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郭少鸣
蒋家好
+1 位作者
金淳
丁建勇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前纵隔畸胎瘤患者17例,均行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17例患者均在胸腔镜下...
目的:探讨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前纵隔畸胎瘤患者17例,均行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17例患者均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例患者合并行心包部分切除术,1例患者合并行右肺楔形切除术。肿瘤标本切除完整,切除肿瘤标本平均直径为(8.4±1.7) cm;手术平均时间为(67.8±17.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8.8±31.6) mL,术后平均引流量为(73.5±11.1)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8±1.0) d。所有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均顺利出院。结论: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安全、可靠,患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剑突下入路
胸腔镜手术
纵隔畸胎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胸腔镜两侧肋间观察孔肋弓下入路与经典剑突下入路行前纵隔肿瘤切除疗效比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2
作者
廖泽飞
陈凤玉
+4 位作者
林勇龙
王荣华
王耿杰
张乐
马良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年第12期1781-1787,共7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中两种观察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2024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入路组(两侧肋间孔+肋弓下两孔),经典剑突下...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中两种观察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2024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入路组(两侧肋间孔+肋弓下两孔),经典剑突下入路组(剑突下孔+肋弓下两孔)。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以及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亚组术后肌无力改善情况。结果共纳入55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28例,平均年龄(49.4±15.1)岁。改良入路组23例,经典剑突下入路组32例。改良入路较经典剑突下入路手术时间更短[(129.0±20.5)min vs.(148.9±16.7)min,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63.0±16.6)mL vs.(75.0±10.8)mL,P<0.001],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3.1±0.4)d vs.(3.9±0.6)d,P<0.001]和术后住院时间[(4.2±0.4)d vs.(5.0±0.6)d,P<0.001]更短,术中出现心脏循环功能异常比例更低[4(17.4%)vs.14(43.8%),P=0.040]。手术切除肿瘤最大直径[(4.5±1.7)cm vs.(4.0±0.9)cm,P=0.193]和术后引流液量[(396.4±121.5)mL vs.(399.9±161.3)mL,P=0.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入路组术中副损伤1例(心包损伤),经典剑突下入路组术中副损伤6例(膈肌损伤1例、肝挫伤1例、心包损伤4例);术后24 h、48 h和72 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入路组MG患者术后1年肌无力症状改善情况较经典剑突下入路组更好(完全稳定缓解率:77.8%vs.50.0%;有效率:100.0%vs.91.6%)。两组均无中转开胸,两组术后30 d均无手术相关再住院和死亡。结论改良入路组较经典剑突下入路组安全可控,具有更开阔的手术视野和更可靠彻底的切除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经典
剑
突下
入
路
改良剑突下入路
胸腔镜手术
原文传递
题名
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郭少鸣
蒋家好
金淳
丁建勇
机构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
出处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第1期43-45,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前纵隔畸胎瘤患者17例,均行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17例患者均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例患者合并行心包部分切除术,1例患者合并行右肺楔形切除术。肿瘤标本切除完整,切除肿瘤标本平均直径为(8.4±1.7) cm;手术平均时间为(67.8±17.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8.8±31.6) mL,术后平均引流量为(73.5±11.1)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8±1.0) d。所有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均顺利出院。结论: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安全、可靠,患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改良剑突下入路
胸腔镜手术
纵隔畸胎瘤
Keywords
modified subxiphoid approach
thoracoscopic surgery
mediastinal teratoma
分类号
R734.5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胸腔镜两侧肋间观察孔肋弓下入路与经典剑突下入路行前纵隔肿瘤切除疗效比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2
作者
廖泽飞
陈凤玉
林勇龙
王荣华
王耿杰
张乐
马良赟
机构
联勤保障部队第
出处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年第12期1781-1787,共7页
文摘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中两种观察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2024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入路组(两侧肋间孔+肋弓下两孔),经典剑突下入路组(剑突下孔+肋弓下两孔)。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以及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亚组术后肌无力改善情况。结果共纳入55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28例,平均年龄(49.4±15.1)岁。改良入路组23例,经典剑突下入路组32例。改良入路较经典剑突下入路手术时间更短[(129.0±20.5)min vs.(148.9±16.7)min,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63.0±16.6)mL vs.(75.0±10.8)mL,P<0.001],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3.1±0.4)d vs.(3.9±0.6)d,P<0.001]和术后住院时间[(4.2±0.4)d vs.(5.0±0.6)d,P<0.001]更短,术中出现心脏循环功能异常比例更低[4(17.4%)vs.14(43.8%),P=0.040]。手术切除肿瘤最大直径[(4.5±1.7)cm vs.(4.0±0.9)cm,P=0.193]和术后引流液量[(396.4±121.5)mL vs.(399.9±161.3)mL,P=0.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入路组术中副损伤1例(心包损伤),经典剑突下入路组术中副损伤6例(膈肌损伤1例、肝挫伤1例、心包损伤4例);术后24 h、48 h和72 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入路组MG患者术后1年肌无力症状改善情况较经典剑突下入路组更好(完全稳定缓解率:77.8%vs.50.0%;有效率:100.0%vs.91.6%)。两组均无中转开胸,两组术后30 d均无手术相关再住院和死亡。结论改良入路组较经典剑突下入路组安全可控,具有更开阔的手术视野和更可靠彻底的切除范围。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经典
剑
突下
入
路
改良剑突下入路
胸腔镜手术
Keywords
Anterior mediastinal tumor
classic subxiphoid approach
modified subxiphoid approach
thoracoscopic surgery
分类号
R73 [医药卫生—肿瘤]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前纵隔畸胎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郭少鸣
蒋家好
金淳
丁建勇
《中国临床医学》
2019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胸腔镜两侧肋间观察孔肋弓下入路与经典剑突下入路行前纵隔肿瘤切除疗效比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廖泽飞
陈凤玉
林勇龙
王荣华
王耿杰
张乐
马良赟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