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震-头脉冲-步态检查法联合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评分对孤立性眩晕病人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红霞 樊峰萍 +5 位作者 张学艳 刘福兴 张丽 王焱浩 马艳 李丽杰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890-893,共4页
目的探讨眼震-头脉冲-步态检查法(STANDING)联合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FSP)评分对孤立性眩晕病人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86例孤立性眩晕病人的临床资料,完成STANDING床旁检查和FSP评分,根据最... 目的探讨眼震-头脉冲-步态检查法(STANDING)联合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FSP)评分对孤立性眩晕病人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86例孤立性眩晕病人的临床资料,完成STANDING床旁检查和FSP评分,根据最终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脑卒中组(20例)和非脑卒中组(66)例,评估STANDING检查法联合FSP评分预测脑卒中的价值。结果STANDING检查提示中枢性眩晕36例,非中枢性眩晕50例,其诊断中枢性眩晕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80.64%;脑卒中组FSP评分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FSP评分诊断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3(95%CI:0.702~0.891),临界值为17.35,灵敏度为79.80%,特异度为77.88%;通过FSP评分临界值预测脑卒中病人23例,非脑卒中病人63例。STANDING检查法联合FSP评分诊断脑卒中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5.45%。结论STANDING检查法和FSP评分联合应用对孤立性眩晕病人脑卒中发生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对临床预防、治疗及预后脑卒中病人改善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脑梗死 孤立性眩晕 眼震-头脉冲-步态检查法 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评分
下载PDF
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评分联合外周血脂联素、D-二聚体对孤立性眩晕患者并发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2
作者 杨超群 冯静安 谭璆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311-317,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FSP)评分联合外周血脂联素(APN)、D-二聚体(D-D)评估孤立性眩晕(Ⅳ)患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Ⅳ患者157例(Ⅳ组)和同期8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 目的:探讨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FSP)评分联合外周血脂联素(APN)、D-二聚体(D-D)评估孤立性眩晕(Ⅳ)患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Ⅳ患者157例(Ⅳ组)和同期8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将Ⅳ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0例)和非脑梗死组(107例)。计算FSP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APN、D-D水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Ⅳ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SP评分和外周血APN、D-D单独及联合评估Ⅳ患者并发脑梗死的价值。结果:Ⅳ组FSP评分和外周血D-D水平高于对照组,AP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157例Ⅳ患者脑梗死并发率为31.85%(50/157)。脑梗死组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FSP评分和外周血D-D水平高于非脑梗死组,APN水平低于非脑梗死组(P<0.05)。Ⅳ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血压、FSP评分高、D-D水平高,独立保护因素为APN水平高(P<0.05)。FSP评分联合外周血APN、D-D评估Ⅳ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7,大于FSP评分、APN、D-D单独评估的0.771、0.780、0.794。结论:Ⅳ患者FSP评分和外周血D-D水平升高,APN水平降低,与并发脑梗死有关,FSP评分联合外周血APN、D-D评估Ⅳ患者并发脑梗死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眩晕 脑梗死 改良弗明汉卒中量表评分 脂联素 D-二聚体 评估价值
原文传递
NLR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威 李静杰 +1 位作者 王海峰 王峰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728-732,751,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证实为AIS的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证实为AIS的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51例、心源性栓塞型30例、小动脉闭塞型55例。比较不同TOAST分型AIS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IL-6、IL-10的差异。根据入院时NIHSS、mRS、ESRS评分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预后状况及复发风险的因素。ROC曲线评估实验室指标判断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预后状况及复发风险的效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IS患者NLR与NIHSS评分、mRS评分、ES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TOAST分型AIS患者年龄、NIHSS评分、mRS评分、ESRS评分、N、NLR、RDW、hs-CRP、D-二聚体、Hcy、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是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NLR、hs-CRP、D-二聚体是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NLR、D-二聚体是AIS患者复发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NLR判断A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最佳截断值为2.52,灵敏度为0.734,特异度为0.528,AUC为0.670。NLR联合hs-CRP、D-二聚体判断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状况的最佳截断值为0.40,灵敏度为0.718,特异度为0.730,AUC为0.781。NLR联合D-二聚体判断AIS患者复发风险的最佳截断值为0.42,灵敏度为0.736,特异度为0.661,AUC为0.736。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NLR与NIHSS评分、mRS评分、ESRS评分均呈正相关(rs=0.291、0.358、0.277,均P<0.001)。结论NLR在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损伤、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NLR联合hs-CRP、D-二聚体等指标可有效提高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评分 改良Rankin量评分 Essen中风险评分评分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4
作者 李春星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7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掷硬币法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掷硬币法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清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管外周阻力、脑血管动态阻力、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NIHSS、mRS评分,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以及脑血管外周阻力、脑血管动态阻力低于对照组,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其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平均值,降低其NIHSS、mRS评分,血清炎性指标水平,以及脑血管外周阻力、脑血管动态阻力,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依达拉奉右莰醇 血流动力学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评分 改良Rankin量评分
下载PDF
CEUS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脑梗死患者NIHSS及mRs评分的关系 被引量:22
5
作者 黄慧 盛文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9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148例急性...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14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无斑块者纳为A组(41例);其余107例患者有斑块,均接受颈动脉CEUS,按照CEUS检查结果(斑块分级情况)将患者分为B组(稳定斑块,斑块分级为0~Ⅰ级,19例)和C组(易损斑块,斑块分级为Ⅱ~Ⅲ级,88例)。观察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侧颈动脉斑块造影分级情况,分析三组NIHSS、mRs评分情况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侧颈动脉斑块造影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NIHSS、mR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mRs评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均呈正相关(r=0.448、0.406,均P<0.05)。结论CEUS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及mRs评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斑块内新生血管 急性脑梗死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评分 改良Rankin量评分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联合羟乙基淀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mRS评分和NIHS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慕鸿泽 吕原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34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联合羟乙基淀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组给予神经节...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联合羟乙基淀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组给予神经节苷脂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mRS评分、NIHS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7、14天,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7、14天NIHSS评分分别为(9.48±1.36)、(7.58±1.29)、(6.25±1.1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7±2.65)、(11.34±2.19)、(9.34±1.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mRS评分分别为(2.63±0.31)、(2.31±0.2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2±0.25)、(3.14±0.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全血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神经节苷脂,能明显改善mRS评分以及NIHSS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羟乙基淀粉 急性脑梗死 改良Rankin量评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评分
下载PDF
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早期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姗 陆亮亮 谢贤辉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第16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早期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7例,实际完成53例,对照组脱落5例,实际完成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床... 目的:探讨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早期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7例,实际完成53例,对照组脱落5例,实际完成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床旁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入院后0.5h内予以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则于入院第1日开始予以普通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改良Rankin评分,以及随访3个月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51/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64%(46/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为84.91%(45/53),对照组有效率为61.82%(3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早期介入治疗ACI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其病残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 BARTHEL指数 改良Rankin评分
下载PDF
远隔缺血适应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马临庆 张立梅 +3 位作者 任丽艳 孙璐 崔俊一 周丽华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行动能力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磁共振确诊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6~16分的...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行动能力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磁共振确诊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6~16分的患者17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n=92)和对照组(n=86)。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标准治疗,试验组同时进行了远隔缺血适应疗法,治疗6个月后随访,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为0~1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0.65%vs 54.65%,P<0.05)。试验组上肢Fugl-Meyer评分为(48.26±5.20)分,高于对照组的(37.50±3.10)分(P<0.05);试验组下肢FuglMeyer评分为(33.42±3.50)分,高于对照组的(28.60±2.50)分(P<0.05)。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比入院时均有降低,试验组下降为(5.96±1.99)分,对照组下降为(9.04±2.94)分,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远隔缺血适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益处,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残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远隔缺血适应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 改良Rankin评分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9
9
作者 李又佳 罗宋宝 +6 位作者 丁琼 黄惠琴 黄根林 黄振华 黄燕 陈莹 吴振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8期1319-1322,共4页
目的比较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分为尿激酶组(26例)和阿替普酶组(38例),比较所有病人溶栓后疗效及两组入院7 d内病死率、出血事件,入院时和第7天死亡/残疾[改良Ranki... 目的比较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分为尿激酶组(26例)和阿替普酶组(38例),比较所有病人溶栓后疗效及两组入院7 d内病死率、出血事件,入院时和第7天死亡/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3分、生活自理(MRS 0~2分)、良好预后(MRS 0~1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生活自理和良好预后较溶栓前均明显改善(P<0.05)。入院7 d内两组病死率和出血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7天,两组死亡/残疾、生活自理、良好预后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脑梗死 尿激酶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评分 改良Rankin量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姚丽娜 李美杰 +7 位作者 王艳珍 杨艳华 车雅男 孙喜燕 宁伟 岳术义 郭书琴 张立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24期3714-3717,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2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瑞舒伐他汀组(43例)和阿托...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2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瑞舒伐他汀组(43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2例)。对照组接受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瑞舒伐他汀6个月,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阿托伐他汀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脂指标、肝肾功能指标、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内中膜厚度(IMT)、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 <0.05),且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但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G、TC、HDL-C和hs-CRP均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 <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恶心、呕吐和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且不良反应可自行缓解。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瑞舒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治疗,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炎症反应、降低病人血脂水平等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相较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降脂作用和抗炎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血脂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敏C反应蛋白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评分 改良Rankin量评分 内中膜厚度
下载PDF
伴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美 宋玉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伴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伴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尿酸升高组),其中60例接受降尿酸治疗、59例未接受降尿酸治疗,另选血尿酸水平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尿酸正常组)。两组... 目的探讨伴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伴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9例(尿酸升高组),其中60例接受降尿酸治疗、59例未接受降尿酸治疗,另选血尿酸水平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尿酸正常组)。两组入院后均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尿酸升高组中60例在此基础上接受降尿酸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2周及治疗3个月,检测接受或未接受降尿酸治疗者血尿酸水平。入院时及治疗1、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入院时、治疗3个月,采用改良P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以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比较二者治疗3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接受与未接受降尿酸治疗者入院时、治疗1周血尿酸水平比较P均>0.05;接受降尿酸治疗者降尿酸治疗2周及治疗3个月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未接受降尿酸治疗者(P均<0.05)。接受降尿酸治疗者随治疗时间延长,血尿酸水平逐渐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NIHSS、MRS评分比较P均>0.05。尿酸升高组未接受降尿酸治疗者治疗1、2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尿酸升高组接受降尿酸治疗者及尿酸正常组(P均<0.05),治疗3个月MRS评分明显高于尿酸升高组接受降尿酸治疗者及尿酸正常组(P均<0.05),而尿酸正常组与尿酸升高组接受降尿酸治疗者同期NIHSS、MRS评分比较P均>0.05。治疗3个月,尿酸升高组未接受降尿酸治疗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尿酸升高组接受降尿酸治疗者及尿酸正常组(P均<0.05),而尿酸正常组与尿酸升高组接受降尿酸治疗者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降尿酸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高尿酸血症 预后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量评分 改良PANKIN量评分
下载PDF
神经复元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病人125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凌凌 金如锋 +3 位作者 英洪友 张家宁 张顺宵 李文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23期3419-3421,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复元方对脑梗死恢复期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病人21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西药常规治疗加服随证加味的神经复元方,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仅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住... 目的观察神经复元方对脑梗死恢复期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病人21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西药常规治疗加服随证加味的神经复元方,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仅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住院治疗两周结束和门诊治疗3个月后为时间节点,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125例病人1个疗程后临床痊愈1例(0.8%),显效3例(2.4%),有效100例(80.0%),无效21例(14.4%),总有效率83.2%。对照组91例病人无临床痊愈、显效病人,有效65例(71.4%),无效26例(28.6%),总有效率7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评分上以及改良Rankin量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复元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恢复期 神经复元方 中医症状评分 改良Rankin量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
下载PDF
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翟跃芬 赵萍 +3 位作者 孙宏 吴海琴 杜赟 卜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6期2411-2413,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病人68例,随机分为单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组(观察组),各3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 目的观察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病人68例,随机分为单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组(观察组),各3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及12周,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观察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周、4周及1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6%、82.4%、91.2%,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1.8%、73.5%、8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周、4周及12周观察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P <0.05)。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12周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评分 BARTHEL指数 改良Rankin量
下载PDF
培元通脑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白永军 张令霖 +2 位作者 连新福 刘东生 蒋玉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1710-1716,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培元通脑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采用培元通脑胶囊联合常规西药对比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提取相关资料;根... 【目的】系统评价培元通脑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采用培元通脑胶囊联合常规西药对比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提取相关资料;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运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项研究,涉及142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培元通脑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西药治疗[RR=1.18,95%CI(1.11,1.25);P<0.00001];在改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MD=-3.46,95%CI(-5.09,-1.83);P<0.0001]、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D=-0.91,95%CI(-1.15,-0.66);P<0.00001]及Barthel指数(BI)评分([MD=9.18,95%CI(7.06,11.29);P<0.00001]方面也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5,95%CI(0.13,2.40);P=0.43]。【结论】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培元通脑胶囊可以显著提升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残障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元通脑胶囊 脑梗死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BI)评分 改良Rankin量(mRS)评分 安全性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5
作者 梁志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139-140,共2页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临床常见、病死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3个月死亡率可达2.2%--16.7%,影响HICH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CT影像能及时、准确地显示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早期病理改变等情况[4-6],是病情...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临床常见、病死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3个月死亡率可达2.2%--16.7%,影响HICH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CT影像能及时、准确地显示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早期病理改变等情况[4-6],是病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评价指标。本研究观察了100例HICH患者的CT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CT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 改良Rankin评分 预后
下载PDF
SWI扫描对不同程度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 预后水平预测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冬云 阮凤华 +1 位作者 白雪冰 杨芬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34期73-75,86,共4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扫描对不同程度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水平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伴有脑微出血将其分为研究组(60...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扫描对不同程度脑微出血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水平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伴有脑微出血将其分为研究组(60例,伴脑微出血)和参照组(50例,单纯急性脑梗死);其中研究组患者根据脑微出血数量分为轻度组(18例,微出血数1~5个)、中度组(28例,微出血数6~14个)以及重度组(14例,微出血数≥15个);针对所有患者于临床合理展开静脉溶栓治疗;就出血性转化情况利用SWI扫描加以观察;比较四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治疗后1、14 d 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mRS评分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伴有中重度脑微出血情况后,会增加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使患者预后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对此SWI扫描方式有效运用,可充分明确患者脑微出血情况,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 脑微出血 急性脑梗死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中量评分 改良RANKIN量评分 出血性转化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春霞 金善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第4期319-321,共3页
脑血栓是一种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且发生人群主要为中老年患者[ 1 ]。脑血栓治疗的代表性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CHANCE 研究[ 3 ]首次证实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明... 脑血栓是一种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且发生人群主要为中老年患者[ 1 ]。脑血栓治疗的代表性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CHANCE 研究[ 3 ]首次证实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获益,且不增加出血风险。笔者为进一步验证上述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对所在医院 2016 年— 2017 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进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中量( NIHSS ) 氯吡格雷 改良 Rankin 评分( MRS ) 脑血栓
下载PDF
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旭 赵琪玉 +5 位作者 曹磊 翟丽梅 胡书群 燕宪亮 许铁 赵宁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个周期的肢体缺血后处理,1次/d,持续5 d。比较2组入院...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个周期的肢体缺血后处理,1次/d,持续5 d。比较2组入院时、病程14 d和病程3个月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峰值NIHSS评分;比较2组入院时和病程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mRS)评分;比较2组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前及5 d后血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血压水平、CK、CK-MB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峰值NIHSS评分,病程14 d、病程3个月时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在3个月时m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2组缺血后处理治疗5 d后的CK、CK-MB、收缩压、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肢体缺血后处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有助于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肢体缺血后处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 改良Rankin评分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MRI FLAIR序列远端HVS与预后的关系
19
作者 张会平 郝涛 +1 位作者 刘云兵 张小静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1年第1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MRI FLAIR)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HVS)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0年6月128例ICVD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MRI FLAIR序列远端HVS分为HVS阳性组(存在远端HV...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MRI FLAIR)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HVS)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0年6月128例ICVD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MRI FLAIR序列远端HVS分为HVS阳性组(存在远端HVS)61例及HVS阴性组(存在近端HVS或无HVS)6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mRS)差异。根据远端HVS分级将HVS阳性组分为Ⅱ级组35例、Ⅲ级组26例,比较两组出院时NIHSS、mRS评分差异,并分析远端HVS分级与ICVD患者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HVS阳性组梗死体积和入院NIHSS评分低于HVS阴性组,出院时NIHSS及mRS评分也低于HVS阴性组(P<0.01)。Ⅱ级组出院时NIHSS及mRS评分均高于Ⅲ级组(P<0.01)。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远端HVS分级与ICVD患者出院时NIHSS及m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MRI FLAIR序列远端HVS能辅助判断ICVD患者病情,对近期预后的评估也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高信号血管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 改良Rankin评分 预后
下载PDF
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露露 张文静 +1 位作者 查才军 刘彦虹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21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目的探讨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21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为轻型卒中组和中-重型卒中组;参照改良Rankin量表(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结果,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21.10±75.07)μmol/L比(290.10±68.43)μmol/L,P<0.05];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随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中-重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尿酸水平均高于轻型脑卒中患者[(338.60±76.09)μmol/L比(298.67±67.77)μmol/L,P<0.05];预后不良组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363.44±82.53)μmol/L比(301.65±59.61)μmol/L,P<0.05],尿酸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2.013,95%CI:(2.007~2.019)]。结论尿酸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其水平在不同严重程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间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缺血性脑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评分 改良Rankin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