达,双荧光素酶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验证MTFR2和MYB的调控关系,细胞计数盒8(CCK-8)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IC_(50)值,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DNA损伤相关蛋白(γ-H2AX、ATM、p-ATM)的表达。结果MTFR2在GC组织和细胞中显著高表达,敲低MTFR2能够降低细胞增殖,阻滞S期,诱导细胞凋亡,促进DNA损伤和DDP敏感性。生信预测MTFR2存在上游转录因子MYB,MYB在G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上调,双荧光素酶和ChIP验证了MTFR2启动子区域与MYB的结合关系。回复实验发现进一步过表达MTFR2能够逆转敲低MYB对GC细胞增殖和DDP耐药性的抑制作用。结论MYB上调MTFR2的表达通过DNA损伤途径促进GC细胞增殖和DDP耐药,表明靶向MYB/MTFR2调控轴可能是克服GC DDP耐药性的潜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myb禽成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 线粒体裂变调节因子2 DNA损伤修复 胃癌 顺铂耐药
下载PDF
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对压疮大鼠皮肤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若岚 薛慧琴 +4 位作者 丁劲 葸英博 刘静 刘雪丽 王霞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8期1042-1047,共6页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对压疮大鼠皮肤损伤修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6只SPF级SD大鼠均采用定制压疮造模装置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建立Ⅱ、Ⅲ期压疮动物模型,判断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生肌玉红膏组、艾灸联...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对压疮大鼠皮肤损伤修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6只SPF级SD大鼠均采用定制压疮造模装置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建立Ⅱ、Ⅲ期压疮动物模型,判断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生肌玉红膏组、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组,每组9只,分别于连续干预3、7、14 d计算创面愈合率,观察组织病理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AKT(p-Akt)、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干预7、14 d,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组创面愈合率高于生肌玉红膏组、艾灸组、模型组(均P<0.05)。HE染色发现,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组炎性细胞浸润较少,可见较多新生肉芽组织及大量排列紧密的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水平从干预3 d开始升高,干预7 d达到高点,随后逐渐降低。干预7、14 d,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组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高于艾灸组、生肌玉红膏组及模型组(均P<0.05)。结论:艾灸联合生肌玉红膏可显著促进压疮大鼠创面修复,改善病理组织形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及蛋白质合成,发挥抗凋亡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皮肤损伤修复 艾灸 生肌玉红膏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下载PDF
RNF20对紫外线诱导的胃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
9
作者 闫志鑫 辛海荣 +5 位作者 李娟 梁国军 张从悄 任来峰 苏文 李耀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65-371,共7页
目的探究在紫外线暴露下环指蛋白20(ring finger protein 20,RNF20)低表达对胃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采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低表达胃癌细胞系,分为对照组和RNF20敲低组,用CCK-8法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 目的探究在紫外线暴露下环指蛋白20(ring finger protein 20,RNF20)低表达对胃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采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低表达胃癌细胞系,分为对照组和RNF20敲低组,用CCK-8法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总共照射剂量为20 J/m^(2)紫外线照射胃癌MGC803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两组细胞γ-H2AX、RAD51和p21的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均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CCK-8显示RNF20表达降低会促进胃癌细胞增殖;敲低组细胞中RNF20蛋白较对照组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经20 J/m^(2)紫外线照射细胞后,敲低组γ-H2AX消失更加迟缓,RAD51蛋白表达降低,p21蛋白表达下降趋势更慢。结论RNF20敲低会抑制紫外线诱导的胃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指蛋白20 紫外线 胃癌 DNA损伤修复
下载PDF
机械强度可控的石斛多糖复合水凝胶在创面损伤修复中作用
10
作者 张瑞雅 王磊 +2 位作者 林心茹 周晓荣 孟润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12-612,共1页
目的皮肤损伤是常见的皮肤病变疾病,以蛋白、多糖等生物材料为基础构建的医用水凝胶,是加速皮肤损伤修复的理想材料。然而,目前市面上所售卖的皮肤损伤修复水凝胶,存在价格相对昂贵、制备工艺复杂等缺点。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石斛多... 目的皮肤损伤是常见的皮肤病变疾病,以蛋白、多糖等生物材料为基础构建的医用水凝胶,是加速皮肤损伤修复的理想材料。然而,目前市面上所售卖的皮肤损伤修复水凝胶,存在价格相对昂贵、制备工艺复杂等缺点。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石斛多糖、卵清蛋白等常见生物原材料,开发出一款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加速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水凝胶。方法本研究利用石斛多糖、卵清蛋白及红霉素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并在55℃条件下温浴40 min,可以形成不同机械强度的水凝胶。再借助细胞实验及全皮肤层损伤实验大鼠,评价所构建的石斛多糖复合水凝胶的促创面愈合效果。结果0.4 g卵清蛋白、0.05 g石斛多糖、0.01 g红霉素溶解于1 m L去离子水中,能有效地形成机械强度可控的水凝胶。该石斛多糖复合水凝胶显示了良好的促细胞增殖、抗炎、抗菌等效果。全皮肤层损伤SD大鼠实验结果显示,石斛多糖复合水凝胶能在14天内使创面完全愈合。结论石斛多糖复合水凝胶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且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等优势,展现了较强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不仅能为皮肤损伤修复水凝胶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的策略,也拓宽了传统中药材铁皮石斛中石斛多糖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多糖 皮肤层 损伤修复 卵清蛋白 机械强度 皮肤病变 水凝胶 铁皮石斛
原文传递
面向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的原位打印系统工作空间分析
11
作者 朱慧轩 崔广泽 +3 位作者 李炳南 郭凯 王蔚 李松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37,共9页
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主要为自体皮肤移植和伤口敷料治疗,但这些方法不能同时满足皮肤大面积修复和定制化治疗的需求。原位皮肤打印技术为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但现有的生物... 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主要为自体皮肤移植和伤口敷料治疗,但这些方法不能同时满足皮肤大面积修复和定制化治疗的需求。原位皮肤打印技术为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但现有的生物打印设备打印范围小且打印精度低,无法实现皮肤大面积组织的随形打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由Stewart并联机器人、直线模组机构、打印头和三维扫描仪等组成的原位皮肤打印系统。其中,Stewart并联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高且累积误差小,其作为打印驱动装置可实现高精度的皮肤原位打印;Stewart并联机器人具有6个自由度,可在三维空间中实时调整打印角度,使得生物墨水能够沿皮肤曲面完整地覆盖在皮肤损伤处,有利于伤口修复。为分析所设计原位皮肤打印系统的可行性,通过数值法计算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得到了原位皮肤打印系统的工作范围,并通过打印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并联机器人可按照指定路径运行,打印头在打印过程中可稳定喷射生物墨水;原位皮肤打印系统的工作范围与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基本吻合,可满足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的需求。研究结果为后续的皮肤大面积修复动物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大面积损伤修复 原位皮肤打印技术 并联机器人 工作空间
下载PDF
硬脑膜对颅脑发育及损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
12
作者 王雷 邢剑鸣 +5 位作者 马玉博 张晓璐 张司玺 文平(综述) 孙志刚 张春阳(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184,共4页
硬脑膜是贴覆在颅骨内面且包绕大脑的一层质韧的结缔组织膜。近年来对硬脑膜的生理功能,以及其在颅脑生长发育以及损伤修复的过程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明确硬脑膜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对许多尚不明确具体病因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硬脑膜是贴覆在颅骨内面且包绕大脑的一层质韧的结缔组织膜。近年来对硬脑膜的生理功能,以及其在颅脑生长发育以及损伤修复的过程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明确硬脑膜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对许多尚不明确具体病因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但目前对于硬脑膜的研究甚浅,许多分子机制和对目前硬脑膜在颅脑发育和损伤修复中发挥的作用还缺乏深入地探究。该文对硬脑膜发育过程及硬脑膜在颅脑发育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 颅骨 大脑 生长发育 损伤修复
下载PDF
二氧化碳激光致小鼠角膜损伤模型的构建及损伤修复观察
13
作者 周聪伶 焦路光 +5 位作者 王嘉睿 尹贻雪 聂祖康 邱梦琪 钟理 杨在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9-773,共5页
目的 构建二氧化碳(CO_(2))激光致小鼠角膜损伤模型,观察照射后小鼠角膜损伤修复过程。方法 将10只C57BL/6J小鼠的20眼分为4组,用波长10.6μm、光斑直径2 mm、功率0.94 W的CO_(2)激光照射角膜中央,各组照射剂量分别为3.0 J·cm^(-2)... 目的 构建二氧化碳(CO_(2))激光致小鼠角膜损伤模型,观察照射后小鼠角膜损伤修复过程。方法 将10只C57BL/6J小鼠的20眼分为4组,用波长10.6μm、光斑直径2 mm、功率0.94 W的CO_(2)激光照射角膜中央,各组照射剂量分别为3.0 J·cm^(-2)、4.5 J·cm^(-2)、7.5 J·cm^(-2)和10.5 J·cm^(-2),对应照射时间分别为0.10 s、0.15 s、0.25 s和0.35 s。于照射后1 d通过裂隙灯显微镜、OCT和组织病理学评估角膜损伤程度,以确定构建角膜损伤模型的最佳照射剂量。随后,构建小鼠角膜损伤模型,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于照射前及照射后0 h至6个月进行角膜损伤修复观察。结果 照射剂量为3.0 J·cm^(-2)时,角膜未观察到明显损伤。照射剂量为4.5 J·cm^(-2)时,角膜中央可见灰白色损伤区,受损区角膜上皮和内皮缺失。照射剂量为7.5 J·cm^(-2)或10.5 J·cm^(-2)时,角膜损伤区为瓷白色,角膜厚度增加,角膜边缘与虹膜粘连。故选用4.5 J·cm^(-2)照射剂量的CO_(2)激光构建角膜损伤模型。该照射剂量的激光损伤后角膜迅速肿胀增厚,损伤后1 d厚度达到峰值,之后逐渐恢复,14 d时基本恢复正常。损伤早期(0 h~3 d)角膜发生了受损上皮和内皮脱落、新生上皮和内皮迁移、炎症细胞浸润与消退等过程;损伤后期(7 d~6个月)角膜逐渐恢复并趋于正常,但部分小鼠角膜存在基质增生现象。结论 照射剂量为4.5 J·cm^(-2)的CO_(2)激光可用于构建小鼠角膜损伤模型。角膜损伤后的急性反应期主要发生在损伤后3 d内。损伤后期角膜的生理结构趋于正常,但透明度未能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激光 10.6μm激光 角膜损伤 损伤修复
下载PDF
髓鞘相关抑制因子及其受体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刘欣童 彭清华 +1 位作者 刘怀存 张卫光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71-377,共7页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常见于坠落伤、交通事故、重物砸伤等,可造成机体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髓鞘相关抑制因子(MAI)在损伤的脊髓微环境中具有促进生长锥塌陷、抑制轴突再生的作用,是造...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常见于坠落伤、交通事故、重物砸伤等,可造成机体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髓鞘相关抑制因子(MAI)在损伤的脊髓微环境中具有促进生长锥塌陷、抑制轴突再生的作用,是造成脊髓损伤难以修复的主要原因。髓鞘相关抑制因子类蛋白,如神经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Mgp)和髓鞘相关糖蛋白(MAG),及其受体蛋白如Nogo-A/Nogo-66受体1(NgR1)、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PirB)、鞘氨醇-1-磷酸受体(S1PR2),均是脊髓微环境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可通过影响神经元轴突生长的信号通路抑制脊髓损伤的修复过程。虽然目前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还不清楚,但调节髓鞘相关抑制因子类蛋白及下游信号通路是脊髓损伤修复的重要治疗途径之一。我们通过本文对近年来MAI类蛋白及其受体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可探究的新靶点,并为脊髓损伤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修复 轴突损伤 髓鞘相关抑制因子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修复方式的2A12铝合金板孔边裂纹损伤修复件拉伸性能研究
15
作者 李宇珩 卜珩倡 +3 位作者 朱洪伟 关肖虎 高奇玉 占小红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3-142,共10页
目的研究含孔边裂纹损伤的铝合金板在典型修复方式下的性能恢复程度,并分析孔边裂纹长度对胶铆接修复效果的影响,为铝合金孔边裂纹损伤的高质量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胶接、铆接和胶铆接3类典型抢修方式对铝合金孔边裂纹损伤开展... 目的研究含孔边裂纹损伤的铝合金板在典型修复方式下的性能恢复程度,并分析孔边裂纹长度对胶铆接修复效果的影响,为铝合金孔边裂纹损伤的高质量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胶接、铆接和胶铆接3类典型抢修方式对铝合金孔边裂纹损伤开展修复试验,并制备含不同长度孔边裂纹的铝合金板,研究孔边裂纹长度对胶铆接修复件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拉伸测试评估损伤件修复后性能恢复程度。结果对含孔边裂纹的铝合金板修复而言,胶铆接修复件的强塑性明显优于胶接修复件及铆接修复件,最大断裂载荷达到6179 N,伸长率提升至3.05%。随裂纹长度增加,含孔边裂纹的铝合金胶铆接修复件性能恢复程度逐渐降低。基于力学测试结果分析,修复件失效形式主要包括胶层界面破坏、补片破坏及基板破坏。当裂纹长度大于15 mm时,修复件的失效形式由基板破坏转变为混合破坏(孔边裂纹两端基板破坏及补片破坏)。结论对于含10 mm孔边裂纹铝合金板而言,胶铆接修复件最大断裂载荷恢复至完好构件的72.23%,这表明胶铆接可以较好地实现含孔边裂纹铝合金板的修复。此外,针对铝合金板不同长度的孔边裂纹损伤,修复件在同种胶铆接修复工艺下的失效形式有所不同,故针对铝合金板不同长度的孔边裂纹损伤,需要定制和开发相应的修复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边裂纹 铆接 损伤修复 胶铆接 拉伸强度
下载PDF
UbcH5a调控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16
作者 黄丹 黄国栋 +1 位作者 周云峰 高孝家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构建过表达人泛素交联酶UbcH5a基因的稳定转染食管鳞癌EC109细胞株,研究UbcH5a影响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机制。方法:将EC10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处理)、阴性对照组(转染pEGFP-C1质粒)和过表达组(转染pEGFP-UbcH5a质粒)。分别采用... 目的:构建过表达人泛素交联酶UbcH5a基因的稳定转染食管鳞癌EC109细胞株,研究UbcH5a影响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机制。方法:将EC10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处理)、阴性对照组(转染pEGFP-C1质粒)和过表达组(转染pEGFP-UbcH5a质粒)。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bcH5a mRNA及蛋白表达以验证转染效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2 Gy X线照射后的细胞存活分数(SF2),免疫荧光检测DNA损伤灶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ATM、ATR、p-ATM、p-ATR、Chk1、Chk2和BRCA1)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UbcH5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SF2降低,DNA损伤灶点增多(均P<0.05),而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经X线照射前、后ATM、ATR、p-ATM、p-ATR、Chk1、Chk2和BRCA1表达均显著下调(均P<0.05)。结论:UbcH5a通过抑制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来增强食管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泛素 UbcH5a 放射敏感性 DNA损伤修复
下载PDF
髋臼盂唇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彭强 陈铁柱 +1 位作者 陈宏文 贺垠浩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9期934-941,共8页
髋臼盂唇位于髋关节内,是附着在骨性髋臼边缘的纤维软骨环,是维持髋关节功能的重要结构,盂唇损伤后将改变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机制,引起关节不稳,最终导致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因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全民运动的普及,髋臼盂唇损伤在年轻人的发病... 髋臼盂唇位于髋关节内,是附着在骨性髋臼边缘的纤维软骨环,是维持髋关节功能的重要结构,盂唇损伤后将改变髋关节的生物力学机制,引起关节不稳,最终导致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因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全民运动的普及,髋臼盂唇损伤在年轻人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髋臼盂唇治疗的需求得到显著的上升。随着对关节镜的运用成熟,髋关节镜技术已经成为治疗髋臼盂唇损伤的主要手术形式,包括:盂唇清理术、修复术、重建术、加强术。其主要作用都是恢复盂唇的密闭性及缓解应力分布,从而恢复髋臼功能性。因此本文主要就髋臼盂唇损伤修复进行综述。Background: The acetabular labrum is located in the hip joint and is a fibrocartilaginous ring attached to the bony acetabular rim, which is an important structure for maintai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hip joint. Damage to the labrum will change the biomechanical mechanism of the hip joint, causing joint instability and ultimately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osteoarthriti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g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ty of sports among all people, the incidence of acetabular labral injury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mong young people, and the demand for acetabular labral treatment has risen significantly. As the use of arthroscopy has matured, hip arthroscopy has become the main surgical form of treatment for acetabular labral injuries, including labral debridement, repair, re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ese procedures is to restore labral confinement and relieve stress distribution, thus restoring acetabular func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repair of acetabular labral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盂唇损伤修复 盂唇清理术 盂唇修复 盂唇重建术 盂唇加强术
下载PDF
DNA-PKcs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炜娟 梁斌 +1 位作者 黄雄峰 李亮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6-1279,共4页
机体在体内因素如DNA碱基错配、自身不稳定性、机体代谢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等,体外因素如辐射、化学毒物、药物、病毒和霉菌等作用下,可以造成DNA损伤。DNA损伤有碱基损伤、错配、DNA单链或双链断裂、嘧啶二聚体形成等多种类型。其中... 机体在体内因素如DNA碱基错配、自身不稳定性、机体代谢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等,体外因素如辐射、化学毒物、药物、病毒和霉菌等作用下,可以造成DNA损伤。DNA损伤有碱基损伤、错配、DNA单链或双链断裂、嘧啶二聚体形成等多种类型。其中,DNA双链断裂(DSB)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伤类型。DSB的修复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同源重组(HR)、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修复 DNA依赖性蛋白激酶亚单位(DNA-PKcs) 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 抑制剂
下载PDF
清燥救肺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肺损伤修复作用及骨桥蛋白、生物标志物和血清FGF-21、HIF-1α的影响
19
作者 赵地 赵添 +2 位作者 薛晓彤 梁瑞婷 张欣雨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11期1223-1229,共7页
目的:观察清燥救肺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损伤修复作用及生物标志物和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选择12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行... 目的:观察清燥救肺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损伤修复作用及生物标志物和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选择12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口服清燥救肺汤。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给予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给予患者6 min步行距离(6MW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价,检测患者肺总量(TL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活量(VC)水平,检测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骨桥蛋白、FGF-21、HIF-1α、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6MWT水平、SGRQ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TLC、DLCO、VC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MMP-7、骨桥蛋白、KL-6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FGF-21、HI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燥救肺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可提升抗炎作用及肺损伤修复作用,降低生物标志物水平,缓解病情,提升患者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燥救肺汤 特发性肺纤维化 损伤修复 生物标志物 骨桥蛋白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缺氧诱导因子-1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