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在鼻咽癌患者PICC所致接触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罗晓华 郑艺君 +3 位作者 王丽红 林丹凤 张红梅 刘志慧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在鼻咽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05至2022-04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因置入PICC所致接触性皮炎的94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05至20... 目的探讨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在鼻咽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05至2022-04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因置入PICC所致接触性皮炎的94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05至2021-04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05至2022-04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注射液外涂联合3M透明敷料行PICC换药,观察组采用喷涂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联合3M透明敷料行PICC换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患者的自付费用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第1周、第2周总有效率(95.83%,1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3.91%,89.13%)(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10.43±0.52)d]、换药次数[(3.30±0.69)次]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愈合时间[(18.15±0.33)d]、换药次数[(5.67±0.96)次](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得分(8.71±0.8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得分(5.67±0.96)(P<0.05),两组患者在导管移位率、脱管率及患者自付费用三方面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治疗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PICC置管部位接触性皮炎效果明显,可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降低局部感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抗菌成膜喷剂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接触性皮炎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吴立飞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5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采取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2例混合型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n=46)、对照组(n=46)。对照组应用单纯CDT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机... 目的:探讨采取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2例混合型DV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n=46)、对照组(n=46)。对照组应用单纯CDT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两组手术前后患健侧周径差(患健侧大腿周径差、患健侧小腿周径差)、细胞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水平变化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时,采用机械性血栓抽吸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血栓清除率,并在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有效缩小患健侧大小腿周径差、降低血清细胞黏附分子水平。这一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 机械性血栓抽吸 导管接触性溶栓 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足球运动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标准评估
3
作者 张津沁 崔建 +3 位作者 高晓嶙 时永进 朱超 黄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41-1646,共6页
背景:落地错误评分系统(LESS)测试是评估非接触性损伤风险的标准,目前尚无对中国大学生足球运动项目的开发。目的:建立大学生足球运动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评估标准,为评价该人群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 背景:落地错误评分系统(LESS)测试是评估非接触性损伤风险的标准,目前尚无对中国大学生足球运动项目的开发。目的:建立大学生足球运动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评估标准,为评价该人群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0所高校足球队的219名运动员进行标准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通过问卷和医学检查跟踪调查受试者测试后1年内下肢和躯干非接触性损伤情况,确定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指标的性别差异及评估标准。结果与结论:①219名受试者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总分(8.22±1.65)分,其中男性(8.29±1.74)分、女性(8.07±1.44)分,男女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测试后1年内,219名受试者总体损伤率为10.05%,发病率为15.98%;男性受试者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的损伤率为12.75%,发病率为20.13%;女性受试者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的损伤率为4.29%,发病率为7.14%,男女间损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损伤组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总分高于非损伤组[(9.50±1.14),(8.08±1.64)分,P<0.01];男性受试者中,损伤组的错误评分系统总分高于非损伤组[(9.63±1.12),(8.09±1.73)分,P<0.01];④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总分曲线下面积为0.773(P=0.000),对男性受试者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有诊断意义,最佳截断点为8.5,灵敏度为0.842,特异性为0.623,阳性似然比为2.233,阴性似然比为0.254,相对危险系数为8.400,比值比为8.816;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总分对女性受试者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没有诊断意义;⑤结果表明,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可以作为中国大学生男性足球运动员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风险的评估标准,最佳截断点为8.5分,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8.5分的男性运动员下肢及躯干非接触性损伤风险是<8.5分运动员的8.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地错误评分系统测试(LESS) 接触性损伤 损伤风险 足球 跳跃 落地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皮肤瘙痒的作用
4
作者 陈霞 樊官伟 +5 位作者 陈云志 王艳 孔祥艳 李倩 陈梦璐 蒲翔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0-1706,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皮肤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马齿苋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TTD、OMIM数据库获取ACD和皮肤瘙痒的靶点,Venny2.1平台获取马齿苋与...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皮肤瘙痒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马齿苋的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TTD、OMIM数据库获取ACD和皮肤瘙痒的靶点,Venny2.1平台获取马齿苋与ACD及皮肤瘙痒的交集靶点,STRING数据库分析交集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以及重要靶点相互作用图,DAVID数据库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糠酸莫米松乳膏组、空白基质乳膏组和马齿苋低、高剂量乳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各组运用2,4-二硝基氯苯(DNCB)构建ACD皮肤瘙痒模型,各组给予相应乳膏外涂14 d后观察小鼠背部皮损以及抓挠情况,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损伤,ELISA法检测血清IL-6、CXCL8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TNF-α、JNK、p-JNK、c-Jun、p-c-Jun蛋白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马齿苋活性成分181个,ACD靶点1314个,皮肤瘙痒靶点4113个,三者相交靶点103个,核心靶点有TNF-α、c-Jun、IL-6、CXCL8等,涉及TNF-α、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表明马齿苋可减轻ACD小鼠背部皮损以及抓挠次数,下调血清IL-6、CXCL8水平以及皮肤组织TNF-α、JNK、p-JNK、c-Jun、p-c-Jun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马齿苋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ACD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JNK/c-Jun信号通路,减少炎性介质IL-6、CXCL8释放,缓解皮肤瘙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皮肤瘙痒 网络药理学 炎性介质 TNF-α/JNK/c-Jun信号通路
下载PDF
喉接触性肉芽肿中医辨治医案2则
5
作者 韩金帅 闫新宇 +1 位作者 王曼 王俊阁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2期228-230,共3页
喉接触性肉芽肿(laryngeal contact granuloma,LCG),亦称为非特异性肉芽肿、声带接触性肉芽肿、声带突肉芽肿,是一种肉芽增生性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病变[1-2],多以声嘶、发声疲劳、咽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研究[3]发现单纯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喉接触性肉芽肿(laryngeal contact granuloma,LCG),亦称为非特异性肉芽肿、声带接触性肉芽肿、声带突肉芽肿,是一种肉芽增生性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病变[1-2],多以声嘶、发声疲劳、咽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研究[3]发现单纯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术后复发率超过90%。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的保守治疗有用药周期长、患者依从性低、药物不良反应多等问题[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肉芽肿 四证 六病
原文传递
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6
作者 刘文江 王兵 +3 位作者 牛晓阳 李越 高士钦 丁亚坤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08-112,116,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 目的比较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59)和单纯CDT组(n=64)。观察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膝下10 cm和膝上15 cm处周径差,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术后6、12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显效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膝下10 cm、膝上15 cm处患侧与健侧的周径差均低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患者的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高于单纯CD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6、12个月PTS发生率均低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CDT治疗相比,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CDT治疗急性髂股DVT的临床疗效更好,术后一期靶血管通畅率更高,尿激酶使用量更少,患肢肿胀减退更好,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PT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 导管接触性溶栓 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牡丹皮提取物对接触性皮炎的改善作用
7
作者 叶佳丰 韩婕珺 +3 位作者 龚天贵 王斌 陈贤 王春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8-284,共7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牡丹皮提取物外用治疗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NCB诱导的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评价牡丹皮提取物体内抗炎活性。通过TCMSP等数据库收集牡丹皮活性成分及相关作用靶点信息;通过DisGeNET等数据库...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牡丹皮提取物外用治疗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NCB诱导的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评价牡丹皮提取物体内抗炎活性。通过TCMSP等数据库收集牡丹皮活性成分及相关作用靶点信息;通过DisGeNET等数据库得到接触性皮炎的相关靶点;构建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图及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图,利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出关键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交集靶点进行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Reactome Pathway数据库进行Reactome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验证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水平,并对关键靶点通路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动物实验显示,牡丹皮提取物能减少接触性皮炎小鼠皮肤组织中的炎细胞浸润,调节脾脏、胸腺指数,降低小鼠皮肤组织IL-6水平(P<0.01)。网络药理学显示,牡丹皮活性成分18种,潜在作用靶点317个,富集于多个生物进程、多条信号通路,筛选得到SRC、MAPK1、PIK3R1、HSP90AA1、TP53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显示出良好的小分子-蛋白亲和性。验证试验显示,牡丹皮提取物提高了小鼠皮肤组织p-ERK1/2、p-Akt蛋白表达及PI3K mRNA表达(P<0.05,P<0.01)。结论牡丹皮提取物可能通过MAPK/ERK、PI3K-Akt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水平,发挥治疗接触性皮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皮提取物 接触性皮炎 网络药理学 动物实验 MAPK PI3K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案在喉部接触性肉芽肿中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黄芸 罗良 刘遗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在喉部接触性肉芽肿(LCG)患者中的疗效,重点观察喉部病灶内注射不同的激素结合抑酸疗法治疗喉部接触性肉芽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喉部接触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9例)、B组(24例)... 目的对比不同治疗方案在喉部接触性肉芽肿(LCG)患者中的疗效,重点观察喉部病灶内注射不同的激素结合抑酸疗法治疗喉部接触性肉芽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喉部接触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9例)、B组(24例)、C组(12例,其中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8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4例)。A组给予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治疗,B组给予药物抑酸疗法治疗,C组给予病灶内注射激素结合药物抑酸疗法治疗。随访6个月,对比三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平均愈合时间;对比C组病变内注射不同激素的疗效。结果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78%,B组的总有效率为78.17%,C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三组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治愈所需时间为(4.25±0.90)个月,B组平均治愈所需时间为(5.32±0.49)个月,C组平均治愈所需时间为(3.33±0.42)个月;C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所需时间短于A组和B组,A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所需时间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喉部接触性肉芽肿患者的总有效率(87.50%)高于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75.00%),但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内注射激素结合药物抑酸疗法能有效提高喉部接触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部接触性肉芽肿 抑酸疗法 激素 病变内注射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
下载PDF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丹妮 索雅力·齐齐格 +1 位作者 丛赟 朱雅琳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696-703,共8页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CCD)是化妆品不良反应的最主要类型,它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现如今随着人们对化妆品种类、功能的要求及化妆品需求量的上升,使得该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面部作为最常接触化妆品的部位...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CCD)是化妆品不良反应的最主要类型,它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现如今随着人们对化妆品种类、功能的要求及化妆品需求量的上升,使得该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面部作为最常接触化妆品的部位,故其也是最容易发生CCD的部位。另外该病发病机制较复杂,初步的诊断主要是依靠患者自述的病史及现有的临床表现,但由于人们对CCD认知的缺乏,使得从问诊阶段的病史描述不清到治疗阶段的依从性差都对诊疗工作形成了干扰。特别是对于CCD的治疗,患者自行预防才是最重要的,故该病的宣传以及相关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从病史追踪、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面分析CCD发生的特点,为开展化妆品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不良反应 接触性皮炎 研究现状
下载PDF
法医检案中常见客体上接触性DNA检验效果比较
10
作者 范光耀 鞠天格 +1 位作者 WUO NIXON AUSTIN 彭长秀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8-87,共10页
目的:接触性DNA在鉴定犯罪嫌疑人身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客体表面材质的差异,嫌疑人接触过的某些客体上DNA常难于保留而不易检测.若能对不同种类客体的接触性DNA检验效果进行合理预判,对后续的法医基因分型将至关重要.材料:模拟2... 目的:接触性DNA在鉴定犯罪嫌疑人身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客体表面材质的差异,嫌疑人接触过的某些客体上DNA常难于保留而不易检测.若能对不同种类客体的接触性DNA检验效果进行合理预判,对后续的法医基因分型将至关重要.材料:模拟24种不同客体上的接触性DNA.方法:双拭子法采集DNA,Microcon■离心浓缩,GlobalFilter■扩增试剂盒基因分型和Quantifiler■Duo试剂盒定量DNA.分别比较24种客体和进一步归类五种材质上的接触性DNA的平均峰高度(APH)、平均峰面积(APA)和等位基因检出率.结果:旋转式开关的检验效果最好,眼镜框架、塑料袋封条和笔筒次之.塑料类客体表面上的DNA检出成功率优于玻璃、金属、木质和橡胶类客体.结论:不同类客体之间的接触性DNA检验效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接触性DNA 客体 短串联重复 DNA分型图谱
下载PDF
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肾静脉血栓形成1例
11
作者 杨馥锟 钱陈泽越 +1 位作者 邱信杰 朱健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22-125,共4页
肾静脉血栓形成(renal venous thrombosis,RVT)是指肾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内血栓形成,导致肾静脉全部或部分阻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的肾血管性疾病。RVT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1],如未及时诊治,RVT可脱落造成肺栓塞,甚至死... 肾静脉血栓形成(renal venous thrombosis,RVT)是指肾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内血栓形成,导致肾静脉全部或部分阻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的肾血管性疾病。RVT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1],如未及时诊治,RVT可脱落造成肺栓塞,甚至死亡。急性RVT可表现为腰肋或腹部疼痛,肾功能异常,病侧肾增大,镜下或肉眼血尿,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等[2]。抗凝与溶栓是RVT治疗的基础,但通过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RVT相关的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RVT患者,总结相关诊疗经验,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静脉血栓 机械吸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抗凝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分析
12
作者 王卫国 戴正行 +1 位作者 詹一 周喜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2期60-62,共3页
目的 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2),观察组患者行下腔静... 目的 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2),观察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足背静脉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患肢周径差降低、消肿率及血栓清除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趋于正常,其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尿激酶使用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溶栓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导管接触性溶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分析
13
作者 王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54-0057,共4页
分析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方法 选取30例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分析其常见过敏原。结果 金属时最常见的过敏原,十二醇硫酸钠、硫柳汞和溴硝丙醇等一些化妆品中成分也是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中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 分析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过敏原。方法 选取30例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分析其常见过敏原。结果 金属时最常见的过敏原,十二醇硫酸钠、硫柳汞和溴硝丙醇等一些化妆品中成分也是面部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中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结论 面部ACD的过敏原种类繁多,涵盖了化妆品、药品、食品和日用品等多个领域。在临床医学中,针对患者的过敏原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以预防面部AC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皮炎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过敏原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上肢动脉栓塞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升权 殷世武 +4 位作者 项廷淼 龙海灯 李靖 宋均飞 王菊 《安徽医学》 2023年第3期303-305,共3页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上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科确诊的上肢动脉栓塞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治疗上均采用Angiojet血栓抽吸导...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上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科确诊的上肢动脉栓塞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治疗上均采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并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即刻症状改善情况,溶栓时间,溶栓后症状恢复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术后患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恢复,恢复率100%(10/10)。置管溶栓时间为(2.1±1.4)d,并发症发生率为60%(6/10),均为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血红蛋白尿,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严重出血、肢体坏死、截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上肢动脉栓塞,具有微创、高效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栓塞 上肢 导管接触性溶栓 Angiojet
下载PDF
1084例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关猛猛 李婷婷 +1 位作者 胡雯 康晓静 《新疆医学》 2023年第3期279-281,289,共4页
目的了解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变应原。方法对1084例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84例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787例,阳性率反应较高的变应原是硫柳汞、硫酸镍。硫酸镍、硫柳汞、对苯二胺... 目的了解接触性皮炎患者常见变应原。方法对1084例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84例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变应原呈阳性反应者787例,阳性率反应较高的变应原是硫柳汞、硫酸镍。硫酸镍、硫柳汞、对苯二胺是引起二、三级过敏反应的主要变应原;男性患者对橡胶、对苯二胺、重酪酸钾、三乙醇胺更易过敏,女性患者对硫酸镍更易过敏;汉族更易对硫柳汞过敏,维吾尔族更易对硫酸镍过敏。年轻患者更易对硫柳汞过敏,中年患者更易对硫酸镍过敏,老年患者更易对对苯二胺和重络酸钾过敏。结论硫柳汞、硫酸镍是本地接触性皮炎的常见过敏原,硫柳汞、硫酸镍、对苯二胺更容易引起高级别过敏反应。男性应提防职业接触导致的过敏反应,女性患者更应该注重金属首饰引起的过敏,老年患者对染发过敏要更加重视。斑贴试验是确定接触性皮炎患者变应原的一个较为安全、简单、可靠的方法,为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皮炎 斑贴实验 变应原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冯毅 梁彦 +5 位作者 邓捷 农昌铭 郑贵雄 岑兴强 曾超 钟宏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793-796,801,共5页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患者凝血功能、纤溶活性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39例ALI患者分为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治疗组(联合组,n=22)与CDT治疗...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患者凝血功能、纤溶活性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39例ALI患者分为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治疗组(联合组,n=22)与CDT治疗组(CDT组,n=17)。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凝血功能、纤溶活性、血管内皮功能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均低于CDT组,住院费用高于CDT组(P<0.05)。两组患者血栓清除率及术后12个月下肢动脉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APTT、TT、t-PA、eNOS水平均高于CDT组,血清Fbg、D-D、PAI-1、ET-1水平均低于CDT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联合CDT治疗,有利于减少ALI患者尿激酶用量,缩短溶栓及住院时间,改善凝血功能与纤溶活性指标,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血栓抽吸装置 导管接触性溶栓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凝血功能 纤溶活性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症状改善及静脉再通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李阳 王义清 +1 位作者 任莹 夏樊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7期2543-2546,2551,共5页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对症状改善及静脉再通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对症状改善及静脉再通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系统溶栓(ST)治疗,观察组采用CDT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包括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治疗前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静脉再通评分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两组各项肢体周径差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两组血浆LPA、Hcy水平、静脉再通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静脉再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T治疗DVT临床疗效更明显,能有效缩短溶栓时间,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恢复静脉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接触性溶栓 系统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再通
下载PDF
经皮机械吸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姜广伟 张晓宇 +3 位作者 董若愚 丁殿柱 牛帅 吕柏楠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急性...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MT+CDT组(12例)和CDT组(9例),比较两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滤器回收成功率以及治疗前后下腔静脉滤器血栓和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PMT+CDT组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均低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T+CDT组术中吸栓平均出血量为(71.50±13.47)ml。两组治疗后下腔静脉血栓较治疗前均缩小(P<0.05);治疗后PMT+CDT组下腔静脉血栓小于C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MT+CDT组患者均成功回收滤器,滤器回收率为100%;CDT组有5例患者成功回收滤器,滤器回收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MT联合CDT是治疗急性期下腔静脉滤器相关血栓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助于缩短溶栓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用量,提高滤器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血栓形成 导管吸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滤器
下载PDF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与对称性药物相关性间擦部和屈侧疹 被引量:1
19
作者 窦侠 《皮肤科学通报》 2023年第1期55-60,共6页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当个体经皮肤接触某种半抗原致敏后,再次通过口服、肌肉注射、静脉输注、吸入或经皮肤粘膜吸收等系统途径接触相同的半抗原时,可能会诱发系统性接触性皮炎。药物、金属以及食品添加剂是引起系...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当个体经皮肤接触某种半抗原致敏后,再次通过口服、肌肉注射、静脉输注、吸入或经皮肤粘膜吸收等系统途径接触相同的半抗原时,可能会诱发系统性接触性皮炎。药物、金属以及食品添加剂是引起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常见原因。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既往接触性皮炎部位或斑贴试验阳性部位皮炎复发是较为常见而特异的表现,还可表现为瘙痒性水疱性手部湿疹、屈侧皮炎、狒狒综合征和泛发性斑丘疹等。对称性药物相关性间擦部和屈侧疹是一种药物引起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临床表现与狒狒综合征相似,目前认为属于药物引起的狒狒综合征。目前对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还了解较少,除了经典的T细胞介导的迟发超敏反应外,速发超敏反应以及多种细胞因子也可能参与发病。当明确了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原因后,避免系统接触是最重要的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接触性皮炎 狒狒综合征 对称性药物相关性间擦部和屈侧疹
原文传递
药酒致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并发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感染1例
20
作者 孟凡堰 张佳 +2 位作者 候贻魁 晏晨 陈兴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4-286,共3页
1病历摘要患者男,76岁。因右上肢红斑与水疱伴疼痛、瘙痒1 d于2021年3月27日入院。患者自诉1 d前因右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新鲜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图1A)和牛耳大黄(Rumex crispus L.)(图1B)的地上部分各约1 kg加约5... 1病历摘要患者男,76岁。因右上肢红斑与水疱伴疼痛、瘙痒1 d于2021年3月27日入院。患者自诉1 d前因右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新鲜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图1A)和牛耳大黄(Rumex crispus L.)(图1B)的地上部分各约1 kg加约50 g甜米酒捣烂外敷于右上肢体疼痛处并包裹。外敷后局部立即出现明显刺激性灼热感,约4 h后因局部红肿伴疼痛加剧而除去外敷药物,至入院时已经形成多个水疱。另诉凡接触到药液的皮肤均感明显灼热,以躯干右侧往上至腋窝处最明显。既往史:右上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9个月,否认其他疾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龙芮 原白头翁素 接触性皮炎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头孢曲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