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5篇文章
< 1 2 2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胸腺素β4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多组织中炎症小体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王勇懿 叶雨萌 +7 位作者 李小宇 王雪佳 段敏 杨雪枫 左红艳 郝延辉 李杨 周平坤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5-278,共1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胸腺素β4(rh-Tβ4)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小肠、肺和脑组织中炎症小体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放射损伤模型组和模型+rh-Tβ4组。8 Gy 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小鼠制备急性放射损... 目的探讨重组人胸腺素β4(rh-Tβ4)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小肠、肺和脑组织中炎症小体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放射损伤模型组和模型+rh-Tβ4组。8 Gy 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小鼠制备急性放射损伤模型,模型+rh-Tβ4组于照射后24 h立即ip给予rh-Tβ45μg·kg^(-1),每天1次,连续3 d。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小肠、肺和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IL-4、IL^(-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用炎症小体和凋亡PCR芯片分别检测各组织中炎症小体和凋亡相关差异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部分差异基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小肠、肺及脑组织中TNF-α,TGF-β和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rh-Tβ4组小肠、肺及脑组织中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小肠和脑组织中TGF-β和IL^(-1)8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炎症小体PCR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小肠、肺和脑组织中差异基因分别为13,9和11个;与模型组相比,模型+rh-Tβ4组小肠、肺和脑组织中差异基因分别为1,4和20个;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rh-Tβ4组小肠、肺和脑组组织中差异基因分别为5,3和3个。RT-qPCR验证结果显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与PCR芯片变化趋势一致的基因为:小肠组织中,模型组炎症小体相关基因炎症小体负向调节基因Bcl2样1(Bcl2l1)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调(P<0.01),模型+rh-Tβ4组该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上调(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脑组织中,模型组炎症小体相关基因NLR家族凋亡抑制蛋白1(Naip1)、炎症小体负向调节基因MEFV先天免疫调节因子(Mefv)及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11(Tnfsf11)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模型+rh-Tβ4组Tnfsf11 mRNA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凋亡PCR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肠、肺和脑组织中差异基因分别为3,6和12个,模型+rh-Tβ4组小肠、肺和脑组织中差异基因分别为10,4和1个;与模型组相比,模型+rh-Tβ4组小肠和肺组织中无差异基因,脑组织中差异基因4个。RT-qPCR验证结果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与PCR芯片变化趋势一致的基因为:肺组织中,模型组抗凋亡基因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10(Tnfsf10)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P<0.01),模型+rh-Tβ4组该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模型组及模型+rh-Tβ4组抗凋亡基因CD40配体(Cd40lg)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调(P<0.01);模型组促凋亡基因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模型+rh-Tβ4组该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上调(P<0.05)。脑组织中,模型组抗凋亡基因Tnfsf10 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模型+rh-Tβ4组该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模型组抗凋亡基因Cd40lg 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模型+rh-Tβ4组该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上调(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rh-Tβ4抑制照射所致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并可调节炎症小体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胸腺素β4 放射损伤 细胞因子 炎症小体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丙二醇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牙髓干细胞外泌体保护人表皮细胞的放射损伤
2
作者 刘云 靳嘉岩 +6 位作者 刘玉斌 李强 任博媛 刘赫 吴祖泽 周钢桥 靳继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002-2008,共7页
背景:肿瘤放疗以及核事故等原因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救治仍旧是一个严重的医学问题,单一的防治手段均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结果,寻找新的综合治疗手段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丙二醇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牙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于... 背景:肿瘤放疗以及核事故等原因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救治仍旧是一个严重的医学问题,单一的防治手段均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结果,寻找新的综合治疗手段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观察丙二醇联合肝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牙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于人表皮放射性损伤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①使用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人牙髓干细胞,超速离心法分离制备外泌体,即Ad.HGF DPSC-Exo。②通过X射线照射诱导人表皮细胞HaCaT放射损伤,细胞分别于照射前用丙二醇预处理,照射后用Ad.HGF DPSC-Exo处理。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PCR检测P21和P5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丙二醇、Ad.HGF.DPSC-Exo、Ad.HGF.DPSC-Exo+丙二醇均可显著改善HaCaT细胞的生长抑制、减少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显示出较好的辐射防护效果,且Ad.HGF.DPSC-Exo+丙二醇联合作用效果更好。此外,Ad.HGF.DPSC-Exo+丙二醇能够减轻细胞G2/M期阻滞,降低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53和P21的表达。综上所述,丙二醇预处理联合Ad.HGF.DPSC-Exo能够有效保护放射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为辐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皮肤损伤 辐射保护 1 2-丙二醇 干细胞 外泌体
下载PDF
神经肽P物质对放射损伤皮肤成纤维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3
作者 刘晓明 党旭红 +7 位作者 张睿凤 李晓臻 原雅艺 刘红艳 柴栋良 任越 张忠新 左雅慧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89,共7页
为探讨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对放射损伤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1)分为0 Gy组(对照组)和12 Gy组、18 Gy组、12 Gy+SP组、18 Gy+SP组4个实验组。实验组经12 Gy、18 G... 为探讨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对放射损伤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将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1)分为0 Gy组(对照组)和12 Gy组、18 Gy组、12 Gy+SP组、18 Gy+SP组4个实验组。实验组经12 Gy、18 Gy的电子束照射,其中12 Gy+SP组、18 Gy+SP组于照射前1 h给予10-7 mol/L SP干预。照射后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Bax表达情况。细胞周期检测显示,与0 Gy组相比,12 Gy和18 Gy组细胞G_(2)期百分比显著增加;18 Gy+SP组与18 Gy组相比,细胞G_(2)期百分比显著降低。细胞凋亡检测显示,与0 Gy组相比,12 Gy和18 Gy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SP干预组(12 Gy+SP组、18 Gy+SP组)较照射组(12 Gy组、18 Gy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对Bcl-2和Bax表达检测显示,与0 Gy组相比,12 Gy和18 Gy照射组细胞Bax基因表达显著升高,Bcl-2基因表达显著降低;SP干预组(12 Gy+SP组、18 Gy+SP组)较照射组(12 Gy组、18 Gy组),Bcl-2基因表达显著升高,Bax基因表达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揭示,电子束照射可诱发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及细胞G_(2)期阻滞;SP可抑制放射损伤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及G_(2)期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P物质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放射损伤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不同温度凝胶对大鼠寒区皮肤放射损伤修复的研究
4
作者 刘颖 王思潼 王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61-66,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凝胶对寒区皮肤放射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凝胶组和37℃凝胶组。大鼠于-20℃低温环境下饲养1周后,通过自身对照,于背部两侧采用锶-90照射10 min复制SD大鼠寒区皮肤放射损伤模型。伤后不同时间点...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凝胶对寒区皮肤放射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凝胶组和37℃凝胶组。大鼠于-20℃低温环境下饲养1周后,通过自身对照,于背部两侧采用锶-90照射10 min复制SD大鼠寒区皮肤放射损伤模型。伤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皮肤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管生成和胶原生成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和胶原蛋白Ⅲ(CollagenⅢ)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相关生长因子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PDGFD)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4℃凝胶组和37℃凝胶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身对照比较,照射后大鼠出现皮肤损伤,呈红斑溃疡状态,随着时间推移皮肤损伤先加重后逐步减轻,在照射后第21天皮肤损伤最重;不同温度凝胶干预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皮肤损伤程度均有所减轻,与自身对照比较,37℃凝胶组大鼠促创面愈合效果最显著。HE染色结果显示,照射后大鼠表皮增厚,真皮层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凝胶干预后皮肤组织损伤减轻,37℃凝胶组上皮恢复最为明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自身对照、4℃凝胶组和37℃凝胶组大鼠皮肤组织的VEGF、α-SMA、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胶干预后,37℃凝胶组大鼠皮肤组织的VEGF、α-SMA、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ELISA检测结果显示,37℃凝胶组皮肤组织的PDGFD和TGF-β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低温环境下,锶-90照射能够造成大鼠皮肤损伤;37℃凝胶相比于4℃凝胶更有益于寒区皮肤放射损伤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放射损伤 大鼠 寒区 凝胶
下载PDF
铱-192源外照射致局部放射损伤临床诊疗技术规范专家共识
5
作者 中国核学会核应急医学分会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核与辐射应急分会 +3 位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全环保和废物治理专业委员会 刘玉龙 徐博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3-411,共19页
瞄准先进的局部放射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技术的国际前沿,结合国内尤其是核工业总医院30余年从事放射损伤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的实践经验,从多个维度建立铱-192源外照射致局部放射损伤的精准评估技术体系,建立局部放射损伤优化的救... 瞄准先进的局部放射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疗技术的国际前沿,结合国内尤其是核工业总医院30余年从事放射损伤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的实践经验,从多个维度建立铱-192源外照射致局部放射损伤的精准评估技术体系,建立局部放射损伤优化的救治策略和疗效估评方案,并在局部放射损伤的诊疗全过程中加以验证,从而实现对铱-192源外照射致局部放射损伤的精准评估、规范救治、预后判断、康复管理和长期医学随访,提高局部放射损伤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为局部放射损伤的诊疗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铱-192源 局部放射损伤 精准评估 规范救治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与放射损伤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
6
作者 秦岭 阎海萍 +3 位作者 尹小芳 杨超 栗颖利 李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与放射损伤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共培养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方法:使用剂量8 Gy的X线放射源,对大鼠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单次照射,建立ADSCs与放射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与放射损伤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共培养后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方法:使用剂量8 Gy的X线放射源,对大鼠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单次照射,建立ADSCs与放射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分别把未干预的成纤维细胞设为空白对照Fb1组,放射后成纤维细胞设为Fb2组,ADSCs与放射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设为Fb3组,利用蛋白质芯片检测各组差异表达的细胞因子,并通过Elisa检测验证。结果:研究结果发现Fb2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表达水平低于Fb1组(P<0.05),Fb3组GM-CSF表达水平高于Fb2(P<0.01);Fb3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高于Fb2组(P<0.05);各组表皮细胞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SCs与放射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后多种生长因子、黏附因子、趋化因子上调,部分炎性因子下调;ADSCs可能主要通过VEGF和GM-CSF促进成纤维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 放射损伤 细胞因子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放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7
作者 袁平戈 《肝博士》 2023年第5期31-32,共2页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合成的一种三肽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含有巯基(—SH)有重要的生理功能。GSH一方面可以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可以转化成易代谢的酸类物质从而加速自由基的...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合成的一种三肽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含有巯基(—SH)有重要的生理功能。GSH一方面可以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可以转化成易代谢的酸类物质从而加速自由基的排泄;另一方面可以中和氧自由基避免活性氧和氧自由基产生过氧化脂质从而避免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放射损伤 过氧化脂质 氧自由基 酸类物质 半胱氨酸 活性氧 谷氨酸
下载PDF
大鼠急性放射损伤时微循环改变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岑芳桂 许祥裕 +1 位作者 侯菲菲 赵国良 《中国辐射卫生》 2002年第4期226-227,共2页
目的 探讨重度急性放射损伤时 ,是否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即DIC存在。方法 通过对大鼠照后不同时间的主要脏器的组织学观察。结果 在照后不同时间 ,可见到实验动物主要脏器充血、出血、炎症、血栓形成及造血抑制等改变。结论 重... 目的 探讨重度急性放射损伤时 ,是否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即DIC存在。方法 通过对大鼠照后不同时间的主要脏器的组织学观察。结果 在照后不同时间 ,可见到实验动物主要脏器充血、出血、炎症、血栓形成及造血抑制等改变。结论 重度急性放射损伤病程中的DIC是否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放射损伤 微循环 放射损伤 组织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下载PDF
芦荟多糖对小鼠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宗伟 王勇 +3 位作者 黄兆胜 钟仕卿 陈其煌 肖木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 研究芦荟多糖 (AP)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的防护作用。方法  (1)给药组小鼠分别于 6 0 Co 7.5 Gy全身照射前 35~ 4 5 min ip AP12 .5 ,2 5 ,5 0和 10 0 m g/ kg,观察生存防护效力和 30 d存活率 ;(2 )给药组小鼠分别于 6 0 Co 7.5 G... 目的 研究芦荟多糖 (AP)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的防护作用。方法  (1)给药组小鼠分别于 6 0 Co 7.5 Gy全身照射前 35~ 4 5 min ip AP12 .5 ,2 5 ,5 0和 10 0 m g/ kg,观察生存防护效力和 30 d存活率 ;(2 )给药组小鼠分别于 6 0 Co 7.5 Gy全身照射前 30 ,6 0和 90 min ip AP 2 5或 5 0 m g/ kg观察上述指标 ;(3)给药组小鼠于 6 0 Co 4 .0 Gy全身照射前 35 m in ip AP5 0 m g/ kg,于照射前及照射后第 4天和第 10天分别检测白细胞数 (WBC)、红细胞数(RBC)和血小板数 (PL T)。结果  (1)不同剂量 AP均可显著提高生存防护效力 (1.6 0~ 3.4 6 )和 30 d存活率(最高提高达 76 % ) ,且在 12 .5~ 5 0 mg/ kg剂量范围内呈良好的量效关系 ;(2 )照射前 30 ,6 0和 90 min给药均能显著提高小鼠的 30 d存活率和生存防护效力 ;(3) 5 0 m g/ kg AP能显著提高照射后第 4天和第 10天小鼠的WBC、RBC和 PL T。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多糖 放射损伤 防护作用
下载PDF
黄岑中酚性甙类对小鼠放射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利国威 冼超贵 +1 位作者 雷穗妮 陈昆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探索黄苓中的放射损伤防护作用有效成分。方法:黄芩水提液酸化保温(80℃)50 分钟,滤去析出的黄芩黄酮类( F S B G) ,水溶液用经典分离法得一沉淀物( Ⅰ) 、化学分析其结构类型;用60 Co 7 .7 Gy ~8... 目的:探索黄苓中的放射损伤防护作用有效成分。方法:黄芩水提液酸化保温(80℃)50 分钟,滤去析出的黄芩黄酮类( F S B G) ,水溶液用经典分离法得一沉淀物( Ⅰ) 、化学分析其结构类型;用60 Co 7 .7 Gy ~8 .7 Gy 全身照射纯系 N I H 雌性小鼠,照前35 ~45 min 每鼠腹腔注射( Ⅰ)1g/kg 或2g/kg ,观察生存防护效力、30 天存活率和照射4.0 Gy(2g/kg) 后第4 天和第12 天的 W B C、 P L T、 R B C 和 H G B。结果:(1) F S B G 和( Ⅰ) 均对三氯化铁、 Molisch 、 Fehling 试剂呈阳性反应,前者对浓硫酸、碱试液和盐酸镁粉呈阳性而( Ⅰ) 呈阴性;(2) 每鼠1 g/kg 和2 g/kg 剂量均显著提高生存防护效力(1 .35 ~2 .08 治疗组30 天存活时间和对照组30 天存活时间之比值) 和30 天存率( 治疗组为8.33~41 .46 % , 对照组为0 ~2 .50 % ) ,2 g/ kg 能明显增加4.0 Gy 照后第4 天和第12 天的 W B C、 P L T、 R B C 和 H G B。结论:(1) 对浓硫酸等的呈色反应差异表明( Ⅰ) 和 F S B G 化学结构不同;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酚性甙类 放射损伤 防护剂 小鼠
下载PDF
肿节风颗粒对小型猪腮腺放射损伤所致活性氧簇的清除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海东 王仁生 +3 位作者 马姗姗 梁菲菲 肖帅 黎国尖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肿节风对小型猪腮腺经15 Gyγ射线照射后所致活性氧簇(ROS)的清除作用。方法 45只雄性小型猪随机分成空白组、单照组、药照组3个大组,每组分成a、b、c三个平行组。药照组在照射前1周开始持续给药至取出腮腺标本,空白组和单照组... 目的探讨肿节风对小型猪腮腺经15 Gyγ射线照射后所致活性氧簇(ROS)的清除作用。方法 45只雄性小型猪随机分成空白组、单照组、药照组3个大组,每组分成a、b、c三个平行组。药照组在照射前1周开始持续给药至取出腮腺标本,空白组和单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麻醉条件下单照组和药照组均给予15 Gyγ射线照射双侧腮腺,空白组给予0 Gyγ射线照射。a、b、c三个平行组分别于照射后10、40、90 d取双侧腮腺,称重后分装,以猪活性氧簇(ROS)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其ROS的含量。结果药照组ROS的含量在各个时点均低于单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照a组和药照b组、药照c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药照b组和药照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放射后10 d时肿节风对ROS的清除作用较强,药照组和与空白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放射后40和90 d肿节风对ROS均有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药照组与空白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节风对小型猪腮腺放射损伤所致ROS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尤其对放射后10 d腮腺ROS的清除作用明显;清除放射所产生的ROS可能是肿节风防护腮腺放射损伤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节风 小型猪 腮腺 放射损伤 活性氧簇
下载PDF
当归多糖增强放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增殖及红细胞C3b受体粘附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洪艳 刘君炎 +2 位作者 张渝侯 王红玲 邓子牛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 进一步探讨当归多糖 (Angelicapolysaccharide,AP)的药用价值。 方法 检测正常对照组、放射对照组及放射 +当归多糖治疗组 3组的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胸腺细胞增殖反应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结果 放射对照组胸腺细胞OD值和... 目的 进一步探讨当归多糖 (Angelicapolysaccharide,AP)的药用价值。 方法 检测正常对照组、放射对照组及放射 +当归多糖治疗组 3组的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胸腺细胞增殖反应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结果 放射对照组胸腺细胞OD值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 [(0 .2 4± 0 .0 1) ,(16 .46± 0 .76 ) %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0 .35± 0 .0 1) ,(2 2 .30± 1.2 6 ) % ],而放射 +当归多糖治疗组的胸腺细胞OD值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 [(0 .31± 0 .0 1) ,(2 1.0 7± 1.2 2 % ) ]显著高于放射对照组 [(0 .2 4± 0 .0 1) ,(16 .46± 0 .76 ) % ],P <0 .0 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归多糖能明显增强放射损伤小鼠的胸腺细胞增殖和红细胞C3b受体免疫粘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多糖 胸腺细胞增殖 红细胞免疫 小鼠 放射损伤
下载PDF
放射损伤合并烧伤肠源性感染发生特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艾国平 粟永萍 +2 位作者 刘晓宏 王军平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放射损伤合并烧伤肠源性感染的特点及其复合效应。方法:采用小鼠15%Ⅲ度烧伤、8Gy放射损伤及两伤复合的动物模型,用3H-TdR标记大肠杆菌,喂饲小鼠,分别于伤后1~96h,9个时相点检测肝、脾、肠系膜淋巴结... 目的:探讨放射损伤合并烧伤肠源性感染的特点及其复合效应。方法:采用小鼠15%Ⅲ度烧伤、8Gy放射损伤及两伤复合的动物模型,用3H-TdR标记大肠杆菌,喂饲小鼠,分别于伤后1~96h,9个时相点检测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的dpm值△。结果:①三类损伤后均发生了肠道细菌移居,但定植于肠道的标记菌进入组织的量和达峰值的时间不尽一致。单烧、复合伤肠道细菌移居发生早(4h),单放稍晚(6h),说明烧伤在早期肠道细菌移居中占主要地位;伤后6h,单烧和复合伤达峰值,而单放于伤后12h细菌移居达峰值;随后细菌移居逐渐减少,到96h单烧肠道细菌移居已不明显,而此时单放和复合伤仍很严重。②单放和复合伤细菌移居的程度重,以复合伤最重,dpm值大于单一伤,但小于两伤之和,即“1<1+1<2”。结论:复合伤动物与两单伤比较,肠道细菌移居具有发生早、程度重、恢复慢的特点,防治时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损伤 烧伤 肠源性感染 放烧复合伤
下载PDF
放射损伤及放烧复合伤对小肠上皮损害的量效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粟永萍 程天民 刘贤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13-315,共3页
用287只小鼠分别以变动照射剂量(8~26Gy,8个剂量)和固定烧伤深度(15%Ⅲ°),变动烧伤面积(5%、10%、25%Ⅲ°)和固定照射剂量(12Gy)致放烧复合伤(放烧),与同剂量单纯放射损伤(单放)相对... 用287只小鼠分别以变动照射剂量(8~26Gy,8个剂量)和固定烧伤深度(15%Ⅲ°),变动烧伤面积(5%、10%、25%Ⅲ°)和固定照射剂量(12Gy)致放烧复合伤(放烧),与同剂量单纯放射损伤(单放)相对比,以小肠隐窝计数和氚-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参入量为基本指标,结果说明放烧和单放时肠上皮效应与致伤因素间存在肯定而显著的量效关系,提出了系列数据和公式。照射剂量是决定效应的主要因素。发现12~16Gy照射复合15%Ⅲ°烧伤和12Gy复合3种烧伤伤情,均显示放烧的肠上皮修复较同剂量单放为好,剂量修饰系数(DMF)为1.20,进一步证实了一定程度烧伤有促进放射损伤肠上皮再生期的修复作用。18~26Gy照射后,几乎无存留肠上皮干细胞对烧伤因素产生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伤 量效关系 肠上皮 放射损伤 烧伤
下载PDF
康复新对单纯皮肤创面和合并全身放射损伤时的促愈作用 被引量:78
15
作者 舒崇湘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目的:了解放射损伤后创面愈合速度和创面牵张强度的变化及康复新的促愈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全身5Gy60Coγ线照射复合背部两个圆形的全层皮肤创伤模型,观察康复新对伤后创面愈合速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和创面牵张... 目的:了解放射损伤后创面愈合速度和创面牵张强度的变化及康复新的促愈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全身5Gy60Coγ线照射复合背部两个圆形的全层皮肤创伤模型,观察康复新对伤后创面愈合速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和创面牵张强度的影响。结果:大鼠5Gy全身照射后合并创伤组的创面收缩速度慢于单纯创伤组,且其平均愈合时间长于单纯创伤组。伤后第25天复合伤组创面牵张强度显著低于单纯创伤组。不同剂量的康复新均能增强单纯创伤组和复合伤组的创面收缩速度,缩短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抗张强度,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固定给药剂量为5mg/次,间隔不同时间用药,也具有类似的效应。相对于单纯创伤而言,康复新对复合伤创面的促愈效果更佳。康复新的用药剂量以每次每个创面用5mg,每天用一次比较适宜。结论:全身辐射合并创伤后,伤口收缩速度减慢,平均愈合时间延长,伤口牵张强度显著降低。康复新显著促进伤口收缩,缩短平均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康复新 放射损伤 促愈作用
下载PDF
川芎嗪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孙岚 刘文励 +3 位作者 孙汉英 周银莉 徐惠珍 路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6-89,共4页
为了探讨川芎嗪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促进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微环境修复的机制和信号通路 ,采用Westernblot法和流式细胞术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VEGF表达水平 ,粘着斑激酶 (FAK)... 为了探讨川芎嗪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促进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微环境修复的机制和信号通路 ,采用Westernblot法和流式细胞术对放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VEGF表达水平 ,粘着斑激酶 (FAK)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活性变化及骨髓基质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改变进行分析 ,同时观察川芎嗪对其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放射损伤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VEGF表达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升高 ,但照射后第 14天仍未恢复正常 ,而服川芎嗪组VEGF表达在第 14天时已接近正常水平 ;骨髓基质细胞中磷酸化FAK和磷酸化MAPK表达亦有相同变化趋势。放射损伤后 ,骨髓基质细胞停滞于G0 G1期 ,S期减少 ,凋亡率明显增加。随时间推移 ,G0 G1期细胞比例呈由高到低的变化 ,凋亡率也逐渐降低 ,至 14天仍未恢复正常。用川芎嗪治疗后 ,骨髓基质细胞S期合成活跃 ,凋亡率明显下降 ,第 14天时恢复更明显 ,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川芎嗪可通过促进骨髓基质细胞VEGF的表达加速照射后骨髓造血微环境恢复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VEGF诱导FAK和MAPK磷酸化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放射损伤 骨髓基质细胞 VEGF 粘着斑激酶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重建极重度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凡凤 邱慧颖 +4 位作者 解琳娜 章卫平 郑晓丽 高磊 王健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15-1019,共5页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o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mMSC)单独输注对重度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雄性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给受致死剂量全身照射(8 Gy)的雌性C57BL/6...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o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mMSC)单独输注对重度放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雄性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给受致死剂量全身照射(8 Gy)的雌性C57BL/6小鼠,检测移植后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数、病理变化、粒-单核细胞系祖细胞集落(CFU-GM)计数及性染色体比例,以未输注MSCs的小鼠作对照。结果:对照组小鼠(n=6)在照射后20d内全部死于造血功能衰竭;MSCs组移植后血象明显下降,但2周后迅速恢复,28d时恢复到照射前的60 %左右,42d外周血象基本恢复。MSC促进骨髓有核细胞数及CFU-GM快速恢复,有利于骨髓组织学的明显恢复改善。移植后42 d ,仍可在受致死量照射的受体鼠内检测到供体MSC,但不能长期植入。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输注可促进重度放射损伤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其植入时间长短可能与输注的细胞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损伤 造血系统
下载PDF
5.0 Gy放射损伤对小鼠早期骨髓造血基质细胞周期及其DN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幸华 罗成基 +5 位作者 郭朝华 王庆余 刘林 彭贤贵 陈兆珍 李才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09-211,共3页
取5.0Gyγ射线照射后3d和7d的小鼠骨髓体外液体培养14d和21d,显示骨髓基质细胞仍能贴壁生长,但骨髓基质细胞集落(CFU-F)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照后7d的CFU-F数量虽比照后3d的CFU-F数量有所增加,但... 取5.0Gyγ射线照射后3d和7d的小鼠骨髓体外液体培养14d和21d,显示骨髓基质细胞仍能贴壁生长,但骨髓基质细胞集落(CFU-F)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照后7d的CFU-F数量虽比照后3d的CFU-F数量有所增加,但恢复缓慢;延长培养时间,显示照射鼠的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受抑。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G2+M期细胞和DN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照后时间的延长,S、G2+M期含量有所恢复,但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骨髓造血基质细胞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且对辐射损伤持续较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放射损伤 细胞周期 DNA
下载PDF
参芪放后方防治头颈部肿瘤放射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岳然 吴超权 +4 位作者 刘雅洁 王耀邦 李先明 钟鹤立 余玉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23-625,共3页
目的观察自拟参芪放后方防治头颈部肿瘤放射损伤的疗效。方法将140例头颈部肿瘤(鼻咽癌、扁桃体癌、舌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70例)放疗期间服用参芪放后方加减,对照组(70例)单纯放疗,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放疗过程中放射反应及晚期放... 目的观察自拟参芪放后方防治头颈部肿瘤放射损伤的疗效。方法将140例头颈部肿瘤(鼻咽癌、扁桃体癌、舌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70例)放疗期间服用参芪放后方加减,对照组(70例)单纯放疗,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放疗过程中放射反应及晚期放射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放疗期间口咽黏膜反应、口干程度、颈部放射性皮炎程度均较轻;晚期患者放射后遗症如张口受限度、颈部肌肉硬化程度观察组均比对照组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参芪放后方有防治头颈部肿瘤放射反应及晚期放射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放后方 防治 头颈部肿瘤 放射损伤 疗效观察
下载PDF
甘草冰块对鼻咽癌放疗致口腔黏膜放射损伤防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燕 王蓉 陈晔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9-470,共2页
目的探讨甘草冰块对口腔黏膜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60例初治鼻咽癌放疗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放疗前口含甘草冰块,对照组无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口腔黏膜放射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Ⅰ、Ⅱ、Ⅲ级放射... 目的探讨甘草冰块对口腔黏膜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60例初治鼻咽癌放疗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放疗前口含甘草冰块,对照组无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口腔黏膜放射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Ⅰ、Ⅱ、Ⅲ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分别为22、8、0例和12、12、6例,实验组口腔黏膜损伤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甘草冰块对口腔黏膜放射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甘草冰块 放射损伤 口腔黏膜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