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修复腰椎退行性病的生物力学特征
1
作者 陈萌萌 包利 +4 位作者 陈浩 贾璞 冯飞 侍管 唐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5-1329,共5页
背景: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其相关的生物力学特征暂无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构建山羊离体... 背景: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其相关的生物力学特征暂无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构建山羊离体脊柱模型(L_(1)-L6),模拟手术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BacFuse固定组(L_(3/4))、钉棒固定组(L_(3/4))及Topping-off组(L_(3/4)钉棒固定+L_(2/3)BacFuse固定)。搭建山羊腰椎手术模型力学测试系统,采用生物力学机器进行力学加载,模拟腰椎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的运动模式(4 Nm的力矩),采用视觉追踪系统进行定位捕捉,并完成力学及光学校准,通过计算得出L_(2/3)、L_(3/4)、L_(4/5)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L_(3/4)固定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活动度分别减少27.27%,70%,38.1%及23.08%(P<0.05);钉棒固定组L_(3/4)固定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活动度分别减少72.73%,80%,71.43%及73.08%(P<0.05)。②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邻近节段L_(2/3)在后伸、侧屈及旋转方向上分别增加33.33%,25%及23.81%(P<0.05),前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钉棒固定组的邻近节段L_(2/3)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增加50%,44.44%,50%及58.96%(P<0.05);③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邻近节段L_(4/5)在后伸、旋转方向上分别增加27.3%,17.39%(P<0.05),前屈、侧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钉棒固定组的邻近节段L_(4/5)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增加38.89%,22.73%及26.09%(P<0.05),侧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④与钉棒固定组相比,Topping-off组L_(2/3)椎间活动度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分别减少37.04%,73.08%,56.67%及38.46%(P<0.05);与钉棒固定组相比,Topping-off组L_(4/5)节段椎间活动度在前屈方向上减少20%(P<0.05),后伸、侧屈及旋转未见明显区别;⑤提示BacFuse能够显著减少置入节段的活动度,提供一定的稳定性;相对于钉棒固定,仍然保留有较多的活动度,可减少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同时可用于钉棒固定的Topping-off技术,显著减少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 BacFuse 钉棒固定 生物力学 活动度
下载PDF
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张矿 刘刚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77-80,118,共5页
目的分析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微创内固定手术)和研究组(n=45,微创内固定手... 目的分析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9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微创内固定手术)和研究组(n=45,微创内固定手术+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研究组的5-羟色胺(5-HT)、P物质(SP)水平低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Bohler角、Gissance角、跟骨长度大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应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围术期指标,降低对患者机体产生的创伤,利于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关节内骨折 微创内固定手术 骨折撑开器辅助复位技术
下载PDF
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Sanders Ⅱ型、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侯建伟 王晓东 +3 位作者 刘朋 王岩松 王勤 冯俊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 探讨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骨科对20例新鲜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3~70岁,平均(44.5±0.5)岁。... 目的 探讨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骨科对20例新鲜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3~70岁,平均(44.5±0.5)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标准进行分型,Ⅱ型9例,ⅢAB型10例,ⅢAC型1例。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制动、冰敷、镇痛等对症治疗,完善检查后采用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进行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平均(11.9±0.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3.2±0.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学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定疗效,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随访时间内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感染,无复位丢失,无腓肠神经受损,无腓骨肌腱炎等。结论 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不仅能有效纠正内侧短缩、内翻畸形,恢复跟骨解剖形态,而且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术中失血少、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是治疗新鲜跟骨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的一种优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内侧撑开
下载PDF
皮外适度撑开联合上半身反弓技术后路短节段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杨宏志 胡斌 +2 位作者 朱挺平 王溪淳 陈文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皮外适度撑开联合上半身反弓技术后路短节段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接受皮... 目的探讨皮外适度撑开联合上半身反弓技术后路短节段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接受皮外适度撑开联合上半身反弓技术后路短节段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接受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矢状面Cobb角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DI评分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伤口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2例矫正度丢失,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相比,皮外适度撑开联合上半身反弓技术后路短节段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和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功能康复,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皮外适度撑开 上半身反弓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下载PDF
侧前方入路一体式可撑开可复位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泓 吴爱悯 +3 位作者 李俊伟 蔡鑫义 任亚楠 都承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975-1980,共6页
背景:体外实验证实,采用的一体式椎间融合器虽可以从侧方置入,但其置入体内后不具有调节椎间融合器高度的能力和调节腰椎滑移的复位功能。基于以上原因,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侧前方入路一体式可撑开可复位椎间融合器(OLIF+IERC),并不... 背景:体外实验证实,采用的一体式椎间融合器虽可以从侧方置入,但其置入体内后不具有调节椎间融合器高度的能力和调节腰椎滑移的复位功能。基于以上原因,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侧前方入路一体式可撑开可复位椎间融合器(OLIF+IERC),并不断深入研究其生物力学性能。目的:探究OLIF+IERC模型,相比于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传统的单纯斜前方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er interbody fusion,OLIF)无螺钉固定系统(Stand-alone OLIF)模型、OLIF联合后路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OLIF+BPS)模型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方法:对已建立并验证有效的正常模型(L_(3)-S_(1))进行适当的修改,建立3种OLIF手术有限元模型:Stand-alone OLIF模型、OLIF+BPS模型及OLIF+IERC模型。通过对各模型施加500 N的随动载荷和不同方向上(前屈、后伸、侧弯、轴向旋转)7.5 N·m的力矩载荷,比较不同模型的各生物力学指标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对于L_(4)-L_(5)的运动范围、融合器上最大应力及最大终板应力:OLIF+IERC模型在轴向旋转时低于其他手术模型,Stand-alone OLIF模型在各运动姿态下均最高,OLIF+BPS模型在前屈、后伸及侧弯时最低;②综合分析得出:OLIF+IERC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抵抗椎间融合器沉降和椎间盘高度降低的能力,在各运动姿态下均优于Stand-alone OLIF模型,在轴向旋转的运动姿态下优于OLIF+BPS模型;③研究建议:腰椎退行性患者在今后进行手术治疗时,可以考虑采用OLIF联合一体式可伸缩可复位融合器固定的手术方式。该研究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前方入路椎间融合术 一体式可撑开可复位融合器 腰椎滑移 生物力学 有限元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撑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建伟 贾连顺 +5 位作者 谭军 陈德玉 周许辉 郭永飞 曹师峰 刘铁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62-564,共3页
目的:研究撑开器撑开高度与撑开力的关系,探讨用撑开扭力的变化值来判断颈椎前路手术合适椎间撑开高度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新鲜尸体颈椎标本6具,用带扭力显示的撑开器测定椎间撑开高度与撑开扭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目的:研究撑开器撑开高度与撑开力的关系,探讨用撑开扭力的变化值来判断颈椎前路手术合适椎间撑开高度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新鲜尸体颈椎标本6具,用带扭力显示的撑开器测定椎间撑开高度与撑开扭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撑开扭力随撑开器撑开先平稳增加然后显著增加,依次切断不同结构后,撑开扭力值降低但变化相似,黄韧带切断后则不再表现扭力显著增加。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彻底减压后,撑开扭力显著增加为黄韧带紧张产生的阻力所致,根据扭力显著变化来确定合适的撑开高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椎间撑开 实验 撑开高度 撑开扭力 颈椎次全切除术
原文传递
外侧横切口联合双侧撑开技术(LTBT)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虎 何知弢 +2 位作者 钟齐刚 方家刘 詹俊锋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 探讨跟骨外侧横切口联合双侧撑开技术(LTBT)处理SandersⅡ、Ⅲ型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43例患者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了外侧横切口联合双侧撑开技术处理跟骨骨折。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目的 探讨跟骨外侧横切口联合双侧撑开技术(LTBT)处理SandersⅡ、Ⅲ型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43例患者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了外侧横切口联合双侧撑开技术处理跟骨骨折。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1、3、6个月及术后1年的跟骨长度、高度、宽度及B?hler角和Gissanes角变化情况,并记录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资料,于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VAS评分及AOF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70±1.63)个月。患者术后1 d,1、3、6个月及术后1年的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hler角和Gissane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手术时间(79.67±9.39) min。术后1年VAS评分为(0.72±1.0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7.14±5.42)分,其中优13例,良28例,一般2例。且术后均未出现伤口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2例患者出现行走后疼痛,经休息及康复理疗等处理后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 LTBT是一种有效处理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式。既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提高了解剖复位的效果,术后患者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B?hler角和Gissanes角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在末次随访中得到了良好的维持,同时降低了术后切口并发症及腓肠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内跟骨骨折 克氏针撑开 横切口 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双向可撑开型融合器的体外生物力学评价
8
作者 吴研飞 马剑雄 +4 位作者 代菁 赵兴文 卢斌 靳洪震 马信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4-650,共7页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双向可撑开型融合器进行体外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将20具新鲜小牛脊柱L3/4节段标本随机分为4组进行造模,分别为正常组(完整状态)、不稳组(髓核摘除组)、传统融合器组[置入传统子弹型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双向可撑开型融合器进行体外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将20具新鲜小牛脊柱L3/4节段标本随机分为4组进行造模,分别为正常组(完整状态)、不稳组(髓核摘除组)、传统融合器组[置入传统子弹型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融合器]和新型融合器组(置入自行研制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每组5具标本。利用MTS多自由度(脊柱运动)模拟测试系统在实验标本上施加400N预载荷,同时在前屈、后伸、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等方向依次施加8Nm载荷,测试各方向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另外选择20具新鲜小牛脊柱L3/4节段标本,其中10具进行融合器的沉陷实验,10具进行融合器的拔出实验,每种实验均分为传统融合器组和新型融合器组,分别置入融合器,采用Bose Electroforce动态力学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比较分析两种融合器在椎间隙内的稳定性。结果:不稳定组和传统融合器组与正常组比较,各方向ROM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融合器组与正常组比较,在后伸、左弯、左旋和右旋工况下ROM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融合器组、新型融合器组与不稳组比较,各方向ROM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融合器组在屈伸、左右弯、左旋工况下的ROM值较传统融合器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沉陷实验中,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最大压缩载荷(2265.67±13.01N)明显高于PEEK融合器(1665.67±10.83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出实验中,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拔出强度(759.87±15.17N)高于传统PEEK融合器(93.37±3.15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置入自行研制的新型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在屈伸、侧弯、左侧旋转方向上比传统PEEK椎间融合器具有更好的力学稳定性,且在抗移位能力和抗沉陷能力方面优于传统PEEK融合器,在力学性能上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脊柱 撑开融合器 双向
原文传递
球囊撑开器对儿童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周天鹏 谷雪莲 +3 位作者 李海 周金成 刘宇甜 赵宇轩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503-511,共9页
目的:基于儿童膝关节MRI图像建立正常膝关节三维实体模型和球囊完全撑开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两种球囊撑开器(分开设计/一体化设计)对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使用医学建模软件建立儿童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拟儿... 目的:基于儿童膝关节MRI图像建立正常膝关节三维实体模型和球囊完全撑开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两种球囊撑开器(分开设计/一体化设计)对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使用医学建模软件建立儿童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模拟儿童膝关节镜手术过程。建立两种球囊撑开器模型,对球囊模型施加不同的压力,探究分开设计时3种不同形状球囊和一体化设计时不同短轴尺寸球囊与膝关节软骨相互作用的应力分布情况,获得撑开方式的最优设计。结果:当撑开器与膝关节镜分开设计时,球状球囊对软骨的峰值应力影响较小;当撑开器一体化设计时,短半轴3.0 mm逐渐增大尺寸,环状球囊的应力峰值变化较小且软骨上的应力峰值较小,环状球囊短半轴取3.0 mm是一种较优的尺寸。结论:球囊撑开器可以有效撑开一定的膝关节间隙,撑开器一体化设计相比分开设计在术中对膝关节影响较小。本研究为球囊撑开器中球囊几何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了半月板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撑开 儿童膝关节 软骨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矢状面楔形撑开对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10
作者 张嘉贺 孙玖阳 杨久山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903-906,915,共5页
目的研究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术中矢状面楔形撑开对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 目的研究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术中矢状面楔形撑开对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山东省中医院运动损伤骨科接受OWHTO治疗的63例KOA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50~65岁,平均(56.29±3.49)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6.48±1.77)kg/m~2;按照上下1/2~2/3的近似比例在矢状面楔形撑开截骨间隙。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9~59岁,平均(55.66±2.66)岁;BMI(27.13±2.39)kg/m~2;常规撑开间隙。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 scale,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Lysholm评分、PTS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之内首次拍片和末次随访时测量PTS并与术前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32个月,平均(26.81±2.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HSS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各评分在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时间点PT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TS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患者PT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OWHTO治疗KOA能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并改善其功能,且通过矢状面楔形撑开可有效避免PTS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位 楔形撑开 内侧放楔形截骨 胫骨平台后倾角
下载PDF
距下关节撑开器在粉碎性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贺国涛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915-917,共3页
目的:探讨对粉碎性跟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距下关节撑开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计算机随机抽样法抽取的70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n=35,采用距下关节撑开器辅助复位),对照组(... 目的:探讨对粉碎性跟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距下关节撑开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计算机随机抽样法抽取的70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n=35,采用距下关节撑开器辅助复位),对照组(n=35,采用斯氏针牵引和撬拔辅助复位)。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跟骨外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将两组的治疗最终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行距下关节撑开器辅助复位治疗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有效率以及术后Gissanes角、Bohler角和跟骨高度进行测评,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Bohler角大于对照组,跟骨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Gissane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粉碎性跟骨骨折手术患者采用距下关节撑开器辅助复位治疗不仅可缩短患者的治疗及恢复时间,还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下关节撑开 粉碎性跟骨骨折 手术治疗 效果
下载PDF
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12
作者 廖国权 石林新 +6 位作者 吴成如 孙国荣 史凤之 高升 俞军卫 陈然 顾庆陟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98-40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6月本科采用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改良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30例患者(传统组)进行对比... 目的探讨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1年6月本科采用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改良组),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30例患者(传统组)进行对比。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前、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疗效指标、影像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36(23.0±5.4)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伤椎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均有所改善(P<0.05),且传统组术后即刻的伤椎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明显优于改良组(P<0.05),但两组术后3~12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3~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现象;传统组1例患者术后4个月时发生2枚螺钉在钉头连接处断裂。结论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可通过椎弓根钉棒有效复位固定,撑开复位一定程度上能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生理曲度。与传统撑开复位技术相比,改良撑开复位技术更能改善脊柱序列的稳定,并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长期慢性疼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 撑开复位技术 Wiltse入路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效果分析
13
作者 朱华强 张仕广 陈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9期3318-3320,共3页
目的:分析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9月我院收治的1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红蓝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1例。... 目的:分析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9月我院收治的1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红蓝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1例。对照组应用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试验组应用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神经功能和颈椎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去除外固定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6、12个月后两组颈椎前弧度、局部成角、C_(2~7)前凸角均显著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后两组运动、感觉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治疗6、12个月后两组运动功能、主观感觉、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63%,比对照组的18.31%显著更低(P<0.05)。结论:提拉螺钉及撑开器辅助下复位后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明显缩短去除外固定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颈椎功能恢复,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拉螺钉 撑开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 颈椎骨折脱位 关节突绞锁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撑开力测定 被引量:9
14
作者 徐建伟 贾连顺 +7 位作者 谭军 陈德玉 周许辉 陆健 倪斌 陈雄生 袁文 肖建如 《临床骨科杂志》 2002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手术椎间撑开力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 用特制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 3组患者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 3种状态下撑开椎间时的扭力变化 ,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分析。结果 撑开扭力随着撑开的高度先平稳...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手术椎间撑开力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 用特制能测定撑开扭力的颈椎前路撑开器在 3组患者颈椎前路次全椎体切除术中测定 3种状态下撑开椎间时的扭力变化 ,并对其临床意义作分析。结果 撑开扭力随着撑开的高度先平稳增加 ,完全撑开后急剧增加。不同病例组间撑开扭力的增幅绝对值不等但变化规律相似。结论 构成颈椎前路椎间撑开阻力的主要因素是颈椎的韧带结构 ,撑开起始扭力平稳增加 ,完全撑开扭力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体次全切除 椎间高度 颈椎前路撑开 撑开扭力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的分类特点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芦俊峰 王宝东 曹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74-1780,共7页
背景:随着腰椎融合手术并发症增多,及其违背腰椎正常生物力学特点加剧邻椎退变的弊端,使更符合正常腰椎生物力学的腰椎动态固定技术应运而生,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作为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的代表之一,也引起了脊柱外科领域的广泛重视。目的:... 背景:随着腰椎融合手术并发症增多,及其违背腰椎正常生物力学特点加剧邻椎退变的弊端,使更符合正常腰椎生物力学的腰椎动态固定技术应运而生,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作为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的代表之一,也引起了脊柱外科领域的广泛重视。目的:对当前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在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棘突间撑开系统,生物力学,临床应用,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并发症"进行检索,在PubMed数据库、SpringerLink数据库以"lumbar spine,interspinous process implant,interspinous devices,biomechanics,clinical application,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进行检索,采纳近期相关研究文献,排查重复研究,仔细阅读筛选,选取英文文献45篇,中文文献10篇,共计55篇。结果与结论:(1)腰椎撑开系统核心设计理念均为撑开责任节段的棘突间隙并限制其活动,增加椎管及椎间孔面积,降低椎间压力,解除神经压迫,可以一定程度恢复置入节段稳定性,对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显著影响,同时能有效的避免因打开椎管对脊髓和神经根产生机械性刺激,替代应用于责任节段或联合应用于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起到改善临床症状并同时预防邻椎病的发生;(2)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可以有效降低置入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突应力负荷同时保留相应节段的活动度,但内置物本身和置入节段的上下棘突应力升高,警示有增加棘突骨折及内置物疲劳性断裂的风险;(3)各种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在短、中期随访中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4)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的临床疗效可以与脊柱融合手术相媲美,其于局麻下操作、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天数短,术后并发症小,在保留腰椎活动度和预防邻椎病等方面更具优势。但棘突间撑开装置也有不足,如医疗费用高、翻修率高、临床疗效不确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撑开装置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 棘突间撑开系统 生物力学 临床应用 棘突间撑开系统并发症 腰椎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自主研发撑开器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近期临床效果观察
16
作者 杨士勇 彭建刚 +2 位作者 潘小卫 孙岩岩 李金择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0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撑开器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近期临床效果。方法1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自行设计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撑开器(专利号ZL202121129341.0)辅助术中复位。对比手术前后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变化、骨折...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撑开器辅助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近期临床效果。方法1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自行设计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撑开器(专利号ZL202121129341.0)辅助术中复位。对比手术前后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变化、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使用改良Mayo腕部评分(modified Mayo wristscore,MMW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良好随访,随访时间5~18月,平均12.2个月。患者术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7.75±1.23)mm、(12.19±3.25)°、(5.38±2.16)°,术后分别为(11.83±1.52)mm、(22.37±2.42)°、(8.55±2.72)°;术后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患者术前腕关节活动时VAS评分平均(3.31±0.98)分,术后腕关节活动时平均VAS评分(0.67±0.75)分,术后腕关节活动时平均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且对生活无影响。根据MMWS腕部评分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使用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撑开器对移位骨折端进行撑开复位提高了矫正复位的稳定性,降低了术者的劳动强度,能有效保证复位效果,并实现持续性支撑定位,适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撑开,近期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自主研发 复位撑开
下载PDF
跗骨窦入路配合撑开器辅助下复位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观察
17
作者 甘文魁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6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配合外侧撑开器辅助复位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医医院收治的42例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配合外侧撑开器辅助...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配合外侧撑开器辅助复位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医医院收治的42例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配合外侧撑开器辅助下复位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手术相关情况、疼痛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跟骨宽度、Gissane角低于术前,跟骨高度、Bolher角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手术时间(71.45±6.52)min,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2.80±1.16)分,出现皮肤延迟愈合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患者术后治疗优良率为90.48%。结论:跗骨窦入路配合外侧撑开器辅助复位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复位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附骨窦入路 撑开器辅助复位 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晏怡果 王文军 +3 位作者 欧阳智华 姚女兆 王麓山 朱一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对其中46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行椎...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对其中46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行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6例采用传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传统组),分别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的优良率、术前及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腰背痛VAS评分、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6个月。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出现切口延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微创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0±21.7min和91.0±18.1min,优良率分别为89.2%和8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0±3.3分和6.3±2.5分,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2.5±1.3分和2.6±1.4分,术后1年时分别为1.4±1.1分和1.3±1.1分.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较术前均得到缓解(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切口微创组(2.5±0.2cm)小于传统组(5.1±0.6cm),出血量微创组(80.0±7.2m1)少于传统组(152.0±12.3m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微创组24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4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传统组25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3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应用于腰椎后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之传统后路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DRANT 微创撑开系统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弓根钉
原文传递
撑开复位固定系统的研制及其在治疗腰椎滑脱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以朋 叶启彬 +2 位作者 邱贵兴 林进 张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目的 设计研制撑开复位固定系统(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及评估其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DRFS治疗腰椎滑脱35例,定期对患者随访,比较术前与术后滑脱比和椎间隙高度,并与其它治疗方法对比,评估其... 目的 设计研制撑开复位固定系统(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及评估其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DRFS治疗腰椎滑脱35例,定期对患者随访,比较术前与术后滑脱比和椎间隙高度,并与其它治疗方法对比,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前滑脱比为0.16 ±0.10,术后为0.09 ±0.07(P< 0.001)。其中17例(48.6%)患者滑脱达到完全复位。术前椎间隙高度为(8.16±2.23)mm,术后为(11.30±2.10)mm(P< 0.001),固定节段内椎间隙高度增加37.3%。术后患者下腰疼痛及腰椎管狭窄的症状完全缓解率为91%。结论DRFS对Ⅱ°以内的腰椎滑脱复位良好,效果肯定,无矫正丢失及不良反应。与其它国内外同类内固定比较,其内置物少,功能较全,手术器械少,操作简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滑脱 撑开复位固定系统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